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我们需要相信,起点往往只决定毕业的前几年,通过努力,还是会慢慢弥补上起点上的差距,这只是时间和是否用心的问题。分享一篇大学励志文章,欢迎阅读。
没上过985高校,但仍能过好这一生
文/旅人记
1
2011年,我以高考分数超过一本线10分的分数,来到了离家上千公里的南方城市。我入学的学校在当地是一个二本学校,可是那时却在我们那个偏远落后的省份按照一本分数线招生。
说实话,刚入学的时候,因为知道这件事,还默默难受了一阵。后来,我便很快进入状态,按时上课,积极参加各种活动,并且以优异的成绩每年拿奖学金,国家奖学金、励志奖学金、校级奖学金都拿遍了。
大四的时候,我以专业第一名的成绩获得了保送研究生的资格,我决定继续读研究生。于是,就有了现在的我。
可是,在联系研究生学校的时候,被现实冷冷地打倒了。因为我来自一所普通的二本学校,即使在自己学校内专业排名第一,可是仍然抵挡不住“出身不好”带给我的种种不便。
很多招收报送研究生的985高校,都在招生简章上清楚地写到“原则上只招收985、211工程的本科毕业生”。我那时极度天真,因为看到是“原则上”,所以总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
我先是试着联系本科学校所在省份的一所985学校,因为一直没有收到回复。我鼓起勇气给这所学校的招生办打电话,对方一听我来自一所二本学校,就告诉我“你试试其它学校吧”。我也试着联系了其它有着同样专业的985高校,也被纷纷拒绝。我知道,一方面因为我本科学校的原因,当然还有另一个原因是我自身还不是足够优秀。
就这样我从最初的985高校,把目标降到了211院校。但是由于我自身专业的限制,很多211院校专业实力并不强。反而,一部分普通一本高校在专业实力上,还排在前列。就这样经过很长时间的纠结和挣扎,我最终选择了一所既不是985,又不是211的普通高校。
幸运的是,带我的导师却是本专业学术界的大牛,在他的带领和指导下,我对专业有了重新的认识。因为导师要求严格,这一年来,我的阅读量大大增加,甚至超过了本科四年读书的数量。
我的视野和格局也在逐渐提升,我感谢两年前自己的选择。幸好我没有选择不要命地去选择那个“看不起我”的985高校。
2
本科时候,我认识一个学姐,她比我大两届。当时她的成绩很优异,但是因为本科没有参加其它的活动,所以并没有获得保送的资格。于是,她自己考研,数学接近满分,最终被本科学校所在省份的一所985高校录取。
那时候,我刚刚上大三,觉得她简直是一个大神,优秀到不行。后来,她去读研究生了。我们之间的联系也渐渐少了。于是,她研究生期间的生活,我了解得真的不太多。
上个月,我回到本科所在学校的城市,约她出来吃饭。学姐的样子已经和以前大不相同,摘掉眼镜换上了隐形眼镜,运动鞋换成了高跟鞋,牛仔裤也换成了OL风的阔腿裤。这时她已经毕业,并且已经顺利地在当地一家公司找到工作。
她告诉我,其实研究生毕业也就那样,工资比本科生高不了多少,上班的日子太无聊了,老板不好等等。从她的语气中,我听说了她对现状的种种不满。饭后,我们互加了微信。过两天我也回到学校,又进入正常的学习生活。
可是,自从我加了这位学姐的微信,几乎天天都能够看到她在更新朋友圈。尤其是每天午饭过后,她会连续发几条朋友圈,内容大多是“活儿都干完了,好无聊”,“今天空调开得太足了,热……”,“今天提前下班~”,以及“今早让同事帮忙打卡,多睡了半个小时”,然后配上自己的自拍照,等等诸如此类的内容。
我突然在想,当年那个勤奋努力、每天6点起来准时泡图书馆的学姐哪里去了。而今呈现在我面前的竟然是这样一个爱抱怨、投机取巧的陌生人。
我想不出,曾经那所我们纷纷向往的'985高校,如何用三年的时间,就培养出来这样一位学姐。我似乎看到了学姐未来5年,甚至10年的样子。在一家300人左右的公司,一直做一个小职员。
这样的状态,如何过好这一生
前几天,网上有一篇题为《304%的北大新生竟然厌恶学习,只因得了“空心病”》被疯狂转发。并且也引起了很多人的争议,很多人怀疑这个数据,也怀疑这篇文章是在恶意针对部分群体。抛开这些不说,我们还是可以看出,目前高校中一定存在这类的现象的。很多同学就算经过了高高的选拔,进入名校,却因为入校后缺乏规划,没有继续保持奋进的心态,最终也许就会碌碌无为过完一生。
3
年初的时候,我在一个写作平台上关注了一位作者,最初关注这位作者的原因是她总是分享一些生活中的小事、小技巧,简单实用,也很接地气。后来我就一直关注她,慢慢才知道,她原来是一个90年的女孩子,在一个三线城市读了一所三本院校,后来北漂,用6年时间已经在北京买了两套房子,买了车,出了3本书,并且已经结婚。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这样的生活,是很多我这样的人,想都不敢想的。这样的一个女孩子,如何将自己的生活经营得这么好
