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农历三月十八可以结婚吗?结婚的风俗流程是什么?

2021年农历三月十八可以结婚吗?结婚的风俗流程是什么?,第1张

农历三月

农历三月是农历年份的第三个月,属于季春。

农历三月的别称有 桃月、春晚、晚春、暮春、蚕月、上春、春日、绸月、季月、莺月、末春。

农历三月的主要传统节日有 上巳节 和 妈祖诞辰,上巳节是我国传统祭祀节日之一,也是清明节的原型之一。

2021年三月十八适合结婚吗?

农历: 二零二一年三月十八; 公历: 2021年4月29日,星期四,冲牛(辛丑)煞西

老黄历所宜

日值岁破 大事勿用

打扫 装修 祭祀 铺路

老黄历所忌

日值岁破 大事勿用

馀事勿取

从2021年农历三月十八的黄历来看,这天日值岁破为破日,所以 不宜结婚

结婚的风俗流程

1、婚礼前天下午,男方家带管家来与女方碰面,商议当天结婚细节。新娘的妹妹要去新郎家贴窗花,收礼金。

2、结婚当天,迎娶,又叫迎亲、娶媳妇,等于六礼中的亲迎。通常是由新郎亲自到女家迎娶新娘。新郎大早来女方家娶亲,车队要绕圈城行走,不可走回头路。

3、新娘妆毕,要怀揣一方小镜子,以避凶光。等待迎娶,同时要将准备的糕饼吃下。

4、迎娶的队伍到来后,女方的家门往往由新娘的妹妹或女友们紧闭、关锁。一方面显示女方家族的尊严,另一方面是故意捉弄迎亲者。迎亲者怕误了时辰,只有付开门钱了事。

5、进门后,女方设筵盛情款待。招待女婿时,除一应酒菜外,还有薄饼一样主食,当新女婿的一定要偷十几张饼、几双筷子和一些酒器,当地人称为得富贵。

7、小舅子换新郎新娘花,并接收喜钱。

8、新郎见到新娘后,困难又来了~新娘的鞋被家人早早的藏了起来,新郎需要找到鞋子,才能进行下一步。

9、逗新郎环节,节目各不相同。

10、经过重重考验,终于可以迎娶新娘了!但是,先娘子不允许落地,得新郎一路背回家哦!

11、在新郎通过重重考验的同时,丈母娘还有一项工作熏车。(丈母娘手拿香,围着喜车左转三圈,右转三圈,之后再打开车门,将车内也熏一遍。)熏车结束,丈母娘接收喜钱。

12、新娘上车,车队启程。迎娶队伍要随带红布或红手帕,路遇别人家的嫁娶队伍时,双方要互换针线或互丢红手帕,即新娘的女红消灾。

13、新娘弟弟陪同,与陪嫁物品一起,俗称拎皮箱,到婆家后再将皮箱打开,俗称开皮箱,并收取拎箱红包和开箱红包。

14、到达男方家,新娘被新郎背至床上,新娘坐上提前准备好的红被子,然后喝过红糖水,吃过糕面后,方可下地。

15、宴请男方宾客,新人敬酒。

17、晚上亲朋好友闹洞房。闹洞房的人越多越好,人越多越显出自己的体面和光荣。俗话说:新妇三天无大小,这一天,不论男女老幼都可入房看新媳妇儿,逗引新娘,不管荤的素的一起来,有意是尽量使原本羞羞答答的黄花闺女变成大大方方的泼媳妇。

18、最后,还有人潜伏洞房窗上窃听新郎新娘说私房话,俗称听房。

新婚第一年是要躲三月三吗是大家都有的一个疑问,毕竟三月三自古以来就有上巳节之称,也正以为这样讲究不断,所以这个话题成了大家讨论的焦点,下面我就和大家一起看看新婚为啥躲三月三。

新婚第一年是要躲三月三吗

看地方讲究,毕竟十里不同俗,而之所以有这种讲究是因为在民间的说法是“三”和“散”谐音,三月初三就是躲“散散”,寓意是不太好的,结婚后的新娘是要去外面的。但是这是没有科学依据的。

新婚为啥躲三月三

三月三,汉族及多个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时在农历三月初三。 古称上巳节。相传三月三是黄帝的诞辰,中国自古有“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轩辕”的说法。而且三月三也是传统的四大鬼节之一,因此也有说这一天妇女不要随意外出。说三月三不能回娘家与此也有关系,说三月初三是“恶日”,应避之。

三月三是什么日子

传说三月三是王母娘娘诞辰,她在天庭举行蟠桃盛宴,各路神仙被邀请参加,地狱的门敞开了。阴间与阳间开始通行,地下的灵魂,回到了自己的家门,嫁出去的女人,这一天,不能洗衣服,不要泼脏水,怕溅到回家鬼亲的身上,更不能回娘家,怕阴间自家鬼神,误把你当成还没出嫁的姑娘,再次给你找婆家,伤害到自己的丈夫。

提起《红楼梦》,很多人都会想到里面许许多多鲜活的人物和曲折离奇跌宕起伏的故事,这部被奉为四大名著之一的经典读物,也是让很多读者喜欢,而其中的一些细节也值得人们细细品味。其中,我们众所周知的是,明知清明是祭祖节,探春的婚礼却安排在了那天,其实清明节不只有扫墓的习俗。

首先我们要知道,探春远嫁并不是一件喜庆的事情,但又包含着希望,探春是一位精明能干志向高远的奇女子,不仅发起了海棠诗社,还进行过一番兴利除弊的大改革,作为封建时代的一个弱女子,探春想要出走,唯一的途径便是出嫁。

其次就是清明节不仅仅有扫墓的习俗,还融合了寒食节和情人节又称上巳节。上巳节是一个起源于春秋时期的传统节日,可在诗经中找到记载。春意盎然,生机勃勃,青年男女郊游踏青,自由择偶,这是我国古代的情人节。所以探春在这一天出嫁并不稀奇。

《红楼梦》中探春于清明远嫁,其实也融合了清明节的两种内涵。其一是探春作为“三春”,她的离去意味着贾府的“景不长”以及“诸芳尽”的结局。其二是探春远嫁他乡又有些重获生机的意味,离开衰败腐朽的贾家,她很可能会有一番作为。再加上古代已有在清明节谈情的传统,所以曹公安排探春在清明节出嫁并无不当之处。

现在的清明节,很多的人也会在这时踏春出游,不仅仅是扫墓祭祖的活动,更多的是文化融合后的产物,此时春天正要过去,夏天还未来临,气候舒适风景宜人,确实是非常适合郊游的日子。当然,扫墓祭祀的习俗不能丢掉。我在此处想说的是,相比鬼节,清明节不仅融合了寒食节,还融合了上巳节。因为它融合了多个节日,所以它的内涵并不单一,习俗也并不单调。

2022年三月三上巳节是什么时候?

