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婚风俗 订婚男女双方经媒人撮合,略有头绪后,即须“合肖”。旧时以为生肖不合则不能相配,如龙与虎、蛇与鼠均会发生争斗,鸡与犬、羊与鼠均索不相和,虎羊相配会“羊落虎口”,羊鼠相配会“羊鼠俱休”等等,因而忌通婚。男女年龄相距及属相亦有忌讳。男女年龄相差六岁称“大六冲”,相差三岁称“小六冲”。“小六冲”尚可,“大六冲”则忌婚配。绍兴有谚云:“男子属羊闹堂堂,女子属羊守空房”,以为男子属革命佳。女子属羊运舛,以致男子多不娶属羊女子为妻,属羊女子或嫁命“硬”男子,或屈为“填房”。此俗表明旧式婚姻不仅须门当户对,恪守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且须获得迷信认可。昔日,绍俗同族不许通婚,同性亦不能联姻。金、刘两姓虽不同姓,但据称金姓来自刘姓,故金、刘两姓亦不得通婚。新昌袁、吕两姓为世仇,通婚视为有违祖训。男女双方如合肖,且均愿意结亲,即须互相送帖。订婚吉日由女方拣送,婚日则由男方择定,女方拣定吉日后,男家出“求帖”,连同“拜贴”送至女家;女家则出“允帖”,连同“拜帖”于当日带交男家。拜帖书有“全福”或“正肃”字样,落款为“忝姻年家眷愚弟××庄敬顿首诚拜”。求帖余书“全福”或“正肃”字样外,另附“敬求台允”四字大红签条一纸。允帖与求帖相同,但签条上改写“敬遵台命”。男家送帖时,须随送荔枝、桂圆、核桃、红枣、莲子、松子、百子糕、榛子、桐子、青豆等“十全果”。女家循例收受大部礼物。女家出“允帖”后择日,男家“发盘”(即送彩礼),过礼订婚姻。男家发盘有“头盘”、“二盘”、“三盘”之分。头盘彩礼,为姑娘身价钱,含有偿付女家养育费之意。一般按女子年龄计价:清道光前,“越风,贫女许字,婿家聘以钱,按女齿每岁贰仟文”计;清同治后,“女稀,钱增数倍”;民国8年(1919)前后,绍兴“女子每岁须洋钱六元,至少四元”;1949年,“订婚付的聘金,在乡下有以一石米或石半米合女人一岁”。范寅《越谚》“发盘”条云:“结婚姻行聘盛,备钱银、绸缎、喜花、红贴、钗镯、粘果、结果、响果、鸡鹅、鱼肉、船亭、果亭、茶架、花雕酒、拜柬而往”。女家收下彩礼,回赠龙糕、凤饼、袍褂料子、文房四宝、锡酒壶等物。礼品中,男家必备花雕酒,女家必备茶叶,故有“男酒女茶”之说。此礼仪,即“三茶六礼”。新昌、嵊县等山区农家贫女订婚,男方一般准备一篮外货、两#壶老酒及少量聘金,由媒人送至女家即可。男家发送头盘彩礼后,即向女家“请庚”,请问女方生日时辰,再将男女双方生辰送至择日店,请星相家排“八字”,拣定“安床”及“合卺”吉日。请庚时,男家备两份红全贴及一对提盒送至女家。红全贴亦称拜贴或求贴,只是求贴书有“敬求淑造”字样。提盒内盛湘莲、白糖等“茶料”。女家循例璧还茶料,将拜贴与允贴送至男家。此后,男家发送二盘彩礼至女家,用于置办嫁妆。礼仪与发送头盘时大致相同。所送帖为红绿帖,分别书安床与合卺日辰,格式通常为“谨詹×月×日×时安床(或合卺)大吉”。同时,男家须送成双“缎头”(绸布料子)、“衣折”(成衣)等彩礼。少数男家头盘、二盘同时发送,俗称“随盘进”。结婚前夕,男家须送三盘彩礼,用于女家置办喜酒。女家如高堂健在,男家须致送孝敬钱及礼品。花矫临门迎娶时,男家还须送“开门钱”、“上轿钱”等。贫素之家有以下几种节省聘金办法:以劳动力代聘金。经媒人从中周旋说妥,并立下条规:男方须至女家无偿劳动若干年,期满男家不必筹办彩礼,只须张罗—笔结婚时所需费用即可完婚。调亲,即换婚。双方各将女儿许配对方为媳,藉此省却彩礼及节约婚礼费用。老亲结亲。旧时,此俗普通流行,多为姑表、姨表、舅表亲联姻。除为增强戚谊,亦可少花彩礼,但近亲结婚,常祸延后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收革婚姻制度。男女青年虽多自由恋爱,自主结婚,但大都仍赖介绍撮合。80年代,共青团、工会、妇联、街道办事处、居委会等团体机构组织婚姻介绍所,为男女青年乐当“红娘”。恋爱成熟,即至当地政府登记,领取结婚证书。旧时婚姻陋习基本不存,但婚时大办酒席之风甚炽,靡费之习未止。结婚旧时,新人眠床之棕棚暂用木棒搁架。婚礼前,男家须择吉“安床”,即于吉日拿去木棒,使棕棚落榫。绍俗,新人眠床不可空,自安床之日起至结婚之日,新郎或陪郎均须睡新人眠床。陪郎须为童男或夫妻双全之族中男姓。女子出嫁前,女家即发送嫁妆至男家。嫁妆中梳头桌等称方件,脚盆等称圆件,并须有火熜等铜器,饭锡锅等锡器,彩瓶等瓷器及首饰、衣箱等。除首饰等少数嫁妆于婚日随花轿送至男家外,大部分嫁妆均由执喜役者(俗称“行郎”)用“眠桥”或船先送至男家。行郎多为男女双方亲友、佣工、人数视嫁妆多少而定,但务必成双。婚前,新人须举行淴浴仪式。仪式由两位夫妻双全、多子多女之夫妇主持。一人手拿砻筛。上放红色喜果、鸭蛋,下接大脚盆,另一人以热水自砻筛淋入脚盆,再以毛巾浸盆内热水,绞干后让新人揩试,如此重复三次,仪式即算完成。同时,男方须剃头。先点烛,供茶食。理发匠进门须恭喜道贺,口念“七子保团圆”或“十全如意”等吉祥语,并拔下7根或10根长发,挽成花结,准备送至女家。女方则须“开脸”,雇用老嫚用纱棉线绞除脸上汗毛。开脸时,亦须拔下7根或10根长发,与未婚夫之长发混合搓线。扎于发髻,称“发线”,为结发夫妻象征,系妇女最为珍贵之信物。婚前一日,男女双方均须祀神(俗称祝喜福)、祭祖(俗称请大人羹饭)。祀神礼仪与祝福相似,但唯新人及主婚人朝拜。祭祖礼仪与平时相同。但最后跪拜者应为新人。绍俗女子出嫁,必用彩舆。不坐花轿者多为妾或再醮之妇。花娇顶有“五岳朝天”的锡制饰物,遍置灯彩,嵌空玲珑。花轿多向轿店租用,每逢嫁娶之日,必先期赁定。男家在发轿迎娶前,须请两位夫妇齐眉、儿孙绕膝之长者作“福星”、“禄星”,至花轿内借烛光以镜映照—遍,再以满燃檀香之熨斗熏轿,俗称“搜轿”,意在驱逐轿内妖魔鬼怪。男家发轿时,新郎身穿吉服至门口向花轿作三大揖,以示恭送,称“送轿”。迎亲仪仗队伍,轿前为对锣、铳手、吹鼓手、后有行郎手执各种灯伞、红绳束腰之木柴(俗称膛柴)等,并有乐队随行。女家收受膛柴后,换上红绳束腰之木炭送还男家,即所谓“柴新郎炭新娘”,取人财两旺之意。绍兴城内有以“五福”、“大庆”、“宝#、“长安”、“万安”、“福禄”等吉语命名之桥,花轿自男家抬出,须绕道至少抬过其中两座桥,方至女家、以博吉利。俗以花轿与花轿不得迎头相遇,故迎亲队伍前面、手持肩头灯之两行郎,不仅带路,且负有设法回避其他花轿之责。花轿不得途中停顿,且前进时必奏乐,转弯时必鸣锣,过桥时必放铳,为驱邪亦为显示隆重。俗称结婚为“小登科”,即使官员亦须让道。花轿临门,女家有“哭轿”之俗。除惜别外,尚有为免新娘所产子女致哑之意。男方迎亲队伍临门前,女家须请两位“顺流”妇女将新娘衣装入箱,称“叠箱”。送嫁老嫚为新娘梳太婆头、穿耳嵌等,此举均须伴以吉语。新娘兄弟则须为新娘准备行装称“打铺陈”。女家于新娘上轿前亦须搜轿,仪式与男家相同,惟“福、禄”两星改由女性充任。新娘上轿时,不能随带剪刀之类快口,以免冲犯“轿#”,招惹不测之祸。女家发轿前,男家行郎不时狂敲大锣,催促新娘上轿。新娘上轿前循俗进上轿饭,叩别祖宗,辞别父母亲友,扎“兜脚绸”,穿红罗大袖、全红太婆衣,戴花冠,盖袱,由兄弟抱入花轿并挽轿杠送出大门。花轿须连绕三个圆圈(俗称望娘弯)。此时,其母须坐于房内马桶上按“哭嫁调”即兴吟唱,多为劝诫、祝颂之辞。绕罢望娘弯,兄弟将轿杠前推,以示送行。新娘穿新鞋与扎“兜脚绸”后,即不能接触地面,以免带走娘家财运。新昌嵊县一带,哭嫁之俗为新娘之母边哭边上楼梯。新昌,新娘上轿前有腰插铜镜避邪之俗。诸暨,姑娘出嫁,须随嫁两箱上锁素衣。嵊县山区,新娘则穿素服上轿,至夫家方易吉服举行婚礼。花轿循原路抬至男家,新娘兄弟及轿子应接踵而至。男家铺床,按规矩叠放“铺陈”,送嫁老#献妆:向男家点交新娘首饰等物。亲送新娘之兄弟通常为4位,亦可以侄辈凑数。男家出门恭候,并须放铳与奏乐欢婚礼在鼓乐声中举行。男家所雇老#代婆母向轿内新娘献三道茶。此时“礼生”(司仪俗称)呼:“行亲迎礼!”“奏乐!”“请新贵人登堂!”,4位手执“裤脚灯”、“子孙灯”行郎步入内室请新郎。新郎身穿“开气袍”,腰束“扣带”,脚登粉靴自右边步入厅堂。面南、向北各作3个大揖,于礼生赞“请新贵人回玉”后从左边步入内室。接着,拜堂成亲。礼生依次高赞“行合卺礼!”“奏乐!”“请新贵人登堂!”“请新玉人降彩舆!”(各请3次)新郎、新娘各由两位“顺流”太太按到厅堂“福禄寿”星像前恭立。鞭炮声中,新郎、新娘先向外拜天地,再朝内拜“三星”,最后行交拜礼。婚礼主持人为礼生,副礼生读祝词(花烛诗)。平民亦有请厨师权充礼生者。此后,新郎、新娘又面向“三星”恭立,举行“晋福杖”礼仪。其时,请长者扮“南极仙翁”,由行郎迎至厅堂,以束红绳之甘蔗所充“福杖”,向新娘头上轻打5次,每次均配以如“—闭和气”、“五子登科”之类祝同。其后,由行即送出厅堂。待礼生呼“请新贵人、新玉人喜绾同心”、“鸣锣升炮送入洞房”时,鼓乐声、鞭炮声大作,即行“牵红”。