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依族的来历?

布依族的来历?,第1张

布依自称“布依”、“布雅伊”、“布仲”、“布饶”、“布曼”,这可能是古代“僚”、“蛮”、“仲家”、“蛮僚”、“俚僚”、“夷僚”称谓的来源。

在魏晋南北朝至唐代,布依族、壮族都称为“俚僚”、“蛮僚”或“夷僚”,五代以后,布依族称“仲家”、宋代壮族称为“僮”。

“仲”与“僮”仍然是同音异写。

民族简介

布依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

现有2545059人,其中贵州省有200多万人,占布依族人口的95%以上。

主要聚居在黔南和黔西南两个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以及贵州的都匀、独山、平塘、镇宁等10个县(市)。

其余散居于云南、四川、广西等省(区)。

布依族地区山清水秀,自然风光多姿多彩。

著名的黄果树瀑布、贵阳花溪、安顺“龙宫”溶洞、盘江铁索桥等十几处旅游景点,每年迎接成千上万的游客。

除旅游资源外,野生动植物资源及矿产资源也很丰富。

布依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没有本民族文字。

20世纪50年代创制了布依文,但未能普遍推广,现在通用汉文的较多。

布依族以农业为主,种植水稻的历史较为悠久。

享有“水稻民族”之称。

红水河流域还是中国最重要的林区之一。

民族历史

布依族是云贵高原东南部的土著居民,早在石器时代就在这里劳动生息。

布依族与古代的“僚”、“百越”、“百濮”有渊源关系。

唐代史称“西南蛮”,宋元以后称“蕃”、“仲家蛮”,明、清称“仲蛮”,新中国成立后,统称布依族。

布依族与壮族有同源的关系,是古代百越的一支。

如今布依族人还保留着一些古代越人的风俗习惯,如居住干栏式房屋、敲击铜鼓等。

也有人认为,西汉时的夜郎国,与今布依族有渊源关系。

部分布依族人自称为“布依”、“布越”,部分布依族人自称为“布依”、“布曼”,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的共同自称,统一用“布依”作为民族名称。

布依族人民自宋代起,历朝都有反抗封建统治阶级剥削压迫的农民起义斗争,在近代史上,又进行过反对外国教会,反抗日本帝国主义及 反动派的斗争,是一个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民族。

民族饮食

主食多以大米为主。

民间喜欢用一种专门的炊具“甑子”把米蒸成米饭。

布依族普遍喜食糯米,并常当成改善生活或调剂口味的主食。

冷菜、“青苔冻肉”、“拌豌豆凉粉”等,是布依人喜欢的食品。

酸菜和酸汤几乎每餐必备,尤以妇女最喜食用。

还有血豆腐、香肠及用干、鲜笋和各种昆虫加工制作的风味菜肴。

大部分布依族都善制作咸菜、腌肉和豆豉,民间特有的腌菜“盐酸”驰名中外。

荤菜中,狗肉、狗灌肠和牛肉汤锅为上肴。

在宰猪时布依族习惯在血盆中先放一些盐,然后与猪血一起搅动,凝固后把葱花、佐料,加肉末下水烧汤,与猪血一起煮,称为“活血”,作为待客的最好菜肴。

贵州的布依族若遇婚丧嫁娶,喜用黄牛做菜。

酒在布依族日常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

每年秋收之后,家家都要酿制大量的米酒储存起来,以备常年饮用。

布依族喜欢以酒待客,不管来客酒量如何,只要客至,都以酒为先,名为“迎客酒”。

饮酒时不用杯而用碗,并要行令猜拳、唱歌。

布依族传统小吃很多,特别是居住在云南的布依族,善作米线、饵块、豌豆粉、米凉糕等。

布依族豪爽好客,特点是在每年“二月三”(或三月十三)的枫叶节,很多布依族都用枫香叶等各种植物色素把糯米染成五颜六色,做花糯米饭招待客人和分送给亲朋好友。

民族建筑

依山傍水石板房

布依族居住的显著特点是依山傍水聚族而居。

民居多为干栏式楼房或半边楼(前半部正面是楼,后半部背面看是平房)式的石板房。

贵州的镇宁、安顺等布依族地区盛产优质石料,而且还有可一层层揭开的薄厚基本均匀的平整的大石板,这种薄片石来源于水成页岩。

当地布依族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用石料修造出一幢幢颇具民族特色的石板房。

石板房以石条或石块砌墙,墙可垒至五六米高;以石板盖顶,铺成整齐的菱形或随料铺成鳞纹,石头民居不仅不透风雨,而且古朴美观,屋顶举重若轻,安居而不压抑。

总之,除檀条椽子是木料外,其余全是石料,甚至家庭日常用的桌、凳、灶、钵、碓、磨、槽、缸、盆等,都是石头凿的。

一切都朴实淳厚。

这种房屋冬暖夏凉,防潮防火,只是采光较差。

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县府所在地城关镇,绝大多数房屋都是石头建造,三四层的石楼就有几十栋。

由于石料是浅灰白色,加工后更显晶洁,所以白天看镇宁,银光闪烁;月夜看镇宁,凝霜盖雪。

为此,古有“银镇宁”、俗有“银色镇宁”之美誉。

该镇的石建筑,历史悠久的已有600多年的风雨历程,所以既堪称为凝固的音乐,又可当作不朽的史诗。

布依族建造房屋有很多讲究。

首先要请阴阳先生看“风水”,选择依山傍水处作宅基,不仅要背靠青山,而且要面朝碧峰。

靠山最好是“卧狮拱卫”、“青龙环护”、“贵人座骑”等山势;向山要选“二龙抢宝”、“双龙戏珠”、“万马归槽”、“寿星高照”等形态。

好在布依族地区多为石灰岩山地,这种苍山翠岭并不难寻。

起房造屋要选吉日,吉日前一个月请木匠破料做房架。

竖房架的吉日要供祭鲁班师傅。

房架竖好,岳父家送来大梁,大梁上拴有红绸扎的大花朵,并有乐队和舞狮队鸣鞭炮伴送。

上梁时又要举行歌舞祭礼和宴饮。

最后是接祖宗牌位和灶神(炭火)到新居。

建新房的整个过程,在布依族村寨里都充满喜庆与互助的气氛。

文化艺术

布依族的文化艺术绚丽多彩。

传统舞蹈有《铜鼓舞》、《织布舞》、《狮子舞》、《糖包舞》等。

传统乐器有唢呐、月琴、洞箫、木叶、笛子等。

地戏、花灯剧是布依族人喜爱的剧种。

由农家自己纺织的布依土布久负盛名。

近年来,专门生产布依织锦、蜡染布和民族工艺服装的企业相继建立,产品远销东南亚、日本和欧美等地。

蜡染工艺

布依族的蜡染久负盛名。

早在宋代就有贵州惠水特产蜡染布的记载。

清代史书上所说的“青花布”,就是蜡染布。

布依族姑娘从十二三岁起,便开始跟母亲学习蜡染技术。

先把蜜蜡加热熔为蜡汁,然后用三角形的铜制蜡刀蘸蜡汁,在自织的白布上精心描绘各种漂亮生动的图案,再放入蓝靛缸中渍染成蓝色或浅蓝色,最后将布入锅煮掉蜜蜡,捞出后到河水中反复荡涤,晾干,就成独具特色的蜡染工艺品。

做成的蜡染布料,图案丰厚朴实,绘画活泼豪放,并呈现出独有的龟纹(亦称小波纹),具有机器所不能代替的艺术效果。

不同地区的蜡染艺术有不同的风格:有的爱以花、鸟、虫、鱼作蜡染图案,构图大胆,形象生动;有的却以结构严谨、线条细腻为特点;有的取材于龙爪花和茨藜花,色调粗犷明快……蜡染艺术不仅美化了人们的生活,也丰富了中外妇女的衣着。

近20多年贵州还建了些蜡染厂,有专门的美工设计师创作绘制出新的图案。

各种人物、动物的形象更为丰富,而且色彩也趋于多样化。

蜡染布多作妇女头巾、衣裙、围腰及被面、门帘、窗帘之用。

有些工艺水平较高,图案非常新奇精美的,也被当作艺术壁挂来装饰居室客厅及宾馆饭店。

布依族妇女还在蜡染衣裙上再加刺绣,更加风采迷人。

除蜡染之外,布依族民间传统工艺还有扎染、织锦、刺绣、木雕、石雕、竹编等。

民族婚俗

布依族的婚姻是一夫一妻制。

同宗或同姓严禁通婚。

也保有“姑舅表婚”和兄终弟及的转房制习俗。

男女青年婚前恋爱自由,各地未婚的男女青年都喜欢借助年庆节俗、赶集和集体聚会的时机,以三、五人到七、八人自由组合的方式,通过谈天说笑和唱歌对调,倾诉或表达彼此的感情。

当一个男子看上某一个姑娘时,按照传统,必须找第三者做伴,有的则由自己的姐嫂出面介绍。

如女方有此意思,即可单独相约到幽静处进一步对唱山歌,表达情,直到双方互赠信物,就表明他俩已盟誓终身了。

订婚时,由男方父母托媒去女家,并送一定的酒、肉、耙耙一类的礼品。

如对方同意,第二次媒人则要将男女双方的“八字”互为“效验”,只要“八字”相符,则可择定结婚日期。

这一带地区送彩礼的数额,特别讲究“六”或“双”数,据说是取“六”即禄的谐音,以表示婚后双双有禄必有福之意。

结婚时,新郎不迎亲,只请几个相好的男女青年代为相迎。

新娘一般都是撑伞步行至男家,个别也有骑马、坐花轿的。

结婚当天新婚夫妇不同房,次日即返娘家。

聚居区一带的布依族仍保有“不落夫家”或称为“坐家”的习俗。

有的要两三年甚至五六年后才长住夫家。

杂居区的布依族已大部分革除这一风俗。

礼仪习俗

布依族人好客、热情、大方、真诚,凡来到山寨的,亲朋故旧、素不相识的,一律会以酒相待。

布依人很讲礼,不欢迎满嘴脏话、举止粗鲁的客人。

布依族家庭都是分居另住的。

但尽管兄弟分居,在分配财产时,要留给父母养老田,由兄弟轮流耕种。

父母去世后,养老田转为上坟田,供清明时节扫墓之用。

使子孙后代永远铭记长辈们的谆谆嘱托和养育之恩。

民族服饰

布依族多居住在平坝或靠近河谷的村寨里,男女多喜欢穿蓝、青、黑、白等色布服装。

青壮年男子多包头巾,穿对襟短衣(或大襟长衫)包头巾,长裤。

老年人大多穿对襟短衣或长衫。

妇女的服饰各地不一,有的穿右衽大襟衣,着长裤或褶子裙,戴银质手镯、耳环、项圈等首饰。

有的喜欢在衣服上绣花,有的喜欢用白毛巾包头。

布依族姑娘从小就有制作蜡染的灵气,她们所穿的服装大都是亲手缝制,合身得体,古朴典雅。

民族节庆

布依族传统节日除大年(春节)、端阳节、中秋节基本与汉族相同外,有“二月二”、“三月三”、“四月八”、“六月六”、“六月二十四”、“牛王节”等富有本民族特色的节日。

