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德华·施特劳斯(1835—1916),老约翰·施特劳斯的幼子,家中昵称为艾迪(Edi)。奥地利轻音乐作曲家、指挥家、小提琴家。
父亲去世时他才14 岁,正在读文科中学,准备考“东方学院”,他想从事领事工作。他也十分喜爱音乐,他观看了燕妮·林德的客串演出之后,就成了歌剧院热情的常客,并开始学习作曲,学奏小提琴和竖琴。1855 年2 月小约翰让他20 岁的弟弟首次登台亮相:爱德华在苏菲游泳馆大厅演出的需由二台竖琴伴奏的圆舞曲《嘲讽》中担任首席竖琴手。作为指挥他是1859 年2 月5 日首次在苏菲大厅同观众见面。在这次“无尽头的一天”大型舞会中,爱德华引起了轰动。他长得眉清目秀,喜穿漂亮的**大衣,手戴白色手套,留着山羊胡须,酷似拿破仑三世,不久维也纳人就称他为“漂亮的爱迪”。作为作曲家他远不如两位天才的哥哥。他和两位哥哥小约翰·施特劳斯和约瑟夫·施特劳斯共同努力,成就了维也纳的施特劳斯音乐王朝。而他整个家族支配了19世纪维也纳的轻音乐时代,为历任奥地利皇帝和帝国的公卿贵族创作大量圆舞曲和波尔卡。
爱德华·施特劳斯的音乐风格虽独特,但并不脱离他的兄长和同时期的作曲家,但他的施特劳斯家族舞曲指挥家的身分更为人所熟知,而他的作品往往给他的兄长的锋芒所盖过。因此,爱德华专攻创作“快速波尔卡”,并全力指挥施特劳斯家族乐队,直至1901年2月13日解散为止。
爱德华的艺术生涯不但和其兄长竞争,更面对来自外人的挑战。其中有一位名为卡尔·麦克·齐雷尔的军乐队指挥和作曲家更组织乐队名为“前爱德华·施特劳斯乐队”,在维也纳开演奏会作竞争,爱德华因此将齐雷尔告上法庭。但齐雷尔最终在爱德华两名兄长去世后,取代了施特劳斯家族在维也纳的地位,而双方的争斗以施特劳斯家族乐队的失败而告终。
爱德华·施特劳斯在1863年1月8日和玛丽亚·克莲哈特(Maria Klenkhart)结婚,育有二子,约翰·施特劳斯三世和约瑟夫·爱德华·施特劳斯。 其中长子约翰三世成功令施特劳斯家族的音乐存延到20世纪。
而在1890年代的事业停滞,和长兄小约翰·施特劳斯的病逝,再加上发觉家人挥霍家财,令爱德华萌生退意。在1899年和1901年两次带家族乐团赴北美巡回演出后,爱德华解散了家族乐团,并在维也纳度过退休生活。自此至1916年病逝期间,爱德华再无参与任何音乐活动,唯一的公开活动只有在1906年发表自己整理的家族回忆录。
第一回 马勒《第五号交响曲》第五乐章 肖斯塔科维奇《第五号交响曲》第四乐章 第二回 肖斯塔科维奇 《第五号交响曲》第四乐章 第三回 瓦格纳歌剧《纽伦堡的名歌手》第一幕序曲 第四回 舒伯特 《魔王》 第五回 马勒 《第五号交响曲》 舒伯特 《Ave Maria》 第六回 埃尔加 《威风堂堂进行曲》 第七回 斯美塔那《我的祖国》 第八回 塞林·迪昂 《My Heart Will Go On》 马勒 《第五号交响曲》第三乐章 莫扎特《第四十一号交响曲》第一乐章“Jupiter” 第九回 莫杰斯特·彼得罗维奇·穆索尔斯基(俄) 钢琴组曲《展览会之画》 第十回 罗西尼歌剧《赛比利亚的理发师》 第十一回 德沃夏克《第九交响曲》“新世界” 第十二回 普契尼单幕意大利语歌剧《贾尼·斯基基(Gianni Schicchi)》 小约翰·施特劳斯《皇帝圆舞曲》 贝多芬《第七号交响曲》第一乐章
Conquest of Paradise (不错,雄壮而又节制)
Red Warrior Hans Zimmer(前半适合抒情,后段爆发力很强,好好把握)
The Mass ERA (没啥好说的了,一个字,强!)
寂静之声 (自然味很浓)
青蛇 治水 (中国味的)
神思者 海神
神思者 君临天下(宁静中蕴含着力量)
幽灵公主 交响版 可以试试
小约翰·施特劳斯,雷鸣电闪波尔卡
这首速度很快的舞曲是作者最著名的波尔卡舞曲之一,作于1868年。小约翰·施特劳斯在本曲中特意加入了大量的“定音鼓震音奏法”,再加上钹的衬托,形象生动地描绘出大自然中的疾风、雷雨和闪电的音响。
全曲为“ABA”三部曲式,自始至终呈现出热烈的气氛。
A段有两个主题,第一主题是暴风雨来临之前的预示,气氛生动活泼; 在第二主题中可以清楚地听到“雷鸣电闪”的音响,仿佛真的出现了雷电交加、大雨倾盆的景象,这里是全曲的华彩部分
B段主题在歌唱般的旋律中,不时地穿插着 “雷鸣电闪” 般的场面, 色彩交织、生动无比全曲的总时间并不长,但足以给听众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
求一些欧洲名字 艾斯米拉达、索菲亚、蜜拉贝尔、约翰,
菲利普,
查理,伊丽莎白、维多利亚、安东尼娅、波利娜。 还有 比较装逼的名字就是那些希腊化和斯拉夫化的名字,比如曼努埃尔(希腊),米海尔(或者米哈伊尔,英语迈克尔的斯拉夫化),弗里德里希(或译腓特烈,德语名),巴希尔(basil,希腊名,源出自basilus,希腊语皇帝),尼基夫鲁斯(拜占庭的一位皇帝名)
姓氏方面,德意志的贵族有中间名von,冯,荷兰语变为van,范,法语中是de,德,意思都是一个,英语中的of,表示来自哪里(家族或者地区),称呼人全名时必须带上这个中间名
姓氏方面,欧洲最出名的几大家族就是哈布斯堡,卡佩,波旁(卡佩支系),维特尔斯巴赫,留里克,罗曼诺夫,霍亨佐伦,霍亨斯陶芬,或者加上拜占庭的帕里奥格列
为什么欧洲人名字里很多叫 VAN 的 “van”可以译为范(如我们熟知的范巴斯滕),在荷兰语里是姓名中表示身份的部分,跟德国人姓名中的“冯(von)”,法国人 姓名中的 “de”用于表示贵族身份是一个道理,相当于英语的“of”或“from”,表示“来自”。它们既不是姓也不是名,而且一律小写。纵观欧洲中世纪,如果某君姓前带有“德”、“特”、“凡”、“冯”之类的介词,那么姓后面多半带有爵位。换句话说,这是对贵族的称呼,是在突出与炫耀其血统。
外国人姓名中的名是在什么位置上 外国人的姓名与我国汉族人姓名的组成、排列顺序都不一样,还常带有冠词、缀词等。这里只对较常遇见的外国人姓名分别作一简单介绍。
A英美人姓名的排列是名在前姓在后。如John Wilson,John是名,Wilson 是姓。又如Edward Adam Davis, Edward是教名,Adam是本人名,Davis为姓。妇女的姓名,结婚后一般是自己的名加丈夫的姓。如Marie White女士与John Davis先生结婚,婚后女方姓名为Marie Davis。
B法国人姓名也是名在前姓在后,一般由二节或三节组成。前一、二节为个人名,最后一节为姓。法文名字中常常有Le、La等冠词,de等介词,译成中文时,应与姓连译,如de Gaulle戴高乐等。妇女姓名,基本与英美国家相同。
C西班牙人姓名常有三、四节,前一、二节为本人名字,倒数第二节为父姓,最后一节为母姓。已结婚妇女常把母姓去掉而加上丈夫的姓。通常口头称呼常称父姓,或第一节名字加父姓。
D葡萄牙人姓名也多由三、四节组成,前一、二节是个人名字,接着是母姓,最后为父姓。简称时个人名一般加父姓。 西文与葡文中男性的姓名多以“o”结尾,女性的姓名多以“a”结尾。冠词、介词与姓连译。
E俄罗斯人姓名一般由三节组成。如伊万・伊万诺维奇・伊万诺夫(Иван ИвановичИванов),伊万为本人名字,伊万诺维奇为父名,伊万诺夫为姓。妇女姓名多以娃、娅结尾。妇女婚前用父亲的姓,婚后多用丈夫的姓,但本人名字和父名不变。俄罗斯人一般口头称姓,或只称名。
