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的资料

对联的资料,第1张

  对联的定义

  对联又称楹联,起源于桃符,是一种对偶文学,大致可分诗对联,以及散文对联,严格区分大小词类相对,可见称“对联起源律诗”是根本的错误。传统对联的对仗要比所谓的诗对联工整。随着唐朝诗歌兴起,散文对联,被排斥在外。

  散文对联一般不拘平仄,不避重字,不过分强调词性相当,又不失对仗的对联。

  对联之格律

  对联源远流长,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他在寝门桃符板上的题词“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谓文“题桃符”(见《蜀梼杌》)。这要算我国最早的对联,也是第一副春联。(见《应用写作》1987年第1期《漫话对联》)

  对联的正规名称叫楹联,俗称对子,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汉语言文学艺术形式,为社会各阶层人士所喜闻乐见。对联格律,概括起来,是六大要素,又叫“六相”,分叙如下:

  一是字数要相等。上联字数等于下联字数。长联中上下联各分句字数分别相等。有一种特殊情况,即上下联故意字数不等,如民国时某人讽袁世凯一联: “袁世凯千古;中国人民万岁。”上联‘袁世凯’三个字和下联‘中国人民’四个字是"对不起"的,意思是袁世凯对不起中国人民。

  对联中允许出现叠字或重字,叠字与重字是对联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只是在重叠时要注意上下联相一致。如明代顾宪成题无锡东林书院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但对联中应尽量避免“同位重字”和“异位重字”。所谓同位重字,就是以同一个字在上下联同一个位置相对。:所谓异位重字,就是同一个字出现在上下联不同的位置。不过,有些虚词的同位重字是允许的,如杭州西湖葛岭联:

  桃花流水之曲;

  绿荫芳草之间。

  上下联“之”字同位重复,但因为是虚字,是可以的。不过,有一种比较特殊的“异位互重”格式是允许的(称为“换位格”),如林森挽孙中山先生联::

  一人千古;

  千古一人。

  二是词性相当。在现代汉语中,有两大词类,即实词和虚词。前者包括:名词(含方位词)、动词、形容词(含颜色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后者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象声词六类。词性相当指上下联同一位置的词或词组应具有相同或相近词性。首先是"实对实,虚对虚"规则,这是一个最为基本,含义也最宽泛的规则。某些情况下只需遵循这一点即可。其次词类对应规则,即上述12类词各自对应。大多数情况下应遵循此规则。再次是义类对应规则,义类对应,指将汉字中所表达的同一类型的事物放在一起对仗。古人很早就注意到这一修辞方法。特别是将名词部分分为许多小类,如天文(日月风雨等)、 时令(年节朝夕等)、 地理(山风江河等)、官室(楼台门户等) 、草木(草木桃李等) 、飞禽(鸡鸟凤鹤等)等等。最后是邻类对应规则,即门类相临近的字词可以互相通对。如天文对时令、 天文对地理 、地理对宫室等等。

  三是结构相称。所谓结构相称,指上下联语句的语法结构(或者说其词组和句式之结构)应当尽可能相同,也即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并列结构对并列结构,等等。如李白题题湖南岳阳楼联:

  水天一色;

  风月无边。

  此联上下联皆为主谓结构。其中,“水天”对“风月”皆为并列结构,“一色”对“无边”皆为偏正结构。

  但在词性相当的情况下,有些较为近似或较为特殊的句式结构,其要求可以适当放宽。

  四是节奏相应。就是上下联停顿的地方必需一致。:如:

  莫放 春秋 佳日过;最难 风雨 故人来。

  这是一副七字短联,上下联节奏完全相同,都是“二——二——三”。比较长的对联,节奏也必须相应。

  五是平仄相谐。什么是平仄?普通话的平仄归类,简言之,阴平、阳平为平,上声、去声为仄。古四声中,平声为平,上、去、入声为仄。平仄相谐包括两个方面:

  (一)上下联平仄相反。一般不要求字字相反,但应注意:上下联尾字(联脚)平仄应相反,并且上联为仄,下联为平; 词组末字或者节奏点上的字应平仄相反;长联中上下联每个分句的尾字(句脚)应平仄相反。

  (二)上下联各自句内平仄交替。当代联家余德泉等总结了一套“马蹄韵"规则。简单说就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这样一直下去,犹如马蹄的节奏,如:

  书山有路勤为径。

  ○○●●○○●

  学海无涯苦作舟。

  ●●○○●●○

  (○为平,●为仄。"学"字按《平水韵部》为入声)

  对联平仄问题不是绝对的,在许多情况下可以变通。如对联中出现叠字、复字、回文、谐趣、音韵等等,可以视具体情况而定。有的因联意需要时也可以例外。

  六是内容相关。什么是对联?就是既“对”又“联”。上面说到的字数相等、词性相当、结构相同、节奏相应和平仄相谐都是“对”,还差一个“联”。“联”就是要内容相关。一副对联的上下联之间,内容应当相关,如果上下联各写一个不相关的事物,两者不能照映、贯通、呼应,则不能算一副合格的对联,甚至不能算作对联。

  但对联的任何规则都有例外,“内容相关”也是如此。对联中有两类极特殊的对联。一是"无情对",上下联逐字逐词对仗工整,但内容毫不相关(或有似是而非的联系),上下联联意对比能造成意想不到趣味性。如:

  树已半寻休纵斧;

  果然一点不相干。

  上下联中,"树""果"皆草木类;"已""然"皆虚字;"半""一"皆数字;"寻""点"皆转义为动词;"休""不"皆虚字;"纵""相"皆虚字;"斧""干"则为古代兵器。全联以口语对诗句,更显出乎意料之趣味。

  二是分咏格诗钟。上下联分别咏出不相干的两个事物;逐字逐词对仗工整;通过联意从某一点上把两件事物关连起来。分咏格诗钟有些类似无情对,还类似谜语,但不同点也很多,有兴趣的联友可作进一步研习。