最隆重的节日是农历“六月六”。

个别地方有"撒秧粑节","小年","腊月二十九","正月二十七"和"三月三",也过汉族节日。

一年之中最大的节日是过大年(即春节)。

从除夕过到十五。

除夕前要杀年猪、舂糯米粑粑、备各种蔬菜。

云南的布依族有初一到初三吃素的习惯;四川的布依族每年除夕或初一都必须吃鸡肉稀饭,民间称血米粥。

每个姓氏都有不同的饭前仪式,相认的双方饭前仪式必须完全一致。

年节期间还要举行许多娱乐活动。

跳花会每年农历正月初一至二十一举行。

“跳花会”是男女青年的社交活动,规模盛大,参加人数过千,很多未婚男女青年通过吹木叶、对歌订终身。

每逢节日,小女娃们都穿着艳丽的花边衣服,锁着极好看的盘花纽扣,小伙子们穿着对襟衫,系着留须的腰带,吹着木叶、一个个满面春风。

热心的阿妹们为小伙子们牵着马,从五村八寨,从那看不见的半山腰,赶到跳花会地点,那是一个平坦的大草地,旁边有条清澈见底的小河,北面是满含花苞的桐树林。

那里到处是人喊马嘶,笑语喧哗,少说也有几千人。

牛皮大鼓迅雷般地响震空谷,时快时慢,时抑时扬,加上锵锵的饶钹声,令人陶醉!场上,男女青年这时一群,那里一堆,翩翩起舞,唱着古老的歌,歌声美妙,舞步轻盈,坐在河岸边吹“嘞友”、弹月琴,吹木叶,谈情说爱的青年们,一双双河水般明亮深情的眼睛,向对方表示着热烈的爱情,倒影摇摇,又是一番风味。

紧靠着桐林边,搭着一个台子。

那里在表演精彩的布依戏,内丰富多彩,整个草坪上充满着欢快、愉悦的气氛。

他们唱呀跳呀,不知不觉太阳就落到坡背了,晚霞撒在桐林的花苞上,人们依依不舍地骑上马,陆陆续续地离开了草坪。

跳花会又是年轻小伙子和姑娘们的搭桥会,他们在草坝上播种了爱情,到了节日的最后一天即二十一日(叫“结合”),宣布一年一度的跳花会结束了。

二十二日是“牵羊”日,意思是订婚约,青年人把“羊”牵回家去(把姑娘带回去相亲),看看男方的家境,以决定自己的终身大事。

这一天,许多小伙子都去草坝把未来的妻子带到寨上去。

可是,害羞的姑娘们哪里肯跨进对象家的门坎?只不过在寨子后面山头上,丛林里,偷偷地看一看对象家坐落何方,二十二日过后,就要做活了,春耕开始了,人们投入繁忙的春耕生产,为夺取来年粮、棉、糖的丰收,为建设山区,进行新的战斗!

“六月六”是布依族人民的传统佳节,由于居住地区不同,过节的日期也不统一,有的地区六月初六过节,称为六月六;有的地区六月十六日或农历六月二十六日过年,称为六月街或六月桥。

布依族人民十分重视这个节日,有过“小年”之称。

节日来临,各村寨都要杀鸡宰猪,用白纸做成三角形的小旗,沾上鸡血或猪血,插在庄稼地里,传说这样做,“天马”(蝗虫)就不会来吃庄稼。

节日的早晨,由本村寨几位德高望重的老人,率领青壮年举行传统的祭盆古、扫寨赶“鬼”的活动。

除参加祭祀的人外,其余男女老少,按布依族的习惯,都要穿上民族服装,带着糯米饭、鸡鸭鱼肉和水酒,到寨外山坡上“躲山”(当地汉族人民称为赶六月场)。

祭祀后,由主祭人带领大家到各家扫寨驱“鬼”、而“躲山”群众则在寨外说古唱今,并有各种娱乐活动。

夕阳西斜时。

“躲山”的群众一家一户席地而坐,揭开饭箩,取出香喷喷美酒和饭菜,互相邀请作客。

一直等到祭山神处响起“分肉了!分肉了!”的喊声,人们才选出身强力壮的人,分成四组,到祭山神处抬回四只牛腿,其余的人,相携回到家中,随后各家派人到寨里领取祭山神的牛肉。

节日娱乐活动,以丢花包最为有趣。

花包是用各种彩色花布做成形似枕头,内装米糠、小豆或棉花籽。

花包的边沿缀有花边和“耍须”。

丢花包时,男女青年各站一边,相距数米,互相投掷。

其方法有右侧掷、左侧掷和过顶掷,但不准横掷。

要求甩得远,掷得快,接得牢。

花包在空中飞来飞去,煞是好看。

如果小伙子将花包向自己心爱的人投掷,没有过肩,包就落地,姑娘由向对方送一件礼物,如项圈、戒指、手镯等物,所送之物,被视为爱情的信物,小伙子将长期保存。

“六月六”节已有悠久的历史。

其起源,各地传说不同,其中有一个说法是,在远古的洪荒年代,布依族的先人“盘古”,在劳动中积累了栽培水稻的经验,年年丰收,后来他与龙王的女儿结婚,生了一个儿子,取名新横。

一次儿子冒犯了母亲,龙女一气之下,返回龙宫,再不回来。

“盘古”没有办法,只好再娶,一年的六月六日盘古死去,新横从此遭到继母虐待,几乎被害。

他忍无可忍,便上天控告继母,并发誓要毁掉她栽培的水稻秧苗,继母知道后,万分后悔,终于与新横和好,并于每年六月六日,盘古逝世这天,杀猪宰鸭,做粑粑、供祭盘古,布依族人民因此每年六月六日都举行祭盘古,供祖先的活动,以示子孙延续、五谷丰收,年复一年,就形成了这个民族节日。

三月三是布依族人民的传统节日,相传有一家三个亲姊妹同嫁在一个寨子里,日子过得都很好。

有一天,外公想去看看外孙,三家的外孙们听说后都争着要外公先到自己家去。

外公说,在三月初三那天,你们把自己做的最好的糯食带到寨子路口,看谁家的味道好我就先到谁家去。

这天,大女儿家炸了油团,二女儿家打了糍粑,三女儿家做了五色糯米饭,外公来到寨口,把三家的东西打开一看,五色糯米的色泽鲜艳,味道清香,他最喜欢,于是就先去了三女儿家。

从这以后,每到农历三月初三,布依族家家户户都要做花糯米饭来招待亲戚朋友,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一年一度的三月节。

查白歌节是贵州兴义地区布依族传统节日,节期在每年农历六月二十一日至二十三日。

届时有周围1 0多 个县乃至云南、广西的各族群众数万人参加,规模可谓盛大。

民族禁忌

到布依族人家做客,不得触动神龛和供桌,火塘边的三脚架忌讳踩踏。

布依族习惯以酒敬客,客人或多或少都应喝一点。

布依族村寨的山神树和大罗汉树,禁止任何人触摸和砍伐。

布依族送礼必须送双数。

孩子体弱多病,父母就要给他寻找保护人干爹、干妈。

寻找干爹、干妈有两种方法:一是择日在家等候,3天内第一个登门的人,即为孩子的保护人;二是择吉日由父母领着孩子,在路上等候第一个过往的行人,即为保护人。

民族宗教

布依族过去信仰原始的自然崇拜,每年节日都要进行祭祀活动,其中祭老人房(寨神)最为隆重,于农历2月选兔日或虎日开祭,各户要奉献鸡蛋和猪肉祭神,祭毕全寨人就地聚餐,以祈望丰收,全寨平安。

布依族信仰多神,崇拜自然和祖先,也有少数信仰基督教。

每年有许多祭日,要祭山神,树神等等。

每家堂屋中都供有祖先的牌位,逢年过节都节祭祀。

相传为“牛王菩萨”生日,当天要让牛休息。

一些地方用黑糯米面粉或白糯米面粉染黑后掺水拌和,将牛角涂黑,然后把牛牵到水边,让牛看到自己的影子,使之"知道"犁田工作即将结束,再加上一把劲便可休息。

有些地方不用黑面粉而用石灰浆把牛角涂白。

相传为“龙王”晒龙袍日,当天富裕人家把好衣物拿到屋外晒。

一般人家都做糯米饭或糯米粑吃,老年人饮酒讲故事,年轻人到山坡草地上唱山歌。

“撒秧粑节”为西凉乡布依族特有的节日,,时间订在每年撒秧(谷雨)后的申(猴)日。

当天各家带粽子,酒肉,香烛纸钱到田边祭供"菩萨",祈求风调雨顺,灭绝害虫,五谷丰收。

月鉴

近些月来,我的脾气越发坏了,回到家里,常常阴沉着脸,要不就对妻无名状地发火。妻先是忍耐,末了终觉委屈,便和我闹起来,骂我有了异心。这般吵闹一场,我就不免一番后悔,但却总又不能改掉今天夜里,我们又闹开了,结果妻照样歪在一旁抹泪,我只有大声喘着粗气,吸那卷烟,慢慢便觉得无地可容;拉开门,悄悄往村前的草坝子里去了。

“你就不是个人!”妻撵在门口,恨恨地还在骂我。

我没有还口,只是独独地走去,觉得妻骂的是对的:我怎么总要在她面前发脾气呢?她性情极温顺,我是太不知轻重的了。结婚三年来,我的蜜月期的温存哪儿去了?明明知道自己已无理,却还这样行为,弄到如此模样,活该我不是一个人了呢!

