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堂妹结婚,我被选为送亲人员之一,和众亲友一起送堂妹到男方家里。因为男方家距离比较远,一路颠簸很久才到。但到后心情不是很愉快,感觉到对方好像是不够热情的。结婚典礼上也没让女方家人参加,只是典礼过后才来招呼我们。这让我感觉到两地结婚习俗的差距!因此小编想了解下中国古代的婚礼习俗是什么样的。
《五礼通考》曾说,自后齐以来,不管天子庶民,婚礼“一曰纳采,二曰向名,三曰纳吉,四曰纳征,五曰请期,六曰亲迎。”这就是古代婚礼所分的六个阶段,俗称“六礼”。
一、古代六礼
1、纳采:这是议婚的第一阶段,男方请媒提亲后,女方同意议婚,男方备礼去女家求婚,礼物是雁,雁一律要活的。为何用雁?雁为候鸟,取象征顺乎阴阳之意,后来又发展了新意,说雁失配偶,终生不再成双,取其忠贞。
2、问名:是求婚后,托媒人请问女方出生年月日和姓名,准备合婚的仪式。
3、纳吉:是把问名后占卜合婚的好消息再通知女方的仪礼,又叫“订盟”。这是订婚阶段的主要仪礼。古俗,照例要用雁,作为婚事已定的信物。后发展到用戒指、首饰、彩绸、礼饼、礼香烛、甚至羊猪等,故又称送定或定聘。
4、纳征:是订盟后,男家将聘礼送往女家,是成婚阶段的仪礼。这项成婚礼又俗称完聘或大聘、过大礼等。后来,这项仪式还采取了回礼的做法,将聘礼中食品的一部或全部退还;或受聘后,将女家赠男方的衣帽鞋袜作为回礼。聘礼的多少及物品名称多取吉祥如意的含意,数目取双忌单
5、请期:送完聘礼后,选择结婚日期,备礼到女家,征得同意时的仪式。古俗照例用雁,礼品一般从简,请期礼往往和过聘礼结合起来,随过大礼同时决定婚期。
6、亲迎:就是新婿亲往女家迎聚的仪式。这项仪礼往往被看做婚礼的主要程序,而前五项则当成议婚、订婚等过渡性礼仪。
二、古代婚礼流程
1、亲迎
吉日一到,新郎要亲自率领仪仗前往迎娶。男方至女方家迎亲,要先进雁为礼,《仪礼》中称之为“奠雁”。雁一生中只婚配一次,配偶之后便形影不离,二者中若死去一只,另一只则形只影单终生不再婚配。以此反映夫妇坚贞不移、琴瑟合鸣、白头偕老的美好愿望。清代北京的婚礼,大多有模仿帝王仪仗的趋向,一人在最前边盛装骑马负责开路,然后依次是回避牌、吹鼓手、铡锣、缀灯、旌旗等,同时把金瓜、钺斧、朝天镫等各种兵器,也都排列在仪仗的行列里。新郎骑马或坐绿帏轿在前,新娘的绣花大红轿随行于后,真是威风凛凛,此时此地的新郎好比状元及第,难怪说结婚就是“小登科”了。
花轿抵达女家门前时,女家一定大门紧闭,这叫拦门。男方在外叩门,催请新娘上轿。这时,便要有一番礼节性的对答,女家院内必有人隔门要“红包儿”。拦门到了一定的时间,男方才能进门。
进门后除了特别的寒暄,男方要送上礼品,这些礼品因时代和地域的不同而存在着极大的差异,但都有喜庆的意思。娶亲的归途,必须走另一条路,表示“不走回头路”。如果路上碰到庙、井、祠、坟、大石和大树等,都要张毡把轿子遮起来,为的是辟邪。
2、拜堂
娶亲的花轿及仪仗回到男家门前时,男家亦照例大门紧闭,说是可以煞煞新娘的性子。大门开开之后,花轿抬进庭院,要先过火盆,送亲人和新娘的兄弟,就随着花轿进入庭院休息,男家以酒筵相款待。
旧时,新娘进门后,要撒些谷、豆、草等,用意是辟邪――三煞(青羊、乌鸡、青牛之神),三煞忙于啄食,就危害不到新娘了。现在新娘下轿(车)撒彩色纸屑,或许就是由此而来。