直到最近,我加入了她组织的社群,和一帮积极进取的人一起努力,想要做出一点改变,取得一些进步。我通过她组织活动以及一些做事方法,才知道她之所以取得上述的那些成就还是有原因的。
我们大家加入这个社群,每个人需要支付19元的成长门票费用,19元对于很多人来说,还不到一杯咖啡钱,自然很多人都能够接受,并且乐意付出。群里目前大概有100多人,这样一来,她就能够得到一笔小的收入。
刚加入这个群之后,大家七嘴八舌,于是这个群就从早到晚就没有停过。一直有人不断地提问。这位组织者就在群里设立了群规,即白天(早上8点到晚8点)群里禁言,目的是为了大家好好学习和工作,违规的人发红包。你看,这样的一种方式,既让人感觉到这样是为了大家能够好好工作,不浪费宝贵的时间和精力,偶尔还能够通过发红包的形式造福自己和大家。
后来,我们进行分组,她也是很快地分组,并且一边分组,一边发公众号的文章。
我惊叹于她的财商、情商和智商。这样的人不成功,什么样的人成功难道是那些成天负能量、爱抱怨的人成功
这时,我再回头看她,即使是一所三本院校毕业,和985没有任何关系,也没有研究生的学历,但是丝毫不影响她规划自己的人生,并认认真真的实践。
我们很多人经常抱怨,现代社会竞争太大,那些用人单位经常会对“出身不好的”毕业生很多限制,于是那些非985、211高校的毕业生就要在一出学校就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
事实上,现实确实很残酷,这一点我自己亲身经历。就连学校和学校之间都要带着有色眼镜,就别说社会、企业和学校之间。社会和企业用学历、毕业学校这些硬性的标准来衡量人才,确实也是最快、最直接的方法。很多时候,直接关系着高校毕业生的起点。
但是,重点却在于我们自己,我们需要相信,起点往往只决定毕业的前几年,通过努力,还是会慢慢弥补上起点上的差距,这只是时间和是否用心的问题。
即使没有上过985高校,也仍能过好这一生。
自从去年工作稳定下来之后,我开始每天做着重复的事情,早上送孩子上幼儿园,然后上班,晚上接孩子回家,玩儿一会儿睡觉,感觉时间过的特别快。有段时间,我常常陷入恍惚之中,不记得每天都干了什么事情,感觉日子平淡如水。当我们完成一个明确的目标之后,往往会有一种空虚感。这种感觉就像是很多学生考上大学后,完成了高考这个目标,往往会迷茫一段时间,找不到自己的价值了,心理学中有个词叫“空心病”。简单来说,空心病就是找不到自己的价值和活着的意义,会出现情绪低落等类似抑郁的症状,但是针对抑郁的治疗方法并不会有效果。
我们常常会给自己定目标,例如考上理想的大学、顺利毕业、攒够100万、谈恋爱、结婚等等,当这个目标完成时的时候会有短暂的愉快,但是这种愉快的情绪往往维持不了太长时间,反而随之而来的往往是空虚感和不安感。去年的时候,我经历的就是这个过程。期待了很久的毕业和开始工作,顺利完成后,我当时特别的开心。但是当一切进入到另外一种正规后,反而会空虚和不知所措。
接纳承诺疗法(ACT)中的价值是心理灵活性的一个重要成分。这里提到的价值,并不等同于目标。简单来说,价值是对我们重要和有意义的东西。与目标的不同之处在于,目标可以被完成,而价值并不能被完成。例如考上大学是一个目标,但是读书获取知识就是一个价值;结婚是一个目标,但是有一个知心伴侣是一个价值;减10斤是一个目标,而保持健康的身体是一个价值。价值贯穿在我们的一生中,并没有明确的被完成和被实现的时间点,而且也是我们活着和做事情的动力。
价值是动态变化的,随着我们处于不同的阶段,对我们来说重要的事情可能会有变化。毕业之前,我的学习和研究似乎只是为了顺利毕业这个目标,对我来说之前最重要的价值是家人能在一起,能有一个温暖的家庭。当工作之后,温暖的家庭仍是我的一个价值,但已经不足以成为支持我各个方面行为的一个动力,因此当时会有一种空虚感。我需要重新思考家庭之外的个人价值,这也是我目前仍在探索的一个方向。
,
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活了100万次的猫》读后感400字,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活了100万次的猫》读后感400字 篇1有一只100万年也不死的猫,它死了100万次,又活了100万次。有100万个人宠爱过它,有100万个人在它死的时候哭过,可是它连一次也没哭过,它先是国王的猫,然后又是水手、魔术师、小偷、孤老太太和小女孩的一只猫,但它活得浑浑噩噩,对一切漠不关心,直到有一天,它变成了一只只属于自己的野猫,爱上了一只美丽的白猫,它才头一次知道为什么而活。
看到当今社会“空心病”的群体越来越多,究其原因从小到大很多事情都是父母安排父母决定,很少有小孩的参与。慢慢地父母与孩子少了很多交流,孩子更是没有主见没有方向没有目标,就这样浑浑噩噩结束了学业阶段,到了工作阶段不知何去何从!