农历: 二0二二年三月初三 公历: 2022年04月03日,星期日

上巳节,俗称三月三,是汉民族传统节日。上巳节在汉代以前定为三月上旬的巳日,后来固定在夏历三月初三。

上古时代以干支纪日,三月上旬的第一个巳日,谓之上巳。上巳一词最早收录在汉初的文献里,《周礼》郑玄注:岁时祓除,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类。魏晋以后,上巳节的节期改为农历三月初三,故又称重三或三月三。

2022年三月三上巳节能做什么?

农历: 二0二二年三月初三日; 公历: 2022年04月03日,星期日,冲龙煞北

今日黄历所宜

提亲 求婚 订婚 裁衣 开光 破土 开渠 安门 穿井 理发

打官司 起工架马

今日黄历所忌

结婚 出行 搬家 求财 安床 赴任 安葬 奠基 开工 开张

开业 砌灶 上梁 上官 补垣 行船 学艺 开生坟 出财放债

乘船渡水

从2022年三月三上巳节的 黄历所宜 来看,这天适合做的主要事项有:提亲、求婚、订婚、破土、安门、理发、打官司 等。

三月三上巳节要注意什么?

1、忌说鬼字

上巳节有祭祀祭祖的习俗,这种日子一般阴气是比较重的,容易招来阴魂,所以说话做事都要特别小心,尽量不要说出相关字眼。

2、忌遮额头

额头有正气之光,不要让头发遮住额头,否则会影响你的运气,尤其是在三月三这种有祭祀祭祖习俗的节日,额头更要露出来为好。

3、忌踩纸钱

三月三上巳节在祭祀时,无论是纸钱还是祭品,在烧的时候不可乱踩乱跳,否则难保不会阻碍到它们的行动,其生气之余,自然会对你不利。

4、忌晾洗衣物

水是属阴的,而洗后潮湿未干的衣物,容易吸引阴魂,并被附在上面,所以在三月三这种祭祀节日里,最好不要晾晒衣物,也不要挂在看得见的地方。

5、忌拍他人肩头

民间认为每个人身上都有三把火,聚在头顶与两肩,会让鬼魂等不敢近身。而三月三属于祭祀节日,所以这天不要随意乱拍他人肩头,也不要让他人拍自己的肩头。

虽然订婚和结婚相比,结婚会更加正式一些,但订婚也是非常关键的一部分,也是需要我们好好准备的,很多人觉得订婚仪式非常简单,不用操心那么多,但其实订婚仪式的日子选择也很有讲究,我们可以根据男女双方八字来选择。

2023年4月22日订婚怎么样

新历:2023年4月22日,星期六

旧历:二零二三年三月初三

冲煞:冲龙煞北

吉时:戌时 19:00-21:00

胎神占方:占碓磨栖外东北

彭祖百忌:庚不经络织机虚张 戌不吃犬作怪上床

凶神宜忌:孤辰 纯阳

喜神:生气 四相 天愿 解神 天医

福神:西南

财神:正东

宜:提车 解除 祭祖 进人口 穿井 出行 求嗣 上香 下葬 斋醮 塑绘 安香 祭祀 出火 栽种 赴任 纳婿

忌:大事勿用 开厕 出货财 合帐 旅游

黄历今日不宜订亲,上等择吉参考八字吉凶,寓意吉祥的日子必然与双方八字契合,下方订婚吉日可供挑选。

✪愿你们的家庭也成为国家与社会的一大贡献!今日越来越幸福,订婚快乐我的朋友!希望你们每时每刻都幸福快乐!

✪婚姻之事,要十分重视,要知道人生不过数十载,胜衰荣辱一线间,是非恩怨转眼逝,安康快乐才是福,万事莫要多烦恼,轻轻松松每一天。祝你订婚快乐,之后的每一天都快乐幸福没烦恼!

✪托清风捎去衷心的祝愿,让流云奉上真挚的情意,今夕何夕,空气里都布满了醉人的甜蜜。在此,我要住我最好的朋友青春永驻,爱情甜蜜!

了解更多星座百科、八字姻缘、八字事业、婚姻运势、财神灵签、情感合盘、看另一半、八字测算、姓名速配、一生运势、复合机会,您可以在底部点击在线咨询(仅供娱乐):http://wwwadxqdcom/xz/

1 古代女子怎么结婚那么早

原因:

一、古代人的寿命不像现代人这样长,古代由于生活物质的匮乏和生活环境的恶劣,平均寿命不到50

二、根据古代 的相关规定,一般情况下十几岁就可以出嫁。如春秋时期16可出嫁,宋代有13岁就可以出嫁的。

三、古代女子结婚晚了不但会受到国家惩罚,在道德上也会受到谴责,因为古代重男轻女,女人是负担,不早点嫁出去就是拖累父母,是不孝。

古代成婚的年龄,各朝代并不相同。春秋时期,男子20加冠,女子16及笄, 即可结婚;又谓“男30而娶,女20而嫁”,是为不失时。《汉书·惠帝纪》中就明文记载:“女子年十五以上至三十不嫁,五算。”“五算”就是罚她缴纳五倍的赋税。其实,中国古代早婚的现象也很严重,宋代曾有“凡男年15,女年13,并听婚嫁”的规定。《后汉书·班昭传》中就记载:班昭“年十有四,执箕帚于曹氏”。《汉书·上官皇后传》中甚至有“月余遂立为皇后,年甫六岁”的记载。但一般都是在20岁前后。

