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王莽眼,虎口,豺狼声,这样的人能吃人,也会被别人吃。我们不知道面相,但是通过王莽的妻子和儿子,在对权力的渴望面前,很多人叫他跨人,其实他只是一个伪君子。
女佣毕沅对妻子儿子的事情视而不见,造成了另一场灾难。
王婧妍,新皇帝王莽的第一个皇后。她和王莽有四个儿子:王玉、王火、王安、王林,还有一个女儿王迪。王锦是汉平帝的皇后。王莽称帝后,被贬为“定安公主”,后又被贬为“御主黄”。他终于消失了。四个儿子,除王安病死外,其余三个都是被王莽杀死的。
公元21年对王莽和王婧妍来说都是非常痛苦的一年。今年第一个月,王婧妍的病情进一步恶化。此时,她已经是一个双目失明的老太太了。因为想念被王莽杀死的两个儿子,女儿年纪轻轻就守寡,哭瞎了眼,世界对她来说已经是一片黑暗。她想念她守寡的女儿和还活着的儿子。
当初王静生病的时候,王莽让王林住在宫里照顾她。王婧妍身边有一个叫毕沅的女仆。长此以往,王林和毕沅走到了一起,但让王林没想到的是,正是这个毕沅和他的父亲王莽有了暧昧关系。
也许是毕沅的魅力太大了,王林决定要坚持下去。恐怕他要和毕沅一起杀死他父亲王莽的事情泄露出去了。在这个过程中,王林被贬为通义阳王,被发配到外面的府邸居住。虽然他内心感到非常恐惧,但他杀死父亲的计划并没有停止。
王林的妻子是刘欣大师的女儿,据说是观察星象的。有一天,她告诉王林,宫里要开白衣会。这让王林非常高兴,甚至觉得自己刺杀父亲的计划要实现了。但是,开心归开心,他哪里有机会去做?想了想,他又感到非常害怕,于是他给母亲王婧妍写了一封信,请求她对父亲置若罔闻,不要像两兄弟一样杀死他。
王林在给母亲的信中说:“妈妈,你知道我爸爸。他是黑我们这些儿子的!我的两个兄弟在30岁时被他杀死我呢,今年刚满30,我怕我爸会像我哥一样杀了我妈妈,你应该照顾好自己。你要是有个三长两短,我连死在哪里都不知道!”
让王林没想到的是,他的信竟然落到了父亲王莽手里。王莽怒不可遏,继而怀疑儿子王林心怀不轨。当时,王婧妍无法保护自己的儿子王林。当她生气的时候,她离开了,想要离开。但她没想到的是,即使离开了,她也很难在身后平静地生活。
我曾经给我老婆起名浪漫刘秀秀,却把我老婆的陵墓叫“亿万年”
王莽不让王林参加王婧妍的葬礼,把王婧妍葬在凌薇长寿园,让已故的王婧妍在那里照顾她的父母几亿年。他还把王婧妍的墓命名为“亿年”。进了他的门,做一个年轻人确实是一件好事,但是永远做一个年轻人就有点难了。
那时,王莽还没有发迹,王莽的父亲王曼靠卖烧饼为生,王莽的母亲瞿氏为了攀上王一淳的高峰,不断向王婧妍求爱,并改名为王文修。王莽虽然不同意,但还是设法娶了人家。
王莽当上大司马后,可以说是一位高级干部的妻子。但是,为了获得更多的名声,争取更大的政治资源,王莽把家里的每一分钱都花光了,当时就要求王婧妍穿短裙,以此向朝中同僚证明他是一个简朴节俭的人,然后就可以做更大的官,做更大的事。
王莽当了皇帝后,王婧妍成了皇后。更合理的说法是她可以松一口气了。没必要为了省一点布料穿短裙,王莽也愿意给她面子。同时立她为皇后,给她起了一个很浪漫的名字,刘秀秀。
现在的人可能很迷茫。王粲怎么会被称为刘秀秀?这是因为古人有同姓不嫁的规定。王莽和别人结婚这么多年,已经有一段时间没有违反这个规定了。但是当他成为皇帝后,他改变了他的姓氏。这听起来确实很浪漫,但背后却是“尊重一个人的面子”的残酷。更有甚者,王莽为了当皇帝,把两个儿子都收留了。作为一名女性,女王的头衔对王婧妍意味着什么?