  楹联强调内容相关,但又禁忌同义相对,称为“合掌”。所谓忌同义相对,指上下联相对的语句,其意思应尽量避免雷同,如“旭日”对“朝阳”、“史册”对“汗青”、“神州千古秀”对“赤县万年春”、“生意兴隆通四海”对“财源茂盛达三江”等,就属合掌。当然,个别非中心词语的合掌,或者合掌部分在联中比重很小,无伤大雅。

  对联之习俗

  春联习俗春联对联作为一种习俗,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05年国务院把楹联习俗列为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有关介绍和评定文字如下:

  楹联习俗源于我国古代汉语的对偶现象,西晋时期(290年左右),出现合律讲究的对句,可视为其形成的重要标志。在一千七百余年的历史传衍过程中,楹联与骈赋、律诗等传统文体形式互相影响、借鉴,历北宋、明、清三次重要发展时期,形式日益多样,文化积淀逐渐丰厚。楹联有偶语、俪辞、联语等通称,以“对联”称之,则肇始于明代。

  楹联以“副”为量词,一般以两行文句为一副,并列竖排展示,自上而下读,先右后左,右边为上联,左边为下联。楹联属格律文学,有种种讲究,但无字数和句数的限制,少则一字,多至千言。上下对举、字数相等、词性相同、平仄相对、辞法相应、节律对拍、形对义联是其文体特性,其中尤以声律的平仄与词性的对仗为关捩。楹联言简意赅,雅俗共赏,人称“诗中之诗”。

  楹联以文字为内容、以书法为载体,制品种类繁多,包括纸裱、镜框、木刻、石刻、竹刻等。在楹联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大量的相关著述,各类楹联典籍数以万计。

  楹联应用广泛,除名胜宫殿、亭台楼阁、厅堂书屋悬挂外,还广泛应用于节庆、题赠、祝贺、哀挽、陵墓等场合。依据功用之不同,它可分为春联、寿联、风景名胜联、自题联及各种技巧联等。

  楹联习俗在华人乃至全球使用汉语的地区以及与汉语汉字有文化渊源的民族中传承、流播,对于弘扬中华民族文化有着重大价值。

  对联习俗主要包括如下几种:

  春联习俗。春联古称春贴,是一年一度新春佳节时书写张贴的一种时令对联。春联习俗起源于五代,至宋代已成形,明代已很普遍。在湖南,贴春联是春节文化中的一种重要习俗。春联具有祝颂性、时效性和针对性特点,并突出一个“春”字。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

  婚联习俗。婚联是为庆贺结婚之喜而撰写对联,通常张贴于婚娶之家的大门、洞房门、厅堂或妆奁堂上。其内容多是对结婚双方的热情赞美和良好祝福,带有浓烈的吉祥、喜庆色彩。

  寿联习俗。寿联是为过寿的人祝寿专用的对联,其内容一般是评赞过寿者的功业才能、道德文章、祝福过寿者多福高寿,美满幸福,具有热烈而庄敬的感情色彩。

  挽联习俗。挽联,有的地方叫丧联,系由挽词演变而来,是一种人们用于对先人、死者表示缅怀、寄托哀思的对联。往往贴在门口、骨灰盒两侧、追悼会会场两侧、花圈上,一般用白纸配黑字,具有肃穆、庄严和沉痛的感情色彩。透过联语,唤起人们对死者的追念和尊敬之情。

  对联之起源

  哲学探源:楹联者,对仗之文学也。这种语言文字的平行对称,与哲学中所谓“太极生两仪”,即把世界万事万物分为相互对称的阴阳两半,在思维本质上极为相通。因此,我们可以说,中国楹联的哲学渊源及深层民族文化心理,就是阴阳二元观念。 阴阳二元论,是古代中国人世界观的基础。以阴阳二元观念去把握事物,是古代中国人思维方法。这种阴阳二元的思想观念渊源甚远,《易经》中的卦象符号,即由阴阳两爻组成,《易传》谓:“一阴一阳之谓道。”老子也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老子》第42章。)荀子则认为:“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合而变化起。”(《荀子•礼论》)《黄老帛书》则称:“天地之道,有左有右,有阴有阳。”这种阴阳观念,不仅是一种抽象概念,而且广泛地浸润到古代中国人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万事万物的认识和解释中。《周易•序卦传》“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有礼仪有所措。”《易传》中,分别以各种具体事物象征阴阳二爻。阴代表坤、地、女、妇、子、臣、腹、下、北、风、水、泽、花、黑白、柔顺等;与此相对应,阳则代表乾、天、男、父、君、首、上、南、雷、火、山、果、赤黄、刚健等。这种无所不在的阴阳观念,深入到了汉民族的潜意识之中,从而成为一种民族的集体无意识。而阴阳观念表现在民族心理上,重要的特征之一,就是对以“两”、“对”的形式特征出现的事物的执着和迷恋。“物生在两……,体有左右,各有妃藕。”(《左传•昭公三十二年》)“天下的道路,只是一个包两个。”(《朱子语类》卷九十三)“成熟、新生,二者于义为对。对待之文,自太极出两仪后,无事无物不然;日用、寒暑、昼夜,以及人事之万有——生死、贵贱、贫富、尊卑、上下、长短、远近、新旧、大小、香臭、深浅、明暗,种种两端,不可枚举。” (叶燮:《原诗》外篇)这种根源于阴阳二元论世界观偏爱成双结对的民族心理,是对偶句式得以产生并流行的深层原因之一。前人的许多论述,也注意到了这种联系。《文心雕龙•丽辞》: 造物赋形,支体必双;神理为用,事不孤立。夫心生文辞,运裁百虑。高下相须,自然成对。……体植必两,辞动有配。……

