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历来

中秋历来,第1张

乡味与乡情

作者:王京

那轮家乡的中秋明月,我已有多少个寒暑未曾相见?怕是十个手指都不够数了。特意拍了一张照片,打算在这个中秋节给父母寄回去。

爸爸妈妈,女儿早就长大了,这两道菜,从我小的时候起,你们就经常做给我吃,如今离家万里,故乡的菜香依旧和我在一起,。

我们一家人,住在蜀地的长江边上,爸爸一向擅长炒肉菜,鱼香肉丝就是一绝,我走过了这麽多地方,品尝过无数的川菜馆,这道菜始终没有比爸爸炒的更好吃的。而且,在我们家里,有一个传统,就是我每一次回家,在家里吃到的第一顿饭,总是离不开鱼香肉丝。

还记得我第一次出远门回家,是刚上大学的第一个寒假,从温煦的天府之国,跑到寒风凛冽的北京,在十二月底,因为开水房外冻结的薄冰,结结实实的摔了个跟头,一个月过去,直到放假,伤口反复感染,我走路还是一瘸一拐的,第一次回家,路走的格外辛苦,辗转千里,火车汽车,回到家已是凌晨一两点。四川的冬夜,寒意沁骨,家里的温暖菜香,却飘进了心里,爸爸还是那麽好脾气的说:快吃饭吧,刚炒好的鱼香肉丝。他的言语那麽平静,好像我这个从小就想往外跑的女儿,并不曾离家多日,只是晚上放学归来,又乖乖的坐着吃饭了。这一次的鱼香肉丝,也许并不是爸爸炒的最好吃的一次,但却让我最真切的感受到了,“家”这个字眼,是多麽的温柔。后来,我快出国了,爸爸开始赶鸭上架的教我炒菜,其中自然少不了鱼香肉丝。关于“色香味”的要领说了很多,可是,就我这水准,几年来一直做饭,鱼香肉丝始终炒的不伦不类,爸爸,你看到照片,就不要笑话我的刀工或是上色什麽的,好不好?

妈妈因工作很忙,并不怎麽做饭,青菜却炒的非常有灵气,几瓣蒜,几粒干辣椒,麻利的往油锅里一扔,青菜一倒,铲子左翻右翻,一盘菜就娇艳欲滴的出锅了。我做的蒜炒青菜,最低的家常水准,名头也不响,只是想让妈妈知道,我可是坚决贯彻她的“健康节食法则”:少吃米饭少吃肉,多吃蔬菜才能瘦。我的妈妈是天底下最能审时度势的妈妈,最讲究“此一时彼一时”。

儿行千里,父母常忧,爸爸妈妈,你们的女儿会照顾自己了,也正在学著照顾自己的小家,还会照顾你们的未来。那轮中秋的月,要等到我们一家人真正团聚的时候,才算得上最明最亮吧。

中秋皓月思先侨

作者:梅振才 纽约华埠

我没有见过祖父,只珍存著一帧他在芝加哥冼衣店工作时的残旧照片。上世纪二十年代,他像当年侨乡的很多父兄一样,离乡别井,离妻别子,背负乡愁,飘洋过海,来到美国这块“新大陆”,追逐“金山梦”……

我无法想像祖父当年的落寞和艰辛。只知道,他离乡时祖母尚年青,有三个儿子,最大的只有十岁。浩瀚的大洋隔开两岸的亲人。潮起潮落,四十年过去了,祖父一次都未能回乡探望亲人。最后贫病交加,客死他乡。当时我正在北京读大学,噩耗传来,不禁写下一首悼诗,哀悼素未谋面的祖父,和与他一样命运的父老:

落魄天涯四十秋,云山万里水悠悠。

悲风易断还家梦,浊酒难销去国愁。

杵声凝血泪,浮生客恨逐江流,

寂寥孤冢横荒岸,无限烟波一海鸥。

二十五年前,我追随祖父的足迹,也来到埋葬了祖父青春的“新大陆”。我先到芝加哥郊区的华侨坟场,在祖父凄清的墓前献上一束鲜花。也许是喝侨乡的水长大,我最钟情到处寻觅和凭吊先侨的遗迹。最令我震憾的,是参观两所移民历史博物馆:纽约的“哀离思”岛和加州的天使岛。先辈的屈辱、艰辛和牺牲,令我唏嘘不已。

