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你老家农村,结婚的时候有什么恶俗的习俗吗?

在你老家农村,结婚的时候有什么恶俗的习俗吗?,第1张

当然有,而且越是农村恶俗越多,你有没有觉得?

我的老家在河北的一个平原农村,现在大概有一大批的大龄青年都没有娶到媳妇,为什么呢?因为女孩少,男女失衡,女孩就比较的吃香,彩礼要求比较高,很多农村青年达不到要求,只好一直单着。

第一:聘礼重。

我们那里流行什么钱要三斤,就是从银行取出来的新钱,要重达三斤的百元大钞。据有人专门称重,大约新的百元钞票三斤,总额在十三万左右。这只是彩礼钱,除了现金,还要求男方在镇上、县城有房有车。天呐,现在很多人家为了孩子娶媳妇,那简直是外债驻台呢,老人们还要出去打工还钱。真应该扼制一下彩礼的数额啊,很多家庭吃不消的。

第二:闹洞房比较过火

婚礼仪式办完后,其实大家都很累了,如果是市里,大约都是吃完午宴就结束了,各回各家各找各妈。但是在农村重头戏还没开始,晚上的闹洞房才是高潮。闹洞房的基本上是新郎的朋友哥们等,父母也都不在,有的人是闹新娘、有的人是闹伴娘,有的还很过火,总之是一劫。也是一个恶性循环,你结婚的时候他闹你,他结婚的时候你们也闹的更凶。网上也有频频新闻流传出来,有的伴娘被扒光衣服被好几人揩油等。说难听的就是伤风败俗。

第三:婚礼上恶搞新郎或者新郎父母

我们那流行把新郎捆到树上,然后用水枪喷一些自制的水,其中有什么臭鸡蛋啊、醋啊、辣椒、臭豆腐啊等等混合起来的液体,简直味道难闻。其实当天是婚礼,新郎应该帅气的出现,为什么要搞的这么狼狈呢,不可理解。还有恶搞新郎父母的,给新郎父母化妆,满脸涂成黑色,出现在拜高糖的现场,有的心好的人给他们涂竹炭的面膜等还说的过去,有的真的就是涂抹黑炭等,对皮肤绝对是伤害。还有损威严。

还有一些都是各有奇招了,什么真心话大冒险了,专门问一些前男友、前女友或者一些敏感话题,现场尴尬的很。还有就是互动小游戏,什么新郎新娘共吃一个苹果了,或者接吻、或者什么找鞋等等一些游戏,也是非常的捉弄人。

其实婚礼是两个人组建家庭的一个庄重而美好的仪式,我们应该怀揣着一颗祝福的心去祝福两位新人,而不是让这种婚礼的恶心破坏了这么美好的日子。

礼要准备哪些红包

1、撞门红包

一个红包里面可以装10元钱,这代表寓意十全十美,但不过新郎撞门接新娘都会有很多道门,所以新郎红包必须要准备充足。

2、改口红包

新娘嫁到男方家,通常都需要改口红包,有6666元,8888元,总的来说改口红包是必须要双数的吉利数字比较好,具体金额还要看当地的风俗习惯与自身的经济条件。

3、婚车红包

婚车都是搭载新郎新娘幸福的交通工具,新郎新娘还要给司机朋友一些红包沾沾喜气,若是亲戚朋友的车,适当还要包200到500元不等的红包,如果车型比较好,红包很有可能还要多一些,若您在接亲网上预订的婚车还需要对应车牌号给车主红包。

4、伴郎,伴娘红包

但这种红包一般都是因人而异,通常都是200元左右,但不过必须要有双数,才能寓意好事成双。

5、花童红包

现在很多人的婚姻上都有婚礼小花童,这种俗称是婚礼上的幸运星,新郎新娘也不能忘记给小朋友给和红包。

  迎娶,又叫“迎亲”、“娶媳妇”,等于“六礼”中的“亲迎”。通常是由新郎亲自到女家迎娶新娘,但在忻州、吕梁的一些地方,也有媒人或小叔子带领迎亲队伍前往迎娶,而新郎在家坐候的。

  迎亲的队伍,旧时讲究要用各种仪仗,从前到后,有炮手、开道锣、开道旗、“肃静”、“回避”朱牌、宫灯、金瓜、斧钺、朝天镫、龙虎旗、团扇、日罩……吹打鼓乐更是不能少的。花轿一般为两乘,新郎、新娘一人一乘。去的时候,新娘之轿例不空行,晋南一带要放花糕,青馍作为镇物;晋中有的地方则由一个与新娘属相相同、父母健在的小男孩坐着压轿,称为“压轿喜倌”。山西各地的迎亲队伍中,都要有陪伴新郎的人。左权一带,是从年长亲友中找两个人,称为“冰人”;再从新郎的子侄辈中找一个年龄与新郎差不多的,称为“引婿”。雁北平鲁等地讲究“女一男二”,要新郎的妗子和两个兄长随花轿同去同回;回来时,女方自然也以“一女二男”相陪送亲。大同一带娶亲、送亲则专要双方女眷中娴熟礼仪的相陪。对陪伴新郎的人,太谷一带称为“伴客”;对女方陪伴新娘的人,则称为“送客”。“送客”之外,女方再去人,便是“吃客”了。

  女儿在出嫁前,山西各地大多有“哭嫁”的习俗,人称“媳妇哭,娘家富”。据民俗学专家研究,这一习俗的起源与远古时代的“抢婚”有关,后来女子被掠夺时的哭诉才逐渐演化为婚俗中的“哭嫁”。这不是乐极而悲,往往有其真实的内容。一般是感叹无虑少女生活的结束,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眷念兄嫂弟妹及与女友的友好相处之情,同时对为人妻、媳的人生转折甚感惶惑不安。如果对婚事不太满意,感到委屈,更要借机发挥,大哭而特哭一场。新娘的母亲、女友与家族中的女眷,一般都要陪哭。