  语言寻根:一副标准的楹联,它最本质的特征是“对仗”。当它用口头表达时,是语言对仗,当它写出来时,是文字对仗。语言对仗的含义是什么呢?通常我们提到要求字数相等、词性相对、平仄相拗、句法相同这四项,四项中最关键的是字数相等和平仄相拗,这里的字数相等,不同于英语的“单词数”相等,其实质上是“音节”相等。即一个音节对应一个音节。在英语中,单词“car”与“jeep”在数量上是相等的,但音节不相等。而汉语“kǎchē”与“jīpǔ”,数量相等又音节相等。汉语之所以能实现“音节”相等,是因为汉语是以单音节为基本单位的语言。音节、语素、文字三位一体。汉语每个音节独立性强,都有确定的长度和音调,音调古有平、上、去、入四声,今有阳平、阴平、上声、去声四声,皆分平仄两大类。平对仄即谓相拗。这样,汉语的语素与语素之间(即字与字之间)就能建立起字数相等、平仄相谐的对仗关系。而英语中,即使事物的名称、概念能够相对,单词的数量和词性能够相对,两个句子的句式能够相对,但其音节长短不一,独立性弱,可自由拼读,又无声调,故无法相对。 楹联大多数是写成文字,并且很多时候还要书写、悬挂或镌刻在其它建筑物或器物上。因此,楹联对仗的第二层即是所谓文字相对。文字相对意味着楹联不仅是语言艺术,又是装饰艺术。作为装饰艺术的一副楹联,要求整齐对称,给人一种和谐对称之美。汉字又恰好具备实现整齐对称的条件,它是以个体方块形式而存在的,方方正正,整整齐齐,在书写中各自占有相等的空间位置。它具有可读性,又具可视性。其方块构形,既有美学的原则,又包含着力学的要求。它无论是横写与竖排,都能显得疏密有致,整齐美观。而英文呢,它是拼音文字,每个单词长短不一,只表音,不表义,更无可视性,只能横排,不能竖排,无法从形体上实现真正的对称。 下面试举两个意思相同的中英文对偶句进行比较,以进一步说明为何只有汉语才有真正的对仗,而英文和其他拼音文字则不能。

  英文:(莎士比亚名言,按楹联形式排列)

  中文:

  构佳思;

  写妙句。

  英文“上、下联”单词数相等、词性相同、句式也相同,但音节不相等。读起来,因其无声调,上下联都是一个声音面貌,没有平仄相间带来的抑扬顿挫。至于书写上,“下联”比“上联”少了两个字母的位置,故全不对称。读者或许会想,能不能找出和写出一个英文对偶句,在单词数相等、词性相同、句式相同的基础上音节也相等,书写空间(字母数相等)也相等呢?不能说绝对不能,但因英文的音节、文字、语素不是三位一体的,实际操作起来只能是顾此失彼,即使莎翁这个对偶句,在英语中都是极其罕见的。而中文的“构佳思;写妙句”情况就不同了。你看,字数相等,词性相同,句式相对,音节相等,平仄基本相谐,书写起来则完全整齐对称。因此,英文“think good thoughts; write good word”不是楹联,而中文“构佳思;写妙句。”则可称为楹联。

  对仗之路:从文学史的角度看,楹联系从古代诗文辞赋中的对偶句逐渐演化、发展而来。这个发展过程大约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对偶阶段,时间跨度为先秦、两汉至南北朝。 在我国古诗文中,很早就出现了一些比较整齐的对偶句。流传至今的几篇上古歌谣已见其滥殇。如“凿井而饮,耕田而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之类。至先秦两汉,对偶句更是屡见不鲜。 《易经》卦爻辞中已有一些对偶工整的文句,如:“渺能视,跛能履。”(《履》卦“六三”)、“初登于天,后入于地。”(《明夷》卦“上六”)《易传》中对偶工整的句子更常见,如:“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系辞下传》)、“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则各从其类也。”(乾•文言传)

  成书于春秋时期的《诗经》,其对偶句式已十分丰富。刘麟生在《中国骈文史》中说:“古今作对之法,《诗经》中殆无不毕具”。他例举了正名对、同类对、连珠对、双声对、叠韵对、双韵对等各种对格的例句。如:“青青子衿,悠悠我心。”(《郑风•子衿》)、“山有扶苏,隰有荷花。”(《郑风•山有扶苏》)《道德经》其中对偶句亦多。刘麟生曾说:“《道德经》中裁对之法已经变化多端,有连环对者,有参差对者,有分字作对者。有复其字作对者。有反正作对者。”(《中国骈文史》如:“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八十一章)、“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二十二章) 再看诸子散文中的对偶句。如:“满招损,谦受益。”(《尚书•武成》)、“乘肥马,衣轻裘。”《论语•雍也》)、“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论语•述而》)等等。 辞赋兴起于汉代,是一种讲究文采和韵律的新兴文学样式。对偶这种具有整齐美、对比美、音乐美的修辞手法,开始普遍而自觉地运用于赋的创作中。如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中有:“击灵鼓,起烽燧;车按行,骑就队。”

  五言诗产生于汉代,至魏晋达到顶峰。其中对偶句亦较多运用。汉乐府中对偶句更趋工整,俨如后代律诗中的联句。如:“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长歌行》)、“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木兰辞》) 在上述各种文体中,对偶句有如下几个特点:一是它仅作为一种修辞手法来运用,并非文体的格律要求;二是字数多从三字到七字之间;三是对仗很宽松,字数、词性、句式大体能相对,但缺乏平仄的对仗。这正如朱光潜先生所言:“意义的排偶较早起,声音的对仗是从它推演出来的。”(《朱光潜美学文集》第十二章)

  第二阶段是骈偶阶段。骈体文起源于东汉的辞赋,兴于魏晋,盛于南北朝。骈体文从其名称即可知,它是崇尚对偶,多由对偶句组成的文体。这种对偶句连续运用,又称排偶或骈偶。刘勰在《文心雕龙•明诗》评价骈体文是“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初唐王勃的《滕王阁序》一段为例: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临帝子之长洲,得仙人之旧馆。层台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列冈峦之体势。披绣闼,俯雕甍,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盱其骇瞩。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迷津,青雀黄龙之轴。虹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全都是用对偶句组织,其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更是千古对偶名句。这种对偶句(即骈偶)是古代诗文辞赋中对偶句的进一步发展,它有如下三个特点:一是对偶不再是纯作为修辞手法,已经变成文体的主要格律要求。骈体文有三个特征,即四六句式、骈偶、用典,此其一。二是对偶字数有一定规律。主要是“四六”句式及其变化形式。主要有:四字对偶,六字对偶,八字对偶,十字对偶,十二字对偶。三是对仗已相当工巧,但其中多有重字(“之、而”等字),声律对仗未完全成熟。

