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方言中,“乖”就是长相很清秀,很可爱的意思,是褒义的说法正宗四川话(以下文字只注重读音,带有“儿”字的与前面的字连读) 晓得——知道 婆娘——老婆、或者骂女人的意思 妹崽——女孩的意思,如“潭妹崽”就指姓潭的女孩 要台——临时加餐,不是正餐。如“打要台”,“要台”不等于“宵夜”,要台上午吃,宵夜是晚上吃的。 乡音——便宜的意思,如“这东西很乡音”,意思是这东西卖的很便宜 脑壳——脑袋 酸寒菜——泡菜 背时——倒霉,如“该背时”,就是何该倒霉的意思 稀客——就是很少来的客人 新姑央儿——新娘 哄人——骗人的意思 龟儿——语气词,带有埋怨的意思。如“他龟儿不吃饭”意思是他不吃饭。 龟儿子——骂人的词语 摆龙门正——就是闹家常的意思,通常几个人一起 杀个了——完了。如“锅里的饭杀个了”,就是锅里的饭完了。 爪子——做什么。如“你要爪子嘛”意思是“你要做什么” 幺——最小的意思。如“幺爸”,就是最小的叔叔的意思 打摆子——症状是全身发抖,很怕冷,喜欢盖很多被子。并不是得痢疾的意思,得痢疾主要是上吐下泻,是肠胃疾病。 摆子——就是瘸子的意思。如“周摆子”,就是姓周的瘸子。但摆子的程度没有瘸子严重,摆子只是走路一拐一拐的。 桑怕儿——桑葚。桑树上的一种果实。 打梦脚——走神 哈巴儿——傻子的意思 客嘛儿——青蛙。干客嘛儿指在陆地上生活的蛙 紧到说——就是一直在说,唠叨的意思。 摇裤儿——内裤,指短的内裤 靠沙罐儿——枪毙犯人 棱叶子——指生活作风不正派的女同志(慎用!!) 嘎嘎——肉。一般小孩子常用这个词语。 包谷——玉米。“搬包谷”指收割玉米。 追(zhui)娃子——指入室盗窃者 摸包儿匠——指小偷。一般指大街上的偷窃者。 鬼迷日眼——形容人行为怪异 茧八浪——说话口吃的人。 耙(pa)耳朵——指怕老婆的男人。耙就是软的意思,意思是耳朵让老婆拧软了。 耙——软。如“这肉煮得黑耙”,意思是“这肉煮的很软”。 笔开水——倒开水。一般指从容器中倒出液体。 老子——我。如“这事老子不干”意思是“这事我不愿意(做)” 有——你家或你。如“有妈2月28日生”意思是说“你妈2月28日过生日” 老汉儿——老爸。 有老汉儿——你老爸。 谷子——稻谷 打谷子——收割稻谷 钱纸/纸钱——冥币。烧钱纸意思是给阴间去世的人烧钱。 秧歌队——指结婚女方的亲戚队伍。 走秧歌——指结婚时担当女方亲戚到男方家做客。 跑江湖——出门打工。一般在80、90年代使用这个词语。 混(读音声调为平音)——意思是倔强爱撒娇,一般说小孩很混就是爱撒娇倔强的意思。
基本不外乎给彩礼,定金还有卖首饰,衣服。不过结婚前后几天的规矩比较多,具体情况具体对待吧!