自从阅读了集作家与画家一身的佐野洋子所写的《活了100万次的猫》,我强力推荐学生阅读此书。书中借一只猫活了一百万次,死了一百万次也不哭到变成野猫、遇见白猫,白猫死了,她哭了一百万次,再也没活过来的的童话故事,告诉读者与其浑浑噩噩过一生,如不为真爱精彩地活一次的道理,引发读者对爱与生命的思考。此书是作者人生的真实写照和对生命意义的新思考。图文看似简单,但表达独特,寓意深远,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是一本令人感动,助人成长,值得珍藏传承的书籍。
学生由于年龄尚小,对爱与生命意义的理解还比较浅显和茫然。在多次的教学实践中,学生面对页数不多的绘本,却能从虎斑猫的人生经历中感悟爱的真谛,在畅所欲言中,师生产生共鸣,引发对生命意义的思考,明白有爱的人生最精彩的道理。这就是我喜欢推荐这本绘本的缘由!
《活了100万次的猫》读后感400字 篇2有一只活了100万年也不死的猫。猫曾经是国王、水手、小偷、孤独老奶奶、小女孩的猫。后来猫不再是任何人的猫了,成了一只野猫。所有猫**都想成为猫的新娘,可猫却不同意,最后猫和一只白猫结的婚。有一天白猫死了,猫整整哭了一天,最后猫也死了,再也没有活过来。
这只猫神奇的活了一百万次,一直没有找到生命的意义,终于有一天他爱上了一只白猫,终于也找到了生命的意义。
糊里糊涂的活着,就算活了100万次,也没有什么意义,事实上,一个人无论是谁都不可能活100万次。因为只有这唯一的一次,所以一定要好好的珍惜,珍惜此生的每一寸光阴。人活着就是要有属于自己的美好理想。只有这样今生今世才算没有虚度。人生就算有了最大的价值。我又想起一句古话:“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难买寸阴。”
我们的生命是有限的,不能像这只猫一样活一百万次,在这短暂的时间里我并不渴望永生,只希望自己过自己的生活,自己主宰自己,做自己的主人。珍惜现在所有的,把握现在拥有的幸福,这才是真正的快乐所在呀!通过这篇文章,我想我们一定要多多感悟生活,从生活中发现人生的价值所在,学会付出自己的爱,这样才会结出幸福的果子。
《活了100万次的猫》读后感400字 篇3当我看到这本书的题目的时候,我觉得很奇怪。我想猫怎么可能一百万次呢?
有一回猫是国王的猫,猫被射死了,国王很伤心,猫却不觉得惋惜。有一回猫是水手的猫,猫掉进水里死了,水手把它埋在土里,猫也不伤心。后来猫成了小偷、老婆婆等等的猫。猫死了后,他们都很伤心,都哭了,而猫却没有哭。是猫觉得自己有数不尽的生命吗?所以它不珍惜生命?
后来猫变成了一只野猫,这一次它成了自己的猫了,不属于任何人。也没有任何人管它了。它遇到了一只心爱的白猫,白猫还生下了许多的小猫。直到一天白猫死了,从没哭过的猫痛哭了起来,它哭了无数次,直到一天中午猫也死了。为什么猫这次这么伤心难过呢?为什么猫这次哭了呢?
我想猫终于知道了它以前浑浑霍霍地活着,死了一次又活一次非常没有意义,所以即使是死了,它自己也不难过。这次成了自己的猫后,才知道了生命的意义,才明白不要浪费生命,生命一去不复返的道理,所以它看到白猫死了非常难过以至于自己也伤心地死了。
我突然想起妈妈常常唠叨我不要把宝贵的时间浪费了,要把省下的时间用来做更有意义的事情,这样活着才有意义。
《活了100万次的猫》读后感400字 篇4今天,妈妈在书店为我买了本名叫《活了100万次的猫》这本书的主人翁是一只虎斑猫,讲述着自己的“100万次”的经历。读了他,你会明白:不要为别人而活着,要为自己而活着。这样的道理。
曾经,猫是国王的猫,他不喜欢国王。平静的活着,直到有一天,猫被射死了,国王将他埋葬;猫是水手的猫,他不喜欢水手。有一次,他落入水中,水手将他埋葬。他还是小偷的猫、魔术师的猫、老人的猫、小姑娘的猫,猫也不喜欢任何人。
有100万个人宠爱过这只,有100万个人在这只猫死的时候哭过,可这只猫却从没哭过一次,因为猫不喜欢任何人,他不爱他们,却一直被宠爱着。
虎斑猫不喜欢任何东西,和拒绝猫。直到一天,他遇见了一只大白猫,并且喜欢上了白猫。之后,他们生活在了一起,生下了一堆小猫们。
可一天,白猫死了,虎斑猫哭了,哭了一百万次。直到一天,他躺在白猫的身边,离开了这个世界。这一次他再也没有活过来。
读了这本书,我明白:我们不能为别人而活着,这样过的不够充实,只有为了自己,才会感到快乐!