中秋之夜,皓月当空。我总是情不自禁想起祖父和几代先侨,他们是移民荆棘路的拓荒者!饮水思源,对先侨的最好纪念,是继承和发扬他们的爱国爱乡传统和艰苦奋斗精神。

谁能体谅我的心

作者:黄锦文 布鲁伦

夜深人静,月光如水。如果在这样的夜晚不经意间翻开放在茶几下相册,思乡之情就会油然而生。那就来一支Kenny G的萨克斯曲《回家》吧,让它带著我那些难以得到抚慰的诉求飘向故乡,再斟一杯用爱和离别调和的苦酒去燃起思乡之火焰在胸中燃烧。

我知道,十年中,故乡已沧桑巨变,但晨曦中清脆的自行车铃声依然在我的耳畔回响;十年后,上海人已今非昔比,但我依然想问我的朋友你们可好?往日的故事早已尘封;往日的朋友也已杳无音信;惟有我的思念与日俱增。我的父母早已是古稀之年,步态蹒跚,百病缠身。昔日膝前嬉闹的孙子如今已高出爷爷许多,偶尔在电话里说上两三句却是语无伦次。我真是对不起。妈妈总是在电话的那一端跟我说,“什麽什麽地方又造了什麽什麽。”爸爸总是在电话的那一端跟我说,“侬回到上海保证连路也不认得了!” 字里行间流露的殷切期盼,叫我辗转反侧。日薄西山的老人能再有多少年啊!令我归心似箭。生活了三十多年的上海居然在我的脑海里的形象变得越来越神秘了?我的心被拨撩得奇痒难忍。回去吧,去打开束之高阁的往事,去寻觅如烟飘散的朋友;回去吧,让十年中经历的种种是是非非和酸甜苦辣统统抛到九霄云外,一走了之!

但命运却已把我们和纽约紧紧地连在了一起。孩子在纽约生活的时间是在上海时间的两倍,他所有的朋友和老师都在这里。十年的交融使他与这块土地密不可分,这里已成了他的第二故乡。他进入了这里最好的公立高中,他有他的梦想,那也是我的梦想,因为他是我生命的延续,我怎能让他半途而废?!,我难以抉择,我的心灵备受煎熬。又怎一个“归”字可以了却?!

白霜逐渐染上我的双鬓,酿造了十年的思乡之酒亦愈发浓烈。每逢佳节来临,我不敢登高远望,也不想举杯消愁,让我的心如水般地平静吧,可那支萨克斯曲《回家》总是萦绕在我的脑际挥之不去…。

思念父亲

作者: 赖该发 新泽西

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张照片是2004年春妻子在家乡为父亲拍的它是父亲这一生最后的一张照片每当看到这张照片就让我想起那年中秋节,想起那个与父亲一起度过的最后一个中秋节

中秋节是个全家人团圆的节日我自从1989年来美求学却多年没有回去和亲人一起过过中秋节直到2004年中秋节我终于有机会和国内的亲人团聚,但它却是一个不寻常的中秋节2004年中秋节前得知父亲重病,于是在节前回去看望父亲回去见到父亲是在医院的重症病房里,当看到父亲时他已经很虚弱,需要用氧气帮助维持呼吸真不敢相信一直很硬朗的父亲会瘦成这样,我的心里痛苦不堪当他看到我回来站在他的床前时,眼睛里充满了喜悦和欣慰我知道,他一定很高兴我在病房里和父亲度过了十几年来唯一的一个中秋节第二天一生辛劳的父亲就永远地离我而去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我和父亲就这样匆匆地团聚,又匆匆地离别,并且是永远地离别如今我只能通过照片思念著已故的父亲有首歌里唱到:"找点空闲,找点时间,领著孩子常回家看看,带上笑容,带上祝愿,陪同爱人常回家看看"这对于我们远在他乡的人们更要如此希望朋友们能常回家看看亲人们祝愿大家中秋节快乐!