F 人姓名一般由三或四节组成。第一节为本人名字,第二节为父名,第三节为祖父名,第四节为姓,如沙特 前国王费萨尔的姓名是:Faisal ibn Abdul Aziz ibn Abdul Rahman al Saud译为:费萨尔・伊本・阿卜杜勒・阿齐兹・伊本・阿卜杜勒・拉赫曼・沙特。其中费萨尔为本人名,阿卜杜勒・阿齐兹为父名,阿卜杜勒・拉赫曼为祖父名,沙特为姓。一般简称时只称本人名字,但有社会地位的上层人士都简称其姓。如: ・阿贝德・阿鲁夫・阿拉法特(Mohammed Abed Ar’ouf Arafat),简称阿拉法特。
G日本人姓名顺序与我国相同,即姓前名后,最常见的由四字组成,如:小坂正雄,前二字为姓,后二字为名。但又由于姓与名的字数并不固定,二者往往不易区分,因而事先一定要向来访者了解清楚,在正式场合中应把姓与名分开书写,如“二阶堂 进”,“藤田 茂”等。一般口头都称呼姓,正式场合称全名。
H泰国人的姓名是名在前姓在后,如巴颂・乍仑蓬,巴颂是名,乍仑蓬是姓。未婚妇女用父姓,已婚妇女用丈夫姓。口头一般只叫名字不叫姓,如称巴颂・乍仑蓬,口头称巴颂即可。
西方人的名字是由哪几部分构成的?请举例说明。 外国人的名字一般都是由姓和名组成,前面的是名字,用英语说是:firstname 。后面的是姓氏,用英语说是surname或lastname。例如:麦克・乔丹(Michael Jordan),麦克(Michael)是名,乔丹(Jordan)是姓。
还有有的名字中间还会有一个词,一般省略中间的中间的是教名,一般是由教父,牧师等起的一般不用读,就像英国小王子取名乔治・亚历山大・路易斯,亲近点的人会叫他乔治,生疏点或者客气点会叫他路易斯,亚历山大基本不会用
如何称呼外国人的名字最好恰当? 男士是MR+姓 女士是MS OR MISS+姓 一般来说直接称呼名字就可以
初次见面,男士用Mr+姓氏,女士按年龄,年长的用Mrs+姓氏,年轻的用Miss+姓氏,而在商务场合,也可用Ms+姓氏(不分年龄)。 熟悉了,就可直接称呼其名。
如果不知道他的名字 可以说excuse me, may i know your name 然后男士叫Mr场(mister) 女士没结婚的或者你不知道有没有结婚的都叫Miss 结婚了的叫Mrs 夫人叫Madam 例子:susan**=Miss Susan Jackson太太=Mrs Jackson(她的丈夫姓Jackson,她的原名是Susan) Susan夫人=Madam Susan 不肯定的情况叫Miss是最适当的
在不知道姓名的情况下男士用sir, 女士用Madam;知道则男士用Mr+姓氐; 女士用Miss+姓氏;如果女士已婚,则MRS+夫姓(外国女士结婚后会从夫姓,直接称呼则可,不用特意去问)
关于外国人的名字 孙子:Robert Towne Ⅲ
――罗伯特唐尼三世
后代只要用罗马数字写×世就可以了
四世就是 Robert Towne IV
比如,美国职业橄榄球联盟有个运动员叫“罗伯特・格里芬三世阀Robert Griffin III),”绰号RG3
另一个著名的,罗伯特肯尼迪三世(Robert F Kennedy III),肯尼迪家族的新生代
――其实,古代欧洲王室的命名法也是如此,比如法国波旁王室,叫路易,从一世一直到十八世
外国名字是叫名还是姓? 英语姓名的一般结构为:教名+自取名+姓。但在很多情况下只用 名+姓,例如Kobe Bryant 。如果你跟某人很熟悉,是好朋友,你只需叫他的名,如Mike Bill Allen 等等。但在正式场合下通常称呼别人的姓或全名,如 MrSmith MrBryant Allen Iverson
求欧洲人取名字的习惯,风俗等。 30分 呵呵~取名的风俗不大清楚但是欧洲姓氏文化的资料还是找到一些,其中有很多相同之处呢!
一、英语姓氏的起源
英语姓氏的起源有一段有趣的历史。从前,人们只有在刚出生时所起的一个名字。例如,也许叫约翰John,也许叫希尔达Hilda。当人们像过去那样几个人住在一起或者一些人住在一个小村庄里时,一个名字就足够了。如果有了提及Hilda或者John,村里的每个人都知道他指的是谁,因为在一个村子里仅有一个希尔达或一个约翰,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小村庄发展为大村庄,一些大村庄又发展为城镇,这样就可能有五六个约翰或者五六个希尔达都住在相同的地方。那么人们又怎样区分是哪个约翰,哪个希尔达呢?解决这个难题的方法之一就是在这个人的名字后面加上他所从事的工作的名称。这样,做厨师工作的人可能被称为约翰厨师(John the cook)。纺线织布的人可能被称为约翰纺织工(John the weaver)。这样以来就出现了我们现在所说的第二个名字,即姓。Sir name/surname/family name/last name“经过了一段时间以后,这些姓就传给了他们的孩子。所以,约翰纺织工的孩子或许叫做希尔达织布工(Hilda weaver)和查理斯织布工(Charles weaver)。这就是我们今天仍使用它们作为姓的原因。
“Wright”是一个古英语字,意思是制造某种东西的人(maker)。因此,制造马车的人被叫做马车制造工(Cart wright);制造车轮的人被叫做车轮制造工(Wheel wright)。造船的人被叫做造船工(Ship wright)。这就解释了为什么现在有那么多人具有像制造工(Wright)或者马车制造工(Cart wright)这样的姓的原因了。
另外一个较常见的姓是史密斯( ith)。史密斯(铁匠)是一个用金属制作东西的人。因此就出现了金匠(gold ith),铁匠(black ith),铜匠(copper ith),银匠(silver ith);有时这些名字缩短成汤姆金(Tom gold)或汤姆银(Tom silver)。许多年以来,铁匠( ith)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人。虽然我们不再谈论铁匠,但我们仍然谈论约翰史密斯(John Smith)和希尔达史密斯(Hilda Smith)。
区分两个相同名字的人的另外一种方法是在他们的名字后加上住所。因此,住在同一个村子名叫汤姆的两个人可能叫做(汤姆伍德)Tom Wood,(汤姆树林)或(汤姆费尔德)TomField(汤姆田野)这就产生了诸如Wood、Field、Street、Tree、Pond、Lake、Hill以及Forest这样的姓。有一些姓是来自于具有相同名字的人的不同长相或外表。例如:Longfellow(高个儿),Small-man(矮个儿),Brightman(聪明的人),Short(矮子),Brown(黑脸人),一个矮个子可能被人叫作小约翰,他的儿子的名字就是这样产生的。就可能叫汤姆小约翰(Littlejohn),若老是觉得渴,他可能被人们叫作威廉喝水(Williams Drinkwater)。还有一个方法可以区分具有相同名字的两个人。这就是在他们的名字后面加上Son(儿子),来说明他们是谁的儿子。这样,如果有三个人都叫享利,就可分别叫作享利约翰之子Henryson of John,亨利罗宾之子Henryson of Robin,亨利威廉之子Henryson of William。这样以>>
西方人名字的排列方法 外国人的姓名与我国汉族人的姓名大不相同,除文字的区别之外,姓名的组成,排列顺序都不一样,还常带有冠词、缀词等。对我们来说难以掌握,而且不易区分。这里只对较常遇见的外国人姓名分别作一简单介绍。
英美人姓名
英美人姓名的排列是名在前姓在后。如John Wilson译为约翰・维尔逊,John是名,Wilson 是姓。又如Edward Adam Davis译为爱德华・亚当・戴维斯, Edward是教名,Adam是本人名,Davis为姓。也有的人把母姓或与家庭关系密切者的姓作为第二个名字。在西方,还有人沿袭用父名或父辈名,在名后缀以小(Junior)或罗马数字以示区别。如John Wilson, Junior, 译为小约翰・维廉,George Smith, Ⅲ, 译为乔治・史密斯第三。
