老北京人大户人家办喜事,照例会有众多的亲友前来祝贺,有客人来,本家就要招待,这招待除了要预备酒席外,还要准备大量的茶具和开水,用所沏的茶水来招待在茶座上休息、观礼的亲友。
而厨灶上是历来不承担烧开水的任务的,所以,还要请一两档子茶会。
茶会在红白喜事中,为其提供开水和茶具。为了使宾客随时都能喝到开水,要用一把或两把紫铜的大茶汤壶来烧水,所以称之为火壶茶会。
过去,民间有自由结合组织起来的善会。当佛、道两教过节时,便志心发愿到很远的山坛庙迹去进香朝神,同时还要做一些善事,称之为助善。
他们给那些上山献艺朝神的成员以及上山进香的香客们提供茶水,也办有茶会,但都是分文不取,茶饭不扰,完全是尽一种义务。
这些善会的成员若亲朋家里办红白喜事,他们会接受邀请或主动前去帮忙。
除了民间善会性质的火壶茶地,还有营业性的火壶茶会,它是旧时红、白事上的一种行业。他们把大铜壶及大量茶具出赁给办红白喜事的人家。但他们是带有盈利性质的火壶茶会。
火壶茶会也很讲究排场和礼节。他们一般都需要事主下帖邀请,凡主动送上门去的,事主也应该补给请帖,表示邀请,藉以表达承领盛情。本家下的红纸请帖照例要压在门灯下面。
茶会都设在本家的门道或者二门(垂花门)之前,用五张、七张,或九张八仙桌,拼成大长条案,案前挂有不同颜色、图案的缎绣桌围子,上面写着茶会的堂号,并插着标志牌,也就是绣有堂号的三角形镶着火焰的会旗。
长案最后边正中间,供一尊佛像或神像。
善会的茶会供碧霞元君。神、佛像前摆三碗果供,亦设香炉、蜡扦、焚香秉烛。
而营业性的茶会有供圣像的,也有不供圣像的。
案子上两旁有大型茶叶罐;有锡壶、铜壶各十二把;有成堂配套的磁质茶壶、茶碗,即净壶净碗。
茶会规定,桌上绝不允许摆放烟具、酒具。长案的最前排立有长方形玻璃罩的门灯一对,上书堂号。
案子右侧设大型紫铜茶汤壶一把(大型茶会,左右两侧各设一把),当做锅炉,用来烧开水。
案子左侧设特制的大型脸盆架一到两个,并搭有新毛巾,同时还备有铜洗脸盆一到两个,以方便宾客们盥洗之用。
大户人家办红、白喜事,有用两档子或更多的火壶茶会的。他们会在垂花门外,左右各摆一摊至两摊,看上去就像几座拦门的大神坛一样。
火壶茶会与门前的花牌楼、万民旗、万民伞以及各种执事仪仗在婚礼上相互映衬,使整个结婚场面充满了喜庆的气氛。
锡壶起源始见于明代,普及于清代到民国。
浙江冶锡技术早在春秋时就很发达。明时,锡箔业兴起,不少生活用具也用锡制。 锡制用具不透水,不受潮,易密封,可用作盛酒具,也可以作温酒器。当时锡酒具有酒壶和烫酒壶,其造型有圆的,也有四方形的。
1、通媒:历史上,满族男孩在10岁以上就可以论定婚事,举行婚礼。在整个过程中,仍多是男方主动选择女方。男方在父母为儿子选定配偶目标后,即拜托媒婆与女方家长说合,女方若同意,由媒婆回复音信,之后互换门户帖。
2、大定:选择吉日,男家聚集宗族亲友及新女婿前往女家问名,女家亦聚集亲友相迎。男方坐到右位,由年长者致词,表达欲聘之意。女家致谦词表示感谢。新婿入拜女家神位,再拜女家诸亲。最后,女家献茶,主宾交换位置,设酒宴祝贺。
3、下茶之礼:是在议定聘礼后,选择日期男方前往女家行聘。聘礼的种类和多少依地位、贫富而异,一般有鞍马、猪羊、钱财、首饰等。聘礼放在铺红毡的高桌上,抬送到女家,陈列于“万字炕”的西炕祖先案前,两亲翁并跪,斟酒互递祭祖,俗称“换盅”。
4、开剪:是指男方在迎娶前一个月,将结婚日子提前通知女方,叫做“送日子”。男方将给女方的彩布、衣物送往女家,叫做“送嫁妆”。并请一儿女双全的有福之妇女为姑娘裁衣,叫做“开剪”。
5、迎娶是满族婚俗中最重要的环节。满族传统婚礼一般是“三日婚”,头一天叫“响棚”。这一天男家为参加婚礼的亲友备宴,要在自家院内用席或布搭棚。棚柱上多挂贴喜字、对联,男女老少齐帮忙。因这一天不仅要动鼓乐,还要搭灶、劈柴,所以叫“响棚”。第二天叫“演轿”,这一天要杀猪、跑油、摆桌。满族的习俗是新郎骑马,新娘坐矫。新郎和娶亲人在这一天要跟随鼓乐沿街演走。第三天才是拜堂成亲,这一天要举行一系列礼仪活动。
6、打下处 女方家在正日子前一天,新娘向自家祖先行礼辞别,并叩拜“佛多妈妈”求她降福。然后由送亲妇女陪同,亲哥哥护送,乘坐彩车,送至事先选好的某亲友家住宿,叫做“打下处”。下处一般选择离男方家较近地方,又以看不见男家房屋为标准。
