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五位战士渡乌江
1935年元旦,红一军团二师四团团长耿飚化装到乌江江边侦察,他刚刚接到强渡乌江的任务。
乌江素以天险著称,为遵义的天然屏障。江面宽约250米,深不可测。水流湍急,水温仅有10度,对岸敌人密布岗哨,工事坚固。这么宽的江面,如没有渡河工具,渡过几乎不可能。
二师立即赶制竹筏,同时挑选出习于水性的18个战士,准备派他们游水过江,以扰乱敌人的警戒,掩护后续部队强渡。
第二天9时左右,18人中的8个勇士,每人各备驳壳枪一支,奋然跃入江中,带着架设悬桥的绳索,向对岸游去。江宽水急,人虽游至对岸,可绳索怎么也拉不过江。
只得以竹筏强渡,竹筏至中流时被敌击沉,强渡无功而返。当夜,又组织第二次强渡,将单层竹筏改为双层竹筏。4只竹筏同时强渡,3只被江流阻回岸边。三连连长毛正华的第二筏划至江中后也没有了消息。
第二天,强渡继续进行,当竹筏划至中流,只见从敌人工事下的石崖里,跳出几个人来,向着敌人一阵猛烈扫射,敌人被打得晕头转向,落荒而逃,我们的竹筏这才顺利地登了岸。这些接应的人是谁呢?
原来,毛连长于2日晚偷渡时,率战斗员4人登第二筏,这个竹筏不知怎样竟然靠了彼岸。在他们登了岸后,等待其他竹筏靠岸,却都不见来人。这种情况下,5位战士只能围坐在一堆,在乌江边石崖下过了一夜。
第一批强渡的十几个战士与毛连长等会合了,在占领了敌军的岗哨阵地后,继续向敌人仰攻,接连几个手榴弹,在轻机枪掩护下,刺刀用上去了,敌人阵地被彻底夺取了,一个排死伤过半,其余的仓皇逃窜。因此,天险的乌江,就这样的被突破了。
2、六只木船过金沙
当红军到达金沙江畔后,根据中革军委的指示,兵分三路抢渡金沙江:一路以一军团为左纵队,以龙街渡为渡江方向;二路以三军团为右纵队,以洪门渡为渡江方向;
三路以军委纵队和五军团为中央纵队,以皎平渡为渡江方向。三路人马均以最强的急行军速度,赶往各自的渡口。一军团和三军团各自赶到龙街渡和洪门渡,都因没有渡河工具,而被阻在金沙江畔。
这样,红军全军的目光一下都集中到皎平渡的中央纵队身上。
刘伯承率领中央纵队干部团三营化装成国民党军,乘守敌疏于防备的情况下,弄到了两只船,当即就把一排人送过江。过江后才知道,川军在皎平渡并没严加设防,仅有一个收税哨卡。
当红军战士冲进哨卡时,从酣睡中惊醒的川军官兵还以为是神兵天降。红军战士很快就找到川军的4只船,连同原先的两只船,现在已经有了6只船。
不久,红军千军万马靠着这6只木船渡过天险金沙江。
当时是如何迅速而有序地过江的呢?陈云曾回忆说:“一切渡河部队均须听命于渡河司令部。每船有号码。船内规定所载人数及担数,并标明座位次序。不得同时几人上船,只得一路纵队上船。
每船除船夫外,尚有一司令员,船中秩序必须听命于这个司令员。”红军的组织能力,除表现于组织秩序外,还与极好地组织船夫密切相关。船夫第一天只有18人,后来增加至27人。
工人之所以能增加,由于红军渡河司令部除派党的干部进行宣传工作外,并优给工资。当时每天日夜工资大洋5元。
工人“日夜进食六次,每次杀猪。而共党指挥渡河之人员,则每餐之蔬菜只吃青豆”。渡河以后,除工资外,各给船夫大洋30元,因此船夫对红军颇有好感,很多人因此参加了红军。
3、在休整中扩军
红一军团突破敌人封锁线后,来到江西宜章的白石渡,在这里休整了一天。
这里是当时粤汉铁路的必经之地,铁路刚刚在这里开工,聚有许多来此打工的湖南农民。他们住的是用松树搭成的窝棚,一棚要住20人上下。
他们来此是因为家乡遭受天灾,原指望来此挣点工钱回去养家糊口,可工头却从来不发工资,遇有生灾害病,工人们饱受煎熬,一些体质虚弱的人,已经奄奄一息。
红军看到这批湖南农民,立即救济他们,给他们发放谷米和猪肉,并发放衣服物件,有工人急欲回家的,还给他们发了路费。在红军的感召下,工人们三五成群地来到部队,纷纷要求参加革命队伍。
一些年纪大的工人为不能参加红军而叹息:“可惜我老了,不然,我也要参加红军,跟着你们一道走。”
他们说:“我活到这样大的年纪,从没有看到这样好的队伍,从没有看到这样真正为老百姓谋利益的队伍,你们一定要成功啊!”
对于参加红军的新战士,红军将士都亲切和蔼地招待他们。一大群衣衫褴褛的工人,一下子就成为穿上军装的新战士了。
第二天,部队继续前进,队伍人数增加了数百人。
4、坐筐过绳桥会师
1935年6月14日,中央红军一部和红四方面军一部在达维镇会师。红三军团担负中央交予的维护交通、与红四方面军会师的任务。彭德怀亲自率领十一团来到维古村。
这是个依傍高山、面临大河的村庄。河上的桥已被敌人破坏,隔河而望,红四方面军的队伍正向这边走来。双方虽是面貌可辨,可使尽力气喊话,对方仍是听不清楚。
急中生智,他们互掷石头,在石头上缠上字条,相约在这里架设悬桥。听说在上游的以念有一道桥,彭德怀又来到以念。这里的绳桥也受到破坏,上下两条绳,只剩一条,河的对面就是红四方面军,双方仍然沿用维古的方法,向对岸掷石头。
十余分钟以后,接到这样的一个字条:“我是徐向前,率领红四方面军之一部到达了”,“我们是三军团之一部,在此迎接你们。”虽然取得了联络,但双方依然不能讲话,也不能渡河,仍是隔河相望着。
就在为难之际,红军战士在河岸的树林中找到了。于是四方面军的一个战士坐在筐子里将筐子拴在绳子上,从河对岸慢慢地荡过来了。接下来便是四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以及其他官兵一个又一个地渡过来。双方终于会师成功。
两天后,维古的悬桥经红军一方面军与四方面军共同努力,终于架设成功了。
5、红军女战士“接受检查”
红军突破天险腊子口,翻越岷山,到达甘肃宕昌哈达铺。
部队进入宿营地之后,所有小贩都向红军部队围拢过来。为避免买卖拥挤,各部红军战士都只派出采买员去购买东西,而且买卖用现大洋。群众觉得红军说话和气,买卖又公平,这样多的人马一点不嘈杂,都感到有点惊奇。
在这里更有意思的是几位汉族、回族农妇对于红军中做政治工作的女战士产生了兴趣,她们觉得这些女战士言语行动明明是女子,但细看她们穿着戎装、麻鞋,又缠上绑腿,配着手枪,雄赳赳地又引起她们怀疑。
于是几个农妇格外亲热地拉着一个女同志向他们家里跑,因为她们对女战士是男是女还抱一点怀疑态度,所以向女战士“实行检查”。
红军女战士当时被弄得莫名其妙,大家哗然一笑,然而那些“执行检查”的农妇们则更进一步“亲热”,请那些红色女战士上炕(北方睡土炕,凡有客人来了都请上炕,但女人的炕只请女客)。女同志不仅被请上炕,而且被农妇请吃了晚饭。
一般的战士们虽然没有农妇请吃晚饭,但各个伙食单位都买到了羊肉和白面、盐、油,与雪山草地吃野菜、青草,数月不尝盐油之味的情形比较起来,简直就像“困于囚笼之鸟儿,一旦逃脱而翱翔空中一样”。
红军经过短暂的休整,由此继续向陕北行进,由于宣传北上抗日的主张,由于秋毫无犯的纪律,沿途都受到群众的欢迎。
人民网——长征中的五个小故事
不需要。参考如下:
《2015年甘肃省招聘3400名特岗教师实施细则》
根据《教育部、财政部、人事部、中央编办关于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的通知》(教师〔2006〕2号)和《教育部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关于做好2015年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有关实施工作的通知》(教师厅〔2015〕1号)精神,结合省情和我省九年来“特岗计划”实施情况,特制定本实施细则。
一、目标和范围
通过实施国家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以下简称“特岗计划”),公开选拔招聘普通高校毕业生到我省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县、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原“两基”攻坚县、地震重灾县、有特殊困难的边境县,少数民族自治县和少小民族县,连片特困地区以外的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以下农村学校任教,引导和鼓励普通高校毕业生从事农村义务教育工作,创新农村学校教师补充机制,进一步解决农村学校师资总量不足和结构不合理等问题,提高中小学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2015年,我省拟在以下 53个县(市、区)实施“特岗计划”。具体为:榆中县、永登县、会宁县、靖远县、景泰县、白银区、平川区、麦积区、甘谷县、秦安县、清水县、武山县、张家川县、安定区、通渭县、陇西县、渭源县、临洮县、漳县、岷县、武都区、宕昌县、成县、康县、文县、西和县、礼县、两当县、徽县、庄浪县、静宁县、镇原县、宁县、正宁县、合水县、华池县、环县、庆城县、临夏市、积石山县、康乐县、和政县、东乡县、广河县、临夏县、永靖县、临潭县、卓尼县、舟曲县、迭部县、碌曲县、玛曲县、合作市。全省拟计划招聘农村特设岗位教师 3400名(包含2014年已签约农村硕士),聘期3年。