《活了100万次的猫》读后感400字 篇5我看完《活了100万次的猫》后,被作者大胆而奇特的想象力深深折服。一个生命能活100万次!在我是想也不敢想的事。
能活100万次的猫,他的经历是多么丰富,每活一次,他就有一次机会放下曾经的不愉快,去享受新生命的喜悦。书中的猫先是国王的猫,然后又分别是水手、魔术师、小偷、孤老太婆和小女孩的一只猫,但他一直都不开心,因为他总觉得不自由,被别人控制。直到有一天,他变成了一只谁都不属于,只属于自己的野猫,虽然有孤独不安,他却找到了自己的伴侣――一只美丽不语的白猫,他终于知道为什么而活了。这让我想到了课文《雪儿》中的那只白鸽,虽然它受伤后得到小作者细心呵护照顾,对小作者充满感激和留恋,却更向往自由自在的蓝天。我想,每一个生命都是渴望自由的吧,包括我们人类。但是大自然又有自身的规则,自由不是绝对的放纵。就像凯巴伯森林里的鹿群,人们以为杀光了鹿群的天敌――狼,鹿群就会自由自在的生活,岂不知离开了狼,鹿群反而无法生存了。我们也同样如此,如果我们学会遵守规则,能够管理好自己,我们的生活就会自由快乐得多。
《活了100万次的猫》读后感400字 篇6今天,我读了一本书,叫《活了一百万次的猫》,它让我感触很深。
它,让我了解了什么是爱与被爱。
那只猫,之前一直受到了别人的爱,它死了,别人为它留下了眼泪,嚎啕大哭。可它一次也没有为别人哭过。因为它只爱自己不爱别人,这一百万次又有何意义呢?不如不要!
可101万次时,它变成了一只野猫,受到许多母猫的青睐。可一只白猫始终对它不理不睬。那只猫便爱上了白猫,它们最终在一起了,结婚生子。可母猫也慢慢的老去死去。当活了101万次的猫发现爱人已经死去时,它伤心欲绝。这是,它才明白什么是爱。它得到了自己想要,却活不过来了。
我觉得这个故事让人受益匪浅。有些人习惯了被爱,却不知道爱上一种东西又逼不得已分离的那种绝望感。当他内心有那种无法放下的痛斥和只能用嘶吼来填满心中的空虚时,才会了解真正的爱,才真正有意义的活了一生。那只猫虽然活了100万次,但生命再长,也没有意义,活着比死了还难受,天天魂不守舍,就像没鲜花的花园一般,毫无生气。所以,这本书告诉我们:生命的意义不在长短,而是有意义、有目标的活着。
人,更应该明白爱与被爱。不要到离别的最后一刻才懂得珍惜。因为,只有懂得爱和被爱的人生才有意义,知道如何去爱你所爱才不会有遗憾。
**《三傻大闹宝莱坞》观后感范文1
我最喜欢的一位单口相声表演者叫Russell Peters,他是加拿大第二代印度移民,专长于种族笑话,又善模仿各种族裔的口音,不管是中国人、印度人还是意大利人,他都能找到突出特色予以模仿夸张,在逗得观众哈哈大笑之余留下悠远回味,一边佩服他观察细致入微,一边咂摸各个种族的痼疾毛病。Rusell Peters曾经对印度**做过夸张总结,几个主要点跟我印象中的传统印度歌舞片还真是严丝合缝,什么穷小子爱上富家女啊,冲破种姓屏障私奔之类的。其中最搞笑的一点是他说印度片子一定要有歌舞,而且不管什么剧情,一定会突然到达一片鸟不生蛋的旷野,中间一棵孤树,女主角藏于树后,随着音乐的节拍从树左侧突然探出头来,唱一句,缩回去,再从右探头,反复几次,手则作莲花指翘于颏下,眼珠左顾右盼,迷得追随她前来的男主角神魂颠倒。
所以,我也是带着这样的期盼来观赏印度**《三个傻瓜》的。这个大体改编于印度畅销书作家奇坦·巴哈特(Chetan Bhagat)的处女作小说《五点人》(Five Point Someone)的故事果然爆笑,名字里“三傻瓜”所言非虚——在每学期42场考试、成绩排名张榜公布、竞争激烈乃至自杀率高居不下的“皇家工程学院”中,竟然出现了个周星驰般不按牌理出牌的问题学生兰乔(Rancho),他顶撞老师,质疑传统,完全不把成绩当回事,古板校长“病毒”当然要骂兰乔和两个追随他的室友,法兰(Farhran)与拉杜(Raju)是大傻瓜了。
这个特立独行的兰乔有个口头语叫“一切都好”(Aal izz well),影片中一段恰到好处的歌舞充分诠释了这种乐天派心态的关键——就算不能解决问题,至少可以平复心绪,打败恐惧,增加直面问题的勇气。我非常佩服导演拉库马·希拉尼(Rajkumar Hirani)在这段歌舞前后的调度安排,每段超现实的舞蹈暂告一段落后镜头都切回故事进程,轻松推进情节发展;整个狂欢结束后再突如其来一个巨大的对比,让观众的情绪从轻松惬意的云端直坠沮丧遗憾的谷底,既增加了剧情本身的跌宕起伏,又给本来轻飘飘的“一切都好”加入了对比及深度。宝莱坞的叙事技巧实非虚名。
