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抬大轿是什么意思 是哪八抬

八抬大轿是什么意思 是哪八抬,第1张

 中国自古有八抬大轿迎娶新娘的说法,八抬大轿字面上的意思就是八个人抬的大花轿,古时候结婚讲究要明媒正娶,就是要八个人抬着大花轿把新娘子迎娶进门,这样才有面子,那么具体的八抬大轿到底有什么深刻的含义,八抬花轿又是哪八抬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八抬大轿是什么意思

轿子是我国古代的一种特殊的交通工具。有人说,轿子是一种不用车轮的车,这话不是毫无根据的。《隋书·礼仪制》记载:"今辇制像轺车而不施轮,用人荷之。"没有轮的"车",用人抬着走,这就是轿子了。八抬大轿,八个人抬的娶亲大花轿,旧时的结婚讲究明媒正娶,由夫家用轿迎娶是其主要内容。现在多用来指请的态度诚恳,仪式隆重。

八抬大轿是哪八抬

古时候的轿子,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不上帷子的凉轿,也叫亮轿或显轿,一种是上帷子的暖轿,又称暗轿。不同的官品,在轿子的类型、帷子的用料颜色等方面都有严格的区分。另外,轿子按其用途的不同,也有种不同的名字,皇室王公所用的,称为舆轿;达官贵人所坐的,叫作官轿;人们娶亲所用的那种装饰华丽的轿子,则称为花轿。抬轿子的人有多有少,一般二至八人,民间多为二人抬便轿,官员所乘的轿子,有四人抬和八人抬之分。如清朝规定,凡是三品以上的京官,在京城"四人抬",出京城"八人抬";外省督抚乘"八人抬",督抚部属乘"四人抬";三品以上的钦差大臣,乘"八人抬"等。至于皇室贵戚所乘的轿子,则有多到10多人乃至30多人抬的。而八个人抬的娶亲大花轿,旧时的结婚讲究明媒正娶,由夫家用轿迎娶是其主要内容。

  花轿的由来

花轿,也叫喜轿,是传统中式婚礼上使用的特殊轿子 。一般装饰华丽,以红色来显示喜庆吉利,因此俗称大红花轿。把轿子运用到娶亲上,最早见于宋代,后来才渐渐成为民俗。那时,待嫁的女方在家里打扮停当,凌晨,男方就会派来迎亲的鲜艳的大花轿,这叫"赶时辰"。据说当天如有几家同时娶亲,谁赶的时间早,谁婚后的生活就会更加幸福美满。

结婚坐轿子有哪些是需要新人注意的,这些忌讳一定要注意,以及结婚的轿子是几个人抬的呢?一起去了解了解吧。

一、结婚坐轿子忌讳

1脚不沾地

结婚时候坐轿子一直到男方家里面,新娘的脚都是不能沾地的,出门时候有的地方是兄弟被新娘送到轿子中,但是大部分地方是新郎亲自背到轿子里坐着。

2挂镜子

新娘离开娘家时,过去要坐轿子,在雁北和吕梁的山区中人们常常乘一种颇有特色的“骡驮轿”,坐轿子是一定要挂上弓、箭和镜子的,是为了在路上避邪驱凶的。现在这些习俗都已逐渐消失。

3属相相冲

新娘下轿后,有属相相克的人都要回避,以免对人对已之不吉。

二、结婚轿子几个人抬

1八人

八人的轿子相当于是皇室的规格,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八抬大轿娶亲的最高配,这是很多官宦人家娶正妻时候的规格,也是代表了对女方家的尊重。

2大轿

当然还有说法就是大轿,又曰“花轿”、“四人轿”,也就是四个人抬的轿子,这种是常见的结婚时候用到的规格,大轿抬轿者和执事人员有16人、14人、12人不等。

3小轿

还有一种是小轿,又曰“青布轿”、“二人轿”,根据家庭经济的不同选择的轿子有区别,在古代贫穷人家和二婚者,都用小轿。

总结:

结婚坐轿子是中国古代婚礼的标配,但是根据轿子的抬轿人数,可以看出家庭以及身份,但是在现代,年轻人喜欢复古的婚礼方式,用到的都是最常见也是最高规格的轿子,讲究也有所不同。

因为这是对女性的一种尊重,而且也是显示家族地位的一种手段。虽然在古代,女子的地位是很低的,但是在结婚的时候,按照风俗,女性是要坐花轿的。对于一般人家来说,在迎娶妻子的时候,是要有花轿的,这不仅是一种体面,而且也是象征着身份。如果是家族实力比较强大的话,那么就会用八抬大轿来迎娶妻子,这样是最能彰显人的身份。如果是普通老百姓的话,因为经济的关系,所以只会有一顶花轿。