思念

作者:杨美薇 纽约

我是父母亲的独生女儿,从小就常常听到亲戚朋友们半开玩笑地说,我和父母亲是三位一体,不可分离的。可是现在呢,残酷的现实却无情地把我们分隔的非常遥远,非常遥远

这张照片是1992年夏天,我出国留学十多年之后,第一次回国探亲,在家中拍摄的。不幸的是,1998年的重阳节,母亲因病去世,这种三个人共聚一堂的日子,从此成为了永久的回忆,和无限的思念。

母亲是一位元钢琴教师,也是我音乐上的启蒙老师,在我童年的时代一个中秋节的晚上,她创作了一首美丽的中秋儿歌,送给我作为中秋礼物。我念念不忘这首儿歌。每当我看到母亲那慈祥的照片,心中都会情不自禁地唱起这首歌。为了纪念母亲,我把这首歌改编成为一首钢琴小曲,名为“中秋之歌”。

说到父亲,他是我心中最尊敬,最钦佩,最值得骄傲的人,父亲是一位建筑工程师。

父亲不但在事业上有成就,在日常生活中又是一个模范丈夫和模范父亲。

1979年11月,为了进一步学习音乐和钢琴,我来到了纽约。1986年父亲突然中风,却为了不影响我的学习情绪,他毅然独自承受疾病的折磨,完全不让我和母亲知道。过了很久,一个亲戚无意中透露出这种情况。1989年,我拿到钢琴演奏硕士学位,才赶回广州去照顾父亲。可是父亲再度两次中风,行动越来越不方便。

父亲今年已经87岁,双目失明。孤寂的他,生活在黑暗无光的世界里,。

今年中秋节,我将会回到父亲身旁,在他的耳边,唱我那中秋之歌

柔柔月光祖孙情

作者:北京中文学校 洪艾莉 (指导老师 赵义军)

浩浩苍穹,月光如水。在柔柔的月光中,我仿佛看到了姥姥温柔的微笑,聆听著姥姥柔和的话语,感受著姥姥轻柔的抚摸……

姥姥就是我心中的明月,就像这张照片中,我依偎在姥姥的身边,就有享不尽的呵护、关怀、温暖、幸福。

我出生后,妈妈工作很忙,姥姥照顾我长大,因此我和姥姥朝夕相处。姥姥对我的关怀就像月光一样,温柔、细腻,无所不在地追随著我。渴了,有温度适合的水;饿了,有营养可口的饭菜;冷加衣,热打扇,夜盖被,日陪伴——在姥姥的悉心呵护下,我健康地长大,几乎从来没有生过什麽大病。

姥姥曾经是大学老师,她也是我的启蒙老师。儿时,她教我唱歌、画画,上学后,她辅导我做功课。最使我受益的是,姥姥说一口轻柔漂亮的“京片子”,每天听著姥姥那林间清风般的话语,我虽然生在美国,长在美国,第一语言却是标准的普通话。至今,我到中国旅游,人家都拿我当地道的北京女孩儿。

姥姥的爱温柔细腻,她永远知道我最需要的是什麽。小时候,我喜欢绒毛玩具,姥姥就给我买各种各样的绒毛玩具,柔软的玩具环绕著我,就像姥姥的爱包围著我。长大一点后,我在外边遇到什麽不顺心的事,总能被姥姥一眼看出。听著姥姥温和耐心的劝解,开导,我心中的“冰块”不知不觉中溶化了。姥姥是我的知心人。

前年,姥姥回中国去了,我觉得自己的生命仿佛缺少了什麽。我想念姥姥,刻骨铭心的想念——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望著天上的明月,我相信姥姥也会在月光下想念著我。

黄汝斌:旅居纽约的华侨,晚年经营地产生意,2000年2月5日去逝。根据他的遗嘱,“黄汝斌基金会”已在最近几年捐赠于中国贫困乡村的教育170万美元。

四世同堂

作者:Kathy Luo

思乡之情是剪不断,理还乱。1990年我带著60美金只身来美,儿子阴差阳错未获得莶证。这一隔竟是16年,甚至几十年。在美国从零开始,艰苦奋斗,身份问题廹在眉睫,我移民去了加拿大。

第一次回国是离家第九年,拿到了加拿大的绿卡、才回去看望老父和儿子。儿子却有一大堆的怨言,我很无奈。(我于70年代离婚)1997年我与一位美国先生结婚,又辗转从加拿大回到美国。在美国虽然已有家,在中秋节之际仍免不了对故土和亲人思念。

中文台这个思乡、思亲、的节目也牵动了我的心,阴晴圆缺不能两全。今年7月、我和丈夫回上海探亲,父亲已高夀93岁、小孙子四个半月,摄得一张全家福照片、“四世同堂”寄上。寄遥中秋节团圆的宿愿。