  第三阶段是律偶阶段。律偶,格律诗中的对偶句。这种诗体又称近体诗,正式形成于唐代,但其溯源,则始于魏晋。曹魏时,李登作《声类》十卷,吕静作《韵集》五卷,分出清、浊音和宫、商、角、徵、羽诸声。另外,孙炎作《尔雅音义》,用反切注音,他是反切的创始人。但魏晋之际,只以宫、商之类分韵,还没有四声之名。南北朝时,由于受佛经“转读”的启发和影响,创立了四声之说,撰作声谱,借转读佛经声调,应用于中国诗文,遂成平、上、去、入四声。其间,周颙作《四声切韵》,沈约作《四声谱》,创“四声”“八病”之说,并根据诗歌要求有节奏感和音乐美的特点,经过创作实践的摸索,总结出诗歌必须“五字之中,音韵悉异,两句之内,角徵不同”的原则。于是,诗文的韵律日益严格。对偶句的格律由骈偶发展成为律偶。 在沈约、谢眺的“永明体”诗中已有比较工整的律偶。如:“云去苍梧野,水还江汉流。”(谢眺《新亭诸别范零陵云》) 如;“艾叶弥南浦,荷花绕北楼。”(沈约《休沐寄怀》)等。从齐梁“四声”、“八病”说盛行之后,再把四声二元化,分为平(平声)、仄(上、去、入声)两大类,既有了平仄的概念,又逐步总结出每句诗的平仄应有变化,每句诗与每句诗之间的平仄也应有变化的“调平仄术”和联结律诗的“粘法”;同时,又发现每句诗用五、七字比用四、六字更富有音乐美,节奏也更加有变化;在一首诗中,骈偶句与散体句并用,又能显示出语言的错综美。就这样,从齐梁时略带格律的“新体诗”,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到了唐代,律诗达到了严格精密的阶段,成为唐诗的主要形式之一。一般的五、七言律诗,都是八句成章,中间二联,习称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句式、平仄、意思都要求相对。这就是标准的律偶。举杜甫《登高》即可见一斑: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双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首诗的颌联和颈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对仗极为工稳。远胜过骈体文中的骈偶句。除五、七言律诗外,唐诗中还有三韵小律、六律和排律,中间各联也都对仗。

  律偶也有三个特征:一是对仗作为文体的一种格律要求运用;二是字数由骈偶句喜用偶数向奇数转化,最后定格为五、七言;三是对仗精确而工稳,声律对仗已成熟。

  综上所述,汉文学的对偶句式历经了至少两三千年,经由排偶、骈偶、律偶三个阶段,“对称原则由意义推广到声音方面”(《朱光潜美学文集》第十二章),到盛唐已发展至尽善尽美。唐代诗人的对仗技巧已炉火炖青。如果把楹联比喻成孕育在诗文母体中的胎儿,那么此时的胎儿已是完全发育成熟,即将呱呱坠地了。

  对联之特征

  季世昌、朱净之先生在《中国楹联学》中曾把楹联的特征概括为:鲜明的民族性,强烈的时代性,严密的格律性,高度的概括性和广泛的实用性。鲜明的民族是指楹联极为鲜明地体现着我们自己的民族传统和民族风貌。强烈的时代性是指楹联象一切文学形式一样,必然打上时代的印记。严密的格律性是指楹联有自己的独特格律。高度的概括性是指楹联具有比其它文学形式具有更强、更大的艺术概括力,它往往能以极其有限的文字反映深广的生活内容。广泛的实用性是指楹联普遍地运用到社会生活之中,可谓各行各业、各色人等,各种场合,无所不用,无所不在,无所不见。

  傅小松的《中国楹联特征论略》则把楹联的特征概括为五个对立统一:

  独特性和普遍性的统一:人们普遍认为楹联是中国最独特的一种文学形式。其独特性究竟表现在哪里呢?主要表现在结构和语言上。楹联可称之为“二元结构”文体。一副标准的对联,总是由相互对仗的两部分所组成,前一部分称为“上联”,又叫“出句”、“对头”、“对公”;后一部分称为“下联”,又叫“对句”、“对尾”、“对母”。两部分成双成对。只有上联或只有下联,只能算是半副对联。当然,许多对联,特别是书写悬挂的对联,除了上联、下联外,还有横批。横批在这种是对联中是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往往是对全联带有总结性、画龙点睛或与对联互相切合的文字,一般是四个字,也有两个字、三个字、五个字或七个字的。从语言上看,楹联的语言既不是韵文语言,又不是散文语言,而是一种追求对仗和富有音乐性的特殊语言。楹联这种特殊的“语言——结构”方式,完全取决于汉语言及其文字的特殊性质。这种“语言——结构”的独特性使得楹联创作在构思、立意、布局、谋篇上迥异于其它文学形式。同样的客观对象和内容,楹样总是设法从两个方面、两个角度去观察和描述事物,并且努力把语言“整形”规范到二元的对称结构之中去。

  楹联具有上述的独特性,但是,楹联仍是一种文学形式,具有文学的一般性和普遍性特征。它也是一种用语言塑造文学形象,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思想感情的艺术。它具有文学的形象性、真实性和倾向性等特点,也具有文学的认识作用、教育作用和审美功能。楹联可叙事、可状物、可抒情、可议论。如悼念死者,可写祭文,可写挽诗,也可写挽联,这说明楹联是文学大家庭中的一员,只是形式独特而已。

  寄生性和包容性的统一:所谓寄生性,指楹联本从古文辞赋的骈词俪语派生发展而来,小而言之,它就是一对骈偶句,因此,它能寄生于各种文体之中。诗、词、曲、赋、骈文,乃至散文、戏剧、小说,那一样中又没有工整的对偶句呢?但反过来,楹联又具有极大的包容性。它可以兼备其他文体的特征,吸收其他文体的表现手法,尤其是长联和超长联,简直能集中国文体技法之大成。诸如诗之精炼蕴藉,赋的铺陈夸张,词之中调长调,曲的意促爽劲,散文的自由潇洒,经文的节短韵长等等,皆兼收并蓄,熔铸创新。