比起通常的好莱坞喜剧片,《三个傻瓜》几乎长出一倍,小包袱小笑料层出不穷,种种小片段事无巨细,但却并不考验观众的耐心。我觉得这跟情节安排的前后呼应及影片整体所维系的“严肃的调侃”基调分不开关系。最明显的一个例子是在介绍拉杜的家庭环境时,画外音一边自嘲地说“就像五十年代黑白**的翻版,狭小昏暗的房间,瘫痪的父亲,咳嗽的母亲,尚未成婚的姐姐”,一边自动将画面饱和度调低,故意弄成黑白老**的粗糙颗粒质感。以后只要一演到拉杜的家,**就自动彩色转黑白。而不管是“一切都好”,还是“病毒电力转换器”,只要前面有所铺垫,后面的桥段就必然用到,包括兰乔所臆想的“骑摩托新娘”,工整得近乎精致。
但我觉得影片最值得嘉奖的还是其不吝自嘲的精神。没有那些调侃与歌舞,剩余的便只有干巴巴的励志。自嘲也使得影片脱离了现实主义的调子,不会变成义正言辞的空洞鼓噪,要不然,这个纯理想主义的空谈还真难于自圆其说。人人都知道兰乔说得极对,却也都知道他那一套在现实生活中将处处碰壁。理想面对现实为什么总是撞得粉碎这可不是简单归类为缺乏激情或充满恐惧便能解释一切的,更多的时候,再高歌“一切都好”也只不过是阿Q精神的自我麻痹。长辈的期许、同侪的压力、生存的必须、机会的稀缺,天赋的不可求、一次又一次向理想主义证明特立独行者们的悲惨命运;而死记硬背的模范学生“消音器”才是大众意义上的成功典范。这个“典范”也许毫无人格魅力,缺乏创新精神,充其量只能当个打工皇帝;但在一个贫富分化严峻,大部分人尚在为温饱奋斗的第三世界国家里,不先孕育出适合理想成长的土壤就空谈理想的实现是多么幼稚啊,那根本就是一条不成功即成仁的血路!要超越生存阻碍,披荆斩棘义无反顾地追求理想当然可歌可泣,但这其中必须跨越的灰色地带可比**一笔带过十年的笑谈残酷得多,不一定白骨涔涔,可至少也血泪斑斑。已经浪漫化了的好莱坞影片《当幸福来敲门》(The Pursuit of Happyness)都还得展示主人公带着年幼的孩子无家可归,经过睡厕所、吃救济的低谷才能抓住机遇,终于奔向成功;《三个傻瓜》将一个独行者的奋斗艰辛干脆忽略,重点完全放在理想主义的理论之上,没有调侃,不搞自嘲肯定行不通。
尽管**终究是一场理想主义的美梦,但它依然触及了很多非常值得深思的社会问题,包括印度的高自杀率、人才流失、学校死记硬背的教育方法及社会分工的单一和就业选择的匮乏。印度所面对的这些社会问题和中国颇有交集,这也是为什么我这个也曾深切体会过“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升学压力的中国观众会颇感共鸣。影片将近结尾还有一处令我很是意外:一直对兰乔深恶痛绝的校长“病毒”在暴雨积水中语重心长地劝戒他“你不可能总是对的”。尽管影片不可能真正走向现实主义的方向,但起码,这一点恳切的诚实颇为难得。
特立独行的兰乔是个只能生活在**里的虚拟人物,但他所代表的那份理想主义的勇气与执着依然令人敬畏。他就是叶芝在《当你老了》中所全心热爱的“朝圣者的灵魂”。我愿意看到他成名成家,终于抱得美人归,哪怕这一切真的只能是梦。
**《三傻大闹宝莱坞》观后感范文2一个印度**,光听片名,脑中就浮现出宝莱坞华丽的场景,俊男靓女一言不合就又唱又跳的那种,满满的爆米花味。但看完之后,却会在哭笑中回味好久,这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青春片,没有狗血的恋情,也没有毕业季故作感动的矫情,它描绘的大学生活契合了现实的当下,仿佛每个人都能在片中找到自己的影子,每个情节都发生在你周围,创作者以敏锐的触觉和深刻的反思,观影者好像被一枪击中,把心里的闷气全部释放了。赞美之余,不由得思考,二十载的校园学习,自己寻找的究竟是什么
书呆子的初成长