巷道是窄窄的,有几声狗咬,顺石板一块一块走,又弯弯曲曲挪过田间小埂,草坝子就在眼前了。草很高,全是野苇子,冬天的寒冷,使它们已经失去了生命,却并没有倒伏,坚硬得有灌木般的性质了。月亮正要出来,就在草坝的那边,一个偌大的半圆。那是半团均匀的嫩黄,嫩得似乎能掐出水来,洁净净的,没一点儿晕辉;草坝子上却浮起了一层黄亮,竟使人疑心:这月亮从黄草里生出来,才染得这般颜色了。

我定定地看着月亮,竭力想把那烦恼忘却,月亮却倏忽间是玫瑰色的粉红了。似乎要努力从草丛中跃起,却是那么的艰难,草丛在牵制着,已经拉成一个圆锥形状;终在我眨眼的工夫,一下子跳出一尺来高。草坝子上,现在是一层淡淡的使人伤感的橘红,而且那淡还在继续,最后淡得没了色彩,月亮全然一个透明的净片,莽草也像柔水一样的平和温柔了。

海上的日出,我是见过的,大河的落日,我也是见过的,但是,那场面全没有这草坝上的月升优美。我竟有了惊异:漠漠的天空有了这月亮,天空这般充实;草坝有了这月的光辉,草坝显得十分丰满;我后悔今日才深深懂得了这夜,这夜里的月亮。

我闭上眼睛,慢慢地闭上了,感受那月光爬过我的头发,爬过我的睫毛,月脚儿轻盈,使我气儿也不敢出的,身骨儿一时酥酥地痒……睁开眼来,我便全然迷迷离离了:在我的身上,有什么斑斑驳驳地动,在我的脚下,也有了袅袅娜娜的东西了。回过头来,身后原来是柳、草,阴影匝匝铺了一地,层次那样分明,浓淡那样清楚……不知什么时候,有了风,草面在大幅度地波动,满世界价潮起泠泠声。音韵长极了,也远极了,夜色愈加神秘,我差不多要化鹤而登仙去了呢。

脚步儿牵着我往草坝中走去了,像喝醉了酒,醺醺的。终于支持不住,软坐在那草丛里。月亮照着我,波动的草一会儿埋住我的头,一会儿又露出我的脸。那蒿草原来并不是水似的平和,茫茫的却是无数的弧形的线条呢。线条先是一条一条的,愈远愈深密,当那波动到来的时候,那是一道道细微的银坎儿,极快地从远处推来,眨眼间埋没了我的头顶。蓦地,一只夜鸟在响亮地叫着,从天边斜着翅膀飞来,一个黑影儿掠过我的脸面,它还在叫着,飞着,似乎在欣赏和追逐自己那草波上的倩影呢,接着就对着月亮又是一叫,飞得无踪无迹了。

这鸟儿一定在感谢月亮,使它看见了自己的影子吗?

我侧起头来,突然想到:在这坝里,有了月亮,世界上的万物便显出了存在,如果没有了这轮月亮,那会是多么可怕的黑暗啊!

月亮该是大地间的一面镜子了呢。

一个人影突然在我前边不远处出现,样子斜斜的,那么单薄,也正仰头看着月亮,而且有了一声长长的喟叹。这是谁呢?世上难道还有和我一样烦恼的人到这里来吗?那纤小身腰的线条,那高高隆起的发髻,我立即惊慌不已了:她不就是我妻子吗?

可怜的妻,她竟也到这里来了!天呀,如今看来,我真不配做人了,我害得她夜里不得安宁?!唉,一切苦闷应该归我,为什么要牵连她呢?她应该是幸福的,应该是快乐的,可她却也来了呢!

我向她走去。我们在水坝深处相遇了。

“你怎么也来了?”我说。

“我来清静。”她淡淡地说。

“……都是我不好,惹你生气了。”

“你好!我生你什么气了?”

“我向你求饶,以后再不这样了……”

“这话你讲过多少次了?”

“你还不饶恕我吗?”

妻却呜呜地哭了。

“你在外边,又说又笑,回到家来,就没个笑脸儿……”

“我哪有那么多笑脸?”

“你总是发脾气,拿着我出气……”

妻委屈得说不下去,捂了脸,从草丛里斜斜地走了。她走了,把我留给夜里,把我的影子留给了我。风已经住了,潜伏在蒿草根下去了消失在坝子外的沙滩上去了。月亮还在照着,照得霜潮起来,在草叶上,茎秆上,先是一点一点地闪亮,再就凝结成一层,冷冷的,泛着灰白的光。

无穷无尽的悲凉陡然袭上我的心头了。唉,我该怎样恨我的脾气呢,恨我的阴脸呢,我担心我会永远这样下去,总有一天,妻会离弃了我,我在不可自拔的境况下堕落下去,死亡下去了呢。

我检点起我自己了:是我对妻有了二心了吗?没有的,一丝一毫也不曾有的,我对妻是忠忠的,是爱爱的,世上没有第二个像我这样的专诚的了。

我不觉又该怨起妻了呢,她是不理解我的啊:我在外,老是有看不惯的事,但我不能去正义,只是憋着,还得笑笑的,回到家里,在亲人面前,我还再这么憋着气吗?还再这么笑吗?

我记起一位哲人的话了:夫妻是互相的镜子。是的,妻确实是我的镜子了,在这面镜子里,我虽然近乎于残忍,但我的人的本性才表现了出来;离开了妻,我才不是人了,是弯曲的人,是人的躯壳啊!

月亮还在草坝上照着,霜越潮越重了,那草的茎上,叶上,沉重得垂下去了,光亮地异样的晶莹,幽幽地,荡起一股凉森。我觉得衣衫有些单薄,踽踽地要往回走了。

走出了草丛,又站在了那株柳下,看斑斑驳驳的树影印在地上,不用晃动,每一条枝,每一片叶,都看得清晰。我想,画家画树,枝条交错,叶片翻动,那么生动,那么气韵,一定是照着这影子画就的了;亏得月的镜子,把一切纷纷乱乱都理得多么明白!

啊,妻就是我的镜子吗?妻就是我的月亮吗?

我大口地呼吸着,将草坝的气息蓄满了心胸,张开了双臂,似乎要拥抱这轮中天月了。我深深地祝福这天地之间有了这明白的月亮,我祝福在我的生活里有了这亲爱的妻子!

我很快地向家里走去了,我要立即见到我的妻,检讨我的粗鲁,但我要向她大声地说:

“我是人呢,我发现我还是人呢,我要做人,我要永远做人,在妻前,在月下,在任何地方,都要作为一个人而活下去!”

导读

人月相融,以月鉴人

《礼记》中说:“大明生于东,月生于西。”大明即太阳,代表男性,意味着阳刚、强壮和力量;月亮代表女性,意味着温柔、温馨、婉约和缠绵。自古以来,文人雅客多为月亮的温婉高洁、纯净无瑕所倾倒,留下数多千古绝唱。本文作者也不例外,全文写了作者在现实中烦躁、苦闷、积郁的心情因为月亮的升起,月辉的倾洒而心境平和,并在皎洁的月光中以月鉴人,悟出平凡生活的真谛的事情。同时,虚实结合、象征手法的使用又让人与月、情与景,相扣相融,相得益彰。

月亮是贯穿全文事情发展及情感变化的重要意象。散文开端,作者实写了“看月”前自己生气烦躁却又无地自容的苦闷心情,“无名状的火气烧得夫妻双方扭头散场。而后踽踽独行的”,“我”遇到了正要出来的月亮,这个在寒冷冬天的窄窄巷道里,从草坝子上升起的月亮无意间就成了“我”心绪情感的对应物,和“我”紧密联系在一起了。这个被草丛牵制着的偌大的“半圆”仿佛就是“我”极度压抑的情感,在压抑沉闷中又渴望纯净与温柔。月亮极力挣脱却愈显滞重,艰难地升起倏地窜出,那伤感的橘红仿若是浴血重生后留下的淡淡血迹,最后成就了这一个平和温柔、透明净片似的月亮,也成就了一个开始在自然中懂得夜、懂得月的“我”。

月亮既静又净,在这样一个澄澈透明、温馨绰约的氛围中,失意烦躁烟消云散,“我闭上眼睛,慢慢地闭上,感受那月光爬过我的头发,爬过我的睫毛,月脚儿轻盈……”,这里作者的笔法由实入虚,通过月亮将自己的心灵完全沉浸在大自然的律动里,感受月光的抚动,仿若羽化登仙,进而领悟到自然的深刻意蕴,悟出“月亮该是大地间的一面镜子”的奥秘。

在这样的奥秘中,作者又由虚到实,引入妻子的到来,“可怜的妻她竟也来到了这里”,心理独白引出自己多次失态的缘由,悔恨疲惫的心绪溢于言表。妻的委屈、我的悲凉都化作“冷冷的、泛着灰白的光”的月亮,映着我的影子,寂寞而又空旷。

霜潮渐重,“我”的思绪再次由实入虚。在清辉月韵下显现出生动清晰印迹的枝条叶片,这不就是在妻子面前毫无顾忌、不加掩饰的我吗?作者在这里用月光来观照自己的躯体和灵魂,在月光的神韵和光彩下,反思平息,发出“离了妻,自己是弯曲的人,是人的躯壳”的心声,“夫妻是互相的镜子”,妻就是我的月亮,就是我的镜子,在这面镜子中检点自己,否定了在世人面前的那个伪饰的“我”,肯定了在妻子面前坦荡率直的“我”,发出“在任何一个地方都要作为一个人活下去”的呼喊。

