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苏南苏中苏北地区划分

江苏苏南苏中苏北地区划分,第1张

江苏分为苏南和苏北两部分,不存在苏中

苏北城市:扬州、泰州、盐城、淮安、南通、南京、宿迁、镇江、连云港和徐州,共10个城市。苏北城市以苏北文化为主,其中南京是苏北地区最大的城市,苏北地区的行政、交通、经济和文化中心。

苏南城市:苏州、无锡和常州苏南城市以吴越文化为主,其中苏州是苏南最大城市,也是江苏最大的城市,吴语区第三大城市。

分类: 地区 >> 江苏 >> 苏州市

问题描述:

苏州园林都有哪些景观?有人给他们写文章么?什么名?在那里能看到[呵呵,问题好像有点多;-)]

解析:

苏州园林简介

有人说:“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苏州素以园林美景享有盛名,这些园林可分为宅地园林、市郊园林和寺庙园林三大类。苏州园林多为宅地园林,由贵族、官宦、富商等所建,精致优雅。这些园林反映出历代园林的不同风格,同为中国园林艺术的代表作。“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之所以获得“天堂”的美称,在很大的程度上由于它拥有一批全国以至世界知名的古典园林。

拙政园

拙政园与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苏州留园并称为我国四大古典名园。拙政园初为唐代诗人陆龟蒙的住宅,后为明代监察御史王献臣归隐之地,取“拙者之为政”的语意而名,曾为太平天国忠王府的一部分,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拙政园全园分东、中、西、住宅四部分。住宅是典型的苏州民居,现布置为园林博物馆展厅。

沧浪亭

沧浪亭地处城南三元坊,在现存苏州园林中,历史最为悠久。全园布局自然和谐,堪称构思巧妙、手法得宜的佳作。与狮子林、拙政园、留园并列为苏州宋、元、明、清四大园林。全园景色简洁古朴,落落大方,不以工巧取胜,而以自然为美。

狮子林

狮子林为苏州四大名园之一,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元代至正二年,名僧天如禅师维则的弟子“相率出资,买地结屋,以居其师”。因园内“林有竹万固,竹下多怪石,状如狻猊(狮子)者”而得名。狮子林既有苏州古典园林亭、台、楼、阁、厅、堂、轩、廊之人文景观,更以湖山奇石、洞壑深邃而享誉盛名,素有“假山王国”之美誉。

留园

留园始建于明嘉靖年间,园中分四个景区:中部以山池为中心,风景明净清幽;东部则厅堂宏丽轩敞,重楼叠阁;西部是土山枫林,景色天然清秀;北部是田园风光。全园建筑布局结构严谨,尤以建筑空间处理得当而居苏州园林之冠,亦是中国四大名园之一。

网师园

网师园,全园占地约八亩余,还不及拙政园的六分之一,但小中见大,布局严谨,主次分明又富于变化,园内有园,景外有景,精巧幽深之至。建筑虽多,却不见拥塞,山池虽小,却不觉局促,因此被认为是苏州古典园林中以少胜多的典范。

怡园

怡园,在苏州园林中建造最晚,得以博采诸园之长,形成其集锦式的特点,由于其布局紧凑,手法得宜,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全园面积约九亩,东西狭长。园景因地制宜分为东西两部,中以复廊相隔,廊壁花窗,沟通东西景色,得以增加景深,廊东以庭院建筑为主,曲廊环绕亭院,缀以花木石峰,从曲廊空窗望去皆成意蕴丰富的国画。廊西为全园主景区,池水居中,环以假山、花木及建筑。中部水面聚集,东西两端狭长,并建曲桥、水门,以示池水回环、涓涓不尽之意。池北假山,全用优美湖石堆叠,山虽不高而有峰峦洞谷,与树木山亭相掩映。

苏州中学是范仲淹建的。

宋仁宗景祐二年(公元1035年),范仲淹捐出宅地,奏准皇帝后建造府学,并延聘当时颇具声望的教育家胡瑗担任教授,实施“分斋”教学,一时名师汇聚,他们的言传身教奠定了府学优良的校风。府学于是声名鹊起,为众目所瞩,所谓“劝天下之学,育天下之才”,开吴下风气之先。从此,苏州有了学校,苏州中学开始了“千年府学”的历史。