  这就是中国楹联,一种充满矛盾和对立统一的特殊艺术形式

  aabb叠字成语大全1

 1)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2) 追你让我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想你让我朝朝暮暮日日夜夜时时刻刻牵牵盼盼;逗你让我吵吵闹闹拉拉扯扯羞羞嗒嗒娇娇滴滴。玫瑰情人节快乐。

 3) 寻寻觅觅,地上没有人民币;冷冷清清,北风呼啸到冬季;凄凄惨惨戚戚,没人懂我相思意。世界好友周,我还是主动出击吧,祝你快乐如意,事事顺利。

 4) 相聚兴高彩烈,分散冷冷清清,一年四季不停!我们要付出多少的努力,才能够常常相聚!澳门回归纪念日:相思甜蜜蜜,聚散两依依!

 5) 一样是两个女儿,一方面如火如荼,一方面冷冷清清,相形之下,委实使人难堪。

 6) ) 冷冷清清,凄凄惨惨凄凄,思念朋友时候,最难将息,一条两条短信,送去我浓浓情意,天冷晚来风急,多加衣,冷风冷雪冷天气,冷不了,你我深深情谊!

 7) 可是,马车似乎变得冷冷清清了

 8) 蓓尔美尔街上冷冷清清,有身份的人都走了

 9) 热热闹闹的场面有,但是冷冷清清的独处更多

 10) 爱你,却要无欲无求,好难!爱你,却要偷偷摸摸,好累!爱你,却让自己心碎,好惨!但竟然心甘情愿,好傻!

 11) 你不要再偷偷摸摸躲躲藏藏慌慌张张哭哭啼啼了,快点投案自首吧!我会向丘比特求情的!你必须明白,爱上我不是罪过,快点向我示爱吧!情人节快乐!