用毒酒“送”两个儿子,一个儿子不服。
公元3年,汉哀帝死后,王莽立九岁的中山帝韩平为王。为了防止韩平的母亲党与自己争权夺利,王莽不仅禁止韩平的母亲进京,就连韩平被封为侯的叔伯也不准进京。因此,吉炜在夜里哭泣。王莽的长子王虞觉得父亲不近人情,又怕汉平帝成年后报复王家,多次劝说王莽。然而,这对王莽毫无用处。
想着想着,王宇想到了一个馊主意,就是他爸迷信鬼神。让我们用这个吓吓他。王虞派人在王莽门前洒血,可惜被父亲王莽发现了这一招。所以王宇这辈子就有了父亲送的一杯毒酒。在去皇帝梦的路上,他喝了毒药自杀了。
次子王火误杀侍女自杀。他自杀的时候,正是王莽从新野退休期间。想杀人,这在我们今天看来是理所当然的事。然而,在当时,王莽赢得了良好的声誉,被视为一个无私和高尚的人
王莽就这样把自己的儿子一个个杀了。
在让王婧妍打理好祖上的“亿年”安排后,王莽开始彻查王林的事情,并把毕沅等人抓起来,逐一进行抓捕审问。不久,毕沅承认与王林通奸并谋杀了王莽。老子和他的儿子你是知道的为了掩盖,王莽派人把奉命办案的官员都杀了,把尸体埋在牢里,不让家人知道他们去了哪里。
最后,王莽给了他的另一个儿子王林一杯毒酒,说:“喝吧,这对我们大家都有好处!”
王林说:“你为什么要喝你的酒!”之后,他自杀了。
摧毁汉武帝和汉昭帝的庙宇,把他们的后代葬在里面。
在这里吗?号王莽很快就见到了公婆刘鑫。他对他说:“我儿子不知道星座,你女儿什么都做了!”刘欣一听,让女儿自杀,这是唯一能收拾王莽的一件事。
此外,王莽和王婧妍的第三个儿子王安也没有详细记录他在汉书年的生活。只是公元八年腊月,新王朝建立,王莽因三子王安“神思恍惚”,立四子王林为太子。“恍惚糊涂”可能意味着你的神经出了问题。王婧妍死后不久,王安也死了。:“王莽帝皇二年二月,新迁的王安病死。”
也就是在这一个月,王莽的孙子王寿病逝。一个月内,他家死了四个人。为此,孤苦伶仃的王莽破坏了孝武皇帝和小昭皇帝的庙宇,并把他们的后代埋葬在里面。
写到这里,突然想起汉书记载了一个关于王莽长相的故事:王莽嘴巴大,下巴短,眼睛鼓鼓的,面色通红,声音嘶哑。他身高七英尺五英寸,爱穿厚底鞋,头戴高冠,衣服上装饰着猪鬃,挺起胸膛,居高临下地环视着远方。当时有一个人因为身怀绝技,在黄门等候圣旨。有人问待圣旨王莽长什么样,待圣旨说:“王莽有眼,虎口,豺狼声。这样的人可以吃人,也会被别人吃。”后来提问者声讨此事,王莽因信被处死,告密者被封爵。
我们不懂相面,但这个很有意思,就是“所谓盲虎亲豺狼之声,所以能吃人,也该被别人吃。”这有意思吗?多么耐人寻味!面对权力欲,很多人叫他穿越人的傻子,其实他只是个伪君子。
城市名人是一个城市的代言者,也是一座城市文化的支撑者,城市名人的存在能够让着一座城市的内在文化更加丰富多彩。每一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名人,海南也不例外,在海南文化的发展中曾经涌现出了许许多多名垂青史的文化名人。下面就让我们一起盘点一下。
白玉蟾
白玉蟾(1194~?)南宋时人,字如晦,号海琼子、海南翁、武夷散人、神霄散吏。生于琼州(今海南琼山),一说福建闽清人。着有《玉隆集》、《上清集》、《武夷集》。
海瑞
海瑞(1514~1587年)海南琼山人。明朝名臣、政治家。“海南四绝”之一。
丘浚