  迎娶的队伍到来后,女方的家门往往由新娘的妹妹或女友们紧闭、关锁。一方面显示女方家族的尊严,另一方面是故意捉弄迎亲者。迎亲者怕误了时辰,只有付“开门钱”了事。吕梁柳林一带,迎娶队伍到女家门口时,要把一只羊赶在前头进门,俗称“撞门”。 迎娶队伍进门后,女方设筵盛情款待。晋中榆次等地,招待女婿时,除一应酒菜外,还有薄饼一样主食,当新女婿的一定要“偷”十几张饼、几双筷子和一些酒器,当地人称为“得富贵”。晋南襄汾一带讲究新郎、新娘同吃“合婚饼”。晋东南沁县等地,女儿临行前要吃鸡蛋饼,俗称“三颗鸡蛋一壶酒,打发闺女上轿走”。

  撤席后,新郎再次向岳父、岳母叩头辞行。晋中祁县一带,岳父此时要为女婿披红、簪花。然后乐声大作,迎娶队伍再加上女方陪送人员,以更为盛大的气势起程了。“婚”、“昏”同音,晋南一些地方还保留着新娘晚上出嫁的古老习俗,娘家筵请新郎,一直要到初更才打发闺女出门。

  女儿出嫁离家时,山西各地都有不带娘家土的习俗。民间认为“土能生万物,地可产黄金”,怕带走了土会带走娘家种庄稼的好运气。这自然是农业社会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女儿出嫁时,要在炕上换上新鞋,然后由哥哥或舅舅背上或抱上轿;或者坐在椅子上,由人抬上轿;有的地方是以红毡或红布铺地,女儿脱去脚上的旧鞋,进了轿再换新鞋。不管怎样出门,反正是脚不沾地。

  女儿临行时,晋东南沁县一带,母亲要含着眼泪绕轿二圈,默默祝愿女儿幸福吉祥;父亲则象征性地护送“百步”,然后由其舅、叔、兄、弟等四人伴行送亲。

  迎娶路线一般讲究走大回环,回时不走来时路。晋中祁县一带依据村落位置,有玄武(北)入,朱雀(南)出;或白虎(西)入,青龙(东)出的说法。迎娶队伍要随带红毡或红布,除了供新娘上下轿踩踏外,路经寺庙、井台或石碾、石磨时,还要用来遮掩轿窗和新娘,意在防止白虎星等鬼崇邪怪相扰。路遇别人家的嫁娶队伍时,双方要互换“针线”,即新娘的女红消灾。现在迎亲队伍相遇时互赠手帕,即此遗风。

  迎娶旧时多用轿或轿车,除此而外,吕梁山区有些地方新娘出嫁骑驴;长治、屯留等地,新娘、新郎都要骑马。雁北平鲁一带还有“骡驮轿”的特殊交通工具,即两头骡子一前一后驮着一乘长轿。娶亲这天,“骡夫”最受人尊敬,他们身着黑色新衣;头缠白色毛巾,装束得精精干干。据说他们既能把“骡驮轿”赶得稳稳当当,又能使人饱受颠簸之苦,所以喜钱是不能少给的。

  迎娶这一天,新郎、新娘的妆束因时因地而异。新郎旧时头戴宽边黑色硬礼帽,身穿马褂长袍,后来改为制服,现在则大都是西装革履了。

  晋中、晋南等地,新娘着装比较特殊,要头戴凤冠,身穿蟒袍,腰扶玉带,宛似戏台上皇后娘娘的形象。后来不穿蟒饱了,改套红棉袄;不戴凤冠了,改戴茶色眼镜,一律改穿时装。

  古代风俗百图

  http://tiebabaiducom/fkz=457902430

  背冰亮膘是流传在山西南部永济县境内的一种奇特的民间风俗活动,当地人给它起的名字就是“背冰亮膘”。

  “背冰亮膘”是由一百零八个小伙子组成八卦阵的队形,踏着鼓点,不断地变换队形并进行表演。这些小伙子,身着短裤,头裹红色绸巾,手敲铜锣,光着脊梁背着从黄河里捞起的大冰块。小伙子们胸部、胳臂、腿上的肌肉都裸露着,丰满的肌肉,健壮的体魄造成了一种特有的、罕见的健美气氛。

  “背冰亮膘”的传统民间文艺活动在山西南部的永济县由来已久。这种活动,原本是一种祭祀活动,一八五三年五月,太平天国将领林凤样、李开芳率部两万余人从扬州出发北伐,一路上突破清军的堵截,经过安徽、河南等省来到山西的南部。一天,北伐的太平军遇到险情,前有清军的火龙阵阻挡,后有追兵逼近,在这种危急的情况下,永济县首阳长旺村的村民相福禄自告奋勇,率领二百名精兵,化装成绵羊,将冰块投入火阵,为北伐的太平军打开了通路。为了纪念,长旺村每年正月十五前后举办“背冰亮膘”活动。而且,这种“背冰亮膘”活动都要沿着黄河边行进。一边是汹涌澎湃的黄河,河床中滚动着冰凌,岸边是踏着鼓点、光着膀子的“背冰亮膘”队伍,真可谓是有趣之极,令人咋舌。这种风俗代代相传,一直至今。如今,已成为这里的传统民间活动。而且,这种活动已经注入了现代体育锻炼的色彩。

  据说,凡是参加“背冰亮膘”活动的人,一年四季都不会生病。可以想象得出,冰冻的冰块放在人的背上,而且又在每年正月十五这尚未解冻的黄河岸边,可见这些小伙子们的体魄是何等健壮。

  “背冰亮膘”,是对当地年青人体质、力量、抵抗寒冷能力的严峻考验。如今,“背冰亮膘”活动仍在晋南地区的永济县境内流传着,每逢正月十五,这种活动就加入了“闹红火”的行列中。http://baikebaiducom/view/928580htm

  山西婚礼习俗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自古以来,山西的婚姻礼仪要合八字,求婚、定婚、成亲,仪式繁多,其中不乏有浓郁地方色彩的礼俗。 结婚要选定良辰吉日,男女双方亲家各自设筵席招待亲朋好友其中有几个有趣的习俗:

  鸳鸯饺:

  婚礼当天,出嫁的女儿要在家吃一餐饺子这饺子的形状很特别,饺子的两头再对折,形状像一个元宝我们当地俗称"鸳鸯饺",饺子必须要由儿女双全的亲戚邻居来包,取意吉祥而女儿吃饺子的数量,必须大于自己的年龄数