古代男人在娶妻的时候,其实是可以“三妻四妾”的,而八抬大轿只能是男子的正妻,如果是小妾的话,那么是没有资格八抬大轿的。所以,在古代,结婚的时候,也是可以通过排场来判定女子的身份。小妾的话,一般都只有一顶轿子,大户人家都是直接用轿子将小妾抬进家中。同时,小妾也是不可以从正门过的,只能从侧门进入家们,而且也不用摆酒席,可见小妾的地位是非常低的。正妻的话,一般都是名门正娶的,所以会重视很多。不过,在古代轿子也是一种富贵的象征。对于一般人家来说,轿子只有权势富贵的人家在出行的时候才会坐,对于一般的老百姓来说,并没有条件坐。

在结婚的时候,男子如果用八抬大轿去迎娶新娘的话,其实也是对新婚妻子的一种尊重,同时也表明男方对女方的看重。也正是因为家庭和财力的不同,所以男方在使用花轿迎娶新娘的方式也是不同的。

对于家庭条件一般的人家来说,一般都是由两个人抬花轿的。而对于富贵的人家来说,就可以四个人或者是八个人抬轿子了,也就是所谓的八抬大轿。同时,在迎亲的时候,迎亲的队伍以及配置也会不同。

相比于我们现代,古人的婚礼往往别有一番讲究,而且服饰和过程方面都积聚中国特色。最值得一提的是古代人在迎娶新娘的时候,往往会使用花轿,对此也有以下几个理由。

一种交通工具

首先在古代的时候,因为科技的不发达和落后,轿子就是人们常见的一种交通方式。而这种交通工具同时也是一种权力的象征。往往是在国家之中的比较显贵的或者是富裕的家庭,才能够出门时使用轿子。亦或是有些学子在参加科举考试、获得一番成绩之后,皇帝也会赏赐他们,让他们乘坐轿子回家去报喜。

表示一种尊重

同样我们就从上文可以得知,往往是在重大场合或者是十分显贵的人才可以乘坐花轿。因此在结婚的时候,男方如果抬花轿去迎接女方,就表示了对女方的一种尊重,欢迎她们们来到这个家,非常喜悦和她们组建了一个新的家庭家庭,并且表达了他们希望结婚后能与女方和谐共度,恩爱持久的愿望。在古代的正常人家嫁女儿这种事,往往是从小就要由父母准备相应的嫁妆,并且寻找夫家时也会进行反复的商议。而男方这种态度,同时也是向女方家庭的一种表示,意味着她之后就由我来进行照顾了。

身份的象征

并且古代往往是有是正妻才能够从正门用花轿抬进的,而如果是妾往往不能使用花轿或者是只能从偏门抬进家中。女人坐在花轿中,往往需要用盖头或者是扇子遮住自己的面容,在拜堂成亲时再由男方进行挑起,同时也能体现出她以后在夫家的身份。

而因为家庭和财力的不同,男方所采用的花轿也有很大的区别,有的普通人家往往是两个人抬着,但是富贵人家就可以达到四个或者八个,并且迎亲的队伍和配置也有所不同。

花轿是我们中国古代人用来接亲娶亲用的轿子,类似于我们现代人结婚坐的小轿车,属于一种代步工具,花轿轿身全部用的大红色的锦罗绸缎做装饰,有红红火火、大吉大利之意。

花轿使用最初是在宋朝时期,说那是一位高官家里的世子在朝廷纷争中被对家追杀,逃跑过程中又与家丁走散,被一路逼迫到一处四面环山的山间,后处已然是悬崖峭壁,再无前进之路,他长叹一声自知命数已尽,随即跪了下来对着地面磕了一个响头,大意说着愧对家中父亲,宁愿一死也不愿被掳去做人质以作要挟家族。正欲跳崖自尽一位女子急匆匆从石头后走出来道:“公子快随我来。”女子说自己本身在山中采药,本身不想理会世道纷争,但公子那番铁骨铮铮的话着实令人感动,随即将他带到了峭壁旁的一处地窖藏身,躲过一劫的世子想到自己尚未娶亲,又为女子的善良所感动,为表感激临走时向女子承诺他日必返回山谷向她提亲。十日之后世子果真上门求了亲。成亲当日,世子为表诚意,安排八个仆人抬轿撵把新娘接回府中,轿子上的绸缎图案用十位绣娘连夜赶制的百鸟朝凤图绸缎,新娘则用大红色的锦缎盖头,因从山谷到世子的府邸路途遥远,用大红色色锦帕盖头以遮挡路上的污秽之气,到了府上世子父母安排新媳妇跨过火盆以示日子吉利红火,府上也广发糕点糖果让百姓都沾此喜气。成亲那日凤冠霞帔十里红妆好不热闹,未出阁的女子们都艳羡不已,纷纷祈祷自己将来也能寻觅得此如意郎君。后来世子的迎亲方式,百姓纷纷效仿,至此花轿习俗便这样流传了下来。