 12) 做事应该正大光明,何必鬼鬼祟祟,偷偷摸摸呢

 13) 怕儿女们反对,王大爷来了个先斩后奏,俩人“偷偷摸摸”结婚后才跟儿女宣布。

 14) 如果我们在这里宿营,可能会有射手们偷偷摸摸地来探听我们的虚实的。

 15) 无疑,风流韵事要偷偷摸摸,而婚姻生活则简单得多

 16) 晚上,他常乘人不备,走到别人家里,偷偷摸摸地爬上楼梯

 17) 儿子不得不偷偷摸摸学习小提琴和乐理

 18) 时逢仲冬,彤云密布,朔风凛冽,纷纷洋洋下一天好大雪。

 19) 淡粉的樱花纷纷洋洋洒洒,蔚蓝的天空上飘过一片片云,既安静又神秘。

 20) 的一声,接无数的彩丝凭空飞了出来,纷纷洋洋,全挂在了田七的头上。

 21) 噼噼啪啪一阵鞭炮,天色渐暗,天空纷纷洋洋飘起雪来,一片片雪花洒落商州,给这座城市更添了几分年节喜庆。

 22) 荷兰望着天空纷纷洋洋的雪花轻声说道。

 23) 那高士迟迟未到,一场罕见的大雪却先降临,纷纷洋洋的大雪下了整整两天两夜,于是缑氏山上忽然变成白皑皑一片。

 24) 我虽一路疾走,但天公不作美,行至半路,果然有纷纷洋洋的雪花飘落。

 25) 祝童清楚的看到,确实有一只紫色的小蝶从松井式胸膛里冲出,带着一团血雾飞出静室,翩翩飞舞三周后消失在纷纷洋洋的雪空高处。

 26) 也不知是这石像听懂了上官寒昏眩中的胡话,还是洞中的水雾被她手中‘墨龙霜’的寒力所凝,石像身侧,竟纷纷洋洋的下起一片薄雪。

aabb叠字成语大全2

 半半拉拉 不完整或未全部完成的。

 半半路路 事物进行的过程中间。

 彬彬济济 形容人才盛多的样子。

 波波碌碌 奔走忙碌的样子。

 炳炳烺烺 光亮鲜明。形容文章辞采声韵之美。

 朝朝暮暮 每天的早晨和黄昏,指短暂的时间。

 抽抽噎噎 形容低声哭泣。

 出出律律 象声词。

 楚楚谡谡 形容风度清雅高迈。

 吹吹打打 指各种乐器的合奏。也用以形容故意渲染某种言行或事物,吸引别人注意。

 搭搭撒撒 眼皮下垂。引申为没精打采的样子。

 大大咧咧 形容待人处事随随便便,满不在乎。

 眈眈逐逐 贪婪注视,急于攫取的样子。

 颠颠倒倒 ①指神思迷糊错乱。②指事情不顺或言行无条理,不可置信。

 嘟嘟哝哝 连续地小声地自言自语。有时也带有抱怨的意思。

 躲躲闪闪 躲避闪开,以免遇到某些情况。亦形容遮遮盖盖,支支吾吾,不坦率,不直爽。

 峨峨汤汤 形容乐声高亢奔放。

 峨峨洋洋 用以形容音乐高亢奔放。后亦用以形容欢乐之态。

 噩噩浑浑 指质朴忠厚的样子。指上古之世。

 沸沸汤汤 水奔腾汹涌的样子。

 纷纷籍籍 纷纷:众多。籍籍:杂乱的样子。纵横交错。形容众多而且杂乱的样子。

 纷纷扰扰 凌乱的样子。也形容思绪纷乱。

 纷纷洋洋 形容雪花或似雪花般散片细物纷乱飘扬。同“纷纷扬扬”。

 纷纷拥拥 指纷乱拥挤。

 风风韵韵 ①形容韵致、意态美好。②声音悠长婉转的样子。

 服服贴贴 指让人信服或物品平整。

 干干翼翼 勤勉敬慎。

 鼓鼓囊囊 软外皮中塞得圆鼓鼓的;藏物凸起的样子。

 乾乾翼翼 指勤勉敬慎。

 赫赫巍巍 显赫高大的样子。

 赫赫炎炎 形容势焰炽盛。

 赫赫扬扬 赫赫:显赫的样子。①光明盛大的样子。②形容兴旺显赫。

 花花绿绿 原指花草树木鲜艳多彩;形容颜色鲜明多彩。

 浩浩汤汤 犹浩浩荡荡。指水势壮阔的样子。

 慌慌张张 形容举止慌张,不稳重。

 恍恍荡荡 摇晃不定。

 昏昏沉沉 形容人神志不清的样子。

 昏昏噩噩 形容糊涂、无知的样子。

 昏昏浩浩 苍茫浩渺。

 昏昏默默 ①看不见听不到的状态。指至道难见莫测。②迷糊,不知所以。

 混混噩噩 无知无识,糊里糊涂。

 混混沌沌 迷糊不清的样子,模糊一片,不分明。

 混混沄沄 水流汹涌貌。比喻连续不断。

 哼哼唧唧 形容说话装模作样,拿腔拿调。也形容生病时的呻吟声。

 浑浑沉沉 广大的样子。

 浑浑沌沌 混杂、不分明的样子,也指糊涂无知的样子,形容迷糊,不清醒。

 汲汲忙忙 行动急迫或事情繁忙。

 汲汲皇皇 急切匆忙。

 继继承承 指前后相承,延续不断。

 继继存存 指前后相承,延续不断。同“继继承承”。

 继继绳绳 指前后相承,延续不断。同“继继承承”。

 兢兢干干 指敬慎自强。

 兢兢乾乾 指敬慎自强。

 兢兢翼翼 形容做事谨慎、勤恳。同“兢兢业业”。

 兢兢战战 兢兢:小心谨慎的样子;战战:畏惧的样子。形容害怕而小心谨慎的样子。

 踽踽凉凉 落落寡合的样子;狷介的样子。也指独行的样子。

 侃侃谔谔 侃侃:理直气壮,从容不迫;谔谔:说话正直。说话正直,理直气壮。

 侃侃訚訚 形容和悦而从容不迫地谈话。

两个人能够走到结婚这一步,其实也是说明两个人的感情有一定的基础,而且非对方不可,所以才会走到结婚这一步的,不然的话我们的结婚,可能就没有任何的意义,而且对于两个人来也也可能就是一座监狱一样。那如果老公当着我的面,叫才认识几天的女人叠字名,该怎么办?

一、问清楚原因

首先在这个时候有的人是会大发雷霆的,想要去质问他们,但是我认为在这个时候,我们最好的做法是冷静处理,首先先问一下他原因,有的人他是下意识说出来的,如果是下意识说出别人女人的叠字名的话,其实也就说明有一定的问题了。其实我想很多人在这个时候去问自己,老公肯定心里面也有答案了,就算问出来他说是不小心的,或者说自己根本不知道,我们也是不会相信的。

二、多观察老公的行为

那么在这个时候,无论他回答的是什么,我们在以后的生活当中,也应该多点去观察他的行为,因为很多时候他在这样子的情况过后,会比较的心虚,而且也会献殷勤,其实献殷勤也是代表他心虚了。我们也是可以去问一下周围的朋友,看一下他们的意见到底是什么,因为有的时候,我们对他以及别人对他的看法是不一样的,但是别人对他的看法,可能会更加的准确,所以我们可以问一下自己的朋友,对这件事情是有什么看法。

三、以不变应万变

但是在这个时候其实以不变应万变,是最好的做法,有的时候我们可以做好准备,也就是说,当我们觉得这段感情没有继续下去的必要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准备一下离婚。我想很多人在这个时候应该都知道,他当着我们的面叫,才认识几天的女人的名字,就已经是说明了有问题有猫腻。

对于名字,一个年代有一个年代的审美,五六十年代有一大波叫“建国”“立业”“兴华”的男孩,有一堆叫“梅”“菊”“芳”的女孩,到了近几年则演变成“梓涵”“欣怡”“子萱”扎堆。

但好像从古至今都有一种说法,那便是,名字带叠字的女孩大多都是美女,比如古代有陈圆圆、李师师这些让无数英雄尽折腰的才貌双全的歌妓。

现在 娱乐 圈里叫“ABB”的女明星也数不胜数,像蒋勤勤、高圆圆、金巧巧、刘诗诗等,她们也无一例外都是遵循了这个美人定律。

下面我们一起来盘点一下, 娱乐 圈里拥有叠字名的美人。

一、赵明明(1970年出生)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赵明明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女明星,提到她大家的第一反应就是:她太美了。

她面如银盆,眼睛大而明亮,犹如一朵盛开在天山上的雪莲花,高贵而清雅。

她一毕业就因《女人不是月亮》里的“扣儿”一角一炮而红,此后的几年里她出演了《蝴蝶兰》《中国空姐》《汉宫飞燕》等剧,无一不是美得让观众不忍挪目。

她演村姑不土,演古装更是一绝,她在《汉宫飞燕》里饰演赵飞燕,美得倾国倾城,想必赵飞燕本人也不过如此。

但比较遗憾的是她的艺龄很短,早早结婚嫁人却遭遇婚变,在最后一部有影响力的《摩登家庭》播出后不久她便退出了舞台,那时候她刚三十出头。

二、金莉莉(1965年出生)

金莉莉毕业于著名的中戏85班,与巩俐、史可、伍宇娟、陈炜并称为“五朵金花”。

她18岁那年,恰遇《红楼梦》全国海选演员,她去竞选了香菱,但是被淘汰了。当时导演王扶林正好在楼上的窗户边看到这一群年轻人,他一眼就看到了有身高优势鹤立鸡群的金莉莉。一问得知她是被刷掉的,他当时问选角的工作人员:为什么不要啊,现成的“二木头”啊。

就这样,金莉莉被安排出演懦弱不争的贾迎春。

她跟组一年半,拍了不少戏份,但后来考上了中戏没能继续出演 ,换成了后来的牟一。

虽然贾迎春没有演完成了她的一大遗憾,但她能考上中戏,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有出演《红楼梦》这个履历。

