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民间举行婚礼期间,总有一个能歌善唱的“送嫁妈”(主持婚礼仪式亦称“送嫁姆”),在高声诵唱,贯穿于整个婚礼,既庄重严肃,又诙谐风趣,为婚礼增添喜庆、祥和、美满气氛。
婚礼的第一个礼程是在厅堂中进行象征性梳妆打扮,新娘新郎让人在头上各梳三下。这叫“上头”,表明正式成了大人。
在新嫁家,“送嫁妈”请新娘到厅堂,诵唱:“请出厅,请出厅,做人好名声。”新娘坐下时要唱:坐得正,坐得正,新人得人疼。抹茶油时要唱:茶油滑、茶油乌,生查埔(查埔,即男孩)。”
扩展资料;
闽南文化自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福建设置闽中郡,开启了中原文化与闽南土著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汉晋时期,大批中原汉民迁入泉州地区,推动了闽南文化的形成。晋唐时期,闽南地区汉民人口剧增,经济迅速发展,政教管理体制日臻完善,闽南文化得到发展。
宋元时期,泉州成为“海上丝绸之路”启航点和东方大港,阿拉伯人与波斯人到泉州经商,带动来了伊斯兰文化,闽南文化得到丰富。明清时期,欧洲商人和传教士来,传入了西方文化,闽南文化进一步得到繁荣。
参考资料来源;-闽南
中式备婚不发愁婚前礼节
婚前礼节一相亲
很多地方都是在男方进门之后,女方父母先给小伙子倒上一杯热茶,小伙子看了姑娘觉得中意,就把这杯茶一口饮干;然后姑娘的父母同姑娘一起商量,如同意结亲,就留男方和媒人吃饭。所以遇到心仪的男孩就不要害羞,把他留下来吧。
婚前礼节一查人家
有些地区除了看亲之外,还有“察人家”的习俗。“察人家”其实也是看亲,是男方由媒人带领到女方看过姑娘后,妇方父母对婚事暂不表态,再由媒人带领,回男方家。
婚前礼节一换庚谱
男方和女方的家庭互相交换家谱,作为定亲的凭据。媒天提亲后,如男女的生辰八字没有相冲,双方就会换庚谱了,交换生辰也是古人的浪漫呢,若是生辰八字相配,是不是有一种命中注定的感觉!
婚前礼节一过大礼
换贴、合八字之后,男家会选择一个吉日,带着一些礼品到女家,礼品一般都是三性、酒礼等,并正式奉上聘书“过文定”后,就会进行“过大礼”的仪式,这是订婚中很重要的仪式:因为这个仪式过后就等如正式定立了婚约。
婚前礼节一嫁妆
女方家里的陪送,是女方家庭地位和财富的象征,嫁妆需要在婚礼前关送至夫家嫁妆除了衣服饰品之外,主要是一些象征好兆头的东西,如剪刀,寓意蝴蝶双飞;痰盂,又称子孙桶:花瓶,寓意花开富贵:鞋,寓意白头偕老;尺,寓意良田万顷等等。
婚前礼节一安床
在婚礼前数天,选一良辰吉,在新床上将被褥、床单辅好,再辅上龙帝风被,被子上撒各式喜果,如花生、红枣、桂圆、莲子等,意喻新人早生贵子。
婚前礼节一哭嫁
据《礼记》记载“孔子▣:嫁支之家,三夜不熄烛,思相离也。”在古时,因为交通没有现代的方便,女儿出嫁后,就很难有机会可以见到家人当然现代的交通十分方便,这一习俗也就渐渐消失了~
所谓五服,就是指古代丧服制度中的五种服色,即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丧服是根据生者与死者的远近亲疏关系而穿着的一种服饰。
因五服本身就表明生者与死者的亲疏远近关系,同时又表明与死者同有关系的生者与生者之间的远近亲疏关系,所以不仅在执行丧礼时要涉及到,而且在执行宗族、家族事务及执行法律时也必须涉及,所以家谱中一般都载有五服图。
第一等叫"斩衰"。"衰"(读若“催”)是指丧服中披于胸前的上衣。斩衰上衣下裳都用最粗的生麻布制成的,左右衣旁和下边下缝,使断处外露,以表示未经修饰,所以叫做斩衰。
"衰"就是指不缝缉的意思。凡诸侯为天子、臣为君、男子及未嫁女为父母、媳对公婆、承重孙对祖父母、妻对夫,都要穿衰榱,是最重的孝服。
第二等叫"齐衰",是用本色粗生麻布制成的。自此制以下的孝衣,凡剪断处均可以收边;下摆贴边都在砸边际。孙子、孙女为其祖父、祖母穿孝服;重子、重女为其曾祖父、曾祖母穿孝服;为高祖父、高祖母穿孝服均遵"齐衰"的礼制。
第三等叫“大功”,是用熟麻布制作的,质料比"齐衰"用料稍细。为伯叔父母、为堂兄弟、未嫁的堂姐妹、已嫁的姑、姐妹,以及已嫁女为母亲、伯叔父、兄弟服丧都要穿这种"大功"丧服。
第四等叫“小功”,是轻于"大功"的丧服,是用较细的熟麻布制作的。这种丧服是为从祖父母、堂伯叔父母、未嫁祖姑、堂姑、已嫁堂姐妹、兄弟之妻、从堂兄弟、未嫁从堂姐妹,和为外祖父母、母舅、母姨等服丧而穿的。
第五等孝服是"缌麻",是用稍细的熟布做成的。现在大多用漂白的布做成。称为"漂孝"。凡为曾祖父母、族伯父母、族兄弟姐妹、未嫁族姐妹,和外姓中为表兄弟、岳父母穿孝都用这个档次。
扩展资料:
五服之外,古代还有一种更轻的服丧方式,叫"袒免"。
在史籍中记载:朋友之间,如果亲自前去奔丧,在灵堂或殡葬时也要披麻;如果在他乡,那就"袒免"就可以了。袒,是袒露左肩;免,指不戴冠,用布带缚髻。 五服规定,是晚辈对长辈的丧服规定,夫妻属平辈不穿孝服,戴黑袖标即可。
参考资料: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