新人至新房途中,须铺放米袋、酒盅,新人行过其上,从人即须将米袋、酒盅拿起越过新人头顶,又铺放于前面地上让其走道,如此重复,直至洞房。此举名曰:传宗接代(“宗”与“盅”、“代”与“袋”均谐音)。进入洞房,“扶郎”、“舅爷”须帮新郎、新娘抢坐新床。俗谓占坐位置多者,日后在家权力亦人。此外,新郎须设法将衣襟覆盖于新娘衣襟之上,以示权力大于妻。坐定后,两位“顺流”太太给新郎、新娘各喂7颗小汤团,俗称“喂子孙汤闭”,“七子保团圆”。新昌、嵊县、诸暨一带,则让新人食糖拌饭、团圆果。此后,“顺流”太太各给新郎、新娘呷一口醇酒,交换后又各呷一口,两小盏混合后再一分为二让新郎、新娘呷完,是称“交心酒’(亦名“交杯酒”)。饮毕,新郎以一对同样长短、红绳束腰之甘蔗将新娘盖头袱及花冠挑起并抛至床顶。“送嫁老嫚”迅即放下帐门,以防“热脸冲热脸”。此时,撤出喜果,贺客竞相拾取。婚日,男女双方均大办喜酒,宴请宾客。男方发轿迎娶前,办“发轿酒”、“暖房酒”。婚礼日俗称“好日”,须办“正酒”。中午,女天地方办“女酒”,邀女方亲友参加喜筵。晚上,男方设筵,丈人(即岳父)、舅爷循例坐首位,新郎、新娘均须向尊、宾客一一敬酒。新昌有“满筵”之习,即男家在厅堂临时搭台为新娘设专座。送上第二道菜肴后,新娘开始“脱通换通”,即脱去一件外衣,另外换穿一件。至第九道莱肴上桌,新郎、新娘在伴郎、喜娘陪同下、从东首第一桌至西边末一桌,依次一一敬洒,此后方可进房。宴后,按俗闹新房。绍兴各地婚礼一般于冬季夜间(多为寅卯时)举行、循序履行繁缛礼仪,往往至半夜,故有“舅爷怕日光”之说。是日,女方兄弟均不在男家留宿。翌日清晨,老嫚登门“送子”。即将一红衣绿裤木质“小人”送入洞房,置于床上,焚香烛奏乐祝祷,谓之送子。是日早饭为新人首次会食,俗称头聚饭。新娘须坐上首,新郎则屈居下席。头聚饭后,新婚夫妇循俗至附近寺庙、当坊上谷祠(土地庙)和宗祠拜谒,祈求神灵先祖保佑。回家后至厅堂“拜三朝”,即祭祖、跪拜长辈及受晚辈拜见。婚后第三天,新人至女家“回门”,拜见尊长,俗称“过三朝”。礼仪与男家拜三朝同。新人务必当天返回夫家,绝不能在母家过夜。入夜,新娘须向各尊长请晚安,而且须到婆母房间“坐夜”。婆婆启齿放行,新娘方能回房歇息。至“正三朝”,新娘又须与夫家及房族尊幼行见面礼。此时,方可开口按称谓呼叫家人(俗称开金口)并操持家务。至厨房应先添柴烧火,取其火红、兴旺之意;裁剪缝制应先做裤、袜,取“裤”“富”,“袜”“发”谐音求吉利,俗有“若要富,先做裤;若要发,先做袜”之说。绍兴婚姻观念与习俗亦有变化。民国时期,城区开明士绅曾倡导简化礼仪,文明结婚,但城区平民及农村依然如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婚俗趋向文明、简约。结婚时间多在五一劳动节、国庆、元旦或春节,并出现集体婚礼或旅行结婚等形式。
1、新人名字组词
用新郎和新娘名字中的一个字或者其中一个字的首字母组合。这里需要注意的是,组成的词语一定要美好浪漫,与婚礼相关。如张杰&谢娜的婚礼主题为“娜就杰婚吧”,汪小菲&大S的婚礼主题为“WS”。
2、两人爱情故事幻化
每队新人在步入婚礼前都有过甜蜜动人的爱情故事,将这段故事中最关键的几个点凝炼出来就可以成为很好的婚礼主题。比如在冬天相识的可以取名“冬季恋歌”,在校园相识走到现在可以取名“纸飞机的童话”等等。
3、婚礼形式演变
室内婚礼和户外婚礼在形式上不同,在主题命名上也就存在着差别。比如在春天举办的户外婚礼可以取名“春暖花开”,热气球婚礼可以取名“天空之恋”。如果是主题式的婚礼,那就根据主题来延申。
4、新人的职业特点延申
工作后相识相爱的新人可以将两人的职业结合在一起,看上去更加有新意也更有情趣。如从事航空工作,可以取名“爱情港湾”,从事教育工作的可以取名“xx和xx的一堂课”等。
还可以点击婚礼纪头像在知道首页查看更多的结婚相关知识~如果还有其他结婚相关问题也可以直接向我提问,我会在最短时间内进行回答哦!
初二初三组
等第奖 区县 学校 考生姓名 考分
一等奖 长宁 姚连生中学 周斌 87
一等奖 闵行 上宝中学 徐业晨 85
一等奖 崇明 正大中学 陈方舟 83
一等奖 崇明 崇明实验中学 沙星瑜 81
一等奖 徐汇 民办华育中学 山珊 80
一等奖 浦东新区 孙桥中学 蔡耀铃 80
一等奖 黄浦 明珠中学 万熙宇 79
一等奖 徐汇 西南位育中学 丁涵天 79
一等奖 崇明 正大中学 黄紫薇 79
一等奖 徐汇 西南位育中学 沈子恒 78
一等奖 静安 市西初中 杨丽 78
一等奖 静安 市西初中 杨佳怡 78
一等奖 静安 市西初中 谈沈婕茜 78
一等奖 浦东新区 南汇二中 陆敏洁 78
一等奖 金山 蒙山中学 杜柯言 78
一等奖 闸北 扬波中学 王之颖 77
一等奖 闵行 莘松春申学校 蔡婷婷 77
一等奖 浦东新区 进才实验中学 冯伟康 77
一等奖 金山 民办师大实验中学 张灏清 77
一等奖 崇明 崇明实验中学 顾娇镕 77
一等奖 崇明 崇明实验中学 张媛颖 77
一等奖 徐汇 张江集团学校 邰立轩 76
一等奖 杨浦 复旦二附中 张婧婷 76
一等奖 闵行 莘光学校 沈君豪 76
一等奖 松江 李塔汇学校 吴 维 76
一等奖 青浦 金泽中学 朱敏宇 76
一等奖 崇明 正大中学 包 涵 76
一等奖 崇明 正大中学 张颖琦 76
一等奖 崇明 崇西中学 王怡萍 76
一等奖 崇明 崇明实验中学 黄雪纯 76
一等奖 崇明 崇明实验中学 张丰元 76
一等奖 崇明 崇明实验中学 茅经纬 76
一等奖 崇明 东门中学 龚赛男 76
一等奖 崇明 东门中学 黄毅婕 76
一等奖 徐汇 上海市世界外国语中学 谢思溢 75
一等奖 普陀 江宁中学 毛靖文 75
一等奖 闵行 上宝中学 张妍 75
一等奖 闵行 上宝中学 李艾 75
一等奖 闵行 上宝中学 陆冬妮 75
一等奖 浦东新区 北蔡中学 徐舒婷 75
一等奖 金山 蒙山中学 丁聪杰 75
一等奖 崇明 民一中学 施妤婕 75
二等奖 闵行 上宝中学 熊钰雯 74
二等奖 闵行 莘光学校 张颖琦 74
二等奖 闵行 文来中学 赵艺淳 74
二等奖 闵行 莘松春申学校 张美珠 74
二等奖 金山 上海市民办金盟学校 叶南飞 74
二等奖 嘉定 疁城实验学校 郁珅菊 74
二等奖 崇明 正大中学 倪毛玮 74
二等奖 崇明 裕安中学 顾艺璟 74
二等奖 崇明 中华中学 倪婷婷 74
二等奖 徐汇 西南位育中学 钱悦雯 73
二等奖 徐汇 西南位育(东校) 王昭文 73
二等奖 静安 静教院附校 吴含秋 73
二等奖 普陀 远东学校 姚君雯 73
二等奖 浦东新区 澧溪中学 沈帆平 73
二等奖 松江 九峰实验学校 谢玲珏 73
二等奖 崇明 民一中学 施婷婷 73
二等奖 崇明 东门中学 陆轩婷 73
二等奖 静安 市西初中 马卓懿 72
二等奖 长宁 市三初级中学 陈欣怡 72
二等奖 普陀 曹杨二中附校 马依 72
二等奖 普陀 曹杨二中附校 周毅恒 72
二等奖 虹口 迅行中学 蔡莹 72
二等奖 闵行 上宝中学 顾伊昕 72
二等奖 金山 金山初级中学 罗文宇 72
二等奖 金山 蒙山中学 邓京华 72
二等奖 金山 民办师大实验中学 王莲香 72
二等奖 金山 上海市民办金盟学校 戚泽恚 72
二等奖 松江 茸一中学 吴思玉 72
二等奖 嘉定 嘉一联中 王孙怡 72
二等奖 崇明 崇明实验中学 沙春晖 72
二等奖 崇明 东门中学 宋倩茹 72
二等奖 卢湾 卢教院附属中山中学 杨洋5 71
二等奖 徐汇 市二初级中学 王义宁 71
二等奖 长宁 娄山中学 宋佳韵 71
二等奖 普陀 曹杨二中附校 周晓辰 71
二等奖 闸北 扬波中学 蔡一涵 71
二等奖 闵行 上宝中学 吴婧 71
二等奖 闵行 文绮中学 付佳雯 71
二等奖 浦东新区 川中南校 谈峥嵘 71
二等奖 金山 蒙山中学 徐 沁 71
二等奖 青浦 青浦一中 沈雯钰 71
二等奖 嘉定 封浜中学 姚奕婕 71
二等奖 崇明 崇西中学 何佳 71
二等奖 徐汇 西南位育中学 郁昊 70
二等奖 静安 民立中学 沈怡彬 70
二等奖 普陀 进华中学 王菲 70
二等奖 杨浦 复旦二附中 郑禹欣 70
二等奖 闵行 上宝中学 张家绮 70
二等奖 闵行 上宝中学 金鳞 70
二等奖 闵行 上宝中学 寿敏慜 70
二等奖 闵行 莘松春申学校 刘伟 70
二等奖 闵行 莘松春申学校 凌依娴 70
二等奖 闵行 文绮中学 严懿 70
二等奖 浦东新区 进才实验中学 朱雨晨 70
二等奖 浦东新区 坦直中学 廖海湘 70
二等奖 浦东新区 澧溪中学 郭 易 70
二等奖 浦东新区 南汇二中 倪晓峰 70
二等奖 金山 金山初级中学 裴亦盛 70
二等奖 金山 金山初级中学 尹昱瑶 70
二等奖 崇明 正大中学 徐灵琪 70
二等奖 崇明 崇西中学 黄韵茹 70
二等奖 崇明 崇明实验中学 陈冬琳 70
二等奖 崇明 崇明实验中学 陈怡雯 70
二等奖 崇明 东门中学 袁佳鸣 70
三等奖 卢湾 李惠利中学 赵阳 69
三等奖 卢湾 李惠利中学 成昊勍 69
三等奖 卢湾 李惠利中学 胡晓敏 69