妇女的姓名,在结婚前都有自己的姓名,结婚后一般是自己的名加丈夫的姓。如玛丽・怀特(Marie White)女士与约翰・戴维斯(John Davis)先生结婚,婚后女方姓名为玛丽・戴维斯(Marie Davis)。
书写时常把名字缩写为一个字头,但姓不能缩写,如G W Thomson, D C Sullivan等。
口头称呼一般称姓,如“怀特先生”、“史密斯先生”。正式场合一般要全称,但关系密切的常称本人名。家里人,亲友之间除称本人名外,还常用昵称(爱称)。
以英文为本国文字的国家,姓名组成称呼基本与英、美人一样。
法国人姓名
法国人姓名也是名在前姓在后,一般由二节或三节组成。前一、二节为个人名,最后一节为姓。有时姓名可达四、五节,多是教名和由长辈起的名字。但现在长名字越来越少。如:Henri Rene Albert Guy de Maupassant译为:亨利・勒内・阿贝尔・居伊・德・莫泊桑,一般简称Guy de Maupassant居伊・德・莫泊桑。
法文名字中常常有Le、La等冠词,de等介词,译成中文时,应与姓连译,如La Fantaine拉方丹,Le Goff勒戈夫,de Gaulle戴高乐,等。
妇女姓名,口头称呼基本同英文姓名。如姓名叫雅克琳・布尔热瓦(Jacqueline Bourgeois)的**与名弗朗索瓦・马丹结为夫妇,婚后该女士称马丹夫人,姓名为雅克琳・马丹(Jacqueiline Martin)。
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姓名
西班牙人姓名常有三、四节,前一、二节为本人名字,倒数第二节为父姓,最后一节为母姓。一般以父姓为自己的姓,但少数人也有用母姓为本人的姓。如:Diego Rodrigueez de Silva y Velasquez译为迭戈・罗德里格斯・德席尔瓦―贝拉斯克斯,de是介词,Silva是父姓,y是连接词“和”,Velasquez是母姓。已结婚妇女常把母姓去掉而加上丈夫的姓。通常口头称呼常称父姓,或第一节名字加父姓。如西班牙前元首弗朗西斯科・佛朗哥(Francisco Franco),其全名是:弗朗西斯科・保利诺・埃梅内希尔多・特奥杜洛・佛朗哥・巴蒙德(Francisco Pauolino Hermenegildo Teodulo Franco Bahamonde)。前四节为个人名字,倒数第二节为父姓,最后一节为母姓。简称时,用第一节名字加父姓。
葡萄牙人姓名也多由三、四节组成,前一、二节是个人名字,接着是母姓,最后为父姓。简称时个人名一般加父姓。
西文与葡文中男性的姓名多以“o”结尾,女性的姓名多以“a”结尾。冠词、介词与姓连译。
俄罗斯人和匈牙利人姓名
俄罗斯人姓名一>>
求好听的外国人名字! Abigail阿比盖尔
Abby艾比 (Abigail的简写)
Ada艾达 (Adelaide的简写)
Adelaide阿德莱德
Adeline艾德琳
Alexandra亚历桑德拉
Ailsa艾丽莎
Aimee艾米
Alice爱丽丝
Alina艾琳娜
Allison艾莉森
Amanda阿曼达
Amy艾美
Amber安伯
Anastasia阿纳斯塔西娅 (昵称Stacey)
Andrea安德莉亚
Angela安吉拉
Angelia安吉莉亚
Angelina安吉莉娜
Ann安 (Hannah的英文形式)
Anne安妮 (同Ann)
Annie安妮 (Ann的昵称)
Anita安尼塔 (Ann的西班牙写法)
Ariel艾莉尔
April阿普里尔
Ashley艾许莉
Aviva阿维娃 (同Avivahc和Avivi)
Barbara笆笆拉
Beata贝亚特
Beatrice比阿特丽斯 (同Beatrix)
Becky贝基 (Rebecca的昵称)
Betty贝蒂 (Elizabeth的昵称)
Blanche布兰奇
Bonnie邦妮
Brenda布伦达 (Brandon及Brendan的女性形式)
Camille卡米尔
Candice莰蒂丝
Carina卡瑞娜
Carmen卡门
Carol凯罗尔
Caroline卡罗琳
Carry凯丽
Carrie凯莉 (Carol及Caroline的昵称,同Kerry)
Cassandra卡桑德拉
Cassie凯西 (Catherine,Cassandra的昵称)
Catherine凯瑟琳 (Katherine的英文形式,同Katherine)
Cathy凯茜 (Catherine的昵称,同Kathy)
Chelsea切尔西
Charlene沙琳 (同Caroline,Charlotte)
Charlotte夏洛特
Cherry切莉
Cheryl雪莉尔 (Charlotte的另一形式,亦同Sheryl)
Chris克莉丝 (Christine,Kristine的简写,同Kris)
Christina克里斯蒂娜 (同Christine)
Christne克里斯汀
Christy克里斯蒂 (Christine的简写)
Cindy辛迪 (Cinderella,Cynthia,Lucinda的昵称)
Claudia克劳迪娅
Clement克莱门特
Cloris克劳瑞丝
Connie康妮 (Constance的昵称)
Constance康斯坦斯
Cora科拉
Corrine科瑞恩
Crystal科瑞斯特尔 (同Krystal)
Daisy戴茜
Daphne达芙妮
Darcy达茜
Debbie黛比 (Deborah,Debra的昵称)
Deborah黛博拉
Debra黛布拉
Demi黛米
Diana黛安娜
Dolores德洛丽丝
Donna堂娜
Doris桃瑞丝
Edith伊迪丝
Editha伊迪萨
Elaine伊莱恩
Eleanor埃莉诺
Elizabeth伊丽莎白
Ella埃拉
Ellen爱伦
Ellie艾莉 (Eleanor, Ellen的昵称)
Emerald艾米瑞达
Emily艾米丽
Emma艾玛
Enid伊妮德
Elsa埃尔莎 (Elizabeth的昵称)
Erica埃莉卡 (Eric的女性形式)
Estelle爱斯特尔 >>
鲁迅(1881-1936),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原名周树人,字樟寿,号豫才;“鲁迅”是其投身五四五四运动后使用的一个笔名,因为影响日甚,所以人们习惯称之为鲁迅。
鲁迅,1882年9月25日出生于绍兴都昌坊口一个封建士大夫家庭,7岁启蒙,12岁就读于三味书屋,勤学好问,博闻强记,课余喜读野史笔记及民间文学书籍,对绘画艺术产生浓厚兴趣,自此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他不囿于四书五经,多方寻求课外读物,努力掌握历史文化知识。绍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特别是众多越中先贤的道德文章,给鲁迅的思想以很大的熏陶和影响。鲁迅少年时代,祖父因科场案下狱,父亲病故,家道从此中落。鲁迅由一个封建士大夫大家庭的长房长孙,变成了一个破落户子弟。家庭所遭受的一系列重大变故,使少年鲁迅饱受人间冷暖,世态炎凉,看到了“世人的真面目”,认识到封建社会的腐朽和没落。鲁迅母亲鲁瑞,农民的女儿,品格高尚,对鲁迅影响很大。
1898年春,鲁迅离开故乡,满怀人生新的希望,考入了南京江南水师学堂,翌年,因不满学堂的“乌烟瘴气”,改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务铁路学堂。他广泛接触西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阅《时务报》,看《天演论》,深受维新思潮和进化论学说的影响,初步形成“将来必胜于过去,青年必胜于老人”的社会发展观。