安阳及周边婚礼习俗
安阳,简称殷或邺,河南省最北部的城市,位于山西、河北、河南三省交汇处,安阳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八大古都之一,甲骨文最早发现地,周易的发源地,是早期中国华夏文明的中心之一,先后有商朝以及曹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等七朝在此建都,故安阳素有“七朝古都”之称。在这拥用三千三百余年历史文化的古城,办婚礼也有着自己独特的习俗。 一、定亲 在市区,婚礼的前几个月,双方父母会坐在一起吃个饭,商议讨论婚礼当天事宜,这就算是定亲,流程相对简约,彩礼数目和女方陪嫁也相对合理,一般彩礼现金2万到3万即可,如果是在周边县,就相对复杂一些,彩礼的数目也相对较大,就拿安阳周边县里或农村来说,就算是两家很熟的情况下,也必须要有“提亲”这一项,而且女方要求也多一些,比如当地人都知道安阳东边流行的“一动不动,万紫千红一片绿”。解释一下:“一动”是汽车,必须是10万以上的,“不动”是房产,必须是安阳市区的,“万紫”是五元人民币1万张,“千红”是一百元人民币1千张,“一片绿”是五十元人民币铺满一张桌子,仅现金就达十六七万之多,这对于一般的普通家庭来说,的确不是一个小数目。相比边,安阳北边的彩礼没有那么多,一般和市区差不多。 二、送包袱 在婚礼的前一天,女方家人要派亲戚来男方家送包袱,就是一些小件的生活用品,比如脸盆、被子、手电筒等等,一行四五个人,男方除了要给女方送包袱的钱,还要招待娘家人吃饭,而且在前几年,如果说没有把娘家人喝酒喝趴下,那就算是没有照顾好。 三、拜天地 下面说一下婚礼当天拜天地的习俗,在市区,新郎和迎亲队伍坐车队出发后,家中喜婆婆,也就是新郎和母亲,就要和家里的亲戚一起安排布置天地桌了,天地桌位置讲究面南背北,北墙上要大红布铺底,上面挂上烫金的天地双喜,桌子讲究方桌,桌上靠墙一定要有三层枣花糕,寓意步步高,中间六个或八个盘子,红枣、花生、桂圆、莲子,寓意早生贵子,还有苹果(平平安安)、香蕉(飞黄腾达)、喜糖(甜甜蜜蜜)、石榴(多子多福)等等,但在这里要注意,不能放梨和桃,因为谐音不好。桌子最前沿两边是红烛一对,中间是香,这香大致分四种,三柱高香、一把香、长寿香、宝塔香,市区因为拜天地时大多在室内,所以一般都用三柱高香。还有,点蜡点香的时间,安阳市里和周边农村也有着差异,市区是新娘子接回来了,喜婆婆听到炮响,点蜡点香,对天地拜三拜,拜天地、拜祖先、
祈福全家平平安安,把香插好,等着儿媳妇进门。在周边农村,大早上天地就布置好了,新郎出发之前,喜公公和喜婆婆要上香,安阳西边地区还要烧“元宝”(金色银色的纸叠成),然后新郎要对天地鞠上三个躬方可出发去迎娶新娘。另外,对于插香的容器也有讲究,如果家中有香炉可以用,香炉脏了只能擦不能洗,如果家中没有香炉且也不信佛的情况下,一般用红色的碗和酒盒代替,因为老百姓认为,香炉为神器,用完一次不用了,也不供起来的话,对家人不好,并且香炉得说请,不能说买。里面放上五种粮食,寓意五谷丰登。还有的地区会在天地桌上放一个斗,里面插杆称,所谓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且安阳地处三省交界,所以三里地改规距不足为奇。 四、迎娶 1、车队。讲究双数车,一般是八辆到六十辆不等,讲究头车和尾车是白色的车,这叫白头到老。 