结婚抬锣轿,实际上就是结婚抬花轿,敲锣打鼓的意思。

抬花轿,一般为4人,也有8人的,俗称“八抬大轿”。轿前轿后各半,并配有对彩旗、对唢呐、对铜锣、对高灯等随轿而行。大红的花轿给婚礼平添了几分喜庆,又显得隆重气派。

分类: 文化/艺术 >> 民俗传统

解析:

新娘为何被抱上花轿

西方影视作品中,经常可以见到新郎把新娘从送亲马车或轿车上抱进新房里的画面。而在中国汉族的传统婚姻习俗中,恰恰相反:新娘出嫁时,要由哥哥抱上或背上花轿。类似的现象,也存在于一些少数民族的婚俗中。例如在蒙古草原东部的喀刺沁旗与科尔沁部,“清晨,送亲的时辰一到,新娘被叔父或兄长用毡子抬上彩车”(王迅等《蒙古族风俗志》(上),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0年版)。

这种习俗有什么讲究

有人认为此乃母权制向父权制过渡时的产物:在母系氏族社会里,已婚妇女同配偶之间仅是一种 关系,尽管两厢自愿,但夜合日离,各自依然从母系家族居住,彼此间也没有独立的经济基础。以继承私有财产为特征的父权制出现后,已婚女子因历史传统使然,继续维持“从母居制”,甚至保留群婚习惯,这就迫使丈夫采用种种手段“在传统的范围内打破传统”(马克思《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确立“从夫居制”,由此保证子嗣血统的纯正和财产关系的稳固。在这些手段中,包括了已非原始意义上的“抢婚”行为,即用某种公认的形式,把事实上已经建立配偶关系的女子强娶回家。在这场女子留恋母权制而男子要确立父权制的斗争中,女方的兄长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通常持配合男方的态度。直到适应父权制的女“嫁”夫家的婚姻形式稳定之后,历史的风习依然有所残存,新娘“哭嫁”,并由兄长硬背着送上花轿,就是这种残存风习的表现形式之一。

也有人认为,兄长背新娘上轿象征着郎舅权威的确立,其源头也可追溯到母系氏族社会。在普遍实行“从母居制”婚姻形式的情况下,郎舅等母系亲属对处置和保障姊妹、外甥的生活事务和权益方面负有特殊的责任,因而拥有特殊的权威。进入父权制社会后,尽管血缘关系的延续和财产的继承等,均已按父系来进行,但郎舅作为母系亲属的代表,仍旧对维护姊妹和外甥在夫家的权益享有一定权威,习惯法谓之“舅权”。所以,传统婚俗中,新娘要由兄长背上花轿,其道理就同新娘要由兄长送亲,并在男家被尊为上宾一样,都是为了以这些象征性的动作,使郎舅权威得以确立,并获得婚姻当事人与社会的认可。有的新娘没有兄长,便由舅舅背上花轿,其缘故亦在于此。

还有人认为,新娘由兄长或舅舅背上花轿,其实是土地崇拜观念的反映,甚至有一个民间故事为证:很久以前,有一位刘老汉,生了五男二女。他趁风调雨顺,年成不错之际,头年为长子娶亲,来年送次女出嫁。谁料从此家境衰落下来。后有人告之:“土能生万物,地可长黄金。你家姑娘出嫁时,带走了地里的财气,所以旺了夫家,损了娘家。俗话说‘娶媳满堂红,嫁女一场空’,其奥秘就在这里。”刘老汉恍然大悟,待下一年再嫁三女时,特意关照儿子把妹妹背上迎亲花轿,使她脚不沾地地被抬走,以此保住自家地里的“财气”。后邻居们纷纷仿效,逐渐形成流播各地的送嫁风气。有些地方唯此犹嫌不足,还特地备一双新鞋,待新娘被背上轿子后,再用这双从没落过地的鞋子,把她脚上的鞋子换下,以此确保万无一失。再往后,亦有许多地区就用“上轿换鞋”来取代“郎舅背轿”,因为这要省便得多,而同样可以保住娘家土地里的“财气”。