2 为什么古代的人都很早就结婚啊

古代是一个早婚的时代,按照《礼记》所规定的男女婚嫁年龄标准,男子二十岁、女子十五岁便可成婚,但这标准也不是统一的,有些朝代就不一样,例如唐朝初年休养生息,还是按照《礼记》所定标准来执行的,而唐朝中期,降低标准,男十五以上、女十三以上皆听嫁娶。

明代明太祖朱元璋时规定男子十六岁、女子十四岁而嫁,清朝亦如此。这样看来,古代那么早就可以成婚,那应该不会有什么剩男剩女了吧?其实不然,可以结和必须结是两个概念,如果没有个朝代的软硬兼施的措施,相信中国人口也不会发展的如此迅速。

先来了解下,关于各朝代为促使人口发展而采取的强硬措施有哪些?举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朝代。越王勾践为了卧薪尝胆,一雪前耻而推行了“十五生聚,十年教训”的政策,男子超过20岁未娶,女子超过十七未嫁,父母是要被治罪的;南北朝时期规定,若是女子达到适婚年龄而未及时出嫁的,不仅是个人,连同家里人都要一起坐牢的,《宋书周郎传》记载的“女子十五不嫁,家人坐之”就是如此了;汉代孝惠皇帝规定“女子年十五以上至三十未嫁,五算”所谓“五算”就是五倍的人头税,当时人头税120钱为一算,那就相当于600钱,且还不算其他赋税。

当时地方官员的月俸也就几百钱,这对于平民来说,是很大的负担了,真的是嫁了嫁了,怕了怕了,剩不起剩不起(捂脸状);西晋武帝时期,《晋书武帝纪》记载,司马炎在泰始九年冬十月诏令:“女年十七,父母不嫁者,使长吏配之”。就是说,女子到了结婚年龄了,父母还没办法将其嫁出去了,那就由地方长官代替其父母,为其婚配,这可以说很强制了,现在很多人都说,男朋友/女朋友国家有没有包分配,这搁在晋代是可以实现的,但想想,地方官除了平常职务还得管你婚配,任务量还大,也就只能抽签吧,有人说万一分配到国民老公,那多棒!我只能说:不存在的,这辈子都不可能的(姨妈笑脸),你要知道富二代还需要地方官来担心有没有婚配吗?(姨妈笑脸)没分配到伤残人士,已经是很棒棒的!当然,国家在处理婚配问题上,也有相当浪漫的一面,早在周朝时期,便有为了方便男女相遇相识而举办的“仲春会”,也就是我们现代所说的相亲大会了,这时候即使是一见钟情私奔(没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也是被允许的,因为圣人认为二月是春天能量最旺盛时期,应当遵循世间规律,正所谓“春天来了,又到了万物复苏到季节了。

”(捂脸状),咳咳,言归正传,其实我们传统到元宵佳节也可以说是国家精心安排的联谊会了,平日女子是不被允许出门自由活动的,可以说是“三步不出闺门'但是元宵节却是被允许出门与男子相会,未婚男女借着赏花灯物色心上人。据统计,在昏暗的环境下,人的颜值会有所提升,这大大就增强了彼此好感,从而牵手成功!有诗云:“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描述的就是这元宵。

另有名的相亲大会便是上巳节了,俗称“三月三”,相传三月三是黄帝的诞辰。先秦时,这日子已成为大规模的民俗活动节日。

白朴的杂剧《墙头马上》第一折写道:“今日乃三月初八日,上巳节令。洛阳王孙士女,倾城玩赏。”

言下之意,平时养在深闺美女都在上巳节这天出门了,可以尽情猎艳了!这一天,深居闺阁的俏佳人和年轻小伙子都会出门踏青,选一个有河流的地方,嬉戏游玩赏花。杜甫那句“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更将其摇曳绮丽之风情烘至高处。

这时候,男子们会分坐在上游河曲的两旁,放置酒杯,酒杯顺着河流而下,停在谁的面前,谁就得把这酒杯拿起来,若是女子有意,便喝了被杯酒,两人互相钟情,就该干嘛干嘛去呗(害羞状),这就是“曲水流觞”了。当然不是说俩人看对眼了,就直接牵手回家了,通常这时候,一般是让身边的朋友先上去帮忙介绍下自己,说这妹子看上你了!这时候选对僚机就是很重要了,若对方回应,也有相同意愿,那就互留住址,回家告诉妈妈,我相中谁谁谁了,然后父母就很开心了,终于不用被罚了,赶紧按照三书六礼,该娶的娶该嫁的嫁,happy ending!综上所述,以上这些软硬兼施的措施,确实在一定程度解决了单身问题,在古代冷兵器时代,农耕时代,人力就是一切,国家为人口稳定的增长率,也是操碎了心了。

3 古代女子怎么结婚那么早

中国历史源远流长。

朝代在改变,中国古代妇女的地位是否也随着各种社会制度的转变而不断发生变化呢?我们准备从各个朝代的婚嫁习俗的变化入手,根据各个朝代遗留下来的诗歌、文章等资料,分析、研究中国古代妇女社会地位在不同的时代呈现出的不同的发展历程及表现。 (一)先秦时代--妇女再婚现象普遍存在,同时在儒家思想中已出现禁止再婚的言论。

1夏商 中国商朝的妇女地位是很高的,夏朝在开国时还是母系氏族社会,其居住方式有两个特点:一是游牧性,二是从妻居。商代社会的婚姻是由多个父和多个母共娶,这也是典型的母系氏族社会。

2周朝 中国妇女地位的下降是随着周朝或者儒教的出现而形成的。按照周礼的规定,男性贵族可以娶妾多人,但正妻只能有一个。

《公羊传》上讲:"诸侯一娶九女,诸侯不再娶。"这个习俗在礼制上流传到后代。

周朝时期,已婚妇女地位卑下,婚姻关系能否维系取决于丈夫的好恶。丈夫愿意维系,她是丈夫的附庸;丈夫不愿维系,就要被丈夫扫地出门。

《诗经》中的一些诗,如以叙事为主的《邶风•谷风》、《卫风•氓》,以抒情为主的,《邶风•日月》、《王风•中谷有蓷》,均为当时弃妇的悲戚之声。 3春秋战国 春秋战国时代几百年间战争频仍、人口损失惨重,生产力的发展也需要更多的劳力,这使得婚姻所承担的繁衍人口任务更为重要。