1902年,鲁迅以优异的成绩毕业,被官派赴日留学。他先入东京弘文学院学习日语,后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习医。因深受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浪潮的影响,积极投身于反清革命的洪流之中,课余“赴会馆,跑书店,往集会,听讲演”,立下了“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1906年,鲁迅在事实面前,有感于国内同胞的愚弱,认识到改变国民性的重要,便毅然弃医从文,迈出了人生道路上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选择了文学艺术,以笔作为自己救国救民的战斗武器。他参与筹办文艺杂志《新生》,撰写了《人之历史》、《科学史教篇》、《文化偏至论》、《摩罗诗力说》等早期重要论文。鲁迅认为,中国的严重问题在于人,不在于物;在于精神,不在于物质;在于个性,不在于“众人”;要“立国”,必先“立人”,而“立人”的关键,在于个性的觉醒与精神的振奋。
辛亥革命前夜,鲁迅回到祖国,先在杭州的浙江两级师范学堂执教,担任化学、生理学教员,后又回到故乡绍兴,担任绍兴府中学堂监学兼博物教员、山会初级师范学堂监督(校长)。他一方面教书育人,培养青年, 一方面积极投身于辛亥革命。 他领导故乡文学团体“越社”, 支持创办《越铎日报》。 1912年初, 鲁迅应教育总长蔡元培之邀,赴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任职,不久,随教育部迁至北京,任社会教育司第一科科长,同时先后受聘于北京大学、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等一些高等院校,担任校外兼职讲师。
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鲁迅深受鼓舞,与李大钊、陈独秀等当时许多先进知识分子一起,写文章,办杂志,揭开了中国五四运动的序幕。他站在反帝反封建的前列,积极提倡新文化、新思想、新道德,猛烈抨击几千年来的旧文化、旧思想、旧道德。1918年,他发表了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小说通过象征的艺术手法,无情地揭露了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吃人的本质,强烈地控诉了封建礼教和封建宗法制度的罪恶。此后,鲁迅“一发而不可收”,以彻底的不妥协的姿态,创作了《孔乙己》、《药》、《阿Q正传》等许多小说和大量杂文、随笔、评论,从而成为五四五四运动的先驱和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1926年夏,鲁迅离开北洋军阀盘踞的北京,南下厦门,担任厦门大学中国文学系教授,同时兼任国学院教授。1927年初,鲁迅又转赴当时的革命中心广州,担任了中山大学中文系主任,同时兼任教务主任,一边从事教育和文学创作,一边投入新的战斗。同年4月,反革命政变发生,鲁迅经受了腥风血雨的考验,因营救学生无果,愤而辞职。在血的教训面前,鲁迅早年形成的社会发展观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他严厉解剖自己的思想,纠正了过去只信进化论的“偏颇”,从此,他的思想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起点。
20年代中期,参与创办《莽原》周刊、《语丝》周刊和文学社团末名社。1927年初到广州中山大学任文学系主任兼教务主任。1927年8月到厦门大学任教授。
1927年10月,鲁迅到了上海,从此定居下来,集中精力从事革命文艺运动。1928年与郁达夫创办《奔流》杂志。193O年,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他是发起人之一,也是主要***,曾先后主编《萌芽》、《前哨》、《十宇街头》、《译文》等重要文学期刊。他参加和领导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等许多革命社团。他主编《前哨》、《奔流》、《萌芽月刊》等许多刊物,团结和领导广大革命的、进步的文艺工作者,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国民党政府及其御用文人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他坚持韧性战斗,撰写了数百篇杂文。这些杂文,如匕首,似投枪,在反文化“围剿”中,作出了特殊的贡献。他与***人交往密切,坚决拥护中国***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他以“窃火者”自喻,致力于中外文化交流,倡导新兴木刻运动。他关心青年,培养青年,为青年作家的成长付出了大量的心血。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在上海大陆新村寓所与世长辞,终年55岁。
鲁迅写过一首《自嘲》诗,其中有两句为“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
鲁迅一生写下了800多万字的著译,他的《呐喊》、《彷徨》、《野草》、《朝花夕拾》等许多作品一版再版,被翻译成英、俄、德、法、日、世界语等多种文字,饮誉全球。《鲁迅全集》是他留给中国人民和世界各国人民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鲁迅著作
《呐喊》(短篇小说集)1923,新期社
《中国小说史略》(上下卷)1923一1924,新潮社
《热风》(杂文集)1925,北新
《彷徨》(短篇小说集)1926,北新
《华盖集》(杂文集)1926,北新
《华盖集续编》(杂文集)1927,北新
《坟》(论文、杂文集)1927,未名社
《野草》(散文诗集)t927北新
《朝花夕拾》(散文集)1928,未名社
《而已集》(杂文集)1928,北新
《三闲集》(杂文集)1932,北新
《二心集》(杂文集)1932,合众书店
《鲁迅自选集》1933,天马
《两地书》(书信集)与景宋合著,1933,青光书局
《伪自由书》(杂文集)1933,青光书局
《鲁迅杂感选集》翟秋白编选,1933,青光书局
《南腔北调集》(杂文集)1934,同文书局
《拾零集》1934,合众书店
《准风月谈》(杂文集)1934,兴中书局
《集外集》杨霁云编,鲁迅校订,1935,群众图书公司
《门外文谈》(论文)1935,天马
《故事新编》(小说集)1936,文生
《花边文学》(杂文集)1936,联华书局
《且介亭杂文》(杂文集)1936,三闲书屋
《夜记》(杂文集,后编入《且介亭杂文末编)1937,文生
《且介亭杂文二集》(杂文集)1937,三闲书屋
《且介亭杂文末编》(杂文集)1937,三闲书屋
《鲁迅书简》(影印本)许广平编定,1937,三闲书屋
《鲁迅全集》(1一20卷,收著作、译文和辑录的古籍)1938,鲁迅全集出版社
《集外集拾遗》(综合集)1938,鲁迅全集出版社
《汉文学史纲要》(文学史)1941,鲁迅全集出版社
《鲁迅全集补遗》唐韬编,1946,上海出版公司
《鲁迅书简》许广平编,1946,鲁迅全集出版社
