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你另一个同一问题贴上的回答在修改时总是输入不进去,改了好几次结果被限制了,就改在这里了
第一个问题:1、肤色多样。2、姿态各异。3、品性优良。
(解题:第二段提到皮肤颜色和各种动作姿态,第三段讲马的性情与蒙古民族性格的关系,所以很好概括。)
第二个问题:马是蒙古民族游牧生活和生产中的得力助手,是民族生命力的代表。
(解题:这是在考查对中心句的理解,也不难)
你需要详细和了解,不知道和这道阅读题有什么关系。找了一些资料提供给你。资料二中有一些话我更正一下,马尼宏杆的主要用途是祭祀两侧的苏鲁德(苏力德)而并不是禄马风旗。不过,说禄马风旗有崇拜马的意思是对的,并不是所有的马尼宏杆上都会有禄马风旗,但苏力德是肯定要有的。禄马风旗的旗子上在印上马的图案之前,要念整整一天的经,那相当于汉族说的请神了。我是鄂尔多斯人,生活在苏力德文化之乡乌审旗,所以知道一些。
资料一:
蒙古族与马有着不解之缘,在蒙古族的生活和情感领域中无不涉及马。马是蒙古族赖以生存的生产资料、生活的伴侣,也是蒙古人装饰、描绘、赞美的对象。对蒙古族游牧社会及其历史发展而言,马之重要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马政说的是养马之政教,包括马的驯养、放牧、繁殖、使用及市场等事宜的组织管理及有关制度、政令等。据史料记载,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蒙古族马业相当发达。蒙古族建立元朝政府后完善了马业的管理制度,健全了孳生保护的措施。从那时开始有了管理马的机构、管制、税赋等。
马是蒙古族进行贸易的主要交换产品。蒙古人生活所用的日用品主要通过马市与内地交换获得。为此,元朝时在天山县、沙井府、集宁县设有互市的榷场。当时,上都是草原著名的商业城市,城里聚集着来自中原、中亚及欧洲的商人,以金属器皿和日用品换取牲畜和畜产品。
马经常被当做蒙古族祭祀活动中的重要祭品。蒙古人每到祭敖包、山河之神和祖先时必须以马为祭品。如在祭祀成吉思汗活动中必须选用黄膘大骒马为牺牲,以此表达对他的敬意。蒙古族还经常把马用于占卜,常根据被杀马匹的肝脏形状来判断年景、丰歉和时运。此外,蒙古人也常用马鬃、马尾以及马齿预卜未来。
神马,蒙古语称为“翁衮”马,是指天马。人们视翁衮马为神灵,为它设有专门的草场,人畜均不得冒犯。神马不准乘骑,不准使役,不准套驯,不准买卖,不准鞭打,不准咒骂,不准转送。当它衰老时,必须经过官方的授权,才能寻找替代者。蒙古人认为神马是上天赐予的,上天派神马管理马群,有神马管理,畜群才得以安宁。
文学艺术总是要反映现实、复制现实的。赞马是蒙古族祝赞词的重要内容之一。每逢那达慕举行赛马时,对获得冠军的马都要诵赞词。不少赞马词都是触景生情、即席编诵,并没有严格固定的格式和词句。在其他场合中,也免不了要举行赞马仪式。对蒙古族青年男女结婚时所乘之马,对参加各种集会的贵宾所乘之马,对宾客所乘之马,对套马时所乘之杆子马,对刚问世的驹马等都要举行赞颂仪式。
在数量浩瀚、色彩斑斓的蒙古族民间文学中,对于马有着多姿多彩的生动描绘,骏马则有超凡的智慧和神力。马踏大地,灰尘飞扬弥漫,其威势犹如雷霆万钧之力,不可阻拦。蒙古史诗中的马形象都具神奇色彩。它们能飞、能变、能语、能为英雄出谋划策、未卜先知、救助英雄,这一切都表现出了它的神性。从某种意义上说,英雄与骏马成为一个相互依赖的完整的统一体。人和马的和谐,甚至超越了人与人的关系。
以家畜为话题的蒙古谚语中有关马的谚语数量最多,所反映的内容广泛而深刻。蒙古谚语中有“蒙古人没有马,就像没有手脚”、“好马从驹起,好人从幼起”等谚语。