于是,连青年男女的私奔在当时都不被绝对禁止,孀妇再嫁自然就不成问题了。甚至在诸侯国君中,这种事都屡见不鲜。

史载卫宣公和其继母私通,所生子长大后迎娶齐女,宣公见齐女貌美,竟劫夺来据为己有。《诗。

邶风。新台》就是卫人讽刺宣公之作。

宣公死后,其庶长子公子顽又迎娶宣姜,生子女多人,有二人后又继为国君。卫人又作《墙有茨》刺之。

其贵为国君,竟然迎娶再嫁、三嫁之女,而且其后代并未受到歧视,可见此风俗的普遍。从现存的关于先秦时代法律规定的残存记载中,也未见有对妇女再婚作出限制之处。

(二)秦汉时代--限制再婚理论的进一步系统化和再婚行为的依然普遍存在。 1秦朝 秦国自商鞅变法之后,贯彻法家思想,讲求国家利益至上,礼法道德传统相对受到忽视。

秦代家庭立法中,妇女在某些方面可以和丈夫拥有平齐地位,如妇女可杀死通奸丈夫,丈夫殴妻与妻殴夫同等处罚,等等。反映在妇女再嫁的问题上,也就非常地宽容。

从江陵张家山汉简中有关秦代法律的记载可以看出有"夫死而妻自嫁,取者勿罪"的规定。 2汉朝 西汉武帝之后,儒学思想逐渐成为中国官方的正统思想。

儒家所提倡的道德、礼法标准也就愈益发挥出自己的影响力,逐渐地成为社会主流的道德规范和行为规范。两汉时的儒者和官僚发挥了先秦典籍中关于男尊女卑思想的表述,对妇女再嫁问题给出了道德上进一步否定的评价。

班昭《女诫》中说:"男有再娶之意,女无再适之文。"以一个妇女的口吻对同性的自由作出严格限制,千百年来贻害深远。

两汉时的统治者也开始旌表守节孀妇,汉宣帝就曾于神爵四年(前58年)给颖川一带的"贞妇顺女"奖励布帛。东汉以后,这种举动变得非常频繁。

不过,两汉时正统儒者的言论尚未完全拘束人们的社会行为。当时的成文法律没有明确地限制妇女再嫁。

而实际生活中,妇女再婚的现象屡见不鲜。光武帝刘秀的姐姐湖阳公主守寡后,看上了有妇之夫宋弘,光武帝亲自替她作说客。

东汉末年的著名文学家,蔡邕之女蔡琰(蔡文姬),先嫁河东卫中道、被掳入匈奴后与左贤王成亲,并生有子女,归汉后又嫁与董祀,先后改嫁两次。这样的身世并没有成为她一生的污点,相反她由于传奇的经历和文学上的才华被南朝人范晔收入了《后汉书。

列女传》,这在一千多年之后简直是不可思议的事情。古诗《孔雀东南飞》叙述东汉建安年间的故事,刘兰芝不见容于婆母,其夫被迫出之,回到本家之后,马上就有众多提亲者找上门来,可见妇女再嫁、即使是被出妇女的再嫁,都不是羞耻之事。

《说文》云:"妻者,齐也"。这可以说是汉代人在夫妻关系上的一个格言。

那时庶民百姓之家如果丈夫出门在外,那么妻子在家就可以自立门户,包括迎接宾客、宴饮宾客、出送宾客等活动,妇女可以与男子一样,参加社会交往。《汉乐府陇西行》中说:"健妇持门户,亦胜一丈夫。

"就是当时人对妇女参加社会活动的一种评价。汉代的妇女观较之前代是进步的。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法律规范的因袭前朝和社会舆论的由宽渐严 三国时代,由于连年战乱,人口锐减。为了生息繁衍,统治者对婚姻的要件给予了宽松的规定对于妇女再婚的问题,同样沿袭了汉代法律的宽松规定。

《三国志》记载吴主孙权就曾纳丧偶妇女徐夫人为妃。魏文帝曹丕的皇后甄氏原为袁绍子袁熙之妻,袁绍被曹氏打败后,归于曹丕。

西晋统一全国后,礼教纲常曾在短时间内又有所抬头,晋武帝多次颁布诏令,禁止士庶为婚、严明嫡庶之别。对于孀妇改嫁问题,和东汉时的情形类似,官方意识形态中已经频繁赞扬守节的烈女,而民间改嫁的现象仍时有发生。

大体来讲,在东晋、南朝的宋、齐两朝,以及北方的十六国、北魏时期,由于玄学的兴起,儒学处在相对低潮。

4 古人体质到底如何,结婚那么早

从古代墓志等资料总结,古代女子在15-19岁结婚为多。古代平均寿命短,夭折率高(需要生育六七个孩子才能防止人口减少),要珍惜生育时间,早结婚的话,孩子长大成人就是帮手;要是像现在30岁才结婚,一方面完不成生育六七个孩子的任务,一方面很多人在孩子未成年就会死亡,孩子便成孤儿了。并且早育对晚育更有利于优生(使得大多数孩子都在母亲黄金生育年龄出生)。

在古代农业社会的生产力模式下,男子20岁、女子17岁已经接近人生中物质再生产能力的鼎盛时期,具备养家糊口的能力,而这个时候生殖能力也接近最佳,无论从物质再生产还是人口再生产角度,这个年龄结婚都是比较理想的。

由于古代夭折率高,瘟疫、战乱常使得人口剧减,早生、多生就显得极为重要。那么,女子十来岁出嫁便成家常便饭了。

众所周知,古代素来有多子多福的观念,因此,早婚早育对维持中华民族人口的数量非常重要(很多古代与中华民族势均力敌的民族都消失了)。

这一点,我们从历史资料和电视**剧本中可以看到。

举一些例子来说:孝庄嫁给皇太极的时候,孝庄13岁,皇太极34岁;康熙的母亲佟佳氏生康熙的时候13岁;唐太宗的长孙皇后嫁给唐太宗时13岁……

古代文人上巳节

曲水流觞,是中国古代民间的一种传统习俗,后来发展成为文人墨客诗酒唱酬的一种雅事。夏历的三月上巳日人们举行祓禊仪式之后,大家坐在河渠两旁,在上流放置酒杯,酒杯顺流而下,停在谁的面前,谁就取杯饮酒,意为除去灾祸不吉。这种传统历史非常古老,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初年,据南朝梁吴均《续齐谐记》:“昔周公卜城洛邑,因流水以泛酒,故逸《诗》云'羽觞随流波'。”

