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有谁知道电白水东黎话的历史
茂名曾是俚人天下
茂名自古以来并非一直是 的天下,据市志记载,茂名最早曾是南越族即俚人的天下。
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四五千年),今茂名境内已有土著居民,且与中原有联系。夏商时期土著居民已结合成部落联盟,形成南越族。西周以后,与中原的联系逐渐加强。秦统一中国后,在岭南设郡,并实行“移民实边”政策,有计划地将中原人移居岭南,进一步密切了境内南越族与中原汉族的联系,南越族人部分融于汉族,出现了境内第一次民族融合。东汉初年,对大部分仍保持原来的生产方式、语言和风俗习惯的越人及其后裔,史籍不再称“越”,而称“俚”。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战乱, 大量南迁,北燕王后裔冯融家族迁居新会后,部分南迁高凉。刘宋时期,境内俚人十多倍于 。梁大同初年(535至537),出身于世为南越首领的冼氏家族的俚人杰出领袖冼英与 高凉太守冯宝结婚,促进了俚族与汉族的融合。至唐代,俚族的大部分已融合于汉族,其余部分陆续与别的民族结合,形成新的民族,俚族消失。宋代,今信宜和化州与广西相连的一带山区居住着新形成的瑶族和壮族。元、明、清时期,境内瑶族和壮族更直接更普遍吸收汉族文化和生产技术,至清代乾隆年间,已全融合于汉族,编入当地居民户籍,土著少数民族消失。
民国时期,化县与广西相接的人口稀少的地方,有壮族迁入居住,形成壮族小村庄;也有不少壮族女青年嫁到与广西相邻的化州、信宜等地。此外,还有为数不多的少数民族工作人员调入境内,但户籍上多填为汉族。
二、电白县博贺镇的历史名地区的习惯调查::: 1)方言情形:福佬民系和广府民系的交错居住区,主要是以方言来区分民系,方言是区别福佬人或广府人的标志。
虽然在这个区域,福佬民系也通用广府话,但他们的语言以黎话为主,福佬民系区域内的交际语言为黎话。其实在这个区域,广府民系与福佬民系有着很大的区别,即广府民系一般不通晓黎话的。
毕竟福佬民系在电白、茂南区、茂港区形成的一个方言岛,在整个地区他们是一个较弱势的群体,他们的文化在广府文化的夹缝中生存,只有广府文化对他们的文化影响大,而他们的文化对广府文化影响弱,表现在语言上,由于广府话、北方官话(普通话)做为社会的交际语言,而黎话只作为福佬民系方言岛的交际语言,他们的语言会逐步弱化,甚至有消亡的可能。还有一种情形,就是福佬人已经广府化的情况,在这个区域普遍存在,他们的原来方言已经淡化,主要或完全操持广府方言,那么我也认为他们已经属于广府民系而存在,这些情况也将在下面分析。
(2)村落形态:在茂南区、茂港区的两个民系的交错居住区,主要是袂花江中下游的冲积平原区,土地并不太肥沃,这两个区大片土地贫脊,历史上水、旱、风、虫灾害十分严重,是有名的灾区。茂南土瘦地干,开发较晚。
乾隆年间,皇帝有鉴于高州各属曾下诏垦荒,允以免税。当时茂南一带村落稀疏,现在市郊区的村落,大多是近二三百年才发展起来的。
市区许多村庄,也是清中叶以来,由于人口繁衍,农业发展,逐步形成聚落的。这也有清朝康熙禁海迁界的影响。
对于袂花江流域,由于有水源的优势,自然是发展居住地的首选。我认为,俚越族汉化为广府民系后,袂花江流域也是广府民系的一个主要居住区域,这是为什么袂花江形成福佬民系和广府民系交错居住区和自然分界线的原因。
古代茂南区人烟稀疏,也为福佬民系的扩张带来机会。在近代,这一地区由于人口增多,可耕种土地减少,迁移的情况逐步减速,村落的基本固定,村落规模形态开始发展。