丘浚(1418~1495)海南琼山人,明朝理学名臣、学者,着名文学家、教育家,“海南四绝”之一
王弘诲
王弘诲(1541~1617)海南定安人,明代名臣、教育家。礼部尚书(正二品),卒后赠太子少保。王弘诲为海南所做的最重要的贡献之一是“奏考回琼”。
张岳崧
张岳崧(1773~1842),海南定安人。清代名臣,“海南四绝之一”。
王桐乡
王桐乡(1428~1512),原名王佐,海南临高人,因他家乡盛产刺桐,故名王桐乡,是五百年前明代的着名诗人,“海南四绝之一”。
邢宥
邢宥(1416~1481)海南文昌人。明代的政治家、学者。为官20余年,历任四川站定临察御史、浙江台州知府、浙江布政司左参政、右佥都御史、都察院左佥都御史等职。着有《湄丘集》。他与丘浚、海瑞齐名,合称海南“一鼎三足”。
钟芳
钟芳(1476~1544)海南三亚人。明代着名的学者、政治家,是一位在明代当过文官、武官、法官、学官和财官的着名人物。他“上继文庄(丘浚),下启忠介(海瑞)”,具有承先启后的作用。着有《春秋集要》、《学易疑义》等着作,被人尊称为“岭海巨儒”。
唐胄
唐胄(1474~1539),字平侯,号西洲。明代琼山府城东厢攀丹村(今海南省海口市琼山区国兴街道攀丹村)人。明代着名的政治家、学者,历任户部山西司主事和河南司主事、员外郎、广西提学佥事、云南按察司副使、云南右参政、云南右布政使、广西左布政使、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南京户部右侍郎等职,后调任北京户部右侍郎,又转为右侍郎。着有《琼台志》等。
王映斗
王映斗(1797~1878),海南定安人。清代有名的教育家,官至大理寺卿(从二品,相当最高法院负责人)。“生而显异,读书过目成诵……海外无双”,为人诚直正大,为官公正廉明,关心人民疾苦,爱国忧民。
1传说中:戒指是用来戒掉坏脾气的。
2古埃及:古埃及人将戴戒指做法,发展成结婚要由新郎给新娘戴珍贵的金、银或是钻石戒指的习俗。这原因也很有趣,古埃及人认为,手指的血管同心脏直接相连,此看法同中国的俗语“十指连心”不谋而合。他们相信,在新娘的手指上戴个贵重无比的戒指,可以拴住新娘的芳心呢!妻子会永远跟随丈夫,相亲相爱直至百年,夫妇定可白头偕老。
3中国:戒指是一种戴在手指上的装饰珠宝。戒指可由女性和男性佩戴,材料可以是金属、宝石、塑料、木或骨质。有史以来,戒指被认为是爱情的信物。戴左手的无名指上的戒指被认为是结婚戒指。关于结婚戒指戴在右手的无名指的国家和地域就越来越少了。而在很多地区戴在左手食指上被认为求爱,中指则表示热恋中,小拇指表示咱不恋爱或终身单身。
月光石戒指
资料表明,中国大约在距今4000多年前就已有人佩戴戒指。到秦汉时期,妇女佩戴戒指已很普遍。东汉时期,民间已将戒指作为定情之物,青年男女往往以赠送指环表达爱慕之情。到了唐代,戒指作为定情信物就更加盛行,并一直延续至今。 据悉,戒指起源于古时的中国宫廷。女性戴戒指是用以记事。戒指是一种“禁戒”、“戒止”的标志。当时皇帝三宫六院、七十二嫔妃。在后宫被皇上看上者,宦官就记下她陪伴君王的日期,并在她右手上戴一枚银戒指作为记号。当后妃妊娠,告知宦官,就给戴一枚金戒指在左手上,以示戒身。 后来戒指变成结婚的信物。14世纪,欧洲女性戴戒指普遍起来。戴在哪个指头上,也有一种约定的习俗:食指表示想结婚即表示求婚;中指表示恋爱中;无名指表示已订婚或已结婚;小指表示独身。大拇指一般是不戴戒指的。戒指一般应戴在左手上,这也是世界各国所接受的习俗。 订婚戒指
