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纪念我国的伟人,经常有很多写实题材的影片呈现。**《我是医生》,就是其中的一部。作为以我国的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为原型的传记**,更好的讲述了吴孟超在攻克肝胆癌症方面的艰苦奋斗的历程。同时以真实的故事为背景,更好的阐述了这位伟人的先进事迹,让人们深受感动。
重温吴孟超的奋斗史,了解他的基本事迹**《我是医生》,主要讲述了吴孟超的个人事迹。将吴老的医生的日常,用最平静的语言,让观众看到了最真实的一面。为了攻克肝胆癌症的困难,他们经过了无数的钻研和探索。自然在这个过程中,也有些病人手术之后,病症扩散了,没有得到挽救的机会。
吴老为他们专门设立了一个档案柜,作为为逝去患者的科研价值的纪念。毕竟,科学的探索总会面对失败的结果。
吴老的朴实无华的语言,表达了医生的一种态度。哪怕手术无法庇佑所有患者,他尽力拯救每位病人的精神,值得我们敬佩。
高龄老人,却仍然奔波于肝胆癌症的前线工作上面,影评将这份敬业和执着完美呈现了。
真实的语言和背景,用最贴近现实的拍摄手法这部**最大的特色,是抛弃了以往人物传记的传奇英雄拍摄手法。以往的人物传记**,为了更好的提升效果,往往导演会增加一些戏剧化的手法。此次的影评,他们更贴心吴老本人的真实生活。基本是用最真实的事迹为背景,为观众讲述发生的事迹。
让他们看到的吴老心路历程的真实写照。尤其是影评中吴老的一句话,我想背着每一位病人过河,有些不过了河的人,往往就差最后几步,我也不会放弃任何一个实验室。
医生最真实的态度,吴老不曾放弃每个人,他的尽力挽救或许改写人生,但足以创造生命的奇迹。
真心为患者考虑,如此医者仁心是时代的福祉吴老的医术高超,还有一份高尚的医德。他了解每个患者的情况,都为患者考虑,用最便宜的药,减少不必要的检查,给患者减少负担。
他深知,患者的紧张和不易,更好的缓解对方的心情。从职业上来说,他是一名医生,更多意义上他是一名战士。
坚持为人民服务,用自己的医术,为人民带来福祉。影评将这些看起来稀松平常的事迹,用最真实的方式表现出来,让人们感动又佩服。
总结医生的行业压力,还有面对的情况各种各样。但如此敬业又高尚的医生,是病人的福气,帮助人们救死扶伤,为更多的人创造了二次生命,他的无私奉献,值得所有人钦佩。
一,“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逝世,他生前为我国做出很多的贡献
我国著名肝胆外科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肝脏外科的开拓者之一的吴孟超,于2021年5月22日13点02分在上海逝世,享年99岁。吴孟超是中国肝脏外科主要创始人之一,曾在2005年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被誉为“中国肝胆外科之父”。生前治病救人78载,即使九旬高龄依然坚守在一线治疗。他曾主持建立了肝胆外科疾病治疗及研究专科中心,出版了《腹部外科手术学图谱》、《肝脏外科学》等医学专著19部,发表论文220余篇。
二,二星陨落
吴老和袁老同一天逝世,好多人都只知道袁老的贡献,为他致哀。我们吴老是医学界的泰斗,妙手回春,为病友们奉献了一生,高尚的情操,无私的精神,同样值得我们铭记,二老都是我们国人的骄傲,希望天堂没有疾病!