处在平原地区,村落规模比较大,但是又基于土地的贫脊,又限制了村落规模的发展。福佬民系的村落相对较大,他们由于自身的凝聚力强、团结、宗族观念强,为了对抗外力,他们喜欢聚族而居,同时土地并不是限制他们聚族而居的因素,他们经商能力强,可以有向外界发展的余地。
(3)姓氏状况:这一区域,存在不少的大姓独姓村落,福佬民系以独姓村落、主姓村落占比较大比例,而广府民系独姓村落、主姓村落的比例比福佬民系小,杂姓村落有不小比例。这是因为广府民系形成与福佬民系不同,广府是土著民系,有较长的历史积淀和发展,宗族观念也没有福佬民系强烈,杂姓村落易于形成和发展。
福佬民系是后来者,他们有强烈的宗族观念,他们的在迁移开拓中易于形成独姓村落。福佬民系的大姓有郑、陈、吴、刘、李、杨、林、倪、梁等,广府民系的大姓有黄、李、梁、许、柯、陈、张、徐、邓等姓。
广府民系有的姓氏却也是由闽南移民而形成的,象许、柯、杨、陈、吴等姓氏,福佬民系也有从广府民系演变过来的姓氏,典型的有古俚族大姓冼、冯、陈等姓氏。从姓氏族谱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这个地区一些民系变换的状况。
典型的是吴姓,吴姓在鳌头是福佬民系的大姓,吴姓在西移的过程中,却演变为广府民系,这是分布在镇盛的几条村庄如彭村、乌石等的吴姓,他们已经基本上以广府话为主了。这种从福佬民系演变为广府民系的情况在后期是比较普遍的,而由广府民系演变为福佬民系的情况也有,如茂港区羊角和坡心的冼姓、陈姓居民是讲黎话的,但在后期这种情况则变得罕有,这仍然是福佬民系文化占弱势的结果。
另外是福佬民系有主动扩张的情形,而广府民系向福佬民系居住地扩张的情况则少,这是福佬民系的个性所然,因为福佬民系凝聚力强,对外来民系有抗拒力,他们形成了局部的集团优势,广府民系是很难进入他们的地盘的。吴姓的演变可以说明这种情形,他们进入广府民系的居住地,周围是讲广府话的居民,逐渐他们也忘记了原来的方言,主要以广府话为主了。
福佬民系的扩张性可以从古越地名来研究,在福佬民系居住的区域,存在许多古越地名,如羊角的那邹、潭禄、三桥、博罗、禄段、罗浮,坡心的潭陂、潭莲,七迳的那螺、那艮、那增、那楼,袂花的罗禄,沙院的米稔、那澳、那读、那碌、那赖、那兴、禄蓬,小良的覃黎、覃利、那房头、那兴仔、那庄、调美、覃底、覃社、那覃等等,说明这些原来是汉化的俚越居民居住地,后来为福佬民系占据或同化了。茂港区七迳的文贡村还有古俚族生活的遗迹存在,而在广府民系所在的区域亦存在很多古越地名。
(4)习武风气:尚武习武的风气是这一区域的特色。福佬民系传承了闽南福建人的尚武传统,福建地狭人稠,居民以好狠斗勇为能,福建的宗族村落的械斗是十分厉害的。
沿习而来,明清闽南移民也存在着这种传统。在整个茂名地区的福佬民系居住区,尚武的风气主要是在与广府民系的交错居住区。
这一地区的福佬人较迟从闽南迁来,他们到来时,有扩张的需求,这样武艺是很有用的手段,而电白县较早期的闽南移民尚武的风气则不浓厚。
三、有谁知道电白水东黎话的历史茂名曾是俚人天下 茂名自古以来并非一直是 的天下,据市志记载,茂名最早曾是南越族即俚人的天下。
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四五千年),今茂名境内已有土著居民,且与中原有联系。夏商时期土著居民已结合成部落联盟,形成南越族。
西周以后,与中原的联系逐渐加强。秦统一中国后,在岭南设郡,并实行“移民实边”政策,有计划地将中原人移居岭南,进一步密切了境内南越族与中原汉族的联系,南越族人部分融于汉族,出现了境内第一次民族融合。