2、放炮。放大鞭的次数共有八次,早上贴喜,新郎出发,到新娘家,出新娘家,到新房,拜天地,到酒店,宴席开始。路上行进间要小炮不断。出新娘家之前还有三鞭催亲炮,配上礼花,有些地方还请有军乐队、盘鼓队、秧歌队,甚是热闹。 3、手电筒。早上出发的时候,新郎要带上两个手电筒,打开,一路不能关掉,只到接到新娘回到家拜天地,入洞房手,将手电筒放到床上让它自然没电。 4、堵门。下面说一下到新娘家的习俗,市区内都会“堵门”要红包,一般会堵两个门,入户门和闺房门,有的也会将楼道的门甚至小区大门都会堵住,给新郎出难题。给够红包,好话说尽,进了客厅,女方会摆两张桌子,给迎亲队伍坐,一桌男客一桌女客,烟糖水果招待。 5、喜面。喜面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古时候,手擀的面条,切的很厚,锅里一滚就捞,几乎就是生面疙瘩,新郎一边吃,有人会在一旁问:“生不生?”新郎说“生”,寓意生孩子的意思。现在为了方便,都用方便面代替,还有,这面让新郎吃,但不能让他吃完,因为这叫做“抢福气”,新郎吃的越多就会带走女方的福气越多,因此会在面里放很多的特殊“调料”,比如辣椒、芥末、盐、醋等等,就是让新郎吃不下去,而且在新郎吃的时候,双方会抢夺,场面异常热闹。 6、喜镜。抢完喜面后,一般都是满地狼藉,新郎已经被特殊“调料”呛的一把鼻涕一把泪了,接下来要上喜镜,喜镜一般都是两个小圆镜,红绸包好,新郎给了红包,接过喜镜,装进口袋,和手电筒一起,入洞房后放到床头即可。 7、秀饭。市区已经没有这项习俗,但是在周边农村还都有,以前是馒头,现在为了方便,都是旺仔小馒头代替,迎亲的人每人抓一把带走,当然,这个秀饭也是要红包的。
8、上席。在安阳西部地区,很多地方没有喜面,是上席,就拿林州地区说吧,一般就是十个菜,当地叫“十大碗”, 上一个菜给一个红包,由女方家辈份最高的长辈亲自陪同,为新郎倒酒夹菜,如果你要娶林州的媳妇可要注意了,长辈会一直给你夹菜,你要一直吃,他就会一直夹,估计十个菜下来,三天不用吃饭了,这个时候新郎就要求助于迎娶的伴郎们了,一起吃,非常热闹。 9、叫门。前面的程序进行完了,就改迎娶新娘了,这还有一道关,就是堵闺房门,一般都是新娘的闺蜜来完成的,由于年轻人居多,所以为难新郎的招数也是五花八门。比如念保证书、唱歌、跳舞等等,当然,少不了红包了。 10、求婚。按现在的习俗,进闺房后,新郎需要单膝跪地献花求婚,另外伴娘们还会准备很多的招数为难新郎,比如猜唇印、做俯卧撑、挤汽球、让新郎和伴郎用嘴传零食等等,最后一项,伴娘们会把新娘的喜鞋事先藏起来让新郎找,找不到就得给红包。新郎过了重重难关,找到鞋给新娘穿上,走出闺房和新娘父母改口敬茶,合影全家福,这才算完,准备返程。在安阳市区,新娘是在闺房直接穿鞋,在周边农村有个说法,新娘出嫁不沾娘家的土,新娘是坐到车上才穿鞋,这个时候就是考验新郎体力的时候了,但也有视情况而定,比如新郎很瘦弱,新娘很壮实,在新娘穿好鞋以后,在鞋的外面再套上一层袜子,也可以。 11、敬酒。回到家中拜了天地,入了洞房,中国传统的婚礼习俗已圆满,接下来就是宴请来宾了,在宴请的时候,双方父母和新人都要一桌一桌挨个敬酒,感谢大家的光临,如果桌数太多,也可以在舞台上一并敬酒。 五、闹洞房。 到了晚上闹洞房,这个就是伴郎们各显其能的时候了,方式也是五花八门,由于各地风俗不同,且有点黄有点暴力,在此不再陈述。 