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农历腊月廿三—送灶君
腊月廿三是小年夜,俗称“送灶日”,家家户户都把灶家菩萨送上天,希望他“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待除夕过后,大年初一凌晨再把天上的灶神接回来,俗称“接灶”。
这一天,家家烧赤豆糯米饭,先盛一大碗供在灶君面前,然后全家来吃。吃过之后,黄昏时分,大家跪拜。拜过之后,将灶君的神像从灶台上请下来,放进一顶灶轿里。
2、农历腊月廿四—掸蓬尘
民谚称“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迎接新年,对于桐乡人来说,最重要还有“扫尘”与“祭祖”。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寓意着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以一番新的气象辞旧迎新。
3、农历腊月廿五—推磨打豆腐
民谚称:“腊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一些地方还有在除夕以前吃豆腐渣的风俗,传说灶王上天汇报后,玉帝会下界查访,看各家各户是否如灶王所奏的那样。于是各家各户就吃豆腐渣以表示清苦,瞒过玉皇的惩罚。
4、农历腊月廿六—打年糕
过新年,年糕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农村,在祭祀的桌上,除了鸡鸭鱼肉水果外,那年糕必定是少不了的。春节期间,人们去亲戚朋友家拜年,往往会拿几块年糕去,寓意“年年高”。
扩展资料:
桐乡是江南蚕桑的主要产地,其乡间流传着丰富的蚕乡习俗,清明轧蚕花便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活动。
在20世纪,随着化纤织物的兴起,蚕桑经济、轧蚕花庙会受到影响,几乎绝迹。改革开放后,国家日益重视对民俗的保护,2010年,桐乡蚕桑习俗作为中国蚕桑丝织技艺的子项目,被联合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国新闻网—14位外国友人走进浙江桐乡感受清明传统民俗
桐乡濮院镇有很多好吃的酒店,其中最为出名的是濮院镇小区外的一家酒店。这家酒店高档装修,气氛温馨,是家族聚会、商务会议、情侣约会的不二选择。菜品种类多样,口味独特,大家最喜欢的是藏式猪肉火锅。火锅用新鲜的猪肉、山野菜和多种草药炖制而成,不但口感鲜美,而且具有保健功效。
另一家著名的酒店是位于濮院镇政府对面的这家酒店。这家酒店的特色在于服务质量好,周到,有求必应。尤其是桃花鱼,鲜嫩美味,用料讲究,烹制细致,本地人都赞口不绝。该酒店环境雅致,菜品丰富,务求为食客提供美味可口的菜品和舒适的用餐环境。
还有一家小而精致的酒店,位于濮院镇南门口。这家酒店的特色在于使用的原材料新鲜,做菜相当讲究,尤其是白切合骨鸡和拔丝南瓜,都是餐厅招牌菜。这里环境舒适,清新雅致,特别适合小型聚会和情侣约会。如果您想尝试新鲜健康的美食,这是您的不二选择。
两家同意后,各书姓名,籍贯,三代,名号,官职于贴上,相互交换。待访问属实,男家择日托人向女家送年庚贴,也叫八字贴,并讨回对方年庚,古称问名,近代叫换龙凤贴。然后将年庚放祖宗灵位前占卜或将生辰八字报请算命先生推算,如无相冲相克,再回报女方,女方亦须经过占卜,这叫合婚。
双方同意了婚事,即行订婚,俗称定婚。订婚要行聘礼,聘礼又叫定礼,各地有各地的惯制。古时聘礼用皮帛物品,到汉代始用聘金。后代则财物俱全,视家境定多寡。定了亲的男女则视为夫妻,别人不可再登门求亲。
从订婚到迎娶期间,逢年过节双方要互送礼物。迎娶佳期按属相八字由算命先生卜定。
迎娶前一二日,男方要送女方置办酒席的礼物,女方收礼,必有回情,此时,双方亲友都要送贺礼,贺男方的多为银钱,酒食,喜幛,喜轴。送女方的以物为主,多属衣物,器具及化妆用品,称为送嫁。
婚期前一天发奁,俗称发嫁妆。这一天,女家将嫁妆摆于场院,供人参观,叫摆嫁妆。嫁妆根据财力而定,合欢被,对枕及箱,柜,桌,桶,盆和梳妆台为必备品。旧时富家大户为摆阔气,有将生活用品都备全的,有的甚至将生活和生产资料所需都如数嫁尽,称全房嫁妆,包括山林田产,直至死后的棺木和穷困潦倒而逃荒要饭的提篮,打狗棍,也囊括在嫁妆之内。嫁妆中少不了马桶,俗称子孙桶,桶内盛红蛋,喜果,寓送子之意。送妆,物以抬数计,贫富不一,富者多至百余抬。
娶亲旧时用花轿,有八人抬和四人抬之分。花轿到女家门口,河南南阳等地有女方闭门,男方鸣枪放炮奏乐以示通报,民歌有唱:"吹三阵,打三阵,吹吹亲家开开门"的习俗。姑娘上轿前须用绵绒绞去脸上的汗毛,称开面,并沐浴,梳妆,俗称扮上轿。中午,女方盛设别亲酒宴请贺客和男方迎娶人员。
新娘上轿前要辞别祖宗并向父母行跪拜礼。上轿一般通行由女方兄弟抱或背新娘入花轿。启程时,有哭嫁的习俗,女方父母,兄嫂,姐妹要以哭相送,边哭边诉说一些祝愿的吉利语,认为哭得越凶,女儿越会发子发孙。新娘听到母亲的哭声后,方能应和着哭,表示生离惜别。
到男家,像我国北方,新娘要迈过一只马鞍,然后咬一口苹果,取平安之意。
拜堂要行三跪九叩礼,先拜天地,祖宗,再拜父母,后夫妻互拜,俗称拜天地。拜毕送新娘入洞房,不过她的脚不得踏地,要以麻袋,席,蒲团之类铺地,边走边铺,前后接替,称之传袋,即传代。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