苏州中学介绍

江苏省苏州中学,简称“苏州中学”“苏高中”“苏中”,创建于1904年,位于江苏省苏州市,截至2020年11月16日,学校占地面积90983平方米,建筑面积45288平方米,是苏州市区第一所国家示范级高中。现任校长卫新,[1]党委书记周祖华,[2]校训“诚,思,信,勇”。

苏州中学的由来

据记载:“苏州府学是宋代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官办地方学府,号称东南学宫之首。”尽管江苏省苏州中学的占地面积已无法与当年相比,但历经千年,办学历史未断,校址始终未变,格局基本保存,这在中外教育史上都是罕见的!因此,苏州中学是作为世界历史文化遗产的古城苏州的最具历史文化底蕴、最具人文魅力的文化教育瑰宝。

从1035年到今天,苏州中学走过了近千年的历程,千年漫漫,风起云涌,姑苏城南这片钟灵毓秀的土地上,她血脉流贯、弦歌不断,薪火相传、桃李芬芳,在行进中形成一系列重要的历史节点,在苏州乃至江苏教育史上留下了光辉的记录。

苏州中学的师资力量

截止2009年初,学校有教职工235人,其中专任教师205人(专任教师是指至少具有本科学历),其中中学一级教师50人,高级教师有109人。学校有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地理等多个教研组。

知名校友

王国维、叶圣陶、钱伟长等。

文化:从语言上苏南属于吴语区,苏北徐州宿迁地区是北方话区,苏中和连云港地区属于江淮话区

从文化上讲,苏南属于吴越文化区,苏北徐州宿迁地区属于北方文化和楚文化的交融区,苏中和连云港地区属于楚文化和吴越文化的交融区

经济:由于苏南地区属于长三角的中心地带所以经济以较发达,苏北、苏中相对较落后。

这是材料题吧?没给材料怎么做。

江苏省的地理划分很有意思——长江以南是苏南地区;淮河以北称为苏北地区,而位于长江和淮河之间的,则属于苏中地区。长江以南,有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和南京等城市。苏南地区是江苏经济最发达的区域,也是中国经济发展最快的区域之一。

苏中地区包括:扬州、泰州、南通。 苏中地区是江苏乃至全国一个重要的地区。特别是扬州, 历史 上曾有过几度辉煌,隋、唐、明、清时都是全国最大的城市之一,左右了全国的经济、文化形势,其繁华和风采被文人骚客传唱至今。苏中的繁盛,得益于运河的开通和漕运、盐运的兴起;苏中的衰落,也主要因为缺少现代化的交通,区位优势渐失所致。

苏北地区包括:徐州、连云港、淮安、盐城等市县。苏北人杰地灵,内敛温健,外放直率。豪迈就如刘邦的大风起兮云分扬;勇猛就如项羽的霸王举鼎;王者就如汉武大帝的君临天下;谋略就如韩信的暗渡陈仓。

由于地区划分,经济条件的差距,一般情况下,苏南人普遍对长江以北的同省人怀有歧视心理,导致 彼此瞧不起,恨不得划江而治。

有一个故事很有趣儿,说的是:南京某知名大学宿舍,住着俩苏南姑娘和俩苏北姑娘,一共四个大美女。 立秋后,苏北姑娘买回一个大西瓜,切成四块, 每人一块 ;苏南姑娘买回个柚子,去了柚子皮,小心 冀 冀地 取出一牙牙儿,切成四份 。其余的柚子收藏起来。

