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一生结过几次婚?

李白一生结过几次婚?,第1张

李白结过三次婚

第一个老婆,是公元727年在湖北安陆经过两个朋友胡紫阳和马正公的撮合,娶了前宰相许围师的孙女,其实也谈不上娶,就是当了个倒插门女婿。

第一个情人,公元739年,也就是在距第一次结婚12年、距第一任老婆去世一年之后,李白泡到了一个姓刘的女人,带着这个女人曾经到安徽买了一套房子,也可能是公寓,也有可能是别墅。总之,他们没有经过明媒正娶就这样生活在一起了。但是,这个女人却没有觉得李白买了房子就跟定他了,大约嫌他没车,或者不是政府领导,也或者嫌他生活作风有问题,总之,不久两人就拜拜了。通过李白在这段的生活状态来看,整体比较颓靡,经常喝酒。

第二个老婆,公元745年,李白在山东任城,与一当地妇人结婚。两人情投意合,当下便领了结婚证。李白的这个老婆为他生了一个儿子,并且李白在山东兖州置下了大批田产,在此后他云游在外的生活中,这些田产就交给了妻子。可见,李白对该妻子十分信任,可惜的是这个妻子在他们结婚五年后,不幸亡故。

第三个老婆,公元750年,李白在河南开封结识武则天时宰相宗楚客的孙女宗氏,要说起两人的结识还颇有点浪漫的味道,说是李白酒醉梁园,诗兴大起,便挥笔在墙上写下了那首著名的《梁园吟》,写完后就走了。宗氏就和仆人来到了这,看见这首诗,久久不能释怀。正好梁园的保洁员看见了,马上就要擦掉,宗氏便要求不能擦。但是人家保洁员,不擦掉是会被扣工资的。无奈,宗氏实在是被这首才华横溢的诗歌所折服了,便花千金买下了这面墙壁。于是也就留下了这段“千金买壁”的佳话。现在的这个妻子应该和李白有着共同的革命信仰和一致的文学道德情操,应该算有记载的李白的第一次爱情,注意是爱情。但是,也是可能是信仰这个东西太重要了,有时候甚至会超过爱情,公元761年,宗氏到邝山学道去了。于是,李白便又孤零零的

50年代的作家基本无法挣脱政治意识的束缚,无法跳出“爱情+革命”的枷锁,而宗璞的《红豆》却能够真正从爱情本身出发,真实地描写青年知识分子的真实情感生活,写出了丰富性和复杂性,反拨了传统的“文艺为政治服务”的模式,体现了作家对爱情、对人性的一种关怀。

读宗璞的《红豆》,满眼的兰芷,宗璞在小说语言的运用中描摹真切、语言简约,纯净沉郁,以质朴无华的文字传达爱之深,痛之切的情思,真实而感人,字里行间充满雅韵逸致,文化气氛浓郁。

可以说宗璞是一位沐浴在西方艺术之中,又为中国传统文化所“化”过的知识性女作家。宗璞原名冯钟璞,祖籍河南唐河,生于北京。乃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之女,幼承家学,抗战胜利次年入南开大学外文系,后曾就职于中国文联及编辑部工作。又多年从事外国文学研究,吸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之精粹,学养深厚,气韵独特。正是有着这样特殊是文化气息,使她在后来的创作中流露出一种真实的创作风格。

她1948年开始发表作品,成名作为1957年的短篇小说《红豆》,1953年毕业后,大部分时间在《世界文学》编辑部工作。新时期她开始大量发表作品,代表作有短篇小说《弦上的梦》(获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中篇《三生石》(获第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童话《总鳍鱼的故事》(获中国作家协会首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蜗居》、《我是谁》等。1988年出版第一部长篇小说《南渡记》,1996年由华艺出版社出版四卷本《宗璞文集》。近年来又抱病创作反映中华民族知识分子命运的系列长篇小说《野葫芦引》。

世事纷争,岁月留下了一些难以忘却的记忆。当江玫不期然而面对那两颗色泽依旧“十分匀净而且鲜亮”的红豆时,一段不寻常的往事如潮般涌上心头。宗璞的《红豆》是运用倒叙的方式描写全国解放前夕女大学生江玫与银行家少爷齐虹之间的一段剪不断、理还乱的恋爱故事,揭示了一代青年知识分子艰辛而曲折的心灵历程。小说通过一个爱情悲剧,表达了一个在时代巨变面前如何选择自己道路和前途的人生命题。这篇作品所包含的深刻的思想内涵与艺术激情,远远超过了一般意义上的爱情小说。它在短小的篇幅内可贵地表达了知识分子自己的叙事视角,虽然浮光掠影,却隐晦地表现出知识分子在大痛苦与大欢乐交织在一起的时代洪流中所面对的人生选择和内心矛盾,突现出作者在当时特殊年代对青年的爱情观和心理活动的人性关怀。

