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亲您好,从2001-2013年开始,结婚率一直保持上升趋势,从2014年开始连续下降。2013年达到结婚峰值,结婚对数为13469对,结婚率为99%,从年龄阶段倒推约25年,2013年结婚出现峰值的原因可能是80后最后一批纷纷结婚。
根据民政部8月2日发布的《中国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2017年各级民政部门和婚姻登记机构共依法办理结婚登记10631万对,比2016年下降70%;结婚率为77‰。其中,涉外及华侨、港澳台居民登记结婚41万对。这是自2014年以来,连续四年下降中降幅最大的一年。
2018年第一季度全国的结婚人数3017万对,同比下降57%,经济发达地区结婚率普遍较低。如果与5年前同期结婚人数的高位4282万对相比,2018年一季度已经下降了2954%。
2001年以来,离婚率持续上升
从2001年以来,我国离婚率持续上升。2001年离婚对数为125万对,离婚率为098‰。2017年,我国依法办理离婚手续的共有4374万对,比2016年增长52%;离婚率为32‰。其中,民政部门登记离婚3704万对,法院判决、调解离婚669万对。
晚婚情况值得关注,经济发展和独立性成为晚婚的内生因素
晚婚情况仍然值得关注。2012年以前,办理结婚登记占结婚总人口比重最大的为20-24岁年龄段。2013年后,25-29岁办理结婚登记的成为主力军。2017年,25-29岁办理结婚登记占结婚总人口的比重仍然最大,为369%。
适婚人口数量下降、婚龄推迟和高速发展的城市化是自2013年以来我国结婚人数不断下降的主要原因。现在我国成年人口中近一半会接受高等教育,进入硕士和博士阶段的学生数量也在逐年上升,响应的年轻人独立、工作和成家的年龄也会推后。
城市化的推进和不断发展的经济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当代年轻人的婚姻选择。大量人口涌入城市,在带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推动了生活成本,加剧了市场竞争。经济发展水平提高,结婚率反而走低,这也是全球的趋势。
根据民政部公布数据显示,结婚率在不同地区有明显差异。北上广等经济发达地区结婚率普遍较低,其中结婚率最低的五个省市分别是上海、浙江、天津、江西和山东,其结婚率分别为045%、061%、061%、062%和063%。相比之下,结婚率最高的五个省分别为贵州、安徽、西藏、青海和河南,结婚率均在091%以上,而这些地区的人均GDP都相对较低。由此可见,结婚率与经济发展水平呈现相反的走向。
根据人民日报的一项年轻人选择晚婚的原因的数据显示,没遇到合适的人和没有能力承担家庭责任成为最主要的两个原因,分别占比295%和234%,此外,还有较大一部分人群享受单身生活,所以选择暂时不结婚。
随着接受教育的年轻人比例逐渐提高和接受教育的程度不断提高,年轻人在思想和生活上较为独立,“男大当婚女大当嫁”这句话并不能造成太大的压力。现在的年轻人较为重视“幸福指数”,“婚姻”并非是开心生活的必要条件。
我了解到,每月结婚率是指在一个月内结婚人数的比例。随着社会变化和人们婚姻观念的改变,每月结婚率也在发生着变化。近年来,随着年轻人的婚姻观念发生变化,以及经济压力的增大,结婚的人数逐渐减少,每月结婚率也随之降低。然而,在传统观念仍然占主导的一些地区,每月结婚率仍然相当高,这表明婚姻对于一些人来说依然很重要。当然,每月结婚率还与政策支持和经济发展等因素有关。因此,每个地区和国家的情况可能会有所不同。
结婚率和出生率一直都在降低,在2021年结婚人数首次低于800万对,超过30岁结婚人群占比将近一半。你认为结婚的意义是什么呢?