各设岗县(市、区)拟选拔招聘人数以省教育厅核准的计划和岗位为准(见附件1,以电子版上传至省教育厅网站,不再印发)。
二、基本原则
(一)选拔招聘工作由省教育、人社、财政等部门共同负责,遵循“公开、公平、自愿、择优”原则。
(二)特岗教师的安排按照学科结构和教师岗位需求,科学搭配。
(三)自2015年起,特岗计划设岗县(市、区)的县城学校不再列为特岗计划设岗学校,特岗教师安排在县以下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含小学学前教育岗位)任教。
(四)特岗教师实行公开选拔、按岗招聘、合同管理。合同中明确规定用人单位和应聘人员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三、报考条件和要求
(一)基本条件
1思想政治素质好,遵纪守法,品行端正;
2身体健康;
3志愿到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含小学学前教育岗位)任教,服从组织安排;
4甘肃生源(因婚将户籍迁入甘肃的往届毕业生需提供结婚证、户口本)。
(二)学历要求
报考农村中小学岗位的毕业生须为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应、往届本科毕业生和应届师范类专科毕业生;报考农村小学学前教育岗位的毕业生须为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应、往届本科毕业生和应届专科毕业生。
以上符合条件的往届毕业生必须为2010年暨以后毕业,尚未就业且持有《择业通知书》或派回生源市(州)人社部门的就业报到证(无具体就业单位)。已经签约的2015年农村学校教育硕士可免试纳入特岗教师管理,但必须要进行网上报名。
(三)专业要求
报考农村中小学文科和理科类教师岗位的考生须为相关或相近专业;报考中小学音体美类教师岗位的考生须为音乐、舞蹈、美术、体育类专业毕业。相近相关专业目录参照去年执行;报考农村小学学前教育岗位须为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或相关相近专业,本科相关相近专业须为《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的教育学、科学教育、人文教育、教育技术学、艺术教育、小学教育、特殊教育、体育教育、音乐表演、音乐学、舞蹈表演、舞蹈编导、表演、播音与主持艺术、动画、美术学、绘画、雕塑专业,专科相关相近专业须为《普通高校高职高专指导性专业目录》中的音乐教育、美术教育、体育教育、初等教育、现代技术教育、特殊教育专业。
(四)资格要求
师范类毕业生可直接报考,非师范类毕业生要具有教师资格证(教育部考试中心的颁发的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合格证明)或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心理学两门课程考试合格证(教育部考试中心的颁发的笔试成绩合格单)。
四、实施办法
(一)报名时间、地点及相关要求
1网上报名时间为2015年5月20日至5月25日;现场报名时间为2015年5月28日至6月2日。没有进行网上报名的考生,不得现场报名。网络报名地址为(点击进入>>>2015年甘肃省特岗教师招聘考试网上报名入口)。在报名过程中,如有网站操作相关问题,请联系报名网站技术支持,电话:010-66097183转601,邮箱:tg@ncssorgcn。
2现场报名地点在特岗实施县(市、区)指定的地点。
3符合条件的毕业生须持身份证、毕业证(或学校就业指导部门开具的证明)、《择业通知书》、教师资格证等证件原件和《甘肃省2015年国家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报名表》(附件2)一式三份(附贴近期1寸免冠彩照)进行报名。省内高校毕业生报名表由各高校自行印制并免费向毕业生发放,省外高校毕业生报名表由毕业生登录甘肃省教育厅门户网站自行下载。报名表由考生、设岗市(州)和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各留一份。
4特岗实施县(市、区)要根据本地教师需求以及本地毕业生专业分布情况,科学合理设置招聘岗位。考生完成网上报名后,如同一岗位有过多报考者,现场报名时,实施县(市、区)在征得考生同意的情况下,指导考生重新选报报名人数较少的岗位或其他招聘项目。对不足3:1报考比例的岗位且无法调整的,在考试前由实施县(市、区)划定最低控制线经市(州)审定后报省教育厅备案,并向社会和考生本人公布。最终报考岗位以现场报名岗位为准。
5报考特岗计划的考生不能再报考民生实事就业项目和基层服务项目中的其他项目。重复交叉报名者,其考试成绩按无效处理。原则上,符合条件的毕业生在其生源地县(区)报名,具体以各设岗县(区)公布的生源要求为准,每人限报一个志愿服务县,不作调剂。志愿到无生源要求限制的设岗县(区)服务的毕业生必须到该县(区)报名并参加考试。
6如果本人因故无法参加现场报名的,可委托亲友报名,报名时除提供上述规定的证件外,还须持委托书、考生本人的电子照片(大小小于20kb),领取准考证时进一步审核报考资格。
(二)资格审查
毕业生报名资格,由设岗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依据报考条件进行初审,初审结果报市(州)复审后于6月5日前报省教育厅进行审核。经审核,不符合报名条件的毕业生不得参加全省笔试。
(三)考试(笔试)组织
1考试(笔试)内容
本次考试笔试分为公共基础知识测试和专业基础知识测试两部分,各占150分,总分300分。
公共基础测试内容主要包括时事、政治、法律、经济、管理、科技、人文和计算机应用等方面的相关基础知识。
专业基础知识测试按文科类、理科类、音体美类、学前教育类分别命题考试。其中,文科类测试内容为中学语文、历史、地理;理科类测试内容为中学数学、物理、化学;音体美类测试内容为相关专业知识;小学学前教育类测试内容为学前教育理论相关专业主要内容包括:职业道德与基本素养、教育知识与应用、保教知识与能力。
2考试(笔试)时间和地点
公共基础知识测试:2015年7月11日,9:00—11:30;
专业基础知识测试:2015年7月11日,14:30—17:00。
考试地点:以准考证上指定的地点为准。
(四)面试
笔试成绩公布后,各设岗县(市、区)要依据招聘岗位和考生笔试成绩由高分到低分依次排序,确定进入面试人员名单。进入面试人员要严格按各岗位招聘计划的120%掌握(凡出现小数点的都予以“进一”取整,末位成绩并列者一同进入面试)。中小学教师面试工作由各设岗县(市、区)教育、人社部门按照市(州)教育、人社部门的统一安排组织进行。小学学前教育岗位面试和省政府扶持高校毕业生就业项目一并进行,面试满分100分。各地要认真组织面试工作,严格面试程序,保证考试公开、公平、公正。
(五)人选确定
面试结束后,各设岗县(市、区)要按照中小学岗位笔试成绩(300分)/3×70%+面试成绩(100分)×30%,小学学前教育岗位笔试成绩(300分)/3×50%+面试成绩(100分)×50%换算总成绩,并确定拟录用人员。拟录用人员由设岗县(市、区)参照新录用公务员体检标准组织体检,经公示后报市(州)复核。设岗市(州)教育行政部门于2015年8月5日前将审核同意拟聘用的特岗教师名单汇总(附件3)上报省教育厅。各市(州)上报的拟聘用特岗教师,由省教育厅进行资格审核并经网上公示后报教育部。
(六)岗前培训与上岗
各地要安排拟聘特岗教师参加不少于一周的岗前培训,并在上岗前按国家规定进行教师资格认定,确保特岗教师在秋季开学时持证上岗。本年度招聘的特岗教师上岗情况由市(州)教育行政部门于9月底前报省教育厅。
(七)信息管理
各设岗县(市、区)要在特岗计划信息管理服务系统中做好报名、审核、录用、上岗确认及信息更新等工作,对特岗教师进行科学管理。8月20日前将正式上岗教师信息,通过教育部特岗系统报教育部、财政部,作为核拨中央补助经费的依据。
五、保障政策