三等奖 徐汇 西南位育中学 苏茜芸 69
三等奖 徐汇 张江集团学校 王子铭 69
三等奖 普陀 进华中学 丁正源 69
三等奖 普陀 梅陇中学 陈伊婷 69
三等奖 闵行 上宝中学 杨佳帆 69
三等奖 闵行 上宝中学 李紫萱 69
三等奖 闵行 上宝中学 何雯 69
三等奖 闵行 上宝中学 周佳宭 69
三等奖 闵行 上宝中学 牛悦旻 69
三等奖 闵行 上宝中学 马佳倩 69
三等奖 闵行 莘光学校 李碧霄 69
三等奖 闵行 莘光学校 汪晴 69
三等奖 闵行 文绮中学 杨捷 69
三等奖 闵行 文绮中学 徐晗 69
三等奖 浦东新区 建平香梅中学 薛祎晨 69
三等奖 浦东新区 川中南校 张逸云 69
三等奖 浦东新区 建平西校 赵子谦 69
三等奖 金山 蒙山中学 金黎源 69
三等奖 金山 民办师大实验中学 秦 依 69
三等奖 金山 上海市民办金盟学校 郭霏逸 69
三等奖 金山 上海市民办金盟学校 陆昀恺 69
三等奖 松江 松江七中 吴蓓莉 69
三等奖 普陀 华师大四附中 崔玥 69
三等奖 崇明 正大中学 陆非儿 69
三等奖 崇明 正大中学 何竹钧 69
三等奖 崇明 民一中学 宋诗怡 69
三等奖 崇明 东门中学 费倩雯 69
三等奖 崇明 育林学校 徐佳璐 69
三等奖 崇明 崇明实验中学 陆辰卉 69
三等奖 崇明 崇明实验中学 陆宋菁 69
三等奖 崇明 海桥中学 杨帆 69
三等奖 卢湾 李惠利中学 陶然 68
三等奖 徐汇 西南位育中学 刘雨馨 68
三等奖 普陀 兴陇中学 王辰瑜 68
三等奖 普陀 远东学校 李心洁 68
三等奖 闵行 颛桥中学 林歆昳 68
三等奖 闵行 闵行五中 罗泽康 68
三等奖 浦东新区 建平香梅中学 金雨璠 68
三等奖 浦东新区 南汇二中 谢缘 68
三等奖 金山 蒙山中学 杨忆菁 68
三等奖 金山 蒙山中学 沈佳昕 68
三等奖 松江 茸一中学 周 媛 68
三等奖 青浦 青浦一中 钱贝儿 68
三等奖 嘉定 外冈中学 蒋辛瑶 68
三等奖 崇明 正大中学 刘佳瑜 68
三等奖 崇明 正大中学 林小雨 68
三等奖 崇明 东门中学 施玲婷 68
三等奖 崇明 宏达中学 宋陆越 68
三等奖 崇明 崇明实验中学 杨晨铭 68
三等奖 崇明 东门中学 张佳楠 68
三等奖 崇明 东门中学 吴 仪 68
三等奖 黄浦 明珠中学 林珺 67
三等奖 卢湾 启秀实验中学 陈之越 67
三等奖 徐汇 西南位育中学 徐思涵 67
三等奖 徐汇 西南位育中学 陈逸文 67
三等奖 徐汇 民办华育中学 钱彦君 67
三等奖 徐汇 民办华育中学 谢谨伊 67
三等奖 徐汇 张江集团学校 戴逸琳 67
三等奖 静安 上外静中 刘晓天 67
三等奖 长宁 建青实验学校 王慕遥 67
三等奖 长宁 姚连生中学 范孜淳 67
三等奖 普陀 进华中学 陈乐懿 67
三等奖 普陀 进华中学 任一舟 67
三等奖 普陀 进华中学 吴启佑 67
三等奖 普陀 兴陇中学 毛珺懿 67
三等奖 普陀 北海中学 沈炎菲 67
三等奖 杨浦 复旦二附中 严烨 67
三等奖 杨浦 兰生复旦中学 李 遥 67
三等奖 闵行 上宝中学 尚幸博 67
三等奖 闵行 颛桥中学 刘雨婷 67
三等奖 闵行 文来中学 孙宇幸 67
三等奖 闵行 文来中学 方路佳 67
三等奖 闵行 文绮中学 朱颖 67
三等奖 闵行 闵行五中 金霏扬 67
三等奖 浦东新区 洋泾中学东校 张奕玲 67
三等奖 浦东新区 由由中学 周佳惠 67
三等奖 浦东新区 航头中学 沈雯婕 67
三等奖 浦东新区 坦直中学 吴思远 67
三等奖 金山 蒙山中学 王欣婷 67
三等奖 金山 民办师大实验中学 高舜涵 67
三等奖 金山 民办师大实验中学 连舒婷 67
三等奖 松江 茸一中学 张安意 67
三等奖 嘉定 迎园中学 仇晓雯 67
三等奖 嘉定 迎园中学 项雨熙 67
三等奖 崇明 民一中学 沈嘉欢 67
三等奖 崇明 东门中学 朱晓敏 67
三等奖 黄浦 明珠中学 李由 66
三等奖 卢湾 卢教院附属中山中学 刘晨 66
三等奖 徐汇 上海市世界外国语中学 董奕麟 66
三等奖 徐汇 西南位育中学 葛林 66
三等奖 徐汇 民办华育中学 丁洋 66
三等奖 徐汇 张江集团学校 沈蓓雯 66
三等奖 普陀 洛川中学 徐雯雯 66
三等奖 普陀 玉华中学 张鼎 66
三等奖 普陀 玉华中学 郭彦阳 66
三等奖 普陀 曹杨二中附校 徐圣颉 66
三等奖 普陀 曹杨二中附校 田淳 66
三等奖 闸北 扬波中学 刘园园 66
三等奖 虹口 迅行中学 乐雁芸 66
三等奖 杨浦 复旦二附中 张桢 66
三等奖 杨浦 复旦二附中 胡鸿飞 66
三等奖 闵行 上宝中学 朱彦珺 66
三等奖 闵行 上宝中学 张闰嘉 66
三等奖 闵行 莘光学校 彭王书麟 66
三等奖 闵行 梅陇实验学校 张栋 66
三等奖 浦东新区 上南中学东校 蔡赜 66
三等奖 浦东新区 南汇二中 樊朱一 66
三等奖 浦东新区 光明学校 黄 金 66
三等奖 金山 民办师大实验中学 何徐梦 66
三等奖 嘉定 迎园中学 顾晨艳 66
三等奖 崇明 中华中学 邢卿 66
三等奖 崇明 东门中学 郭郁峰 66
优胜奖 徐汇 民办华育中学 董钱慧 65
优胜奖 静安 市西初级中学 徐安羽 65
优胜奖 普陀 梅陇中学 徐依旻 65
优胜奖 闸北 扬波中学 刘逸婷 65
优胜奖 虹口 迅行中学 刘丛怡 65
优胜奖 虹口 迅行中学 邹顺 65
优胜奖 闵行 马桥强恕学校 张晓慧 65
优胜奖 闵行 上宝中学 章纪珉 65
优胜奖 闵行 上宝中学 邱悦 65
优胜奖 闵行 上宝中学 谢二遵 65
优胜奖 闵行 文来中学 褚家旗 65
优胜奖 闵行 文来中学 钮悦尔 65
优胜奖 闵行 上海燎原实验学校 周佳 65
优胜奖 闵行 莘松春申学校 李沛霖 65
优胜奖 闵行 莘松春申学校 郑春媛 65
优胜奖 浦东新区 由由中学 张志怡 65
优胜奖 浦东新区 浦东模范中学 沈依婷 65
优胜奖 浦东新区 新竹园中学 姚硕 65
优胜奖 浦东新区 川中南校 姚维佳 65
优胜奖 浦东新区 罗山中学 周云逸 65
优胜奖 浦东新区 进才实验中学 杨漪 65
优胜奖 浦东新区 南汇二中 朱家欣 65
优胜奖 金山 上海市民办金盟学校 王昕媛 65
优胜奖 松江 松江教师进修学院附属立达中学 洪亦辰 65
优胜奖 松江 茸一中学 周诗煜 65
优胜奖 青浦 金泽中学 顾亮 65
优胜奖 嘉定 嘉一联中 金时懿云 65
优胜奖 崇明 三烈中学 吴熠玮 65
优胜奖 崇明 正大中学 陆佳纯 65
优胜奖 崇明 民一中学 沈凯雯 65
优胜奖 崇明 崇明实验中学 杨润泽 65
优胜奖 崇明 崇明实验中学 汤逸磊 65
优胜奖 崇明 崇明实验中学 陆怡 65
优胜奖 崇明 崇明实验中学 孙吟秋 65
优胜奖 卢湾 李惠利中学 居银雪 64
优胜奖 徐汇 民办华育中学 戴玥 64
优胜奖 徐汇 民办华育中学 童赟祺 64
优胜奖 徐汇 张江集团学校 朱海昊 64
优胜奖 普陀 培佳中学 鲁之初 64
优胜奖 普陀 培佳中学 花莹 64
优胜奖 闸北 扬波中学 李君睿 64
优胜奖 闸北 扬波中学 李嘉悦 64
优胜奖 虹口 迅行中学 杨梦伊 64
优胜奖 杨浦 复旦二附中 娄嘉馨 64
优胜奖 杨浦 兰生复旦中学 王天予 64
优胜奖 闵行 上宝中学 郭晓波 64
优胜奖 闵行 上宝中学 刘雪阳 64
优胜奖 闵行 文来中学 许有为 64
优胜奖 闵行 诸翟学校 俞若晨 64
优胜奖 浦东新区 建平香梅中学 姜雨君 64
优胜奖 浦东新区 新竹园中学 甘珺怡 64
优胜奖 浦东新区 侨光中学 陶胡昀 64
优胜奖 浦东新区 建平西校 韩杨 64
优胜奖 浦东新区 南汇二中 奚颖婕 64
优胜奖 浦东新区 南汇二中 孙诗妍 64
优胜奖 浦东新区 南汇二中 蔡欣怡 64
优胜奖 金山 张堰二中 沈嘉歆 64
优胜奖 金山 蒙山中学 倪婕妤 64
优胜奖 金山 上海市民办金盟学校 钱梦宇 64
优胜奖 金山 上海市民办金盟学校 徐瑾晔 64
优胜奖 松江 车墩学校 沈 艳 64
优胜奖 松江 茸一中学 陈诗怡 64
优胜奖 松江 茸一中学 季雨苇 64
优胜奖 嘉定 迎园中学 严纯 64
优胜奖 普陀 新黄浦学校 陈颖颖 64
优胜奖 闵行 上宝中学 王以伦 64
优胜奖 崇明 建设中学 黄怡涛 64
优胜奖 崇明 崇明实验中学 汤佳琳 64
优胜奖 崇明 崇明实验中学 於珊珊 64
优胜奖 崇明 城东学校 茅翊晔 64
优胜奖 崇明 港西中学 陈佳骏 64
优胜奖 卢湾 李惠利中学 李文婧 63
优胜奖 徐汇 民办华育中学 孙怡雯 63
优胜奖 徐汇 民办华育中学 朱吉人 63
优胜奖 徐汇 民办华育中学 史祯媛 63
优胜奖 徐汇 民办华育中学 朱思齐 63
优胜奖 徐汇 淮海中学 杨芷若 63
优胜奖 长宁 延安初级中学 黄可捷 63
优胜奖 普陀 洛川中学 孙正豪 63
优胜奖 普陀 兴陇中学 李怡君 63
优胜奖 普陀 兴陇中学 孙玉青 63