秋天,西瓜多少一斤?柚子多少钱一斤?价格无法相比呀。

哈哈哈

苏北和江北的概念就像现在的淮扬菜和苏菜一样容易被人偷换,江北和苏北既有地理区别也有概念区别。

江苏最早是没有苏北这个称呼的,只有江北或江淮,现在的江北(不是全部)就是曾经的江淮,再早一点称江东、江左或淮东。

江东(或淮东)和江南在不同时代有着不同的含义,要分开看。

在衣冠南渡前,江南是单纯的地域名称,真正代表地区经济文化鼎盛的是江东或淮东,是指长江淮河下游东部的经济文化发达地区,并无南北界限。

江南一词取代江东成为经济文化鼎盛地区代表,最早起源于第一次衣冠南渡,吴文化南退时期。

江苏的江淮地区便是当时的江东或淮东,上游安徽地区称江右、淮右,比如明太祖就经常自称老子淮右布衣

江苏的江淮地区北起宿迁南部,南至南通,先秦时期历属吴越楚,是吴文化南退后的遗留地,宿迁人项羽率八千江东子弟席卷天下,乌江自刎时说无颜见江东父老,也就是说起码在两汉时期,江苏的江淮地区都是吴文化势力范围,得益于清水淮河的滋养和邗沟(大运河的前身,现在的淮安至扬州段)的南北通运,江淮地区在两汉时代盛极一时, 历史 上这个时期所谓的江东名士其实多数出自现在的江淮地区,比如淮安的枚乘、涟水的陈登、扬州的陈琳直到隋炀帝下扬州时,都说喜好江南扬州之吴语,说句不客气的,那个时期的所谓江南,其实指的是现在的江淮地区和小部分长江南岸地区。

江淮地区的第一次衰落是五胡乱华,江淮成为南北对峙的前线,中原势力衣冠南渡,吴文化势微,主力南退,第一次将浙北地区纳入江南范畴,成为吴文化的殖民地。

到隋唐北宋时期,江淮再次兴起,与开发后的长江南部地区并称江南,所以在那个时代,描写江南的诗词有京口瓜洲一水间(扬州、镇江)、旧时王谢堂前燕(南京)、姑苏城外寒山寺(苏州)、淮水东南第一州(淮安)

江淮地区的第二次衰落是黄河夺淮和北宋灭亡,黄河的泥水取代淮河的清水,又是宋金对峙的前线(今淮安楚州)。江淮地区第二次衰落导致江北的吴文化基本消亡,只有很少的零星部分散落在当时江北的偏僻地区,不成气候,这也是为什么现在江北地区还有吴语群落存在的原因,主流已是中原语系与吴语的杂交语种——下江话,也就是后来的江淮官话。

明清时期,得益于运河和盐运(漕运督府驻淮安、两淮转运司驻扬州),江淮地区再次盛极一时,号称天下粮仓在两江,两江粮仓在两淮。这时江淮地区的代表词大概就是漕运、盐商、淮扬菜、南船北马、天下粮仓

到了清末,取长江取代运河,漕运衰落,江淮地区即使繁荣不在,却也是全国数得上的富庶之地,导致近代江淮地区衰落的真正原因,是民国时期著名的花园口决堤,从此江淮地区十年九涝、大量的土地盐碱沙化、百万人流离失所江北彻底沦为民不聊生的黄泛区,大量的淮、扬、盐、通难民涌入江南、上海,从事最底层的劳动谋求生计,在江南和上海买办阶层的蔑视中,苏北一词诞生,但此时也只是口头称呼,并无行政定义。

这时口头的苏北范围包含又大于现在的江北,明清时期的江北地区只包含现在淮扬通泰盐五个江淮文化地区(当时的扬州府和淮安府),不包括现在的徐州、宿迁、连云港(当时的徐州府和海州)北方地区,而苏北佬的称呼,是针对所有长江以北及现在安徽北部、河南南部、山东南部等地区在江南、上海讨生活的黄泛区难民。

苏北正式被定义行政区域是50年代,江苏以长江为界分为苏南和苏北两个行政专区,苏北专区便包含了南通、扬州(今扬州、泰州)、淮阴(今淮安、宿迁)、盐城、连云港、徐州六市,现在扬州还有苏北人民医院,说江北=苏北,从当时的行政区域来说,没问题。

至于苏中,这个称呼源自新四军苏中根据地,这是战略苏中,当时的苏中根据地包含现在的淮扬盐通泰五市,所以淮安盐城有新四军军部,泰州有苏中战役纪念碑在当时称这些地区为苏中也没问题。

90年代末,江苏正式提出苏南提升、苏中崛起、苏北振兴的口号,正式划分南中北三个经济区,通泰扬三个沿江城市划为苏中经济区,这是经济苏中,也是现在通泰扬是苏北还是苏中的争论起源,称苏中也没问题。

至于现在,苏中这个地区概念已经出现了快20年,虽然不少扬通泰的老人不太认同,但年轻一代已经大多接受。

现在的江苏大概就是江南、江北,其中江北的扬通泰为苏中,徐宿连淮盐为苏北,这样划分也未尝不可,屁大点的浙江还分东西南北中呢,江苏分个南中北貌似也没什么问题,只要大家别把苏北当成贬义词,苏中苏北的并不重要。

苏南、苏中、苏北具体是怎么划分的呢?