下轿的时辰一到,把花轿抬到大厅门口。此时新郎官先向轿门作三个揖,由送亲太太启开轿门,由伴娘搀新娘下轿。然后递给新娘一个小瓷瓶,瓶内装以五谷及黄白戒指两枚或四枚。新娘把宝瓶抱在怀里,然后由伴娘及送亲太太搀扶,姗姗而行。另由两人前后接铺红毡,使新娘脚不沾地。此时新郎已站在天地神案前,手持弓箭向新娘身上轻射三箭,借以驱除邪魔。射箭的姿势是射一箭退一步,然后新娘跨马鞍,走火盆,这些礼节过了之后,就在供案前举行结婚大典,俗语叫"拜天地"。
3、进洞房
拜过天地之后,就引新娘进入洞房。新郎新娘进入洞房后,仪式也是一系列的。
首先是坐帐,亦称“坐福”,新郎新娘双双坐在洞房的炕沿上或床上,新郎将自己的左衣襟压在新娘的右衣襟上,表示男人应该压倒女人一头。还要撒喜果于帐中,称为“撒帐”,一般所撒的物品有枣、栗子、花生等,利用谐音表示“早立子”、“花着生”。
接着的节目就是吃子孙饽饽,子孙饽饽是送亲太太从女家带来的。吃过子孙饽饽,又吃长寿面,长寿面是由男家准备的,取“子孙万代,长生不老”的意思。然后是“合卺”酒,又称交杯酒。用一条红线绳子,两头各系一只酒杯,新郎新娘各饮半杯,再交换杯子喝尽杯中酒。交杯酒礼是在洞房之内举行,然在大厅里又摆一桌酒席,俗语叫“团圆饭”,席间新郎新娘坐上座,其他宾客均坐陪座,表示从此成为一家一姓。
“闹洞房”习俗古已有之,自两汉以来一直盛行不衰。闹洞房除逗乐之外,还有其他意义,比如把洞房闹得热闹红火,驱除冷清之感,增加新婚的欢乐气氛,因而有些地方又称“暖房”;旧时男女结合多经人介绍,彼此并不熟知,闹洞房能够让他们消除拘谨。
在现代的中式婚礼里,喝交杯酒和闹洞房的习俗基本上保留了下来,但都挪到了婚礼仪式当中,比如婚礼游戏就是闹洞房习俗的沿袭与演变。
三、古代婚礼要准备的东西
1、花轿:花轿成为传统婚礼的核心部分是从南宋开始的。分四人抬、八人抬二种。又有龙轿、凤轿之分。轿身红幔翠盖,上面插龙凤呈祥,四角挂着丝穗,有钱人家娶亲为五乘轿,花轿三乘,娶亲去的路上迎亲太太坐一乘,其余二乘由压轿男童坐,迎回时新娘、迎亲、送亲各坐一乘;另有二乘蓝(或绿)轿,用蓝呢子围盖,上面插铜顶,由新郎、伴郎各坐一乘。
2、旗锣伞扇:在迎亲队伍之中,花轿之前。令整个迎亲仪式热闹、壮观。
3、鞭炮:迎亲礼车在行列途中,应一路燃放鞭炮表示庆贺。
4、火盆:放置于大门口的一盆火,让新娘跨过去,寓意婚后的日子红红火火。
5、盖头:古时新娘身着凤冠霞帔的同时都用红布盖头,以遮羞避邪,红色取吉祥之意。这块盖头要入洞房时由新郎揭开。
6、秤杆:入洞房后,新郎用秤杆挑去新娘的红盖头,取意“称心如意”。
7、马鞍:鞍”“安”同声,取其“平安”长久之意。多放于入洞房洞房门槛上,让新娘跨,表示新娘跨马鞍,一世保平安。当新娘前脚迈入门槛,后脚抬起还没有落下的时候,需要上有父母、下有子女的“全福人”把马鞍抽掉,正好符合了“烈女不嫁二夫,好马不配双鞍”的意思。
天地桌:多放院中,桌上放大斗、尺子、剪子、镜子、算盘、秤称“六证”。意为“六证”可知家里粮有多少、布有多少、衣服好坏、容貌怎样、账目清否、东西轻重等。民间讲只有“三媒六证”才表示新婚合理合法。等到吉时,举行结婚典礼,俗称“拜天地”,由司仪主持。一拜天地、二拜祖先、三拜高堂,最后夫妻交拜。
8、花烛:在婚礼中使用大红色的成对蜡烛,点燃于厅堂及洞房之内。因其上多有金银龙凤彩饰,故称“花烛”。
随着时代的变迁,各地风俗习惯不同,也形成的很大差异性,小编看过古代的结婚习俗流程后感觉到很传统很讲究。这就是传统文化中魅力之处。
古代结婚流程有: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花轿迎亲、拜堂、宴宾、闹洞房、合卺。