她是典型的江南美人,脸蛋圆润,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自带灵气,不过比起她的同学,她的事业显得跟她的颜值有些不对等。

三、盖丽丽(1967年出生)

自古山东出美人,盖丽丽是典型的山东美人。

她自幼学习舞蹈,十岁考进北舞,毕业后又考入上戏进修了表演。出道后她进军过歌坛和影坛,可谓全面开花。

八九十年代演过不少女主角,获得过金鸡、百花、金鹰奖等影后提名,不过每一次都与之失之交臂。

到了新千年以后,她的作品骤减,为数不多的作品中,有一部叫《完全婚姻手册》的曾经给她带来“哺乳门”的负面新闻。当时她在片中有一个母乳的镜头,在保守的当时引起了不少的争议。

几年之后她彻底淡出了 娱乐 圈,安心地做豪门阔太去了。她的老公曹华益是新丽传媒的董事长,新丽的“丽”字不言而喻。

该公司投资制作的影视作品相信大家也都不陌生,**作品包括《你好,李焕英》《我和我的父辈》《金刚川》《误杀》等,电视剧包括《赘婿》《人世间》《流金岁月》 《庆余年》《如懿传》《我的前半生》《父母爱情》等等,几乎部部都是王炸。

四、邬倩倩(1955年出生)

邬倩倩出生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从小就长得漂亮。24岁那年她从几千人中脱颖而出,成为浙江电视台艺术中心的一名演员,从此开启了自己几十年的艺术之路。

她真正开始名声大噪,是1996年嫁给导演尤小刚以后。尤小刚执导的“秘史”系列她每部都没有落下,让人印象最深刻的是《孝庄秘史》里的哲哲皇后。

那几年她演了无数个皇后、王母娘娘、太后等角色,她温婉大气的气质与这些角色相得益彰。

她与尤小刚结婚近二十年一直没有要孩子,小侄女邬靖靖从小跟着她生活。邬靖靖也演过姑父执导的电视剧的不少女主角,比如《西施秘史》里的女主角西施,虽说没有大红大紫,但捧也是认真捧过的。

比较遗憾的是邬倩倩与尤小刚的婚姻在2012年走到了尽头,那一年她都57岁了。更加离谱的是尤小刚的新欢,是出演过他执导的《乾隆秘史》 和《西施秘史》的演员周庭伊,可以说是在邬倩倩眼皮子底下把墙角挖穿了。

五、李媛媛(1961年出生)

李媛媛原名叫李圆圆,山东美人,国家一级演员,曾在母校上戏任教。

她比较有影响力的角色有《围城》里的苏文纨、《香港的故事》里的郑阿带等。她的演技非常扎实,不管是主角还是配角,都非常亮眼,其中《香港的故事》让她获得了金鹰视后。

在这部剧播出不久,她幸运地成为了一名妈妈。但令她始料未及的是,她还没有从成为人母的喜悦中反应过来就被诊断为宫颈癌。

之后她入院接受治疗,但两年之后还是不幸离世了,年仅41岁。

六、朱媛媛(1974年出生)

朱媛媛跟李媛媛是山东老乡,她年轻时貌美如花,在讲述底层家庭家长里短的电视剧《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中,即使造型非常质朴也不失娇艳,笑起来明眸善睐,一颗小虎牙独具辨识度。

虽然年少成名,长得也漂亮,但她一直不是走的偶像派路子,出道以来她出演的大多是生活剧,像《浪漫的事》《家有九凤》等都曾引起过轰动。

步入中年后,她的事业重心转向大荧幕,近年来她参演的《我的姐姐》《送你一朵小红花》等都反响不俗,她细腻而真实的演技也备受观众好评。

除了事业稳中有升,她的爱情也非常令人羡慕,老公辛柏青是她的大学同学,两人从校服到婚纱,几十年恩爱如一日。

辛柏青也是一位实力派演员,今年在《人世间》里的表现很惊艳。

七、金巧巧(1975年出生)

金巧巧的父母都是大学老师,从小对她的管理很严格,也注重她的才艺发展。

从8岁起,她便开始在沈阳音乐学院附属舞蹈学校学习芭蕾舞,后考入北京舞蹈学院继续深造。不过后来她并没有当舞蹈演员,而是考入北电表演系,与蒋勤勤、陈紫函成了同班同学。

刚毕业那年金巧巧凭借《西游记续集》里的孔雀公主一角被观众熟知,之后她在《春光灿烂猪八戒》《薛仁贵传奇》《杨贵妃秘史》等多部剧中饰演公主,因此也有了一个“公主专业户”的称号。

她曾在采访中谈到自己不能大紫大红的原因时,归纳为出道就接公主类型的角色被定位了,而她的长相气质又限制了她演农民等角色,这段话令她引发了很多年的争议。

不过,她也不在乎这些,早在2011年她就嫁给了博纳影业的总裁于冬,妥妥的豪门阔太,演戏不过是玩票性质的。

八、蒋勤勤(1975年出生)

蒋勤勤是美丽的山城姑娘,10岁开始学京剧,唱大青衣,因嗓音条件一般,后来改唱刀马旦,但依旧难以成角。于是,毕业后她火速报考了北电,并凭借漂亮的外形和京剧功底被录取。

刚上大一她就被杨洁导演挑中出演了《西施》,剧中她柳眉细眼,眼含轻愁,举手抬眸间尽是楚楚风情,让人不自觉地感慨:女娲在造人的时候真是偏心。

她的多年戏曲功底在她演古装上是有很大加成的,仪态端方,举止有古代女人的内敛含蓄,再加上她有一张极具古典韵味的脸蛋儿。此后的多年,她出演了《还珠格格3》《白发魔女》《康熙微服私访记》《卧虎藏龙》《风云》等众多古装剧,每一个角色在她的塑造下都美艳不可方物。

若不是嫁给陈建斌后回归家庭了,她的芳华应该会注入更多的角色。

九、陈莎莎(1975年出生)