以前“苏中七战七捷”,指解放战争初期华东野战军在江苏苏中地区取得的连续7次大胜,具有解放战争初战的性质,鼓舞了解放区军民的信心。今在江苏海安建有苏中七战七捷纪念馆。但是人们很少提起苏中这一地理概念。

特别在江苏省苏南人眼里,只分为苏南和苏北,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经济发展,江苏省政府开始把江苏分为苏南、苏中、苏北。

苏南人眼里只认为苏锡常是苏南人,南京、镇江都不在他们眼里,这些人牛逼的不得了,苏南人只认可以长江为界,把江苏划分为苏南、苏北,但是却瞧不起同在长江南部的镇江、南京。

客观的讲,江苏长江以南地区的经济发展,确实比长江以北要好,这点没有人否认,为了江苏经济能均衡发展,省委省政府把江苏分为了苏南、苏中、苏北。

江苏经济的发展,的确是由南向北而逐步递减的,为了扭转这个局面,省委省政府为了适应新形势下的经济发展,把扬州、泰州、南通划分为苏中,目的是让苏中地区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带动苏北经济的发展,从而加快全省的经济发展。

苏中地区的划法确有其事,而且政府文件中,舆论宣传中,都有了苏中一说,苏中这一提法,出于官方,而不只是民间。

无论部分苏南人怎么的不情愿,不认可,苏中的存在这已是客观事实,由政府官方认定的。

其实整个江苏的发展,在全国是名列前茅的,近年来苏中、苏北地区正在迎头赶上,苏南人眼中的苏北,也并没有某些苏南人想象的那么差。

无论苏南、苏中、苏北,都是江苏人,苏南并非人人是富翁,苏北也并非人人是穷人,主要还是看自己能否勤劳致富,改革开放后,某些苏南人眼中的苏北地区,出现的富裕人群太多太多了。

所以,某些苏南人心理上的优越感是无知的,也是愚蠢的,无论某些苏南人承不承认苏中一说,这已经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了。

扬州市、泰州市、南通市就是官方认可的苏中地区。

我,非江苏原住民,现苏州工作。说说我周围江苏人的划分方式。

徐州人,大多不说自己是苏北人,一般自称徐州人,骨子里天然的自信别人知道徐州是中国的中心(确实在南方工作的北方人坐车大都都会以到没到徐州为地理判断依据之一),他们见到枣庄人都会立刻变换成家乡话,互称老乡。他们称苏锡常为苏南。称南京人为,“他们几乎是安徽人,和江苏的联系还不如安徽多。”称苏锡常宁之外的为苏北。如果扬州泰州人在徐州面前自称苏中,大多会被怼一句,其实就是苏北。

苏锡常人,自称苏南,称南京除了是省会其他不如苏锡常方便,偶尔遇到苏锡常自己人会谈下哪个区哪个县然后互相夸下对方。称镇江为勉强地理上算个苏南人,其实不怎么发达,称其他为苏北。

盐城,连云港,淮安,宿迁人一般低调的自称苏北人,然后说苏北现在还不发达,不如苏锡常好,但近几年也发展挺快,等老了都要回老家养老。他们一般称苏锡常和南京为苏南,称其他为苏北。除去个别在镇江读过书的人,甚至很多说不出镇江到底在江北还是江南。

镇江人,自称我们苏锡常镇宁为苏南。其他为苏北,我们镇江没四个大哥发展好,但是我们做过省会,差一点发展成第二个南京……

南通人,泰州人,扬州人,大多自称苏中,少部分说城市名再加离苏锡常很近只要多久就能到苏锡常……甚至有部分自报时不说是哪个市,直接说自己是江都人,通州人等等。遇到徐州,连云港,等公认的苏北人说苏中人为苏北人时,大多会说比苏北发展好多了,如果苏锡常人不在身边甚至说跟苏南差距不大了。

南京人,称自己和苏锡常镇为苏南……其他苏北大多会补充一句,说苏州除去经济好,其他不如南京。(我作为苏州外来人口,也承认南京很多地方比苏州好,但是苏州绝对不仅经济比南京好)