(一)特岗教师享受《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09]3号)、《国务院关于做好当前经济形势下就业工作的通知》(国发[2009]4号)、《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的通知》(中办发[2005]18号)和《财政部、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毕业生国家助学贷款代偿资助暂行办法〉的通知》(财教〔2006〕133号)中规定的各项优惠政策。
(二)“特岗计划”的实施与“农村学校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相结合。符合相应条件要求的农村学校教育硕士免试纳入特岗教师管理。
(三)特岗教师在聘期内,由设岗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对其进行跟踪评估,对成绩突出、表现优秀的,给予表扬;对不按合同要求履行义务的,要及时进行批评教育,督促改正;对不适合继续在教师岗位工作的,应及时向省、市教育行政部门报告,不再列入本项目管理,自主择业。
(四)本次招聘的特岗教师,服务期满后自愿留在本地学校继续任教的,经设岗市(州)教育、人社部门同意,由设岗县(市、区)教育、人社部门组织进行岗位考核,岗位考核合格的,不进行其他考试,由设岗县(市、区)负责落实工作岗位,将其工资发放纳入当地财政统发范围,保证其享受当地教师同等待遇,省上不再行文。
(五)三年服务期满后,岗位考核不合格或不愿留在志愿服务地学校工作的特岗教师,由其自主择业。
六、资金安排
“特岗计划”所需资金由中央财政承担。中央财政设立专项资金,用于特岗教师的工资性支出,并依据实际在岗教师人数据实核拨。特岗教师在聘任期间,执行国家统一的工资制度和标准;其他津贴补贴由各县(市、区)根据当地同等条件公办教师年收入水平和中央补助水平综合确定。凡特岗教师工资性年收入高于国家标准的,高出部分由设岗县(市、区)政府承担。
组织选拔特岗教师过程中产生的面试费用由设岗县(市、区)负担,不得向毕业生收取任何费用。
七、其他事宜
特岗教师户口和档案关系原则上统一转至工作学校所在地的县级人事档案管理部门。
设岗县(市、区)和学校,要为特岗教师提供相应的周转住房和必要的生活条件。
本细则由省教育厅负责解释。
西和县的历史文化
乞巧文化
乞巧,是一个流传甚广,历史悠久的古老民俗,它源于汉文化中织女、牵牛、河汉三种天象。最早见于东汉崔寔的《四民月令》。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中也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是古文献中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乞巧”是向神灵讨要智慧的意思,乞指乞讨,巧则指心灵手巧或有巧思妙想。
西和“乞巧节”又称“巧娘娘节”,是指农历六月三十至七月初七,独由女性欢度祈福的节日。西和县乞巧活动,源于牛郎织女的神话传说。乞巧中的“巧娘娘”是王母娘娘的第七个女儿,即七仙女。据考证《史记·秦本纪》:“帝颛顼之苗裔孙女修,女修织,玄鸟陨卵,女修吞之,生子大业”。大业为秦人之祖,传说中的秦人始祖女修,就是以织而闻名,传于后代。织女的传说同周人始祖中发明了牛耕的叔均传说结合在一起,形成中国古代农村社会男耕女织经济结构反映的牛郎织女的传说。随着西和礼县交界处的大堡子山秦文公墓的出土,说明秦人发祥于西、礼二县一带,因此“乞巧”风俗是秦人古老遗风。
西和乞巧节是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2014年西和乞巧节启动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期中国(陇南)乞巧女儿节与妇女发展国际论坛于2014年8月1日在北京举办。
其他文化:秦文化、始祖文化等。 中国甘肃网8月15日讯 据甘肃经济日报报道 日前,全国新一轮重点镇名单公布,西和县的汉源镇、长道镇、何坝镇三个镇被列为全国重点镇。据了解,入选全国重点镇的条件包括人口达到一定规模、区位优势明显、经济发展潜力大、服务功能较完善、规划管理水平较高、科技创新能力较强6项。入选的重点镇将在政策、土地及项目安排上获得扶持。同时,国家有关部委还将建立全国重点镇动态调整机制,指导和支持全国重点镇建设发展
西和县的历史文化
乞巧文化乞巧,是一个流传甚广,历史悠久的古老民俗,它源于汉文化中织女、牵牛、河汉三种天象。
最早见于东汉崔寔的《四民月令》。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中也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是古文献中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
“乞巧”是向神灵讨要智慧的意思,乞指乞讨,巧则指心灵手巧或有巧思妙想。西和“乞巧节”又称“巧娘娘节”,是指农历六月三十至七月初七,独由女性欢度祈福的节日。
西和县乞巧活动,源于牛郎织女的神话传说。乞巧中的“巧娘娘”是王母娘娘的第七个女儿,即七仙女。
据考证《史记·秦本纪》:“帝颛顼之苗裔孙女修,女修织,玄鸟陨卵,女修吞之,生子大业”。大业为秦人之祖,传说中的秦人始祖女修,就是以织而闻名,传于后代。
织女的传说同周人始祖中发明了牛耕的叔均传说结合在一起,形成中国古代农村社会男耕女织经济结构反映的牛郎织女的传说。随着西和礼县交界处的大堡子山秦文公墓的出土,说明秦人发祥于西、礼二县一带,因此“乞巧”风俗是秦人古老遗风。
西和乞巧节是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2014年西和乞巧节启动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期中国(陇南)乞巧女儿节与妇女发展国际论坛于2014年8月1日在北京举办。 其他文化:秦文化、始祖文化等。
中国甘肃网8月15日讯 据甘肃经济日报报道 日前,全国新一轮重点镇名单公布,西和县的汉源镇、长道镇、何坝镇三个镇被列为全国重点镇。据了解,入选全国重点镇的条件包括人口达到一定规模、区位优势明显、经济发展潜力大、服务功能较完善、规划管理水平较高、科技创新能力较强6项。
入选的重点镇将在政策、土地及项目安排上获得扶持。同时,国家有关部委还将建立全国重点镇动态调整机制,指导和支持全国重点镇建设发展 。
西和县的历史沿革先秦时期,县境北部是秦人的活动区域,先后为西丘、西垂、西县所辖,是秦人养马发迹之地;县境南部为氐羌所居。
秦汉时期,北部为西县所辖,南部为武都郡所辖。 魏晋南北朝时,以仇池山为中心建立地方割据政权“仇池国”,前后达358年。
隋唐时期,北部置长道县,属秦州,南部先后置上禄、汉禄县,属成州。 北宋,置长道县,并改为岷州所辖。
南宋,关陇一带为宋金鏖战的前沿。绍兴九年(公元1139年),南宋朝廷被迫移岷州治所于长道县白石镇(今县城北部)。
绍兴十二年(公元1142年),宋金议和,因岷州“岷”字犯金太祖完颜旻的名讳,遂将原和政郡(岷州)首字改为和州。后因淮西已有和州(今安徽省和县),将此“和州”前冠以西字,加以区别,故名西和州。
此后政局域界历经变迁,但西和之名仍沿用。 明,洪武十年(公元1377年),改州为县,移治于今城;崇祯九年(公元1636年),因战祸移治上城(西峪乡上坪村)。
清,康熙七年(公元1648年)直隶巩昌府, 康熙四十三年(公元1704年),扩建南城,又移治今城。中华民国,改巩昌阶道为陇南道,辖西和等县,旋改渭州道,治天水;民国十六年(1927年)废道制,西和属天水专区。
解放前,西和、礼县部分地区先后交错划治 。中华人民共和国,西和先属武都专区,1956年改属天水专区。
1958年9月,西和、礼县合并为西礼县。1961年恢复原西和建制。
1985年改属陇南地区,即今陇南市。 。
西和卢水历史1 甘肃省陇南市西和县西峪乡卢水村
卢水村是西和县一个自然村,边上有小杜村,上坪村,民风淳朴,英才辈出,交通便利
村内企业:饲料加工厂,建筑材料厂,印刷厂
主要农产品:绿苹果,南美梨,梨子,哈密瓜,青椒
村内资源:铁钒土,钛铁矿,铜,辉铜矿,钛铁
村里单位:卢水村粮站,卢水村中学,卢水村广播站,卢水村信用社
卢水村距县城10多公里,全村315户1664人。近年来,该村依托地理优势,高度重视产业发展,突出科技对农业发展的支撑作用,着力培养和壮大特色产业。