  上头与开脸:

  出嫁前夕,女家还要给女儿“上头”和“开脸”。“上头”,即改变头发式样,把辫子盘成发髻。“开脸”又叫“开面”,其实是新娘进行美容修面,并以此表示少女时代的结束。一般是请一个“全福人”,即公婆、父母和丈夫俱在,儿女双全的年长妇女,由她用细丝线绞去姑娘脸上的汗毛,并修细眉毛,剪齐鬓角。“上头”,“开脸”之后,女方要宴请本族尊长和邻里乡亲,同时款待即将出嫁的女儿。民间认为,女儿一上头,就是人家的人了,娘家须以客相待,所以筵席非常丰盛,女儿也被安顿在筵席的首位。尊长、邻里除对待嫁的姑娘表示祝贺外,还要嘱咐她一些尊敬公婆、侍候丈夫以及处理好妯娌、姑嫂关系的道理。

  洗脚不带土:

  女儿吃完饺子后,要由女方的姐姐或长辈洗脚,并坐在闺床上母亲缝制的新褥子上,不再下床,直至新郎来迎娶女儿出嫁离家时,山西各地都有不带娘家土的习俗。民间认为“土能生万物,地可产黄金”,怕带走了土会带走娘家种庄稼的好运气。这自然是农业社会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女儿出嫁时,要在炕上换上新鞋,然后由哥哥或舅舅背上或抱上轿;或者坐在椅子上,由人抬上轿不管怎样出门,反正是脚不沾地。

  哭婚:

  女儿在出嫁前,山西各地大多有“哭嫁”的习俗,人称“媳妇哭,娘家富”。据民俗学专家研究,这一习俗的起源与远古时代的“抢婚”有关,后来女子被掠夺时的哭诉才逐渐演化为婚俗中的“哭嫁”。这不是乐极而悲,往往有其真实的内容。一般是感叹无忧无虑少女生活的结束,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眷念兄嫂弟妹及与女友的友好相处之情,同时对为人妻、媳的人生转折甚感惶惑不安。如果对婚事不太满意,感到委屈,更要借机发挥,大哭而特哭一场。新娘的母亲、女友与家族中的女眷,一般都要陪哭。

  藏鞋:

  迎娶的队伍到来后,女方的家门往往由新娘的妹妹或女友们紧闭、关锁。一方面显示女方家族的尊严,另一方面是故意捉弄迎亲者。迎亲者怕误了时辰,只有付“开门钱”了事。吕梁柳林一带,迎娶队伍到女家门口时,要把一只羊赶在前头进门,俗称“撞门”。在浮山,有一种叫做藏鞋的习俗在新郎来迎娶之前,女眷要将新鞋藏在隐秘的地方,以拖延新娘出门的时间,表现对新娘出嫁的不舍新郎要在闺房中寻找鞋子,一般都找不到,所以只有付"红包"给女眷喽

  跨门槛与踩火盆:

  这个习俗很多地方都有,不多说了!

  "枣生贵子":

  在新娘跨进新郎家门时,亲戚朋友要将红枣,花生,大豆麦粒,红豆等撒向新娘取意"五谷丰登,红红火火,早生贵子"红枣代表"早",花生就代表"生"啦新房的枕头中一般也藏有这些东西,并且还会有面蛇娃,面兔娃据说面兔娃代表女孩,面蛇娃代表男孩 在我家乡晋南浮山一带,求子迫切的人家,讲究在别人结婚时,索要和偷取新房枕头中象征男孩、女孩的面蛇娃、面兔娃

  抹黑与抹红

  在运城地区的运城市、永济县、芮城县等地,流行着一种奇特的风俗,那就是儿子结婚时,要给父母抹红和抹黑。 在儿子生下小孩以后,也要给小孩的爷爷、奶奶抹红或者抹黑。这种抹红或者抹黑,带有一种喜庆色彩。

  一般抹红或抹黑时,都由同辈人去完成,而不是由下辈、晚辈去给抹。同辈人抹时,男子给男子的同辈抹,女子给女子的同辈抹。

  这种红的或者是黑的颜色,一般都比较随意。比如黑色,常常是用手在黑烟熏成的黑锅底上抹一把,为了避免被抹者马上洗掉,还常常要在手上沾些油,在黑锅底抹一把,再给同辈的脸上抹上去。

  这种抹,常常是对方不太防备的时候进行的。比方说,张大爷的儿子结婚,李大叔前来贺喜,李大叔对张大爷说:“大哥,添喜了,你们家添人进口,喜事喜事。”就在说话中间,李大叔已经伸出带着黑的掺了油污的手,给张大爷抹了上去,趁张大爷不防备时已经完成了任务。

  在我们这里,不仅要给男方父母抹黑抹红,并且要让父亲装扮成女人的模样,而母亲装扮成男人的模样这种化妆也颇为有趣简单母亲系个白头巾,就很像个男人了,父亲则带上红纱巾,描了眉,涂红了嘴,把红辣椒串成串,戴在耳朵脖子上,就是耳环和项链了

  无论是抹红和抹黑,都有着开玩笑、添彩、增加喜庆的意味。这种民情风俗,也具有明显的地方特色。

  http://bbsajhjcomcn/viewthreadphptid=109154

  明熹宗册封“龙凤面”http://booksinacomcn/longbook/else/1100671693_dijiangandmeishi/85shtml

  每年农历的九月初九,是我国的重阳节。

  我国古代以“六”为阴数,“九”为阳数,九月初正好是两个阳数相重,所以人们把它叫做“重阳”,做“重九”。据三国时的曹丕在《九日与钟徭书》中载: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出题日月并应,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

  重阳节的起源,可以上朔至汉初。汉高祖刘邦的爱妃戚夫人被吕后惨害后,戚夫人身边—位姓贾的宫女也被逐出宫,嫁与贫民为妻。她对乡里人说,在皇宫中,每年九月初九,都要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以求长寿。百姓们听了纷纷仿效起来,自此,重阳节成为习俗,每年到了重阳节,都要开展几项活动。