然而,《红豆》面世以来,由于当时读者对《红豆》理解的视角和主题的切入点不同,以及当时特殊的社会环境等因素,造成了读者的解读产生了分歧,并且有许多纠缠不清的政治问题,在1958年“反右”的大风波中,难免受到严厉的批判。令人遗憾的是,生活在当时环境下的作家没有重视《红豆》发表后所引起的读者的注意和知识分子的共鸣与欣赏,而一味地站在政治的角度上看《红豆》。具体的说,《人民文学》10月号上刊登了孙秉富的《批判〈人民文学〉七月号上的几株毒草》和《这是什么样的革新——本刊编辑部整理》两篇文章,无疑将《红豆》一棍子打进了死胡同。孙在文中明确指出“小说《红豆》也是一株莠草,受了党的六年教育的女主人公江玫在回忆她过去的那个极端仇视人民革命,在解放前夕怆惶逃往美国的贵族大学生的时候,是多么惋惜,怅惘和悲痛。”让人更加痛心的是,1958年7月,北大海燕文学社召开了题为“《红豆》问题在哪里?”的座谈会更把《红豆》往死里送。几乎全部与会者都义无返顾或者言不由衷地判定《红豆》是一个宣扬小资产阶级恋爱至上,暴露了作者思想改造不彻底的坏作品。

其实,为什么会出现当时这种恶劣的批判情况,应该是当时的作家在“双百”方针提出来的一个历史性的错误理解。结合当时作家的革命心理,我们不难发现,主要是当时的作家将“文艺为社会服务”错误理解为“文艺为政治服务”,然后片面地强调政治的重要性,演绎着“文艺为社会——社会为政治”的怪圈。谢冕先生曾说:“中国特有的社会忧患总是抑制文学的纯美倾向和它的多种价值,总是驱使它向着贴近中国现实以求有助于改变中国生存处境的社会功利方向。”整体上说,当时文艺界存在的目的就是歌颂无产阶级英雄的纷纷涌现,而不是为探索人性奥秘、表达真情实感,挖掘并感染人性中真切存在的爱情、亲情等元素。所以出现了这种政治意识形态深刻影响创作主体的荒诞现象,并在后来的文化大革命中泛滥成灾。有些文章尖锐地指出:“这篇小说特别突出的陈旧恋情的痛苦回忆,究竟是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有什么值得党的工作者江玫如此痛苦的怀念?”这些指责完全歪曲了文本误读了作家,是毫无道理的恶意攻击,在今天看来是极为荒谬可笑的。事实上,当时许多作家仍然没有跳出“爱情+革命”的枷锁,而宗璞却能够正视现实,正视具体的人生,写出了江玫、齐虹这样生活在充满了复杂矛盾是世界中活生生的人,真切而生动。

小说以细腻的笔触描写了主人公江玫与齐虹从相识,相恋到最后决裂分手的全过程。幻想、期待、甜蜜、痛苦、矛盾、悲伤……这一系列丰富的心理活动,在爱情和革命两条线索的交错发展下,小说真实而令人信服地记录下江玫性格与心灵的清晰脉络。拨开纷扰的爱情雾霭,透露出的正是主人公热诚而透明的心,江玫的信仰与追求,也是祖国冲破黎明前的黑暗那个生机勃勃、孕满希望的年代里一代人拥有的共同的真诚信念,符合一代青年知识分子从迷惘到觉醒、软弱到坚强的思想感情发展逻辑。不但揭示了“爱情为革命服务”的主题,而且显示了人的本性和感情的丰富和复杂性。

其实作家宗璞在真实地将这对恋人恋爱中的欢乐、痛苦、缠绵描写得细致入微,感人肺腑的同时,就是要激起当时在爱情上的种种正确观念的产生。让这种对爱情如泣如诉的抒写能够在那个以歌颂为主的“文学独白”的年代绽放光彩,让更多的人特别的作家更多地去思考人的思想,人的内心活动,以及人的价值观念等因素,让中国的文艺界多生产一些具有人文关怀和人文精神的作品。可以说《红豆》是一篇真正意义上的爱情小说,它不仅讲述一个爱情故事,而且表达了一种爱情观念。所以小说中齐虹与江玫的三次冲突中表现出来的“凶残”本质,可以理解为青年人对爱情的痴迷、深情。