六、磕头。 在安阳周边农村,吃完宴席后,新郎和新娘还要给亲戚们磕头,说是磕头,现在已简化成鞠躬。总管喊一个名字和称谓,新郎新娘鞠一个躬,被喊到名字的亲戚上来给账桌上给礼金,多则上千,少则五元、十元都有,有时候亲戚多了会有一百多人,鞠躬鞠的新人头蒙眼花的。 七、扫床。 在安阳周边农村还沿袭有扫床的习俗,由新郎的父母、伯母、婶子、嫂子等亲戚共同完成,整个扫床的过程会持续一个多小时,一边扫还一边嘴里念叨,词语风趣押韵,很好听,现总结了一些,拿给大家鉴赏。 1、进门 无事不进新人房,新人请我来扫床, 三尺门帘七尺长,抬手挂到金钩上, 进门先扫地,小两口一辈子不生气,
呵呵,安阳偏北方所以比较爷们,但是又不少纯粹的北方人又有南方男人的细腻。安阳的风俗来说,没有什么比较严格的禁忌,和咱国家的风俗都差不多,具体的这个我也不能说清楚,因为和别的地方的也么有过太多的交流。结婚来说是比较重视的,一般都是男方提供房子。。。。然后彩礼啊,什么的,安阳的婆婆还是不错滴,但是也有比较彪悍的。希望你可以先来安阳看看,自己了解下,才是真的明白我们这的风俗
安阳男人什么样这个问题更不好回答了,虽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但一个地区的男人有精品也有垃圾,性格也人人不同,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任何地区都一样,看你的眼光了;风俗指的广泛了,一一道来可就长了,这个就承前了,等你做了安阳人的媳妇儿自已就知道了,不知道了再来提问
旧时男婚女嫁皆由家长包办,通媒结亲,即所谓“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一些穷苦人家因生活所迫,有的将女儿卖给人家当童养媳,亦有的实行换亲,即互易其女为儿媳。婚龄一般男大女小,男的到十五、六岁,甚至十二、三岁即有父母央人求亲,更有甚者“指腹为婚”,订“娃娃亲”。也有女方托媒说婆家的,叫“倒提媒”。媒人受托后,往返男女两家串通撮合,双方家庭为慎重起见,暗中打听情况,并请算命先生“合八字”,如无相克和不中意处,即可订亲。也有通过串门子、走亲戚等方式相亲的。淄川的情况稍有不同,待媒人把亲事说定后,须再请一媒成为双数后,才送柬订婚。
建国后,男女结婚多为自由恋爱,亦有靠人从中牵线的,叫“介绍人”或“红娘”,双方经过了解后商定婚事。�
订 亲
旧时又称“送柬”或“换帖”,是双方初步落实婚姻意图的一种书面形式。男家请人用红纸将求亲之意写成小帖,封面再写上吉祥的祝词,以及“敬求金诺”、“恭侯金诺”之类表示求亲的字样,由媒人连同男家准备的衣料、首饰、化妆品、聘金等“彩礼”,用一对大红包袱包裹,送往女家。女家收到柬帖后即回帖,加“谨遵台命”、“仰遵玉言”等表示同意结亲的字样,并附回礼,由媒人带回男家。多以鞋帽、文房四宝等作回礼,淄川则回以香、艾(意为相爱)、盐(意为有缘)、麦(意有福),每样用红纸包成两包。临淄则以糕若干(按新娘年龄,每岁1对)、茶碗1对、10双高粱莛、9双筷子作回礼,取意“十停九稳”。然后男家备席答谢媒人。
订亲这一习俗至今仍然沿用,一般男女双方同意后,再由双方家长出面走动,以示承认,并向女方赠送聘礼,即算订婚。近年来,在部分人中要彩礼之风大盛。
择 吉