难以置信,他居然就这么去世了,一生都是在治病救人。他是一位和蔼可亲的爷爷,古人曰,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吴老这一生这双手救回的人命,应该是数不清了。之前在一个节目中,90岁的他提到因为上了年纪不可避免会手抖,但只要拿起手术刀,就完全不会抖。
三,吴老是心外科的神。
他在世的时候现在社会上能记住他的人不多,现在他走了,才被人知道。可以说吴老太低调了,但是在他的领域他就是神,心外科教科书第一页就是他。
他一辈子都奉献在了医学上面,90岁了还依然坚持在手术台上,96岁还坚持每周做三场手术,吴老是医学天才,天生就是拿手术刀的人,他真的很值得我们学习和铭记还有敬佩。医者仁心,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需要他的人。
5月22日,对于中国科学界来说是悲痛的一天,两位无双国士,“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离世,99岁的肝胆外科手术的创始人吴孟超院士也在同一天逝世,对于前者可能大家都很熟悉,对于后者可能就不太那么熟悉了。被称为“肝胆外科之父”的吴院士,开创了许多肝胆外科手术的第一,2005年被授予国家最高科技进步奖。今天小编就来跟大家介绍一下这位无双国士的贡献。
一、奠定了我国肝胆外科的基础。1949年吴孟超毕业于同济大学医学院,1956年开始从事肝脏外科事业。1958年他翻译了中国第一本肝脏外科方面的著作-《肝脏外科入门》,此后带领团队完成了中国第一具肝脏血管模型,提出了“五叶四段”的解剖模型,发明了“常温下间歇性肝门阻断切肝法”,发现了“正常和肝硬化肝脏手术后生化代谢规律”,突破“中肝叶”手术禁区震惊世界。可以说正是他一手建立了我国肝胆外科的学术体系和技术基础。
二、在肝癌治疗方面有独特建树。大家都知道肝癌的恐怖,发现时往往是晚期,手术治疗很难,而且术后的回复也不理想。吴孟超院士在这块开辟了新的治疗途径和治疗观点,延续了肝癌患者的生存时间,同时组建了国际上最大的肝脏外科专业研究所,为治疗肝脏疾病做出了很多开创性的工作。
三、培养了一大堆后继人才。中国的肝胆外科现在能在世界上都处于领先水平,这与吴院士是密不可分的,除了他自己钻研了很多新兴技术之外,他的研究所内也培养了无数的青年人才,他的伟大之处在于除了自己保持高水平的同时,还带动了整个行业和领域的领先地位,这种学术带头人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
在他长达75年的职业生涯中,拯救病患超过一万六千人,真正做到了生命不息,救人不止,让我们对吴老保持敬意,一路走好!
近日,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先生因病去世,他曾因下肢动脉硬化无法站久做手术,动脉粥样硬化是导致心脏,大脑和四肢缺血的主要心血管疾病。严重的情况下可能导致梗死。他这因病去世,让人们感到十分的痛心,他是中国肝胆外科的开拓者和主要创始人之一,他披肝利胆,医者仁心,一生尽职尽责,救死扶伤,为医疗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本人获得2005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他是当之无愧的国之行者,在2011年他获得感动中国人物的称号,正如颁奖词中所说60年前,他搭建了第一张手术台,到今天也没有离开。手中一把刀,游刃肝胆,依然精准;心中一团火,守着誓言,从未熄灭。他是不知疲倦的老马,要把病人一个一个驮过河。这位业界泰斗在94岁高龄时依旧坚持每周亲自为病人做手术,每年初一准时出现在病房看望留院过年的病人,在这长达75年的从医生涯里,他拯救了超过16000名患者的生命。他医者仁心,工作上尽职尽责,在生活上平易近人,和蔼可亲。