  重阳节插茱萸。古人以为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灾消难。唐代王维在《九月九日忆东山兄弟》一首七绝中云: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这是诗人于少年重阳登高时,怀念故乡蒲(今山西永济县)地的亲人而作的名诗,记载了古代重阳节登高、插茱萸的风俗。朱放在《九日与杨凝崔叔登江山上有故不往》一诗中也有:“那得更将头上发,学他年少插茱萸。”的诗句。至于储光羲在《登戏马台作》一诗中所云:“天开神武树元勋。九日茱萸飨六军。”写南朝宋武帝刘裕在重阳节宴群僚于戏马台,把茱萸当作犒赏。

  重阳吃“重阳糕”。重阳糕就是用粉面蒸糕,辅料有枣、粟或肉。讲究的重阳糕要做成九层高,象座小宝塔,上面还做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的意思。

  http://wwwchaofengorg/article/detailaspid=6026

  山西永济http://hibaiducom/%D3%C0%BC%C3guotian/blog/item/89527d1fa6f6a109314e1523html

  永济旅游网http://yongji-tournet/

摘要:山西北部地区(以大同为代表),婚俗的一项--倒宝壶。结婚那天去娶新娘的时候新郎要带些两瓶红酒,到了女方家里后,娘家人要把瓶里的酒倒掉,然后用绿豆把酒瓶装满,这也就是所谓的宝壶。那么山西除了这些习俗之外还有哪些结婚的习俗呢?山西传统的结婚习俗又是怎么样的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山西的结婚习俗吧!议婚议婚,又称“议亲”,是商议男女婚姻之事的最初阶段,旧时包括“求婚”、“过帖”、“相亲”等几道程序,到准备定婚为止。在这一过程中,往往是由男女双方父母根据对方的门第、家境及品貌等条件决定婚事成否,男女当事人是没有多大发言权的。

“无媒不成婚”,议婚初始,一般是由男方家长委托媒人或托靠亲友、邻里前往女方家中求婚,又叫“提亲”。这一程序相当于“六礼”中的“纳采”。

如果女方家长答允考虑结亲,男方便再次托人或由媒人到女家询问女方名字和出生日期,以便“开八字”,请阴阳先生“合婚”,审看男女双方的命相是否相合。山西长治一带称之为“取四柱”,雁北一带称之为“换婚单”。具体做法就是,把男女双方的生年、月、日、时“四柱”干支写在绢帛或麻纸上,然后请人卜算,看双方相互间命相有无克异。民间一般认为,男女生肖犯“对冲”的不宜婚配。所谓犯“对冲”,是指子、午相冲,丑、末相冲,寅、申相冲,巳、亥相冲,辰、戌相冲,卯、酉相冲,共“六冲”。各地历来都有“白马怕青牛,兔、龙泪交流,猪、狗不到头,蛇、虎如刀错,羊、鼠一旦休”之类的俗语。这些说法纯属无稽之谈,现在大部分地方都不再讲究了。这一程序相当了“六礼”中的“问名”。

男女双方“八字”相合后,两家即择吉日传换庚帖,晋北一带叫“送契”,重新写明男女各方的生年、月、日、时等事项。至此,亲事算初步定下。按照忻州、长治等地的说法,是女方“有主了”;在晋中一带,则说女方“问出去了”。这一程序相当于“六礼”中“纳吉”的前一部分内容。由于现在不再时兴合婚,“过帖”这道手续自然而然也就免了。

在具备订婚条件的情况下,男女两家还要“相亲”,又叫“相门户”、“看屋里”,即男女两家约定时间见面,最后议定婚事成否。现在山西各地仍有这种习俗,不过“相亲”的主角已由双方家长变为男女双方当事人,“相亲”的意义已不在于认亲家,而是通过面对面的接触,进一步加深相互了解。男女双方初次见面时,一般由媒人或介绍人引见,两人对面而坐,互相窥视对方的形貌举止,正所谓“对像”是也。

定婚经过议婚阶段,男女两家对婚事都持肯定意见,便可正式定婚,即“许亲”、“定亲”了。男方往女方家中郑重地送去聘礼,数量多少,一般因时因地,视家境贫富而定。这一程序相当于“六礼”中“纳吉”的后一部分内容和“纳征”,雁北一带称之为“下茶”,晋南一带则称之为“过大礼”。

男女双方订婚,一般选择夏历三、六、九等吉日,双方家长要在选定的这一天分别设筵款待亲友,名为“定亲饭”。主食一般是面条,表示男女两家已经成为情深谊长的儿女亲家,所以又称为“吃面”。晋南襄汾等地,男家筵席上必备饺子,意取“捏嘴”,表示希望不要再讨财礼了;女家设筵则以“臊子面”回敬,取其长,表示财礼少了可不行。在翼城一带,“吃面”则仅限于女家,称为“吃许口面”。

定亲这一天,晋东南陵川等地,男家要送面粉给女家。女家用所送的面粉夹上小米煎成油饼,再送给男家。男方以之分送亲友、乡邻,称为“通知”。在晋南的闻喜,男方送给女方的聘礼,除各色衣料、金银首饰、酒肉糖果外,还有90个花馍。女方的回礼,除衣装鞋帽,各种文具外,也有几十个花馍。男女双方把花馍切成薄片,分送亲友、乡邻,称为“散喜馍”。

晋南襄汾一带,男方送给女方的的东西要凑足十件,表示“十全十美”。女方“回奉”给男方的东西中,还要有十包掺有盐末的麦麸。这十包麸盐要分别撒在未来的公婆和妯娌头上,表示大家都有福(麸)、有缘(盐)分。晋中祁县等地,男女双方还要互送“四色礼”。男方送给女方“定亲衣”、戒指、耳环、手镯等物,女方回送男方文房四宝、扇子、荷包、裤带一类。其中裤带尤不可少,隐喻“从今以后我把你拴住了”,或者“我将为你侍奉巾栉,脱衣解带”。