很多电视剧里,主人公都有一份浪漫的小幸运。可现实是,备考的高中生不要说风花雪月了,上大学前连睡觉的时间都不够。作为上进的好青年,唯一的理想就是拿高分,每天念着“天道酬勤”的口号,跟打了鸡血似的,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压迫感四处弥散。
原以为成绩下来的那一刻,日子便会冲破土壤见到阳光,可这时初出校园的少年却慌了神,从来只对分数有概念,至于学校、专业以及今后的规划,一无所知,但志愿偏要在短短的时间里决定,大多人连自己是谁都没弄清楚,就在长辈或者大部队的指引下,冲动地签了一纸与未来的合同。
抢鸟窝的淘汰赛
慌乱之下,18岁的少年便阔别过去,来到了传说中很轻松的地方——大学。影片中的三个傻瓜就在印度皇家工程学院相遇,成了室友。这是所顶尖的工科大学,他们并不会轻松,甚至会比高中课业更繁重。开学的第一天,校长韦鲁教授便手拿着一个鸟窝,进行了高压教育。他告诉学生“杜鹃从不自己做窝,它只在别人的窝里下蛋,把其他的鸟蛋推出去,这样就没了竞争对手。”
苦读的模式像芯片一样植入脑中,每个人都争先恐后,被危机感督促着,似乎不跑快点就会被别人超越。于是大学还是按部就班地上课,晚上黑压压的自习人群排开,一如往昔。
锦衣玉食的一条狗
有人说学习是为了功成名就,比如片中的查尔图,他是填鸭式教育的忠实追随者,每天苦读十八小时,熟背各种书本上的概念。对同学,他耍手段让别人得不到高分,对老师,他言听计从,极力奉承。他是一个被可怜的角色,即使日后成为了大公司的副总裁,豪宅美妻样样不缺,三傻对他依然鄙视不已。
查尔图是个广泛意义上的成功者,他把自己训练成读书的机器,然后陷入疯狂的竞赛,不放弃任何一点赶超别人的机会。他从未想过反抗,还试图把牢笼造得更坚固,即使失去自我思考的能力,他也要做只锦衣玉食的狗,向海阔天空的流浪者炫耀囚禁的荣华富贵。不幸的是,你嘲笑查尔图的滑稽,而他恰恰是大多数,顺着教育的惯性,在别人制定的轨道里滑了一辈子。
爱自由的叛逆者
三傻的主人公兰彻却是特别的存在。他喜欢用简单而实用的语言定义一个词,而不是单纯地死记硬背;他喜欢蹭各式各样的课,认为学习是为了修炼气质而非取得高分。
兰彻活得无比清醒而自在,当同龄人在小路上战战兢兢前行时,他却勇敢地到无人区为自己开辟新程。他的心里仿佛装了个导航仪,每一个行动都遵从自由的意志。特立独行的人之所以强大,是因为他们在汹涌的浪潮中,永远望着灯塔的方向,不曾动摇。
“我们应该为了新发现感到兴奋,而不是竞赛般地追求成绩。”他拷问着每一个苦读的学子,只知自虐般的努力,却从未反思过自己的兴趣点。
同为应试教育的产物,兰彻的思维却像长了翅膀般天马行空。他每一刻都在为学到新知识而感到兴奋,大学的体制中也能次次考试拿第一。兰彻在追求卓越的路上像朝圣者般虔诚,没有多余的诉求,忘记了所有的杂音,只是做着关于机器的纯粹梦想。44岁的阿米尔汗扮演起18岁的少年毫无压力,他的眼神里充满着单纯,像小孩子般好奇,对知识永远保持着天真的探求欲望。
影片基调足够睿智而不偏激,它并未全盘去批判应试教育,而是提醒观者从自身思考。戴着镣铐跳舞的人们,成日抱怨着生活,却从不肯迈出舒适区。所谓的牢笼其实在心中,没有什么能困住一只热爱自由的鸟儿。
输不起的优等生
兰彻不是神,查尔图也不是小丑。大多人可能介于他们之间,在理想主义的月亮和现实的六便士间徘徊。三傻之二,拉贾和法汗就是这样的,我是个差生,我心情不太好。
他们刚进校时状态很糟糕,拉贾的家庭条件差,所有人都把经济的重担压在他身上,他热爱工程学,却时时担心自己考不好、找不到工作。他一进校就烧香拜佛,圣环比手指还多,企图通过这种奇怪的方式消除对未来的恐惧。拉贾曾对兰彻抱怨说:“我一直是好学生,我害怕,如果我不是第一,那就什么都不是了。”
拉贾背负了太多,他的人生由外界的眼光粗暴定义,不给自己的灵魂一点喘息的机会。印度皇家工程学院,高材生、孝顺儿子,从小活在表扬中的他无疑是个存在感超强的乖学生。片中的自习室里总是人头攒动,有的像兰彻般清醒,有的像查尔图般走火入魔,还有的在混沌中挣扎,以后的路怎么走,完全不清楚。与社会的脱轨,让象牙塔里的白日梦变得虚空,当年意气风发的少年,如今却不知所措。