少壮离户老大回,

乡音不改鬓毛衰,

辛欣几多游子泪,

同堂四世甚感怀。

我灿烂的黎明

作者: 黄治平纽泽西

这是我的故乡,闽江的起点,位于美丽的山城--福建南平。

照片的景色是我二十岁前朝夕相处的地方。小时候,每当我走到我们家住在半山腰的小阳台上时,照片里的景色总是一次又一次深深地印在多的心里;我的梦就象闽江的河水,是从这里开始的。

来美十几年了,其间走过了许多的名山,大川;但留在多心灵深处的只有这*“山围八面绿,水绕二江青”的故乡山水。它是我心灵的港湾,灿烂的黎明。无论我生活怎样的状况(顺境或逆境),照片里的地方总能给我很大的鼓舞和力量。它是我心中的歌,滋润著我的梦;它是我母亲河,永保我有一份赤子情。

思念战友

作者:陈玫 纽约 皇后区

拿著这张泛黄斑驳的相片,我的心回到了36年前,1970年6月4日,我们这一批16,17岁的“知识青年”在喧天的锣鼓声中哭别了亲友。到了黑龙江建设兵团。在大田里滚了两个多月的泥巴。第一次放一天假,我们最兴奋而期待的就是一起拍张相片寄给家人。记得那天我们5点钟起床,步行40多里才到团部唯一的照相馆,为了题词我们争论了好久,题上豪言壮语觉得太虚伪,写上真心的词句又怕挨斗,最后才由我无奈又无力的写上“边疆……”后面的6点省略号(被相馆去掉)象征我们茫然而无知的前程……。36年过去,中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我也来到美国,当年我们一起抡挑重担,想家一起抱头痛哭的战友都渐渐失去联系。人海茫茫不知现在大家可都安好?唯有这张相片在每年的中秋节拿出来看看,思念著我们那纯真,茫然,彷徨的蹉跎岁月。给孩子们讲我们那一代离奇的故事。亲爱的战友们,姐妹们!今晚你们是否也拿著相片互相的思念与祝福呢? 2006年9月15日

  乡味与乡情

  作者:王京

  那轮家乡的中秋明月,我已有多少个寒暑未曾相见?怕是十个手指都不够数了。特意拍了一张照片,打算在这个中秋节给父母寄回去。

  爸爸妈妈,女儿早就长大了,这两道菜,从我小的时候起,你们就经常做给我吃,如今离家万里,故乡的菜香依旧和我在一起,。

  我们一家人,住在蜀地的长江边上,爸爸一向擅长炒肉菜,鱼香肉丝就是一绝,我走过了这麽多地方,品尝过无数的川菜馆,这道菜始终没有比爸爸炒的更好吃的。而且,在我们家里,有一个传统,就是我每一次回家,在家里吃到的第一顿饭,总是离不开鱼香肉丝。

  还记得我第一次出远门回家,是刚上大学的第一个寒假,从温煦的天府之国,跑到寒风凛冽的北京,在十二月底,因为开水房外冻结的薄冰,结结实实的摔了个跟头,一个月过去,直到放假,伤口反复感染,我走路还是一瘸一拐的,第一次回家,路走的格外辛苦,辗转千里,火车汽车,回到家已是凌晨一两点。四川的冬夜,寒意沁骨,家里的温暖菜香,却飘进了心里,爸爸还是那麽好脾气的说:快吃饭吧,刚炒好的鱼香肉丝。他的言语那麽平静,好像我这个从小就想往外跑的女儿,并不曾离家多日,只是晚上放学归来,又乖乖的坐着吃饭了。这一次的鱼香肉丝,也许并不是爸爸炒的最好吃的一次,但却让我最真切的感受到了,“家”这个字眼,是多麽的温柔。后来,我快出国了,爸爸开始赶鸭上架的教我炒菜,其中自然少不了鱼香肉丝。关于“色香味”的要领说了很多,可是,就我这水准,几年来一直做饭,鱼香肉丝始终炒的不伦不类,爸爸,你看到照片,就不要笑话我的刀工或是上色什麽的,好不好?