他是一个当之无愧的好医生,将病人的病情时刻挂在心中,尽自己的全力去给他们最大的帮助,他用最简单最有效最直接的方法为病人救治,不像现在许多的医生,只是单纯的为了看病而看病,一点医者道德也没有。说实话,现在人最怕什么事情?我想所有人的答案基本上都是一致的,那么就是怕得病,因为得病之后花销太大,而且身体和心灵上的负担是特别的重的,要是能遇见一个好医生,那是十分幸运的,能够少走许多弯路,并且得到最好的帮助。
在追悼会上,吴孟超的遗体覆盖着党旗,《国际歌》的旋律在大厅响起。现场的人们都饱含泪光,用最后的安静来送别这个与肝癌战斗了一生,并时刻坚守在工作岗位大医。他对中国医疗事业做出的贡献不可磨灭,这个行业80%的学者都是他的学生,都遵循这他的教导,眼里是病,心里是人,这是他留给我们的礼物。他安静的离去,他的事业继续被人继承,相信我国肝胆外科在他不在的日子里,一定不会让他失望。巨星陨落是我们的损失,不过也激励着我们前行。
什么可以称为好医生,我想吴老已经用一生的行为来解释了这三个字。它听起来那么好听,做起来那么难,用数以千计挽救的生命,撑起了这份荣誉。是当之无愧的国士从医70余载,医学成果30多项,将手术成功率从百分之50提高到百分之90,他提出中国人肝脏解剖“五叶四段”的新见解,并简历完整的治疗体系,出版多部医学作品,比如代表作《腹部外科手术学图谱》,是当之无愧的医学泰斗。
虽然吴老已经去了,但是留给我们的财富是巨大的,我们年轻人要站着巨人的肩膀上,不断向前,才不会辜负前人们的成就。缅怀吴孟超先生,他身上医者仁心,坚持不懈,勇于创新,鞠躬尽瘁,无私奉献这些都是我们应该学习的。
人物档案 吴孟超,1922年生于福建,1943年进入同济大学医学院从医至今,我国肝胆外科主要创始人和开拓者,创立了我国肝脏外科理论体系,创造了一系列肝脏外科手术方法,创新了多项肝脏外科止血技术,获得国家和军队科技进步奖21项,荣获2005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年已九旬仍亲自手术,每年主刀完成重大肝脏手术200台左右,被患者誉为“人民医学家”和“白求恩式的好大夫”。培养出260多名学生撑起中国肝脏外科半壁江山。中央军委授予他“模范医学专家”荣誉称号,国际肝胆胰协会授予他“杰出贡献奖”。今年5月,国际有关机构将17606号小行星命名为“吴孟超星”。
8月31日,是吴孟超院士从医68周年暨90华诞。贺电贺信,感谢、祝福与问候,从四面八方纷至沓来。而这位精神抖擞的老人,依然不忘他的手术室和他的事业。
上午8时,迎来90岁生日的吴孟超准时来到东方肝胆医院。
打开办公室的门,花香扑鼻而来,一簇簇鲜花都是学生、同事和康复病人送来贺寿的。
陆续有人进来,有的请示工作,有的向他祝贺生日,办公室里洋溢着特有的温馨。
8时40分,吴老抬腕看看表,拉开抽屉,拿出那副宽大的、用了十几年的手术专用眼镜,装进白大褂口袋里,起身往外走。
看到吴老走来,手捧鲜花的手术室护士长程月娥迎了上来:“吴老,我们手术室全体护士祝您生日快乐,健康长寿!”
吴老笑呵呵地接过鲜花:“谢谢你们,感谢你们这么多年的配合和支持,你们护士是最辛苦的!”