陈莎莎是陈紫函的原名,也是她刚出道的时候用的名字,包括2003年播出的苏有朋版《倚天屠龙记》中,她饰演的珠儿使用的都还是陈莎莎。

她早年到台湾发展过两年,后来无功而返。回内地后也一直发展平平,于是她想改名换运,改成了“紫函”。

不过,即使改名后她仍然没有爆红。

但这并不影响她成为公认的美女,而且她非常高产 ,每年都有多部作品上线,中间从未间断过。

同时,她也是圈里非常出名的耐老女星,出道二十多年,她像吃了防腐剂一样。她的老公戴向宇比她小9岁,两人站在一起完全看不出来有近十岁的年龄差。

十、苗乙乙(1975年出生)

说到苗乙乙这个名字,可能很多人比较陌生,但说到她演过的角色,很多观众应该都有印象。

比如她最惊艳的角色——刘晓庆版《武则天》里的魏国夫人贺兰敏月,俏丽冷魅,是她最出彩的角色。

她的花期比较短,2001年张纪中版《笑傲江湖》里她饰演岳灵姗,这个时期在拉垮的造型之下就已经灵气不太足了,到了《金婚》里就更是泯然众人。

十一、高圆圆(1979年出生)

高圆圆原名叫高园园,17岁那年,还在上高中的她跟同学一起出去买书被星探发掘,接着拍了大量的广告。随着人气的高涨,她开始接拍影视作品。

虽然她大学读的并不是表演专业,但是大学期间她的作品一直没有断过。最终2003年《倚天屠龙记》里的周芷若一角,彻底让她出圈。

之后她演过不少惊艳观众的角色,像《天下第一》里人设很带感的冷血杀手柳生飘絮,《咱们结婚吧》里的大龄店长杨桃等。

戏外,她是很会拍大片的“微笑女王”,每一次街拍都让人心驰神往。

十二、甘婷婷(1986年出生)

2010年新版《水浒传》播出后,观众记住了饰演潘金莲的甘婷婷。

其实在接到这个角色之前,她想争取的角色是李师师,毕竟全明星阵容的作品对于当时还名不见经传的她来说,不大有可能拿到潘金莲那么耀眼的角色。后来制片方看她之前的履历,发现她有演“坏女人”的经验,便有意让她出演潘金莲。虽然当时制片方并没有明说,但她非常重视,为了等这个大饼,她一连推了四部戏。

不过,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演了潘金莲后她的名气是上来的,但紧接着找上门来的剧本大多都是坏女人,很长一段时间她想转型,却很难。后来她演过抗日神剧《向着炮火前进》,演过古龙武侠《新萧十一郎》,跟韩星朴海镇演过偶像剧《恋爱相对论》,可一直就进不了一线。

2020年《新鹿鼎记》播出,她在剧中饰演美人陈圆圆,剧中的她面部浮肿,颜值暴跌,让观众很是唏嘘。最近她主演的《爱拼全赢》正在热播,颜值似乎有回春之意。

十三、穆婷婷(1984年出生)

穆婷婷是北电的硕士,进入演艺圈后演技也是一直备受认可的,像《楚留香传奇》里敢爱敢恨的柳无眉,《七种武器之孔雀翎》里亦正亦邪的刘星,《活佛济公》里纯净深情的玄女宫宫主冷冰心,《天天有喜》里“傻白甜”白梅瑛等,彼此都没有对方身上的影子。

她长得小清新,让人越看越舒服,演戏也有灵气,但是资源却很虐,一开始在一些雷剧里演女主,后来拍了三年戏一部都没有播出,再后来她便渐渐淡出了。

现在她不在江湖了,江湖还有她的传说,很多UP主剪辑她的视频,都非常火爆。

十四、刘诗诗(1987年出生)

刘诗诗原名叫刘诗施,她跟金巧巧一样,也是学芭蕾舞出身。本来准备做舞蹈老师的她,因为凑热闹被导演相中,从此开始了演艺生涯。

毕业不久她被唐人影视相中,接着以“小刘亦菲”包装后推向了市场,短短几年凭借《辛十四娘》《仙剑奇侠传三》等剧打开了知名度。

虽然很多人诟病刘诗诗的演技,但是她的古装真的是非常能打的。

多年的舞蹈生涯练就了脱俗的气质,有舞蹈功底拍打戏也非常漂亮,天鹅颈更是她演古装出彩的一大杀手锏。龙葵、赵嘉仪、穆念慈、挞拔玉儿、谭允贤、燕三娘等等,都非常惊艳。

十五、孙菲菲(1981年出生)

孙菲菲也是一位古典美女神,她刚出道不久就因《李卫当官2》里的岳思盈被观众记住了。紧接着她与韩彩英主演了一部中韩合资剧《北京,我的爱》,剧播出后她在韩国也有了很大的知名度。

之后的几年她乘胜追击,出演了《碧血剑》《楚留香》《孔雀东南飞》等剧,塑造了一个又一个惊艳的角色,那时候不少观众第一眼看到她都惊为天人。

但是这位仙女美而不自知,后来渐渐走上了一条整容的不归路。2011年播出的《美人心计》里,她的脸部就已经有僵硬感了,《宫锁珠帘》就更是夸张了。

最终她只能黯然淡出影视圈,徒留观众一声叹息。

十六、周奇奇(1986年出生)

周奇奇毕业于四川音乐学院,是以歌手身份出道的。但真正被观众熟知,是2015年播出的《琅琊榜》里的宫羽一角。

因为宫羽,她的名气大涨,之后《翻译官》《下一站是幸福》《温暖的弦》等热播剧里都有她,但大部分都是些不讨喜的恶毒女配角。

她171cm的大个子,气质清洌,古装比现代装更出彩,但往往咖位不够的女演员,没有资格挑角色,只能有啥演啥。

值得一提的是,她的老公是“青鸟飞鱼”组合里的江奇霖,也就是《仙剑3》的插曲《此生不换》的演唱者。他们两口子相隔十多年分别与胡歌有了合作,只能说 娱乐 真是个圈。

除了上述这十六位拥有“叠名”的女星,还有袁姗姗、范冰冰、李冰冰等也都是叠字名,不难发现,叫ABB的都是美人。

以后生女儿了,取叠字名吧?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955250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16
下一篇2023-10-1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