“曲水流觞”主要有两大作用,一是欢庆和娱乐,二是祈福免灾。

典故出处

永和九年三月初三上巳日,晋代贵族、会稽内史王羲之偕亲朋谢安、孙绰等42位军政高官,在兰亭修禊后,举行饮酒赋诗的“曲水流觞”活动,引为千古佳话。这一儒风雅俗,一直留传至今。

当时,王羲之等在举行修禊祭祀仪式后,在兰亭清溪两旁席地而坐,将盛了酒的觞放在溪中,由上游浮水徐徐而下,经过弯弯曲曲的溪流,觞在谁的面前打转或停下,谁就得即兴赋诗并饮酒。据史载,在这次游戏中,有十一人各成诗两篇,十五人各成诗一篇十六人作不出诗,各罚酒三觥。王羲之将大家的诗集起来,用蚕茧纸,鼠须笔挥毫作序,乘兴而书,写下了举世闻名的《兰亭集序》,被后人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也因之被人尊为“书圣”。而《兰亭集序》也被称为“禊帖”。

有诗:

1兰亭曲水擅风流。移宴向清秋。

2流觞元已奚所因,更指三日为良辰。山阴坐上皆豪逸,长安水边多丽人。

3碧池萍嫩柳垂波,绮席丝镛舞翠娥。为报会稽亭上客,永和应不胜元和。

4兰亭丝竹。高会群贤,其人如玉。曲水流觞,灯前细雨,檐花蔌蔌。

上巳节的风俗

上巳节的风俗有祓禊、畔浴、吃荠菜煮鸡蛋、互赠香草、出游、放风筝等。

1、祓禊

祓禊是指去灾病,上古女巫给去晦,唐宋时流行泡温泉,以前是在水边河边沐浴,用兰草洗身,用柳枝沾花瓣水点头身的仪式,为去灾祝福之意。

2、畔浴

畔浴指以春水洗涤污垢,古人认为这样作可以除去整个冬天所积存的病害,在新的一年里清洁免疫,吉祥如意。

3、吃荠菜煮鸡蛋

农历三月三,国人有吃地菜煮鸡蛋的习俗。荠菜又称地菜、田儿菜等,是生长在田头地角的一种野菜。虽说是野菜,却鲜香可口、营养丰富。春天正是采食荠菜的季节。

4、出游

三月初三,举家出游,有的人家带着酒菜在郊外野餐,而这时正是迎春第一支杏花开放的时期,古有“三月杏花香”的说法,在城市内蛰伏了一个冬天的人们,春暖乍寒,人们走向郊外成了“三月三”的一个活动了。

上巳节的传说

农历三月三日是道教真武大帝的寿诞,真武大帝全称“北镇天真武玄天大帝”,又称玄天上帝、玄武、真武真君。生于上古轩辕之世,华历三月三日,是道教中主管军事与战争的正神。

各地的道教宫观在三月三日这一天都要举行盛大的法会,道教信徒们也会在这一天到宫观庙宇中烧香祈福,或在家里颂经祈祷。

“真武山太上真武碑记”对真武大帝的来历和国内主要的真武道场以及真武“救军旅之祸”的“仁人之心”都作了简明而艺术地阐释,说明了人们在三月三纪念真武大帝的来由和意义。

上巳节诗词大全

1《上巳日陪齐相公花楼宴》

唐卢纶钟陵暮春月,飞观延群英。

晨霞耀中轩,满席罗金琼。

持杯凝远睇,触物结幽情。树色参差绿,湖光潋滟明。

礼卑瞻绛帐,恩浃厕华缨。

徒记山阴兴,祓禊乃为荣。

2《奉和圣制与太子诸王三月三日龙池春禊应制》

唐王维故事修春禊,新宫展豫游。

明君移凤辇,太子出龙楼。

赋掩陈王作,杯如洛水流。金人来捧剑,画_去回舟。

苑树浮宫阙,天池照冕旒。

宸章在云表,垂象满皇州。3《上巳》

唐崔颢巳日帝城春,倾都祓禊晨。

停车须傍水,奏乐要惊尘。弱柳障行骑,浮桥拥看人。

犹言日尚早,更向九龙津。

4《上巳浮江宴韵得遥字》

唐王勃上巳年光促,中川兴绪遥。

绿齐山叶满,红泄片花销。泉声喧后涧,虹影照前桥。

遽悲春望远,江路积波潮。

5《奉和圣制上巳于望春亭观禊饮应制》

唐王维长乐青门外,宜春小苑东。

楼开万井上,辇过百花中。

画_移仙妓,金貂列上公。清歌邀落日,妙舞向春风。

渭水明秦甸,黄山入汉宫。

君王来祓禊,灞_亦朝宗。

6《上巳日祓禊渭滨应制》

唐徐彦伯晴风丽日满芳洲,柳色春筵祓锦流。皆言侍跸横汾宴,暂似乘槎天汉游。

7《酬乐天三月三日》唐元稹旧年此日花前醉,今日花时病里销。独倚破帘闲怅望,可怜虚度好春朝。

8《三月三日曲江侍宴应制》

唐王维万乘亲斋祭,千官喜豫游。奉迎从上苑,祓禊向中流。草树连容卫,山河对冕旒。画旗摇浦溆,春服满汀洲。仙_龙媒下,神皋凤跸留。从今亿万岁,天宝纪春秋。9《三日侍宴宣猷堂曲水诗》

陈江总上巳娱春禊。芳辰喜月离。北宫命箫鼓。南馆列旌麾。绣柱擎飞阁。雕轩傍曲池。醉鱼沉远岫。浮枣漾清漪。落花悬度影。飞丝不碍枝。树动丹楼出。山斜翠磴危。礼周羽爵遍。乐阕光阴移。