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蒙古族人民由于对马格外青睐,所以对马的习性、品格、价值了解得很透彻,创造了许多表现马及与马有关的词语。蒙古语中关于马的年龄、性别、声音、动作的词语很多。蒙古语词汇中有不少动植物、昆虫、天体等称谓均与马有关。事实上,与马有关的词汇在丰富性、使用频率和语言的渗透性等方面都要高于其他动物。
蒙古人能歌善舞,蒙古族民歌丰富多彩。其中与马有关的民歌就有千百首。他们通过民歌来歌颂马的功绩,赞美马的毛色,赞美马与人的亲密关系,形容马奔跑的速度与姿态,感谢马给予蒙古人的恩惠。蒙古族音乐中也体现了对马的挚爱之情。马头琴素有“蒙古族音乐的象征”的美誉。其琴首以马为标志,琴箱上萦以马皮,弓弦则是用马鬃、马尾做成的。马头琴能弹奏出马的嘶、鸣、叹、哀等各种声音。蒙古族舞蹈中的许多动作均来源于马,或与马有关。蒙古族地区流行甚广的“牧马舞”、“祭马舞”采用的就是马步。舞者模仿马的各种姿态、动作,腿部动作有跃马跳、左右翻腾跳、勒马仰身翻等,动作如马般或轻盈舒缓,或飞奔腾越。
资料二:
蒙古族确实以马背上的民族俗称,他们放马、崇马、训马、骑马,蒙古族有一句谚语:“歌是翅膀,马是伴当”。蒙古族跟马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和谐的关系,甚至是一种互助和朋友的关系,他们认为马是一种义畜,所以他们把马看得非常高贵。在动人的蒙古族民歌里面,很多都是歌颂骏马,还有很多松词、赞词里面也都歌颂了马。崇马的习俗可以从蒙古族的史诗—《江格尔》里得到很充分的体现。还有一个很鲜明的标志,因为我刚从鄂尔多斯回来,在鄂尔多斯现在还保留着一种很古老的习俗,就是他们在固定的居住房屋面前,要树立一个玛尼宏杆,这个杆子实际上两个杆子,两个杆子的上面有一个三叉之类的东西,称为“苏鲁德”。在两个杆子之间有一个横的绳子,这个绳子上就拴着五颜六色的旗帜,这个旗帜上印刻着马的形象,这就称为“禄马风旗”。我认为这个就是他们崇马的一个很有力的见证,这个“禄马风旗”上刻着一个飞奔的、鬃毛扬起的跃跃欲试的马的形象,据我调查他们就在节日里,特别是蒙古族过年的时候要祭祀“禄马风旗”,因为在马尼宏前面搭一个一米宽的小型祭台,每一家都有。在这个祭台上,他们可以燃起香火,在祭台的前面可以供奉祭品来供奉“禄马风旗”。这个是他们崇拜马的一个象征。
我问他们,他们说他们在每年过年的时候要祭祀,另外如果是有老人去世的时候,他们要把这个旗帜往下降一些,有的地区过去在文献资料上写,生孩子的时候他们要更换,可是这次调查的时候,他们没有说。这可以看出他们崇马、爱马的一个象征,他们为什么这样崇马、爱马呢?我觉得跟蒙古族的久远的信仰有关,因为蒙古族古代信仰萨满教,对天也就是腾格里的崇拜处于一种至高无上的地位。
我觉得这里有一个过程,最早他们可能是对自然的天的崇拜,其中包括对天体的崇拜,比如包括太阳、月亮、日月星辰这样的崇拜。后来由于对天的本体崇拜发展成为他们创造的天神的形象,这个天神的形象后来又发展有99个天神,可以说这是一个很繁复的庞大天神体系。而他们为什么这么崇拜天呢?就是因为他们认为天是他们的幸福的源泉,天神关乎着牲畜的繁殖,也关乎着人的生育。所以它是幸福的源泉,那么这样根深蒂固很久远对天神的崇拜跟马有什么关系呢?蒙古族有一个很久远的传说,就是当时蒙古的草原没有马,绿色的草原上没有马,结果有一个天上的女神看到了以后,觉得非常遗憾,说这样一种很聪慧的动物,奔跑的非常快的动物没有赐给人类,所以她把头发上的钗拔下来,这样就化成了在绿缎般的草原上涌现出奔跑的马群。因此,在蒙古人的观念里,马是天上赐给人的一种神骘。所以蒙古族崇拜马和天神信仰我认为存在一定的关系。
