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丁腔的来源是怎样的?

丁丁腔的来源是怎样的?,第1张

1680年前后,太平歌兴起于徐州北部微山湖畔的厉湾、季堡和西李一带,以后在徐州广泛流行。

它原是村民自娱自乐的歌谣,后在发展中不断完善,由独唱、对唱而合唱,发展为戏剧形式,主要伴奏乐器为月琴,以其声“叮叮咚咚”清脆悦耳,遂以“丁丁腔”命名。

20世纪初,杜子平在《春草茸茸》里有对丁丁腔的描写,同时,对其发祥地及形成的时间均作了记述。有诗为证:

悠扬婉转数丁丁,十八九腔七二哼,

泊孕明清漕运日,彭城利国亮童声。

《江苏戏剧志》中有关于丁丁腔的详细记载:明末清初地处大运河、微山湖一带的铜山利国、季堡、厉湾等经常停泊由南方往京城漕运粮食的船只,船上有很多会唱南方小调的人。当地农民耳濡目染渐渐地学会哼唱,久而久之形成这一样式。

丁丁腔在初始阶段,演员拉绫子摆地摊,又叫“两人戏”或“对子戏”。一生一旦,生为外角,旦为里角,唯旦角也多由男子装扮,脚踩垫子,头戴额饰,腰系裙子,两鬓插花,手持彩扇或罗帕。生角手持扇子,衣着简朴,二人边舞边唱。

程福仁,原籍河北,他是丁丁腔名艺人。1886年从河北来铜山利国西里村。因对丁丁腔感兴趣,故留村定居,并拜艺人孙广珍祖父为师。

20世纪初,程福仁曾带班在徐州城内黄河滩一带演出,是已知丁丁腔形成以来的首次入城演出。程福仁除演女角外也演男角,有较深厚的基本功。他嗓音洪亮,吐词清晰,表演粗犷朴实,具有浓厚的泥土气息。

演唱前,程福仁常持花伞、折扇,翻跟头、劈叉、扑蝶,做跑四门等高难动作,很受观众欢迎。程福仁曾吸收评剧、京剧、评弹中的一些优美曲调,重新设计充实了《闹书馆》、《降香》、《站花墙》等曲目的曲调。他授徒不但教丁丁腔曲调,还教吹、打、弹、拉各种伴奏乐器。

后来,因受京剧、江苏梆子、柳子、拉魂腔等戏曲艺术的影响,丁丁腔也发展成为戏剧形式。

20世纪40年代始,已有丁丁腔剧团,但民间仍多有艺人保留曲艺的地摊形式。传统剧目有《站花墙》和《梁山伯下山》等。

新中国成立后,此剧种在当地逐渐演唱起来,有的还成立了小戏班,重新登上舞台,利国乡成立了业余丁丁腔剧团。

当地艺人又编演了《土地还家》、《一家光荣送参军》、《新结婚》和《挑福》等宣传土地改革、婚姻法和抗美援朝的新剧目。

20世纪60年代,徐州师范学院艺术专修科师生深入利国、庙庄、厉湾、寄堡、饶山一带挖掘整理丁丁腔剧种,将这一古老剧种的艺术演变情况、流行区域、班社、艺人情况、音乐唱腔和演出脚本等整理成文字资料。重新排演了《下山》、《送茶》和《站花墙》等剧目,并在服装、布景道具和灯光效果方面进行了改进。

用丁丁腔排练的现代小戏曲《花香万家》及其传统剧目《梁祝十八相送》在省音协礼堂进行展演,受到了省戏剧界、音乐界专家、学者及广大观众的一致赞扬。《文汇报》等报刊专门作了报道,省广播电台录了音,并作了专题播放,反响很大。

之后,徐州戏校开设了丁丁腔学习培训班。并将丁丁腔改名为徐剧,班名为徐剧班。邀请利国镇艺人教唱、排练。

在厉湾、寄堡、庙庄三个地方每到逢年过节时,尚有少数丁丁腔艺人相聚一起进行演唱,对丰富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丁丁腔

首先你们见面礼就不需要了吧,但彩礼是一定要给的。

礼金不等。看男方家庭情况和女方家庭要求而定。普遍的为3-8W不等!(普通农村人)

结婚当天,新郎需要在12点之前带两个“压轿”的孩子将女方迎娶回去。(注:压轿是当地话,就是指随新郎一起前来迎亲的两个“金童”)在女方家时,新郎需要给新娘穿袜子,新鞋。寓意以后新娘不受新郎欺负!。穿好之后。照全家福。最后是将新娘抱进迎亲车里的棉被上!~

到了新郎那,就可以入乡随俗咯

你好!朋友!

很高兴来回答你的问题!

铜山县利国镇户口结婚证的领取应该是在铜山县民政局婚姻登记处,具体见下:

名称: 铜山县民政局婚姻登记处

地址:铜山新区行政区县民政局东100米

负责人:李保全

咨询电话:0516-83911369

根据国务院《婚姻登记条例》的规定,国务院民政部门主管全国的婚姻登记管理工作。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民政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婚姻登记管理工作。婚姻登记管理机关,在城市是街道办事处或者市辖区、不设区的人民政府的民政部门,在农村是乡、民族乡、镇的人民政府。

祝好!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950083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14
下一篇2023-10-1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