山西的许多地区,在定婚时还讲究互换“龙凤帖”,即一种印有龙、凤的大红纸贴。男方给女方的“龙帖”上写有“求吉”字样,又叫“恳帖”,大致书写内容为:“愧乏玉田,仰祈舍诺。XXX鞠躬”。女方给男方的“凤帖”广写有“允吉”字样,又叫“允帖”,大致书写内容为:“德愧比凤,愿切乘龙。姻愚弟(兄)鞠躬”。“龙凤帖”一般以大红销金全柬制成,太原、大同等地要叠成九折,以表示婚姻天长地久(九)。祁县、平遥一带则为对折式,男女的生年、月、日、时“八字”写在中缝左右,折起来正好合在一起。

在订婚之日,晋南一些地方,女方还要由亲戚陪同去一次男家。返回时,男家除送给姑娘一定数量的钱外,还要送一捆棉花,称为“沾亲棉”,又叫“粘亲花”,表示从此沾亲带故,情谊绵绵不断。

出嫁定婚以后,如果男女双方都已到当地认可的结婚年龄,男方家长便设筵邀请女方家长和媒人,一块选定迎娶的日子,寿阳一带称为“会择”,大同等地则称为“择期”。早先一般要事先请阴阳先生看黄道吉日。由于民间认为迎娶之期关系列男女双方的一生,所以非常慎重,双方家长往来磋商,往往从定亲到成婚要迁延一年以上,甚至更长时间。

迎娶的日子最后选定以后,男方要正式写帖通知女方。雁北一带称为“通书”,晋南等地则称为“送好日”、“下知帖”。这一程序相当于“六礼”中的“请期”。吕梁一些地方,到此时才正式送财礼给女方。以前定婚行聘,为“小送”;现在临娶“纳币”,为“大送”。

山西大多数地区在迎娶前几天或头一天,也有的在迎娶当天早上,男方要打发人往女方送钗钏首饰、衣装、酒肉等礼物。这一仪式叫做“催妆”,意为催促女方做好出嫁准备。太谷等地把“催妆”称为“饷飧(sun孙);寿阳一带称为“送嫁妆”,同时把女方陪送的妆奁叫做“陪随”。在迎娶之前,大同一带,男方要送面粉和肉给女家,面粉叫做“离娘面”,肉叫做“离娘肉”。

出嫁前一天,女方要把陪送女儿的妆奁送往男家,称为“送嫁妆”。嫁妆旧时一般为桌椅箱柜、衣服被褥及梳妆用具,都要贴上大红喜字或扎上红布。忻州、雁北等地讲究在嫁妆中的面盆里放核桃和枣,然后用大红剪纸盖上;晋南襄汾一带则讲究在枕头里装上筷子、核桃,鞋里放上麸子,被子四角缝上枣和花生。这些习俗都是表示希望新婚夫妻早生贵子,儿女双全及夫妻感情和美、有福有缘。

收到妆奁后,男方要回送女方一些礼物。太原一带,男方回送女方的是清酒、猪头和蒸卷,称为“上头盒”。

出嫁前夕,女家还要给女儿“上头”和“开脸”。“上头”,即改变头发式样,把辫子盘成发髻。“开脸”又叫“开面”,其实是新娘进行美容修面,并以此表示少女时代的结束。一般是请一个“全福人”,即公婆、父母和丈夫俱在,儿女双全的年长妇女,由她用细丝线绞去姑娘脸上的汗毛,并修细眉毛,剪齐鬓角。“上头”,“开脸”之后,女方要宴请本族尊长和邻里乡亲,同时款待即将出嫁的女儿。民间认为,女儿一上头,就是人家的人了,娘家须以客相待,所以筵席非常丰盛,女儿也被安顿在筵席的首位。尊长、邻里除对待嫁的姑娘表示祝贺外,还要嘱咐她一些尊敬公婆、侍候丈夫以及处理好妯娌、姑嫂关系的道理。

晋南襄汾一带,在女儿出嫁前夕还有“踩花堂”的习俗。一般是由女方派两名能言善辩的妇女,打着喜字灯笼,提着小箱子,抱着个瓷娃娃,在夜里二、三更天到男方家中去。进了新房后,女婿取出箱子里的镜子照照脸,意为新郎、新娘见面;来人在瓷娃娃两腿之间洒点水,意为贵子洒尿。然后,男方再给来人些喜钱,并把她们恭恭敬敬地送走。

迎娶迎娶,又叫“迎亲”、“娶媳妇”,等于“六礼”中的“亲迎”。通常是由新郎亲自到女家迎娶新娘,但在忻州、吕梁的一些地方,也有媒人或小叔子带领迎亲队伍前往迎娶,而新郎在家坐候的。

迎亲的队伍,旧时讲究要用各种仪仗,从前到后,有炮手、开道锣、开道旗、“肃静”、“回避”朱牌、宫灯、金瓜、斧钺、朝天镫、龙虎旗、团扇、日罩吹打鼓乐更是不能少的。花轿一般为两乘,新郎、新娘一人一乘。去的时候,新娘之轿例不空行,晋南一带要放花糕,青馍作为镇物;晋中有的地方则由一个与新娘属相相同、父母健在的小男孩坐着压轿,称为“压轿喜倌”。

山西各地的迎亲队伍中,都要有陪伴新郎的人。左权一带,是从年长亲友中找两个人,称为“冰人”;再从新郎的子侄辈中找一个年龄与新郎差不多的,称为“引婿”。雁北平鲁等地讲究“女一男二”,要新郎的妗子和两个兄长随花轿同去同回;回来时,女方自然也以“一女二男”相陪送亲。大同一带娶亲、送亲则专要双方女眷中娴熟礼仪的相陪。对陪伴新郎的人,太谷一带称为“伴客”;对女方陪伴新娘的人,则称为“送客”。“送客”之外,女方再去人,便是“吃客”了。

女儿在出嫁前,山西各地大多有“哭嫁”的习俗,人称“媳妇哭,娘家富”。据民俗学专家研究,这一习俗的起源与远古时代的“抢婚”有关,后来女子被掠夺时的哭诉才逐渐演化为婚俗中的“哭嫁”。这不是乐极而悲,往往有其真实的内容。一般是感叹无忧无虑少女生活的结束,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眷念兄嫂弟妹及与女友的友好相处之情,同时对为人妻、媳的人生转折甚感惶惑不安。如果对婚事不太满意,感到委屈,更要借机发挥,大哭而特哭一场。新娘的母亲、女友与家族中的女眷,一般都要陪哭。