全文的月,是纯净、高洁、光明的象征。在这样的月下,作者的情得到了舒缓,灵魂得到了净化,人月相融,以月鉴人。

  布依族自称“布依”、“布雅伊”、“布仲”、“布饶”、“布曼”,这可能是古代“僚”、“蛮”、“仲家”、“蛮僚”、“俚僚”、“夷僚”称谓的来源。在魏晋南北朝至唐代,布依族、壮族都称为“俚僚”、“蛮僚”或“夷僚”,五代以后,布依族称“仲家”、宋代壮族称为“僮”。“仲”与“僮”仍然是同音异写。

  民族简介

  布依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现有2545059人,其中贵州省有200多万人,占布依族人口的95%以上。主要聚居在黔南和黔西南两个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以及贵州的都匀、独山、平塘、镇宁等10个县(市)。其余散居于云南、四川、广西等省(区)。

  布依族地区山清水秀,自然风光多姿多彩。著名的黄果树瀑布、贵阳花溪、安顺“龙宫”溶洞、盘江铁索桥等十几处旅游景点,每年迎接成千上万的游客。除旅游资源外,野生动植物资源及矿产资源也很丰富。

  布依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没有本民族文字。20世纪50年代创制了布依文,但未能普遍推广,现在通用汉文的较多。

  布依族以农业为主,种植水稻的历史较为悠久。享有“水稻民族”之称。红水河流域还是中国最重要的林区之一。

  民族历史

  布依族是云贵高原东南部的土著居民,早在石器时代就在这里劳动生息。布依族与古代的“僚”、“百越”、“百濮”有渊源关系。唐代史称“西南蛮”,宋元以后称“蕃”、“仲家蛮”,明、清称“仲蛮”,新中国成立后,统称布依族。

  布依族与壮族有同源的关系,是古代百越的一支。如今布依族人还保留着一些古代越人的风俗习惯,如居住干栏式房屋、敲击铜鼓等。也有人认为,西汉时的夜郎国,与今布依族有渊源关系。部分布依族人自称为“布依”、“布越”,部分布依族人自称为“布依”、“布曼”,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的共同自称,统一用“布依”作为民族名称。

  布依族人民自宋代起,历朝都有反抗封建统治阶级剥削压迫的农民起义斗争,在近代史上,又进行过反对外国教会,反抗日本帝国主义及国民党反动派的斗争,是一个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民族。

  民族饮食

  主食多以大米为主。民间喜欢用一种专门的炊具“甑子”把米蒸成米饭。布依族普遍喜食糯米,并常当成改善生活或调剂口味的主食。冷菜、“青苔冻肉”、“拌豌豆凉粉”等,是布依人喜欢的食品。酸菜和酸汤几乎每餐必备,尤以妇女最喜食用。还有血豆腐、香肠及用干、鲜笋和各种昆虫加工制作的风味菜肴。

  大部分布依族都善制作咸菜、腌肉和豆豉,民间特有的腌菜“盐酸”驰名中外。荤菜中,狗肉、狗灌肠和牛肉汤锅为上肴。在宰猪时布依族习惯在血盆中先放一些盐,然后与猪血一起搅动,凝固后把葱花、佐料,加肉末下水烧汤,与猪血一起煮,称为“活血”,作为待客的最好菜肴。贵州的布依族若遇婚丧嫁娶,喜用黄牛做菜。

  酒在布依族日常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每年秋收之后,家家都要酿制大量的米酒储存起来,以备常年饮用。布依族喜欢以酒待客,不管来客酒量如何,只要客至,都以酒为先,名为“迎客酒”。饮酒时不用杯而用碗,并要行令猜拳、唱歌。

  布依族传统小吃很多,特别是居住在云南的布依族,善作米线、饵块、豌豆粉、米凉糕等。

  布依族豪爽好客,特点是在每年“二月三”(或三月十三)的枫叶节,很多布依族都用枫香叶等各种植物色素把糯米染成五颜六色,做花糯米饭招待客人和分送给亲朋好友。

  民族建筑

  依山傍水石板房

  布依族居住的显著特点是依山傍水聚族而居。民居多为干栏式楼房或半边楼(前半部正面是楼,后半部背面看是平房)式的石板房。贵州的镇宁、安顺等布依族地区盛产优质石料,而且还有可一层层揭开的薄厚基本均匀的平整的大石板,这种薄片石来源于水成页岩。当地布依族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用石料修造出一幢幢颇具民族特色的石板房。石板房以石条或石块砌墙,墙可垒至五六米高;以石板盖顶,铺成整齐的菱形或随料铺成鳞纹,石头民居不仅不透风雨,而且古朴美观,屋顶举重若轻,安居而不压抑。总之,除檀条椽子是木料外,其余全是石料,甚至家庭日常用的桌、凳、灶、钵、碓、磨、槽、缸、盆等,都是石头凿的。一切都朴实淳厚。这种房屋冬暖夏凉,防潮防火,只是采光较差。

  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县府所在地城关镇,绝大多数房屋都是石头建造,三四层的石楼就有几十栋。由于石料是浅灰白色,加工后更显晶洁,所以白天看镇宁,银光闪烁;月夜看镇宁,凝霜盖雪。为此,古有“银镇宁”、俗有“银色镇宁”之美誉。该镇的石建筑,历史悠久的已有600多年的风雨历程,所以既堪称为凝固的音乐,又可当作不朽的史诗。

  布依族建造房屋有很多讲究。首先要请阴阳先生看“风水”,选择依山傍水处作宅基,不仅要背靠青山,而且要面朝碧峰。靠山最好是“卧狮拱卫”、“青龙环护”、“贵人座骑”等山势;向山要选“二龙抢宝”、“双龙戏珠”、“万马归槽”、“寿星高照”等形态。好在布依族地区多为石灰岩山地,这种苍山翠岭并不难寻。起房造屋要选吉日,吉日前一个月请木匠破料做房架。竖房架的吉日要供祭鲁班师傅。房架竖好,岳父家送来大梁,大梁上拴有红绸扎的大花朵,并有乐队和舞狮队鸣鞭炮伴送。上梁时又要举行歌舞祭礼和宴饮。最后是接祖宗牌位和灶神(炭火)到新居。建新房的整个过程,在布依族村寨里都充满喜庆与互助的气氛。

  文化艺术

  布依族的文化艺术绚丽多彩。传统舞蹈有《铜鼓舞》、《织布舞》、《狮子舞》、《糖包舞》等。传统乐器有唢呐、月琴、洞箫、木叶、笛子等。地戏、花灯剧是布依族人喜爱的剧种。由农家自己纺织的布依土布久负盛名。近年来,专门生产布依织锦、蜡染布和民族工艺服装的企业相继建立,产品远销东南亚、日本和欧美等地。

  蜡染工艺

  布依族的蜡染久负盛名。早在宋代就有贵州惠水特产蜡染布的记载。清代史书上所说的“青花布”,就是蜡染布。布依族姑娘从十二三岁起,便开始跟母亲学习蜡染技术。先把蜜蜡加热熔为蜡汁,然后用三角形的铜制蜡刀蘸蜡汁,在自织的白布上精心描绘各种漂亮生动的图案,再放入蓝靛缸中渍染成蓝色或浅蓝色,最后将布入锅煮掉蜜蜡,捞出后到河水中反复荡涤,晾干,就成独具特色的蜡染工艺品。

  做成的蜡染布料,图案丰厚朴实,绘画活泼豪放,并呈现出独有的龟纹(亦称小波纹),具有机器所不能代替的艺术效果。

  不同地区的蜡染艺术有不同的风格:有的爱以花、鸟、虫、鱼作蜡染图案,构图大胆,形象生动;有的却以结构严谨、线条细腻为特点;有的取材于龙爪花和茨藜花,色调粗犷明快……蜡染艺术不仅美化了人们的生活,也丰富了中外妇女的衣着。

  近20多年贵州还建了些蜡染厂,有专门的美工设计师创作绘制出新的图案。各种人物、动物的形象更为丰富,而且色彩也趋于多样化。

  蜡染布多作妇女头巾、衣裙、围腰及被面、门帘、窗帘之用。有些工艺水平较高,图案非常新奇精美的,也被当作艺术壁挂来装饰居室客厅及宾馆饭店。布依族妇女还在蜡染衣裙上再加刺绣,更加风采迷人。

  除蜡染之外,布依族民间传统工艺还有扎染、织锦、刺绣、木雕、石雕、竹编等。

  民族婚俗

  布依族的婚姻是一夫一妻制。同宗或同姓严禁通婚。也保有“姑舅表婚”和兄终弟及的转房制习俗。男女青年婚前恋爱自由,各地未婚的男女青年都喜欢借助年庆节俗、赶集和集体聚会的时机,以三、五人到七、八人自由组合的方式,通过谈天说笑和唱歌对调,倾诉或表达彼此的感情。当一个男子看上某一个姑娘时,按照传统,必须找第三者做伴,有的则由自己的姐嫂出面介绍。如女方有此意思,即可单独相约到幽静处进一步对唱山歌,表达情,直到双方互赠信物,就表明他俩已盟誓终身了。

  订婚时,由男方父母托媒去女家,并送一定的酒、肉、耙耙一类的礼品。如对方同意,第二次媒人则要将男女双方的“八字”互为“效验”,只要“八字”相符,则可择定结婚日期。这一带地区送彩礼的数额,特别讲究“六”或“双”数,据说是取“六”即禄的谐音,以表示婚后双双有禄必有福之意。结婚时,新郎不迎亲,只请几个相好的男女青年代为相迎。新娘一般都是撑伞步行至男家,个别也有骑马、坐花轿的。结婚当天新婚夫妇不同房,次日即返娘家。聚居区一带的布依族仍保有“不落夫家”或称为“坐家”的习俗。有的要两三年甚至五六年后才长住夫家。杂居区的布依族已大部分革除这一风俗。

  礼仪习俗

  布依族人好客、热情、大方、真诚,凡来到山寨的,亲朋故旧、素不相识的,一律会以酒相待。布依人很讲礼,不欢迎满嘴脏话、举止粗鲁的客人。

  布依族家庭都是分居另住的。但尽管兄弟分居,在分配财产时,要留给父母养老田,由兄弟轮流耕种。父母去世后,养老田转为上坟田,供清明时节扫墓之用。使子孙后代永远铭记长辈们的谆谆嘱托和养育之恩。

