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根据记载应该没有后代,秦国姓赢的和姓赵的(宗室)后代不少。现在姓秦和姓赵的很多可能都是秦国宗室的后代。顺便说一下,战国时秦国和赵国都是商纣大臣赢蜚廉的后代,都因为造父封赵城,而为赵氏。现在没有姓赢的可不代表都被项羽杀光了。赢姓可是我国最大最古老的姓氏之一。赢姓在春秋战国时分为“徐氏、郯氏、莒氏、终黎氏、运奄氏、菟裘氏、将梁氏、黄氏、江氏、修鱼氏、白冥氏、蜚廉氏、秦氏。然秦以其先造父封赵城,为赵氏。”《史记·秦本纪》等姓氏。
正史中记载,秦始皇的直系后代遭遇过两次屠杀。一次是秦二世胡亥上位时,杀死了大哥扶苏以及所有对他皇位有威协的兄弟姐妹。第二次是项羽攻破都城灭秦后,对子婴和剩余的秦朝皇族的灭绝式屠杀。秦始皇几无直系血脉遣留,还有一部分原秦国(秦朝建立前,六国时期的)的皇族一脉,在楚汉争霸时逃到了朝鲜,有一部分定居朝鲜,一部分觉得不安全,选择了东渡日本,并在日本繁衍生息,以前历史文献中记载京都附近有秦氏家庙,相传就是秦王后人,后来被迫改姓羽田、波多等日本名字。
是有嬴秦后裔存世的,但没有直接证据证明他们就是秦始皇直系血亲。目前所掌握的资料显示,如今的秦氏(即嬴姓秦氏)、嬴氏(即现代嬴氏)、银(或营)氏、寅氏等这几个姓氏都是嬴秦王朝灭亡后所衍化出来的姓氏,在很多史料中或是氏族家谱中都有迹可循。有人说秦始皇为嬴姓赵氏,但就现在已知的赵氏族源来说,没有哪一支赵氏系出嬴秦一脉的,嬴秦亡国后,族人也不可能以赵为氏。历史上继承嬴秦文化遗产的是秦氏(因现在嬴氏或其实衍生氏人数少,多不为人知),这也是现在很多秦家人都认为自己是秦始皇后裔的依据。但没有得到科学证实之前,我觉得还是有不确定因素的(秦家人别误会,没有不敬之意)。其实我觉得无论先人多辉煌,子孙不给力也只是在给先人脸上抹黑,子孙富强,氏族昌盛,是给先人和后代最好的答卷。
白起的儿子叫做白仲,历史上没有做王。
据《新唐书·宰相世袭表》记载,始皇帝念白起之功,封其子白仲为太原郡守。意思是,秦始皇念及白起的战功,赐封他的儿子白仲做了太原的郡守。
在古代,郡守为郡的行政长官,始置于战国。战国各国在边地设郡,派官防守,官名为“守”。秦统一后,实行郡、县两级地方行政区划制度,每郡置守,治理民政。本是武职,后渐成为地方行政长官。相当于后代的太守,刺史,知府。
扩展资料:
白仲是秦国威风凛凛的秦国将领。战场上白仲继承了父亲优良的血脉,战无不胜,白仲是个不苟言笑的冷面将领,父亲死后,白仲带领将士打了许多胜仗,是一个很厉害的人物。
提及白仲就不得不提及他的父亲白起,当年白起是秦国吞并赵国的大功臣。著名的长平之战白起就是主角,秦昭襄王看到了他实力,于是派他出兵攻打邯郸,但白起却说邯郸易守难攻,秦王不听劝仍然派他去,白起却称病不起,范雎去了数次,他还是无动于衷。
秦王无奈派范雎前去,结果节节衰败,白起只好带伤上阵,秦王将这件事怪罪到白起身上,于是跟范雎商议,将白起赐死,白起仰天长啸,说自己早就该死,当年他用了手段将赵国的四十万将士坑杀,终于得到报应了。
白起虽然死了,但功劳却是非常大的,他与廉颇、李牧、王翦并称为战国四大名将,位列战国四大名将之首,而历史上的白仲有着跟父亲一样的风采。
秦朝服饰常用装饰花纹:
龙凤呈样
图案为一龙一凤。