以上各种观点,虽都言之成理,但都缺乏可靠的文字记载资料来印证。可以说,新娘出嫁为何要背上轿子,至今仍旧是一个难解之谜。

早年北京的姑娘出嫁都要坐婆家迎亲的喜轿,南方人叫花轿。这是婚嫁礼仪中人们视为明媒正娶的标志。如果未能坐轿,社会上讥笑,自己也引为终生憾事。

因此市上有喜轿铺,专门向外租赁花轿、锣鼓、执事和彩衣。花轿有4人抬、8人抬,轿围用红绸或红缎制成,上有彩绣,还有备女宾坐的绿轿。执事有伞、扇、金瓜、钺斧等,如明清官员外出的仪仗。轿夫、锣鼓手和举执事者身穿其长及膝的绿色或青色上有红、**图案的彩衣,头戴斜插鸟翎的大帽,与喜轿、执事相映成辉。

锣鼓执事的数量都要成双成对,以取吉利。轿夫、锣鼓手和举执事者,都是喜轿铺雇用的临时工,招之即来,当天结帐。

轿夫不仅健壮有力,而且训练有素。几名轿夫统一行动,快慢一致,步伐协调,配合默契,即使快速行进,也能不颠不晃,保持平稳。轿后的轿夫,视线为轿身遮挡,看不见路面,为防发生滑跌等事,轿前的轿夫时而示意。他们之间有一套术语,前面喊一句,后面复述一句,以示“知道了”。如前面喊:“左门照”,意即左前方有障碍物;“右蹬空”,意即右前方地方有坑;“左脚滑”,意即左前方地面有冰。又如,前面喊:“右边一朵花”,后面应:“看它莫采它,实际是右边地面上有一堆马粪,不要踏在上面。

由于嫁娶者经济条件不同,花轿规模有小有大。小规模者,一乘4人抬小轿,轿前有一对开道锣,一对号,两面鼓。中规模者,一乘8台大轿,轿前有一对开道锣,两对号,8面大鼓。大规模者,新娘坐一乘8人抬红喜轿,送亲、迎亲女宾各坐一乘绿喜轿,轿前执事,锣鼓有:一对开道锣,一对弯脖号,一对大号,一对伞,一对扇,一对大镜,一对二镜,一对令箭,一对金瓜,一对钺斧,一对朝天镫,两对喇叭,8面大鼓。整个队伍七、八十人,按前后次序排开,长达二、三百米,沿大街前进;锣鼓、喇叭、大号齐鸣,喜庆鞭炮交响,确有一番喧腾热闹景象。

也可参看:

彩轿:用玻璃珠串成五龙五凤,装饰在轿顶上,四周挂着大小珠子串成的彩屏及长穗子,四角有灯,金光闪耀,非常漂亮。

花轿:轿上挂满各种绒花,四周挂彩丝长穗,四角有灯,后用玻璃做成花屏,挂于四周,五彩缤纷,金光闪闪。

软面轿:用绸布绣成龙凤呈样、百鸟朝凤等图案,挂于四周,轿仅用绣花布挂于四周,轿子既小又轻便,适合贫民百姓租用。

旧时娶亲必用轿抬(也有用车或船的),无轿不叫明媒正娶,自宋婚嫁始用以来,由于历史的发展和地区的差异,形成了很多轿俗和全部仪仗须在男方院内陈设一昼夜,供贺喜亲友观赏。花轿放在院子中,轿帘正对院门,下半截揭起,露出内套小轿底部,轿前架一对子孙灯,灯前木架立“肃静”、“回避”牌,轿两侧立伞、扇、串灯、高照(灯)、彩谱等仪仗。天色稍晚,则燃点串灯、蜡烛,直到黎明发轿。

搜轿:迎亲日,男家发轿前,要请“福星”、“禄星”搜轿。“福”、“禄”二星指两位夫妻齐眉、儿孙绕膝的长者。搜时先持镜子借烛光把轿子前后和轿内左右上下都照一遍,再用燃满芝香的熨斗在轿里遍熏一次,民间以宴席散后,由吹鼓手用唢呐、大号、锣、鼓等乐器奏乐。八至十六个童子手捧纱灯绕花桥边转边唱,表示喜庆。