以上基本是我周围同事的观点

说到江苏,人们总会说起苏南苏北,这些年又有人提出了苏中的概念,还有人说其实还有苏西,专指南京。当然,苏西的提法现在没有什么市场。

苏南一般认为是指南京、苏州、无锡、常州和镇江。但更多人提出,真正意义上的苏南实际上是专指苏锡常。苏州、无锡、常州位置位居苏州南部,靠近上海,受上海经济辐射较大, 历史 上是中国民族工商业的发源地,现在是苏南模式的振兴地。苏南是个地理概念,但更是个文化概念,该处吴文化盛行,和上海以及浙江杭州、嘉兴、宁波等地同属吴越文化圈。

相比之下,南京经常被单独拎出,戏称为苏西的徽京,因为作为江苏省的省会,南京的省会未免太靠西了。南面的苏锡常更加愿意和上海走的近些,北面的苏北五市又感受不到南京的太多关怀,反倒是马鞍山等安徽地市,紧紧跟在南京身后。甚至有安徽人提出,南京本来就是安徽的省会嘛!

镇江在苏南的位置显得有些尴尬,特别的低调,直到人们吃饭时候,才会想起有一种绝品叫镇江老陈醋!GDP排名全省倒数第四,很多外省人甚至以为镇江是在苏北,但人家的人均GDP是妥妥的全国领先!

至于苏中的扬州、泰州、南通,这些年演化出了一个苏中的概念。很多人对这个概念嗤之以鼻,认为长江以北就是苏北,硬搞出个苏中概念,还是想和苏北五兄弟拉开距离。扬州自古繁华,烟花三月下扬州;泰州则被马可·波罗称赞“这城不很大,但各种尘世的幸福极多”!虽然近些年这些 历史 名城的发展势头不如苏南地区,但也是中规中矩。尤其是被称为“北上海”的南通,“据江海之会、扼南北之喉 “,人家现在是真的跟上海跑了,进入上海都市圈核心城市群,估计以后也不大会提自己来自苏中,而是来自上海都市圈。

苏北,神一样的概念。没有哪个省有像苏北这样的自带”地域黑“性质的概念。苏北,本意是个地理概念,长江以北的江苏地区。苏北也带有文化意味,苏北的亚文化跟苏南的吴文化还是有些差别,但也不同于鲁文化。但现在苏北一词反倒成了苏南人民寻找自我优越感,苏北人民用以自嘲的特定词汇了。苏北过去发展是慢了,原因很多,有的说是 历史 因素,有的说是农业保障需要,有的说就是江苏省把苏北给忘了。有意思的是,苏南人民乐意自己说苏北穷,但绝不同意省外的人说苏北穷!到底还是一家人,到底江苏再穷的地市,在全国也属于领先的发达地区!

江苏的地理划分比较有意思,是这样的:

长江以南的南京、镇江、常州、无锡、苏州统称为苏南地区。

淮河以北的徐州、连云港单列,不属于苏北地区。因为他们原本不属于江苏,讲的又是山东话,对江苏没啥认同感,淮河以南的江苏人也视其为另类。

其他的城市统称为苏北。没有苏中这一地区。

在大家的印象说,提到是江苏某个城市,都会自带头衔,哦,苏南的啊,发达;苏北的啊,发展不怎么样吧,其实有失偏颇。

学地理的时候,老师没有教过我们江苏有苏南、苏北之分。一般来讲,是以长江为界分为了苏南,苏北,也不会被经常提及,新闻报到的时候可能嫌读那么多城市名字太麻烦了,就用了苏南五市,苏北等等代替,逐渐形成了默契。

但是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改革的不断深入,苏南成了发达的代名词,而苏北呢,则成为了落后的简称,这样反而增加了江苏各城市之间的恩怨,而且有地域黑的嫌疑。

后来,南通,扬州,泰州又合力提出了苏中的概念,试图脱离苏北。就形成了现在大家所熟知的苏南,苏中,苏北的划分。

苏南:南京、苏州、无锡、常州、镇江

苏中:扬州、南通、泰州

苏北:徐州、连云港、宿迁、盐城、淮安

在我看来,江苏所有城市是一家,按照地域分为苏南、苏中、苏北没有问题,但是千万别因为这些划分,而成为了地域黑,成为了江苏所谓内斗的导火索。这些划分仅仅是地域的划分,不代表任何感情色彩,这样是最好的,整个江苏拧成一股绳,大力发展自己,不要单单着眼于省内,看看全中国,全世界,站得高看得远,前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GDP总量追追广东,民富追追浙江, 社会 福利追追欧洲。

话已讲完,谁赞成,谁反对!