优胜奖 普陀 中远中学 叶晓霞 63
优胜奖 普陀 培佳中学 黄舒昕 63
优胜奖 普陀 曹杨二中附校 孙晔 63
优胜奖 普陀 远东学校 黄笑杨 63
诸暨,姑娘出嫁,须随嫁两箱上锁素衣。嵊县山区,新娘则穿素服上轿,至夫家方易吉服举行婚礼。 花轿循原 新昌、嵊县、诸暨一带,则让新人食糖拌饭、团圆果。此后,“顺流”太太各给新郎、新娘呷一口醇酒
订婚
男女双方经媒人撮合,略有头绪后,即须“合肖”。旧时以为生肖不合则不能相配,如龙与虎、蛇与鼠均会发生争斗,鸡与犬、羊与鼠均索不相和,虎羊相配会“羊落虎口”,羊鼠相配会“羊鼠俱休”等等,因而忌通婚。男女年龄相距及属相亦有忌讳。男女年龄相差六岁称“大六冲”,相差三岁称“小六冲”。“小六冲”尚可,“大六冲”则忌婚配。绍兴有谚云:“男子属羊闹堂堂,女子属羊守空房”,以为男子属革命佳。女子属羊运舛,以致男子多不娶属羊女子为妻,属羊女子或嫁命“硬”男子,或屈为“填房”。此俗表明旧式婚姻不仅须门当户对,恪守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且须获得迷信认可。
昔日,绍俗同族不许通婚,同性亦不能联姻。金、刘两姓虽不同姓,但据称金姓来自刘姓,故金、刘两姓亦不得通婚。新昌袁、吕两姓为世仇,通婚视为有违祖训。
男女双方如合肖,且均愿意结亲,即须互相送帖。订婚吉日由女方拣送,婚日则由男方择定,女方拣定吉日后,男家出“求帖”,连同“拜贴”送至女家;女家则出“允帖”,连同“拜帖”于当日带交男家。拜帖书有“全福”或“正肃”字样,落款为“忝姻年家眷愚弟××庄敬顿首诚拜”。求帖余书“全福”或“正肃”字样外,另附“敬求台允”四字大红签条一纸。允帖与求帖相同,但签条上改写“敬遵台命”。
男家送帖时,须随送荔枝、桂圆、核桃、红枣、莲子、松子、百子糕、榛子、桐子、青豆等“十全果”。女家循例收受大部礼物。女家出“允帖”后择日,男家“发盘”(即送彩礼),过礼订婚姻。
男家发盘有“头盘”、“二盘”、“三盘”之分。头盘彩礼,为姑娘身价钱,含有偿付女家养育费之意。一般按女子年龄计价:清道光前,“越风,贫女许字,婿家聘以钱,按女齿每岁贰仟文”计;清同治后,“女稀,钱增数倍”;民国8年(1919)前后,绍兴“女子每岁须洋钱六元,至少四元”;1949年,“订婚付的聘金,在乡下有以一石米或石半米合女人一岁”。范寅《越谚》“发盘”条云:“结婚姻行聘盛,备钱银、绸缎、喜花、红贴、钗镯、粘果、结果、响果、鸡鹅、鱼肉、船亭、果亭、茶架、花雕酒、拜柬而往”。女家收下彩礼,回赠龙糕、凤饼、袍褂料子、文房四宝、锡酒壶等物。礼品中,男家必备花雕酒,女家必备茶叶,故有“男酒女茶”之说。此礼仪,即“三茶六礼”。新昌、嵊县等山区农家贫女订婚,男方一般准备一篮外货、两#壶老酒及少量聘金,由媒人送至女家即可。
男家发送头盘彩礼后,即向女家“请庚”,请问女方生日时辰,再将男女双方生辰送至择日店,请星相家排“八字”,拣定“安床”及“合卺”吉日。请庚时,男家备两份红全贴及一对提盒送至女家。红全贴亦称拜贴或求贴,只是求贴书有“敬求淑造”字样。提盒内盛湘莲、白糖等“茶料”。女家循例璧还茶料,将拜贴与允贴送至男家。
此后,男家发送二盘彩礼至女家,用于置办嫁妆。礼仪与发送头盘时大致相同。所送帖为红绿帖,分别书安床与合卺日辰,格式通常为“谨詹×月×日×时安床(或合卺)大吉”。同时,男家须送成双“缎头”(绸布料子)、“衣折”(成衣)等彩礼。
少数男家头盘、二盘同时发送,俗称“随盘进”。
结婚前夕,男家须送三盘彩礼,用于女家置办喜酒。女家如高堂健在,男家须致送孝敬钱及礼品。花矫临门迎娶时,男家还须送“开门钱”、“上轿钱”等。贫素之家有以下几种节省聘金办法:
以劳动力代聘金。经媒人从中周旋说妥,并立下条规:男方须至女家无偿劳动若干年,期满男家不必筹办彩礼,只须张罗—笔结婚时所需费用即可完婚。
调亲,即换婚。双方各将女儿许配对方为媳,藉此省却彩礼及节约婚礼费用。
老亲结亲。 旧时,此俗普通流行,多为姑表、姨表、舅表亲联姻。除为增强戚谊,亦可少花彩礼,但近亲结婚,常祸延后代。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收革婚姻制度。男女青年虽多自由恋爱,自主结婚,但大都仍赖介绍撮合。80年代,共青团、工会、妇联、街道办事处、居委会等团体机构组织婚姻介绍所,为男女青年乐当“红娘”。恋爱成熟,即至当地政府登记,领取结婚证书。旧时婚姻陋习基本不存,但婚时大办酒席之风甚炽,靡费之习未止。
结婚
旧时,新人眠床之棕棚暂用木棒搁架。婚礼前,男家须择吉“安床”, 即于吉日拿去木棒,使棕棚落榫。绍俗,新人眠床不可空,自安床之日起至结婚之日,新郎或陪郎均须睡新人眠床。陪郎须为童男或夫妻双全之族中男姓。
女子出嫁前,女家即发送嫁妆至男家。嫁妆中梳头桌等称方件,脚盆等称圆件,并须有火熜等铜器,饭锡锅等锡器,彩瓶等瓷器及首饰、衣箱等。除首饰等少数嫁妆于婚日随花轿送至男家外,大部分嫁妆均由执喜役者(俗称“行郎”)用“眠桥”或船先送至男家。行郎多为男女双方亲友、佣工、人数视嫁妆多少而定,但务必成双。
婚前,新人须举行淴浴仪式。仪式由两位夫妻双全、多子多女之夫妇主持。一人手拿砻筛。上放红色喜果、鸭蛋,下接大脚盆,另一人以热水自砻筛淋入脚盆,再以毛巾浸盆内热水,绞干后让新人揩试,如此重复三次,仪式即算完成。
同时,男方须剃头。先点烛,供茶食。理发匠进门须恭喜道贺,口念“七子保团圆”或“十全如意”等吉祥语,并拔下7根或10根长发,挽成花结,准备送至女家。女方则须“开脸”,雇用老嫚用纱棉线绞除脸上汗毛。开脸时,亦须拔下7根或10根长发,与未婚夫之长发混合搓线。扎于发髻,称“发线”,为结发夫妻象征,系妇女最为珍贵之信物。
婚前一日,男女双方均须祀神(俗称祝喜福)、祭祖(俗称请大人羹饭)。祀神礼仪与祝福相似,但唯新人及主婚人朝拜。祭祖礼仪与平时相同。但最后跪拜者应为新人。
绍俗女子出嫁,必用彩舆。不坐花轿者多为妾或再醮之妇。花娇顶有“五岳朝天”的锡制饰物,遍置灯彩,嵌空玲珑。花轿多向轿店租用,每逢嫁娶之日,必先期赁定。
男家在发轿迎娶前,须请两位夫妇齐眉、儿孙绕膝之长者作“福星”、“禄星”,至花轿内借烛光以镜映照—遍,再以满燃檀香之熨斗熏轿,俗称“搜轿”,意在驱逐轿内妖魔鬼怪。
男家发轿时,新郎身穿吉服至门口向花轿作三大揖,以示恭送,称“送轿”。迎亲仪仗队伍,轿前为对锣、铳手、吹鼓手、后有行郎手执各种灯伞、红绳束腰之木柴(俗称膛柴)等,并有乐队随行。女家收受膛柴后,换上红绳束腰之木炭送还男家,即所谓“柴新郎炭新娘”,取人财两旺之意。绍兴城内有以“五福”、“大庆”、“宝#、“长安”、“万安”、“福禄”等吉语命名之桥,花轿自男家抬出,须绕道至少抬过其中两座桥,方至女家、以博吉利。俗以花轿与花轿不得迎头相遇,故迎亲队伍前面、手持肩头灯之两行郎,不仅带路,且负有设法回避其他花轿之责。花轿不得途中停顿,且前进时必奏乐,转弯时必鸣锣,过桥时必放铳,为驱邪亦为显示隆重。俗称结婚为“小登科”,即使官员亦须让道。
花轿临门,女家有“哭轿”之俗。除惜别外,尚有为免新娘所产子女致哑之意。
男方迎亲队伍临门前,女家须请两位“顺流”妇女将新娘衣装入箱,称“叠箱”。送嫁老嫚为新娘梳太婆头、穿耳嵌等,此举均须伴以吉语。新娘兄弟则须为新娘准备行装称“打铺陈”。
女家于新娘上轿前亦须搜轿,仪式与男家相同,惟“福、禄”两星改由女性充任。新娘上轿时,不能随带剪刀之类快口,以免冲犯“轿#”,招惹不测之祸。
女家发轿前,男家行郎不时狂敲大锣,催促新娘上轿。新娘上轿前循俗进上轿饭,叩别祖宗,辞别父母亲友,扎“兜脚绸”,穿红罗大袖、全红太婆衣,戴花冠,盖袱,由兄弟抱入花轿并挽轿杠送出大门。花轿须连绕三个圆圈(俗称望娘弯)。此时,其母须坐于房内马桶上按“哭嫁调”即兴吟唱,多为劝诫、祝颂之辞。绕罢望娘弯,兄弟将轿杠前推,以示送行。新娘穿新鞋与扎“兜脚绸”后,即不能接触地面,以免带走娘家财运。新昌嵊县一带,哭嫁之俗为新娘之母边哭边上楼梯。新昌,新娘上轿前有腰插铜镜避邪之俗。诸暨,姑娘出嫁,须随嫁两箱上锁素衣。嵊县山区,新娘则穿素服上轿,至夫家方易吉服举行婚礼。
花轿循原路抬至男家,新娘兄弟及轿子应接踵而至。男家铺床,按规矩叠放“铺陈”,送嫁老#献妆:向男家点交新娘首饰等物。亲送新娘之兄弟通常为4位,亦可以侄辈凑数。男家出门恭候,并须放铳与奏乐欢
婚礼在鼓乐声中举行。男家所雇老#代婆母向轿内新娘献三道茶。此时“礼生”(司仪俗称)呼:“行亲迎礼!”“奏乐!”“请新贵人登堂!”,4位手执“裤脚灯”、“子孙灯”行郎步入内室请新郎。新郎身穿“开气袍”,腰束“扣带”,脚登粉靴自右边步入厅堂。面南、向北各作3个大揖,于礼生赞“请新贵人回玉”后从左边步入内室。
接着,拜堂成亲。礼生依次高赞“行合卺礼!”“奏乐!”“请新贵人登堂!”“请新玉人降彩舆!”(各请3次)新郎、新娘各由两位“顺流”太太按到厅堂“福禄寿”星像前恭立。鞭炮声中,新郎、新娘先向外拜天地,再朝内拜“三星”,最后行交拜礼。婚礼主持人为礼生,副礼生读祝词(花烛诗)。平民亦有请厨师权充礼生者。