另外,萨满教里面拿的萨满法器上会出现一个马头,像一个手杖的东西。因为在萨满教有灵魂的观念,就是说马可以是把人的灵魂由此界渡到彼界的一个工具,好像一个是灵魂之舟。所以我认为在古代萨满教里就崇拜马,实际上其他民族也有这样情况,像纳西族。像蒙古族著名的长篇叙史诗成吉思汗两匹骏马里,这个马完全和人处于同等的地位,成吉思汗可以跟马对话,马可以离开人,离开了成吉思汗,然后又回到成吉思汗身边,这完全是和人平等互助的关系,最后达到互相沟通。成吉思汗的骏马一开始埋怨成吉思汗的苛刻,所以离开了成吉思汗,最后样当之后又回到成吉思汗的身边。建立了一种人与马之间平等互助的关系,可以看出蒙古人崇马的一个表现。
马使蒙古族能够驰骋天下,马使蒙古族能够统一他的内部,元代是靠马上得之,并赢得了世界的荣耀。
羊眼包子的来历
回民很讲究饮食卫生,智慧勤劳的回族妇女能做出许多独具风味的特色食品,大家知道的有馓子、牛肉拉面、油香、手扒羊肉、“夹板”等等,如果您能在回族人的三大节日开斋节、宰生节和圣纪节到回民家中做客,定能一饱口福,大开眼界。
羊眼儿包子是回民饮食中的佳品。相传,清朝康熙皇帝,曾乔装打扮到前门外,品尝回民羊肉包子铺的羊眼儿包子。康熙皇帝走进羊肉包子铺,殷勤的回民掌柜用小托盘送来了两杯盖碗茶。向康熙皇帝问安后,陪着笑脸说:“不怕爷恼,爷在里边(宫廷)什么山珍海味没尝过,还屈驾来尝羊眼儿包子,小的实在不敢孝敬。”康熙明知自己的身份已被识破,还是佯装要吃包子。掌柜的无奈,只好说:“爷尝脸,一定要吃,那请少等会儿。”不一会儿,便送来了热腾腾的小包子。康熙用筷子挟一个放在碟子里,细心地观察。只觉阵阵香味扑鼻,放到嘴里一尝,果然昧道鲜美,质地不一般。但是,康熙帝左找有找也未看见“羊眼儿”,便问掌柜的:“为什么看不见羊眼儿?”掌柜忙回答说:“回爷的话,有罪不敢欺瞒:馅肉没有羊眼儿,只是做的精细些,包的个头小一点,象羊眼儿,就给起了个‘羊眼儿包子’的名字。”康熙尝了两个,觉得非常可口好吃,便传旨:“朕觉得羊眼儿包子很好,可经常送到宫中,找内务府开银。”
从此,羊眼儿包子名声大噪,誉满北京城。于是,四城各处的回民都做起羊眼儿包子,遂成了回民喜食美味。
羊眼儿包子做法并不太难。一种做法是把发好的白面切好,再加入适量的白糖、碱,揉和均匀。选用肥嫩绵羊的上脑剁成馅,加入水发干贝丁、玉兰片丁、葱、姜汁,把馅打成后,再加入香油和少许盐,现包现蒸,每个包子的个头儿如“羊眼儿”一般大小。另一种做法是把发好的精白面粉和好,不放白糖,放适量碱,搅和匀适。羊肉馅同上,加配料水发虾仁丁、水发木耳块、葱末、姜汁、盐、香油等和搅均匀。包的大小与蒸发和前一种完全一样。
白族姑娘头戴凤凰帽的传说
相传很久很久以前,在洱源凤羽鸟吊山脚下,住着一位美丽、善良、纯朴的白族姑娘,名叫玉莹。她每天上山砍柴,以打樵为生,养活年老眼瞎的母亲。
有一天,玉莹上山砍柴,口渴了,在一道陡崖前寻水喝。忽然,岩洞里飞出一只非常凶猛地羊雕,张开黑黑的翅膀,血盆大口露出一排獠牙,伸出利爪向她扑来,她惊呆了。
正在这时候,忽然听到“嗖”一声,一支利箭飞来,不偏不倚正好射中大雕胸膛,凶恶的羊雕哀鸣一声掉下山崖。玉莹得救了。她惊喜地举目一望,只见一个英俊的白族小伙子手拿弓箭微笑地看着她,说:“姑娘,你受惊了。”玉莹感激地点点头,羞涩地笑了。小伙子走上前,又问:“你怎么一个人上山砍柴?”玉莹如实地说了,讲着讲着,她便对小伙子产生了好感。这个小伙子也十分同情姑娘的遭遇,他讲自己在深山老林打猎度日,对姑娘也产生了爱慕。玉莹红着脸说:“阿哥,为了感激你的救命之恩,愿意与你结发为妻。”说着,咬断自己的一缕头发,打个结塞进牧羊人胸口,牧羊小伙子也咬断自己的一缕头发,打个结送到姑娘手中……