《鲁迅日记》(影印本)1951,上海出版公司;铅印本,1959,人文
《鲁迅选集》1952,开明
《鲁迅小说集》1952,人文
《鲁迅全集补遗续编》唐韬编,1952,上海出版公司
《鲁迅书简补遗》吴元坎辑,1952、上海出版公司
《鲁迅全集》(1-lO卷)1956-1958,人文
《鲁迅选集。(1一2卷)1956-1958,中青
《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文学史)1958,三联
《鲁迅选集》(上下册)1959,人文
《鲁迅书简》(致日本友人增田涉)1972,人民日报社
《鲁迅诗稿》1976,文物;1981,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鲁迅书信集》(上下卷,收《两地书》以外书信1381封)1976,人文
《鲁迅佚文集》1976,解放军报社
《鲁迅书简》(致曹靖华)1976,上海人民
《鲁迅手稿全集》(书信8册,日记6册)1978一1980,文物
《鲁迅致许广平书简》1980,河北人民
《鲁迅全集》(1-16卷)1981,人文
鲁迅全集卷一(坟 热风 呐喊)
鲁迅全集卷二(彷徨 野草 朝花夕拾 故事新编)
鲁迅全集卷三(华盖集 华盖集续编 而已集)
鲁迅全集卷四(三闲集 二心集 南腔北调集)
鲁迅全集卷五(伪自由书 准风月谈 花边文学)
鲁迅全集卷六(且介亭杂文 且介亭杂文二集 且介亭杂文末编)
鲁迅全集卷七(集外集 集外集拾遗)
鲁迅全集卷八(集外集拾遗补编)
鲁迅年谱
一八八一年 一岁
八月初三(公历9月25日),生于浙江绍兴城内东昌坊口。姓周名树人,字豫才,小名樟寿,
一八八六年 六岁
是年入塾,从叔祖玉田先生初诵《鉴略》。
其五六岁时,宗党皆呼之曰“胡羊尾巴”。誉其小而灵活也。
一八八八年 八岁
十一月,以妹端生十月即夭,当其病笃时,先生在屋隅暗泣,母太夫人询其何故,答曰:“为妹妹啦。”
是岁一日,本家长辈相聚推牌九,父伯宜亦与焉。先生在旁默视,从伯慰农先生因询之曰:“汝愿何人得赢?”先生立即对曰:“愿大家均赢。”
一八九二年 十二岁
正月,往三味书屋从寿镜吾先生怀鉴读。
在塾中,喜乘闲描画,并搜集图画,而对于二十四孝图之“老莱娱亲”、“郭巨埋儿”独生反感。先生外家为安桥头鲁姓,聚族而居,幼时常随母太夫人前往,在乡村与大自然相接触,影响甚大。《社戏》中所描写者,皆安桥头一带之景色,时正十一二岁也。外家后迁皇甫庄、小皋步等处。
十二月三十日曾祖母戴太君卒,年七十九。
一八九三年 十三岁
三月祖父介孚公丁忧,自北京归。
秋,介孚公因事下狱,父伯宜公又抱重病,家产中落,出入于质铺及药店者累年。
一八九六年 十六岁
九月初六日父伯宜公卒,年三十七。父卒后,家境益艰。
一八九八年 十八岁
闰三月,往南京考入江南水师学堂。
一八九九年 十九岁
正月,改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路矿学堂,对于功课并不温习,而每逢考试辄列前茅。课余辄读译本新书,尤好小说,时或外出骑马。
一九零一年 二十一岁
十二月,路矿学堂毕业。
一九零二年 二十二岁
二月,由江南督练公所派赴日本留学,入东京弘文学院。课余喜读哲学与文艺之书,尤注意于人性及国民性问题。
一九零三年 二十三岁
是年为《浙江潮》杂志撰文。秋,译《月界旅行》毕。
一九零四年 二十四岁
六月初一日,祖父介孚公卒,年六十八。
八月,往仙台入医学专门学校肄业。
一九零六年 二十六岁
六月回家,与山阴朱女士结婚。同月,复赴日本,在东京研究文艺,中止学医。
一九零七年 二十七年
是年夏,拟创办文艺杂志,名曰《新生》,以费绌未印,后为《河南》杂志撰文。
一九零八年 二十八岁
是年从章太炎先生炳麟学,为“光复会”会员,并与二弟作人译域外小说。
一九零九年 二十九岁
是年辑印《域外小说集》二册。六月归国,任浙江两级师范学堂生理学化学教员。
一九一零年 三十岁
四月初五日祖母蒋太君卒,年六十九。
八月,任绍兴中学堂教员兼监学。
一九一一年 三十一岁
九月绍兴光复,任绍兴师范学校校长。
冬,写成第一篇试作小说《怀旧》,阅二年始发表于《小说月报》第四卷第一号。
一九一二年 三十二岁
一月一日,临时政府成立于南京,应教育总长蔡元培之招,任教育部部员。
五月,航海低北京,住宣武门外南半截胡同绍兴会馆藤花馆,任教育部社会教育司第一科科长。
八月任命为教育部佥事。是月公余纂辑谢承《后汉书》。
一九一三年 三十三岁
六月,请假由津浦路回家省亲,
八月由海道返京。
十月,公余校《嵇康集》。
一九一四年 三十四岁
是年公余研究佛经。
一九一五年 三十五岁
一月辑成《会稽郡故书杂集》一册,用二弟作人名印行。同月刻《百喻经》成。
是年公余喜搜集并研究金石拓本。
一九一六年 三十六岁
五月,移居会馆补树书屋。
十二月,请假由津浦路归省。
是年仍搜集研究造象及墓志拓本。
一九一七年 三十七岁
一月初,返北京。
七月初,因张勋复辟乱作,愤而离职,同月乱平即返部。
是年仍搜集研究拓本。
一九一八年 三十八岁
自四月开始创作以后,源源不绝,其第一篇小说《狂人日记》,以鲁迅为笔名,载在《新青年》第四卷第五号,掊击家族制度与礼教之弊害,实为文学革命思想之急先锋。是年仍搜罗研究拓本。
一九一九年 三十九岁
一月发表关于爱情之意见,题曰《随感录四十》,载在《新青年》第六卷第一号,后收入杂感录《热风》。
八月,买公用库八道湾屋成,
十月发表关于改革家庭与解放子女之意见,题曰《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载《新青年》第六卷第六号,后收入论文集《坟》。
十一月修缮之事略备,与二弟作人俱移入。
十二月请假经津浦路归省,奉母偕三弟建人来京。是年仍搜罗研究拓本。
一九二零年 四十岁
一月,译成日本武者小路实笃著戏曲《一个青年的梦》。
十月,译成俄国阿尔志跋绥夫著小说《工人绥惠略夫》。
是年秋季起,兼任北京大学及北京高等师范学校讲师。
是年仍研究金石拓本。
一九二一年 四十一岁
二三月又校《嵇康集》。仍兼任北京大学,北京高等师范学校讲师。
一九二二年 四十二岁
二月八月又校《嵇康集》。
五月译成俄国爱罗先珂著童话剧《桃色的云》。仍兼任北京大学,北京高等师范学校讲师。
一九二三年 四十三岁
八月迁居砖塔胡同六十一号。
九月小说第一集《呐喊》印成。
十二月买阜成门内西三条胡同二十一号屋。同月,《中国小说史略》上卷印成。
是年秋起,兼任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及世界语专门学校讲师。
一九二四年 四十四岁
五月,移居西三条胡同新屋。
六月,《中国小说史略》下卷印成。同月又校《嵇康集》,并撰校正《嵇康集》序。
七月住西安讲演,
八月返京。
十月译成日本厨川白村著论文《苦闷的象征》。
仍兼任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及世界语专门学校讲师。
是年冬为《语丝》周刊撰文。
一九二五年 四十五岁
八月,因教育总长章士钊非法解散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先生与多数教职员有校务维持会之组织,被章士钊违法免职。
十一月,杂感第一集《热风》印成。
十二月译成日本厨川白村著《出了象牙之塔》。
是年仍为《语丝》撰文,并编辑《国民新报》副刊及《莽原》杂志。
是年秋起,兼任北京大学,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中国大学讲师,黎明中学教员。
一九二六年 四十六岁
一月女子师范大学恢复,新校长易培基就职,先生始卸却职责。同月教育部佥事恢复,到部任事。