即男方选定举行婚礼的日期。一般男家须托媒人到女家“要媳妇”,女方将嫁女的生辰八字用大红纸写好(博山叫“年命帖”)交媒人带回男家,男方据此请卜人选定“行嫁月”、“吉日良辰”和喜神所在的方向,叫“查日子”。同时还要算出迎亲、送亲之人在属相上的忌讳,用大红纸一式两份写好,叫“年命帖”,由媒人送往女家,叫“送日子”,而且还要向女方送聘礼。博山多习惯送钱一宗,叫“盒子钞”,女家用其中一部分置办嫁妆,留一部分给嫁女压柜子,叫“子孙钱”。桓台县则惯以鸡、鱼、肉、菜、面、枣、栗子等,随“年命帖”用食盒抬送女家,上贴“禧”字,俗称送“上头盒”。“送日子”之后男女双方即准备婚嫁物品,男家所缝制的被子多在四角放少许棉籽,取“辈辈有子”之意;女家亦请儿女双全的妇女帮助“棉被子”,多在四角放些红枣、花生、制钱、栗子等物,取意“早生贵子”。
如今,在一些比较封建保守的家庭里,尤其是几世同堂的大家庭,儿孙结婚仍沿用“查日子”、“送日子”这一习俗,许多禁忌也沿袭至今。部分青年人多选在“五一”、“十一”、元旦等节假日结婚。
送严房
亦有叫送圆房、送缘方的。一般是在结婚前一日,女家派人把嫁妆送至男家,叫送严房,桓台俗称“下妆奁”。临淄多是在吉日前最后一个双日送嫁妆。博山居民多是由男方派人到女家搬取嫁妆,叫“搬严房”。淄川居民在此之前还有“催妆”的习惯,即在结婚前两三日内男方送食盆一架给女家,内装酒、肉、栗、枣等物,皆为双数,此后女家才派人“送严房”。从前的嫁妆,一般人家多是两铺两盖、桌椅、箱柜、座钟、脸盆等,贫穷者从简,只送茶具等桌上用品。无论贫富,“长命灯”一对是必不可少的,就是现在有了电灯,也作为摆设照送不误。嫁女妆奁内多贮枣、栗,谓之“早立子”(亦说取“夙兴”、“慎栗”之义)。送取严房所用的工具皆饰以浓厚的吉庆色彩,所用的绳子要染一段红色,用的车辆、扁担、盒、柜等要贴上写有“喜”字的红纸帖,底面用红纸铺垫,桌、椅、床、柜等陪嫁木器上要挂以角形红布等。这一日亲朋邻里多持礼品往贺,称“贺喜”(旧时称“添饭”),向待嫁的女子家里送喜礼叫“ 填箱”。礼品过去多以馒头等食品相送,现多送现金、喜幛等。喜礼要一笔不漏地记入帐簿,俗称“喜簿”,以备将来还礼。无论何种形式的喜礼,都要讲吉利,不送谐音不雅的物品,如钟(终)、梨(离)、缎子(断子)等。一般也不送单数。男家要备宴酬谢宾客(多在宴前先下请帖,后再派专人敬请),博山叫作“待行人”。这天一般都要请亲朋邻居共同帮忙,主持操办喜事的头目叫“大总”,由他按照主家的意图来安排各项事宜,“大总”一般由懂这套礼仪的长者担任。
搬送嫁妆、贺喜、宴请宾客这些习俗相沿至今。
娶 亲
旧时娶亲一般有“大娶”、“小娶”之分,但其含义各地又稍有不同。“大娶”,男家备官轿、花轿两乘,吹鼓手、彩旗前引迎娶。新郎换上新装,多是身穿长袍马褂,头戴瓜皮帽或大礼帽,胸佩大红花,乘官轿在先。另一乘花轿为新娘备用,去时由幼童或新郎之弟或妹乘坐,名曰“压轿”,轿门上要贴写有“吉星高照”的红符。“大娶”一般白天进行,只有少数阔少结婚采用。“小娶”,男家只发花轿一乘和灯笼火把到女家迎亲,多为平民百姓结婚采用。淄川的“小娶”多在夜间进行,博山则均在夜间进行。关于夜间娶亲,有这样一个传说:旧时,博山有一个恶霸翟三胡,是一个色魔,不论谁家娶亲,他都享受初夜权,百姓为逃脱这一厄运,便在夜间偷偷将新娘娶回家。相沿成俗,直至今日。不论大娶、小娶,男方到女家迎亲必须带皮袄、红毡,否则女家不发人。