野蛮说 据说是古代抢婚演绎的结果,当时,男子抢来其他部落的妇女就给她戴上枷锁。经过多少年的演变,枷锁变成了订婚、结婚戒指,男子给女子戴戒指表示她已归我所有。 崇拜说 戒指源自古代太阳崇拜。古代戒指以玉石制成环状,象征太阳神日轮,认为它象太阳神一样,给人以温暖,庇护着人类的幸福和平安,同时也象征着美德与永恒,真理与信念。婚礼时,新郎戴金戒指,象征着火红的太阳;新娘戴银戒指,象征着皎洁的月亮。 实用说 这得追溯到3000多年前,那时还没有戒指。由于埃及的统治者有将代表权贵的印章随时带在身上的习惯,但又嫌拿在手上累赘,于是有人想到镶一个圆环,把它戴在手指头上。天长日久,人们发现男人手指头上的小印章挺漂亮,于是不断改良,并演变成了女士的饰品。 禁忌说 戒指异名“指环”,史书中称“约指”、“抠(左边应为‘弓’)环”、“手记”、“代指”等。最初,戒指是宫廷中后妃群妾用以避忌的一种特殊标记。当有了身孕或其它情况不能接近君王时,皆以金指环套在左手,以禁戒帝王的“御幸”,平时则用银指环,套在右手。后来,戒指传到民间,去其本义,以为美观,久之便留成风气。明代都邛《三余赘笔》记曰;“今世俗用金银为环,置于妇人指间,谓之戒指。”从字面分析“戒”字含有禁戒之意。因此,妇女在当时政指环,并非为了炫美,也非为了装饰,而是以示警慎,起着禁戒的作用。 自古以来戒指具有强烈的象征意义,因此它的戴法很有讲究。按照中国的习惯,订婚戒一般戴在左手的中指,结婚戒指戴在左手的无名指;若是未婚姑娘,应戴在右手的中指或无名指,否则,就会令许多追求者望而却步了。
文化意义:
(一)“戒指”的诸多异名。 戒指古已有之,据现存文献记载,它有“手记”、“约指”、“驱环”、“代指”、“指环”等诸多异名。 《辞源》第二册“手记”条说:“手记:指环、戒指。参阅《诗·邶风·静女》‘贻我彤管’传。”明刘元卿《贤奕编·闲钞下 ------即今之戒指,又云手记。” 屠隆《六十种曲·昙花记》 ========尽频看约指,佯整搔头。” 汉刘歆《西京杂记》:“戚姬以百炼金为驱环。照见指骨,上恶之。” 王三聘辑《古今事物考》卷六“指环”条:“《五经要义》曰‘古者后妃群妾御于君所,当御者,以银环进之,娠则以金环退之,进者著于右手,退者著于左手。本三代之制,即今之代指也。’” 而这些异名中数“指环”使用的频率最高,使用的时间最长。无论是在《晋书》、《南史》、《新唐书》、《宋史》等史书,还是在明罗懋登《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等文学作品中,都有关于它的记载。 《晋书》卷九十七《大宛国传》云:“其俗娶妇先以金同心指环为娉。”《南史》卷七十八《阿罗单国传》:“元嘉七年,遣使献金刚指环、赤鹦鹉鸟。”《新唐书》卷八十三《定安公主传》:“诏使劳问系涂,以黠戞斯所献白貂皮,玉指环往赐。”《宋史》卷四八九《三佛齐国传》:“(建隆)七年,又贡象牙、乳香、蔷薇水……水晶指环”。《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第五十一回《张先锋计擒苏干 苏门答首服南兵》中有:“金钢指环一对、摩勒金环一对”。 (二)“戒指”一词的最早出现。 而今活跃在人们口头的“戒指”一词,却出现较晚。 周汛、高春明《中国古代服饰风俗》一书讲到明代服饰时说:“至于称其为‘戒指’,似乎还是明代以后的事情。明王圻《三才图会》说:‘后汉孙程十九人立顺帝有功,各赐金钏指环……即今之戒指也’”。确实,直到明代以后,“戒指”的称呼才渐渐多起来。明都 在《三馀赘笔》 ==========也都出现了“戒指”一词。 那么,“戒指”一词是否最早出现于明代呢?其实不然。《望江亭中秋切 》是元代关汉卿的戏曲作品之一,其第三折中有:“(正旦云)这个是金牌?衙内见爱我,与我打戒指儿罢。再有什么?”这里就出现了“戒指”一词;还有《永乐大典》残本中保存的朝鲜时代的汉语教科书《朴通事谚解》,其中有:“少赎,二十两也不够,我典一个房子里,我再把一副头面,一个七宝金儿,一对耳坠儿,一对窟嵌的金戒指儿,这六件儿当的五十两银子,共有二百两银子,典一个大宅子。”该作品据文学家、翻译家赵景深推断约刊于元代。所以“戒指”之称至迟在元代已出现,但具体是在什么时候,尚待考证。 (三)“戒指”名称的由来。 “后妃群妾以礼御于君所,女史书其日月,授之以环,以进退之。生子月辰,则以金环退之;当御者,以银环进之,著于左手;既御者,著于右手。事无大小,记以成法。”这是汉毛亨对《诗经·邶风·静女》中“贻我彤管”作的注解。学术上多引用此来解释“戒指”一称的由来。如《中国古代服饰风俗》中说:“为什么要把指环这种饰物称之为戒指呢?那就要从‘戒’字的含义说起了。明都 《三馀赘笔》记称:‘今世俗用金银为环,置妇人指间,谓之戒指’。按《诗》注:‘古者后妃群妾,以礼进御于君,女史书其日月,授之以环,以进退之。生子月辰,以金环退之;当御者,以银环进之,着于左手;既御者,着于右手。事无大小,记以成法,则世俗之名“戒指”者,有自来矣。’”《现代汉语词名探源词典》中也引用类似上面的一段,并说“嫔妃月经来潮之日,即戴戒指,表明不可与帝王同房。戒指即‘戒止’”。还有《中文大辞典》中的“戒指”、“指环”项,也引用了上述说法。 其实不光是“戒指”一称可以用此来解释。戒指的其它名称也同样根源于此,可以用它来解释。只是由于时期的不同,同指“戒指”这一饰物,却呈现出不同的称谓。 “手记”的“记”字,《说文·言部》说:“记,疋也。”段注:“疋,各本作疏。……疋,今字作疏,谓分疏而识之也。”“手”和“记”合起来解释,“手记”就是“戴在手上的用来起区分、辨识作用的记号。”联系上段引文,戒指这种记号标记的是“后妃群妾的进退,既御或是当御。” “约指”的“约”字,《说文· 部》:“约,缠束也。”所以“约指”就是“约于指,缠束在手指上”的意思。那为什么要“约物于指呢”?该做法背后的原因其实是用该物来起“标记”的作用,所约之物是后妃群妾用以避忌的符号。 “驱环”和“指环”的“环”字,《说文·玉部》:“环,璧也。肉好若一谓之环。”这里的“璧”是“指孔的直径和周边的宽度相等的玉璧”,“肉”和“好”是相对“环形有孔的玉璧”来讲的,“孔外叫肉,孔内叫好。” 以后凡“环形”之物都叫“环”。所以“驱环”和“指环”就是“戴在手指上的环状物”。古代帝王就是根据他们的不同戴法来决定御幸与否的。 “代指”的“代”字,《说文·人部》:“代,更也。”清段玉裁注:“凡以此易彼谓之代……凡以异语相易谓之代。”古代后妃群妾月经来潮,忌以口说,就用“戴指环”的做法来含蓄表达,避忌君王的临幸。所以“代指”可以理解为“戴在指上,代替直言月事的饰物。” 从上面的论述中,我们可以发现戒指的这些名称在语义上是有联系的。在古代宫廷中,它们被人为地赋予了“避忌”意义,用以标记后妃群妾是当御还是有所避忌。