10《丽人行》唐杜甫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头上何所有?翠为荷叶垂鬓唇;背后何所见?珠压腰际稳称身。就中云幕椒房亲,赐名大国虢与秦。紫驼之峰出翠釜,水精之盘行素鳞。犀箸厌饫久未下,鸾刀缕切空纷纶。黄门飞控不动尘,御厨络绎送八珍。箫鼓哀吟感鬼神,宾从杂遢实要津。后来鞍马何逡巡!当轩下马入锦茵。杨花雪落覆白苹,青鸟飞去衔红巾。灸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嗔。

11《太康六年三月三日后园会》晋张华暮春元日,阳气清明。祁祁甘雨,膏泽流盈。习习祥风,启滞异生。禽鸟翔逸,卉木滋荣。

什么叫上巳节

上巳节,俗称三月三,是汉民族传统节日,该节日在汉代以前定为三月上旬的巳日,后来固定在夏历三月初三。上巳节是古代举行“祓除畔浴”活动中最重要的节日,人们结伴去水边沐浴,称为“祓禊”,此后又增加了祭祀宴饮、曲水流觞、郊外游春等内容。

上古时代以“干支”纪日,三月上旬的第一个巳日,谓之“上巳”。“上巳”一词最早收录在汉初的文献里,《周礼》郑玄注:“岁时祓除,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类。”魏晋以后,上巳节的节期改为农历三月初三,故又称“重三”或“三月三”。

上巳节有起源于兰汤辟邪的巫术活动之说,用兰汤以驱除邪气。兰草被用作灵物,有香气袭人的特点,古人在举行重大祭神仪式前,须先进行斋戒,其中包括当时最好的洗浴方式“兰汤沐浴”。

节日由来

古时代上巳节是“祓禊”的日子,有在水滨举行祓除不祥的祭礼习俗。上巳节由来久远,有历史,乏记载。“上巳”一词最早收录在汉代的文学作品里。魏晋以后,上巳节改为三月三,逐渐成为水边饮宴、郊外游春的节日。

有说法认为上巳节起源于兰汤辟邪的巫术活动,以驱除邪气。当兰汤沐浴成为一种辟邪法术时,这种沐浴活动就必须由专职的女巫进行组织和领导。

上巳节起源于兰汤辟邪的巫术活动,在这项活动中,兰草被用作灵物。兰草有香气袭人的特点,古人在举行重大祭神仪式前,须先期进行斋戒,其中包括采用当时最好的沐浴方式——兰汤沐浴。沐浴用兰汤,区别仅在于兰汤沐浴是个人行为,多在室内,并可随时实施,祓禊则是集体活动,必在河滨,并须定时举行。

另有一种观点认为上巳节起源于先民的生殖崇拜活动。如陶思炎指出,祓禊活动本是男女春日相欢、妇女祈孕的信仰行为,而持兰草或香薰草药沐浴,都是唤起欲的作用。水是神秘的感生物质,妇人临河不仅欲洗去冬日的尘垢,同时也盼触水感孕而得子。这种与原始的宗教相关的近水祝殖信仰,当是三月上巳日祓禊风俗的真正缘由。

还有认为上巳节是起源于纪念轩辕黄帝的节日。相传三月三是黄帝的诞辰,中原地区有“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轩辕”的说法。

发展演变

上巳节的历史由来已久,在上古时代上巳已成为大规模的民俗节日,春和景明,人们走出家门,集于水边,举行清除不祥的祓除仪式。“上巳”最早收录在汉初的文献里。《周礼》郑玄注:“岁时祓除,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类。”上巳节是古代举行“祓除畔浴”活动中最重要的节日。《论语》:“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写的就是当时祓禊的情形,祓禊,就是到水滨去洗濯,去除宿垢,同时带走身上的灾晦之气,有祈福的意义。《后汉书》:“是月上巳,官民皆洁于东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_为大洁”,文中说的即是以流水洁净身体、让灾厄与疾病随水同去的一种风俗。

魏晋以后,由于当时社会中崇尚自然、纵情山水的风尚,对人们而言,上巳节祓除的意义大大减弱,而迎春赏游之意越发浓郁。西晋《夏仲御别传》形容上巳时的洛阳“男则朱服耀路,女则锦绮粲烂”。上巳节的节期定在了阴历三月三日。到了魏晋时代,上巳节逐渐演化为皇室贵族、公卿大臣、文人雅士临水宴饮的节日,并由此而派生出上巳节的另外一项重要习俗——曲水流觞,即禊饮。

到了唐朝,上巳成为当时隆重的节日之一。节日的内容除了修禊之外,主要是春游踏青、临水宴饮。宋吴自牧在《梦粱录·卷二》中写道:“唐朝赐宴曲江,倾都禊饮踏青”,说的正是彼时上巳当日,长安城内男女老少盛服而出,在曲江畔宴饮、郊游的景象。杜甫的《丽人行》对此盛况亦有描写:“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中唐诗人白居易在《三月三日谢恩曲江宴会状》一文中也详细记载了盛会的情况。

到了宋代以后,三月三上巳节在北方突然销声匿迹,不见于文献记载,但在南方的西南部分地区依旧流传。

节日别称

女儿节

三月三又叫女儿节,也叫“桃花节”,是一种古代汉族少女的成人礼,一般在这个日子举行成人礼“笄礼”。女儿们“上巳春嬉”,临水而行,在水边游玩采兰,穿上漂亮的衣服,踏歌起舞,以驱除邪气。而且女子春天最爱在水边游玩。

与日本女儿节的区别,日本女儿节也在三月三,又叫“雏祭”。因为旧历3月3日是桃花盛开的时节,因此又有“桃花节”的叫法,是中国隋唐时期传入日本的,但是不一样的是,日本给幼年的小女孩也过节,主要针对几岁的小女孩,中国则更侧重未出阁的妙龄少女,这天,大人开始装扮家中的小女孩,皆盛装打扮,由妈妈领着互相串门,头戴石榴花避邪求福。

这是中国的情人节,记载于《诗经》中,比西方情人节早了1000年。先秦以后,三月三情人节在各代延传开来。至唐朝,杜甫那句“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更将其摇曳绮丽之风情烘至高处。自宋以后,理学盛行,礼教渐趋森严,三月三情人节风俗在中国文化中渐渐衰微。三月三里浪漫的情爱、美好的愿景,以及曲水流觞的雅趣,至今荡然无存。