三月,“三一八”惨案后,避难入山本医院,德国医院,法国医院等,至五月始回寓。
七月起,逐日往中央公园,与齐宗颐同译《小约翰》。
八月底,离北京向厦门,任厦门大学文科教授。
九月《彷徨》印成。
十二月因不满于学校,辞职。
一九二七年 四十七岁
一月至广州,任中山大学文学系主任兼教务主任。
二月往香港演说,题为:《无声的中国》,次日演题:《老调子已经唱完!》。
三月黄花节,往岭南大学讲演。同日移居白云楼。
四月至黄埔政治学校讲演。十五日,赴中山大学各主任紧急会议,营救被捕学生,无效,辞职。
七月演讲于知用中学,及市教育局主持之“学术讲演会”,题目为《读书杂谈》,《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
八月开始编纂《唐宋传奇集》。同月《野草》印成。
八日,移寓景云里二十三号,与番禺许广平女士同居。
十月抵上海。沪上学界,闻先生至,纷纷请往讲演,如劳动大学,立达学园,复旦大学,暨南大学,大夏大学,中华大学,光华大学等。
十二月应大学院院长蔡元培之聘,任特约著作员。同月《唐宋传奇集》上册出版。
一九二八年 四十八岁
二月《小约翰》印成。同月为《北新月刊》译《近代美术潮论》,及《语丝》编辑。《唐宋传奇集》下册印成。
五月往江湾实验中学讲演,题曰:《老而不死论》。
六月《思想·山水·人物》译本出。《奔流》创刊号出版。
十一月短评《而已集》印成。
一九二九年 四十九岁
一月与王方仁,崔真吾,柔石等合资印刷文艺书籍及木刻《艺苑朝花》,简称朝花社。
五月《壁下译丛》印成。同月十三,北上省亲。并应燕京大学,北京大学,第二师范学院,第一师范学院等校讲演。
六月五日回抵沪上。同月卢那卡尔斯基作《艺术论》译成出版。
九月二十七日晨,生一男。
十月一日名孩子曰海婴。同月为柔石校订中篇小说《二月》。同月卢那卡尔斯基作《文艺与批评》译本印成。
十二月往暨南大学讲演。
一九三零年 五十岁
一月朝花社告终。同月与友人合编《萌芽》月刊出版。开始译《毁灭》。
二月“自由大同盟”开成立会。
三月二日参加“左翼作家连盟成立会”。此时浙江省党部呈请通辑“反动文人鲁迅”。“自由大同盟”被严压,先生离寓避难。同时牙齿肿痛,全行拨去,易以义齿。四月回寓。与神州光社订约编译《现代文艺丛书》。
五月十二日迁入北四川路楼寓。
八月往“夏期文艺讲习会”讲演。同月译雅各武莱夫长篇小说《十月》讫。
九月为贺非校订《静静的顿河》毕,过劳发热。
同月十七日,在荷兰西菜室,赴数友发起之先生五十岁纪念会。
十月四五两日,与内山完造同开“版画展览会”于北四川路“购买组合”第一店楼上。同月译《药用植物》讫。
十一月修正《中国小说史略》。
一九三一年 五十一岁
一月二十日柔石被逮,先生离寓避难。
二月梅斐尔德《士敏土之图》印成。
同月二十八日回旧寓。
三月,先生主持“左联”机关杂志《前哨》出版。
四月往同文书院讲演,题为:《流氓与文学》。
六月往日人“妇女之友会”讲演。
七月为增田涉讲解《中国小说史略》全部毕。同月往“社会科学研究会”演讲《上海文艺之一瞥》。
八月十七日请内山嘉吉君教学生木刻术,先生亲自翻译,至二十二日毕。二十四日为一八艺社木刻部讲演。
十一月校《嵇康集》以涵芬楼景印宋本。同月《毁灭》制本成。
十二月与友人合编《十字街头》旬刊出版。
一九三二年 五十二岁
一月二十九日遇战事,在火线中。次日避居内山书店。
二月六日,由内山书店友护送至英租界内山支店暂避。
四月编一九二八及二九年短评,名曰:《三闲集》。编一九三○年至三一年杂文,名曰:《二心集》。
五月自录译著书目。
九月编译新俄小说家二十人集上册讫,名曰:《竖琴》。编下册讫,名曰:《一天的工作》。
十月排印《两地书》。
十一月九日,因母病赴平。同月二十二日起,在北京大学,辅仁大学,北平大学,女子文理学院,师范大学,中国大学等校讲演
一九三三年) 五十三岁
一月四日蔡元培函邀加入“民权保障同盟会”,被举为执行委员。
二月十七日蔡元培函邀赴宋庆龄宅,欢迎萧伯纳。
三月《鲁迅自选集》出版于天马书店。同月二十七日移书籍于狄思威路,税屋存放。
四月十一日迁居大陆新村九号。
五月十三日至德国领事馆为“法西斯蒂”暴行递抗议书。
六月二十日杨铨被刺,往万国殡仪馆送殓。时有先生亦将不免之说,或阻其行,先生不顾,出不带门匙,以示决绝。
七月,《文学》月刊出版,先生为同人之一。
十月先生编序之《一个人的受难》木刻连环图印成。同月“木刻展览会”假千爱里开会。又短评集《伪自由书》印成。
二十三年(一九三四年) 五十四岁
一月《北平笺谱》出版。
三月校杂文《南腔北调集》,同月印成。
五月,先生编序之木刻《引玉集》出版。
八月编《译文》创刊号。同月二十三日,因熟识者被逮,离寓避难。
十月《木刻纪程》印成。
十二月十四夜脊肉作痛,盗汗。病后大瘦,义齿与齿龈不合。同月短评集《准风月谈》出版。
一九三五年 五十五岁
一月译苏联班台莱夫童话《表》毕。
二月开始译果戈里《死魂灵》。
四月《十竹斋笺谱》第一册印成。
六月编选《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并作导言毕,印成。
九月高尔基作《俄罗斯的童话》译本印成。
十二月编瞿秋白遗著《海上述林》上卷。
十一月续写《故事新编》。
十二月整理《死魂灵百图》木刻本,并作序。
一九三六年 五十六岁
一月肩及胁均大痛。同月二十日与友协办之《海燕》半月刊出版。又校《故事新编》毕,即出书。
二月开始续译《死魂灵》第二部。
三月二日下午骤然气喘。
四月七日往良友公司,为之选定《苏联版画》。同月编《海上述林》下卷。
五月十五日再起病,医云胃疾,自后发热未愈,三十一日,史沫特黎女士引美国邓医生来诊断,病甚危。
六月,从委顿中渐愈,稍能坐立诵读。可略作数十字。同月,病中答访问者O·V·《论现在我们的文学运动》。又《花边文学》印成。
七月,先生编印之《凯绥·珂勒惠支版画选集》出版。
八月,痰中见血。为《中流》创刊号作小文。
十月,体重八十八磅,较八月一日增约二磅。契诃夫作《坏孩子和别的奇闻》译本印成。能偶出看**及访友小坐。
八日往青年会观第二回“全国木刻流动展览会”。
十七日出访鹿地亘及内山完造。
十八日未明前疾作,气喘不止。
十九日上午五时二十五分逝世。
鲁迅用过的笔名 :
干凡 飞迅 直庚 树俟 独洛 敖隼 旁斡预
LS 丁珰 丁萌 士繇 EL 及锋 之达 子明
丰瑜 元艮 元期 不堂 中头 中拉 长庚 公汗
风声 巴人 龙刚 且介 且文 史赉 史癖 白舌
白道 令飞 飞斐 冬华 乐文 乐贲 乐雯 品音
记者 动轩 仲度 华圉 自树 许遐 许霞 迅行
苇索 杜斐 何干 一尊 余铭 译者 张沛 阿二
阿法 苗挺 直入 明瑟 罗怃 佩韦 周树 周悼
庚辰 庚言 孟弧 封余 荀继 茹莼 树人 候堂
独立 姜珂 洛丈 神飞 敖者 莫朕 桃椎 索士
索子 晓角 翁隼 唐俟 旅隼 朔尔 家干 家斡
宴教 冥昭 焉于 黄棘 梦文 雪之 常庚 曼雪
崇巽 符灵 康郁 隋文 越丁 越山 越侨 越容
楮冠 鲁迅 尊古 游光 遐观 编者 虞明 豫才
燕客 霍冲 孺牛
小孩子 丰之余 韦士繇 邓当世 白在宣 华约瑟
齐物论 杜德机 何家干 何家斡 即鲁迅 张承禄
张禄如 周玉才 周动轩 周树人 周樟寿 周豫才
宓子章 赵令仪 某生者 倪朔尔 栾廷石 唐丰瑜
唐元期 黄凯音 戛剑生 康伯度 隋洛文 葛何德
董季荷 敬一尊 朝花社 编辑者 编纂者 纂述者
ELEF
旅沪记者 宴之教者 楮冠病叟 中国教育社 奔流社同人
译文社同人 铁木艺术社 旅沪一记者 朝花社同人 上海三闲书屋
开放分类:
思想家、国学、文学家、现代文学、现代作家