  民族服饰

  布依族多居住在平坝或靠近河谷的村寨里,男女多喜欢穿蓝、青、黑、白等色布服装。青壮年男子多包头巾,穿对襟短衣(或大襟长衫)包头巾,长裤。老年人大多穿对襟短衣或长衫。妇女的服饰各地不一,有的穿右衽大襟衣,着长裤或褶子裙,戴银质手镯、耳环、项圈等首饰。有的喜欢在衣服上绣花,有的喜欢用白毛巾包头。

  布依族姑娘从小就有制作蜡染的灵气,她们所穿的服装大都是亲手缝制,合身得体,古朴典雅。

  民族节庆

  布依族传统节日除大年(春节)、端阳节、中秋节基本与汉族相同外,有“二月二”、“三月三”、“四月八”、“六月六”、“六月二十四”、“牛王节”等富有本民族特色的节日。最隆重的节日是农历“六月六”。个别地方有"撒秧粑节","小年","腊月二十九","正月二十七"和"三月三",也过汉族节日。

  一年之中最大的节日是过大年(即春节)。从除夕过到十五。除夕前要杀年猪、舂糯米粑粑、备各种蔬菜。云南的布依族有初一到初三吃素的习惯;四川的布依族每年除夕或初一都必须吃鸡肉稀饭,民间称血米粥。每个姓氏都有不同的饭前仪式,相认的双方饭前仪式必须完全一致。年节期间还要举行许多娱乐活动。

  跳花会每年农历正月初一至二十一举行。“跳花会”是男女青年的社交活动,规模盛大,参加人数过千,很多未婚男女青年通过吹木叶、对歌订终身。每逢节日,小女娃们都穿着艳丽的花边衣服,锁着极好看的盘花纽扣,小伙子们穿着对襟衫,系着留须的腰带,吹着木叶、一个个满面春风。热心的阿妹们为小伙子们牵着马,从五村八寨,从那看不见的半山腰,赶到跳花会地点,那是一个平坦的大草地,旁边有条清澈见底的小河,北面是满含花苞的桐树林。那里到处是人喊马嘶,笑语喧哗,少说也有几千人。牛皮大鼓迅雷般地响震空谷,时快时慢,时抑时扬,加上锵锵的饶钹声,令人陶醉!场上,男女青年这时一群,那里一堆,翩翩起舞,唱着古老的歌,歌声美妙,舞步轻盈,坐在河岸边吹“嘞友”、弹月琴,吹木叶,谈情说爱的青年们,一双双河水般明亮深情的眼睛,向对方表示着热烈的爱情,倒影摇摇,又是一番风味。紧靠着桐林边,搭着一个台子。那里在表演精彩的布依戏,内丰富多彩,整个草坪上充满着欢快、愉悦的气氛。他们唱呀跳呀,不知不觉太阳就落到坡背了,晚霞撒在桐林的花苞上,人们依依不舍地骑上马,陆陆续续地离开了草坪。

  跳花会又是年轻小伙子和姑娘们的搭桥会,他们在草坝上播种了爱情,到了节日的最后一天即二十一日(叫“结合”),宣布一年一度的跳花会结束了。二十二日是“牵羊”日,意思是订婚约,青年人把“羊”牵回家去(把姑娘带回去相亲),看看男方的家境,以决定自己的终身大事。这一天,许多小伙子都去草坝把未来的妻子带到寨上去。可是,害羞的姑娘们哪里肯跨进对象家的门坎?只不过在寨子后面山头上,丛林里,偷偷地看一看对象家坐落何方,二十二日过后,就要做活了,春耕开始了,人们投入繁忙的春耕生产,为夺取来年粮、棉、糖的丰收,为建设山区,进行新的战斗!

  “六月六”是布依族人民的传统佳节,由于居住地区不同,过节的日期也不统一,有的地区六月初六过节,称为六月六;有的地区六月十六日或农历六月二十六日过年,称为六月街或六月桥。布依族人民十分重视这个节日,有过“小年”之称。节日来临,各村寨都要杀鸡宰猪,用白纸做成三角形的小旗,沾上鸡血或猪血,插在庄稼地里,传说这样做,“天马”(蝗虫)就不会来吃庄稼。节日的早晨,由本村寨几位德高望重的老人,率领青壮年举行传统的祭盆古、扫寨赶“鬼”的活动。除参加祭祀的人外,其余男女老少,按布依族的习惯,都要穿上民族服装,带着糯米饭、鸡鸭鱼肉和水酒,到寨外山坡上“躲山”(当地汉族人民称为赶六月场)。祭祀后,由主祭人带领大家到各家扫寨驱“鬼”、而“躲山”群众则在寨外说古唱今,并有各种娱乐活动。

  夕阳西斜时。“躲山”的群众一家一户席地而坐,揭开饭箩,取出香喷喷美酒和饭菜,互相邀请作客。一直等到祭山神处响起“分肉了!分肉了!”的喊声,人们才选出身强力壮的人,分成四组,到祭山神处抬回四只牛腿,其余的人,相携回到家中,随后各家派人到寨里领取祭山神的牛肉。节日娱乐活动,以丢花包最为有趣。花包是用各种彩色花布做成形似枕头,内装米糠、小豆或棉花籽。花包的边沿缀有花边和“耍须”。丢花包时,男女青年各站一边,相距数米,互相投掷。其方法有右侧掷、左侧掷和过顶掷,但不准横掷。要求甩得远,掷得快,接得牢。花包在空中飞来飞去,煞是好看。如果小伙子将花包向自己心爱的人投掷,没有过肩,包就落地,姑娘由向对方送一件礼物,如项圈、戒指、手镯等物,所送之物,被视为爱情的信物,小伙子将长期保存。

  “六月六”节已有悠久的历史。其起源,各地传说不同,其中有一个说法是,在远古的洪荒年代,布依族的先人“盘古”,在劳动中积累了栽培水稻的经验,年年丰收,后来他与龙王的女儿结婚,生了一个儿子,取名新横。一次儿子冒犯了母亲,龙女一气之下,返回龙宫,再不回来。“盘古”没有办法,只好再娶,一年的六月六日盘古死去,新横从此遭到继母虐待,几乎被害。他忍无可忍,便上天控告继母,并发誓要毁掉她栽培的水稻秧苗,继母知道后,万分后悔,终于与新横和好,并于每年六月六日,盘古逝世这天,杀猪宰鸭,做粑粑、供祭盘古,布依族人民因此每年六月六日都举行祭盘古,供祖先的活动,以示子孙延续、五谷丰收,年复一年,就形成了这个民族节日。

  三月三是布依族人民的传统节日,相传有一家三个亲姊妹同嫁在一个寨子里,日子过得都很好。有一天,外公想去看看外孙,三家的外孙们听说后都争着要外公先到自己家去。外公说,在三月初三那天,你们把自己做的最好的糯食带到寨子路口,看谁家的味道好我就先到谁家去。这天,大女儿家炸了油团,二女儿家打了糍粑,三女儿家做了五色糯米饭,外公来到寨口,把三家的东西打开一看,五色糯米的色泽鲜艳,味道清香,他最喜欢,于是就先去了三女儿家。从这以后,每到农历三月初三,布依族家家户户都要做花糯米饭来招待亲戚朋友,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一年一度的三月节。

  查白歌节是贵州兴义地区布依族传统节日,节期在每年农历六月二十一日至二十三日。届时有周围1 0多 个县乃至云南、广西的各族群众数万人参加,规模可谓盛大。

  民族禁忌

  到布依族人家做客,不得触动神龛和供桌,火塘边的三脚架忌讳踩踏。布依族习惯以酒敬客,客人或多或少都应喝一点。布依族村寨的山神树和大罗汉树,禁止任何人触摸和砍伐。布依族送礼必须送双数。孩子体弱多病,父母就要给他寻找保护人干爹、干妈。寻找干爹、干妈有两种方法:一是择日在家等候,3天内第一个登门的人,即为孩子的保护人;二是择吉日由父母领着孩子,在路上等候第一个过往的行人,即为保护人。

  民族宗教

  布依族过去信仰原始的自然崇拜,每年节日都要进行祭祀活动,其中祭老人房(寨神)最为隆重,于农历2月选兔日或虎日开祭,各户要奉献鸡蛋和猪肉祭神,祭毕全寨人就地聚餐,以祈望丰收,全寨平安。

  布依族信仰多神,崇拜自然和祖先,也有少数信仰基督教。每年有许多祭日,要祭山神,树神等等。每家堂屋中都供有祖先的牌位,逢年过节都节祭祀。

  相传为“牛王菩萨”生日,当天要让牛休息。一些地方用黑糯米面粉或白糯米面粉染黑后掺水拌和,将牛角涂黑,然后把牛牵到水边,让牛看到自己的影子,使之"知道"犁田工作即将结束,再加上一把劲便可休息。有些地方不用黑面粉而用石灰浆把牛角涂白。

  相传为“龙王”晒龙袍日,当天富裕人家把好衣物拿到屋外晒。一般人家都做糯米饭或糯米粑吃,老年人饮酒讲故事,年轻人到山坡草地上唱山歌。

  “撒秧粑节”为西凉乡布依族特有的节日,,时间订在每年撒秧(谷雨)后的申(猴)日。当天各家带粽子,酒肉,香烛纸钱到田边祭供"菩萨",祈求风调雨顺,灭绝害虫,五谷丰收。

布依族简介

 布依族共有2545万多人,中国西南部一个较大的少数民族。95%以上居住在贵州省的黔南、黔西南两个自治州,镇宁、关岭和紫云等自治县,毕节、遵义、黔东南3个地区(州)。在云南、四川、广西等省(区)也有少量布依族居住,但都是历史上由贵州迁徙去的。