东汉初年,对大部分仍保持原来的生产方式、语言和风俗习惯的越人及其后裔,史籍不再称“越”,而称“俚”。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战乱, 大量南迁,北燕王后裔冯融家族迁居新会后,部分南迁高凉。
刘宋时期,境内俚人十多倍于 。梁大同初年(535至537),出身于世为南越首领的冼氏家族的俚人杰出领袖冼英与 高凉太守冯宝结婚,促进了俚族与汉族的融合。
至唐代,俚族的大部分已融合于汉族,其余部分陆续与别的民族结合,形成新的民族,俚族消失。宋代,今信宜和化州与广西相连的一带山区居住着新形成的瑶族和壮族。
元、明、清时期,境内瑶族和壮族更直接更普遍吸收汉族文化和生产技术,至清代乾隆年间,已全融合于汉族,编入当地居民户籍,土著少数民族消失。 民国时期,化县与广西相接的人口稀少的地方,有壮族迁入居住,形成壮族小村庄;也有不少壮族女青年嫁到与广西相邻的化州、信宜等地。
此外,还有为数不多的少数民族工作人员调入境内,但户籍上多填为汉族。
四、电白水东这个名字的来历电白于梁大通二年(公元528年)析高凉置郡,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建县,均以“电白”为名。
缘由何来,传说有二。一说,电白初建定址时,其后山为宝山。
在宝山的悬崖峭壁上有一岩洞名龙湫岩,深不可测。若投石至岩中,立即雷电交加,白光闪烁,因而便将这个郡定名为电白郡。
隋改郡为县时,治所未变,即今之高州市长坡旧城村。明成化年间,县治所自旧城迁神电卫城(今电城),县名如故。
二说,自电白至雷州半岛,地处粤西南,地多干旱,一年四季都有雷电,尤以夏季为多,常毁物伤人畜,因而便有电白、雷州之地名称谓。此说以电白多雷电而得名。
[。
五、电城镇的历史历史沿革: 电城镇是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
隋、唐代属连江县。唐开元元年(713),高州治所曾徙治于此。
宋开宝五年(972)随县并入电白县,属下保宁乡。 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置神电卫于此,为县治所在地。
清代为典史所下辖的山兜堡、白蕉堡、庄垌堡地。民国初为镇和一区。
1941年为附城乡、海北乡、庄垌乡、保宁乡。 1950年12月县治迁往水东镇,但电城之名不改。
1957年称电城乡。 1958年9月为红旗人民公社。
1959年6月为电城人民公社。 1968年,设电城镇。
1983年12月撤社置区,1987年,电城区并入电城镇。 2003年12月,合并爵山镇后仍称电城镇。
简介: 电城镇地处广东省茂名市滨海新区东南沿海,是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总面积109平方公里,下辖28个村委会,5个居委会,281个自然村,人口136万,是茂名东南部沿海地区交通、文化、贸易中心和广东省中心镇。
六、茂名革命的历史和成就道光二十一年(1841)五月,电白县下暴雨,石壁岭开裂口数十米长,从中流出古木1根,粗数围。
道光二十二年(1842)茂名县大旱,失收,饥民四起索夺富户粮物,知府马丽文令各地团练武装镇压。 道光二十三年(1843)信宜县流行鼠疫。
道光二十五年(1845)二月,化州降大冰雹。四月,电白连降大雨,石壁岭开裂数十丈,地下深处流出古树1株,树干大数围。
道光三十年(1850)夏,电白竹开花结籽。七八月,信宜县凌十八率拜上帝会会众数千人(含凌十八父子兄弟4人)在大寮拜旗聚义,多次挫败信宜练勇的进攻,致信宜知县宫步霄被撤职。