龙的传说很多,记载的文献也多,但将龙和帝王联系起来的是司马迁的《史记》,《高祖本纪》说:“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则见蚊龙于其上,而已有身,
遂产高祖。”凤凰在刘安《淮南子》一书中开始被称为祥瑞之鸟,雄曰凤,雌曰凰。龙凤都是人们心中的祥兽瑞鸟,哪里出现龙,哪里便有凤来仪,象征着天下太平,五谷丰登。
二龙戏珠
图为两条云龙一颗火珠。
《通雅》中有“龙珠在颌”的说法。龙珠被认为是一种宝珠,可避水火。有二龙戏珠,也有群龙戏珠和云龙捧寿,都是表示吉祥安泰和祝颂平安与长寿之意。
鱼龙变化
图案为天上有一云龙,水中有一鲤鱼。或一龙首鲤身;或一鲤鱼翻跃于龙门之上。
古代有鲤鱼跃龙门的传说,凡是鲤鱼能跳过龙门的,就可变化成龙,不能跳过龙门的,点额而归,故黄河之鲤鱼多有红色在额头,都是未跳过龙门之鱼。鱼跃龙门表示青云得路,变化飞腾之意。
鹤寿龟龄、龟鹤同龄
图案皆为一龟一鹤。
《韵会》:“龟为甲虫之长”。龟寿万年,是长寿的象征;鹤是仙禽,《崔豹古今注》:“鹤千年则变苍,又二千岁则变黑,所谓玄鹤也。”龟鹤同龄,乃同享高寿之意。
松鹤延年
图案为鹤和松树。
《字说》:“松百木之长”;《礼礼器》:“松柏之有心也,贯四时而不改柯易叶”。松,代表长寿象征之外,还作为有志、有节的象征。故松鹤延年既有延年益寿,也有志节高尚之意。
鹤鹿同春
图案为鹤鹿与松树。
古人称鹿为“仙兽”。神话故事中有寿星骑梅花鹿。鹿与禄、陆同音,鹤与合谐音,故又有“六合”(指天、地、东、西、南、北)同春之意和富贵长寿之说。
岁寒三友
图案为松竹梅或梅竹石。
松,“贯四时而不改柯易叶”;竹,清高而有节;梅,不惧风雪严寒。苏东坡爱竹成癖,他曾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还题写过:“梅寒而秀,竹瘦而寿,石丑而文,是三益之友”。松竹梅被人们称之为岁寒三友,乃寓意做人要有品德、志节。
喜上眉梢
图案为梅花枝头站立两只喜鹊。
古人认为鹊灵能报喜,故称喜鹊。两只喜鹊即双喜之意。梅与眉同音,借喜鹊登在梅花枝头,寓意“喜上眉梢”、“双喜临门”、“喜报春先”。
图案为一喜鹊一豹者,称之为“报喜图”。
图案为一蜘蛛网上吊着一个蜘蛛者,称之为“喜从天降”。因我国民间习俗称蜘蛛为喜蛛。
图案为一獾一喜鹊者,称之为欢天喜地。两獾相嬉,叫“欢喜图”;两童子笑颜相对者,称为喜相逢。
四个童子手足相连者,叫四喜人。
喜报三元
图案为喜鹊三、桂元三或元宝三。
古代科举制度的乡试、会试、殿式的第一名为解元、会元、状元,合称三元。明代科举以廷试之前三名为“三元”,即状元、榜眼、探花。“三元”是古代文人梦寐以求,升腾仕取之阶梯,喜鹊是报喜之吉鸟,以三桂元或三元宝寓以三元,是表示一种希望和向往的图案,此外还有三元及第、状元及第、连中三元、五子登科等图案。
相禄寿喜
图案为蝙蝠、鹿、桃和喜字。
以前人们常以蝙蝠之蝠寓以幸福之福;借鹿禄同音;寿桃寓寿意,加之以喜字,用此表示对幸福、富有、长寿和喜庆的向往。
五福捧寿
图案为五只蝙蝠一寿字。
《书洪范》:“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攸好德,谓所好者德;考终命,谓善终不横夭。还有“五福临门”的图案。
多福多寿
图案为一枝寿桃数只蝙蝠。