 布依族居住的山区,山清水秀,风景优美,自然资源丰富,名胜古迹很多。贵阳市南郊17公里的“花溪”,是贵州高原的一颗明珠。那里环境清新,水质清甜,空气洁净,沿途山花烂漫,风景如画,是有名的旅游区。布依族的湖潮寨坐落在花溪上游,旁边有一个金银潭,潭水深遂,清泉涌出一半浅绿,一半金黄,传说那是因为仙人的金钟坠入深潭。

 布依族的文化艺术绚丽多彩。传统舞蹈有《铜鼓舞》、织布舞》、狮子舞》、《糖包舞》等。传统乐器有唢呐、月琴、洞箫、木叶、笛子等。地戏、花灯剧是布依族人喜爱的剧种。布依族以农业为主,主要种植水稻。由农家自已纺织的布依土布久负盛名。近年来,专门生产布依织锦、蜡染布和民族工艺服装的企业相继建立,产品远销东南亚、日本和欧美等地。

 布依族历史

 布依族与壮族有同源的关系,是古代百越的一支。如今布依族人还保留着一些古代越人的风俗习惯,如居住干栏式房屋、敲击铜鼓等。也有人认为,西汉时的夜郎国,与今布依族有渊源关系。部分布依族人自称为“ 布依” 、“ 布越” ,部分布依族人自称为“ 布依” 、“ 布曼” ,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的共同自称,统一用“ 布依” 作为民族名称。布依族地区多河谷和平坝,山青水秀,闻名世界、景色壮观的黄果树瀑布就在布依族人聚居的地区。在布依族地区出土的文物表明,布依族是一个古老的种植水稻的农业民族。布依族人心灵手巧,他们制作的蜡染布历史悠久、图案美观,是享誉国内外的工艺品和收藏品。

 布依族音乐

 布依族有二百一十二万多人, 主要分布在贵州南部和西部, 信仰多神和崇拜自然物, 他们敬奉社神, 山神, 供奉门神, 龙王, 大多村寨建有土地庙, 布依语和壮语有密切的关系, 建国后设计了用拉丁字母拼音的布依文。

 他们歌唱的方式有独唱, 对唱, 齐唱等。在婚嫁之时, 唱歌的场面宏大热 烈。这是一首著名的歌谣, 如同陪伴着布依人民的黄果树瀑布一样美丽迷人。

 布依族礼仪

 布依族人好客、热情、大方、真诚,凡来到山寨的,亲朋故旧、素不相识的,一律会以酒相待。布依人很讲礼,不欢迎满嘴脏话、举止粗鲁的客人。

 布依族庆节

 布依族崇拜祖先,主要信仰多神和自然崇拜,有的信仰天主教和基督教。传统节日除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外,还有“二月二”、“三月三”、“四月八”、“牛王节”等,最隆重的节日是农历“六月六” 。

 跳花会 :每年农历正月初一至二十一口举行布依族的跳花会。每逢节日,小女娃们都穿着傃丽的花边颇,锁着极好看的盘花纽扣,小伙子们穿着对襟衫,系着留须的腰带,吹着木叶、一个个满面春风。热心的阿妹们为小伙子们牵着马,从五村八寨,从那看不见的半山腰,赶到跳花会地点,那是一个平坦的大草地,旁边有条清澈见底的小河,北面是满含花苞的桐树林。那里到处是人喊马嘶,笑语喧哗,少说也有凡千人。牛皮大鼓迅雷般地响震空谷,时快时慢,时抑时扬,加上锵锵的饶钹声,令人陶醉!场上,男女青年这时一群,那里一堆,翩翩起舞,唱着古老的怀歌,歌声美妙,舞步轻盈,坐在河岸边吹“友”、弹月琴,吹木叶,谈情说爱的青年们,一双双河水般明亮深情的眼睛,向对方表示着热烈的爱情,倒影摇摇,又是一番风味。紧靠着桐林边,搭着一个台子。那里在表演精彩的布依戏,内丰富多采,整个草坪上充满着欢快、愉悦的气氛。他们唱呀跳呀,不知不觉太阳就落到坡背了,晚霞撒在桐林的花苞上,人们依依不舍地骑上马,陆陆续续地离开了草坪。

 跳花会又是年轻小伙子和姑娘们的搭桥会,他们在草坝上播种了爱情,到了节日的最后一天即二十一日(叫“结合”),宣布一年一度的跳花会结束了。二十二日是“牵羊”日,意思是订婚约,青年人把“羊”牵回家去(把姑娘带回去相家),看看男方的家境,以决定自己的终身大事。这一天,许多小伙子都去草坝把未来的妻子带到寨上去。可是,害羞的姑娘们哪肯跨进对象家的门坎?只不过在寨子后面山头上,丛林里,偷偷地看一看对象家座落何方,二十二日过后,就要做活了,春耕开始了,人们投入繁忙的春耕生产,为夺取来年粮、棉、糖的丰收,为建设山区,进行新的战斗!

 “六月六” :“六月六”是布依族人民的传统佳节,由于居住地区不同,过节的日期也不统一,有的地区六月初六过节,称为六月六;有的地区六月十六日或农历六月二十六日过年,称为六月街或六月桥。布依族人民十分重视这个节日,有过”小年”之称。节日来临,各村寨都要杀鸡宰猪,用自纸做成三角形的小旗,沾上鸡血或猪血,插在庄稼地里,传说这样做,“天马”(蝗虫)就不会来吃庄稼。节日的早晨,由本村寨几位德高望重的老人,率领青壮年举行传统的祭盆古、扫寨赶“鬼”的活动。除参加祭祀的人外,其余男女老少,按布依族的习惯,都要穿上民族服装,带着糯米饭、鸡鸭鱼肉和水酒,到寨外山坡上”躲山”(当地汉族人民称为赶六月场)。祭祀后,由主祭人带领大家到各家扫寨驱“鬼”、而“躲山”群众则在寨外说古唱今,并有各种娱乐活动。

 夕阳西斜时。'躲山”的群众一家一户席地而坐,揭开饭箩,㳜X香喷喷美酒和饭菜,互相邀请作客。一直等到祭山神处响起“分肉了!分肉了!”的喊声,人们才选出身强力壮的人,分成四组,到祭山神处抬回四只牛腿,其余的人,相携回到家中,随后各家派人到寨里领取祭山神的牛肉。节日娱乐活动,以丢花包最为有趣。花包是用各种彩色花布做成形似枕头,内装米糠、小豆或棉花籽。花包的边沿缀有花边和“耍须”。丢花包时,男女青年各站一边,相距数米,互相投掷。其方法有右侧掷、左侧掷和过顶掷,但不准横掷。要求甩得远,掷得快,接得牢。花包在空中飞来飞去,煞是好看。如果小伙子将花包向自己心爱的人投掷,没有过肩,包就落地,姑娘由向对方送一件礼物,如项圈、戒指、手镯等物,所送之物,被视为爱情的信物,小伙子将长期保存。

 “六月六”节已有悠久的历史。其起源,各地传说不同,其中有一个说法是,在远古的洪荒年代,布依族的先人“盘古”,在劳动中积 累了栽培水稻的经验,年年丰收,后来他与龙王的女儿结婚,生了一个儿子,取名新横。一次儿子冒犯了母亲,龙女一气之,返回龙宫,再不回来。“盘古”没有办法,只好再娶,一年的六月六日盘古死去,新横从此遭到继母虐待,几乎被害。他忍无可忍,便上天控告继母,并发誓要毁掉她栽培的水稻秧苗,继母知道后,万分后悔,终于与新横和好,并于每年六月六日,盘古逝世这天,杀猪宰鸭,做粑粑、供祭盘古,布依族人民因此每年农在六月六日都举行祭盘古,供祖先的活动,以示子孙延续、五谷丰收,年复一年,就形成了这个民族节日。

 三月三:农历三月初三是布依族人民的传统节日相传有一家三个亲姊妹同嫁在一个寨子里,日子过得都很好。有一天,外公想去看看外孙,三家的外孙们听说后都争着要外公先到自己家去。外公说,在三月初三那天,你们把自己做的最好的糯食带到寨子路口,看谁家的味道好我就先到谁家去。这天,大女儿家炸了油团,二女儿家打了粑,三女儿家做了五色糯米饭,外公来到寨口,把三家的东西打开一看,五色糯米的色泽鲜傃,味道清香,他最喜欢,于是就先去了三女儿家。从这以后,每到农历三月初三,布依族家家户户都要做花糯米饭来招待亲戚朋友,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一年一度的三月节。

 布依族婚俗

 布依族的婚姻是一夫一妻制。同宗或同姓严禁通婚。也保有“ 姑舅表婚” 和兄终弟及的转房制习俗。男女青年婚前恋爱自由,各地未婚的男女青年都喜欢借助年庆节俗、赶集和集体聚会的时机,以三、五人到七、八人自由组合的方式,透过谈天说笑和唱歌对调,倾述或表达彼此的感情。当一个男子看上某一个姑娘时,按照传统,必须找第三者作伴,有的则由自己的姐嫂出面介绍。如女方有此意思,即可单独相约到幽静处进一步对唱山歌,表达情,直到双方互赠信物,就表明他俩已盟督终身了。

 订婚时,由男方父母托媒去女家,并送一定的酒、肉、耙耙一类的礼品。如对方同意,第二次媒人则要将男女双方的“ 八字” 互为“ 效验” ,只要“ 八字” 相符,则可择定结婚日期。这一带地区送彩礼的数额,特别讲究“ 六” 宇或“ 双” 数,据说是取“ 六” 即禄的谐音,以表示婚后双双有禄必有福之意。结婚时,新郎不迎亲,只请几个相好的男女青年代为相迎。新娘一般都是撑伞步行至男家,个别也有骑马、坐花轿的。结婚当天新婚夫妇不同房,次日即返娘家。聚居区一带的布依族仍保有“不落夫家” 或称为“ 坐家” 的习俗。有的要两三年甚至五六年后才长住夫家。杂居区的布依族已大部分革除这一风俗。

 布依族服饰

 布依族多居住在平坝或靠近河谷的村寨里,男女多喜欢穿蓝、青、黑、白等色布服装。青壮年男子多包头巾,穿对襟短衣(或大襟长衫)包头巾,长裤。老年人大多穿对襟短衣或长衫。妇女的服饰各地不一,有的穿右衽大襟衣,着长裤或褶子裙,戴银质手镯、耳环、项圈等首饰。有的喜欢在衣服上绣花,有的喜欢用白毛巾包头。