纳采俗称议婚或说媒。男家长辈会请媒人携带礼物向心怡的女家提亲,女家同意后,收纳男家送来的订婚礼物,开始商定婚事。女方家长同意提亲后,媒人会将女方的姓名、生辰八字带返男家,准备占卜合婚。
男方接收女方的庚帖后,会将双方的生辰八字置于神前或祖先案上请示吉凶,以判断两人是否相冲相克。 纳征指正式送聘礼。在正式婚礼前一个月,男家会请两位或四位女性亲戚约同媒人,将聘金、聘礼送到女方家中,女方需准备回礼。
男家择定合婚日期,征求女家的同意,若没有异议,即可准备结婚大典。结婚当天,新郎身穿礼服,偕同媒人、亲友前往女家迎娶新娘。迎亲当天,男家抬着花轿前往女方家中,经过多种礼节之后,由新娘哥哥背新娘上轿,然后奔男家而去。
到达男家后,举行拜堂仪式。拜堂又称为“拜天地”,由赞礼人发号令:一拜天地、二拜祖先、三拜高堂、夫妻交拜。之后,新人逐次揖拜男家尊长,再拜宾朋。拜堂完毕,主人家便会举行婚宴款待亲朋好友。在花烛之夜,亲戚朋友会闯入洞房或在洞房外喧闹,为了让新人丢掉羞涩和不安,使新娘快速适应陌生的家庭。
新婚夫妇在洞房内共饮“合欢酒”,象征夫妇永结同好。喝完合欢酒后便可休息,整个婚礼仪式就此结束。
三书是指:
1、聘书
为结婚聘请书,也就是婚书的意思,是男方向女方求婚的时候所用到的。女生接过聘书,也就意味着双方要结为夫妻。
2、礼书
为列清结婚礼品的种类和数量的,如果婚礼的礼数越长的话,说话女生嫁得越风光。在中国古代,结婚的时候对于彩礼和嫁妆都是比较看重的,因为意味着家庭地位和财力。
3、迎书
为迎娶新娘使用的文书,在结婚当天接新娘过门的时候用到的,是对新娘和新娘父母的承诺,与现在的结婚证书意义相同。
三书是是在婚礼过程中使用的文书,分别是:聘书、礼书、迎亲书。接下来一一讲解。
1 聘书
聘书指的是订亲之书,男女双方在订婚时男家交予女家的书柬,用作确定婚约,是纳吉(过文定)时用。纳吉,六礼中第三礼。是男方问名、合八字后,将卜婚的吉兆通知女方,并送礼表示要订婚的礼仪。男女二人“八字”相合,男家就正式备礼请媒人持《聘书》登门求婚。聘书内容为:
百世烟缘,自古牵于一纸,
二姓好合,从今致于此言。
恭维玉讳
乃因月老之言,允结朱陈之好。
右启
大德望x府 亲家大人双福
女方若接聘书并收下礼品,就算是允婚。当回复书,以为凭证。允书内容为:
聘书
伏以
红叶值此结朱陈,
一诺千金永不移、
上事宗庙慰先祖,
下继后世福子孙。
右致
大德望x府 亲家大人双福
愚姻家xxx
偕室xxx
拜复
到明清后期,聘书进行了改良,还是有纳聘书和回聘书,按规定,婚书订好后要由当事双方及保亲人和媒人签字画押,并上报官府。聘书格式各代有所不同,基本格式如下:
纳聘书格式:
州县处·姓,今凭做媒,人保亲,以长男名,见年岁,与处人第令爱名**,见年岁,缔亲,备到纳聘财礼若干。自聘定后,择日成亲,所愿夫妇偕老,琴瑟和谐,今充婚书为用者。
年 月 日
婚主姓押启
女婿姓押
合同婚书 保亲姓押
媒人姓押
回聘书格式:
乡贯姓,今聘人为媒,人保亲,以第女名**,见年岁,与处人长(或次、三)男名,见年岁,结亲,须讫财礼若干。自受聘后一任择日成亲。所愿夫妻保守,刚续繁昌。今立婚书为用者。
年 月 日
婚主姓押启
女姓押
合同婚书 保亲姓押
媒人姓押
男家拿到婚书后,要把婚书供于祖先神位之前,报告祖先已和某家缔亲。婚约一旦订立,男家便可择日成亲了。
2 礼书
礼书指的是过礼之书,即礼物清单,男家在过大礼时给女家的书信,当中详细列明过大礼时的物品和数量,用于纳征(过大礼)时。纳征亦称纳成、纳币,六礼中第四礼,就是男方向女方送聘礼。《礼记·作义》孔颖达疏:“纳征者,纳聘财也。征,成也。先纳聘财而后婚成。”男方是在纳吉得知女方允婚后才可行纳征礼的,行纳征礼不用雁,是六礼唯一不用雁的礼仪,可见古人义礼之分明。