结婚率为54%,超过三十岁结婚人群占比近半。根据相关调查显示“2021年办理结婚登记的人数为7643万对,结婚人数首次低于800万对大关,结婚率为54%,比上年下降04个千分点”,90后和00后已经成为了婚育主体,面临的就业竞争压力更大,婚育推迟现象十分突出。
结婚是为了更好的生活。在当今的生活之中,人们都有着一定的经济压力和社会压力,特别是很多大学生在毕业之后就努力找工作,在工作中勤勤恳恳,希望尽早转正,尽早升职。很多人都说结婚是为了更好的生活,结婚之后就有了一定的归宿,就有了一定的避风港湾,并且也有着更多的责任和担当,有了更多的动力。很多人结婚就是为了更好的生活,两个人组建一个家庭,感受应该有的家庭幸福,两人一起努力,为了家庭未来而奋斗!
结婚是相互救赎,相互扶持。当今人们变得越来越现实,对于社会某些现象,越来越冷漠和无情。结婚是为了相互救赎,企图通过逃离自己的原生家庭,逃离自己原来的困难,反而投入到了另一个困境之中。人们结婚后,考虑到对方的方方面面,包括了学历、家庭环境、经济基础、经济收入等等,更多的是为了自己的生活而结婚。
结婚是为了陪伴,为了依赖和信任对方。婚姻对人们意义重大,很多人都说结婚是为了陪伴,无论处于何种时候,都有人愿意听你诉说难题,都有人愿意帮你解决问题。
日前,民政部最新发布的《2021年民政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21年全年,我国依法办理结婚登记7643万对,比上年下降61%。结婚率为54‰,比上年下降04个千分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梳理数据发现:30-34岁和35-39岁这两个结婚年龄段的占比,都创下了近年来的新高。若以30岁为界来看,30岁以及以上人群占比合计达到了482%,比上一年度提高了17个百分点。种种信息说明:国人结婚年龄不断增大,在这背后,到底是哪些婚恋观念在变化?
与恋爱时的风花雪月不同,情侣步入婚姻殿堂,难免要面对诸多现实问题。结婚越来越晚的背后,也存在不少困扰年轻人的现实挑战。尤其是较高的房价和生育儿女的成本,让很多人颇感沉重。在不少人看来,因为经济压力巨大,结婚不仅不会带来更好的生活,反而会导致生活质量下降。既然如此不如不结婚,或者推迟结婚,等自己的财务状况好一些了,再考虑结婚的事情。与此同时,一些年轻人晚婚甚至不结婚,并非出于经济压力,而是自愿选择的结果。在不少大龄单身者口中,“没遇到合适的人”是应对家人催婚的“标准答案”。
不同人对人生的规划千差万别,很难用一个固定的框架去衡量年轻人的择偶标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年轻人教育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面对婚姻大事,有了个性化的理解,这也可能导致平均婚龄增大,形成一个“晚婚”群体。纵观世界各国,多数发达国家都存在平均婚龄增高、结婚率下降的情况,甚至出现了所谓“单身社会”的概念。在中国经济长期高速增长的背景下,出现类似现象,并不意外。美国社会学家艾里克·克里南伯格在《单身社会》一书中曾描绘这样的场景:“对于那些正在崛起的新一代充满抱负的年轻专业人士而言,二三十岁确实不是结婚成家的好时机。相反,这是投身学校和工作的最佳时机,并希冀能因此有所作为”。
虽然我们不能断言中国未来也会进入“单身社会”,但不少年轻人已经接受晚婚甚至不婚的可能性,而且不会为之过度焦虑。从这个意义上讲,年轻人对婚姻的选择权实际上变大了,越来越多的人不再用“必须在30岁之前结婚”之类的规矩,限定自己的人生,或者臧否他人的生活。而年轻人的婚姻状态之所以备受关注,是因为从社会层面而言,婚姻并非个人选择那般简单,它会带来诸多社会效应。从现实层面来说,如果真要解决国人结婚越来越晚的问题,社会能做的就是让那些渴望结婚却困于现实无奈的人,获得一定的支持与保障。
比如,不少大城市都在建设保障性租赁住房,尽量解决年轻人的居住难题。还有不少地方积极开展移风易俗的工作,尽力消除“天价彩礼”对适婚青年的阻碍。以上种种做法,都是在帮想结婚而未婚者建立进入婚姻的现实基础,让他们更有面对婚姻的底气,以及对生活的获得感。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