压轿:亦称“押轿”。结婚日,新郎去女方迎娶新娘时,要花轿和呢轿两乘,而在往女家去时,新郎坐至二名端秀的幼童乘呢轿,称“压轿”。

垫轿:因抬轿的时间太久,轿夫须停轿休息,但规定抬新娘的花轿必须落在备好的芦席上,若在路途中或女家门前须落轿,轿夫可以每人脱鞋一只,垫在轿的四角,即可落轿休息,称为垫轿。

照轿:当花轿停在女方门口或院内时,男方请数位全福人和未婚姑娘,在轿前轿后随时照应,称作照轿。

摆上轿羹:花轿进人女家时,男方须以羹饭摆在大门口致祭花轿,然后花轿才能进门。此俗说法有二:一是祭奠门神,请门神给予方便,让轿进门。一是娶重婚妇时,设羹祭祀前夫,然后才上轿。

扮上轿:新娘上轿前开脸、沐浴、梳头等仪式,称“扮上轿。”

上轿衣:新娘上轿必须穿特定的上轿衣,因民间以红色为喜,故上轿衣为红棉袄、红棉裤、红绣鞋、红盖头,即是盛夏,新娘也得穿棉,不能给免。为什么新娘子上轿要穿棉衣?相传旧时有新娘拜过天地祖宗后,新娘不能用自己脚行走,必须由其长辈如伯父、叔父抱背而行。

抱轿:也称“背轿”,即新娘上轿时,由亲兄弟背或抱上轿,脚套哥哥的鞋,上桥后,将套在脚上的旧鞋脱下,意思是不把娘家的土带到婆家去,否则会穷娘家。

哭轿:即哭嫁,这是新娘出嫁时履行的哭唱仪式活动。此俗始于周朝,这和历史上父系制家庭掠夺婚的出现有关。由于掠夺婚姻,产生哭嫁,后相沿为俗。待有轿时,又称哭轿。近代,新娘出嫁一定要哭,并有“不哭不发,越哭越发”和不哭轿“生哑巴”的说法。

洗轿:新娘上轿起轿时,女家用铜盆舀半盆水,用条帚蘸水,洒于轿角,意思是洗净泥土,不过只洒三角,网开一角,让女儿带点土走。

坐轿:新娘上轿后,要用一条被子围住身子,这条被子叫稳轿被。同时脚下放一只脚炉,新娘脚放在脚炉上,以火压轿驱煞,保佑新娘平安。

送轿:女方发轿以后,鼓乐引路,有的地方妆奁不先搬行时,则于此时,抬嫁奁的队伍跟在轿后,娘家派亲属和伴娘护送,其中大宾“压阵”。

遇轿:花轿走在途中,如对面又有花轿,两轿相遇,双主迎亲队伍各自拥轿立路边高地,如无高地可抢,则抢占上风,以显示自家门户高于对方。有互不相让争斗者,比试以后,双方新娘下轿互摸裤带,再分别登轿。

摇轿和颤轿:轿在途中,轿夫有意摇晃轿子或上下颠簸轿子,使新娘坐卧不安,戏闹取乐,作为对新娘子迟迟不上轿的惩罚。倘若过分,新娘就将轿内盛灰的脚炉踢出轿门,以示警告,抬轿夫就不敢再恶作剧了。

接轿:轿子到达男家之前,男家派人在村头侍候。轿子一到,即放大小鞭炮、高升、百子炮等,以示迎接,主家捧出大小红纸封,大封赏给轿夫,小封撒于门前地上,任小孩们抢取。

闷轿:新娘乘轿到男家门口,婆家大门紧闭不开,致使新娘坐在轿中,不能下轿,这叫“闷轿”,也称“捺性子”,其目的是:显示夫门家规的威严,压压新娘的性子,意思是要新娘从此服从丈夫和公婆。

踢轿:当花轿到了男家门口,捺过性子后,由新郎的弟弟或一童男手捧一只红漆喜盘,内装两个大红桔,献给新娘,敬请下桥。就在此时,未等新娘露面,新郎必须抢先上前,对着轿门狠踢一脚,意在新娘面前显示丈夫的权威,使其今后百依百顺。

谢轿神:花轿尚未到男家门口前,新郎就在门前等候。花轿进门,新郎上前,对着轿门焚香行礼。民国前,新郎行跪拜礼;民国后,新郎行鞠躬礼。俗意为感谢轿神一路保佑新娘未受魔怪侵害,平安到达婆家。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950556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14
下一篇2023-10-1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