苏南――江苏南部毫无疑问苏锡常镇宁五市,以长江为界,苏中通杨泰三市――江苏中部,苏北――徐宿淮盐连五市,这是地理位置划分,个人觉得按什么语言划分苏南就是苏锡常在苏锡常眼里通杨泰就是苏北这些话就是扯蛋,无论如何谁也改变不了镇江南京在长江在江苏南边得事实,苏南的土话“刚波”却和传统的苏北五市没什么关联,这点需要说清楚,不要说到刚波就把徐宿淮盐连扯进去,苏锡常眼里镇宁也是苏南,通杨泰是苏中亦是江北,徐宿淮盐连是苏北。

所谓人们常说的这个“人们”包括哪些人呢?按推断应该是目前自称自己是苏中地区的那些人,也就是那些淮河以南长江以北的人,苏南人才不会去赶这种浑水呢。江苏自古以来就只有苏南苏北之分,没有什么苏中之说。在苏南人眼里,长江以北的江苏所有地区都称为苏北。苏中的说法应该是那些笼罩在“苏北”阴影下,又强烈想跳出“苏北”称谓的那群人,因为自古以来苏北就被苏南所看不起。所以导致现在出现令苏南人嗤之以鼻的“苏中”说法。

人们常说的苏南、苏中、苏北具体是怎么划分的?

一、目前官方认可的苏南、苏中、苏北划分范围如下:

苏南包括:南京、镇江、常州、无锡、苏州。

苏中包括:扬州、泰州、南通。

苏北包括:徐州、连云港、宿迁、盐城、淮安。

注:图中上部5市是苏北,中部3市是苏中、下部5市是苏南。

二、苏南范围的划分与理解。

从地域概念讲,苏南一般理解为江苏省长江以南地区。新中国成立初期,1949年4月26日,就设立了苏南行政公署。包括的范围是镇江、常州、无锡、苏州还有松江。后来上海独立设市时松江划归了上海。

南京原是单立的城市,在苏南、苏北行政公署合并成立江苏省后成为省府所在地。因南京地域主要在长江以南,因此称为苏南也是完全符合实际的。

把苏锡常称为苏南,主要是民间按照语言所作的划分。苏锡常的方言都是吴语,而镇江、南京的方言则都是北方语。

还有就是改革开放初期出了个苏南模式,当时仅指苏锡常地区的乡镇企业发展模式。这可能也是把苏南误解为仅限于苏锡常的一个原因。

三、苏北、苏中范围的划分。

新中国成立初,1949年4月21日,我国设立了苏北行政公署,包括扬州、泰州、扬州、盐城、淮安(原淮阴)。以后徐州、连云港划入。

从地域上看,很明显,江苏长江以北称为苏北。

苏中的概念也早就有之,指江苏中部地区。著名的苏中七战七捷或称苏中战役就冠以了苏中的名称。1986年纪念苏中战役时在南通市的海安建立了苏中七战七捷纪念馆,并印发了纪念苏中七战七捷邮政明信片。

江苏省省委省政府为实施区域发展战略,在2003年启动沿江八市开发,实施苏中崛起战略工程。明确了苏中三市的行政区划范围,即扬州、泰州、南通属于苏中。

苏中,就是指江苏紧靠长江北岸的地区。苏北是指江苏长江以北除去苏中的地区。

苏州中学作为是一座有着25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苏州自古就有崇文尚教的优良传统,教育事业一直非常发达。苏州中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1035年,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在今苏州中学校址上创办苏州府学,首开东南兴学之风。据记载:“苏州府学是宋代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官办地方学府,号称东南学宫之首。”尽管江苏省苏州中学的占地面积已无法与当年相比,但历经千年,办学历史未断,校址始终未变,格局基本保存,这在中外教育史上都是罕见的!因此,苏州中学是作为世界历史文化遗产的古城苏州的最具历史文化底蕴、最具人文魅力的文化教育瑰宝。

从1035年到2009年,苏州中学走过了近千年的历程,千年漫漫,风起云涌,姑苏城南这片钟灵毓秀的土地上,她血脉流贯、弦歌不断,薪火相传、桃李芬芳,在行进中形成一系列重要的历史节点,在苏州乃至江苏教育史上留下了光辉的记录。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952701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15
下一篇2023-10-1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