周树人(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浙江绍兴人,字豫才。原名周樟寿,1898年改为周树人,字豫山、豫亭。以笔名鲁迅闻名于世。鲁迅的作品包括杂文、短篇小说、评论、散文、翻译作品,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毛主席评价他是伟大的无产阶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也被人民称为“民族魂”。他时常穿一件朴素的中式长衫,头发像刷子一样直竖着,浓密的胡须形成了一个隶书的“一”字。
鲁迅生平
他一生以笔为武器,战斗了一生,被誉为“民族魂”1881年9月25日出生。出身于富人家(文章《故乡》中说明“家境也好,我正是一个少爷”。)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1902年考取留日官费生,赴日本进东京的弘文学院学习。1904年初,入仙台医科专门学校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希望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05—1907年,参加革命党人的活动,发表了《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论文。期间曾回国奉母命结婚,夫人朱安。1909年,与其弟周作人一起合译《域外小说集》,介绍外国文学。同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 辛亥革命后,鲁迅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 三味书屋
授课。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杂文集《坟》、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被北洋军阀政府所通缉,南下到厦门大学任中文系主任。1927年1月,到当时的革命中心广州,在中山大学任教务主任。1927年10月到达上海,开始与其学生许广平同居。1929年,儿子周海婴出世。193 鲁迅
0年起,先后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反抗国民党政府的独裁统治和政治迫害。从1927年到1936年,创作了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杂文,收辑在《坟》、《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编》、《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和《集外集拾遗》等专集中。鲁迅的一生,对中国文化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领导、支持了“未名社”、“朝花社”等文学团体;主编了《国民新报副刊》(乙种)、《莽原》、《语丝》、《奔流》、《萌芽》、《译文》等文艺期刊;热忱关怀、积极培养青年作者;大力翻译外国进步文学作品和介绍国内外著名的绘画、木刻;搜集、研究、整理大量的古典文学,编著《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整理《嵇康集》,辑录《会稽郡故书杂录》、《古小说钩沈》、《唐宋传奇录》、《小说旧闻钞》等…… 1936年10月19日因肺结核病逝于上海,上海民众上万名自发举行公祭、送葬,葬于虹桥万国公墓,场面非常壮观。1956年,鲁迅遗体移葬虹口公园,毛泽东为重建的鲁迅墓题字。
编辑本段人物经历
青年时期的鲁迅
求学时期 在当时,一般的读书人走的是三条道路:一条是读书作官的道路 。当不上官的还可以去当某一个官僚的“幕友”(俗称“师爷”),倘若前两条道路都走不通,还可以去经商。鲁迅走的则是为当时人最看不起的另一条道路:进“洋学堂”。这在当时的中国,是被一般人视为“把灵魂卖给洋鬼子”的下贱勾当。1898年,18岁的鲁迅,怀揣着慈母多方设法筹借的8块银元,离开家乡进了南京水师学堂,后来又改入南京路矿学堂。这两所学校都是洋务派为了富国强兵而兴办的,其中开设了数学、物理、化学等传授自然科学知识的课程。期间,鲁迅阅读了外国文学和社会科学方面的著作,开拓了视野。特别是严复翻译的英国人赫胥黎著的《天演论》,更给予鲁迅以深刻的影响。 《天演论》是介绍达尔文的进化论学说的一部著作,这使鲁迅认识到现实世界并不是和谐完美的,而是充满了激烈的竞争。一个人,一个民族,要想生存,要想发展,就要有自立、自主、自强的精神。不能甘受命运的摆布,不能任凭强者欺凌。 鲁迅先生在南京路矿学堂期间成绩优异,使他在毕业后获得了公费留学的机会。1902年,他 鲁迅先生画像
东渡日本,开始在东京弘文学院补习日语,后来进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现日本东北大学医学部)。他选择学医,意在救治像他父亲那样被庸医所害的病人,改善被讥为“东亚病夫”的中国人的健康状况。
弃医从文
鲁迅想通过医学启发中国人的觉悟。但他的这种梦想并没有维持多久就被严酷的现实粉碎了。在日本,作为一个弱国子民的鲁迅,经常受到具有军国主义倾向的日本人的高度歧视。在他们的眼睛里,凡是中国人都是“低能儿”,鲁迅的解剖学成绩是593分,就被他们怀疑为担任解剖课的教师藤野严九郎把考题泄露给了他,这使鲁迅深感作为一个弱国子民的悲哀。有一次,一场**中,鲁迅看到众多的“体格强壮,神情麻木”的中国人,在淡然地围观被当作俄国侦探处死的同胞。鲁迅受到极大的打击,这时他已认识到,精神上的麻木比身体上的虚弱更加可怕。于是他弃医从文,离开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回到东京,翻译外国文学作品,筹办文学杂志,发表文章,从事文学活动。当时,他与朋友们讨论最多的是关于中国国民性的问题:怎样才是理想的人性?中国国民性中最缺乏的是什么?它的病根何在?通过这种思考,鲁迅把个人的人生体验同整个中华民族的命运联系起来,奠定了他后来作为一个文学家、思想家的基本思想基础。 在日本留学期间,鲁迅先生初步形成了他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但是,鲁迅的思想不但为当时大多数中国人所无法理解,就是在留日学生中也很难得到广泛响应。他翻译的外国小说只能卖出几十册,他筹办的文学杂志也因缺乏资金而未能出版。家计的艰难使鲁迅不得不回国谋职。1909年,他从日本归国,先后在杭州浙江两级师范学堂(今杭州高级中学)和绍兴府中学堂任教员。这是鲁迅思想极其苦闷的时期。1911年的辛亥革命也曾使他感到一时的振奋,但接着是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等历史丑剧的不断上演,辛亥革命并没有改变中国沉滞落后的现实,社会的混乱、民族的灾难、个人婚姻生活的不幸,都使鲁迅感到苦闷、压抑。五四运动之后,他压抑已久的思想感情像熔岩一样通过文学作品猛烈喷发出来。在那时,他已经在教育部任职,并且随教育部一同迁居北京。
小说创作
鲁迅先生画像