  妈妈因工作很忙,并不怎麽做饭,青菜却炒的非常有灵气,几瓣蒜,几粒干辣椒,麻利的往油锅里一扔,青菜一倒,铲子左翻右翻,一盘菜就娇艳欲滴的出锅了。我做的蒜炒青菜,最低的家常水准,名头也不响,只是想让妈妈知道,我可是坚决贯彻她的“健康节食法则”:少吃米饭少吃肉,多吃蔬菜才能瘦。我的妈妈是天底下最能审时度势的妈妈,最讲究“此一时彼一时”。

  儿行千里,父母常忧,爸爸妈妈,你们的女儿会照顾自己了,也正在学著照顾自己的小家,还会照顾你们的未来。那轮中秋的月,要等到我们一家人真正团聚的时候,才算得上最明最亮吧。

  中秋皓月思先侨

  作者:梅振才 纽约华埠

  我没有见过祖父,只珍存著一帧他在芝加哥冼衣店工作时的残旧照片。上世纪二十年代,他像当年侨乡的很多父兄一样,离乡别井,离妻别子,背负乡愁,飘洋过海,来到美国这块“新大陆”,追逐“金山梦”……

  我无法想像祖父当年的落寞和艰辛。只知道,他离乡时祖母尚年青,有三个儿子,最大的只有十岁。浩瀚的大洋隔开两岸的亲人。潮起潮落,四十年过去了,祖父一次都未能回乡探望亲人。最后贫病交加,客死他乡。当时我正在北京读大学,噩耗传来,不禁写下一首悼诗,哀悼素未谋面的祖父,和与他一样命运的父老:

  落魄天涯四十秋,云山万里水悠悠。

  悲风易断还家梦,浊酒难销去国愁。

  杵声凝血泪,浮生客恨逐江流,

  寂寥孤冢横荒岸,无限烟波一海鸥。

  二十五年前,我追随祖父的足迹,也来到埋葬了祖父青春的“新大陆”。我先到芝加哥郊区的华侨坟场,在祖父凄清的墓前献上一束鲜花。也许是喝侨乡的水长大,我最钟情到处寻觅和凭吊先侨的遗迹。最令我震憾的,是参观两所移民历史博物馆:纽约的“哀离思”岛和加州的天使岛。先辈的屈辱、艰辛和牺牲,令我唏嘘不已。

  中秋之夜,皓月当空。我总是情不自禁想起祖父和几代先侨,他们是移民荆棘路的拓荒者!饮水思源,对先侨的最好纪念,是继承和发扬他们的爱国爱乡传统和艰苦奋斗精神。

  谁能体谅我的心

  作者:黄锦文 布鲁伦

  夜深人静,月光如水。如果在这样的夜晚不经意间翻开放在茶几下相册,思乡之情就会油然而生。那就来一支Kenny G的萨克斯曲《回家》吧,让它带著我那些难以得到抚慰的诉求飘向故乡,再斟一杯用爱和离别调和的苦酒去燃起思乡之火焰在胸中燃烧。

  我知道,十年中,故乡已沧桑巨变,但晨曦中清脆的自行车铃声依然在我的耳畔回响;十年后,上海人已今非昔比,但我依然想问我的朋友你们可好?往日的故事早已尘封;往日的朋友也已杳无音信;惟有我的思念与日俱增。我的父母早已是古稀之年,步态蹒跚,百病缠身。昔日膝前嬉闹的孙子如今已高出爷爷许多,偶尔在电话里说上两三句却是语无伦次。我真是对不起。妈妈总是在电话的那一端跟我说,“什麽什麽地方又造了什麽什麽。”爸爸总是在电话的那一端跟我说,“侬回到上海保证连路也不认得了!” 字里行间流露的殷切期盼,叫我辗转反侧。日薄西山的老人能再有多少年啊!令我归心似箭。生活了三十多年的上海居然在我的脑海里的形象变得越来越神秘了?我的心被拨撩得奇痒难忍。回去吧,去打开束之高阁的往事,去寻觅如烟飘散的朋友;回去吧,让十年中经历的种种是是非非和酸甜苦辣统统抛到九霄云外,一走了之!

  但命运却已把我们和纽约紧紧地连在了一起。孩子在纽约生活的时间是在上海时间的两倍,他所有的朋友和老师都在这里。十年的交融使他与这块土地密不可分,这里已成了他的第二故乡。他进入了这里最好的公立高中,他有他的梦想,那也是我的梦想,因为他是我生命的延续,我怎能让他半途而废?!,我难以抉择,我的心灵备受煎熬。又怎一个“归”字可以了却?!