可以肯定,宗璞的《红豆》是一部真真切切的爱情小说,它通过江玫与齐虹的一场恋爱表明了一个具有时代特征的爱情观念。同时,作品中对人物心理活动的深刻刻画也正表明了《红豆》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了人性关怀和人文精神的痕迹,这是一种文艺界真实美的启明星。

  一、整体把握 原先,焦虑和悲痛“一直压在我心上”,在繁花盛开的藤萝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宁静了,喜悦了,振作了。我悟到“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不能让昨天的不幸把人压垮,每个人都应该像紫藤萝的花朵一样,以饱满的生命力,投身到生命的长河中去,在闪光的花的河流上航行。 紫藤萝瀑布,是新时期之初枯木逢春的写照,作者的心曲正是那时候人们的心声。

  二、问题研究 1为什么面对紫藤萝瀑布,作者的感情有那样的变化,对生命有那样的感悟呢 研究这个问题,应该注意写作时间——1982年,文章又提到“十多年前”的一大株紫藤萝,后来,拆掉了紫藤花架,改种果树,理由是,“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关系”,这个话,今天听来是多么荒唐,这就是极“左”的论调。 根据这个线索,联系历史背景,就能理解这篇散文的思想感情了。1966年至1976年,是十年浩劫。粉碎“四人帮”,拨乱反正,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神州大地重又勃发生机,欣欣向荣。联系这样的历史背景,就会明白,紫藤萝的命运,从花儿稀落到毁掉,到如今繁花似锦,正是十几年来整个国家命运的写照和象征。作者回顾花和人的命运,悟到“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这就是说,遭遇不幸的时候,不能被厄运压倒,要对生命的长久保持坚定的信念。厄运过后,不能老是让悲痛压在心头,应该面对新生活,振奋精神,以昂扬的斗志投身到伟大的事业中去。作者彻悟了,于是“在这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觉加快了脚步”。从脚步声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新的精神状态。 研究这问题,还应注意“生死谜,手足情”六字。手足,比喻弟兄。这里说的是作者的弟弟,小她三岁的弟弟身患绝症,生命垂危,做姐姐的焦虑悲痛,现在面对紫藤萝,我“浸在这繁密的花朵的光辉中,别的一切暂时都不存在,有的只是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由此可以明白,“各种各样的不幸”,也包括死亡。那么,为什么说“ 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呢个体生命是有止境的,人类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这就是说,我们不能陷在个人的不幸中不能自拔,要与祖国人民同命运,共呼吸。 2“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怎么把气味说成颜色,说成梦幻 香气,诉诸嗅觉;色彩,诉诸视觉;梦幻,是大脑幻觉。人的各种感觉是可以沟通的。修辞上称之为通感。 3怎么会出现“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关系”这种谬论 现在听起来的确不可思议,但是极左思潮泛滥的年代就是这样。他们非常狭隘地理解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认为赏花不是劳动者的爱好,赏花就是小资产阶级情调、资产阶级情调,甚至认为爱花就会腐化堕落。 4“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一句后面说,“我抚摸了一下那小小的紫色的花舱,那里满装生命的酒酿,它张满了帆,在这闪光的花的河流上航行。它是万花中的一朵,也正是一朵一朵花,组成了万花灿烂的流动的瀑布”,这里似乎也有象征意义,似乎也有哲理,如果确是这样,那么象征什么包含什么哲理呢 确有象征意义,新的历史时期开始,中国人民焕发出旺盛的生命力,那时有一句很流行的话,叫做“甩开膀子大干”,大干社会主义的热情像火山一样迸发出来,又像千舟竞发,投身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洪流中去。这两句话又这样一个哲理,每个人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一分子,只有每个人都奋发有为,四化大业才能灿烂辉煌。理解了这个哲理,就不难理解作者为什么“加快了脚步”。 5课文对我们写作有哪些启示 这样的文章叫做“托物言志”,或“借景抒情”,要写这一类文章,可以从课文中得到不少启示。 第一,写景状物是抒情言志的基础,首先要把景物写好,在写景状物中要饱含感情,待水到渠成,加以精要的直接抒情或议论。情从景出,议从景出,才是好文章。 情与理,如果有两三层更好。这篇散文,说了“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之后,又有一层新意,就显得丰富。 第二,景物的全局和每个局部要细细观察。我们看,作者既写一树,又写一穗一朵,可以想见她既综观总体,又细察局部,观察得多么周到细致。 第三,对景物要有感情,若景物在自己心目中像自己喜欢的人一样,写起来就会生动亲切。 拟人、比喻之类,并非作文时想到要用什么修辞手法才写出来的,而是事物在心中就是这个形象,这个感觉。一树紫藤萝花,在作者心中,像瀑布,像人,它在流动,它在欢笑,它在和阳光挑逗,写出来,紫藤萝花就显得分外美好可爱。大凡写作,总得有想像和联想,才能妙笔生花。 第四,要有感悟,要提炼出精辟的语句。有了点睛之笔,全文就有灵性了。 练习说明 一 朗读全文。试用你的经历或见闻印证“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这句话。 本题除练习朗读外,意在联系生活经验进一步体会课文的主要哲理。本题提倡个性化阅读,各人的经历见闻不同,对这句话的体会也可以有深有浅,有自己的侧重点。 二 揣摩下列语句,体会写景的妙处。 1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 2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仔细看时,才知道那是每一朵紫花中的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 3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一个小小的张满了的白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 4紫色的瀑布遮住了粗壮的盘虬卧龙般的枝干,不断地流着,流着,流向人的心底。 本题揣摩景物描写,实质上,主要是揣摩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效果,以达到增强语感、领悟写景技巧的目的。答好这些题目不很容易,应该让学生在把握句意的基础上,细心地感受比喻、拟人的表达效果。例如,句1写藤萝花之盛,要想像瀑布的形象,想想它的气势和光彩,体会这样写景的妙处。 参考答案: 1将一树盛开的紫藤萝花比作瀑布,显得气势非凡,灿烂辉煌。 2细腻地写出了每一朵花不同部位的深浅,显得亮丽可爱,玲珑透剔,既富有动感,又富有情趣。 3用帆与船舱的比喻,细致地描写了紫藤萝花盛开的状态,显得生机勃勃。比作笑容,更显得美好可爱,也抒发了喜悦的心情。 4物我交融,既写出一树繁花的壮丽,又抒发了愉悦欢畅的心情。 三 人们往往赋予一些花木以某种象征意义,试搜集几种说法(有兴趣的同学,还可以搜集一些吟咏花木的诗句),与同学交流一下。 本题要求搜集,简便的办法是各就所知交流一下,你一个,我一个,大家说,做好记录,然后整理,这也可以说是搜集。要找书搜集,就要告诉学生哪些书有这样的材料