又用妙计扣押前来“招抚”的茂名知县胡宗政。咸丰元年(1851)正月,凌十八起义军拟赴金田与洪秀全军会师,进军广西,围困玉林州城(今玉林市)36天,先后击败北流、博白、贵县、廉州的援兵,杀死兴业团总生员梁拱辰。
钦差大臣李星沅奉旨调动滇桂黔3省清兵与地方练勇万余人进行反包围。凌军寡不敌众,于四月初主动撤离玉林,回师信宜。
途经化州平定时,扩充吴三率领的拜上帝会众和饥民 3000人。七月十一日,占领罗定州的罗镜圩,凭险布防,与前来围攻的万余官军展开搏斗,坚守1年多,最后弹尽粮绝,于翌年七月二十八日,凌壮烈牺牲,全军覆没。
十一月,信宜县天地会首领何名科在安莪集众1000多人,活动于信宜、茂名、阳春、广西容县、岑溪、北流等地,劫富济贫, 打击清军。翌年九月,何在广西贵县被捕牺牲。
三合会李英于信宜大沙起义。 咸丰元年(1851)正月初一,化州地震,房屋颠簸。
咸丰三年(1853)广西谢八、罗四率领起义军进入化州一带。 信宜县建怀新书院。
咸丰四年(1854)开征厘金税,值百抽一。 夏秋茂名、信宜等地先后遭蝗灾,飞蝗蔽天。
咸丰五年(1855)罗定县张观年率众数千,广西刘亚蒂率众近万,先后进入信宜县;广西余其玺率义军进入化州劫富济贫,后受清军袭击,撤往广西。 夏洪水暴涨,高州城水深丈余,城内外房屋倒塌2000余间。
咸丰六年(1856)信宜县德亮围(今金垌)暴雨,山崩冲出玉石,当地群众用以雕制玉器出售。 电白水东设抽厘局,征收出入口货物厘金。
咸丰七年(1857)四月,茂名、信宜、电白、化州等地大饥荒,斗米千钱。 咸丰十年(1860)正月电白地震。
咸丰十一年(1861)一月一日,化州地震。二十日复大震。
二月广东天地会首领陈金(三水县人)率起义军进茂名、信宜、化州,在信宜县城建立“大洪国”首府。同治二年(1863),陈金被诱杀。
其部将郑金献出信宜县城,投降清军。 同治元年(1862)电白县鼠疫流行,降红雨,民众称血雨。
同治三年(1864)信宜县水口横茶村开始生产青瓷器。 同治十二年(1873)电白知县于沆在电城兴办东西义学。
同治十三年(1874)一月,信宜县特大洪灾,淹没民房数百间, 溺死村民数十人。 光绪元年至六年(1875~1880)信宜县连续6年流行鼠疫。
光绪二年至十四年(1876~1888)信宜县山区连续12年老虎伤人。 光绪三年(1877)设电白水东厘厂,辖两家滩、黄坡、石门(吴川县)、安铺(廉江县)4个分卡,稽征出入口商货税。
光绪七年(1881)三月二日,茂名县降冰雹大如碗。 三月法、美天主教传教士在化州县宝圩陵江东畔赠医,开用西药在当地治病先例。
光绪八年(1882)彗星现,亮光成片。 电白县出土铜鼓1只,高19尺,直径24尺,鼓面周边铸有蛤蟆4只。
光绪九年(1883)十月,电白荔枝开花结实。 光绪八年至十三年(1882~1887)电白县、化州和茂名县先后出土铜鼓各1只。
光绪十一年(1885)冬,茂名县流 行牛瘟。 六月电白降冰雹。
十月信宜某地星陨如雨。十一月二十一日晚始,电白县某地连续三晚降陨石,密如降雨。
光绪十三年(1887)七月十三日,高州巡道王之春首次在府城设电报局,开通由岸步(安铺)经石城(廉江)、化州至茂名电报线路。使用15瓦手摇电报机。
光绪十四年(1888)茂名、电白流行鼠疫。 光绪十五年(1889)七月十五日,茂名县地震,房屋颠簸,牲畜狂奔,池鱼跃岸。
在茂名县城北门外建立育婴堂。 光绪十六年(1890)秋,四县多次发生地震,化州多处地陷。
高、雷、廉各城镇流行鼠疫。 法国传教士先后在信宜县东镇、电白县电城和水东等地建天主教堂。
光绪十七年(1891)从顺治十五年开始到是年,先后六修《高州府志》共96卷,五修《茂名县志》共43卷,六修《信宜县志》共50卷,四修《电白县志》8册30卷,四修《化州志》。 光绪十七年至宣统二年(1891~1910)茂名、信宜、化州等地连年流行鼠疫,有些地方1/3人死亡。