上巳节的主要活动之一就是男女相会,即男女表达爱慕之情的“情人节”。《诗经·郑风·溱洧》有云:“溱与洧,浏其清矣。士与女,殷其盈矣。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_且乐。维士与女,伊其将谑,赠之以勺药。”

民间习俗

上巳节的历史由来久远,在上古时代上巳已成为人们举行“祓除畔浴”活动的重要节日,每到这时节,春和景明,人们纷纷来到水边举行祭礼,洗濯去垢,消除不祥,被称为祓禊,也叫春浴日。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南北纬度相差几十度,黄河流域的纬度偏高,三月初还是“料峭轻寒结晚阴,飞来院落怨春深”的偏寒冷的时节,北方地区的人们在这时节到河里玩水,不是人人能受得了。大概到了晋朝,到河边泼水的风俗活动就被北方文人改为“曲水流觞”——用小酒杯放到小河里任其漂流,酒杯停留在谁处,谁即饮此杯酒。这形式完全变了,但它的风俗意义照旧。

祓禊

祓禊因为此时正当季节交换,阴气尚未退尽,人容易患病,所以应到水边洗涤一番。所谓“禊”,即“洁”,故“祓禊”就是通过自洁而消弥致病因素的仪式。为什么要选在巳日呢?应劭解释说,“巳者,祉也”,既除掉致病因素,又祈求福祉降临。这种看法为许多学者赞同,如现代学者乌丙安认为该节日的原初意义是“古人春季驱邪祛瘟的卫生保健古俗”。在上古时期,节日的作用就是驱邪避灾,实际原因是由于冬天河水太冷,3月初的水温恰好,人们急着去洗越冬后第一次澡。

祭祀高_

在上巳节活动中,最主要的活动是祭祀高_,即管理婚姻和生育之神。高_,又称郊_,因供于郊外而得名。人们通过这种巫教活动,除灾避邪,祈求生育。因此,上巳节又是一个求偶节、求育节。

畔浴

畔浴以春水洗涤污垢,认为这样作可以除去整个冬天所积存的病害,在新的一年里清洁免疫,吉祥如意。当时人们认为妇女不育是鬼神作祟,就利用上巳节的沐浴治疗不育症。这样久而久之,相沿成习,把沐浴变成上巳节的重要内容。

修禊

上巳节还有祓禊、修禊或沐浴活动。沐浴是为了去灾。史前人类认为生育是图腾入居妇女体内的结果。进入父权制时代之后,人们才明白了夫妻交媾是生育的原因。但是无论是图腾感生的观念,还是夫妻交媾导致生育的认识,都承认妇女是生育的体现者,子女是由母亲孕育的。然而,并不是每个妇女都能正常生育的,由于疾病原因,往往使某些妇女不孕育。当时人们认为妇女不育是鬼神作祟,就利用上巳节的沐浴治疗不育症。这样久而久之,相沿成习,把沐浴变成上巳节的重要内容。

羽觞

羽觞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双耳酒杯,因其形状似鸟得名;还有一说称因觞身可插羽毛,遂被命名为“羽觞”。它的材质多种多样,有木质、玉质、陶质等。木质羽觞较为轻盈,其他材质的则需置于荷叶上,方能平稳地在水面“行走”。

祈求生育

在上巳节活动中,最主要的活动是祭祀高_,即管理婚姻和生育之神。高_,又称郊_,因供于郊外而得名。_同媒,_又来自_。最初的高_,属女性,而且是成年女性,具有孕育状。事实上,远古时期一些裸体的妇女像有着非常发达的大腿和胸部,还有一个向前突出的肚子,这是生殖的象征。在汉代画像石中就有高_神形象,还与婴儿连在一起。辽宁地区红山文化遗址的女神陶像,就是生育之神。后来高_有了很大的变化,如河南淮阳人祖庙供奉的伏羲,就是父权制下的高_神。同时还出现了性具崇拜,先女阴后男根崇拜。起初上巳节是一个巫教活动,通过祭高_、祓禊和会男女等活动,除灾避邪,祈求生育。

互赠香草

古人认为,香草有驱邪之功,于身体大有裨益。

郊外游春

郊外游春

泡温泉

泡温泉

曲水流觞

曲水流觞,也叫临水浮卵《荆楚岁时记》“士民并出江渚池沼间,为流杯曲水之饮。”众人坐于环曲的水边,把盛着酒的觞置于流水之上,任其顺流漂下,停在谁面前,谁就要将杯中酒一饮而下,并赋诗一首,否则罚酒三杯。魏明帝曾专门建了一个流杯亭。

值得一提的是,曲水流觞的风景要很雅,除了初期在自然的水边外,混合着自然的美景,魏晋以来由于文人文化的兴起,贵族多在优雅的庭院,庄严的宅院里,假亭山石,人工弯弯的曲水。人们整齐的正座于草上席塌,好一点的摆上屏风,还有持扇的侍从,设有香炉等。喝水后还有写诗,应人相对。

临水饮宴

临水饮宴它和曲水流觞都是这种巫术的演变,成为文人雅士的娱乐活动。此风在唐尤甚,至宋以后则渐无闻。

射雁司蚕

上巳节期间还进行一种弋射活动,即利用一种带丝线的箭射击野雁,射中后即索丝而取雁。这种雁与其说是猎物,莫如说是送礼的最好赠品。南方劳动妇女则开始育蚕,采桑喂蚕。

台湾、福建地区三月三为“三月节”,“采鼠_草,合米粉为_以祀其先”。重庆忠县等地有“三月会”,举行纪念抗敌将领巴蔓子的盛大活动,是日,群众抬巴蔓子的偶像绕城游行,后跟社火队,玩龙灯、舞狮子,家家张灯结彩,燃放爆竹,热闹非凡。

日本

日本也深受汉文化的影响。女儿节,是日本女孩子的节日,又称人偶节、上巳、雏祭。属于“五节句”之一的“桃之节句”。本来在如中国一样在农历的三月三日,明治维新后改为西历3月3日。在女儿节期间,家中的成员大都尽量聚在一起祝福女孩子健康平安的长大成人,父母会为女儿设置阶梯状的陈列台,由上至下,摆放穿着日式和服的娃娃,这种娃娃在日本称为雏人形。日本平安时代受到唐朝上巳节“曲水流觞”的风俗影响,人们用纸做成人形状,表示自己身体不适便转移到人形上,然后放入河水中流走。当前日本有些地方还保持这种习俗,在当晚把各式各样的人形娃娃随着河里漂流,祈求健康、平安。日本的男孩节则定于端午节。