但其实吧,对皇帝来讲,不管是中原政权还是草原政权,伦理和辈分对他们来说都不是个事,皇室结婚很少去顾忌这些的,他们只考虑政治效应,所谓脏唐臭汉鼻涕清,就是指皇帝们不顾伦理辈分的荒唐事。
草原政权譬如契丹辽国、蒙古元朝,这都是近亲联姻的重灾区,亲戚关系和辈分已经混乱到让人没法去算,以萧峰的把兄弟辽道宗 耶律洪基 和妻子宣懿皇后 萧观音 为例。
从洪基的父亲兴宗 宗真 那里论,萧观音是宗真亲舅舅 萧惠 的女儿,也就是说,萧观音是宗真的舅表妹,是洪基的表姑。
从洪基的母亲 萧挞里 那里论,萧观音又是萧挞里亲叔叔萧惠的女儿,也就是说,萧观音是萧挞里的亲堂妹,又是洪基的堂姨妈。
再从萧观音的父亲萧惠那里论,洪基是萧惠的大哥 萧孝穆 的外孙子,又是他二姐 萧耨斤 的亲孙子,亲侄女萧挞里和亲外甥宗真的嫡长子,所以,洪基就是萧惠的侄外孙和甥外孙,是萧观音的堂外甥和表侄子。
从萧观音的母亲 槊古公主 那里论,洪基是槊古的亲侄子,所以,和萧观音又是亲亲的姑舅表兄妹关系。
因此,耶律洪基和萧观音两口子最少有三层关系,洪基是萧观音的表侄子兼堂外甥兼亲表哥;萧观音则是洪基的表姑兼堂姨妈兼亲表妹,就问你看得晕不晕?
猴格在之前写 窝阔台 的曾外孙女 忽突灰 ,嫁给了和外祖父 阔出 同龄的 蒙哥 为皇后,妙龄少女嫁给祖父辈的丈夫,不禁让人感慨封建女性真是政治联姻的工具啊!
读者们也纷纷感叹说草原政权的伦理观不行,这样说,好像中原政权的皇帝都很讲伦理辈分似的?哈哈,其实不然。
皇帝们,特别是那些知名皇帝们,有几个讲究伦理道德的呢?除了为政治服务就是满足自己的*乐撒!
譬如唐宗李世民,不但宠爱弟媳妇齐王妃杨氏,后院还有表叔杨广的婕妤 刀妙琏 (小表婶)、堂哥庐江王李瑗最宠爱的姬妾(小堂嫂)。
而他寄予厚望的“佳儿”李治,更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在老爹活着就和小妈武氏勾三搭四,当了皇帝后更是冒天下之大不韪,直接废掉老爹给他选的“佳妇”王氏女,册立小妈为皇后。
到了李治的孙子李隆基,和儿媳妇玉环不得不说的故事,更是随着老白的《长恨歌》而名扬世界。
所以,不怪后人提到唐朝的有些事,就挤眉弄眼的调侃“唐乌龟”,你做得、别人就说得,也得亏李家爷们是皇帝,要换个普通人恐怕脊梁骨都得被戳烂咯!
其他不讲伦理的皇帝,有刘宋的孝武帝刘骏,迎娶亲叔叔刘乂宣之女、自己的亲堂妹,假托是殷琰之女,封为淑仪。
刘骏的儿子刘子业有样学样,喜欢自己的亲姑姑新蔡公主刘英媚,就把姑父兼表叔兼大舅哥何迈给杀了,再把姑姑兼表婶兼大舅嫂刘英媚纳入宫中,封为贵嫔。
更离谱的还有萧梁王朝那个喜欢亲妹妹长乐公主的伪帝萧正德,他做得更绝,直接烧死一个婢女冒充妹纸,把妹夫糊弄过去,再让妹妹假称柳夫人,和他幸福的生活在一起。还还有,五代那个最有名的梁祖朱温,几乎把儿媳妇们,都睡了个遍。
可能会有人说,你列举这些帝王都是臭名昭著的个例,他们的行为都是被世人谴责的,并不能代表中原政权的伦理观。那猴格就列举一些不受谴责、被世人认可的例子?