福寿无边
图案为蝙蝠、寿桃和盘长。
神速齐眉
图案为蝙蝠、寿桃、荸莽和梅花。
福寿双全
图案为蝙蝠一、寿桃一、古钱二。
这些图案都表示古代人心底希望幸福、富有和长寿。
福寿三多
图案为一蝙蝠、一寿桃、一石榴或莲子。
《庄子天地》:“尧观乎华,华封人曰:‘嘻,圣人,请祝圣人,使圣人寿。’尧曰:‘辞’。‘使圣人富’。尧曰:‘辞’。‘使圣人多男子。’尧曰:‘辞。’”古人因以“三多”(多福多寿多男子)为祝颂之辞。石榴取其子多之意,“莲子”乃连子之意。
三多九如
图案为蝙蝠、寿桃、石榴、如意。
《诗小雅天保》:“哪山如阜,如冈如陵,如川之方至,以莫不增……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寿,不骞不崩,如松柏之茂,无不尔或承”。《天保》篇中连用九个如字,寓为祝贺福寿延绵不绝之意。图案中以如意表示九如。
福在眼前
图案为蝙蝠与一枚古钱。
古钱是孔方外圆,借孔为眼,钱与前同音,亦称“眼前是福”。
福至心灵
图案为蝙蝠、寿桃、灵芝。
桃为寿而其形似心,借灵芝之灵字,表示幸福到来会使人变得更加聪明。
寿比南山
图案为山水松树或海水青山。
”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乃常见的对联。这一图案亦称寿山福海。
三星高照
图案为三位老神仙。
古称福禄寿三神为三星,传说福星司祸福,禄星司富贵贫,寿星司生死。三星高照象征着幸福、富有和长寿。
图案为一老寿星一只鹿一只飞蝠的,亦称之为福禄寿。
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的政策,规定一个家庭如果有两个成年男子以上,需要加重其赋税。从输出价值上来说,这与当时的小农经济的发展是相适应的,鼓励生产和扩大户数能为国家创造更高的价值。总之,“别籍异财”就在秦朝时期诞生了,并成为了那个时代的主旋律。
别籍异财政策的发展变迁,古人是怎么看待“分家”这件事
商鞅变法强大了秦国,也侵犯了一些人的利益
二、“别籍异财”形成律法
当一件事与利益挂上钩后,就会充分暴露人性趋利的本性。“别籍异财”政策的形成,使父子、兄弟之间的血缘亲情关系变得十分薄弱,导致了亲属疏远、父不慈子不孝等现象的产生。
西汉初期,贾谊在《治安策》中提到,商鞅舍弃了仁礼恩义,一心为利,导致秦国的风气日益败坏。在商鞅“分异令”的影响下,秦国的子民,家中富有的在儿子成年后就与父母分家,家中贫困的儿子成年后就给富贵人家做上门女婿;儿子借农具给父亲时,脸上都表现出一种施恩的神色;婆婆到儿子家借一下簸箕扫帚,儿媳立刻就恶语相向等等。贾谊说,此时的秦人,贪财好利,不懂得仁礼恩义,跟禽兽没有多少区别。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推行“孝治天下”,鼓励人民不分家,大家庭的数量又开始慢慢增加。《后汉书·蔡邕传》中提到,东汉末年,蔡邕与叔父和从弟同居三世不分财,受到乡党的极力称赞。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一方面,国家以大家庭为典范鼓励人民不要“别籍异财”,另一方面,蔡邕三代不分家就可以被当成典范,说明分家仍是当时的主流。