7、插车:新娘及送亲队伍在正日子早晨从“下处”出发,要与迎亲队伍途中相遇,然后车、轿相交错停下,由新娘哥哥将新娘从自家的车上抱到新郎迎亲的花轿上,返回男方家。
8、憋性:也叫“劝性”。这是指迎、送亲队伍来到男方家的大门前,暂不让新娘下喜轿,意思是扳一扳新娘当姑娘时的脾气,使婚后的生活更美满,憋性的时间不会太长。
迈火盆 是指新娘下轿前换上带来的“踩堂鞋”,蹬着小红板凳走下喜轿,顺着铺好的红毡走进院内。新娘要跨过路上的一个火盆,象征婚后的日子红红火火。新郎在新娘下喜轿时,要象征性地向新娘虚射三箭,以驱逐新娘带来的邪气,也有人认为是旧时“抢婚”习俗的继承。
9、坐帐:也称“坐福”。按照一些满族老人的说法,早年满族男子随八旗军外出作战,举行婚礼时,多把新娘送到军营里去成亲,因此传下这个习俗。所谓“帐”是在正房窗前临时搭的,富裕人家用毡布,一般人家用席子。在坐帐结束前,由女性长辈给新娘开脸、梳头。
10、拜北斗:庭院里放着天地桌,桌上供着神位及供品。新郎、新娘拜天地,满族叫“拜北斗”。满族人认为,拜北斗就是拜长白山,就是拜祖先。
11、回门:婚后三天,新郎要陪新娘回娘家拜见长辈和亲属,称为“回门”。一个月后,新媳妇要回娘家住一个月,叫做“住对月”。
以下只是帮你查到的希望对你有帮助谢谢!
上尤溪和下尤溪的风俗是不同的 上尤溪比较偏闽南和客家 下尤溪比较偏福州的风俗。 主要 婚嫁:封建社会,尤溪人婚嫁由父母包办,经过议婚、订婚而后结婚。议婚一般通过媒人为男家、女家互送《庚贴》。男家收到女方庚贴后请“算命先生”合婚,合则请女家开列聘礼议单。订婚,俗呼“系记”。男家备必果品四色(每色5公斤)、公鸡、线面和女方的衣料、鞋袜一套,以及表示婚姻的信物(如:戒指、项链之类)送给女家,女家也要回赠信物。结婚,男子17岁、女子15岁以上。结婚先由男家预选吉期,写红贴征求女方意见后定下迎娶吉日。迎娶前一日,男家须按议单送足聘金和礼物,吉日发出花轿迎亲,并互换《三代》礼书和《拜贴》等。女家的陪嫁妆奁多数只备箱、笼服饰。若加有床、橱、桌凳、锡制烛台、茶壶、酒壶等的,必在系记时要求男方四色果品每色10公斤,俗呼双倍礼。女方要求送双倍礼的一般为有钱人家。嫁妆中,都必备1个新马桶(呼为子孙桶),内放有红蛋、桔子、一个小红包,1对宫灯(寓意添丁)、1对火笼(寓意亲热)、一个红手棒(篾织,内盛俗叫“鞋簿”一本,内夹有男女鞋样、碎布等,剪刀、尺子、锥、针线、红白带子等)。新娘到达男家,花轿直抬到客厅,停轿后,由男家选一对童男女在轿门左右三请新娘下轿,而后由男方德高望重子孙满堂的长者,掀开轿帘门,牵新娘下轿,举行拜堂仪式后入洞房,入夜饮交杯酒。新娘卸妆时,先由新郎用称杆挑开头盖布,卸下新娘头上正中的一朵红花,之后分别由新郎的母亲、姑、嫂等卸花。 民国以前,尤溪同姓不通婚。县境内畲族蓝、雷、钟姓历史上自相通婚不与汉族通婚。民国时,法律只禁止近亲结婚,才有少数同姓男女结婚。这个时期,男女青年接触机会逐渐增多,开始了双方交往谈恋爱的自愿婚姻。但议婚、订婚仍受双方父母制约。畲汉也开始通婚。这个时期也有少数人借公共礼堂举行有双方主婚人、新郎、新娘、介绍人、证婚人在结婚证书上签字盖章的结婚典礼仪式。 新中国建立后,政务院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确定婚姻自由,禁止包办、买卖和干涉,婚龄男20周岁、女18周岁,不规定订婚。从此,婚嫁大多通过介绍男女互相认识、交谈、恋爱阶段,进而互访家庭,经双方父母同意,向政府登记领取结婚证,双方共同选定日期,举行婚礼。20世纪60年代后,迎亲花轿已逐渐绝迹,改用自行车、机动车或步行带领女到男家。拜堂仪式逐步淡化。但“系记”习俗仍沿袭至今。婚礼前,男家要送一定数量的礼金、礼物给女家,女家置办衣饰、器物陪嫁,其中,必备品有:马桶(现改用痰盂或带盖红塑料桶一个)、宫灯一对、一对火笼(有的改用暖壶)的习俗仍然流行,部分农家还作为必要条件。现在,已有不少人家否定旧法,实行婚姻自主,青年男女双方自由恋爱,争得父母同意后,自主决定登记结婚,择日完婚,小轿车接送,嫁妆多为金银首饰,家用电器。根据实际经济能力,举办简朴、隆重、热闹而又有纪念意义的婚礼。不少人结婚日期选在国际劳动节、国庆节或元旦。也有些年青人选择旅游结婚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