1918年5月15日,鲁迅先生在《新青年》杂志上首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它奠定了新文化运动(1919),推进了现代文学的发展。这篇小说,大胆揭露了人吃人的封建理念,向沉滞落后的中国社会发出了“从来如此,便对么”的严厉质问,大声疾呼:“救救孩子!” 鲁迅先生的小说作品数量不多,意义却十分重大。鲁迅把目光集中到社会最底层,描写这些底层人民的日常生活状况和精神状况。这是与鲁迅的创作目的分不开的。鲁迅说:“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南腔北调集·我怎么做起小说来》)这种表现人生、改良人生的创作目的,使他描写的主要是华老栓、单四嫂子、阿Q、祥林嫂、爱心这样一些最普通人的最普通的悲剧命运。这些人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最需要周围人的同情和怜悯、关心和爱护,但在缺乏真诚爱心的当时的中国社会中,人们给予他们的却是侮辱和歧视、冷漠和冷酷。这样的社会难道是一个正常的社会吗这样的人际关系难道是合理的人际关系吗最令我们痛心的是,他们生活在无爱的人间,深受生活的折磨,但他们彼此之间也缺乏真诚的同情,对自己同类的悲剧命运采取的是一种冷漠旁观甚至欣赏的态度,并通过欺侮比自己更弱小的人来宣泄自己受压迫、受欺侮时郁积的怨愤之气。在《孔乙己》里,有恶意嘲弄孔乙己的短衫顾客;在《阿Q正传》中,别人欺侮阿Q,阿Q则欺侮比自己更弱小的小尼姑;在《祝福》中,鲁镇的村民把祥林嫂的悲剧当作有趣的故事来欣赏……所有这一切,让人感到一股透骨的寒意。鲁迅对他们的态度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鲁迅爱他们,希望他们觉悟,希望他们能够自立、自主、自强,拥有做人的原则。 在写作《呐喊》《彷徨》的同时,鲁迅先生还创作了散文集《朝花夕拾》和散文诗集《野草》
阿Q正传(12张)。前者出版于1928年,后者出版于1937年。如果说《呐喊》《彷徨》中的小说是鲁迅对现实社会人生的冷峻的刻画,意在警醒沉睡的国民,《朝花夕拾》中的散文则是鲁迅温馨的回忆,是对滋养过他的生命的人和物的深情的怀念。幼时的保姆长妈妈,在备受歧视的环境中给予过他真诚的关心的藤野先生,一生坎坷、孤傲不羁的老友范爱农,给过他无限乐趣的“百草园”,吸引着他的好奇心的民间戏剧和民间娱乐活动……所有这一切,都是在这个险恶世界的背景上透露出亮色和暖意的事物,是他们,滋养了鲁迅的生命。这些散文,把抒情、叙述、议论结合在一起,有时如平静的港湾,有时如波涛翻滚的大海,有时如湍急奔流的河水,有时又像蜿蜒曲折的小溪,千姿百态,体现了鲁迅散文创作的艺术成就。同《朝花夕拾》中那些明净细致的散文不同,《野草》中的散文诗则呈现出迷离恍惚、奇诡幻美的意境,它们像一团团情绪的云气,在空中旋转飘荡,变幻出各种意想不到的形状。鲁迅内在的苦闷,化为了梦,化为了超世间的想象,使《野草》成了中国现代主义文学中的一朵奇葩。鲁迅曾对别人说:“我的哲学都在“野草”里。”鲁迅最内在的情绪体验和最玄妙的哲理性感悟,通过这种奇特的艺术手段传达出来。鲁迅的艺术创造力是惊人的。 鲁迅先生晚年还完成了一部小说集《故事新编》(1936年出版)。《补天》可以被认为是一部中华民族的“创世纪”, 在鲁迅的观念中,真正体现中华民族根本精神的不是那些古圣先贤和帝王将相,而是创造了中华民族的女娲,她是中华民族生命力的源泉和象征;《奔月》写的是古代英雄的悲剧,羿射掉九日,拯救了人类,但那些自私狭隘的世人并不想继承、发扬他的英雄精神,只想利用他实现自己自私狭隘的目的,他被自己的学生所暗算,被他的妻子所抛弃;《铸剑》表现的是被压迫者向压迫者复仇的主题;《理水》《非攻》歌颂了中国古代那些身体力行的政治家和思想家,禹和墨翟都是中华民族的脊梁式的人物。孔子、老子、庄子、伯夷、叔齐这些历史人物也在鲁迅的笔下真成了有些可笑但仍不失其可爱的活生生的人物形象。鲁迅的《故事新编》以荒诞的手法表现严肃的主题,创立了一种完全新型的历史小说的写法。
杂文创作
家庭背景
在绍兴,周家算得上一门望族,做官经商且都不说,单是人丁的繁衍,就相当可观,所以到鲁迅出世的时候,周家已经分居三处,彼此照应,俨然是大户了。鲁迅的祖父周介孚,出身翰林,做过江西一个县的知县老爷,后来又到北京当上内阁中书,成为标准的京官。绍兴城并不大,像周介孚这样既是翰林,又做京官的人,自然能赢得一般市民的敬畏。周家门上那一钦点“翰林”的横匾,正明白无误地宣告了周家的特殊地位。鲁迅真是幸运,他的人生长途的起点,就设在这样一处似乎距乐园相当近便的地方。 鲁迅全集
中国是个讲究父权的国家,独钟那种粗暴专横,将子女认为私产的父母。你就是生在再富裕的家庭里,倘若遇上这样的父母,你的童年仍然会被糟蹋的。鲁迅的运气如何呢?周介孚虽然脾气暴躁,有时候要打骂孩子,但在教鲁迅读书这件事上,却显得相当开通。那时一般人家的孩子,开蒙总是直接就读四书五经,叫一个六岁的孩子天天去念"学而时习之",他会多么痛苦?周介孚却不这样,他让鲁迅先读历史,从《鉴略》开始,然后是《诗经》,再然后是《西游记》,都是选小孩子比较感兴趣的书。即使读唐诗,也是先选白居易那些比较浅直的诗,然后再读李白和杜甫,这就大大减轻了鲁迅开蒙的苦闷。祖母更是特别疼爱他,每每在夏天的夜晚,让鲁迅躺在大桂树下的小板桌上,摇着芭蕉扇,在习习的凉风中给他讲故事,什么猫是老虎的师父啦,什么许仙救白蛇啦,鲁迅直到晚年,还清楚地记得当时的兴味和惬意。鲁迅的父亲周伯宜,神态一本正经,却比祖父更为温和。他家教虽严,却从不打小孩子。鲁迅在《朝花夕拾》的那一篇《五猖会》中,记过他一件事,就是在小鲁迅那样快乐的时刻,偏偏逼他去背书。可实际上,周伯宜平时对儿子们的读书,监督得并不紧。在日常管教上,更常常很宽容。有一次鲁迅和弟弟偷偷买回来一本《花经》,被周伯宜发现了,他们又害怕又绝望,因为这是属于闲书,一般人家都不许小孩子看的:"糟了,这下子肯定要没收了!"谁料周伯宜翻了几页,一声不响地还给了他们,使他们喜出望外,从此放心大胆地买闲书,再不用提心吊胆,像做贼似的。至于母亲鲁瑞,对他的挚爱就更不必说了,几个孩子当中,她最喜欢的就是鲁迅。从人情来讲,父母总是爱子女的,可由于中国人祖传的陋习,这种父母之爱竟常常会演化成对幼小心灵的严酷的摧残。当然不能说鲁迅就没有遭过这样的摧残,他后来会写《五猖会》,就说明内心也有深刻的伤痕。但总的来说,他还是相当幸运的,至少在童年,他经常都是沐浴在温和宽厚的长辈之爱中。鲁迅曾在《野草》中写了一篇关于他小时候发生的一件事,这篇文章叫《风筝》,是初一上册第21课。
1949年全国解放后,臧克家由香港回到北京。10月19日,是鲁迅先生逝世13周年纪念日,全国各地第一次公开地隆重纪念这位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和文学家。臧克家亲自参加了首都的纪念活动,目睹了人民群众纪念鲁迅的盛况,并瞻仰了鲁迅在北京的故居。他深切追忆鲁迅为人民鞠躬尽瘁的一生,百感交集,于1949年11月1日写了《有的人》这首短诗,抒发自己由纪念鲁迅所引起的无限感慨以及对人生意义的深刻思考,体现出鲁迅先生的伟大精神和革命者的勇敢。
社会荣誉
鲁迅开始到日本时是学医的,但是他很快意识到,解救人民最要紧的不是“医”,而是需要打开思想上的枷锁,唤起民众起来斗争。于是,他毅然决定弃医从文,用犀利的笔去挑开旧世界的黑幕,让人民群众看清统治者的丑恶面目,也看清自己的愚昧,赶快奋发起来,他的《狂人日记》揭开了中国新文学的第一页,以后他又陆续创作了《药》、《阿Q正传》、《祝福》、《伤逝》等一批极为成功的现代小说。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在上海的寓所里逝世。巨星殒落的噩耗传来,全国人民以及世界进步人民和文化界十分痛惜,在宋庆龄主持的鲁迅葬礼中,人们用一面绣着“民族魂”三个大字的白旗覆盖在鲁迅棺木上。“民族魂”,这正是中国人民对鲁迅的最高褒奖!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