  作者借花喻世,根据自我经历、情感的需要,捉住藤萝花像瀑布的特点,写出了自己的独特感受,从“流动向前”的紫藤萝瀑布中,得到向前奋进的力量,表现了作者热爱生活,积极进取,努力向上的 思想情感。 文章主旨: 面对不幸时,不能被厄运打倒,要对生命的长久保持坚定的信念。厄运过后,不能让悲痛老是压在心头,应该面对新生活,以昂扬的斗志投入到社会主义事业中

宗璞的《红豆》讲述女主人公最后在革命与恋爱之间选择了革命,而在张爱玲的《色戒》中王佳芝却选择了爱情。这个矛盾冲突很有意思,如果发生在现在,在人生的重大选择和爱情上,我们的选择是什么呢?

本文仅供自娱自乐,突发奇想像以张爱玲的口吻和爱情观来重新书写《红豆》。

红豆

火烧的壁炉隐隐点亮空洞的西式套房,只有窗台边的那架钢琴,黑的像深不见底的丝袜,诱惑着,勾引着走近一瞧究竟,忽的破开一道裂痕,阴凉从腿肚子上悄悄往上爬,直钻心底去。

江玫在厨房忙活着,在美国生活这么多年,她还是习惯中餐的滋味,齐虹拗不过她,便叫她自己做着,偶尔吃些许,也不过增添生活的所谓新鲜感。厨房只一盏幽暗的泛黄的灯,经过岁月的沉淀似乎无师自通了透视,影影绰绰照得江玫越发瘦小,最后近乎成一个黑点,将要消散。她感到莫大的空虚,多希望有人能陪陪她,当初是齐虹说有了孩子便会分走她的爱,所以不要那孩子。呵!她又开始怨他了。