几年来,卢水村洋芋、蔬菜、中药材等优势作物种植面积达到全村农作物种植面积的65%,农民人均从三大支柱产业中获得收入1551元,占人均纯收入的85%。同时,把实施“一池三改”生态家园建设作为突破口,高起点谋划,多举措实施。今年村上争取到农村能源沼气国债项目,建设“一池三改”模式310户,项目户一次性完成沼气池、改圈、改厕和改厨建设,不但彻底改变了以往“畜禽满村跑、污水遍地流、柴草乱堆放”的现象,而且还有效缓解了农村能源紧缺,保护了生态环境,增加了农民收入。在此基础上,县乡还积极扶持发展了集雨节灌水窖、日光节能温室和小果园、菜园建设。
卢水村是西和县远近闻名的洋芋精粉淀加工和粉条生产村。全村有84%的农户经营洋芋精淀粉加工和粉条生产业。全村年加工洋芋14500吨,产值800万元;销售精淀粉725吨,产值253万元;生产粉条1160吨,产值522万元。洋芋深加工已成为村上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
西和县的七夕故事乞巧的来历与各种民间故事关于“七夕情人节的来历”: 七夕乞巧,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
后来的唐宋诗词中,妇女乞巧也被屡屡提及,唐朝王建有诗说“阑珊星斗缀珠光,七夕宫娥乞巧忙”。 据《开元天宝遗事》载:唐太宗与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宫夜宴,宫女们各自乞巧,这一习俗在民间也经久不衰,代代延续。
宋元之际,七夕乞巧相当隆重,京城中还设有专卖乞巧物品的市场,世人称为乞巧市。宋罗烨、金盈之辑《醉翁谈录》说:“七夕,潘楼前买卖乞巧物。
自七月一日,车马嗔咽,至七夕前三日,车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复得出,至夜方散。”在这里,从乞巧市购买乞巧物的盛况,就可以推知当时七夕乞巧节的热闹景象。
人们从七月初一就开始办置乞巧物品,乞巧市上车水马龙、人流如潮,到了临近七夕的时日、乞巧市上简直成了人的海洋,车马难行,观其风情,似乎不亚于最盛大的节日--春节,说明乞巧节是古人最为喜欢的节日之一。 每年农历的七月七日,即七夕,又称乞巧节,这个传说和牛郎,织女的神话传说有十分密切的关系。
七夕节始终和牛郎织女的传说相连,这是一个很美丽的,千古流传的爱情故事,成为我国四大民间爱情传说之一 。 相传在很早以前,南阳城西牛家庄里有个聪明忠厚的小伙子,父母早亡,只好跟着哥哥嫂子度日,嫂子马氏为人狠毒,经常虐待他,逼他干很多的活,一年秋天,嫂子逼他去放牛,给他九头牛,却让他等有了十头牛时才能回家,牛郎无奈只好赶着牛出了村。
牛郎独自一人赶着牛进了山,在草深林密的山上,他坐在树下伤心,不知道何时才能赶着十头牛回家,这时,有位须发皆白的老人出现在他的面前,问他为何伤心,当得知他的遭遇后,笑着对他说:“别难过,在伏牛山里有一头病倒的老牛,你去好好喂养它,等老牛病好以后,你就可以赶着它回家了。 牛郎翻山越岭,走了很远的路,终于找到了那头有病的老牛,他看到老牛病得厉害,就去给老牛打来一捆捆草,一连喂了三天,老牛吃饱了,才抬起头告诉他:自己本是天上的灰牛大仙,因触犯了天规被贬下天来,摔坏了腿,无法动弹。
自己的伤需要用百花的露水洗一个月才能好,牛郎不畏辛苦,细心地照料了老牛一个月,白天为老牛采花接露水治伤,晚上依偎在老年身边睡觉,到老牛病好后,牛郎高高兴兴赶着十头牛回了家。 回家后,嫂子对他仍旧不好,曾几次要加害他,都被老牛设法相救,嫂子最后恼羞成怒把牛郎赶出家门,牛郎只要了那头老牛相随。
一天,天上的织女和诸仙女一起下凡游戏,在河里洗澡,牛郎在老牛的帮助下认识了织女,二人互生情意,后来织女便偷偷下凡,来到人间,做了牛郎的妻子。 织女还把从天上带来的天蚕分给大家,并教大家养蚕,抽丝,织出又光又亮的绸缎。
牛郎和织女结婚后,男耕女织,情深意重,他们生了一男一女两个孩子,一家人生活得很幸福。但是好景不长,这事很快便让天帝知道,王母娘娘亲自下凡来,强行把织女带回天上,恩爱夫妻被拆散。
牛郎上天无路,还是老牛告诉牛郎,在它死后,可以用它的皮做成鞋,穿着就可以上天。牛郎按照老牛的话做了,穿上牛皮做的鞋,拉着自己的儿女,一起腾云驾雾上天去追织女,眼见就要追到了,岂知王母娘娘拔下头上的金簪一挥,一道波涛汹涌的天河就出现了,牛郎和织女被隔在两岸,只能相对哭泣流泪。
他们的忠贞爱情感动了喜鹊,千万只喜鹊飞来,搭成鹊桥,让牛郎织女走上鹊桥相会,王母娘娘对此也无奈,只好允许两人在每年七月七日于鹊桥相会。 后来,每到农历七月初七,相传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姑娘们就会来到花前月下,抬头仰望星空,寻找银河两边的牛郎星和织女星,希望能看到他们一年一度的相会,乞求上天能让自己能象织女那样心灵手巧,祈祷自己能有如意称心的美满婚姻,由此形成了七夕节。
武都区的历史武都作为地名,始于先秦。
《蜀王本纪》中有“武都人有善知,蜀王者将其妻女适蜀……武都丈夫化为女子,颜色美好,盖山之精也……蜀王发卒之武都担土,于成都郭中葬之。”的记载。
《华阳国志·卷三》中有“乃遣五丁之武都担土为妃作冢”的记载。武,“扬秦人威武拓疆”之意;都,“水之聚也”。
师古曰:“以有天池大泽,故谓之都。”(《汉书·地理志·武都》)。
秦用武力拓疆,破白马氐至天池大泽,故称武都。武都是秦人将其政治寓意、山川地貌与社会发展相结合而命名,是指人口稠密,政治、经济、文化集中之地。
远古时期 根据龙沟发现的“武都森林古猿(Dryopithecus wuduensis)”化石研究报告证明,早在1000万年前,武都白龙江和北峪河流域已是古猿生活的重要地区。而且这里河谷纵横,雨量充沛,森林繁茂,因而还生息繁衍着三趾马、褐牛、大唇犀、始祖鹿、剑齿象、剑齿虎等动物。
根据文物普查和考证发现,白龙江及支流北峪河、沟坝河、福津河沿岸的黄土坪上,埋藏着极为丰富的古文化遗迹和遗物。有距今7000年的仰韶文化、距今5000年的马家窑文化、距今4000多年的齐家文化及商周时代武都白马氐族的寺洼文化等。
武都最迟在新石器时期中晚期就有华夏民族的足迹,他们先在北峪河流域,再繁衍到白龙江及其支流沟坝河、福津河沿岸,从而开创了武都灿烂的古文化。 武都区部分文化遗址 遗址名称时间所属文化发现地址点大李坪遗址公元前5000年—前3000年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马街镇大李家村任家坪遗址及墓群北部公元前3900年前后仰韶文化、庙底沟文化柏林镇冯家崖西侧 任家坪遗址及墓群南部公元前1300年—前1000年仰韶文化、寺洼文化柏林镇冯家崖西侧安坪庙儿坪遗址下层公元前3900年前后仰韶文化、庙底沟文化马街镇大李家村南安坪庙儿坪遗址上层公元前3000年前后马家窑文化马街镇大李家村南东坪遗址公元前3000年—前1000年马家窑文化、寺洼文化两水镇后村东北先秦时期 夏、商时期,武都为《禹贡》雍州之地,属氐人居住地。
西周、春秋战国时,武都为梁州地,是羌、氐民族居住地。先秦,武都已有道(县)级建置。
秦汉时期 秦朝:武都属白马氐族人。秦始皇设武都道,隶属陇西郡。
西汉: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汉灭南粤后,又发兵击西南夷。据《汉书·西南夷传》记载:“南粤破后,及汉诛且兰、邛君,并杀莋侯,冉駹皆震恐,请臣置吏,以邛都为粤巂郡,作都为沈黎郡,冉駹为文山郡,广汉西白马为武都郡。”
汉武帝年间初置郡时,武都郡下隶武都 (西和县洛峪)、上禒 (成县西部)、故道 (宝鸡南部)、河池 (徽县城西北)、平乐道 (康县平洛)、沮 (勉县西北)、嘉陵道 (略阳县北部)、循成道 (成县东南部)、下辨道 (成县城西北)等九县,51376万户,235560万人。今武都区大部属武都郡和平乐道所辖。
平帝元始二年(2年),全国又设十三刺史部,武都郡属益州刺史部。 新朝:王莽篡位后,新朝年间改武都郡为平乐郡(郡治移至今康县平洛,一说移河池),武都县改为循虏县(县治仍在今西和洛峪)。
东汉:光武帝建武元年(25年)复武都郡,郡治移下辨(今成县西部),下隶下辨、武都道、上稼,故道,河池、沮、羌道七县。建武七年(31年)武都郡治由下辨又移至嘉陵江支流青泥河谷地(今成县境内),今武都区境内大部属武都道和羌道。
东汉至三国,郡名未改,武都隶凉州刺史部武都郡辖。 三国时期 三国:武都为蜀魏割据区。
东汉献帝建安七年 (202年)武都郡归蜀汉,后又分武都、阴平二郡。魏文帝黄初元年 (220年)武都郡属秦州统之。
蜀汉建兴七年 (229年)诸葛亮派姜维、陈式取武都、阴平二郡,属蜀汉益州武都郡,下隶下辨、武都、故道、河池、沮、羌道六县,郡治复置下辨。263年10月,魏将邓艾率兵南下。
经武都,出阴平,用奇兵陷成都,导致了蜀汉政权的覆灭。 两晋时期 西晋:沿袭汉制,武都郡属秦州,下属下辨,河池、沮、武都、故道五县。