别籍异财政策的发展变迁,古人是怎么看待“分家”这件事
曹魏文帝时期,国家正式废除了秦汉以来的“分异令”。南北朝时期,多代同居共财产的大家庭开始涌现,不过在南方地区,小家庭仍占上风。
时人曾做过统计:“今士大夫父母在而兄弟异居,计十家有七;庶人父子殊产,八家而五。”有的甚至“危亡不相知,饥寒不相恤”, 父子兄弟,视同路人。
隋朝再次统一中国后,一方面为了保持以孝为核心的社会关系,另一方面为了更好地管理户籍人口、增加国家赋税,提出了一个很机智的方案:国家鼓励家庭成员同居,比如说派人慰问具有典范作用的大家庭;同时虽然家庭成员可以同居在一起,但户籍必须分开——以便于国家对其征税。
自从秦始皇鲸吞天下之后,看起来牢不可破的大秦王朝没多久就盛极而衰,迅速的陷入各国复国战争的烽火之中。当时这一切都被赵高蒙了,被蒙在鼓里的秦二世无计可施,实际说秦王朝的掌权者赵高指鹿为马,倒行逆施,设计陷害死李斯之后又发动望夷宫之变,弑杀二世胡亥。
胡亥死后,第一个大一统王朝宣告完蛋。赵高接着拥立子婴为秦王,已经不称三世或者皇帝了。原因是赵高说的,山东六国都已经复国,秦朝失去了这一些土地,称皇帝有名无实,所以名义直接宣布秦王朝覆灭。
当然,秦始皇在吞并六国的时候肯定没有人想到秦人会失败的这么快,从开始灭国战争到覆灭才短短25年的时间。如果从齐国覆灭算仅仅十五年。这成为大一统王朝最短的朝代之一,和武周、新莽都一样的。
武周是因为继承人的问题最后李唐复辟。新莽则是因为,大刀阔斧地提出了一些不切实际的复古行动加上人口大爆炸最终被吞噬。
那么秦王朝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如此短命?
歪史认为有着三个。
第一,扩张太快,导致消化不良。
这个就和人吃饭一样,本来一顿能吃一碗,这样是最健康的饮食规则,结果你一下子吃了六碗不撑出病才怪。秦国的兼并战争也一样,如果徐徐图之,一个个的消化掉再来谋划下一个,这样肯定不会出什么大乱子。
结果嬴政用力过猛,一口气吞掉全部的诸侯国。权位越大,责任越大,承担的后果也越大,六国被灭,原来吃香喝辣的贵族一下子失去依靠,肯定将怨气撒在秦国,原来的矛盾一下子消失。
而秦国吞并天下之后,其他国家的人口都需要秦王朝来养活,稍有不如意,最后怨气也出在秦国官吏君王身上。后来事实也是这样。
第二个,没有因地制宜,结果水土不服。
大家都知道,春秋战国时代百家争鸣,每个国家虽然最后都在华夏圈内,但是因为交通国别的因素,文化上都有巨大的差别的,而秦国呢一开始被视为蛮夷之地,不开化的地方。山东国家打心里鄙视这个野蛮政权。
秦国自秦孝公变法以来实施严苛的法令,动辄一组论罪,法家理论成了秦国的指导力量,他们的思想成了指导思想。但是这一切是在强大的国家机器之下被迫节是并逐渐习惯了的。
山东其他国家则没有这样的因素,相反,法家思想在山东国家影响力都比较薄弱,反而墨家以及儒家、兵家的力量比较强一点但是没一个形成绝对的垄断地位。
在秦国强大武力之下灭国的山东国家并没有因为亡国而接受法家,秦始皇也没有罢黜百家,仅仅统一度量衡,没有注重文化的统一。那么,百家的影响力也没有消失,他们都伺机的反扑。
占据社会主流力量的老百姓虽然没有什么墨儒法之分,只求温饱的他们只是希望舒适地活下去。问题也处在这里,秦国严苛的法令随着帝国军队踏遍每一个地方,这些人根本不习惯秦朝的法令,秦人也没有即时的做出调整,不知道自己这一些新的子民需要什么。