江玫从前也是完全不与厨房沾边的小姑娘,干净的像一张白纸,仿佛伸手就可以触到心心念念的蕾丝花边,摸到英式下午茶,弯下腰又可以听风铃在窗前玲玲作响一下午——在遇见齐虹之前。后来,独自在异乡的生活,年轻的激情被生活琐事浇灭,贝多芬萧邦、苏东坡李商隐、济慈勃朗宁逐渐在聊天话题中功成身退,琐碎频繁的争吵如期而至,她象是蚕蜕了层白色的皮,而生长出来的,却是脸上的皱纹、松弛的肌肉和心间的疲惫。那一层白色的皮,本应是切身感受到的,却象是隔着玻璃看到的提拉米苏,恍若隔世般遥远。

齐虹已经不归很久了,开始说是物理研究的一些事。江玫并不十分相信,两人为此吵了个透彻,将心中装裱精致的陈年旧事撕出来狠狠践踏踩碎,好似在比谁更能割舍从前,谁更能显得无情。最后两人精疲力竭下,齐虹一连好几夜没归家,说是“不想在这乌烟瘴气的地方呆着了”。江玫气得浑身乱颤,却也悲哀的知道,在他心头她已经从太阳的光亮变了吱吱呀呀的暗黄灯泡了。可是,齐虹永远是她心头的触碰不得的感动,时间的流逝,不但没有及时止损,反而像癌细胞似的,越发填塞、充斥着整个心头。呵,女人一辈子讲的是男人,念的是男人,怨的是男人,而男人在彻底懂得一个女人后,便不会爱她了。

床头灯闪着岁月的宽黄光,江玫吃过便倚在床头等着齐虹,她还是想做出大度的样子多少能挽回齐虹些。等是最难熬的,叙飘飘空捞捞的,简直不知身在何所。江玫拿起床头管子吸足长长一口,倒也像她有海纳百川的气量似的。这是她无意间在黑市淘的,卖家只说这能让人快乐,她便要了,实在是她的生活够无聊也太痛苦了。透着层层雾黄的细粉,江玫恍惚间看到鲜红的结婚证摆在书架前头,还有拴在上面的两粒红豆,象是凝滞的血,粘稠却干枯了。

齐虹曾说过他与她就像那两粒红豆,永远在一起,也像她长长的双眉和爱笑的眼睛,永远在一起。江玫想着从前,似乎会好受一些。回忆这东西若是有气味的话,那就是樟脑的香,甜而稳妥,像记积分明的快乐,甜而怅惘,又像忘却了的愁。江玫忆起那个1948年的春天——

江玫头一回望见齐虹,那是在她刚出练琴室时,也不知就是那一瞥,让江玫时时记起那张清秀又淡漠的脸,即使是后来在与萧素对话时。

现在想来,却也是注定纠缠。

萧素是江玫大学同屋,大她两届,白白胖胖,长相朴实,没什么攻击性,是女人们一看都喜欢结交的老实朋友。不过当时江玫没那么多心眼,只是觉着好接触,便接触了,倒也从她身上了解很多,受她影响,参加“大家唱”歌咏团和“新诗社”。在问及自由时,萧素道:“自由是奋斗出来的,而奋斗的生活是大家都需要的。”而那时江玫只晃着那小鸟脑袋,一点一点,思绪却飘向别处去。

江玫照旧每天去练琴室,巧的是,她每天都能撞见那张清秀而淡漠的脸,这使她心生窃喜,女人最看重的便是男人对她的爱,特别是一个看起来对世间任何都冷淡的男人,这是女人的天性,江玫也不例外。那天下午,蓝天上飘着小白云,道旁柳树一扭一扭甩着胳膊,柳絮飘起来,仿佛小说插画图里的梦,一缕白气,从心口胀出来,里边种种幻境,像懒蛇一样舒展开来——她终于等来了齐虹的搭话,那时并不知他叫齐虹。

“你怎么不弹了?”他问道。

“弹不会。”她轻描淡写。

“你太注意手指动作了。不要多想它,只记得调子,自然会弹出来。”他微微一笑道。

这下江玫倒是认真起来了,她想一个人怎会有这般落差,平日里总见着冷冷淡淡,这下倒热络温柔起来了。难道是仅对她一人如此?于是试探着一路攀谈散步。这一走,便是春夏秋冬。

江玫二十来年的生活从未有过这般新奇的感受,象是从心底开出花来,点缀世间万般单调的色彩。和齐虹待在一起的每一秒都短暂又漫长,像针织丝线,梳理、缠绕,编织成一件红色围巾,从心底油然而生出温暖与感动。她想,她可以为齐虹做任何事。