迎娶的队伍到来后,女方的家门往往由新娘的妹妹或女友们紧闭、关锁。一方面显示女方家族的尊严,另一方面是故意捉弄迎亲者。迎亲者怕误了时辰,只有付“开门钱”了事。吕梁柳林一带,迎娶队伍到女家门口时,要把一只羊赶在前头进门,俗称“撞门”。

迎娶队伍进门后,女方设筵盛情款待。晋中榆次等地,招待女婿时,除一应酒菜外,还有薄饼一样主食,当新女婿的一定要“偷”十几张饼、几双筷子和一些酒器,当地人称为“得富贵”。晋南襄汾一带讲究新郎、新娘同吃“合婚饼”。晋东南沁县等地,女儿临行前要吃鸡蛋饼,俗称“三颗鸡蛋一壶酒,打发闺女上轿走”。

撤席后,新郎再次向岳父、岳母叩头辞行。晋中祁县一带,岳父此时要为女婿披红、簪花。然后乐声大作,迎娶队伍再加上女方陪送人员,以更为盛大的气势起程了。“婚”、“昏”同音,晋南一些地方还保留着新娘晚上出嫁的古老习俗,娘家筵请新郎,一直要到初更才打发闺女出门。

女儿出嫁离家时,山西各地都有不带娘家土的习俗。民间认为“土能生万物,地可产黄金”,怕带走了土会带走娘家种庄稼的好运气。这自然是农业社会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女儿出嫁时,要在炕上换上新鞋,然后由哥哥或舅舅背上或抱上轿;或者坐在椅子上,由人抬上轿;有的地方是以红毡或红布铺地,女儿脱去脚上的旧鞋,进了轿再换新鞋。不管怎样出门,反正是脚不沾地。

女儿临行时,晋东南沁县一带,母亲要含着眼泪绕轿二圈,默默祝愿女儿幸福吉祥;父亲则象征性地护送“百步”,然后由其舅、叔、兄、弟等四人伴行送亲。

迎娶路线一般讲究走大回环,回时不走来时路。晋中祁县一带依据村落位置,有玄武(北)入,朱雀(南)出;或白虎(西)入,青龙(东)出的说法。迎娶队伍要随带红毡或红布,除了供新娘上下轿踩踏外,路经寺庙、井台或石碾、石磨时,还要用来遮掩轿窗和新娘,意在防止白虎星等鬼崇邪怪相扰。路遇别人家的嫁娶队伍时,双方要互换“针线”,即新娘的女红消灾。现在迎亲队伍相遇时互赠手帕,即此遗风。

迎娶旧时多用轿或轿车,除此而外,吕梁山区有些地方新娘出嫁骑驴;长治、屯留等地,新娘、新郎都要骑马。雁北平鲁一带还有“骡驮轿”的特殊交通工具,即两头骡子一前一后驮着一乘长轿。娶亲这天,“骡夫”最受人尊敬,他们身着黑色新衣;头缠白色毛巾,装束得精精干干。据说他们既能把“骡驮轿”赶得稳稳当当,又能使人饱受颠簸之苦,所以喜钱是不能少给的。

迎娶这一天,新郎、新娘的妆束因时因地而异。新郎旧时头戴宽边黑色硬礼帽,身穿马褂长袍,后来改为制服,现在则大都是西装革履了。晋中、晋南等地,新娘着装比较特殊,要头戴凤冠,身穿蟒袍,腰扶玉带,宛似戏台上皇后娘娘的形象。后来不穿蟒饱了,改套红棉袄;不戴凤冠了,改戴茶色眼镜,一律改穿时装。

婚礼迎娶队伍回到男家以后,鼓乐大作,鞭炮连声,男方亲友、邻里一拥而出,迎接新娘。晋东南沁县一带,新娘花轿讲究落在一床红被上,新娘索取“下轿钱”后,由一“全福人”相搀,踩着红毡进门。婆婆随后用笤帚在轿内象征性地扫三下,并取土一把,拿回家放在新房炕角席子下。这叫“扫轿土”,大约是和“不带娘家土”的习俗针锋相对,你怕带来娘家的土,影响娘家种庄稼;我偏要想方设法扫一些,以有利于自家的农事。

山西有些地方在新娘出轿后,要把谷草秆、麸皮、瓜子、花生、核桃、栗子等物大把大把地往新娘身上撒,同时念诵赞辞。这一习俗叫“撒草”或“撒喜果”,起源甚为古老,相传早在汉代即已流行。早先叫做“撒谷豆”,意在压避青羊、乌鸡、青牛三煞神。后来逐渐演化,从赶煞神转为求吉利,晋南一带尚保留古意,翼城叫做“打五鬼”,浮山则叫做“摔新人”。

新娘未出轿之前,雁北平鲁一带要由婆婆为她搽点粉,名为“添胭粉”。随后新郎手捧古书——《春秋》或《礼记》,和引亲先生到轿前迎接新娘。新娘头蒙红盖头、又叫“遮头红”,手捧内盛米、谷等物的“宝壶”,由引亲先生抛撒五谷开路,与新郎脚踩红毡,步入院中。晋南闻喜等地则由新郎手端搽油盘进轿,掀起新娘盖头,给额上点一点胭脂,名为“搽油”。然后由女方的“送姑”、即女送客和男方的“捏姑”、即女伴客,左右掖扶新娘下轿,脚踩红布或花布进院,名为“铺踩布”。翼城、曲沃一带负责“添胭粉”的是女方的伴娘,搽好脂粉后,新娘怀抱柳斗、桃技、历书、秤或辐条、铜镜、铜锁、箭等镇物,由“扶女嫂”左右技出。随即以红绫一条,让新郎、新娘各执一端,男先女后踩着红毡相随人院,名为“牵红”。有的地方由司仪迎轿唱喜歌,祝愿夫妻美满幸福。