首先, 西汉惠帝刘盈,迎娶外甥女张皇后,妥妥的舅甥婚吧? 当然,可能还会有人反对,吵吵张皇后不是鲁元公主的亲闺女。
我懒得说认为张皇后不是鲁元亲生的依据有多牵强,直接再列举一个活生生的例子。
三国的东吴景帝孙休,他的皇后朱氏,是他同父异母的亲姐姐小虎公主孙鲁育与朱据的女儿,是不是舅甥婚?
东汉章帝刘炟,最宠爱的章德皇后窦氏,和妹妹窦贵人,都是章帝的亲堂姐沘阳公主的女儿,同样是舅甥婚,不过是堂外甥女嫁给堂舅而已。
西汉成帝刘骜,他的原配废后许氏,是他爹汉元帝刘奭的表妹,刘奭为了照顾老娘许平君家族,就把表妹许配给太子刘骜,表姑嫁给表侄子,姑侄婚。
三国东吴大帝孙权第二任妻子徐夫人(也有说徐氏没有被立为正妻),是亲姑姑和姑父徐真的孙女,表哥徐琨的女儿,初嫁陆尚,陆尚死后,徐氏就被表叔孙权看上,聘娶为妃,妥妥的叔侄婚。
前面获得过一次提名的刘子业童鞋,他的两任正妻都是他的长辈,原配妻子何令婉,是刘子业曾祖父刘裕的外孙女,祖父刘义隆的外甥女,父亲刘骏的亲(姑)表妹,即刘子业的表姑,也是前面提到那个倒霉被杀掉的驸马何迈的妹妹。
继妻路皇后,是刘子业祖母太后路惠男的亲侄女,也是刘骏的亲(舅)表妹,所以,路皇后也是丈夫刘子业的表姑,还是姑侄婚。
让我们再次来到喧闹的大唐,除了李世民、李治两个混不吝父子外,大唐皇帝中还有四对姑侄婚和一对叔侄婚。
唐中宗李显和原配妻子恭皇后赵氏,赵氏就那个被恶毒婆婆武则天关起来活活饿死的倒霉闺女,和软弱无能的丈夫李显属于姑侄婚。
赵氏的母亲常乐公主,是高祖李渊的闺女,太宗李世民的妹妹,高宗李治的姑姑。所以,赵氏就是李渊的外孙女,李世民的外甥女,李治的表妹,李显的表姑。
唐睿宗李旦和他的豆卢贵妃,则是叔侄婚,当然,他们的血缘关系已经比较远了,但辈分还是不对哎。
杨雄的女儿嫁给豆卢宽,生了一个儿子叫豆卢仁业,孙子叫豆卢钦肃,曾孙女就是睿宗的豆卢贵妃。
而杨雄的弟弟杨达,则是武则天的外祖父,所以,武则天和豆卢仁业属于姨表兄妹关系。仁业的儿子钦肃,自然和武则天的儿子李旦,是再从表兄弟关系,因此,钦肃的女儿豆卢贵妃,按辈分就得称呼丈夫李旦一声表叔。
唐德宗李适和他的韦贤妃,也有两层亲戚关系,从双方父母那里论,韦贤妃的母亲永穆公主是德宗李适的亲姑姑,所以,两人属于姑舅表兄妹关系。
但是,要从韦贤妃的祖母、中宗闺女定安公主那里算,韦贤妃是定安的亲孙女,德宗李适则是定安的曾侄孙,所以,韦贤妃就是德宗的表姑,妥妥的姑侄婚。
唐顺宗李诵和原配妻子太子妃萧氏,也是姑侄婚。太子妃萧氏的母亲、风流的郜国公主,是肃宗李亨的闺女,即代宗李俶的妹妹,德宗李适的姑姑,顺宗李诵的姑祖母。
所以,郜国之女萧氏,自然就是代宗的外甥女,德宗的亲表妹,顺宗的表姑姑了,不过,这闺女也是个倒霉孩子,受老娘的牵连被废了太子妃位。
唐宪宗李纯和原配妻子懿安皇后郭氏,还是姑侄婚。懿安皇后郭氏就是大唐的中流砥柱郭子仪的孙女,父亲郭瞹,母亲是醉打金枝的女主角、代宗李俶的闺女升平公主。