此后,新郎、新娘又面向“三星”恭立,举行“晋福杖”礼仪。其时,请长者扮“南极仙翁”,由行郎迎至厅堂,以束红绳之甘蔗所充“福杖”,向新娘头上轻打5次,每次均配以如“—闭和气”、“五子登科”之类祝同。其后,由行即送出厅堂。
待礼生呼“请新贵人、新玉人喜绾同心”、“鸣锣升炮送入洞房”时,鼓乐声、鞭炮声大作,即行“牵红”。新人至新房途中,须铺放米袋、酒盅,新人行过其上,从人即须将米袋、酒盅拿起越过新人头顶,又铺放于前面地上让其走道,如此重复,直至洞房。此举名曰:传宗接代(“宗”与“盅”、“代”与“袋”均谐音)。
进入洞房,“扶郎”、“舅爷”须帮新郎、新娘抢坐新床。俗谓占坐位置多者,日后在家权力亦人。此外,新郎须设法将衣襟覆盖于新娘衣襟之上,以示权力大于妻。坐定后,两位“顺流”太太给新郎、新娘各喂7颗小汤团,俗称“喂子孙汤闭”,“七子保团圆”。新昌、嵊县、诸暨一带,则让新人食糖拌饭、团圆果。此后,“顺流”太太各给新郎、新娘呷一口醇酒,交换后又各呷一口,两小盏混合后再一分为二让新郎、新娘呷完,是称“交心酒’(亦名“交杯酒”)。饮毕,新郎以一对同样长短、红绳束腰之甘蔗将新娘盖头袱及花冠挑起并抛至床顶。“送嫁老嫚”迅即放下帐门,以防“热脸冲热脸”。此时,撤出喜果,贺客竞相拾取。
婚日,男女双方均大办喜酒,宴请宾客。男方发轿迎娶前,办“发轿酒”、“暖房酒”。婚礼日俗称“好日”,须办“正酒”。中午,女天地方办“女酒”,邀女方亲友参加喜筵。晚上,男方设筵,丈人(即岳父)、舅爷循例坐首位,新郎、新娘均须向尊、宾客一一敬酒。新昌有“满筵”之习,即男家在厅堂临时搭台为新娘设专座。送上第二道菜肴后,新娘开始“脱通换通”,即脱去一件外衣,另外换穿一件。至第九道莱肴上桌,新郎、新娘在伴郎、喜娘陪同下、从东首第一桌至西边末一桌,依次一一敬洒,此后方可进房。宴后,按俗闹新房。
绍兴各地婚礼一般于冬季夜间(多为寅卯时)举行、循序履行繁缛礼仪,往往至半夜,故有“舅爷怕日光”之说。是日,女方兄弟均不在男家留宿。
翌日清晨,老嫚登门“送子”。即将一红衣绿裤木质“小人”送入洞房,置于床上,焚香烛奏乐祝祷,谓之送子。
是日早饭为新人首次会食,俗称头聚饭。新娘须坐上首,新郎则屈居下席。
头聚饭后,新婚夫妇循俗至附近寺庙、当坊上谷祠(土地庙)和宗祠拜谒,祈求神灵先祖保佑。回家后至厅堂“拜三朝”,即祭祖、跪拜长辈及受晚辈拜见。
婚后第三天,新人至女家“回门”,拜见尊长,俗称“过三朝”。礼仪与男家拜三朝同。新人务必当天返回夫家,绝不能在母家过夜。入夜,新娘须向各尊长请晚安,而且须到婆母房间“坐夜”。婆婆启齿放行,新娘方能回房歇息。
至“正三朝”,新娘又须与夫家及房族尊幼行见面礼。此时,方可开口按称谓呼叫家人(俗称开金口)并操持家务。至厨房应先添柴烧火,取其火红、兴旺之意;裁剪缝制应先做裤、袜,取“裤”“富”,“袜”“发”谐音求吉利,俗有“若要富,先做裤;若要发,先做袜”之说。
绍兴婚姻观念与习俗亦有变化。民国时期,城区开明士绅曾倡导简化礼仪,文明结婚,但城区平民及农村依然如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婚俗趋向文明、简约。结婚时间多在五一劳动节、国庆、元旦或春节,并出现集体婚礼或旅行结婚等形式。
初二初三组
等第奖 区县 学校 考生姓名 考分
一等奖 长宁 姚连生中学 周斌 87
一等奖 闵行 上宝中学 徐业晨 85
一等奖 崇明 正大中学 陈方舟 83
一等奖 崇明 崇明实验中学 沙星瑜 81
一等奖 徐汇 民办华育中学 山珊 80
一等奖 浦东新区 孙桥中学 蔡耀铃 80
一等奖 黄浦 明珠中学 万熙宇 79
一等奖 徐汇 西南位育中学 丁涵天 79
一等奖 崇明 正大中学 黄紫薇 79
一等奖 徐汇 西南位育中学 沈子恒 78
一等奖 静安 市西初中 杨丽 78
一等奖 静安 市西初中 杨佳怡 78
一等奖 静安 市西初中 谈沈婕茜 78
一等奖 浦东新区 南汇二中 陆敏洁 78
一等奖 金山 蒙山中学 杜柯言 78
一等奖 闸北 扬波中学 王之颖 77
一等奖 闵行 莘松春申学校 蔡婷婷 77
一等奖 浦东新区 进才实验中学 冯伟康 77
一等奖 金山 民办师大实验中学 张灏清 77
一等奖 崇明 崇明实验中学 顾娇镕 77
一等奖 崇明 崇明实验中学 张媛颖 77
一等奖 徐汇 张江集团学校 邰立轩 76
一等奖 杨浦 复旦二附中 张婧婷 76
一等奖 闵行 莘光学校 沈君豪 76
一等奖 松江 李塔汇学校 吴 维 76
一等奖 青浦 金泽中学 朱敏宇 76
一等奖 崇明 正大中学 包 涵 76
一等奖 崇明 正大中学 张颖琦 76
一等奖 崇明 崇西中学 王怡萍 76
一等奖 崇明 崇明实验中学 黄雪纯 76
一等奖 崇明 崇明实验中学 张丰元 76
一等奖 崇明 崇明实验中学 茅经纬 76
一等奖 崇明 东门中学 龚赛男 76
一等奖 崇明 东门中学 黄毅婕 76
一等奖 徐汇 上海市世界外国语中学 谢思溢 75
一等奖 普陀 江宁中学 毛靖文 75
一等奖 闵行 上宝中学 张妍 75
一等奖 闵行 上宝中学 李艾 75
一等奖 闵行 上宝中学 陆冬妮 75
一等奖 浦东新区 北蔡中学 徐舒婷 75
一等奖 金山 蒙山中学 丁聪杰 75
一等奖 崇明 民一中学 施妤婕 75
二等奖 闵行 上宝中学 熊钰雯 74
二等奖 闵行 莘光学校 张颖琦 74
二等奖 闵行 文来中学 赵艺淳 74
二等奖 闵行 莘松春申学校 张美珠 74
二等奖 金山 上海市民办金盟学校 叶南飞 74
二等奖 嘉定 疁城实验学校 郁珅菊 74
二等奖 崇明 正大中学 倪毛玮 74
二等奖 崇明 裕安中学 顾艺璟 74
二等奖 崇明 中华中学 倪婷婷 74
二等奖 徐汇 西南位育中学 钱悦雯 73
二等奖 徐汇 西南位育(东校) 王昭文 73
二等奖 静安 静教院附校 吴含秋 73
二等奖 普陀 远东学校 姚君雯 73
二等奖 浦东新区 澧溪中学 沈帆平 73
二等奖 松江 九峰实验学校 谢玲珏 73
二等奖 崇明 民一中学 施婷婷 73
二等奖 崇明 东门中学 陆轩婷 73
二等奖 静安 市西初中 马卓懿 72
二等奖 长宁 市三初级中学 陈欣怡 72
二等奖 普陀 曹杨二中附校 马依 72
二等奖 普陀 曹杨二中附校 周毅恒 72
二等奖 虹口 迅行中学 蔡莹 72
二等奖 闵行 上宝中学 顾伊昕 72
二等奖 金山 金山初级中学 罗文宇 72
二等奖 金山 蒙山中学 邓京华 72
二等奖 金山 民办师大实验中学 王莲香 72
二等奖 金山 上海市民办金盟学校 戚泽恚 72
二等奖 松江 茸一中学 吴思玉 72
二等奖 嘉定 嘉一联中 王孙怡 72
二等奖 崇明 崇明实验中学 沙春晖 72
二等奖 崇明 东门中学 宋倩茹 72
二等奖 卢湾 卢教院附属中山中学 杨洋5 71
二等奖 徐汇 市二初级中学 王义宁 71
二等奖 长宁 娄山中学 宋佳韵 71
二等奖 普陀 曹杨二中附校 周晓辰 71
二等奖 闸北 扬波中学 蔡一涵 71
二等奖 闵行 上宝中学 吴婧 71
二等奖 闵行 文绮中学 付佳雯 71
二等奖 浦东新区 川中南校 谈峥嵘 71
二等奖 金山 蒙山中学 徐 沁 71
二等奖 青浦 青浦一中 沈雯钰 71
二等奖 嘉定 封浜中学 姚奕婕 71
二等奖 崇明 崇西中学 何佳 71
二等奖 徐汇 西南位育中学 郁昊 70
二等奖 静安 民立中学 沈怡彬 70
二等奖 普陀 进华中学 王菲 70
二等奖 杨浦 复旦二附中 郑禹欣 70
二等奖 闵行 上宝中学 张家绮 70
二等奖 闵行 上宝中学 金鳞 70
二等奖 闵行 上宝中学 寿敏慜 70
二等奖 闵行 莘松春申学校 刘伟 70
二等奖 闵行 莘松春申学校 凌依娴 70
二等奖 闵行 文绮中学 严懿 70
二等奖 浦东新区 进才实验中学 朱雨晨 70
二等奖 浦东新区 坦直中学 廖海湘 70
二等奖 浦东新区 澧溪中学 郭 易 70
二等奖 浦东新区 南汇二中 倪晓峰 70
二等奖 金山 金山初级中学 裴亦盛 70
二等奖 金山 金山初级中学 尹昱瑶 70
二等奖 崇明 正大中学 徐灵琪 70
二等奖 崇明 崇西中学 黄韵茹 70
二等奖 崇明 崇明实验中学 陈冬琳 70
二等奖 崇明 崇明实验中学 陈怡雯 70
二等奖 崇明 东门中学 袁佳鸣 70
三等奖 卢湾 李惠利中学 赵阳 69
三等奖 卢湾 李惠利中学 成昊勍 69
三等奖 卢湾 李惠利中学 胡晓敏 69
三等奖 徐汇 西南位育中学 苏茜芸 69
三等奖 徐汇 张江集团学校 王子铭 69
三等奖 普陀 进华中学 丁正源 69
三等奖 普陀 梅陇中学 陈伊婷 69
三等奖 闵行 上宝中学 杨佳帆 69
三等奖 闵行 上宝中学 李紫萱 69
三等奖 闵行 上宝中学 何雯 69
三等奖 闵行 上宝中学 周佳宭 69
三等奖 闵行 上宝中学 牛悦旻 69
三等奖 闵行 上宝中学 马佳倩 69
三等奖 闵行 莘光学校 李碧霄 69
三等奖 闵行 莘光学校 汪晴 69
三等奖 闵行 文绮中学 杨捷 69
三等奖 闵行 文绮中学 徐晗 69
三等奖 浦东新区 建平香梅中学 薛祎晨 69
三等奖 浦东新区 川中南校 张逸云 69