拜堂新郎、新娘进门后,接着就要“拜堂”,又称“拜天地”。拜堂的地方一般在洞房门前,设一张供桌,上面供有天地君亲师的牌位,供桌后方悬挂祖宗神幔。新郎、新娘就位后,由两位男宾唱导,行三跪九叩礼,参拜天地、祖宗和父母。然后女东男西,行夫妻对拜礼。雁北大同一带,拜堂时新郎拜,新娘却不拜,与常俗殊为不同。

洞房拜堂完毕后,新郎、新娘在众人簇拥下进入洞房。晋中、晋南等地,要在洞房门前或门槛上事先放一马鞍,等新娘前脚刚跨过去,便立即将马鞍抽去。

洞房内除了有一些生活用品外,还要在门口贴喜联,窗户贴大红双喜字,屋内点大红花烛。忻州等地,洞房门头还要挂一个面塑兔子。沁县一带,洞房里摆着斗,斗内装有五谷,铜镜等镇物,用于照妖避邪;灯烛悬挂高墙,通宵不火,俗称“长命灯”。

雁北平鲁一带,入洞房之后,新郎要手持弓箭向四面虚射,名为“撵白虎”。晋中、晋南的一些地方,则把弓箭悬挂在墙上。民间认为,洞房易受邪魔侵扰,如果不禳解、镇压,就会出现异常事故,于新郎、新娘不利。

晋中祁县等地,入洞房后,新郎、新娘并肩坐炕沿上,由“全福人”招呼,把新娘的衣角压在新郎袍襟之上。新郎用秤杆挑去新娘头上的“盖头红”,然后退出。新娘的嫂嫂即动手脱去新娘脚上的新鞋,为她另换一双。所谓“换新鞋,就新范”,意思是新娘以后行事要按男家规矩,受婆家约束。忻州河曲一带,新郎挑去新娘的红盖头以后,还要用梳子象征地给新娘梳几下头发,俗称“上头”,表示这位女子从今以后成为他的媳妇了。

早先新郎、新娘入洞房后,还要用同一器皿饮食,行“合卺(jin谨)礼”。一般是新郎、新娘先各端酒杯稍饮一点,然后将两杯酒搀兑,两人换杯饮完。山西各地风俗稍异,雁北平兽一带是新郎、新娘共喝一盅酒,称为“玉皇酒”,又名“和好酒”;闻喜等地则衍变为新郎、新娘在新婚之夜同吃“合婚面”。

新婚之夜,晋南一些地方还有“踩四角”的习俗。新郎拉着新娘在炕上左转三圈,右转三圈。踩时,还要有人在旁边念诵赞语:“踩,踩,踩四角,四角娘娘保护着。娃多着,女少着,婆夫两个常好着”

山西和全国各地一样,都有“闹新房”的习俗,洞房之夜,热闹非凡。俗语说:“不闹不发,越闹越发”;民间还有“新婚三日无大小”的习惯,婚后三天,宾客、乡邻、亲友不分辈份高低,男女老幼都可以汇聚新房参与逗闹新郎、新娘。人们认为,闹新房不仅能增添新婚的喜庆气氛,还能驱邪避恶,保佑新郎、新娘婚后吉祥如意,兴旺发达。

回门婚后第二天,山西各地,男家要设筵款待亲友和宾客,亲友和宾客向男家恭贺行礼,俗称“道喜”。晋东南陵川一带,女方父母也托亲友中的妇女到男家贺喜,叫做“上饭”。安泽一带,亲友、宾客至男家贺喜时,还要竞相索取新娘所带来的果饼,名为“讨干粮”。雁北平鲁等地,婚后第二天还要举行拜人仪式,由新郎、新娘依次向前来道喜的亲友和宾客行礼。

山西各地,在婚后第二天或第三天一早,新娘要拜谒公婆和家族中的长辈,家族中的平辈和晚辈也要来见新娘,俗称“分人小’或“见大小”,其意义是确认新娘在男方家族中的地位。临猗一带,男家还要引导新娘拜见街坊邻里,各家老少一拥而出,围观新娘,称为“拜巷”。浮山等地则称为“串村子”。类似的仪式,岚县一带则在新婚当天拜堂之后举行,名为“吃过街饭”。一般是由男方本家或邻里请新娘到家里象征性地吃一点饭。各家要事先准备好座席和饭食,并在大街上迎候。新娘由“大戚”(即迎亲、送亲的亲友)各二人陪同,每至一家,“大戚”介绍过主家身份后,新娘就要上前拜礼,互相见礼毕,然后入座,象征性地吃一点饭,一般为“圪托”。饭毕,由主家送出,又由另一家接走,直到“大戚”认为满意为止。一般不一定是有请必至,大量的还要谢绝。当地非常重视这一习俗,一来是让新娘认一下本家、邻里,便于日后往来;二来显示婆家的人缘。请过街饭的越多,主家越高兴。事后,婆家都要给请过街饭的人家送谢帖,以表谢意。

婚后第三天,山西一些地方还保留着“暖女”的古老习俗。这一天,女方父母拿着点心、烧饼来看闺女,生怕女儿初到婆家拘谨,吃不饱饭饿着。翼城一带称为“看三日”,沁县等地则叫做“打听三天”。

“回门”,即新婚夫妇双双回女方家省亲的习俗,也流行于山西各地,只是时间不一,有在婚后第二天的,有在婚后第三天的,也有在婚后第六、七、九、十以至十二天的,因地而异。平鲁一带,婚后第二天,新婚夫妇即随送亲的回女家住一两天,称为“回亲”。襄汾一带也是婚后第二天回门,不过当天新婚夫妇还要一同再回到男家,称为“打来回”。广灵一带,婚后第三天女家派车马迎请新婚夫妇回门,新郎在女家除拜见女方父母外,还要拜见女方亲友,一直住够九天才回来,称为“合堂”。榆次一带,婚后第三天女婿要带上礼物同媳妇一块去女家,称为“谢婚”。在安泽等地,女家则在第三天,或第六天、第九天请新婚夫妇回门。吕梁山区的永和一带,女家有在婚后第七天接新婚夫妇回门的,名为“对七儿”;有在婚后第九天的,名为“对九儿”。闻喜、翼城等地,都是婚后第十天由娘家把女儿、女婿接回,连住十天再返回婆家。闻喜叫“出十”,翼城叫“唤十日”。浮山一带则是婚后十二天才回娘家,称为“出十二”。