临别,牧羊人从身上取下弯刀,赠给玉莹。他们相约一个月以后,小伙子收拾好茅屋,盖好新房,就下山来接姑娘和她母亲。
玉莹拿着牧羊人的弯刀砍柴,锋利无比,说也奇怪,砍起柴来像割草一样,片刻就砍了一大捆,挑在肩上也不重,走起来也生风,不一会儿就到家了。玉莹把上山的事告诉了母亲,老母十分高兴,同意了母亲的婚事。
第三天,玉莹上山砍柴迷路了,走着走着,走到树林深处,她坐在一块石板上休息,忽然听到树林里百鸟齐鸣,只觉得眼前红霞升腾,彩云飘逸,万道霞光中,一对五彩孔雀朝前带路,百鸟簇拥着一只美丽的凤凰向她走来。凤凰走到她跟前,便问孔雀:“这是谁家的女子,怎么一个人到深山老林里来?”孔雀如实回答后,凤凰非常喜欢玉莹,命令孔雀把一顶凤凰帽戴在玉莹头上,接着继续向前走了。
玉莹得到了金光闪闪的凤凰帽,欣喜非常。她戴着凤凰帽,找到来路,打了柴下山,走到山脚下一个水塘边喝水,她看着水里的倒影,美丽的凤凰帽,想到不久就要和牧羊人结婚了,不由高兴地唱起歌来。
却说这天下午,南诏王打猎路过这个山脚,听见优美的歌声,循声寻来,遇见水塘边美丽的玉莹,便起了歹心,不由分说,命令手下人把玉莹抢回皇宫,非要逼她跟自己成亲。
玉莹哪里愿意,她哭红了眼睛,就是不答应。国王就下令把她关进牢房,让她考虑三天,如果还是不同意,就处死她。玉莹在牢房里放声痛哭,她思念家中可怜的老母,思念自己的意中人。
第三天,玉莹终于想出了办法,她假装答应国王,在宫殿里举行了隆重的庆典。国王和玉莹和交杯酒时,玉莹在国王的酒杯里放进了毒药,国王中毒而死。宫中一片大乱,玉莹趁机逃了出来,回到家中。一进家门,金光闪闪的凤凰帽就把老人家的眼睛照亮了,母亲看见女儿这么漂亮,就高高兴兴地和女儿一起上了山。
半路上,正巧遇到牧羊人来接姑娘,牧羊人赞扬姑娘沉着冷静、机智勇敢。从此,玉莹就和牧羊人在深山老林中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凤凰帽也因此成了白族姑娘勤劳勇敢、纯朴善良、忠贞不渝的象征。
过桥米线的由来
从前,蒙自一位秀才为了应考,他把自己关在南湖中的小岛上,日夜攻读。妻子每天给他送饭,因路远饭菜常常凉了,秀才便不爱吃。怎么办呢?一天妻子炖了一只肥母鸡,她用土罐盛了鸡汤,带上秀才爱吃的米线和佐料,用竹篮装了送去,当她端汤罐时,手被烫得缩了回来。原来,鸡汤上飘浮着一层厚厚的鸡油,保持了温度。于是,她把佐料放入汤内涮烫,再放入米线。秀才吃得热乎乎的,味道也觉着格外鲜美,大加赞扬,因为妻子送饭必须经过一桥,秀才便笑着对妻子说:“就把你今儿做的美餐,叫做过桥米线吧。”从此,过桥米线便在民间传开了。
西双版纳的传说
“西双版纳”是傣语“十二千田”的意思,“西双”即傣语的“十二”,“版纳”是傣语“一千块稻田”。过去封建领主计算傣族领地时,以稻田划分行政区,便以12个领主分管12块稻田的领地之意而定名。 当地有一个古老的传说:原始的西双版纳的村落、田地和河流,都是由大蛇和大鹰的躯体变化而来的。还有这么一个神话:古代西双版纳的领袖叭阿武的父亲,原是一个牛王,一天,牛王的妻子因吃了牛王吃剩下的椰子而怀了孕后来便生子传代。这个神话故事说明,西双版纳人从原始的母系氏族社会时,就生息在这里,他们曾经历了与大自然艰辛斗争的温长历程。
“九”是圣洁的数字
蒙古族人认为“九”包含了吉祥的寓意,无论是供奉的“玛尼宏”神旗,还是祭天、神、祭祖、祈祷时都与“九”有关。为什么会对“九”如此迷信呢?据传是由于蒙古族的英雄“成吉思汗”。