三等奖 浦东新区 建平西校 赵子谦 69
三等奖 金山 蒙山中学 金黎源 69
三等奖 金山 民办师大实验中学 秦 依 69
三等奖 金山 上海市民办金盟学校 郭霏逸 69
三等奖 金山 上海市民办金盟学校 陆昀恺 69
三等奖 松江 松江七中 吴蓓莉 69
三等奖 普陀 华师大四附中 崔玥 69
三等奖 崇明 正大中学 陆非儿 69
三等奖 崇明 正大中学 何竹钧 69
三等奖 崇明 民一中学 宋诗怡 69
三等奖 崇明 东门中学 费倩雯 69
三等奖 崇明 育林学校 徐佳璐 69
三等奖 崇明 崇明实验中学 陆辰卉 69
三等奖 崇明 崇明实验中学 陆宋菁 69
三等奖 崇明 海桥中学 杨帆 69
三等奖 卢湾 李惠利中学 陶然 68
三等奖 徐汇 西南位育中学 刘雨馨 68
三等奖 普陀 兴陇中学 王辰瑜 68
三等奖 普陀 远东学校 李心洁 68
三等奖 闵行 颛桥中学 林歆昳 68
三等奖 闵行 闵行五中 罗泽康 68
三等奖 浦东新区 建平香梅中学 金雨璠 68
三等奖 浦东新区 南汇二中 谢缘 68
三等奖 金山 蒙山中学 杨忆菁 68
三等奖 金山 蒙山中学 沈佳昕 68
三等奖 松江 茸一中学 周 媛 68
三等奖 青浦 青浦一中 钱贝儿 68
三等奖 嘉定 外冈中学 蒋辛瑶 68
三等奖 崇明 正大中学 刘佳瑜 68
三等奖 崇明 正大中学 林小雨 68
三等奖 崇明 东门中学 施玲婷 68
三等奖 崇明 宏达中学 宋陆越 68
三等奖 崇明 崇明实验中学 杨晨铭 68
三等奖 崇明 东门中学 张佳楠 68
三等奖 崇明 东门中学 吴 仪 68
三等奖 黄浦 明珠中学 林珺 67
三等奖 卢湾 启秀实验中学 陈之越 67
三等奖 徐汇 西南位育中学 徐思涵 67
三等奖 徐汇 西南位育中学 陈逸文 67
三等奖 徐汇 民办华育中学 钱彦君 67
三等奖 徐汇 民办华育中学 谢谨伊 67
三等奖 徐汇 张江集团学校 戴逸琳 67
三等奖 静安 上外静中 刘晓天 67
三等奖 长宁 建青实验学校 王慕遥 67
三等奖 长宁 姚连生中学 范孜淳 67
三等奖 普陀 进华中学 陈乐懿 67
三等奖 普陀 进华中学 任一舟 67
三等奖 普陀 进华中学 吴启佑 67
三等奖 普陀 兴陇中学 毛珺懿 67
三等奖 普陀 北海中学 沈炎菲 67
三等奖 杨浦 复旦二附中 严烨 67
三等奖 杨浦 兰生复旦中学 李 遥 67
三等奖 闵行 上宝中学 尚幸博 67
三等奖 闵行 颛桥中学 刘雨婷 67
三等奖 闵行 文来中学 孙宇幸 67
三等奖 闵行 文来中学 方路佳 67
三等奖 闵行 文绮中学 朱颖 67
三等奖 闵行 闵行五中 金霏扬 67
三等奖 浦东新区 洋泾中学东校 张奕玲 67
三等奖 浦东新区 由由中学 周佳惠 67
三等奖 浦东新区 航头中学 沈雯婕 67
三等奖 浦东新区 坦直中学 吴思远 67
三等奖 金山 蒙山中学 王欣婷 67
三等奖 金山 民办师大实验中学 高舜涵 67
三等奖 金山 民办师大实验中学 连舒婷 67
三等奖 松江 茸一中学 张安意 67
三等奖 嘉定 迎园中学 仇晓雯 67
三等奖 嘉定 迎园中学 项雨熙 67
三等奖 崇明 民一中学 沈嘉欢 67
三等奖 崇明 东门中学 朱晓敏 67
三等奖 黄浦 明珠中学 李由 66
三等奖 卢湾 卢教院附属中山中学 刘晨 66
三等奖 徐汇 上海市世界外国语中学 董奕麟 66
三等奖 徐汇 西南位育中学 葛林 66
三等奖 徐汇 民办华育中学 丁洋 66
三等奖 徐汇 张江集团学校 沈蓓雯 66
三等奖 普陀 洛川中学 徐雯雯 66
三等奖 普陀 玉华中学 张鼎 66
三等奖 普陀 玉华中学 郭彦阳 66
三等奖 普陀 曹杨二中附校 徐圣颉 66
三等奖 普陀 曹杨二中附校 田淳 66
三等奖 闸北 扬波中学 刘园园 66
三等奖 虹口 迅行中学 乐雁芸 66
三等奖 杨浦 复旦二附中 张桢 66
三等奖 杨浦 复旦二附中 胡鸿飞 66
三等奖 闵行 上宝中学 朱彦珺 66
三等奖 闵行 上宝中学 张闰嘉 66
三等奖 闵行 莘光学校 彭王书麟 66
三等奖 闵行 梅陇实验学校 张栋 66
三等奖 浦东新区 上南中学东校 蔡赜 66
三等奖 浦东新区 南汇二中 樊朱一 66
三等奖 浦东新区 光明学校 黄 金 66
三等奖 金山 民办师大实验中学 何徐梦 66
三等奖 嘉定 迎园中学 顾晨艳 66
三等奖 崇明 中华中学 邢卿 66
三等奖 崇明 东门中学 郭郁峰 66
优胜奖 徐汇 民办华育中学 董钱慧 65
优胜奖 静安 市西初级中学 徐安羽 65
优胜奖 普陀 梅陇中学 徐依旻 65
优胜奖 闸北 扬波中学 刘逸婷 65
优胜奖 虹口 迅行中学 刘丛怡 65
优胜奖 虹口 迅行中学 邹顺 65
优胜奖 闵行 马桥强恕学校 张晓慧 65
优胜奖 闵行 上宝中学 章纪珉 65
优胜奖 闵行 上宝中学 邱悦 65
优胜奖 闵行 上宝中学 谢二遵 65
优胜奖 闵行 文来中学 褚家旗 65
优胜奖 闵行 文来中学 钮悦尔 65
优胜奖 闵行 上海燎原实验学校 周佳 65
优胜奖 闵行 莘松春申学校 李沛霖 65
优胜奖 闵行 莘松春申学校 郑春媛 65
优胜奖 浦东新区 由由中学 张志怡 65
优胜奖 浦东新区 浦东模范中学 沈依婷 65
优胜奖 浦东新区 新竹园中学 姚硕 65
优胜奖 浦东新区 川中南校 姚维佳 65
优胜奖 浦东新区 罗山中学 周云逸 65
优胜奖 浦东新区 进才实验中学 杨漪 65
优胜奖 浦东新区 南汇二中 朱家欣 65
优胜奖 金山 上海市民办金盟学校 王昕媛 65
优胜奖 松江 松江教师进修学院附属立达中学 洪亦辰 65
优胜奖 松江 茸一中学 周诗煜 65
优胜奖 青浦 金泽中学 顾亮 65
优胜奖 嘉定 嘉一联中 金时懿云 65
优胜奖 崇明 三烈中学 吴熠玮 65
优胜奖 崇明 正大中学 陆佳纯 65
优胜奖 崇明 民一中学 沈凯雯 65
优胜奖 崇明 崇明实验中学 杨润泽 65
优胜奖 崇明 崇明实验中学 汤逸磊 65
优胜奖 崇明 崇明实验中学 陆怡 65
优胜奖 崇明 崇明实验中学 孙吟秋 65
优胜奖 卢湾 李惠利中学 居银雪 64
优胜奖 徐汇 民办华育中学 戴玥 64
优胜奖 徐汇 民办华育中学 童赟祺 64
优胜奖 徐汇 张江集团学校 朱海昊 64
优胜奖 普陀 培佳中学 鲁之初 64
优胜奖 普陀 培佳中学 花莹 64
优胜奖 闸北 扬波中学 李君睿 64
优胜奖 闸北 扬波中学 李嘉悦 64
优胜奖 虹口 迅行中学 杨梦伊 64
优胜奖 杨浦 复旦二附中 娄嘉馨 64
优胜奖 杨浦 兰生复旦中学 王天予 64
优胜奖 闵行 上宝中学 郭晓波 64
优胜奖 闵行 上宝中学 刘雪阳 64
优胜奖 闵行 文来中学 许有为 64
优胜奖 闵行 诸翟学校 俞若晨 64
优胜奖 浦东新区 建平香梅中学 姜雨君 64
优胜奖 浦东新区 新竹园中学 甘珺怡 64
优胜奖 浦东新区 侨光中学 陶胡昀 64
优胜奖 浦东新区 建平西校 韩杨 64
优胜奖 浦东新区 南汇二中 奚颖婕 64
优胜奖 浦东新区 南汇二中 孙诗妍 64
优胜奖 浦东新区 南汇二中 蔡欣怡 64
优胜奖 金山 张堰二中 沈嘉歆 64
优胜奖 金山 蒙山中学 倪婕妤 64
优胜奖 金山 上海市民办金盟学校 钱梦宇 64
优胜奖 金山 上海市民办金盟学校 徐瑾晔 64
优胜奖 松江 车墩学校 沈 艳 64
优胜奖 松江 茸一中学 陈诗怡 64
优胜奖 松江 茸一中学 季雨苇 64
优胜奖 嘉定 迎园中学 严纯 64
优胜奖 普陀 新黄浦学校 陈颖颖 64
优胜奖 闵行 上宝中学 王以伦 64
优胜奖 崇明 建设中学 黄怡涛 64
优胜奖 崇明 崇明实验中学 汤佳琳 64
优胜奖 崇明 崇明实验中学 於珊珊 64
优胜奖 崇明 城东学校 茅翊晔 64
优胜奖 崇明 港西中学 陈佳骏 64
优胜奖 卢湾 李惠利中学 李文婧 63
优胜奖 徐汇 民办华育中学 孙怡雯 63
优胜奖 徐汇 民办华育中学 朱吉人 63
优胜奖 徐汇 民办华育中学 史祯媛 63
优胜奖 徐汇 民办华育中学 朱思齐 63
优胜奖 徐汇 淮海中学 杨芷若 63
优胜奖 长宁 延安初级中学 黄可捷 63
优胜奖 普陀 洛川中学 孙正豪 63
优胜奖 普陀 兴陇中学 李怡君 63
优胜奖 普陀 兴陇中学 孙玉青 63
优胜奖 普陀 中远中学 叶晓霞 63
优胜奖 普陀 培佳中学 黄舒昕 63
优胜奖 普陀 曹杨二中附校 孙晔 63
优胜奖 普陀 远东学校 黄笑杨 63
旧时,绍兴有指腹为婚习俗。清末民初,此俗虽基本绝迹,但将儿女自幼许字者为数不少。男女婚事大多由父母包办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大力宣传贯彻《婚姻法》,男女青年取得婚姻自主权,但事先多征求父母意见。
婚姻,一般经历做媒、订婚和结婚等阶段。
做媒