很多同学都无奈地表示:“我不知道为什么要活着,我总是对自己不满足,总是想各方面做得更好,但是这样的人生没有头的`感觉。”一种叫“空心病”的症状,正在高等学府悄悄蔓延,似乎自我要求越高的人,越需要一个核心的价值观来支撑努力的意义感,“你是最棒的”有时会像个魔咒般如影随形,只有自我的肯定足够坚定,外界的声音才不会扰乱心智。
可拉贾还未等到那一刻,就因为不遵守纪律,在贫穷和退学的高压下,选择了放弃,从高楼一跃而下。谁不曾彷徨,他是善良的,知道自己该为家庭老师的期待而努力,可他也是清醒的,明白这样空虚的追逐没有意义。他的三观在巨痛中分裂,达到了忍受的极限。这一跳,让拉贾差点失去生命。
最终,他还是醒过来了,连同他一起重生的,还有样更重要的东西——勇气。他不再盲从,而是把曾经的自己彻底打碎,重组出新的生命。死亡摧毁了拉贾的恐惧,把他抛向一条少有人走的明亮之路。只是,觉醒的过程让他差点付出生命的代价。
**《三傻大闹宝莱坞》观后感范文3《三傻大闹宝莱坞》,起初刚听到这部**的名字的时候,我感觉这无非就是一部搞笑的**。但看完影片后,它给我留下更多的是感动与激励,让我明白了该如何对待朋友,在面对未来的时候该用什么态度,在面对迷茫的时候应该如何应对。
影片主要讲述的是两个好朋友拉杜和法兰在去寻找另一个失散已久的兄弟兰乔的途中遇到的种种意想不到的事情。通过倒叙的方法,影片重现了他们三人在皇家工程学院学习时的点点滴滴。主角兰乔不随波逐流,用他善良开朗幽默和智慧影响着周围的人,他用所学的物理知识来教训野蛮的学长,用智慧打破学院死记硬背的学习风气,帮助两个好朋友追逐自己的梦想。他那乐观的态度、崇高的人格魅力和机智的表现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朋友是我们人生中的一大财富,我们确实应该好好珍惜。当拉杜的父亲病危时,兰乔第一时间赶到了拉杜家。在交通不便的情况下,兰乔用电动车及时地把他送到医院抢救,挽回了拉杜父亲的生命,幷和拉杜一起陪在他父亲身边。“考试多的是,而老爸只有一个!放心,只要邮政局长还在这里我们就不会走,不用怕!”“谢谢哥们!”,看着他们相拥在一起,听着这些的话语,我眼中的泪水在不停地打转,自己有了一种心灵上的震动,心与心似乎在**中找到了平衡点。他们之间的纯真的友谊,深深地打动着我,让我感受到了友谊的宝贵。是朋友,陪我们走过了艰难的时刻,给我们的生活增添了无数乐趣。所以,我们应该珍惜身边的每一个朋友,珍惜每一份感动。
执著地做自己感兴趣的、有意义的事情,追逐自己的梦想,你的生活将是快乐的。“知道我为什么第一名吗因为我热爱机械,工程学就是我的兴趣所在,知道你的兴趣吗这就是你的兴趣……跟工程学说拜拜,跟摄影业结婚,发挥你的才能,想想迈克尔杰克逊的爸爸硬逼他成为拳击手,拳王阿里的爸爸非要他去唱歌,想想后果多可怕”法兰从小就梦想着做一名摄影师,但迫于家里压力而上工程学校,梦想一直只是埋在心里,所以他活得很痛苦。在兰乔的鼓励下,他终于勇敢地向父亲坦白了自己的想法,执著地追求着自己的梦想,最终,他成为了一位著名的摄影家。兰乔一直追求着自己的机械梦,他快乐着,并最终成为了印度闻名的工程师。想想当今的我们,许多人都感觉到迷茫,感到无聊,沉迷于网络游戏,为什么呢我们当初的梦想呢寻找我们的梦想,并执著的追求吧!只有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人生才有意义,才能体会到人生的快乐。功夫不负有心人,终有一天我们的梦想会实现的!
兰乔有一句口头禅:All is well(一切顺利)。这是一种乐观的态度,不管遇到什么困难,我们都要用乐观积极向上的心态去面对,这样我们离成功会更近一些。其实我们的心很脆弱,你得学会去哄他,不管遇到多大困难,告诉你的心“一切顺利”。在这个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无论是在学校学习还是出去工作,我们面临的压力都是很大的,如何在这竞争中快乐的生活呢这就需要乐观的生活态度的支撑。或许“All is well”不能解决一切问题,但它至少给了我们面对问题的勇气!
“追求卓越,成功就会不穿裤子跟着你跑。”正值青春年少的我们,朝气蓬勃,不要再迷茫了,乐观地面对生活吧!让我们珍惜朋友,追逐梦想,追求卓越,相信成功会来敲响我们的门的!