所以,郭氏就是代宗的外孙女,德宗的外甥女,顺宗的表妹,宪宗李纯的表姑。
到了宋朝,婚姻开始不重视门第,亲上加亲的和前朝相比,真的少了很多,是以,宋朝皇帝的错辈婚姻只有两例,一例是宋真宗,另一例就是宋度宗,都是姑侄婚。
宋真宗赵恒和表姑杜琼真,杜琼真是真宗祖母杜太后的侄女,入宫封为婕妤,不过因为穿销金衣服,触怒假节俭的真宗,就被送到太和宫出家了。
问题是,杜表姑都出家当道士了,赵恒这厮也照睡不误,还属于白P那种,杜表姑在道观里生了一个小公主,也没有被丈夫表侄复位。
另一对姑侄婚就是宋度宗赵禥和全皇后,全皇后的父亲全昭孙,是宋理宗赵昀兄弟的堂舅舅,所以,全皇后就是理宗表妹,度宗表姑。
宋度宗不但是理宗的亲侄子,还是他的嗣子继承人,这娃没见天日时就曾遭受过打胎药的摩擦,脑袋有些拎不清,所以,理宗就选择舅家表妹、比较能干的全氏,来当赵家的宗妇、太子妃。
此后,中原王朝的皇室,再没有出现过违背伦理观念的近亲联姻,看到这里,可能会有人想,汉、唐、宋三大朝都有这种践踏伦理观的乱辈皇室婚事,好歹还有大明的朱同学们争气,没有出现过这种不讲究的事。
其实这样想也是个美丽的误会,因为明朝皇帝出于政治原因,比如防范武勋世家啥的,所以从宣宗开始,不管是皇帝选妃,还是嫁闺女选驸马,都基本从平民家庭选择,这样一来,根本就不会存在近亲结婚的情况,自然也不存在辈分错乱、有违伦理的婚事,并不是他们有多讲究哈!
为什么不论中原政权还是草原政权的皇室,都出现那么多不顾及伦理和辈分的联姻呢?
以猴格之见,少数民族的草原政权经常出现违背伦理观的婚姻,除了人口资源贫乏以外,就是他们非常重视尊卑嫡庶的差距,在婚姻中讲究门当户对,比中原政权更为严重。
比如契丹人,明文规定皇帝及皇室子弟只能在萧氏后族选择正妻,女真人也有规定,只在徒单、唐括、蒲察等七八个世家大族中挑选,蒙古人则只在弘吉剌、亦乞列思等几个世族嫁娶,这样一来,他们可选择的联姻范围就无限缩小,近亲、错辈婚姻自然就很多。
同样的,两汉魏晋南朝隋唐时代的中原王朝,在婚姻上讲究门阀,“士庶不婚”,高门大族在大几百年的相互联姻中,亲戚关系盘根错节,近亲、错辈的婚姻也就只能比草原政权少点吧!
宋朝和唐朝比,就不那么注重阀阅,但和明朝多数从小门小户里选拔后妃相比,还是挺讲究的。不过,宋朝的那两例异辈为婚,又和前朝不同,不管是杜婕妤还是全皇后,都是皇帝表哥为了拉拔外家的措施。
就像宋仁宗赵祯,把爱女福康下嫁给自己的表弟李玮,就是心存提高外家门第的心理一样,寒微家庭实现门第的飞跃,联姻皇室当然是最佳的捷径嘛!
毕竟,在人类 社会 中,血缘是人与人、氏族与氏族之间联系的纽带,而姻亲,则是血缘关系之外最佳的补充,对帝皇来说,不管是中原皇帝还是草原皇帝,只要达到他的政治目的,伦理观念又算什么呢?
如果古代皇帝能够上网,比如贞观大帝,看到现代人谈及婚姻伦理观,大概只不过是邪魅一笑罢了。
就是这样。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