郡治下辨。 东晋:元帝建武元年 (317年),仇池氏族首领杨难敌称雄割据,自号左贤王。
玫族推为武都王,郡县俱废,称武都国。元帝永昌元年 (322年)打败杨氏,遂派益州刺史镇守。
明帝太宁三年 (325年)杨难敌还据。简文帝咸安元年 (371年),前秦苻坚攻克仇池国,为南秦州,置刺史,隶下辨、沮、武都、沮水四县。
孝武帝太元二年 (377年),杨难敌之五世孙仇池公杨定称据。安帝义熙四年 (408年),杨氏称藩,仍为南秦州武都郡,领县如故。
南北朝时期 北魏:魏太武帝太平真君四年(443年)杨文德在前仇池国镇东司马洪达、征西从事中郎任胜等拥立下,于葭芦(今武都外纳镇)建立武都国,至477年杨文度时为北魏所灭,传2代4主,历34年。 太武帝太平真君九年 (448年),武都郡始从下辨移至石门 (今石门乡境内)。
魏孝文帝太和二十一年 (487年),改武都郡为武都镇,镇所由石门东移仙陵山 (今旧城山),拜依山筑土城,由城南钟楼滩城门登上仙陵山筑七十二级台阶,初建武都城 (后阶州之名即由此而来)。镇下分设石门 (今石门境内)、白水 (今龙坝乡秦家河)、。
陇南的历史沿革陇南距今7000多年前即有人类活动,陇南是秦人的发祥地,又是中国古代西部民族氐人和羌人活动的核心地区。
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陇南既是各种政治军事力量激烈争夺的战场,又是中原中央政权与西北少数民族接触交往的前哨阵地,攻伐消长与民族交往,构成陇南社会历史的重要内容。氐族、羌族、汉族及先后进入陇南的其他各民族,互相影响,互相融合,共同创造了陇南灿烂的古代文化。
秦代置武都道。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置武都郡,属凉州刺史部。
汉末,曹操分司州、凉州置雍州,武都郡改属雍州。 三国时期,武都郡是魏、蜀两国的边界。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刘备攻取了曹操军的汉中郡,阻断了武都与雍州的联系,于是曹操弃武都郡,迁治至右扶风小槐里。此后,魏、蜀两国于武都展开多次大战,最著名的是蜀相诸葛亮“六出祁山”伐魏,并于229年攻取武都、阴平二郡,自此武都郡为蜀所据,直至蜀国被晋所灭。
东晋、南北朝时期,陇南境内先后建立仇池、宕昌、武都、武兴、阴平5个胡人政权,称为“陇南五国”。296年,氐族首领杨茂搜建立仇池国,至371年为前秦苻坚所灭。
族人杨定于历城再建仇池国,至442年被南朝刘宋所灭。424年,北魏拓跋焘封羌人梁弥忽为宕昌王,都城在今宕昌县城。
566年,宕昌国被北周所灭。443年,仇池国灭亡后,氐人杨文德建立武都国。
477年,武都国为北魏所灭。477年,武都王杨文度被北魏军所杀后,南朝刘宋政权封杨文弘为武都王,退守武兴(今陕西略阳),后改武都王为武兴王,建立武兴国。
552年,武兴国为西魏所灭。477年,北魏灭武都国时,杨文度之叔杨广香助魏军杀杨文度,受封为阴平公,后南齐承认杨广香为阴平国之主,都阴平(今文县)。
580年,阴平国为北周所灭。隋唐时期,陇南地区政治经济相对穏定,唐代于陇南置文、武、成、迭、宕、岷等州。
宝应元年(762年),吐蕃攻占陇南。咸通年间,唐收复武州,更名阶州,咸通七年(866年)收复成州。
北宋熙宁六年(1073年),大将王韶打败吐蕃,收复陇南,吐蕃据有陇南前后共311年。宋末陇南为宋、金两国边境,战争频繁。
南宋绍兴三十年(1160年),金大举攻宋,破凤州、大散关,朝廷命大将吴璘据守陇南。吴璘之子吴挺与西夏缔盟,共同攻金。
开禧二年(1206年),吴挺之子吴曦叛宋,以阶、成、文、西和4州建立受金朝支持的政权,后宋军将士杀吴曦,4州归宋。南宋端平三年(1236年)蒙古军占领陇南。
元代于礼县置礼店蒙古军元帅府,后更名为礼店文州番汉军民元帅府,在河州设吐蕃宣慰司。明清时期,陇南经历明末李自成起义、白莲教之乱、西北 起义、太平天国等事件。
1949年7月,成立武都分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驻武都县,属陕甘宁边区甘肃行政区。1950年5月,岷县划归武都专区。
1956年,礼县、西和县、成县划归天水专区。1958年4月,撤销武都专区,辖县划归天水专区。
1961年11月,恢复武都地区。1963年10月,撤销临洮专区,岷县划归武都专区。
1985年5月,武都地区更名为陇南地区,岷县划归定西地区。2004年1月,撤销陇南地区,设立地级陇南市,原武都县改为武都区。
甘肃省武都市历史远古时期: 根据龙沟发现的“武都森林古猿(Dryopithecus wuduensis)”化石研究报告证明,早在1000万年前,武都白龙江和北峪河流域已是古猿生活的重要地区。
而且这里河谷纵横,雨量充沛,森林繁茂,因而还生息繁衍着三趾马、褐牛、大唇犀、始祖鹿、剑齿象、剑齿虎等动物。 根据文物普查和考证发现,白龙江及支流北峪河、沟坝河、福津河沿岸的黄土坪上,埋藏着极为丰富的古文化遗迹和遗物。
有距今7000年的仰韶文化、距今5000年的马家窑文化、距今4000多年的齐家文化及商周时代武都白马氐族的寺洼文化等。 武都最迟在新石器时期中晚期就有华夏民族的足迹,他们先在北峪河流域,再繁衍到白龙江及其支流沟坝河、福津河沿岸,从而开创了武都灿烂的古文化。
先秦时期: 夏、商时期,武都为《禹贡》雍州之地,属氐人居住地。 西周、春秋战国时,武都为梁州地,是羌、氐民族居住地。
先秦,武都已有道(县)级建置。 秦汉时期: 秦朝:武都属白马氐族人。
秦始皇设武都道,隶属陇西郡。 西汉: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汉灭南粤后,又发兵击西南夷。
据《汉书·西南夷传》记载:“南粤破后,及汉诛且兰、邛君,并杀莋侯,冉駹皆震恐,请臣置吏,以邛都为粤巂郡,作都为沈黎郡,冉駹为文山郡,广汉西白马为武都郡。”汉武帝年间初置郡时,武都郡下隶武都 (西和县洛峪)、上禒 (成县西部)、故道 (宝鸡南部)、河池 (徽县城西北)、平乐道 (康县平洛)、沮 (勉县西北)、嘉陵道 (略阳县北部)、循成道 (成县东南部)、下辨道 (成县城西北)等九县,51376万户,235560万人。
今武都区大部属武都郡和平乐道所辖。平帝元始二年(2年),全国又设十三刺史部,武都郡属益州刺史部。
新朝:王莽篡位后,新朝年间改武都郡为平乐郡(郡治移至今康县平洛,一说移河池),武都县改为循虏县(县治仍在今西和洛峪)。 东汉:光武帝建武元年(25年)复武都郡,郡治移下辨(今成县西部),下隶下辨、武都道、上稼,故道,河池、沮、羌道七县。
建武七年(31年)武都郡治由下辨又移至嘉陵江支流青泥河谷地(今成县境内),今武都区境内大部属武都道和羌道。东汉至三国,郡名未改,武都隶凉州刺史部武都郡辖。
三国时期: 三国:武都为蜀魏割据区。东汉献帝建安七年(202年)武都郡归蜀汉,后又分武都、阴平二郡。
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年)武都郡属秦州统之。蜀汉建兴七年(229年)诸葛亮派姜维、陈式取武都、阴平二郡,属蜀汉益州武都郡,下隶下辨、武都、故道、河池、沮、羌道六县,郡治复置下辨。
263年10月,魏将邓艾率兵南下。经武都,出阴平,用奇兵陷成都,导致了蜀汉政权的覆灭。
两晋时期: 西晋:沿袭汉制,武都郡属秦州,下属下辨,河池、沮、武都、故道五县。郡治下辨。
东晋:元帝建武元年 (317年),仇池氏族首领杨难敌称雄割据,自号左贤王。玫族推为武都王,郡县俱废,称武都国。
元帝永昌元年 (322年)打败杨氏,遂派益州刺史镇守。明帝太宁三年 (325年)杨难敌还据。
简文帝咸安元年 (371年),前秦苻坚攻克仇池国,为南秦州,置刺史,隶下辨、沮、武都、沮水四县。孝武帝太元二年 (377年),杨难敌之五世孙仇池公杨定称据。
安帝义熙四年 (408年),杨氏称藩,仍为南秦州武都郡,领县如故。 南北朝时期: 北魏:魏太武帝太平真君四年(443年)杨文德在前仇池国镇东司马洪达、征西从事中郎任胜等拥立下,于葭芦(今武都外纳镇)建立武都国,至477年杨文度时为北魏所灭,传2代4主,历34年。
太武帝太平真君九年(448年),武都郡始从下辨移至石门(今石门乡境内)。魏孝文帝太和二十一年 (487年),改武都郡为武都镇,镇所由石门东移仙陵山 (今旧城山),拜依山筑土城,由城南钟楼滩城门登上仙陵山筑七十二级台阶,初建武都城 (后阶州之名即由此而来)。
镇下分设石门 (今石门境内)、白水 (今龙坝乡秦家河)、东坪 (今角弓镇境内)、孔堤 (今鱼龙镇内)四县。同时下隶武阶郡 (今桔柑乡大岸庙)。
领北部 (今文县尖山附近)、南五部 (今四川姚渡镇和枫相乡张泉院之间)、赤万 (今黄坪乡草川)三县。 西魏:魏文帝大统元年 (535年),改武都镇为武州。