于是乎,在陈胜吴广,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的口号之下,六国复国,诸子百家的势力一下子抬头直接将秦王朝迅速的推进坟墓。
第三个,迷信不死,政变不断,不断的自我削弱实力。
秦始皇公元前221年统一全国,以为海内偃然,接着秦始皇带着庞大的队伍就开始东巡、泰山封禅,出海寻仙。没有兢兢业业的治理国家。给政敌一个巨大把柄。
秦始皇求仙没有着落接着就暴亡,为此继承人争夺开始,赵高联合李斯发动沙丘之变,逼死扶苏蒙恬。拥立胡亥。
随后赵高又陷害李斯,夷其三族。指鹿为马,发动望夷宫之变,弑杀二世,尤其这一些都是在山东烽火遍地的时候开始的。
大秦的咸阳城没有一年是太平的,秦王朝的力量就这样自我损失怡尽。不灭亡都难。
秦始皇的妃子并无详细记载,郑妃是公子扶苏的母亲,胡姬是秦二世胡亥的母亲。
秦始皇一共有儿子23人,但是留下姓名的只有四个,扶苏(长子)、公子高、公子将闾、胡亥(秦始皇幼子,第十八子,即秦二世)、有10个女儿,均无名字,秦王子婴:扶苏嫡长子、秦始皇的嫡长孙,妻妾后宫史料未记载。
秦始皇出生于赵国都城邯郸,并在此度过了少年时期。前247年,13岁时即王位,前238年,22岁时,在故都雍城举行了国君成人加冕仪式,开始“亲理朝政”,除掉吕不韦、嫪毐等人,重用李斯、尉缭,自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
39岁时完成了统一中国大业,建立起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强大国家——秦朝,并奠定中国本土的疆域。
扩展资料
尽管秦朝仅仅延续了15年,但秦始皇确立的统治模式却一直延续下去。秦始皇是中国2000余年中央集权封建帝制的主要设计者,影响之深广,为任何其他帝王所难以相比。世界历史上,开创了一个庞大帝国的帝王还有很多,但他们的实际影响却无法同秦始皇相比。
秦始皇做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自称“始皇帝”。他又规定:自己死后皇位传给子孙时,后继者沿称二世皇帝、三世皇帝,以至万世。秦始皇想皇位永远由他一家继承下去,“传之无穷”。
-秦始皇
人民网-秦始皇的后宫:揭千古一帝不立皇后之谜
丞相 文官 一品 国务院总理、全国政协主席 职责上承皇帝诏命,下统百官,总揽政务。秦国丞相之设始于秦武王二年,是年设左、右丞相,秦始皇统一全国后,以李斯为左丞相,冯去疾任右丞相。秦二世诛李斯、冯去疾,以赵高为中丞相。 俸禄万石
御史大夫 文官 一品 国务院副总理、最高人民检察院院长、中纪委书记 职责专掌纠察百官,接受百官奏事 ,督察和牵制丞相。 俸禄中二千石
太尉 武官 一品 中央军委委员、国防部长、总参谋长 职责辅政,监察及治军领兵,但秦朝并没有人担任太尉,也就是形同虚设。
上将军 武官 一品 中央军委委员、上将 职责战时临时任命将军统兵,是在平时编制的基础上,组建为大规模的作战部队,一般称为部曲制。其具体编组的方法是:首先根据作战对象等各方面情况,确定总兵力,三军统帅。
奉常 文官 二品 国家宗教事务局长、中央仪杖队 职责掌宗庙祭祀礼仪 俸禄秩中二千石