 布依族姑娘从小就有制作蜡染的灵气,她们所穿的服装大都是亲手缝制,合身得体,古朴典雅。

 布依族饮食

 主食多以大米为主。民间喜欢用一种专门的炊具“甑子”把米蒸成米饭。布依族普遍喜食糯米,并常当成改善生活或调剂口味的主食。冷菜、“青苔冻肉”、“拌豌豆凉粉”等,是布依人喜欢的食品。酸菜和酸汤几乎每餐必备,尤以妇女最喜食用。还有血豆腐、香肠及用干、鲜笋和各种昆虫加工制作的风味菜肴。

 大部分布依族都善制作咸菜、腌肉和豆豉,民间特有的腌菜“盐酸”驰名中外。荤菜中,狗肉、狗灌肠和牛肉汤锅为上肴。在宰猪时布依族习惯在血盆中先放一些盐,然后与猪血一起搅动,凝固后把葱花、佐料,加肉末下水烧汤,与猪血一起煮,称为“活血”,作为待客的最好菜肴。贵州的布依族若遇婚丧嫁娶,喜用黄牛作菜。

 酒在布依族日常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每年秋收之后,家家都要酿制大量的米酒储存起来,以备常年饮用。布依族喜欢以酒待客,不管来客酒量如何,只要客至,都以酒为先,名为“迎客酒”。饮酒时不用杯而用碗,并要行令猜拳、唱歌。

 布依族传统小吃很多,特别是居住在云南的布依族,善作米线、饵块、豌豆粉、米凉糕等。

 布依族豪爽好客,特点是在每年“二月三”(或三月十三)的枫叶节,很多布依族都用枫香叶等各种植物色素把糯米染成五颜六色,做花糯米饭招待客人和分送给亲朋好友。

 布依族建筑

 布依族喜欢依山傍水聚族而居,一般是十几户或几十户为一寨,也有上百户至几百户的。布依族的居房与傣族竹楼相近,但是用木头作主结构,干栏式3 间3 层竹木结构。底层不砌墙,用木料作栏栅,关牲畜,中层用凤尾竹编扎四周,用以住人;上层堆放杂物。屋侧用毛竹搭一阳台,直通楼面,可乘凉、晒物。称之为" 吊脚楼" 。

 布依族建造房屋有很多讲究。首先要请阴阳先生看“ 风水” ,不仅要背靠青山,而且要面朝碧峰。起房造屋要选吉日,吉日前一个月请木匠破料做房架。竖房架的吉日要供祭鲁班师傅。房架竖好,岳父家送来大梁,大梁上拴有红绸扎的大花朵,并有乐队和舞狮队鸣鞭炮伴送。上梁时又要举行歌舞祭礼和宴饮。最后是接祖宗牌位和灶神(炭火)到新居。建新房的整个过程,在布依族村寨里都充满喜庆与互助的气氛。

 布依族习俗

 到布依族人家做客,不得触动神龛和供桌,火塘边的三脚架忌讳踩踏。布依族习惯以酒敬客,客人或多或少都应喝一点。布依族村寨的山神树和大罗汉树,禁止任何人触摸和砍伐。布依族送礼必须送双数。孩子体弱多病,父母就要给他寻找保护人干爹、干妈。寻找干爹、干妈有两种方法: 一是择日在家等候,3 天内第一个登门的人,即为孩子的保护人;二是择吉日由父母领着孩子,在路上等候第一个过往的行人,即为保护人。

 布依族宗教

 布依族信仰多神,崇拜自然和祖先,也有少数信仰基督教。每年有许多祭日,要祭山神,树神等等。每家堂屋中都供有祖先的牌位,逢年过节都节祭祀。

概述

唐古拉山脉(Tanggula Mountains,亦作T'ang-ku-la Shan或Tanggula Shan)两侧山麓平原海拔4,600∼4,800米,因而相对高差仅为1,300∼1,500米。雪线海拔5,400∼5,500米。山峰上发育有小型冰川。为长江、澜沧江、怒江等大河的源地。气温低,年平均气温﹣44℃(沱沱河站),有多年冻土分布,冻土厚度70∼88米。青藏公路经此。植被以高寒草原为主,混生有垫状植物。唐古拉山的主峰格拉丹东,海拔6000多米,是长江的源头。它脚下的可可西里无人区,是藏羚羊等濒危野生动物的怡然自得的牧场。四、五间的高原,江河凝缩成晶莹的冰川,浪花沉默成无言的冰雕,曾经呼啸肆虐,湍急奔腾的江河静静地安眠著。远处的雪峰,天上抬手可摘的白云与和缓艳丽的高原夕阳一起嬉戏著,调弄出一幅幅充满诱惑、妩媚千转的图景。唐古拉山口是西藏的门户,那是一枚英雄才可以悬挂的勋章。 虽然唐古拉山这一段是青藏铁路海拔最高的地方,但山脉并不像人们想像的那么险峻,可以说是很柔和。因为山上的植被覆盖的严密,没有破坏,有些地方从远看就像人的皮肤那么细腻,有种童话般的景致,但远处的雪山和寒风又会提醒这是在海拔5000米以上的高原。快到唐古拉山口时铁路会与109国道分开。唐古拉山口,公路海拔5231米,铁路海拔5072米,这里是世界铁路第一高站,也是我们列车在格拉段将要停靠的第七站。这里是青海西藏两省的天然分界线。这一带是一片冻土,泥土层的水分长年结冰,山口天气不稳定,即使夏天,公路也经常被大雪所封。唐古拉山是藏区名山,又叫唐拉山或唐拉岭,藏语意为“高原上的山岭”,亦为传说中藏区著名的山神。其位于青藏高原腹部,西接喀喇昆仑山,东连横断山,全长约1000公里,宽约150公里。一般海拔5500~6000米。山地间有许多宽大的盆地,是良好的牧场。以刚才雁石坪往南所经过的温泉哑口为界,分为东西两段:西段属高寒荒漠景观;东段属高寒灌丛草甸景观。在唐古拉山口这段铁路和公路之间,有海拔6022米的巴斯康根峰。在唐古拉山口上,视野比昆仑山口开阔许多。远处有晶莹剔透的雪山耸立,太阳也比山那边刚烈,真正的高原到了!由于缺氧,大脑会有些许的麻醉和兴奋。

唐古拉山脉 地理位置

唐古拉山是在5000米的高原上耸起来的山脉,海拔6839米。它的山顶是约5000米的准平原,面上的山脊已在雪线以上(雪线为5300米)。唐古拉山山体宽150公里以上,主峰格拉丹冬是长江正源沱沱河的发源地。现在还有小规模更新世冰川残留,刃脊、角峰、冰川地形普遍,中更世形成的冰川比今天的大约28倍,准平原面上可成小片冰盖,它的两坡冰川堆积物厚达800米以上。冰川消融后,山地就急速上升。两侧则承受更多的泥沙石砾,发生地层下陷,形成近东西走向的湖区和喷出温泉。山坡上形成喀斯特地形。南坡比北坡的冰川少,但冰川地形以南坡发育。唐古拉山是怒江、澜沧江和长江的发源地。

唐古拉山

唐古拉山是长江和怒江的分水岭,在国内的知名度非常高。它与喀拉昆仑山脉相连,在蒙语中意为“雄鹰飞不过去的高山”。唐古拉山西段为藏北内陆水系与外流水系的分水岭,东段则是印度洋和太平洋水系的分水岭。怒江、澜沧江和长江都发源于唐古拉山南北两麓。

自然气候

唐古拉山越岭地段是青藏铁路全线气候最恶劣、地质条件最差、施工难度最大的区段。斜坡湿地广布,高地温、高含冰量冻土地段较长,冻胀、融沉作用强烈;安多以南分布有岛状冻土和深季节冻土。冬春季节气温很低,寒风凛冽,七八月份天气稍微转暖时,雨水丰富,飘过一片云彩来,不是雨雪就是冰雹。

旅游景区

在拉萨以北100公里处,屹立著举世闻名的念青唐古拉大雪峰,北沿是纳木错,山顶最高处海拔7117米,终年白雪皑皑,云雾缭绕,雷电交加,神秘莫测,如同头缠锦锻,身披铠甲的英武之神,高高地矗立在雪山、草原和重重峡谷之上。在西藏古老的神话里,在苯教或藏传佛教的万神殿中,在当地牧羊人和狩猎者的民歌和传说里,念青唐古拉山和纳木错不仅是西藏最引人注目的神山圣湖,而且是生死相依的情人和夫妇,念青唐古拉山因纳木错湖的衬托而显得更加英俊挺拔,纳木错湖因为念青唐古拉山的倒映而愈加美丽动人,吸引著成千上万的信徒、香客、旅游者前来观瞻朝拜,成为世界屋脊上最大的宗教圣地和旅游景观。

唐古拉山 措那湖

措那湖是安多及青藏铁路沿线最著名的景点之一,是游客进入安多所见的第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在湖的东面,青藏铁路与宁静美丽的神湖贴身而过,最近处只有几十米。在此还设立有观景台。它是高原淡水湖和怒江的源头湖,面积约四百平方公里,海拔4650米,是世界海拔最高的淡水湖。

措那湖

发源于此的怒江、联通河、那曲河养育著沿岸的人民。在蓝天白云和一望无垠的草原的映衬下,夏季清澈碧绿的措那湖显得分外美丽。青丘着意,绿水清漪,鱼儿欢跃,野鸭和候鸟在自由嬉戏。湖中水产丰富,吸引了黑颈鹤、天鹅、野鸭、鸳鸯等国家级重点野生保护动物,绿草如茵的湖边草地则是藏羚羊和藏原羚栖息的家园。湖边远眺,卓格神峰隐隐作态,山水相映。唐古拉山脉南部河溪均汇入措那湖再流入怒江。