旧时,绍兴有以说合婚姻为业之中介人,多为中老年妇女,俗称媒婆,亦有尊称大媒太太者间有男性媒人,俗称媒公、大媒先生。媒人平时十分留意小官人(未婚男子)、大姑娘(未婚女子),遇有年龄、财产等条件相当者,即于男妇双方游说。上虞等地俗为:媒人至男家先行试探:“我来向XX老爷令郎年XX岁大吉”字样。若小官人之叔伯较其父有声名,则改令郎为令侄。即男家以最具身份者出面托媒。开媒条之时,须择逢双之黄道吉日,且日支须与小官人生日相合。媒条字数须成双配对,书写不得错漏。
男媒取得媒条后,约女媒同去女家。如女家愿开媒条至男家,则为女家允婚之非正式表示。女家所开媒条格式与男家同,仅将令郎改作令嫒。媒人见女家开出媒条,即取出随身所带书有“茶仪”字样、内装钱币之红封筒送给妇家,俗称收茶钱。
订婚
男女双方经媒人撮合,略有头绪后,即须“合肖”。旧时以为生肖不合则不能相配,如龙与虎、蛇与鼠均会发生争斗,鸡与犬、羊与鼠均索不相和,虎羊相配会“羊落虎口”,羊鼠相配会“羊鼠俱休”等等,因而忌通婚。男女年龄相距及属相亦有忌讳。男女年龄相差六岁称“大六冲”,相差三岁称“小六冲”。“小六冲”尚可,“大六冲”则忌婚配。绍兴有谚云:“男子属羊闹堂堂,女子属羊守空房”,以为男子属革命佳。女子属羊运舛,以致男子多不娶属羊女子为妻,属羊女子或嫁命“硬”男子,或屈为“填房”。此俗表明旧式婚姻不仅须门当户对,恪守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且须获得迷信认可。
昔日,绍俗同族不许通婚,同性亦不能联姻。金、刘两姓虽不同姓,但据称金姓来自刘姓,故金、刘两姓亦不得通婚。新昌袁、吕两姓为世仇,通婚视为有违祖训。
男女双方如合肖,且均愿意结亲,即须互相送帖。订婚吉日由女方拣送,婚日则由男方择定,女方拣定吉日后,男家出“求帖”,连同“拜贴”送至女家;女家则出“允帖”,连同“拜帖”于当日带交男家。拜帖书有“全福”或“正肃”字样,落款为“忝姻年家眷愚弟××庄敬顿首诚拜”。求帖余书“全福”或“正肃”字样外,另附“敬求台允”四字大红签条一纸。允帖与求帖相同,但签条上改写“敬遵台命”。
男家送帖时,须随送荔枝、桂圆、核桃、红枣、莲子、松子、百子糕、榛子、桐子、青豆等“十全果”。女家循例收受大部礼物。女家出“允帖”后择日,男家“发盘”(即送彩礼),过礼订婚姻。
男家发盘有“头盘”、“二盘”、“三盘”之分。头盘彩礼,为姑娘身价钱,含有偿付女家养育费之意。一般按女子年龄计价:清道光前,“越风,贫女许字,婿家聘以钱,按女齿每岁贰仟文”计;清同治后,“女稀,钱增数倍”;民国8年(1919)前后,绍兴“女子每岁须洋钱六元,至少四元”;1949年,“订婚付的聘金,在乡下有以一石米或石半米合女人一岁”。范寅《越谚》“发盘”条云:“结婚姻行聘盛,备钱银、绸缎、喜花、红贴、钗镯、粘果、结果、响果、鸡鹅、鱼肉、船亭、果亭、茶架、花雕酒、拜柬而往”。女家收下彩礼,回赠龙糕、凤饼、袍褂料子、文房四宝、锡酒壶等物。礼品中,男家必备花雕酒,女家必备茶叶,故有“男酒女茶”之说。此礼仪,即“三茶六礼”。新昌、嵊县等山区农家贫女订婚,男方一般准备一篮外货、两#壶老酒及少量聘金,由媒人送至女家即可。
男家发送头盘彩礼后,即向女家“请庚”,请问女方生日时辰,再将男女双方生辰送至择日店,请星相家排“八字”,拣定“安床”及“合卺”吉日。请庚时,男家备两份红全贴及一对提盒送至女家。红全贴亦称拜贴或求贴,只是求贴书有“敬求淑造”字样。提盒内盛湘莲、白糖等“茶料”。女家循例璧还茶料,将拜贴与允贴送至男家。
此后,男家发送二盘彩礼至女家,用于置办嫁妆。礼仪与发送头盘时大致相同。所送帖为红绿帖,分别书安床与合卺日辰,格式通常为“谨詹×月×日×时安床(或合卺)大吉”。同时,男家须送成双“缎头”(绸布料子)、“衣折”(成衣)等彩礼。
少数男家头盘、二盘同时发送,俗称“随盘进”。
结婚前夕,男家须送三盘彩礼,用于女家置办喜酒。女家如高堂健在,男家须致送孝敬钱及礼品。花矫临门迎娶时,男家还须送“开门钱”、“上轿钱”等。贫素之家有以下几种节省聘金办法:
以劳动力代聘金。经媒人从中周旋说妥,并立下条规:男方须至女家无偿劳动若干年,期满男家不必筹办彩礼,只须张罗—笔结婚时所需费用即可完婚。
调亲,即换婚。双方各将女儿许配对方为媳,藉此省却彩礼及节约婚礼费用。
老亲结亲。 旧时,此俗普通流行,多为姑表、姨表、舅表亲联姻。除为增强戚谊,亦可少花彩礼,但近亲结婚,常祸延后代。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收革婚姻制度。男女青年虽多自由恋爱,自主结婚,但大都仍赖介绍撮合。80年代,共青团、工会、妇联、街道办事处、居委会等团体机构组织婚姻介绍所,为男女青年乐当“红娘”。恋爱成熟,即至当地政府登记,领取结婚证书。旧时婚姻陋习基本不存,但婚时大办酒席之风甚炽,靡费之习未止。
结婚
旧时,新人眠床之棕棚暂用木棒搁架。婚礼前,男家须择吉“安床”, 即于吉日拿去木棒,使棕棚落榫。绍俗,新人眠床不可空,自安床之日起至结婚之日,新郎或陪郎均须睡新人眠床。陪郎须为童男或夫妻双全之族中男姓。
女子出嫁前,女家即发送嫁妆至男家。嫁妆中梳头桌等称方件,脚盆等称圆件,并须有火熜等铜器,饭锡锅等锡器,彩瓶等瓷器及首饰、衣箱等。除首饰等少数嫁妆于婚日随花轿送至男家外,大部分嫁妆均由执喜役者(俗称“行郎”)用“眠桥”或船先送至男家。行郎多为男女双方亲友、佣工、人数视嫁妆多少而定,但务必成双。
婚前,新人须举行淴浴仪式。仪式由两位夫妻双全、多子多女之夫妇主持。一人手拿砻筛。上放红色喜果、鸭蛋,下接大脚盆,另一人以热水自砻筛淋入脚盆,再以毛巾浸盆内热水,绞干后让新人揩试,如此重复三次,仪式即算完成。
同时,男方须剃头。先点烛,供茶食。理发匠进门须恭喜道贺,口念“七子保团圆”或“十全如意”等吉祥语,并拔下7根或10根长发,挽成花结,准备送至女家。女方则须“开脸”,雇用老嫚用纱棉线绞除脸上汗毛。开脸时,亦须拔下7根或10根长发,与未婚夫之长发混合搓线。扎于发髻,称“发线”,为结发夫妻象征,系妇女最为珍贵之信物。
婚前一日,男女双方均须祀神(俗称祝喜福)、祭祖(俗称请大人羹饭)。祀神礼仪与祝福相似,但唯新人及主婚人朝拜。祭祖礼仪与平时相同。但最后跪拜者应为新人。
绍俗女子出嫁,必用彩舆。不坐花轿者多为妾或再醮之妇。花娇顶有“五岳朝天”的锡制饰物,遍置灯彩,嵌空玲珑。花轿多向轿店租用,每逢嫁娶之日,必先期赁定。
男家在发轿迎娶前,须请两位夫妇齐眉、儿孙绕膝之长者作“福星”、“禄星”,至花轿内借烛光以镜映照—遍,再以满燃檀香之熨斗熏轿,俗称“搜轿”,意在驱逐轿内妖魔鬼怪。
男家发轿时,新郎身穿吉服至门口向花轿作三大揖,以示恭送,称“送轿”。迎亲仪仗队伍,轿前为对锣、铳手、吹鼓手、后有行郎手执各种灯伞、红绳束腰之木柴(俗称膛柴)等,并有乐队随行。女家收受膛柴后,换上红绳束腰之木炭送还男家,即所谓“柴新郎炭新娘”,取人财两旺之意。绍兴城内有以“五福”、“大庆”、“宝#、“长安”、“万安”、“福禄”等吉语命名之桥,花轿自男家抬出,须绕道至少抬过其中两座桥,方至女家、以博吉利。俗以花轿与花轿不得迎头相遇,故迎亲队伍前面、手持肩头灯之两行郎,不仅带路,且负有设法回避其他花轿之责。花轿不得途中停顿,且前进时必奏乐,转弯时必鸣锣,过桥时必放铳,为驱邪亦为显示隆重。俗称结婚为“小登科”,即使官员亦须让道。
花轿临门,女家有“哭轿”之俗。除惜别外,尚有为免新娘所产子女致哑之意。
男方迎亲队伍临门前,女家须请两位“顺流”妇女将新娘衣装入箱,称“叠箱”。送嫁老嫚为新娘梳太婆头、穿耳嵌等,此举均须伴以吉语。新娘兄弟则须为新娘准备行装称“打铺陈”。
女家于新娘上轿前亦须搜轿,仪式与男家相同,惟“福、禄”两星改由女性充任。新娘上轿时,不能随带剪刀之类快口,以免冲犯“轿#”,招惹不测之祸。
女家发轿前,男家行郎不时狂敲大锣,催促新娘上轿。新娘上轿前循俗进上轿饭,叩别祖宗,辞别父母亲友,扎“兜脚绸”,穿红罗大袖、全红太婆衣,戴花冠,盖袱,由兄弟抱入花轿并挽轿杠送出大门。花轿须连绕三个圆圈(俗称望娘弯)。此时,其母须坐于房内马桶上按“哭嫁调”即兴吟唱,多为劝诫、祝颂之辞。绕罢望娘弯,兄弟将轿杠前推,以示送行。新娘穿新鞋与扎“兜脚绸”后,即不能接触地面,以免带走娘家财运。新昌嵊县一带,哭嫁之俗为新娘之母边哭边上楼梯。新昌,新娘上轿前有腰插铜镜避邪之俗。诸暨,姑娘出嫁,须随嫁两箱上锁素衣。嵊县山区,新娘则穿素服上轿,至夫家方易吉服举行婚礼。
花轿循原路抬至男家,新娘兄弟及轿子应接踵而至。男家铺床,按规矩叠放“铺陈”,送嫁老#献妆:向男家点交新娘首饰等物。亲送新娘之兄弟通常为4位,亦可以侄辈凑数。男家出门恭候,并须放铳与奏乐欢
婚礼在鼓乐声中举行。男家所雇老#代婆母向轿内新娘献三道茶。此时“礼生”(司仪俗称)呼:“行亲迎礼!”“奏乐!”“请新贵人登堂!”,4位手执“裤脚灯”、“子孙灯”行郎步入内室请新郎。新郎身穿“开气袍”,腰束“扣带”,脚登粉靴自右边步入厅堂。面南、向北各作3个大揖,于礼生赞“请新贵人回玉”后从左边步入内室。
接着,拜堂成亲。礼生依次高赞“行合卺礼!”“奏乐!”“请新贵人登堂!”“请新玉人降彩舆!”(各请3次)新郎、新娘各由两位“顺流”太太按到厅堂“福禄寿”星像前恭立。鞭炮声中,新郎、新娘先向外拜天地,再朝内拜“三星”,最后行交拜礼。婚礼主持人为礼生,副礼生读祝词(花烛诗)。平民亦有请厨师权充礼生者。