郎中令 武官 二品 中央政法委员、中南海保镖团团长、中央警卫局局长 职责掌殿中议论、宾赞、受奏事、宫廷宿卫之事
卫尉 武官 二品 北京警备司令部司令员 职责掌皇宫诸门屯兵,掌禁军,负责整个首都的护卫
太仆 文官 二品 中央首长车队队长 职责掌皇家车马,后逐渐转为专管官府畜牧事务 俸禄秩中二千石
廷尉 文官 二品 最高人民法院院长、中纪委委员 职责主管司法的最高官吏,管理天下刑狱,廷尉根据诏令﹐可以逮捕﹑囚禁和审判有罪的王或大臣并主管修订律令的有关事宜, 俸禄秩中二千石
典客 文官 二品 外交部部长 职责掌诸侯与少数民族部族首领朝觐事务、接待诸郡县上计吏。属官有行人,备临时差遣远方。
治粟内史 文官 二品 国家粮食局局长 、 中央国库司司长 职责掌诸谷物、金玉之贮,相当于国库司库
少府 文官 二品 中央财政部长、国土资源部长 职责掌海地泽收入和皇室手工业制造,照料皇帝日常生活起居
国尉 武官 二品 中国野战军军长、中将 职责在战争中负责具体战斗部署,战时设置,战后取消 俸禄秩中一千石
护军都尉 武官 二品 中央军委机关事务管理局长、中将、最高军事法院院长 职责执掌军政,统领诸将
将军、四方将军(前后左右将军) 武官 二品 中国解放军边防部队司令、中将 职责率军镇守边郡。
御史中丞 文官 三品 国务院副总理助理 中纪委委员 职责统领侍御史和诸郡监御史,可以命令御史按章纠弹百官,权力尤重。 俸禄秩中一千石
中尉 武官 三品 北京公安厅长、北京卫戍区司令、北京消防局长 、少将 职责武职,指挥禁卫军部队,为负责京师安全的高级军官。《汉书·百官公卿表上》:“中尉,秦官,掌徼循京师。”
郡守 文官(武官) 三品 省长 职责郡最高长官,边地多为武将,内地多以郎官出任,治理民政,除了由朝廷直接任免的县令县长、负责监察郡治的监御史、负责统领驻军与管理治安的郡尉三者外,郡的其他官员均由郡守自行任免。 俸禄秩二千石
监御史 文官 三品 省委书记 职责隶属御史中丞, 职责负责监察郡守与其他官员。
郡尉 武官 三品 省军区司令、省公安厅长、少将 职责掌郡驻军,主管治安、侦缉盗贼,郡尉直辖于朝廷,与郡守相抗礼。
内史 文官(武官) 北京市市长、北京卫戍区警卫师 职责管理咸阳,秦代时因掌治京师,不称郡。治所在咸阳县(今陕西省咸阳市窑店镇北),相当于汉朝的京兆尹,治理京师之地,
尚书令 文官 三品 国家主席秘书长、总书记办公室主任 职责秦朝在少府下设尚书,主管典籍,掌宫中文书发启、呈送皇帝。
裨将军 武官 三品 师长、少将 职责临时战争中负责协助将军、上将军,统领若干个部兵马。
中常侍 文官 三品 中国***中央顾问委员 职责侍从皇帝左右,备皇帝顾问,可以经常出入皇宫禁地,汉朝为宦官职务。
中护军 武官 三品 国防大学校长、临时部队指导员 职责掌禁军,参与武将的选补事务,遇将军率军出征时,则驻该军监督军政。
长史 武官 四品 公安边防管理局长 职责边塞诸郡另置长史,管理兵马军政,与郡丞同秩。
武库丞 武官 四品 中央军工厂厂长 职责掌军器制造、贮存;
将作少府 文官 四品 中央建设部部长 职责掌皇宫等公共建筑事务
都水丞 文官 四品 中国水利部部长 职责掌水利
铁官丞 文官 四品 中央工业部钢铁工业局局长 职责掌冶金、制造农器
郡丞 文官 四品 副省长 职责辅佐郡守综理郡政。郡守缺位或不能理事时,郡丞代行郡守职务。俸禄秩六百石