爱情的火焰似要噬尽一切,江玫不顾母亲、萧素的劝导,也忽视了与齐虹间的认知鸿沟,忽视了齐虹那句“我恨人类,只除了你”,还将其视作他对她感情的凭证。

床头灯忽的闪烁了一下,发出“噼啪”声。江玫回过神来,捂上隐隐作疼的胃,事到如今,江玫也不知是否该后悔,是否该重拾当初朗读艾青的《火把》时的感动,她只知道,若再来一次,她还会作同样的选择,只是她到底做不到像齐虹一般冷心冷情。她想起——

母亲当年贫血症治疗费用是萧素卖血赚的。萧素那样好的一个人,那样为江玫着想,那样劝阻着与齐虹分开,最后却被江玫抛下,连带着所有和萧素一样的同志。其实萧素说得对,齐虹的自由是自私的,是什么都由自己,而江玫自己,却属于人群。但那又怎样呢,她爱他,爱便是不问是与非,对与错,爱,便是爱了。但这份爱带来的沉重也是超乎所然的。

萧素因革命被捉,而父亲竟也是因为同样的原因在江玫幼年便不知所踪。而就在江玫知晓一切后,齐虹却忽然对她单方面提出一起去美国生活的决定。如果没有与齐虹,江玫便无可争议走向革命的道路——继她的父亲,继萧素。可就是齐虹,偏偏是齐虹……爱情,原来是含笑饮毒酒。

“我放心你。”母亲对江玫说道。

“我不放心我自己。”江玫在心底念道。

江玫将手抵着室内玻璃,清楚地觉得自己的手,自己的呼吸,深深的悲伤着。她捂着发疼的胃,蹲下去,变得很安静。凡事都有代价,快乐的代价便是痛苦。渐渐,江玫感觉她浑身麻木,只除了她的脑子还清醒地告诉她需要作出一个抉择,她发疯的想把自己的脑子从脑壳中掏出,用力搓洗,再暴晒,暴晒!她已经发不出声音来。

“记住你的父亲!”是母亲的声音。

“你这样会毁了自己的,不要再折磨自己了,到我们中间来,我们都欢迎你。”是萧素的声音。

“我们要永远在一起,没有任何东西可以分开我们。”是齐虹的声音。

江玫只觉得自己的灵魂飘到很远的地方,再飘回来,如同鬼魅,她在远处看着自己的身体,看着自己佝偻着背,张大嘴巴却发不出声音,眼屎鼻涕混着眼泪糊了满脸。而当她的第一个反应是“这副模样忒丑,绝不能让齐虹看见”,她便知道自己的选择了。

呵!回忆果真永远是惆怅的。愉快的使人觉得:可惜已经完了,不愉快的想起来还是伤心。江玫望着缓缓指向凌晨三点的时钟,转而望向那两粒红豆,有一瞬间,她极迫切地想将这两粒红豆单独放进豆浆机里狠狠搅碎,碾烂,再不出现在视野内。江玫缓缓起身——她枯瘦的已撑不起身上那件齐虹的白衬衫了,她踱至书架前,凝视着那两粒红豆,仿佛在凝视着另一个时空的自己。书架的玻璃透映着一个面色枯黄、形容憔悴的女人,江玫看着自己的皮肉,不象是自己在看,而象是自己之外的一个爱人,深深悲伤着,觉得她白糟蹋了自己。她终究还是下不去手,终究还是要依靠着那短暂的甜蜜回忆度过一天天的空虚日子,自我麻痹,自我感动。江玫缓缓飘去钢琴边,那漆黑的深渊……

爱情是场梦啊,可有些人却总睡过了头。

齐虹醉醺醺的,站在家门前,他知道最近对江玫一直不十分好,无数的烦忧与责任与蚊子一同嗡嗡飞绕,叮他,吮吸他,但江玫已再也不是那记忆中洁白、单纯像太阳一般的少女了,他只是太疲惫了。

进门,是钢琴那光亮一角,泛着洁白的绒毛,两粒红豆夹在那乌黑光泽的头发上。齐虹恍惚跌入回忆,再一次明媚而心动,置身梦境,他缓缓走进。哈!那少女的谱是贝多芬的《月光曲》,多么可爱的女孩!但这女孩的手却紧紧捂着胃,是在不舒服吗?

“哐梆!”钢琴刺耳的声音响起,齐虹回过神来。

他好像,再也唤不醒他的女孩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950053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14
下一篇2023-10-1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