成吉思汗出生后用九泉之水沐浴,九岁对独立生活,二十七岁时称汗。在一次征战失利后,成吉思汗向天祈祷时,空中传来巨大的轰鸣声,有一镞巨矛降落在树枝上,成吉思汗下令用九十九匹公马的鬃毛作成它的缨,用九十九只绵羊来祭祀,并将这巨矛作为自己的军徽枣苏力德。正是由于成吉思汗对“九”的喜爱,从而形成召集蒙古族人对“九”的崇尚。
仙女宝钗化成马
马被蒙古族人民视为最神圣的牲畜。他们象离不开太阳一样离不开马,并视马为最亲密的伙伴,视与马有关的物件为圣洁的东西。蒙古族人认为马是从天上降下来的神骘,没有马蒙古族就会失去神明。
传说很久很久以前,天上的仙女看到人间茫茫草原水草肥美,牛羊成群,蒙古包像撒落在绿色地毯上的一颗颗明珠一样。在欣喜间又觉得这么美的大自然似乎少了一点什么,于是她拔下头上的宝钗抛向碧绿的草原。宝钗在空中变成了一缕缕红色的云雾,这雾渐渐布满天空,低低地降到草原上空。随着一声震耳欲聋的雷声,天空豁然炸开一道长长的缝隙,眨眼间成群成群的骏俏的动物降到草滩上。神蹄落地即形成草原上神骘——马。
布依族崇蛙的由来
布依族崇拜自然,以为万物有灵。他们信奉社神、山神、水神、雷神、石神等,也崇拜牛、狗、青蛙、古树等动植物。
关于崇拜青蛙的由来,流传着一个动人的故事。
有一户家民,只生了3个女儿而没有男孩。一天,3个姑娘扛着锄头去刨地。三妹年纪轻,力气小,刨地比不上大姐、二姐快,她叹了口气,自言自语道:"唉,太累了!谁要是能帮我刨刨地,那就太好了,我情愿嫁给他,做他的妻子。"
谁知她话音刚落,田边一只大青蛙竟后腿蹬地站立起来说道:"我可以马上帮你把这片地刨完。"三妹低头一看,原来是一只青蛙在说话,她认为这是在潮弄自己,便骂道:"你这小小青蛙,只要我锄头一举,马上就把你砸死了,你还能挖地?"青蛙却笑着说:"姑娘,你别生气,你先闭一会眼睛吧。"三妹一听,又生气又好笑,果真闭上眼睛了:"我依了你,先闭一下眼睛,看你能怎么着。"
奇怪的是,就在三妹闭上眼睛的一会儿功夫,青蛙立刻把这一片地给刨好。"地已经刨好了,你该嫁给我了。"青蛙一再要求三妹实践诺言,做它的妻子,这可把三妹气死了,大姐、二姐也不答应,她们举起锄头,骂着追着要砸死青蛙。可青蛙又蹦又跳的,怎么 也打不着,还是一个劲地说;"三妹,你说了话就得算数,你就该做我的妻子。"
中午,三姐妹回家去,青蛙也跟在她们背后,来到了她们家。青蛙进了门,一跳便跳到房梁上,对三妹说:"你说了要嫁我的,和我一块回去吧。不然,我吐一口水,便能把你家给淹了。"父母一听,全都气坏了:"世上那有姑娘嫁给青蛙的事!你快快出去,不然,我就用竹竿打死你这小小的青蛙!"青蛙一听,也发了火:"你们全都不守信用,看吧,我可要吐口水了。"它说着便吐了半口口水,立时便把家里淹了一半。这一来全家人都吓坏了,这才晓得青蛙是神通广大的蛙神,慌忙求青蛙道:"快把水收回去,我们同意三妹嫁给你了。"青蛙把大嘴一张一吸,一口气便把半屋子子水给吸回嘴里了。
这回全家人不再食言了。于是,三妹换上一身新衣服,骑上马出阁了,青蛙则在前面跳着引路。走了好一会,他们来到一片竹林,林中有一个石洞,洞口长满各种美丽的花草。青蛙说:"到家了,三妹你闭上眼睛,我拉你下去。"三妹一闭眼睛,只觉得身子便飘忽起来,不一会儿便被人拉了去似的。青蛙让她睁眼看看,三妹刚一睁眼,只见周围一片光芒,眩目耀眼:高大、宽敞的房屋,一应俱全的用具什物,还有各种各样的金银财宝,把三妹看得眼花缭乱了。
更奇怪的是,当青蛙让三妹再次闭眼睛之时,青蛙这时突然摇身一变,脱去了青蛙皮。当三妹再次睁开眼睛一看,站在她面前的是一位十分英俊壮美的小伙子。三妹又惊又喜,于是,他俩当日便成了亲,从此过上了美满幸福的日子。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