至女家,行“求婚礼”,新娘头蒙红纱,由父辈或兄长抱入轿内,亦有用椅抬入轿内,意思是脚不沾娘家的土。并有兄弟或近亲的两人相送,名曰“送客”。临淄还有“押轿”的习惯,有小辈二人提水壶扶轿杆跟在两旁。旧时,博山一带新娘上轿有被“抢 ”上轿的传说。结婚那天,新郎带车或轿,跟着一帮人到女家去“抢亲”,新娘的兄弟背着她跑,伴娘在后面卫护,新郎则带人追赶,经过一阵象征性地争夺后,才把新娘请上轿子。上轿前,新娘手中多要拿些东西,桓台多是手抱书和如意钩(用红纸包装),博山的新娘多要带些手帕,以备应付闹房的人。起轿后,一路不能落轿,路遇坟墓、庙宇、奇石、怪树等,均以红毡遮蔽。桓台县居民还有沿途送“过街面”的习俗,进村燃火把迎之。轿至男家门前,花轿面对喜神所在的方位落定,有的地方这时故意将大门关闭,让花轿在门前停一会儿,谓之“顿性子”,目的是使新娘的性格绵软,进门后服婆家的管教。待男家大门顶压一对红砖、两双筷子,门框贴“青龙”、“赤虎”,红毡铺地后,时辰已到,鞭炮齐鸣,新娘由两“架女”相扶下轿,新郎在前引导,路过门坎时门坎放一红纸裱糊的马鞍子,新娘由嫁女搀扶迈过,叫“过门”,意在“前进平安”。在新娘向院内走时,一路有人向其身撒五谷杂粮、彩色纸屑,目的在于驱邪。院内摆放香案,夫妻拜天地,抛“长命火烧”。此后,新郎要用一条红绸牵着新娘走向洞房,到洞房门口,新郎给新娘挑去“蒙头红”。桓台居民还惯以把蒙头红抛到房上去,然后才入洞房。新娘进入洞房后,朝喜神所在的方位坐下,谓之“坐时辰”,同时吃随身饭——从娘家带来的面条——在开水锅里一烫即捞出,不能煮熟,此时有人会问“生不生?”,新娘只能说“生”字,取生养孩子之意。傍晚,新郎新娘喝合卺酒,俗称“交心酒”、“合婚酒”,亲朋开始闹房。
与此同时,新郎家须设宴招待女方的送客,并约定新娘归家的日期,后返回(淄川境内送客返回时还要将新娘之套脚红袜带回)。有的地方是次日女家携礼来探望,议回门期,名曰“圆饭”。周村的居民女方来“圆饭”的人所带的礼物必须有一对鲜鱼,男家回礼亦必须有一条鲜鱼,叫“两头子有鱼”。
新婚第二天,新郎新娘上坟祭祖,博山、桓台多在第三天祭祖,谓之“上喜坟”。三日这天,博山的新娘还要送婆婆一条新裤,有“待要富,三日给婆婆做条裤”的谚语。
建国后,迎亲习俗逐步有了一些改革。不再用轿迎娶。50年代境内农村多用马车,城区多用自行车,“送客”亦随车陪行,新娘亦不再蒙红头巾。还有以彩旗鼓乐为先导,秧歌队迎娶的。“文化大革命”时期,曾一度实行“革命”结婚,农村多以锄、镰、锨、镢为嫁妆;城区则以赠“红宝书”为时髦,且多半步行至婆家。近年来用面包车、小轿车迎娶的渐多。但一些禁忌、讲究,如夜间娶亲、持红毡迎亲、“顿性子”、闹洞房、上喜坟等习俗仍沿袭至今。
夫妇“拜天地”之俗在农村一些地区仍保留。现在绝大多数地区结婚典礼多是向主婚人致敬、向父母致敬、互相敬礼,主婚人、来宾、新人讲话即大礼告成。进入80年代,又提倡举行集体婚礼,新郎新娘们欢聚一堂,由单位领导当主婚人表示祝贺,分发喜糖、喜烟,此外还有“旅行结婚”等形式。
住日子
一般是新婚第3天,新娘返回娘家,多由女家接送,男家须备席招待。当天返回的叫“回门”,亦有在娘家住6日或8日的,叫“住日子”。返回婆家时,女家备礼多在一早返回,意在吉利。至此,大礼告成。这种“回门”、“住日子”的习俗依旧流传。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