大统十二年 (546年),武州改属南秦州,领安育 (石门县改)、东坪二县。同时下设白水、孔堤、万郡三郡。
白水郡领洪化 (今安化镇曾家街)、绥化 (今龙坝秦家河)二县,孔堤郡领孔堤县,万郡领赤万、接难、五部三县。 北周:将白水、万郡、孔堤三郡拜入武州,下隶武都郡,绥化改建威,洪化、孔堤并建威,安育改将利,赤万并复津,北部、南五部拜盘堤。
隋唐五代时期: 隋朝:文帝开皇元年 (581年),废郡制。炀帝大业三年 (607年)复为武都郡,郡治将利 (今旧城山)。
领将利、建威 (今龙坝秦家河)、复津 (今桔柑大岸庙)、盘堤 (今外纳镇立亭村与文县临江乡之间)四县。 唐朝:高祖武德元年(618年),武都郡改为武州,治所将利 (今汉王镇附近),属陇右道,辖将利、建威、盘堤、复津四县。
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建威并将利、武州下领。
中国的贫困山区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地区以及西南地区,包括湖北、四川、广西、甘肃、贵州等省份的部分山区。
贫困地区的特点如下:
1、面积广
2011年,国家确定的14个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覆盖我国680个县,覆盖的面积占我国国土面积的42%左右,覆盖人群大概2亿多人口。
2、在贫困地区中,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生态脆弱地区、边疆地区占主体,这些地区在国家整体发展当中相对脆弱。
3、贫困地区往往人口贫困与生态脆弱相交织
沿用传统的以开发为主的方式发展,可能会影响我国的整体生态结构。
贫困人口的特征如下:
1、分布广
从建档立卡的情况来看,贫困人口分布在2200多个县,128万个村。
2、既相对集中,又分散
所谓相对集中,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832个片区县和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所谓分散,是指除了这些集中区域外,还有1000多个县也有贫困人口。
3、在现有贫困人口当中,中西部占了大约93%,东部占百分之六点多。
4、贫困人口中少数民族人口占比大,老年人贫困问题突出,个体特征致贫的情况也越来越凸显。
扩展资料
全国共有485个国家贫困县(包括县级行政单位区、旗、县级市)。
国家为扶持贫困地区,设立国家级贫困县标准,资格经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认定,审批工作共进行过三次。少数民族自治地区有不同评定标准,称民族自治地方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
国家级贫困县分布于中国22个省级行政区内,在所有省份中,贫困县数量前九均分布在西部地区,其中以西藏自治区最多,其后分别为贵州省、甘肃省、云南省、内蒙古自治区、陕西省、四川省、广西壮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2012年3月,国家级贫困县调整名单出炉,调出38区县,但总数不变。2014年10月17日是我国第一个扶贫日。2015年10月26日至29日,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
-国家贫困县
羌历年的风俗
习俗
1节日
羌族重视春节。春节又称“过大年”,是羌族人家团年的重要日子。从农历腊月二十三起,家家户户就要扫尘、敬灶,备好丰盛的年货。除夕之夜,要烧猪头肉敬献祖先和神灵。全家人坐在一起热热闹闹地吃团年饭,再围坐在火塘四周守岁。一般初一不劳动,不走人户。初二以后开始亲戚朋友之间的走访。正月十五闹元宵,正月三十要送年。家家户户张灯结彩,举办各种娱乐活动。
此外,羌族还要过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节日,但最有特色的,当数羌历年、祭山会和领歌节。
羌历年,羌语称“日美吉”,即“吉祥欢乐的日子”。又称”过小年”。原是在秋天收获粮食后,祭祀神灵和祖先,向神还愿的重大节日。每年农历十月初一举行,各地欢庆的时间不一,一般为三到五天,有的村寨要过到初十。主要的活动是还愿敬神和吃宴席。羌历年在20世纪80年代曾一度停止。1988年恢复,成为羌族人民共同的节日。在羌区各地,每年都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
祭山会是羌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之一。又称转山会、塔子会、祭天会、山王会、山神会或者碉碉会。是羌族对代表着天神、山神等诸多神灵的白石神进行祭祀的活动,也是人们祈求保佑来年人畜兴旺、五谷丰登、地方太平、森林茂盛的大典。因各地气候差异,举行的时间、次数并不统一,有正月、四月、五月之分,亦有每年举行一次或二、三次。
领歌节,羌语称“瓦尔俄足”。主要流行于茂县曲谷一带。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举行。是为了纪念天上的歌舞女神莎朗姐。整个节日活动持续3天时间。妇女们尽显其能,忘情欢跳莎朗,农事和家务事皆由男人操持。
2婚嫁
新中国成立前,羌族男女婚姻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存在“指腹婚”、“怀抱婚”、“童子婚”、“买卖婚”等婚姻形式。婚姻讲究门当户对,有转房、入赘、抢婚的习俗。新中国成立后,自主婚姻逐渐居多。但传统的礼仪程序一直保留至今。随着羌寨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得到改善,昔日的婚姻仪式更增添了新的内容。传统和现代相结合,将羌族的传统文化发挥得淋漓尽致,更增添了喜庆气氛。
婚嫁仪式主要有订婚和结婚。在羌寨,媒人被称为“红爷”。如果男子对女子有意,男方家就会备礼,请红爷到女方家提亲。女方家要征得母舅同意才可允婚。之后,红爷会带上猪膘、酒等礼物,去女方家吃“许口酒”。数月或数年后,男方家又请红爷携礼到女方家,以“小订酒”招待近亲,并请释比测算双方生辰八字,定下结婚吉日。随即,男方家要备重礼前往女家报期,并在女家办酒席,即“大订酒”,作为正式订婚礼,欢宴女方整个家族。
此后,两家开始婚礼筹备,期待着“女方家花夜、男方家正宴”好日子的到来。“花夜”意即为新人举办的喜庆晚会,是结婚最为隆重的一道程序。一般在娶嫁的前一天晚上举行,男方办的叫“男花夜”,女方办的叫“女花夜”,男的庆祝娶妻,女的欢送出嫁。这一天,女方家高朋满座,桌上放着咂酒和12盘“干盘子”。
男方家派出的能说会道的迎亲队伍会受到热情的款待。双方要按照习俗进行盘歌比赛。盘歌即以歌盘问之意,方式为一问一答,所唱内容广泛,形式随意而风趣。次日清晨,舅舅给身穿嫁衣的新娘披上红绸,新娘哭嫁,拜别父母、兄长和族人。到男方家门口,释比要做祭祀神灵的仪式,驱赶附在新娘身上的“煞气”后,再向新人祝福。众人为新人举行“挂红”仪式。新人在神龛前行礼,一拜祖宗创业恩,二拜父母养育恩,三拜夫妻偕白头,四拜子孙个个强,再拜亲人和宾客,最后夫妻对拜。
拜堂后新娘就正式成为男家的人了。随后,众人欢宴。当晚,男家父母点香敬神,对新人祝福。所有来宾在院坝围着熊熊篝火跳起欢快的莎朗舞。次日即谢客日,主人再备两桌宴席“谢客”。新人要带一个猪头、一根猪尾巴感谢红爷,表示有头有尾,圆圆满满。婚后第三天,新婚夫妇要“回门”。由新郎及弟兄背着酒肉送新娘回家。新郎仅在女方家小住几日,而新娘可以住数日、数月,甚至更长的时间,才由丈夫接回,开始家庭生活。
3丧葬
羌族的葬式有火葬、土葬、岩葬。
火葬的历史最为悠久,《吕氏春秋·义赏》载:“氐羌之虏也,不忧其系累,而忧其死不焚也。”《太平御览》引《庄子》佚文:“羌人死,焚而扬其灰。”直至清朝中期,火葬仍在茂县沙坝、赤不苏、较场等地保留下来。每个家族有自己的火坟场。
大部分地区由于受汉族影响,加上得到封建王朝的提倡,将土葬作为主要葬式,并一直保留至今。各村寨都有遇丧不请自到、协助料理丧事的习俗。丧家需及时通报亲属,向母舅家禀告逝者去世前后的情况,请释比杀羊祭祀、测算下葬时日。一般三天之后,众人在风水宝地下葬逝者。其家人要在新坟前点篝火,烧柏枝,敬香蜡、烟酒、肉类,以示祭奠。葬后三日,再备祭品,并修整墓地。到此时,丧葬礼仪才告结束。
崖葬主要存在于北川一些地方。如果儿童不到三岁就夭折,用蜂桶或简易木箱装殓,置于山岩洞穴中。
扩展资料:
历史