措那湖车站是全线最亮丽的旅游观光车站之一。东距美丽的神湖仅20米,车站设计为六股道,站台长500米,平均宽度30米。走上站台即可近在咫尺饱览多姿多彩的湖光山色。当地正在开发以牧家乐、民俗村为主的家庭旅游项目。

有一首古老的羌塘古歌唱到“辽阔的羌塘草原啊,在你不熟悉它的时候,它是如此那般的荒凉,当你熟悉了它的时候,它就变成你可爱的家乡。”

藏北高原在藏语中被称为“羌塘”。它在唐古拉山脉、念青唐古拉山脉及冈底斯山脉环抱之中,包括几乎整个那曲地区及部分阿里地区。这片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世代生息著逐水草而居的藏族游牧民。

青藏铁路穿越藏北广袤的“羌塘”草原。在西藏境内修建的火车站有:安多、那曲、当雄、拉萨等站,它们恰好穿过了这片被誉为“世界上除了月亮背面之外最神秘的地方”。

安多

铁路自唐古拉山口前行,抵达入藏后的第一个城镇安多。

安多,藏语意为“末尾或下部的岔口”。它地处西藏北部的唐古拉山脚下。年均气温-3℃,7月平均气温不到8℃ ,是一个纯牧业县,以饲养藏系绵羊和牦牛为主。但在县东局部谷地小气候环境下仍辟有少量农地,那里的海拔在4000米左右,方形民居院落聚集,山谷小村落景色格外幽美、宁静。青藏铁路与公路都贯穿县境,往南经那曲镇直达拉萨市,距拉萨有445公里。

在唐古拉山主脉的包围中,无数高原山峰逶迤连绵,高低起伏,向东还有可可西里山。境内湖泊与河流交汇纵横,有长江、怒江和色林错的源流水系从这里流过。西邻羌塘高原无人区,空气稀薄,昼夜温差大,四季不分明,多风雪天气。安多光伏电站则是世界海拔最高、国内装机容量最大的太阳能发电工程,装机容量达100千瓦。

安多是藏北重要的交通枢纽,是青藏公路和安狮公路的会合处。县城所在的帕那镇坐落在河谷的出口,再向前就是开阔的草原。青藏公路3429公里的标志,在安多县城边,公路边建有运输服务站。

安多火车站是青藏铁路进入西藏的第一大客货两用车站,青藏铁路西藏境内首次铺轨仪式就是在安多火车站举行的。发源于唐古拉山格拉丹东的长江源头自然景观十分奇特,这里有冰笋、冰桥、冰斗、冰湖、冰舌等冰川地貌。随着青藏铁路的开通,这里有望成为世界级的旅游胜地。长江源景观带的最后一个景点就是世界铁路最高点―――海拔5072米的唐古拉火车站,相信所有的旅客都会在这里下车照相留念。翻过唐古拉山就进入了西藏地界,你将看到美丽的羌塘草原。唐古拉山车站海拔5068米,站内设计为三种特殊路基。唐古拉山以桥代路特大桥,全长738米,线路穿越唐古拉山越岭年冻土区地段。

唐古拉山

安多牧区的人们热情好客,每当来客都要迎上前问一声“嘎地”(辛苦了)或行贴颊礼。行人在途中或晚上到了居住点,主人会把客人请到家里,拿出最好的食物款待,让出最好的房子和帐篷给客人住,并拿出自己最好的被褥。客人上路时,他们扶客人上马,送上一程,说声“才仁”(祝您长寿)。纯朴的民风令人感概不已。

青藏铁路以西属藏北高原内流区最大的内流河――扎加藏布河流域,地广人稀,是大量野生动物的栖息地。

安多每天早上都有发往拉萨的班车。从安多可以包车到格拉丹东冰塔林游览,不过一定要找熟悉路况的司机。从青海方向去西部的车基本都走安狮公路。若打算进入藏北的双湖、文部、申扎等地,也可以在这找便车。

“辽阔的羌塘草原啊,在你不熟悉它的时候,它是如此那般的荒凉,当你熟悉了它的时候,它就变成你可爱的家乡。 ”

铁路自唐古拉山口前行,抵达入藏后的第一个城镇安多。安多藏语意为“末尾或下部的岔口”。

唐古拉旅游列车

2008年9月开始,唐古拉将为您带来顶级旅行体验,带您前往中国景色最为优美、文化最为富丽之地。

唐古拉旅游列车两条截然不同的路线,带您发现一个曾经只为艰难跋涉的探险家们敞开大门的中国西部。现在,您可以从北京出发,穿越广袤青海省、跨越青藏高原到达拉萨;或者从北京出发,取道景色旖旎的桂林与色彩斑斓的云南中部,到达丽江。在车厢内您将体验无与伦比的品味与舒适。唐古拉4天或5天的行程之中,您可以在宽敞的私人套房内休憩,套房皆配备5星级服务、私人浴室与个性化管家服务。我们的车外观光远足项目将让您有机会探索中国内陆绵延千年的文化,年代久远的古老建筑和著名历史遗迹。

主要河流

唐古拉山脉主要有沱沱河和当曲河。(沱沱河是长江上游河段,唐古拉山脉是长江发源地。)

沱沱河

沱沱河发源于姜古迪如冰川,全长346公里,为长江正源。沱沱河携带着冰川溶水在离开清晨拍摄的唐古拉山美景唐古拉山之后,一直向北进入唐古拉山脉和昆仑山脉之间的宽谷,在130公里处受乌兰乌拉山的阻挡又掉头向东流去,直至与当曲汇合。沱沱河河道开阔,水流呈辫状分部,两岸人烟稀少,夏季仅有少数游牧民来此放牧。连线青藏公路的沱沱河大桥是长江第一桥,桥头的沱沱河沿是长江第一个城镇。

当曲河

发源于唐古拉山脉东段山麓青藏高原最大一片沼泽之中,这里有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沼泽地。当曲流域湖泊密布,河网纵横,降水丰富,是长江源头降水量最多的区域。当曲得到丰富的水源补给,水量也数倍于沱沱河,是长江三大源流中水流量最大的河流。

植被情况

植被以高寒草原为主,混生有垫状植物。在唐古拉山宽广的山幅之间,分布著众多的河谷和湖盆草坝,水草丰美,是天然的优良牧场。青藏公路以东,海拔4400~5000米为嵩草和蓼组 成的高山草甸带;5000米至雪线为高山冰缘稀疏植被带,主要植物有垫状点地梅、苔状蚤缀、风毛菊、火绒草、葶苈草;最上为高山永久冰雪带。以西海拔4500~5000米为紫花针茅、羊茅等禾草组成的高寒草原,其上接高山冰缘稀疏植被带或部分镶接混有座垫植物的原始高山草甸带。

物产资源

唐古拉山脉拥有的高寒草原与草甸均是放牧牦牛、绵羊等牲畜的天然草场,其矿产资源有铁、煤等,地热资源较丰富。

人文风俗

藏北人普遍食用的主食是青稞、小麦和豌豆,吃得最多的野生植物是人参果和黄蘑菇。经常食用的乳制品有优酪乳和奶渣。

对牧人而言主营养有三样,肉、酥油和乳酪;主饮品以酥油茶为主,辅之以清茶、奶茶;主甜食也有三样,红糖、白糖、蜂蜜,任何食品不可缺少的是盐。大米也越来越多地走进牧民家庭。节日时饮青稞酒,啤酒在城镇已较为流行。

一般日饮五次茶,即早茶、上午茶、中午茶、晚茶、睡前茶,吃三顿饭。夏季昼长或牧忙季节,也会吃四顿饭。喝早茶时抓点糌粑,加上些细奶渣;中午抓糌粑,外加优酪乳、肉丁汤或手抓肉;晚上大多食各种粥。藏北人非常好客,有客人的时候,或节日、宗教活动、结婚、赛马,甚至春天听到第一声鸟鸣、第一次春雷等场合,都会尽可能丰盛的家宴一次。

畜牧业是当地牧民唯一的生产手段和生活来源,他们住牛皮帐篷、穿羊皮藏袍、吃牛羊肉、烧牛粪、运输使用牦牛,过著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由于牧民人口的不断增长,牲畜的增加,超出了长江源头草场所能承受的能力,再加上自然环境的影响,草场逐年退化,迫使许多牧民举家迁徙到海拔更高、自然条件更恶劣的雪山山腰去放牧,放牧高度已超过冰舌,达到海拔5500米植物生长极限高度。

旅游指南

从唐古拉山口开始,青藏铁路不再与公路平行,而是取道无人区,直插西藏自治区的安多县。大唐古拉山口海拔5231米,是青、藏两省区天然分界线,也是青藏线109国道的最高点。唐古拉山顶终年积雪不化,数十条远古冰川纵横奔泻,可谓“近看是山,远望成川”。这里还可以看到神秘莫测的一日四景。往返的游客,大多数在此停留、拍照、观景。翻过大唐古拉山口,前面的还有一处海拔5010米的小唐古拉山口。过后即进入西藏境内的羌塘高原,两旁雪山连绵,蓝天草原相映,牛羊象珍珠般洒落绿野。此处空气含氧量只有水平线的六成,一般乘客路过唐古拉山口,会有明显的高原反应。

唐古拉山

铁路在唐古拉山越岭地段是一条最高海拔5072米、比青藏公路最高海拔低159米且地质条件相对较好的线路。唐古拉车站设计为三股道,属于客货两用的综合车站,是青藏铁路全线海拔最高处的中间站,同时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火车站,候车室内配备有大型制氧设备。

青藏线3352公里处的109道班(即21工区),海拔近5100米,管辖著唐古拉山垭口的维护,是整个青藏公路从格尔木到拉萨三十六个工区中最高的一个,被誉为“天下第一道班”。

历史文化

神秘的雄峰始终是旅行家和探险家的梦想之地。传说当年成吉思汗,率领大军欲取道青藏高原进入南亚次大陆,却被唐古拉山挡住去路。恶劣的气候和高寒缺氧,致使大批人马死亡。所向披靡的成吉思汗,只能望山兴叹,败退而归。14世纪,西方世界才第一次得到了对这片高原真实与虚构的描述,探险家、传教士、登山者接踵而至。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947833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13
下一篇2023-10-1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