秦朝军队兵器介绍
在那些英武的兵马俑身上,可以看到2000多年前秦国军队的磅礴气势。在冷兵器时代,战争的两大要素一是军队,二是兵器。在秦统一六国中,武器的胜出是攻城掠地必不可少的因素之一。
秦兵马俑坑出土的武器绝大多数是青铜兵器,约达4万余件。铁兵器数量极少,总共只有铁矛1件,铁镞1件,铁铤铜镞2件,出土的铁质兵器仅占俑坑出土兵器总数的万分之一。
这说明战国中晚期后,虽然铁器已在农业生产中广泛使用,但由于武器对铁质的要求过高,依照当时的冶铁水平,还处在块炼铁和生铸铁的阶段,这两种铁的硬度和强度均不够,不宜大规模制作兵器。而青铜在当时使用已经非常广泛,故秦人大量使用改良合金配比的青铜兵器,把中国青铜冶炼工艺推向了一个新的里程碑。
秦军的兵器无论品质或是生产力都比前代有长足的提升,几乎囊括了当时盛行兵器的所有种类,既有以往常见的戈、矛、戟、剑、弩、殳、钺和铜镞等,也有首次发现的长铍和金(吴)钩,有些兵器上还有完整的铭文。
按其功能可分三类:第一类是短兵器,有剑、金钩;第二类是长柄兵器,有矛、戈、戟、钺、殳、铍等;第三类是远射程兵器,有弩、弓等。这些兵器都是铸造成型,它们的主要成分是铜、锡、铅,另外还有微量的镍、镁、铝、锌、铁、硅、锰、钛等元素。
古人在长期的青铜冶炼实践中,直观地认识了合金成分、性能和用途之间的关系,总结出了“六齐”规律。所谓“六齐”,是对于六类不同的青铜器物采用六种不同的铜、锡配比。
对此,战国末期齐国人所著的《考工记》中关于“六齐”的记述,是世界上最早的合金配比规律的科学总结。人类第一次通过自觉地控制铜、锡成分配比,获得了性能各异并且适合于不同用途的合金材料。
从出土的兵马俑各种青铜兵器的合金比分析,与《考工记》中的“六齐”配比基本相符。说明秦国在当时已非常懂得吸收与利用他人的长处为己所用,并把这种配比规范化,如俑坑中出土的青铜剑,含锡量均在18%-21%之间,很接近中碳钢调质处理后的硬度。
秦国军队当时号称步兵百万,战车千乘,骑万匹,所需兵器数量极为庞大,因而武器制造的保障机制就显得尤为重要。秦人的做法,就是让武器生产制度化,模具标准化和工艺流程规范化,并用法律加以约束。
《秦律十八种·上律》明确记载:为器同物者,其大小、短长、广亦必等。在秦俑坑中出土的所有同类器物都是如此,如兵器中的铜弩,各个弩机上的同一部件都可以互换。又如青铜镞的头部是三棱形的,三个面和三个棱被加工成抛物线,基本相等。
对镞的三个面放大20倍,发现同一个镞的三个面误差小于015毫米,不同镞的误差,小于02毫米,这样的精度标准是很高的。
与法律相配套的是推行“物勒工名,以考其诚”的奖罚办法,要求兵器上都要刻上制作年代、机构、督造者以及具体制作者的名字,这样工匠的聪明才智得到充分的施展和肯定。
俑坑中出土的兵器均未生锈,是因为当时已具备有效的防锈技术。用电子探针和激光技术分析,青铜兵器表面有一层铬盐氧化层,这种现象在兵器中普遍存在,说明这不是偶然因素造成,而是有意进行工艺处理后形成的,从而起到良好的防锈作用,使兵器光亮如新,锋利无比。
正是因为在严格的制度管理下,秦王朝把当时最为纯熟的青铜制造技术运用到兵器生产上,才使统一六国战争有了足够的武器保障,并创造出兵器史上一个又一个奇迹。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