琉球

在琉球,妇女会在海边洗澡,祈求健康。

文学记述

兰亭集序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就是写的一次文人雅士从事禊的活动。“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有了书圣的风雅前例,三月三这个官民游乐的好日子,更成了骚人墨客赋诗的好机会。吴自牧《梦粱录》卷三《三月》云:“三月三日上巳之辰,曲水流觞故事,起于晋时。唐朝赐宴曲江,倾都禊饮踏青。”描写三月三盛况的诗篇更是数不胜数。在后期,人们可以常用兰草点水洗身或用柳条沾水点头或沾花瓣的水以祈福之用。

晋朝张华

《太康六年三月三日后园会》

暮春元日,阳气清明,

祁祁甘雨,膏泽流盈。

习习祥风,启滞异生,

禽鸟翔逸,卉木滋荣。

梁朝沉约

《三月三日率尔成章》

丽日属元巳,

年芳具在斯,

开花已匝树,

流嘤覆满枝。

陈朝江总

《三日侍宴宣猷堂曲水诗》

上巳娱春禊。芳辰喜月离。

北宫命箫鼓。南馆列旌麾。

绣柱擎飞阁。雕轩傍曲池。

醉鱼沉远岫。浮枣漾清漪。

落花悬度影。飞丝不碍枝。

树动丹楼出。山斜翠磴危。

礼周羽爵遍。乐阕光阴移。

唐王维

《三月三日曲江侍宴应制》

上巳节

万乘亲斋祭,千官喜豫游。奉迎从上苑,祓禊向中流。

草树连容卫,山河对冕旒。画旗摇浦溆,春服满汀洲。

仙_龙媒下,神皋凤跸留。从今亿万岁,天宝纪春秋。

《奉和圣制与太子诸王三月三日龙池春禊应制》

故事修春禊,新宫展豫游。明君移凤辇,太子出龙楼。

赋掩陈王作,杯如洛水流。金人来捧剑,画_去回舟。

苑树浮宫阙,天池照冕旒。宸章在云表,垂象满皇州。

《三月三日勤政楼侍宴应制》

彩仗连宵合,琼楼拂曙通。年光三月里,宫殿百花中。

不数秦王日,谁将洛水同。酒筵嫌落絮,舞袖怯春风。

天保无为德,人欢不战功。仍临九衢宴,更达四门聪。

《奉和圣制上巳于望春亭观禊饮应制》

长乐青门外,宜春小苑东。楼开万井上,辇过百花中。

画_移仙妓,金貂列上公。清歌邀落日,妙舞向春风。

渭水明秦甸,黄山入汉宫。君王来祓禊,灞_亦朝宗。

《诗郑风溱洧》

溱与洧,方涣涣兮。

士与女,方秉_兮。

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

洧之外,洵吁且乐。

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

溱与洧,浏其清矣。

士与女,殷其盈矣。

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

洧之外,洵吁且乐。

维士与女,伊其将谑,赠之以勺药。

《论语》中“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即是上巳风俗。《周礼·春官·女巫》:“女巫掌岁时祓除衅浴。”郑玄注:“岁时祓除,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类;衅浴谓以香薰草药沐浴。”在楚辞中有生动的描写,祭神必斋戒,斋戒必沐浴,沐浴用兰汤,于是兰汤、兰草便与神灵有了联系。《后汉书·礼仪上》:“是月上巳,官民皆_于东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_为大_。”[2]《周礼》郑玄注:“岁时祓除,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类”。另外,三月三上巳节与九月九重阳节相对应,正如汉刘歆《西京杂记》称:“三月上巳,九月重阳,使女游戏,就此祓禊登高。”一个在暮春,一个在暮秋,踏青和辞青也随之进入高潮。《宋书礼志二》引用《韩诗》说:“郑国之俗,三月上巳,之溱、洧两水之上,招魂续魄,秉兰草,拂不祥。”

古代四大才女

中国古代四大才女是指蔡文姬、李清照、上官婉儿、卓文君。

1、卓文君

卓文君是汉代著名的才女,蜀郡巨商卓王孙的女儿,姿容美丽,精通音律,尤善弹琴,文采卓然。卓文君的丈夫是汉代著名文人司马相如,两人的爱情佳话至今被人津津乐道。

她本人也留有不少佳作,像《白头吟》里“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堪称经典佳句就是她写的。

2、蔡文姬

蔡文姬,三国时期的才女,文学家蔡邕之女,自幼博学能文。

蔡文姬一生三嫁,先嫁河东卫家,丈夫死后返回娘家居住,但因为匈奴入侵被掳至匈奴,再嫁给匈奴左贤王,并生育了两个孩子。

十二年后曹操统一北方,重金赎回了蔡文姬,但"回归故土"就要"母子分别",在这种不能两全的痛苦中,蔡文姬创作了千古名曲"胡笳十八拍"。历史上“文姬归汉”的故事在历代被广为流传。回到中原后蔡文姬嫁给了董祀。

3、李清照

李清照是宋代杰出的女文学家,擅长写词,兼工诗文。李清照出身在书香门第,少年生活优裕,家中藏书丰富,自幼打下了良好的文学基础。

李清照后来嫁给了太学生赵明诚,两人志趣相投,琴瑟和鸣,在结婚后一起研究金石书画。后来丈夫病死,北宋灭亡,李清照只能流落在江南一带,晚年孤寂。李清照文词绝妙,是宋词大家,被尊为婉约宗主。

4、上官婉儿

上官婉儿,唐代女官、诗人,姓上官,字婉儿,也称为上官昭容。上官婉儿的祖父上官仪获罪被杀,家中女眷被发配内庭为婢。

十四岁时,上官婉儿因为文采斐然被武则天重用,掌管宫中制诰多年,被称为“巾帼宰相”。上官婉儿在武则天时期是搅弄政坛的人物,在文坛上也有着显要地位,《全唐诗》里收录的她的诗就有三十二首。

在710年,李隆基起兵发动唐隆政变,上官婉儿与韦后同时被杀。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946748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13
下一篇2023-10-1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