民间把新娘从娘家嫁到婆家称为“进门”,所以才把新娘从婆家回娘家省亲称为“回门”。新婚夫妇一块回门,成双成对,又称为“双回门”。这一习俗从女婿方面来说,有感谢岳父、岳母恩德,拜会、结识女方亲友等意义;从女儿方面来说,则表示了出嫁成家后不忘父母养育之恩的心情。不过,深受初离家门、乍别父母的新娘欢迎的这一习俗,对于新郎来说,却不是一件轻松的事。且不说在女方亲友面前,新女婿要备受“品头论足”,单单是新娘的妹妹们,他就招架不住。这些放肆的女孩,把烟灰、黑漆往姐夫脸上抹,让姐夫吃包有辣椒、花椒的饺子,无所不用其极。新女婿在被戏闹的过程中不能发怒,即使手足无措,备极尴尬,也还得满脸堆笑,听凭发落。

“会亲”,即新郎会见女方亲族的仪式,晋中等地在新婚夫妇回门时举行。晋南一些地方则是婚后第三天或第十天,在男方家中由新婚夫妇主持家宴,款待双方父母和双方亲友。通过这一会见,不仅两亲家加深了了解,联络了感情,就是双方亲友也初步结识,为今后的往来打下了基础。

“回门”在山西大多数地方即算婚姻礼仪中的最后一项内容。然而在太原、大同等地,还有“住对月”一种习俗,婚后满一个月,新媳妇要回娘家住够一个月才返回婆家。至此,热热闹闹、红红火火的人生大礼才算落下了帷幕。

更多山西传统文化知识,山西传统习俗文化知识大全>>>

结婚是一件幸福的事情,许多新人在结婚的时候,都想要自己最好的朋友陪自己一起,因此便有了伴郎伴娘的称谓。在结婚的时候,伴郎伴娘是很重要的,因此要细心挑选合适的伴郎伴娘。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伴郎伴娘有什么要求,顺便来说说伴郎伴娘有什么禁忌以及伴郎伴娘要几个。

一:要不要给份子钱

了解一下新娘新郎当地的习俗。

有的地方有明确规定不给,但是有的地方还是给。当然给多少那就要看你们之间的关系了:关系好,你可以多给一点。关系一般,你看大家给多少你就给多少。

如果你还是很纠结,那你可以选择送一份礼物给新人。因为很多闺蜜型的伴娘一般不会给份子钱,而是所有伴娘合起来送一份贵重的礼物给新娘。

二:伴娘服or伴郎服需要自己置办

这个件事情,一般是直接问比较好。

不过大多数地方,新人是要给伴娘伴郎们置办礼服的,毕竟你们的服装必须和他们的婚纱那些搭配好,才会有仪式感。但还有些极少的地方伴娘伴郎就是穿自己平时穿的衣服,最多别一朵胸花,没那么讲究。

请伴娘要注意什么

1、准新娘在找伴娘的时候可要注意了哦,伴娘不光是在婚礼当天陪伴你的人,更是婚礼当天你的小管家,代言人,一定要选择一个会说话处事的人;会处理问题,可以也就是随机应变处理紧急情况的人。

2、新娘找伴娘一定不要找体弱多病的人,因为当伴娘在婚礼当天也是会很累的一件事,需要协助新人很多的事情,体力不过关也是会影响婚礼的哦。并且身体不太好的伴娘寓意也不好,长辈们也会有意见哦。

3、挑选伴娘要注意当地的一些习俗,比如有些地方规定伴娘一定要找未婚的,已婚人士或者是离异人士就不适合做伴娘,不管你们关系有多么好,你一定要遵循习俗。

4、不要找不太熟的人当伴娘。找不太熟的人当伴娘会是一件很尴尬的事情,伴娘会帮你处理一些私密的事情,如果不太熟悉的人,你会不好意思,伴娘也会有局促。

5、如果你的伴娘之间相互不熟悉的话,小编建议在婚礼之前将所有的伴娘都请出来吃个饭,方便相互认识,对你的婚礼会更有帮助。

最近有一则新闻引起了网友的注意,就是有一个新娘新郎带领迎亲队伍,撞坏了新娘家的家门。有网友问那么娘家人有什么反应?由于结婚是比较喜庆的日子,娘家人应该也会为自己的女儿出嫁表示开心。但是可能自己家门被撞坏会有一点点不高兴。

新郎和新娘结婚办婚礼的日子是非常喜庆的,这个时候会有很多亲朋好友过来吃饭,并且还有很多游戏关卡让新郎通过。以此来证明新郎对新娘的心有多么忠贞。而这个过程中最必不可少的就是将新郎拦在家门外,让新郎发红包或者玩游戏通关才能够迎接新娘。否则的话,新郎会被一直关在门外。有的新郎呢比较老实,会选择发红包或者玩游戏,但是有的新郎他可能会使坏。

悄悄的通过一些手段进入新娘的房间,强娶新娘。这个视频中的新郎以及他的迎亲队伍可能就用了这种办法,不停地撞门导致门被撞坏了。结婚喜庆的日子,应该是不太计较这些细节的,但是可能事后娘家人收拾会比较麻烦,毕竟要新买一个门还要重新装修。但是娘家人对此的反应应该不会太严肃,毕竟是女儿大婚的日子,如果太过于表现出不开心反而不好。

应该是当时没什么反应,但是事后比较不开心。但是如果新浪能够在事后及时的帮两家人修理好门,并且把事情都弄好的话,应该不会造成太大的纠纷。迎亲时一个游戏的环节,但是不要让这个迎亲环节变得太过于混乱以及不要家里搞得一片狼藉。这样实际上是不好的,反而会让婚礼现场变得比较糟糕。想要一个完美的婚礼,首先就是两个人必须能够和平地进行婚礼,而不是混乱地进行活动。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961024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17
下一篇2023-10-1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