此后,新郎、新娘又面向“三星”恭立,举行“晋福杖”礼仪。其时,请长者扮“南极仙翁”,由行郎迎至厅堂,以束红绳之甘蔗所充“福杖”,向新娘头上轻打5次,每次均配以如“—闭和气”、“五子登科”之类祝同。其后,由行即送出厅堂。
待礼生呼“请新贵人、新玉人喜绾同心”、“鸣锣升炮送入洞房”时,鼓乐声、鞭炮声大作,即行“牵红”。新人至新房途中,须铺放米袋、酒盅,新人行过其上,从人即须将米袋、酒盅拿起越过新人头顶,又铺放于前面地上让其走道,如此重复,直至洞房。此举名曰:传宗接代(“宗”与“盅”、“代”与“袋”均谐音)。
进入洞房,“扶郎”、“舅爷”须帮新郎、新娘抢坐新床。俗谓占坐位置多者,日后在家权力亦人。此外,新郎须设法将衣襟覆盖于新娘衣襟之上,以示权力大于妻。坐定后,两位“顺流”太太给新郎、新娘各喂7颗小汤团,俗称“喂子孙汤闭”,“七子保团圆”。新昌、嵊县、诸暨一带,则让新人食糖拌饭、团圆果。此后,“顺流”太太各给新郎、新娘呷一口醇酒,交换后又各呷一口,两小盏混合后再一分为二让新郎、新娘呷完,是称“交心酒’(亦名“交杯酒”)。饮毕,新郎以一对同样长短、红绳束腰之甘蔗将新娘盖头袱及花冠挑起并抛至床顶。“送嫁老嫚”迅即放下帐门,以防“热脸冲热脸”。此时,撤出喜果,贺客竞相拾取。
婚日,男女双方均大办喜酒,宴请宾客。男方发轿迎娶前,办“发轿酒”、“暖房酒”。婚礼日俗称“好日”,须办“正酒”。中午,女天地方办“女酒”,邀女方亲友参加喜筵。晚上,男方设筵,丈人(即岳父)、舅爷循例坐首位,新郎、新娘均须向尊、宾客一一敬酒。新昌有“满筵”之习,即男家在厅堂临时搭台为新娘设专座。送上第二道菜肴后,新娘开始“脱通换通”,即脱去一件外衣,另外换穿一件。至第九道莱肴上桌,新郎、新娘在伴郎、喜娘陪同下、从东首第一桌至西边末一桌,依次一一敬洒,此后方可进房。宴后,按俗闹新房。
绍兴各地婚礼一般于冬季夜间(多为寅卯时)举行、循序履行繁缛礼仪,往往至半夜,故有“舅爷怕日光”之说。是日,女方兄弟均不在男家留宿。
翌日清晨,老嫚登门“送子”。即将一红衣绿裤木质“小人”送入洞房,置于床上,焚香烛奏乐祝祷,谓之送子。
是日早饭为新人首次会食,俗称头聚饭。新娘须坐上首,新郎则屈居下席。
头聚饭后,新婚夫妇循俗至附近寺庙、当坊上谷祠(土地庙)和宗祠拜谒,祈求神灵先祖保佑。回家后至厅堂“拜三朝”,即祭祖、跪拜长辈及受晚辈拜见。
婚后第三天,新人至女家“回门”,拜见尊长,俗称“过三朝”。礼仪与男家拜三朝同。新人务必当天返回夫家,绝不能在母家过夜。入夜,新娘须向各尊长请晚安,而且须到婆母房间“坐夜”。婆婆启齿放行,新娘方能回房歇息。
至“正三朝”,新娘又须与夫家及房族尊幼行见面礼。此时,方可开口按称谓呼叫家人(俗称开金口)并操持家务。至厨房应先添柴烧火,取其火红、兴旺之意;裁剪缝制应先做裤、袜,取“裤”“富”,“袜”“发”谐音求吉利,俗有“若要富,先做裤;若要发,先做袜”之说。
绍兴婚姻观念与习俗亦有变化。民国时期,城区开明士绅曾倡导简化礼仪,文明结婚,但城区平民及农村依然如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婚俗趋向文明、简约。结婚时间多在五一劳动节、国庆、元旦或春节,并出现集体婚礼或旅行结婚等形式。
参考资料:
回答者:风的娇羞 - 助理 二级 3-31 20:26
一、订 婚
解放前,婚姻论门第,讲究“户当门对”。男女双方不见面,媒妁撮合,双方父母同意即可永订终身。一般男方托媒人(俗称“介绍人”或“大人”)访寻合适的女子,问其生辰八字,若与男方合婚,提单瓶酒去女家说亲。女家若同意,将酒瓶打开喝酒,如果不同意,不开瓶口,将酒瓶退回,从此不提。
一旦同意联姻,就选吉日订婚。订婚时媒人领求婚者,带上成双的衣服或布料及点心、连瓶酒(两瓶相联的一种瓶)去女方家。女方家请来至亲盛情招待,喝完连瓶酒就算订婚。男方回去时,女方家在空酒瓶中盛满粮食让带回去。解放后,逐步由介绍人“引线搭桥”,男女双方见面,互相了解,情投意合后,约定日期举行订婚仪式。订婚仪式俗称“提提盒”或“下订礼”。
二、下 彩
订婚后,男方逢年过节和平素都可去女方家拜访老人及未婚妻。每去一次,必带一份薄礼。在结婚前一年或前几个月要下彩礼,俗叫“下酒”。男方备好衣物、礼钱、酒肉等,请介绍人同去女方家,女方家设席款待,其仪式同订婚,但规模略盛而已。彩礼钱根据双方家境而定。解放前,俗有“养女度荒年”之说。解放后旧习继续,彩礼钱,1956年前一般在80元至240元之间;1978年前,在400元至1000元之间;1979年后,上升到1600元至4000元之间。城市略高于农村,水川地区略高于山区。
三、结 婚
结婚时,男女两家根据双方生辰八字择选吉日良辰举行婚礼。男方结婚俗叫“娶媳妇”;女方出嫁称“嫁丫头”,出嫁日称“催妆”。女方家亲友恭喜俗称“添箱”,多送首饰、衣物、器皿、钱等。女方家设宴招待比较简单,择选至亲若干人随姑娘去男方家作客,称“西客爷”。给姑娘陪嫁妆据家境而异。一般是一对箱子、毡被、衣服及鞋袜、梳妆用具等。80年代开始,陪彩电、洗衣机、缝纫机、组合柜等家具。不可缺的要陪一对碗,叫“衣饭碗”。意为去婆家后衣禄不断。女方还要给公婆、至亲长辈及兄嫂要带件见面礼物,多为枕头顶、鞋袜之类的东西,在婚礼上认亲见面时赠送,俗叫“抬礼”。
男方家结婚之日备轿车两辆,按所择吉时迎娶新媳妇。到女家要带上“报恩索’’ (也称离娘索),即给女方父母送的衣物布料。还带上花馍馍、肉方子(四根猪肋条肉)及酒等。今民乐、大有、连城、通远等乡镇(原连城鲁土司辖地)在娶亲时,女方家要求男方要带一只母山羊(俗称讨吃羔)羔领献给家神。传说,原鲁土司辖民的家神叫“旮旯神”。姑娘出嫁如果不献“讨吃羔”,旮旯神就不喜欢,婚事就不吉利。娶亲去的人数要单,其中要有一妇女,叫“娶亲奶奶”。此人要选合属相的,父母、丈夫、儿女都齐全的,俗称“全和人”。娶亲轿车忌用骡子。姑娘离开娘家时要哭,否则,要被人耻笑的。出娘家门前,手拿一把筷子,转身抛在地上,表示不带娘家的财。女方家的人要偷藏轿车上的挽具等东西,临走时让新女婿出钱赎回。
新娘上下轿车要有合属相的亲人抱上抱下,俗称“抱轿”。娶进门时放炮、打锣,用和着食盐、五谷杂粮的色纸花打身,以示驱邪。这时不合属相的人要暂时躲避。新房炕上有合属相的未婚男子守床,俗叫“压床”。新房窗户用软红纸糊,新娘进房时要戳破窗纸。炕头、被中藏放核桃、红枣,象征团圆、早生贵子之意。举行婚礼时,男左女右,行三叩首礼,拜天地、祖先、父母。然后新夫妇互拜,再给来宾拜。这时,主持人说一些生财得福、尊老爱幼、早生贵子的古语喜话。尔后,新夫妇给父母及至亲长辈敬酒,磕头馈赠礼品,这叫“抬礼认亲”。有的女方陪嫁的东西这时让小姑开箱,展示于众,叫“摆针黹”。在摆“针黹”时,有些地方,还请一位能说会道的宾客,向亲朋好友们致词赞美新娘的针线手艺如何高超;同时也谦辞述说姑娘如何年幼无知、家教不严,手拙嘴笨,尚请婆家公婆多加谅解之类的话。女方给新女婿做一身衣服或鞋袜、腰带,在婚礼上由新娘的弟妹或侄辈呈上让新郎试穿。这时,新郎的同辈人用腰将新郎束住紧勒,让他掏钱给呈盘的人,这叫“掏腰包”。
婚礼毕,众人把门,新夫妇抢先入洞房,认为谁先进洞房,将来谁就是当家的。晚上闹新房,俗称“闹床”。有“三天的新媳妇没大小”之说。
结婚第三天,娘家的父母或兄嫂来吃“三日酒”。来时带着护襟、护袖等物,新娘穿戴上,下灶房做饭,这顿饭叫“试刀面”。有的在地上抛一把筷子让新娘去拾,测验其麻利与否。这一天,新娘由“全和人”领到麦场上给石磙磕头上香,这叫“回对爷”。这样一做,从此可以出门。回第一次娘家时要乘早出门,忌让路人看见。娘家住的时间不能超过在婆家待的时间。婚后,男方要携带酒礼答谢媒人。
旧时有纳童养媳之俗。寡妇改嫁被视为不贞,常由娘家、婆家干涉。解放后,恋人到结婚年龄,双方持介绍信一起到乡(镇)政府登记,领结婚证书,选定日期举行婚礼。其礼仪基本沿袭传统,但一些迷信、陈旧的礼节逐渐淘汰。如禁纳童养媳,寡妇改嫁自由,不拜天地,不抱轿,娶亲用车不用轿。70年代后期开始,县城机关、厂矿青年结婚时,也有政府、工会、青年团、妇联等部门组织集体婚礼,多选节假日举行。有的兴旅游结婚,其婚礼简单、文明而不多花钱。多以请来至亲好友,以糖果烟酒、饮料招待,再跳舞结束婚礼。这种习俗当地人大多不习惯。嫁娶讲派场,广收礼,大摆宴席,讲究烟、酒、菜的档次及娶亲车的数量、豪华等。自1980年以来,互相攀比的不良风气城乡渐浓。
回民结婚,先请媒人向女方说合求婚,经女家允许后,只送“订茶”(茶叶、水果、羊肉等四色礼)表示已订婚,待双方准备就绪后,择日送大礼,并议定婚期。结婚前一日,请阿訇到女家问明生辰、经名,征求双方的同意后,诵“尼卡”(从宗教角度使婚姻合法化的经文)一遍。将女子净身接至男家入洞房。新郎在阿訇前承诺向女方交“尼卡”金若干,不拘何时付,许给新妇。若终生未交者,到临终时,必须向子女当面说清,双方才能俱无所憾。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