  白霜逐渐染上我的双鬓,酿造了十年的思乡之酒亦愈发浓烈。每逢佳节来临,我不敢登高远望,也不想举杯消愁,让我的心如水般地平静吧,可那支萨克斯曲《回家》总是萦绕在我的脑际挥之不去…。

  思念父亲

  作者: 赖该发 新泽西

  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张照片是2004年春妻子在家乡为父亲拍的它是父亲这一生最后的一张照片每当看到这张照片就让我想起那年中秋节,想起那个与父亲一起度过的最后一个中秋节

  中秋节是个全家人团圆的节日我自从1989年来美求学却多年没有回去和亲人一起过过中秋节直到2004年中秋节我终于有机会和国内的亲人团聚,但它却是一个不寻常的中秋节2004年中秋节前得知父亲重病,于是在节前回去看望父亲回去见到父亲是在医院的重症病房里,当看到父亲时他已经很虚弱,需要用氧气帮助维持呼吸真不敢相信一直很硬朗的父亲会瘦成这样,我的心里痛苦不堪当他看到我回来站在他的床前时,眼睛里充满了喜悦和欣慰我知道,他一定很高兴我在病房里和父亲度过了十几年来唯一的一个中秋节第二天一生辛劳的父亲就永远地离我而去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我和父亲就这样匆匆地团聚,又匆匆地离别,并且是永远地离别如今我只能通过照片思念著已故的父亲有首歌里唱到:"找点空闲,找点时间,领著孩子常回家看看,带上笑容,带上祝愿,陪同爱人常回家看看"这对于我们远在他乡的人们更要如此希望朋友们能常回家看看亲人们祝愿大家中秋节快乐!

  思念

  作者:杨美薇 纽约

  我是父母亲的独生女儿,从小就常常听到亲戚朋友们半开玩笑地说,我和父母亲是三位一体,不可分离的。可是现在呢,残酷的现实却无情地把我们分隔的非常遥远,非常遥远

  这张照片是1992年夏天,我出国留学十多年之后,第一次回国探亲,在家中拍摄的。不幸的是,1998年的重阳节,母亲因病去世,这种三个人共聚一堂的日子,从此成为了永久的回忆,和无限的思念。

  母亲是一位元钢琴教师,也是我音乐上的启蒙老师,在我童年的时代一个中秋节的晚上,她创作了一首美丽的中秋儿歌,送给我作为中秋礼物。我念念不忘这首儿歌。每当我看到母亲那慈祥的照片,心中都会情不自禁地唱起这首歌。为了纪念母亲,我把这首歌改编成为一首钢琴小曲,名为“中秋之歌”。

  说到父亲,他是我心中最尊敬,最钦佩,最值得骄傲的人,父亲是一位建筑工程师。

  父亲不但在事业上有成就,在日常生活中又是一个模范丈夫和模范父亲。

  1979年11月,为了进一步学习音乐和钢琴,我来到了纽约。1986年父亲突然中风,却为了不影响我的学习情绪,他毅然独自承受疾病的折磨,完全不让我和母亲知道。过了很久,一个亲戚无意中透露出这种情况。1989年,我拿到钢琴演奏硕士学位,才赶回广州去照顾父亲。可是父亲再度两次中风,行动越来越不方便。

  父亲今年已经87岁,双目失明。孤寂的他,生活在黑暗无光的世界里,。

  今年中秋节,我将会回到父亲身旁,在他的耳边,唱我那中秋之歌

  柔柔月光祖孙情

  作者:北京中文学校 洪艾莉 (指导老师 赵义军)

  浩浩苍穹,月光如水。在柔柔的月光中,我仿佛看到了姥姥温柔的微笑,聆听著姥姥柔和的话语,感受著姥姥轻柔的抚摸……

  姥姥就是我心中的明月,就像这张照片中,我依偎在姥姥的身边,就有享不尽的呵护、关怀、温暖、幸福。

  我出生后,妈妈工作很忙,姥姥照顾我长大,因此我和姥姥朝夕相处。姥姥对我的关怀就像月光一样,温柔、细腻,无所不在地追随著我。渴了,有温度适合的水;饿了,有营养可口的饭菜;冷加衣,热打扇,夜盖被,日陪伴——在姥姥的悉心呵护下,我健康地长大,几乎从来没有生过什麽大病。