2号手术室内,病人已经完全麻醉。吴老先是看了看病人,然后站到读片灯前,右手用力地指在片子上的病灶部位,再次认真研读病人的片子。几分钟后,他转身走向门外,开始“刷”手。
吴老一直把洗手说“刷”手。他是那样的认真——
先用水把手和胳膊淋湿,然后在一小块海绵内浸上消毒洗手液,从双手一直抹到大臂,等起了白色泡沫,便开始刷。
吴老拿一个肥皂盒大小的塑料刷子,用力洗刷每一个手指……
“刷手是减少病人感染的重要环节,也是每个外科医生都应该遵守的基本要求。”吴老说,“现在很多人不太讲究刷手,有人胳膊肘以上就不洗了,这样不好。”
洗一遍后,用水冲干净。
两遍,再冲干净。
洗完第三遍,吴老任由洗手液的泡沫留在手和胳膊上,只用消毒好的小方巾简单擦一下,就举着两只胳膊,噔噔噔走进手术室。
在护士的协助下,吴老将消毒后的手术衣轻轻抖开,用力向空中一抛,等衣服下落时,双手顺势伸进两个袖筒,潇洒、快捷、飘逸,一气呵成。
9时整,手术开始。
躺在手术床的患者今年48岁,来自浙江永嘉,肝上的肿瘤7公分,是慕名而来找吴老开刀的。
助手傅晓辉等人已经把患者的腹腔打开,吴老定神看了一眼,开始探查、游离、切除、打结、冲洗、缝合。吴老的每一个动作都透出流畅、坚定、果敢、熟练和洒脱,让人没法不佩服他的睿智、沉着、善战、大度和从容。
8分钟,肿瘤顺利切除。20分钟后,手术基本结束。再一次检查没有出血点后,吴老便对助手说:“你们缝吧,小心点。”
吴老走出手术室,用水冲了冲手臂和胳膊,把湿漉漉的双手和胳膊用力在洗手池里甩一下,然后顺势在后腰和屁股上一擦。衣服上留下一片水渍。
坐下稍事休息。协理医生告诉吴老,第二台手术准备好了。
吴老“腾”地从椅子上站起来,像战士听到了冲锋的号角。
“这个病人是吴老8年前开过刀的一个肝癌病人介绍来的,今年58岁,右肝上长了个9公分左右的瘤子。一定要找吴老开刀。”助手吴东副教授说。
像电脑设定好的程序一样,第二台手术依然非常顺利,切除肿瘤仅用了11分钟。
这是吴老从医68年来的第14280台手术。
两台手术出血量都不到100毫升。
走进医生休息室,吴老端起护士早为他准备好的淡茶,一屁股坐到沙发上,跷起二郎腿晃来晃去,感觉十分惬意。
科技日报记者问吴老:“连续做两台手术,有点累吧?”
“做手术一点都不累,”吴老摘下口罩说:“手术室是我永远的战场,而肝癌是我今生最大的敌人,我要一辈子战斗下去。”
下午4:30,吴孟超从医68周年暨90华诞座谈会在第二军医大学举行。(唐先武 张鹏)
是的,5月23日,在吴孟超院士追悼会现场,吴老生前多位学生前来吊唁,最小的如今40岁,年长的已经86岁。
姚晓平教授今年已经86岁,是吴老的第一代学生。在追悼会现场,姚晓平教授称,他既是吴老的老搭档,又是他的学生。
“说吴老是肝胆外科之父恰如其分。”姚晓平教授说,一方面因为吴老攻克了在肝胆外科方面一系列难题,另一方面也因为目前中国大部分肝胆外科专家,都是吴老学生。
姚晓平教授称,吴老的离开让人悲痛,但他全心全意关爱患者和尽心尽力为患者医治的患者的精神,值得传承发扬。
堂弟回忆吴孟超:
吴孟钟是吴老的堂弟,谈及堂哥,他数度哽咽。吴孟钟告诉极目新闻记者,他是来自吴孟超老家福建闽清的一名中医医生,也算是吴老的“助手”,大哥性格开朗,可爱又可敬,兄弟俩常一起讨论中西医如何结合。
“吴老为家乡的卫生事业尤其是人才培养作出了极大的贡献,‘医学是以心灵温暖心灵的科学’一直是当地医生的座右铭。吴老处于半昏迷状态时,听到家乡亲切的福州话,他还能偶尔睁开眼睛。”吴孟钟说,“他把我比作扁鹊,我说我是扁鹊弟弟。”
以上内容参考 楚天都市报-吴孟超院士多位学生前来吊唁恩师,最大的已经86岁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