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结婚程序复杂,送彩礼是必不可少的一道程序。至于彩礼要送什么,不同朝代其实,送的东西不一样。《周礼》出现后,对结婚仪礼规定了六个环节,纳征就是收取聘礼。不过和现代的彩礼意义大大不同。每个朝代的聘礼都有着自己鲜明的特色。
上古时期,纳征多用鸟兽,执雁为礼、配以鹿皮。
周朝和战国时期,聘礼是具有象征意义的纺织品。还对数量做了规定,“凡嫁子娶妻,入币纯帛无过五两。”意为聘礼不超过200尺纯帛。
汉朝,聘礼从象征意义开始变成物质要求,除了大雁、布匹,还要有羊、米、酒等近30样东西,金钱开始出现在聘礼里。
到了唐代,民族大融合使得聘礼反而减少,由30多样变成几样,唐朝还对彩礼的上限做了规定。如:三品以上官员,彩礼不得超过绢300匹;五品官不能超过二百匹;七品官不得超过一百匹;八品以下不得超过五十匹。下限无要求。
经济繁荣,而且已婚女性的家庭地位取决于嫁妆,所以流行的是厚嫁,比如范仲淹为苏州范氏家族制定族规:族里男孩娶亲,聘礼统一按二十贯的标准;族里女孩出嫁,嫁妆统一按三十贯的标准。
此时茶叶成了聘礼中必备物品,取其“从一而终”的含义。订婚时“下茶”,结婚时“定茶”,同房时“合茶”,称为三茶礼。延至明清,茶礼更加成熟和盛行。
元代,风格大变,由厚嫁转为厚娶,男方必须置办猪羊美酒、花红表里以及大笔的聘金做聘礼,有记载民间中产家庭娶妻经常要花费宝钞1300贯左右,几乎要花光全部家产。连忽必烈都在1271年颁布天价彩礼令:
官员:一品、二品五百贯;三品四百贯;依次递减,八品、九品一百二十贯。
庶人:上户一百贯;中户五十贯;下户三十贯。
可惜禁令用意虽好,却在民间没有任何约束力。因为规定中有一句关键的话“德君和同不在此例。”就是协商可以不拘此令,突破上限。
明朝关于岭南一带的聘礼有记载:凡三等人户之下聘,用酒一埕,鹅两只、布两匹、茶一盒。
清朝一普通家庭的聘礼清单:礼银六十四两,迎送彩银八钱,叩门彩银四钱,净增彩银六钱,掌翰礼一两,迎书彩银八钱,物品若干。
《礼记》中说:“纳征者,纳聘财也先纳聘财而后婚成。”聘礼一旦收付,意味着婚约成立,男女双方均不能随意反悔。梁祝里的祝英台和《孔雀东南飞》里的刘兰芝都是因为受了男方家的聘礼而不得不嫁,最后酿出悲剧。
在中国古代,结婚时通常会有彩礼的习俗。彩礼是新郎家族给新娘家族的财物,用于表示新郎家族的诚意和财力,同时也是对新娘家族的一种尊重和感谢。
彩礼的种类和数量因地域、社会阶层、财富状况等因素而异。在明清时期,彩礼通常包括黄金、银器、布匹、茶叶、绸缎、珠宝等贵重物品,其中黄金和银器是最为重要的一部分。在一些富裕的家庭,新郎方甚至会送出价值巨大的财物,如房产、地产等。
在古代,彩礼的给予是有一定规矩的。一般来说,新郎家族要在婚礼前给新娘家族送上彩礼,新娘家族则需要在彩礼到达后,安排宴席招待新郎家族,表示欢迎和感谢。此外,彩礼的数量和品质还要考虑到双方家庭的社会地位和家族财富状况等因素,不能过于寒酸或奢侈。
总之,彩礼是中国古代结婚的一项重要习俗之一,也是家族之间互相表示尊重和感谢的一种方式。随着社会的变迁和文化的发展,现代结婚的习俗已经有所变化,但彩礼仍然是一种传统的礼仪,仍然在一定程度上被人们所重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