  姥姥曾经是大学老师,她也是我的启蒙老师。儿时,她教我唱歌、画画,上学后,她辅导我做功课。最使我受益的是,姥姥说一口轻柔漂亮的“京片子”,每天听著姥姥那林间清风般的话语,我虽然生在美国,长在美国,第一语言却是标准的普通话。至今,我到中国旅游,人家都拿我当地道的北京女孩儿。

  姥姥的爱温柔细腻,她永远知道我最需要的是什麽。小时候,我喜欢绒毛玩具,姥姥就给我买各种各样的绒毛玩具,柔软的玩具环绕著我,就像姥姥的爱包围著我。长大一点后,我在外边遇到什麽不顺心的事,总能被姥姥一眼看出。听著姥姥温和耐心的劝解,开导,我心中的“冰块”不知不觉中溶化了。姥姥是我的知心人。

  前年,姥姥回中国去了,我觉得自己的生命仿佛缺少了什麽。我想念姥姥,刻骨铭心的想念——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望著天上的明月,我相信姥姥也会在月光下想念著我。

  黄汝斌:旅居纽约的华侨,晚年经营地产生意,2000年2月5日去逝。根据他的遗嘱,“黄汝斌基金会”已在最近几年捐赠于中国贫困乡村的教育170万美元。

  四世同堂

  作者:Kathy Luo

  思乡之情是剪不断,理还乱。1990年我带著60美金只身来美,儿子阴差阳错未获得莶证。这一隔竟是16年,甚至几十年。在美国从零开始,艰苦奋斗,身份问题廹在眉睫,我移民去了加拿大。

  第一次回国是离家第九年,拿到了加拿大的绿卡、才回去看望老父和儿子。儿子却有一大堆的怨言,我很无奈。(我于70年代离婚)1997年我与一位美国先生结婚,又辗转从加拿大回到美国。在美国虽然已有家,在中秋节之际仍免不了对故土和亲人思念。

  中文台这个思乡、思亲、的节目也牵动了我的心,阴晴圆缺不能两全。今年7月、我和丈夫回上海探亲,父亲已高夀93岁、小孙子四个半月,摄得一张全家福照片、“四世同堂”寄上。寄遥中秋节团圆的宿愿。

  少壮离户老大回,

  乡音不改鬓毛衰,

  辛欣几多游子泪,

  同堂四世甚感怀。

  我灿烂的黎明

  作者: 黄治平纽泽西

  这是我的故乡,闽江的起点,位于美丽的山城--福建南平。

  照片的景色是我二十岁前朝夕相处的地方。小时候,每当我走到我们家住在半山腰的小阳台上时,照片里的景色总是一次又一次深深地印在多的心里;我的梦就象闽江的河水,是从这里开始的。

  来美十几年了,其间走过了许多的名山,大川;但留在多心灵深处的只有这*“山围八面绿,水绕二江青”的故乡山水。它是我心灵的港湾,灿烂的黎明。无论我生活怎样的状况(顺境或逆境),照片里的地方总能给我很大的鼓舞和力量。它是我心中的歌,滋润著我的梦;它是我母亲河,永保我有一份赤子情。

  思念战友

  作者:陈玫 纽约 皇后区

  拿著这张泛黄斑驳的相片,我的心回到了36年前,1970年6月4日,我们这一批16,17岁的“知识青年”在喧天的锣鼓声中哭别了亲友。到了黑龙江建设兵团。在大田里滚了两个多月的泥巴。第一次放一天假,我们最兴奋而期待的就是一起拍张相片寄给家人。记得那天我们5点钟起床,步行40多里才到团部唯一的照相馆,为了题词我们争论了好久,题上豪言壮语觉得太虚伪,写上真心的词句又怕挨斗,最后才由我无奈又无力的写上“边疆……”后面的6点省略号(被相馆去掉)象征我们茫然而无知的前程……。36年过去,中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我也来到美国,当年我们一起抡挑重担,想家一起抱头痛哭的战友都渐渐失去联系。人海茫茫不知现在大家可都安好?唯有这张相片在每年的中秋节拿出来看看,思念著我们那纯真,茫然,彷徨的蹉跎岁月。给孩子们讲我们那一代离奇的故事。亲爱的战友们,姐妹们!今晚你们是否也拿著相片互相的思念与祝福呢? 2006年9月15日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972508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20
下一篇2023-10-2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