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人回答,我简单说明一下:
新疆典型的有十二木卡姆。
进行曲是一种用步伐节奏写成的乐曲。原是舞曲的一种,多用在群众出场、退场的时候。十七世纪起,渐渐转入音乐艺术的领域。当时的进行曲形式,多为二部曲式;现代进行曲常以三段式出现,中段较抒情,以取得对比,用偶数拍作周期性反复,为行进做伴奏的一般为二拍子,强弱轻重交替出现,节奏明确,曲调规整,结构整齐。按内容可分为军队进行曲、婚礼进行曲、葬礼进行曲等。进行曲的代表作主要有:《义勇军进行曲》、《婚礼进行曲》、《土耳其进行曲》、《运动员进行曲》等。这些进行曲被广为传播。
http://baikebaiducom/view/381334htm 婚礼进行曲
http://baikebaiducom/view/144376htm 拉德斯基进行曲
维吾尔族民歌蕴藏极为丰富,就其内容可分为传统民歌和新民歌两大部分。传统民歌包括爱情歌、劳动歌、历史歌、生活习俗歌等类别。
维吾尔族的传统音乐继承了古代西域的龟兹乐、高昌乐、伊州乐、疏勒乐、回纥乐和阿拉伯乐的艺术传统,保留着浓厚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
到达乌鲁木齐的第一天下午,当地朋友带领我们游完国际大巴扎,晚上非常隆重地招待了我们,各种特色吃点,我们都品尝到了:烤羊、奶茶、酸奶、煎包、饺子、粉汤、羊肉面太多了,我实在记不清,当然羊肉是最多的。
在我来看最好吃的是各种水果:哈密瓜、西瓜、葡萄等,新疆的瓜果确实甜,特别是马奶子葡萄,小小黄绿葡萄,珍珠般透明,吃到嘴里甜而不酸,甜而腻,还不用吐葡萄粒。越吃越爱吃,吃多少都吃不够,吃多少都不胀肚子,但我们最后还是吃不下了。特别是我们五位女士,面对满桌好吃的饭菜,竟一口也不想咽了,再说,我们坐在那里又特别矜持拘束。为了去卫生间,我们一个两个地离开了宴席。顺着葡萄藤搭建的走廊,我们竟巧遇了维吾尔族的婚礼。
最先注意到的是男宾席上,两三桌年轻的维吾尔族小伙,围坐在大树低下的宴桌旁,边吃边聊,还有两个抱着乐器边弹边唱,他们一开始并没跳舞,只是一起打着节拍唱歌。我们几个女士非常好奇,看着这年轻的小伙子们,个个白衬衣、青西裤、黑皮鞋,个个帅得亮眼。我们禁不住拿出手机给他们拍照。
这些小伙子们看到我们拍照,并未制止,而是更加热情起来,情绪更加高涨起来,有几个站起来,跳起来,舞起来,我们也被他们的活泼热情鼓舞着,站在路边欣赏起来,录起像来!
小伙子们跳的都是维吾尔族舞蹈,那娴熟的舞步,那搞怪的表情,那彬彬有礼的开场结束。吸引住我们的眼球,我们看了一曲又一曲,直到小伙子们跳累了,不跳了为止。
婚礼女宾们坐在了距离男宾有一段距离的宴席上, 相对于年轻男宾的热闹 , 年轻的女宾及新娘显得就比较安静、矜持。但个个穿得漂亮至极,长裙礼服,细高跟鞋,头发或挽、或散、或卷、或直。画着浓浓的面妆,即使不化妆,这些维吾尔族女孩颜值也特别高,高鼻梁,深眼窝,长睫毛,细长腿。就连我们这女士都为她们的美貌倾倒,我们站在那里看一眼又一眼,来一个瞅一个。
听当地朋友说,维吾尔族婚礼都是晚上举行,参见晚宴的宾客都特意穿上漂亮的晚礼服,你看这位女宾,穿的多么惊艳,一身红妆。为了能欣赏到漂亮来宾,我们几个干脆坐在了婚宴走廊边的椅子上,确实,每一位来宾,特别是女宾,个个画着精细的面妆,个个穿着长裙礼服,我们几个真像在欣赏女明星。
不光年轻的女宾穿著漂亮,就连上了岁数的女宾也都彩妆艳服,晃靓我们的眼神。
晚上8点时,男宾才簇拥着新郎,吹吹打打,热热闹闹来女席上迎接新娘,其实8点也就是相当于我们这儿的6点,太阳还没落下去呢!新郎迎娶新娘时,女宾们只是隔了一条红绳拦着新郎,闹玩的男宾们,打着节拍,喊着口号,不一会儿,新郎就挽着新娘走进了晚宴大厅。
在晚宴大厅里,来宾们也是随礼,300元,400元不等,我们没随礼,当然不敢入席了。我们只好恋恋不舍离开了宴会,回到了我们自己的餐厅。坐在我们自己的餐桌上,心里总是念念不忘婚宴大厅里的节目,是不是又跳起来了呢?是不是又唱起来了呢?当地朋友说,这还不算最隆重、最热闹的婚礼,要是再富裕的人家,婚宴还要隆重热闹。
过了段时间,我们坐在自己的宴席上,似乎听到了歌声,国女士禁不住好奇,最先跑去了婚宴大厅,剩余的我们四个,也禁不住歌声的诱惑,最终跑去了婚宴大厅。进厅一看,好不羡慕,婚宴上跳起了交谊舞。男士挽着女士,女士挽着女士,随着维吾尔族歌曲的节奏,在灯光的交错下,翩翩舞起来。我们欣赏着,好奇着,羡慕着。一曲终了,又一曲舞起。10点多时,我们才被我们的男士唤了回去。