周五看到一篇文章,里面谈到了“空心病”,说很多优秀的人得了这种病,不知自我人生意义何在,一下子点中了我,然而全部看完又略有失望,类似我这种非优秀的人同样会生病,不仅生病还一病十几年,近一年多更加饱受其苦,既不优秀又病入膏肓的人恐怕绝不在少数,我把这篇李文瑶心理咨询师的文章放在最后,感兴趣的可以看下。
文章中提到“空心病”的来源主要有两个,第一是替父母优秀,我只是个壳,这里的替父母优秀我认为不是绝对的,有的父母并未要求孩子达到非常优秀的层次,仅仅要求随大流的读书考试工作结婚生子而已,但这些已经偏离了孩子自己的愿望,不是所有孩子都一心向善,也不是所有妈妈都母爱泛滥,想到自己初中、高中都是典型叛逆学生,走廊、操场罚站简直家常便饭,所谓顶撞老师与之争吵更是日常,然而脱去师与生的身份,用人与人的眼光看又孰黑孰白呢?管教本身就带有阶级色彩。每个人作为独立个体,首先是人,其次才是加在身上的诸多身份,我首先是我,然后是父母、孩子、配偶等,不过现实中基本上是身份优先人本体了,谁能真正做到坚守本心?我在那六年的抗争中,几乎孤立无援,自我否定和困兽行径不断,不是所有父母都可以充分包容引导,毕竟做父母不需要考核,生殖系统正常谁都可以取得这个身份。我也一样,受困于为人子女为人妻子的身份做了妈妈,无法做到从本心,那么我要如何面对我的孩子呢?还记得我妈说我:“你儿子叫你妈时你不是也很高兴吗?”我告诉她我当然高兴,但这个高兴不是我必须需要的,我有权利选择要不要这个高兴,然而我却不能行使这项权利,可惜我妈不能理解我在说什么,或者她理解却认为我没必要纠结。我想我作为妈妈,唯有坚持尊重他的本心才能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空心病”的另一个来源是只有竞争没有情感。作者认为“空心病”的病根是价值观缺失,没有属于自己的价值观。所谓价值观,就是关于价值的观念,一个人认为什么东西是对自己重要的,所以只有竞争没有情感也不绝对,竞争一定是无感情竞争吗?或者说竞争阶段人被物化了?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较量多年依旧各执一词。很多人明明知道什么东西最看重,什么东西最珍贵,明明有自己的真心,然而却屈服于现实,选择了所谓聪明人的选择,这样即使拥有价值观又有何意义?文章所说“空心病”多发于大学时期,而我反而大学时期由表外转为内灶,甚至有些事完全按照普世观念来做,因为像我大约先知先觉的这一类,没到上大学就“生病”了,知道自己的本心,然而却因为太小又缺乏引导,想走却走不了,看不见隐藏之路,最终屈服选择了看得见的普罗大众之路,完全背叛自己。按照正统说教应该是将来自己一样可以选择自己的方向,其实看看现实就知道,如潮水汹涌,一旦被包围真的只有被推卷着,要花多少力量逆潮而行?一面因着自我的背叛备受煎熬,此路越走越难耐,属于这条路的责任越来越多,又非要走下去不可,另一面对另一条路愈发陌生,年纪越大成本越大,内外交困。所以单纯以人生节点划分心理节点并不完全恰当。拧巴了很多年,也想过不论怎么选择把眼前做好就好,可是千人千面,终究放过自己,想开始寻找那条隐藏之路。我想也许这恰恰是情感丰盈的弊端。
不过我很赞同其中的一句话:重拾意义感,是一个先分离再连接的过程。天生顺应者自然不需要,可总有那些一身反骨的人,其中后知后觉的的确需要先分离再连接,先知先觉的人又该怎么办呢?从未与普世观念完全贴合,又找不到符合自我道路的途径,游离二者之中,就根本无所谓分离,那么连接又生出两个方向,真我与假我。给出的三种方法至少对于我没什么效用,尤其第二条“找到一种陌生的感觉,带着自己的愿望活着的感觉”,鼓励真我,可大多数真我又有多少适应社会呢?之所以屈服正因为坚持真我过于艰难,看过了一个正常家庭对子女的期望,老师们对好学生的定义,读书工作的流转规律,如何连接真我?除非这个真我是天生的顺应者。
从选择放弃真我的那天,人生已经朝着阳关大道的方向走去,这大道上人群熙熙攘攘,摩肩接踵,争的要的就是这道路上的位置和稀薄的氧气,社会角色越来越多,意味着社会责任越来越多,就越来越无法回头,除非认可这条路,否则谈人生意义本身就是没意义的事。不是说阳关大道不好,只是总有人一心向着独木桥,有的人坚持去走了,且不论行走的艰难,至少精神宽慰,成全了自己坚守住了本心。
我记得高三那年冬末,我坐在窗边,闻到一阵春天的味道,青草味道的湿气,他问我何时跟他走?我想再熬一下,很快就过去了,日后总会相见,日子长着呢。谁知这一年又一年,我忙着读书、工作、结婚、生子,奔波于社会的身份中,每年冬末他都来问我,何时跟他走?我的回答从过两年到过几年,再到完成为人子女的责任,再到完成为人母的责任,今年他没来问我了,我想即使来问我也无法回答。我背叛了自己,还能说出什么安慰自己的话?
前路漫漫,人生的意义,又是谁的人生呢?
文章链接: 为什么优秀的人都病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