在大婚前一个月至两周,男家会请两位或四位女性亲或(须是全福之人)约同媒人,带备聘金、礼金及聘礼到女方家中:此时,女家需回礼。历代纳征的礼物各有定制,民间多用首饰、细帛等项为女行聘,谓之纳币,后演变为财礼。从法律意义讲,纳征重在形式,而不在于数量,纳征的完成标志着订婚阶段的结束,是婚姻成立的主要标志之一。
以下聘礼及回礼为两广岭南一带习俗,北方习俗与此有异其中主要有:(均双数,意即“好事成双”):
礼饼一担:
海味(款式与数量按经济情况):发菜(必须)、鲍鱼、蚝豉、元贝、冬菇、虾米、鱿鱼、海参、鱼翅和鱼肚等;
三牲鸡(两对)、猪肉(3~5斤):一片相连开二,意即“起(喜)双飞”,
鱼(大鱼或鲮鱼):意即腥(声)气;
椰子两对:意即有椰有子;
酒(四支);
四凉果:龙眼干,品枝干、合桃干、连壳花生;
生果:意即生生猛猛;
茶叶、芝麻:祝愿种植不移之子,暗喻守信不渝的婚约;
帖盒(礼金盒):内有莲子、百合、青终、扁柏、槟椰两对、芝麻、红豆、绿豆、红枣、合桃干、龙眼干,还有红豆绳、利是、聘金、饰金(首饰;项链,结婚戒指、耳环、手镯)、龙风烛和一幅对联
在纳征时,女家需回礼,其中主要有:
茶叶;生果;莲藕、芋头和石榴(各一对);长裤:意即长命富责;鞋(一对):意即同借到老;扁柏、姜、茶煎堆、松糕;聘金;槟椰(受一个,余数则全回给男家):意即一郎到尾。
3迎亲书
迎亲书即迎娶新娘之书,是在结婚当日,男家送给女家的书来,亲迎(接新娘过门)时用,
亲迎,又称迎亲,六礼中第六礼,是新郎亲自迎娶新娘回家的礼仪,亲迎礼始于周代,“文定既样,亲迎于渭”,是为周文王卜得吉兆,纳征定婚后,亲迎太嫩于渭水之滨。“外侯迎击,于蹶之里,百辆彭彭,八鸾锵锵”,是为诸侯亲迎的隆重场面。此礼历代沿袭,为婚礼的开端。
亲迎礼形式多样,至清代,新郎亲迎,披红带花,或乘马,或坐轿到女家,依相赞引开其岳父母以及诸亲,岳家为加双花披红作交文,御轮三周,先归,新娘由其兄长等用锦念要抱至轿内。骄起,女家亲属数人作送,称“送亲”,新郎在家迎侯。
下面是迎亲书格式:
迎亲书
亲家台启:
贵府千金xxx,温婉贤淑、文静绝俗、清秀高雅、天生丽质、实乃人中之风。能与爱子xx相亲相爱、意洽情投,赤绳牢系,实乃天作之合、吾子之福
恰建吉日故派遣吾子xxx于xxx年xx月xx日(农历xx年x月x日)率迎亲队伍前准责府迎娶贵府千金,择良及x时xx分由迎亲嘉宾一十七位,携迎亲礼品和迎条车辆x部、摄像车一部从xx地发车,途径xx路-xx路前往,于x时x分到达贵府,发嫁后经x路-x路····于x时x分到达xx新居,择良辰x时xx分举行结婚典礼,x时x分举行婚宴庆共。
妥否,请示下。
xxxxxx夫妇呈上农历
xx年x月x日
亲迎意义有二:一则表现由从妻居制向从夫居制转变以后,母系风俗的传承,男子亲自去女家迎接新娘,表现出对女子的尊重。二则,它也含有从夫居这一婚制的到来是不可扭转的事实,表现出男子要求从夫居的强烈愿望。先秦时代,人们对亲迎十分重视,自天子以至庶人多行此礼。反之,若不通过亲迎之礼而成婚,则被认为不合礼制,会受到世人讥识,故班固说孔子作《春秋》是寓褒贬,“讥不亲迎”,在当时,亲迎被看成是夫妻关系是否完全确立的基本依据、凡未亲迎
而夫死,女可以改嫁。然而一旦举行了亲迎之礼后而夫死,按礼俗规定,新妇就只能认命,“从一而终”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