婚姻礼俗在一个民族的习俗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最能表现这个民族礼俗的特点。维吾尔族的婚礼习俗是在长期的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维吾尔人的婚礼较为隆重,充满欢乐的气氛,婚典通常要举行两到三天。婚礼的第一天,新郎、新娘两家同时在各自的家里设宴招待来宾,人们弹着都塔尔、热甫,打着手 鼓,唱跳舞,院子里充满了喜气洋洋、欢声笑语的欢乐气氛。这一天,新娘穿上漂亮的衣服,由伴娘及前来祝贺的朋友们陪同,集在邻居家里,新娘坐在炕角的地毯上,女伴们在屋内有限的空间,唱跳舞,尽情欢 乐,等候迎新队伍的到来。
新郎也由伴郎及前来道喜的朋友陪伴,集在自己家的院子里和朋友们弹琴、唱跳舞、说笑,尽情地为婚礼助兴,并且耐心地等待着接亲时刻的来临。整个婚礼过程中,新娘及新郎的朋友们使婚礼沉浸在欢乐 喜庆的气氛之中。在举行婚礼的前一天晚上或当天早晨,举行“尼卡”的宗教仪式,由阿訇诵经证婚。询 问新郎、新娘是否愿意结为夫妻。之后请他们吃一块在盐水中浸泡过的馕。下午,新娘穿上婚礼服,修饰得如花似玉,头蒙面纱在家等候迎亲队伍的到来。新郎穿戴一新,在亲友的簇拥下去女方家迎娶新娘,一路上小伙子们打起手鼓、吹着唢呐、弹着热甫,兴高采烈地高唱“迎新娘”。
当女方的亲友们得知迎亲队伍到来时,立即把大门堵上,索要礼品才允许迎亲队伍进门。女方盛情招待前来迎亲的人们,大家在新娘家的院子里跳一会儿舞,以增添喜庆的气氛。迎亲的人们离开女方家前,新娘要辞别父母,请求父母为自己祝福,新娘的父亲在众人面前为女儿祝福和祈祷,新娘难免要流下依依不舍的泪水。这时小伙子们便唱起了“劝导”。
迎亲队伍返回时,迎亲的小伙子打起手鼓、弹着热甫,唱着喜歌走在前面,整个迎亲队伍充满着欢乐的气氛。新郎和新娘坐着彩车,迎亲队伍的妇女们跟在后面。按传统习惯,迎亲队伍经过的路上,乡里乡亲可以“拦驾”,不让迎亲队伍通过,迎亲队伍向拦路者赠送礼物后,方可继续前进,这主要是为了使婚礼的喜庆气氛更加热烈。当迎亲队伍簇拥着新郎新娘来到新郎家门口时,新郎家在门前点燃一堆火,让新娘从火堆上越过去。婆家还要在地上铺新布,维吾尔族称这块布为“帕炎达孜”,一般要从院门一直铺到屋门。来宾中的妇女站在新布两旁夹道欢迎。进屋坐定后,青年男女唱跳舞进行揭面纱仪式,其中一人利用跳舞的机会迅速地揭去新娘的面纱,新娘即起身向大家行礼。然后客人们入席吃喜宴。喜宴之后举行舞晚会,大家尽情地唱 跳舞,以示庆贺。几乎所有的人,都随着鼓点翩翩起舞,欢乐的气氛达到高潮,直到深夜人们才离去。
婚后第二天早晨,新娘由伴娘陪同,去公婆屋里行礼问安。公婆热情接待并向新娘及伴娘赠送礼物。这一天早晨女方家给新郎新娘送来早餐(维吾尔语称“依斯克力克),一般为抓饭和薄皮包子。早餐之后新郎由伴郎和一、二个朋友陪同,去给父母行礼问安,父母同样热情接待并向新郎等人赠送礼物。婚后一周内,双方家里都举行“其尔拉克”,彼此宴请亲友。到此,整个婚礼仪式才告结束。
维吾尔族婚礼的举行方式,由于地区的不同,举行的方式也不尽相同,城市和农村也不一样。现在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城市里的维吾尔族婚礼增添了不少符合时代精神的内容。
婚这天早晨,在女家举行一种"尼卡"的宗教仪式,参加的人有新郎、新娘和伴郎、伴娘以及双方家长,在阿訇连问三次新郎新娘是否愿意结为夫妻,在得到肯定答复之后,新郎新娘一定要当众吃掉放在咸水碗里的两块小泡馕,以表示白头到老永远相爱。
二、新娘出嫁
新娘离家出门时,迎亲乐队吹起唢呐打起手鼓唱起歌,载歌载舞,以示欢庆,出了大门,乐队在前面开道,新郎新娘乘车紧随其后。进了男方家门,男方揭开女方面纱,表示新生活开始。当晚男女双方各自在家设宴待客,举行"麦西来甫"晚会,欢歌曼舞,通宵达旦。婚后三天"回门"。
三、拜火仪式
新娘来到男方家门口,按照维吾尔族的古老风俗,门口早已点燃起一堆神火,这火是用来辟邪的。客人们分别勾起一点火,在新娘头上绕三团,新娘向客人们分送礼品,然后绕火堆转一困,才可登堂入室进入洞房。这可能是维吾尔族古老的原始宗教中的拜火仪式。如今这一仪式已不多见,迎接新娘的则是鲜红的地毯或毛毡。
揭盖头仪式
四、揭盖头仪式
揭盖头时,男女双方的主要客人必须在场。女方客人在左,男方客人在右,同作“都瓦”(祈祷)。这时男方有一客人(一般是妙龄少女),突然从人群中跑出来,轻巧敏捷的将新娘头上的面纱揭去,新娘的真容显露,整个新房便欢腾起来。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