20世纪50年代以来,人们陆续在岷江上游和杂谷脑河沿岸的汶川县威州姜维城、理县箭山寨、茂县营盘山等地发现了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还发现了较多的春秋战国至西汉时期的石棺葬墓群,如茂县撮箕山石棺葬墓群、牟托石棺葬及陪葬坑、理县佳山石棺葬墓群。
出土的器物有陶器、石器、木器、青铜器等。这些考古发现,不仅说明了今天羌族分布的地区,很早就有人类栖息繁衍,而且为探讨岷江上游古文化的渊源提供了新的资料和线索。
羌族源于古羌。古羌人以牧羊著称于世,不仅是华夏族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对中国历史发展和中华民族的形成都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羌”,原是古代人们对居住在祖国西部游牧部落的一个泛称。今甘肃、青海的黄河、湟水、洮河、大通河和四川岷江上游一带是古羌人的活动中心。史书记载,殷商时期,羌为其“方国”之一,有首领担任朝中官职。他们有的过着居无定处的游牧生活,有的从事农业生产。
《诗经·商颂》记载:“昔有成汤,自彼氐羌,莫敢不来享,莫敢不来王”,反映了古羌与殷商密切的关系。甲骨文卜辞中有关“羌”的诸多记载,表明羌人在当时的历史舞台上十分活跃。
周时,羌之别种“姜”与周的关系密切,大量的羌人融入华夏。春秋战国时期,羌人所建的义渠国,领域包括今甘肃东部、陕西北部、宁夏及河套以南地区,是中原诸国合纵连横的重要力量,与秦国进行了170多年的战争。以羌人为主要成分的诸戎逐渐为秦国所融合。
而居住在甘肃、青海黄河上游和湟水流域的羌人仍处于“少五谷,多禽畜,以射猎为事”的状态。在《后汉书·西羌传》中,有秦厉公时羌人无弋爰剑被俘,逃回家乡后教羌民“田畜”,自此羌族开始有了原始农业生产,使其人口增加,经济发展的记述。
此后,羌人进一步发展和分化。《后汉书·西羌传》载:“至爰剑曾孙忍时,秦献公初立,将其种人附落而南,出赐支河曲西数千里,与众绝远,不复交通。其后子孙分别各自为种,任随所之,或为旄牛种,越_羌是也;或曰白马种,广汉羌是也;或为参狼种,武都羌是也。”这一时期,西北的羌人迫于秦国的压力,进行了大规模、远距离的迁徙。
汉代羌人分布很广,部落繁多。为隔绝匈奴与羌人的联系,汉王朝在河西走廊设有敦煌、酒泉、张掖和武威四郡,建立了地方行政系统,设护羌校尉等重要官职以管理羌人事务。同时,归附的羌人大量内迁,从地域上分为东羌和西羌。
进入中原的东羌附居于塞内而与汉族杂居、通婚、融合,从事农业生产,私有经济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逐步进入封建社会。未进入中原的西羌大部分散布在西北、西南地区,有新疆塔里木盆地南沿的_羌、雅鲁藏布江流域的发羌、唐牦、西南地区的牦牛羌、白马羌、青衣羌、参狼羌和冉_羌诸多羌人部落。其中,牦牛羌,初分布在沈黎郡,后继续南下至越_郡。
白马羌,主要分布在今四川绵阳市西北部和甘肃武都市南部。青衣羌,居住在今四川西部的雅安市一带。参狼羌,主要在今甘肃武都市,特别是白龙江一带。冉_羌则分布在岷江上游和四川西北部的广大地区,《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载:“冉_夷者,武帝所开,元鼎六年以为汶山郡其山有六夷、七羌、九氐,各有部落”,说明羌人在其中占有较大比例,各部的发展水平很不平衡,大部分尚处在氏族部落阶段。
魏晋南北朝时期,氐人符坚建立前秦政权,南安羌人姚氏建后秦政权。后秦政权势力处在北魏之南,东晋之北,统治羌人及中原各族达33年。之后,还有几个羌人部落相继兴起。即陇南的宕昌羌,川、甘边境和岷江上游的邓至羌,二者存在了140多年。从东汉到西晋末年,北方的大部分羌人已基本融入汉族之中。
隋唐时期,活动在甘青和青藏高原东南部的羌人部落有党项、东女、白兰、西山八国、白狗、附国等,其中,西山八国系成都平原以西、岷江上游诸山各部的统称。他们处在中原王朝和吐蕃势力之间。有的同化于藏族,有的内附中原王朝,或同化于汉族,或在夹缝中生存,在唐蕃长期和战不定的局势下,得以单独保存和发展。
宋代以后,南迁的羌人和西山诸羌,一部分发展为藏缅语族的各民族,一部分发展为现在的羌族。羌族民间广为流传的叙事诗《羌戈大战》中记述:远古时候,羌人曾生活在西北大草原,因战争和自然灾害被迫西迁和南迁,南迁的一支羌人遇到身强力壮的“戈基人”,
双方作战,羌人屡战屡败,正准备弃地远迁,却在梦中得到神的启示,他们在脖子上系羊毛线作为标志,用坚硬的白云石和木棍作武器,打败了“戈基人”,终于得以安居乐业,并分成九支散居各地。这段传说,反映了羌人迁徙的一段历史,与史书文献及考古资料结合,印证了羌族的来源。
明末清初时,一部分羌族由四川迁往贵州铜仁地区,至此,羌族的分布格局基本形成。
1840年之后,中国逐步变为半殖民半封建国家,和全国其他民族一样,羌族也面临着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封建统治阶级的剥削和压迫。为此,羌族人民和其他民族人民一道,曾经向帝国主义、反动官府和封建统治阶级进行过英勇不屈的斗争,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1841年,鸦片战争期间,羌族人民和藏、彝等族人民,组成2000人的军队,开赴浙江前线,在宁波镇海战役中,重创英国侵略军。1894年,羌族地区一个坤姓土司的残余势力,依仗封建特权,盘剥所属人民,激起黑虎寨等地170多户羌族人民的强烈反对。
他们一致向清朝官府列举了坤土司23条罪状,与封建土司的余孽展开了面对面的斗争,终于迫使清朝将坤土司“摘去顶戴,交州查看”。1905年,清朝在茂州设立“官盐店”,对食盐实行垄断专卖,从中渔利,激起羌族人民的武装反抗,迫使清政府宣布取消“官盐店”,允许食盐自由买卖。
1921年,中国***诞生后,羌族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斗争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理县通化乡佳山寨等地的羌族群众,为反抗国民党政府的苛捐杂税,群起杀死了作恶多端的团总。1924至1926年,理县藏、羌等族人民反抗封建军阀苛捐杂税的压榨,2000多人攻陷理县县城,还攻打到汶川、茂县、松潘等地,斗争坚持了3年之久,狠狠打击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嚣张气焰。
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经过羌族地区,在党的领导下,羌族人民建立了工农革命政权,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他们热爱人民的军队,积极参军支前。仅茂县一县就有1000多人参加红军北上抗日,还有上万名民工为红军提供后勤保障。红军北上抗日后,国民党卷土重来,在羌族地区实行白色恐怖统治,经过革命锻炼的羌族人民,继续不断地向反动派展开英勇不屈的斗争。
1942年,茂县爆发了“茂北事变”。茂县专区的专员和县长以“铲烟”为名,派兵洗劫了茂县北路蚕陵乡的一些村寨,引起当地羌、汉各族人民的强烈愤慨。他们消灭了前往搜刮的保安中队,并顺势直攻茂县县城,打垮了守城的国民党军队,将县城团团围住。这次斗争虽然由于国民党的收买分化最后遭到失败,但斗争的声势给敌人以有力的打击,显示了羌族人民不屈不挠的革命斗争精神。
1947年,茂县龙坪、三齐等乡的羌族人民又掀起了一次被称为“龙坪事件”的武装起义。事件起因于国民党政府和部分羌族上层统治阶级之间的矛盾,后来发展成为羌族人民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武装起义。这次斗争最后也因羌族统治阶级的背叛而失败,但再一次显示了人民的巨大力量。
参考资料:
羌历年的来历和文化
1羌历年,羌语称“日麦节”、“日美吉”,意为“羌历新年、“过小年”“丰收节”等,是羌族一年中庆丰收、送祝福、祈平安的最为隆重的节日。
2大型活动有感恩,祈福和吉庆的程序。
3时间为每年农历十月初一,一般为三至五天,有的村寨要过到十月初十。
4“羌历年”主要分布于四川省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和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茂县、松潘、汶川、理县以及其他羌族聚居区地。