高州知府英麟死于鼠疫。 光绪十八年(1892)冬,茂名、信宜严寒,树木、屋瓦结冰,屋檐冰凌盈尺,禽畜、河鱼、草木冻死。
四县有集市130个。 信宜知县敖式设中义学堂。
光绪二十年(1894)水东港复航,有定期客、货轮直通江门、广州等地。 光绪二十四年(1898)五月,广西北流农民李兆光、李玲堂率天地会会众数千人进攻信宜、茂名两地,后被清兵击退。
光绪二十六年(1900)夏,茂名县连续7昼夜降大雨,曹江一带洪水泛滥,民舍没顶,人登山,不能熟食。
七、电海中学有什么历史吗茂名市电白区电海中学坐落于水东镇三角墟开发区。现在,该校为广东省一级学校,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创建学校。
电海中学坐落在城区水东三角开发区,学校规模宏大,环境优美,师资力量雄厚,设施设备完善,拥有先进的现代信息教学系统。是茂名市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该校于2001年6月被评为省一级学校,2002年2月被茂名市定为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创建学校,2003年以名校办民校创建了电海中学附属中学。该校推行人性化、校本化、民主化、科学化的管理,教育教学工作与时俱进,成绩显著,多次荣获市、省及国家级奖励和荣誉。
八、茂名市电白区电白中学有多大电白区电白中学位于茂名市电白区水东镇历史文化老街——澄波街133号,占地面积14885亩,学校地址为原电白区第一中学校区,电白区第一中学于2006年搬迁到现在电白区海滨大道133号办学,保留地址编号,同为133号。
电白中学校区是广东省美丽校园,背靠电白城区两大公园之一的东湖公园,面朝大海,可以看到美丽的水东湾红树林。与电白区第一小学相邻,所在地附近为电白传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附近 机关单位众多,办事方便。交通便利,公交直达,步行10分钟可以到电白区第一客运站和第二客运站。
附近大型商业小区众多。其中电白公务员小区——电白区委区 大院宿舍区就在附近。
九、电城镇的历史历史沿革:
电城镇是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隋、唐代属连江县。唐开元元年(713),高州治所曾徙治于此。
宋开宝五年(972)随县并入电白县,属下保宁乡。
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置神电卫于此,为县治所在地。
清代为典史所下辖的山兜堡、白蕉堡、庄垌堡地。民国初为镇和一区。
1941年为附城乡、海北乡、庄垌乡、保宁乡。
1950年12月县治迁往水东镇,但电城之名不改。
1957年称电城乡。
1958年9月为红旗人民公社。
1959年6月为电城人民公社。
1968年,设电城镇。
1983年12月撤社置区,1987年,电城区并入电城镇。
2003年12月,合并爵山镇后仍称电城镇。
简介:
电城镇地处广东省茂名市滨海新区东南沿海,是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总面积109平方公里,下辖28个村委会,5个居委会,281个自然村,人口136万,是茂名东南部沿海地区交通、文化、贸易中心和广东省中心镇。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