5羌历年于2006年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列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62008年6月“羌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
羌历年的风俗作文
北川羌民崇拜神灵。所信仰的神共有30余种,大致可分为四类;一是自然界诸神,即太阳神、山神、
、地神、火神、羊神和其他牲畜神等;二是家神,即角角神,有的地方还有媳妇神;三是劳动工艺神,如柱柱神、石匠神、石匠妻子神、铁匠神、木匠神等;四是地方神,在一些村寨有自己的寨神,有的是狗,有的是羊。诸神中天神和太阳神最崇高,是主宰万物、保护人畜、给人类以光明和温暖的神,旧时早晨和临近黄昏时,羌民都要烧香和烧柏枝祭祀。山神、树神、羊神亦备受崇拜。山神保平安,每年必须举行隆重的祭山仪式;树神能遮盖神体,保护人入森林的安全,羌民对神林、神树严加保护,且要按期祭祀。我县青片乡上五村的神林,太洪、白坭、都坝、贯岭等乡境内的神树,至今挺拔郁茂,受到羌民的敬仰。羌族尚白,"以白为善",崇拜白石。因而,所信仰的诸神,除火神以锅庄为标志,树神以神林、神树为代表,羊神以两羊角为象征外,其余均以白石为象征。白石所代表的神灵以供奉的地点相区别,如供在小塔和房顶上的白石为天神、太阳神,供在山上的白石为山神,供在正房屋角的白石为家神等。旧时
走亲访友时,常将白石作为最珍贵的礼物相赠。羌族执行人神交往的是
,羌语称为"许"、"
",或尊称为"阿巴许",都坝河流域的羌人又称其为"着"。只限男性充任,不脱离农业生产。分为上坛、中坛和下坛。上坛与神打交道,不杀牲,主持祭神仪式;中坛与人打交道;下坛与鬼怪精灵打交道,除害、招魂、送鬼,自己动手杀牲。使用的法器有猴皮帽、猴头、羊皮鼓、神棍、师刀、令牌、铜锣、铜镜、铜印、羊角卦、兽齿卦等,均被视为极神圣的物品,尤以猴皮帽、猴头最为贵重,不许人乱摸乱动。羌族端公的巫术,除经、咒外,还有预卜、送鬼、踩红锅、舔铧头、吐油火、炭火洗脸等。羌族端公大都具有一定的历史知识和社会经验,是羌族文化的传承人,在群众中有较高的威望。大凡祭山还愿、招魂
、治病
、卜葬送亲均由其操作。羌族文化源远流长远古时代,北川境内的羌族人戈基人,与从西北大草原南迁来的党项羌人,实现了大融合,成为今日羌族之先民,古羌人勤劳智慧、骁勇善战、能歌善舞,成为了羌族在人类民族历史上光辉的一页。北川古羌人的民居大多以"众皆依山居止"、"垒石为室",其住房就地取材,以片石青石板砌成,谓之"
",兼有居住和防御之功能,近、现代,渐改为木质结构为主,其中
最富有特色。羌民族
的基本色调以蔚蓝色、青色和白色为主,男女均着过膝盖长衫、腰带、衣领、衣袖、裤脚边都有挑花刺绣图案。其饮食以本地所产玉米、荞麦、青稞、小麦、洋芋等杂粮为食,喜饮
,民间膳食和风味小吃,堪称一绝。羌人能歌善舞,演唱的民歌有情歌、苦歌、喜庆歌、
、酒歌和山歌等,羌族舞蹈以"沙朗"最为流行,羌人以农历十月初一为新年,即
,是羌族最隆重的节日,多在丰收时节举行祭山会,以宰羊祭山,祈求佑护。羌笛、
、、羊皮鼓、唢呐等是羌族喜庆时常用的乐器。羌民最信奉的神灵有30余种,诸多神灵皆以白石为象征,同时对大禹敬若神明。这是素材,你可以更改一部分之后写一篇议论文。
1、羌历年,羌语称“日麦节”、“日美吉”,意为“羌历新年、“过小年”“丰收节”等,是羌族一年中庆丰收、送祝福、祈平安的最为隆重的节日。大型活动有感恩,祈福和吉庆的程序。时间为每年农历十月初一,一般为三至五天,有的村寨要过到十月初十。“羌历年”主要分布于四川省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和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茂县、松潘、汶川、理县以及其他羌族聚居区地。
2、羌历年于2006年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列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6月“羌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
羌历年的风俗简短
羌族最早是以太阳历推算年月。秦朝时期,太阳历改为月亮历。据传,在秦汉前,羌族已有这个习俗。羌族原始宗教巫觋上坛经典《木姐珠》的口碑传承了一个
年节这天早晨,主人要给辛勤操劳为夺取丰收立下汗马功劳的牛马以最好的饲料犒赏。过去,从这天开始,牛马羊敞开放了,甚至到地头吃了懒人未收割的庄稼,也勿须赔偿。
祭祀是羌历年最重要的活动,寨上村民盛装参加,这期间劳动停止。祭祀仪式也因地域支系不同而大同小异。由许宰牛、羊祭祀天神,各家则以面做的小禽畜作为祭品供奉天神和祖先。有的村寨要祭山神。每家派人携面制祭品参加。当神林中敲击的皮鼓声响起神杖彩带激烈挥动时,端公的跳神便把村民带进了庄重肃穆充满虔诚和期冀的气氛中。宰羊时,端公用冷水淋洒羊头,羊头不停摆动,说明山神领受了,可杀;不摆动,则不敢杀。羊血洒于神坛前,羊头躬敬山神。敬神的肉将分给各家各户带回享用。跳神后,各户代表,于神林中围坐吃煮熟的羊杂羊肉,豪饮咂酒。
有的村寨当年若无成人死亡,还将在墙上绘制白色吉祥符号以庆人畜兴旺,庄稼丰收。祭祀活动结束后,全寨青壮男子汇同老人组成庆吉队伍,载歌载舞到每家每户祝贺,并由老人领唱,众人合唱喜庆歌。有的则汇聚寨子坝中,欢跳沙朗、锅庄,畅饮咂酒。也有相邀家中,围着锅庄火塘跳舞唱歌,尽兴方休。羌历年的庆吉活动,少则两三天,多则六七天。由于历史的原因,羌历年曾被极左的尘烟抹去。1988年10月,阿坝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发出《
过年期间,无论到哪家,主人都会摆上肥而不腻香滑可口的猪膘肉和洋芋糍粑款待客人,并劝饮咂酒或白酒,热情备至,足可领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悦乎”的羌家古风。1995年笔者春节在茂县黑虎乡羌寨看到老人向晚辈送大面饼的习俗;更有幸在大年十五赴太平杨柳村羌寨遇到“跳甲”,据说这是三年丰收又无成年人死亡才举行的活动。跳甲,是羌族古老的召集性集体舞蹈。身着盛装的羌族村民,用激越的舞蹈展示了古羌传统文化的魅力,让人感受到羌族传统习俗的丰富多彩和节日的喜庆,更让人沉浸在醇厚浓郁的人情乡情之中。
法律主观:
结婚证件照尺寸是:2寸。,根据《婚姻登记工作规范》第28条规定,当事人办理结婚登记应当提交“2寸”双方近期半身免冠合影照片。结婚证照片(结婚登记照)尺寸规格为“背景为红色的双方合影彩照,尺寸53mm35mm(宽高)”。,1、要求结婚登记的男女双方持所需证件共同到一方常住户口的区、县级市民政局(或镇人民政府)的婚姻登记机关提出申请。申请补办结婚登记或复婚登记的,按照结婚登记程序办理。,2、通常情况下,婚约的订立不得代理,残疾人须有亲属在旁,否则不发生法律效力;亦即,婚约必须男女双方彼此合意才可成立。,3、、婚约不得强制执行。婚约固然应该遵守,但也应遵照男女双方当事者的意愿。若有一方不能够履行时,不能强制执行。,依照我国现行法律,订婚并不是婚礼前必备之程序,不经订婚之婚姻,不失其婚姻之效力。订婚在法律上是属于一种契约行为,这是一种身份契约。事人亲自到婚姻登记机关提出申请,各填写一份《申请结婚登记声明书》。,4、双方当事人必须在婚姻登记员面前亲自在《申请结婚登记声明书》中“声明人”一栏签名或按指印。,5、婚姻登记机关对双方提交的证件、声明进行审查,符合结婚登记条件的,准予登记。,6、结婚登记的时限、收费标准。登记时限:证件材料齐全,当场予以登记,发给结婚证;收费标准:国内结婚登记每对9元。,结婚登记要求结婚的男女双方必须亲自到婚姻登记机关进行结婚登记。符合本法规定的,予以登记,发给结婚证。取得结婚证,即确立夫妻关系。未办理结婚登记的,应当补办登记。,不可以。婚前财产公证,是未婚夫妻在结婚登记前达成协议,办理公证。但是,夫妻结婚后可以进行财产公证,也就是夫妻财产协议的公证。在夫妻自愿、不违背法律、不侵害第三方的前提下可以达成财产划分协议,并进行公证。
根据具体情况看是否符合条件。
第十条 内地居民自愿离婚的,男女双方应当共同到一方当事人常住户口所在地的婚姻登记机关办理离婚登记。
中国公民同外国人在中国内地自愿离婚的,内地居民同香港居民、澳门居民、台湾居民、华侨在中国内地自愿离婚的,男女双方应当共同到内地居民常住户口所在地的婚姻登记机关办理离婚登记。
第十一条 办理离婚登记的内地居民应当出具下列证件和证明材料:
(一)本人的户口簿、身份证;
(二)本人的结婚证;
(三)双方当事人共同签署的离婚协议书。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