潢川县人民政府网的潢川十二五规划之潢光一体化

潢川县人民政府网的潢川十二五规划之潢光一体化,第1张

按照功能对接、产业互补、资源共享、生态共建的要求,坚持把潢光一体化放在信阳发展的大格局中去谋划,加强体制机制创新,加大工作力度,完善规划编制工作,提升建设理念和标准,动员全市力量,着力推进潢光的区域对接、优势互补、资源共享、错位发展,加快推进潢光一体化进程,逐步实现潢光一体化发展,力争“十二五”末,使潢光初步形成基础设施共建、产业互补、资源共享、功能协调的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全力打造成为豫东南、皖西、鄂北区域性中心城市;交通、通讯枢纽城市;以轻工、商贸为主的生态宜居复合型城市。

突出城市特色,推进功能对接。充分发挥两县优势,通过整合区域资源,强化产业互补,完善服务设施,突出文化、教育、旅游、休闲、娱乐功能相互对接,功能互补。

实现相向发展,推进空间对接。按照“五大复合”理念,树立“一盘棋”的思想,加快编制潢光一体化发展建设总体规划、区域控制性规划等规划,加强功能性组团建设,加快城市用地功能布局、城市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等多方面的统一规划建设,重点做好潢河两岸集景观、休闲、居住、商业、观光旅游为一体的综合片区、万亩花卉基地等重点项目建设,进一步密切空间联系,实现相向发展,推进空间对接。

加快通道建设,推进城区对接。完善两城间铁路、高速公路和国道路网建设,加快推进潢光路、滨河大道等快速通道建设,加强供排水、电、气、暖、通讯等地下管网建设,优化通道沿线加工业、现代物流业、商住、文化和生态建设布局,推进城区对接。

统筹产业布局,推进产业对接。结合两县实际,合理产业定位,优化产业布局,重点推进潢光产业带建设,加快推进潢川西部工业集聚区、东部经济技术集聚区建设,重点做好王岗高科技示范园、食品工业集聚区等园区建设,着力发展现代物流业、食品加工、花卉产业、特色养殖等产业,逐步实现两县的产业对接。 建立共享机制,推进服务对接。推行教育、科技、文化、旅游资源共享和金融、电信、电力等同城化,推进服务对接。

加强生态共建,推进生态对接。构建生态共建机制,加快建设两县城之间主要干道两侧绿色走廊,规划建设潢河两岸生态景观带,着力建设大型主题广场和主题公园项目,着力发展都市型农业、观光农业和花卉产业等产业,强化潢河、南大河等流域综合治理,实现生态协调共建,推进生态对接。 “一心”,即以潢川

县城区和城区外围的傅店镇、隆古乡、伞陂寺镇、白店乡、卜塔集镇等五个卫星城镇为核心增长极。“两带”,即以由东西向横穿全县的312国道而成的城镇带,自西向东依次贯穿傅店镇、中心城区、潢川经济技术开发区、伞陂寺镇、黄寺岗镇、桃林铺镇;以由南北向纵穿全县106国道而成的城镇带,自北向南以此贯穿牛岗集、魏岗乡、中心城区、白店乡和仁和镇。

“三轴”,即以338省道为一级发展轴,贯穿双柳树镇、仁和镇、彭家店集等乡镇;以008县道和县域东部环路为两个二级发展轴,分别贯穿魏岗乡(牛岗集)、来龙乡、踅孜镇、上油岗乡等乡镇和上油岗乡、桃林铺镇(黄湖农场)、张集乡、江家集镇、双柳树镇等乡镇。

“四区”,即四个城镇发展协调区,即以中心城区、傅店镇、隆古乡、伞陂寺镇、白店乡、卜塔集镇为西部城镇发展协调区;以双柳树镇、仁和镇、江家集镇、传流店乡为南部城镇发展协调区;以魏岗乡、来龙乡、踅孜镇、上油岗乡、谈店乡为北部城镇发展协调区;以桃林铺镇(黄湖农场)、黄寺岗镇、张集乡为东部城镇发展协调区。

历届修志

元代以前光州有旧志多种,皆散佚。(参考张国淦《中国古方志考})明志初修于弘治间,知州张辉主修,书十卷,《千顷堂书目》、《明史·艺文志》均著录。张辉,仅知其弘治间来任,它皆 潢川出土的文物

无考。再修于嘉靖间,葛臣纂,喻时序。葛臣宇子良,潢川县举人,时任光州通判,热衷修志,除纂此州志外,又纂潢川县志,书流传至今。喻时,光山人,嘉靖十七年(1538)进士,仕至南京兵部侍郎,《明史》有传。《晁氏宝文堂书目》著录《光州志》一种,疑为以上二书之一。三修于万历三年(1575年),知州陈烨延州人陈璋纂修。陈烨,福建龙溪举人,万历二年来任。陈璋,举人,曾任刑部员外郎。《脉望馆书目》、《澹生堂藏书目》各著录《光州志》一种,四册,疑为此书。以上三书皆佚。清代凡六修:顺治、康熙二朝各修一次,乾隆、光绪二朝各修二次(一种日光绪《光州乡土志》),书悉存。民国时曾修县志,历时多年稿就,只印一册即停,现仅存印本,余稿皆佚。明代以来共修志十种,存者七;佚者三,皆为明志。

历史名人

春申君——黄歇塑像

春申君黄歇(?~前238),中国战国时期四公子之一,周朝黄国(潢川)贵族后裔。黄歇游学博闻,善辩。考烈王元年,以黄歇为相,封为春申君。赐淮北地12县。

春申君明智忠信,宽厚爱人,以礼贤下士、招致宾客、辅佐治国而闻于世。顷襄王时,秦昭王派大将白起带兵打败韩国和魏国后,联合韩、魏两国共同讨伐楚国,形势危急,顷襄王派能言善辩的春申君出使秦国,说服秦昭王退兵。顷襄王病重,春申君设计使留在秦国作为人质的楚太子完逃回楚国即位,即考烈王。考烈王任他为相。在秦军围攻邯郸时,春申君带兵救援。后又为楚北伐灭鲁。

当时楚考烈王无子,春申君以此为忧。后来,春申君娶赵人李园之妹。李园妹有身孕后,献于考烈王,生子被立为太子(即楚幽王),而李园妹被立为王后。李园因此逐渐掌握大权,蓄养死士,欲杀春申君。考烈王病死后,李园令人埋伏于棘门之内,杀死春申君及其全家。

春申君因保太子登基有功而官封令尹,地封故吴之地,上海都在其封域之内。春申君任相以来,做了许多为百姓称道的好事,春申理水、出兵救赵等故事传遍吴越之地。

上海的母亲河黄浦江的得名以及上海简称“申”,都缘于上海城市之父——春申君黄歇。

元代文学家——马祖常

马祖常(1279-1338),字伯庸,光州(今潢川)人。祖宗雍古部人,居靖州天山(今内蒙古自治区四子王旗西北)。高祖锡里吉思,金末为凤翔兵马司判官,死后赠封恒州刺史,子孙按照“以官为姓”的惯例改姓马。曾祖月合乃,跟随元世祖忽必烈至汴,累官礼部尚书;父润,同知漳州路总管府事,曾任光州监军,始居光州。王实味(1906年3月12日-1947年7月1日),作家,河南潢川人,妻子刘莹。

自然条件

地形、地貌

潢川地处大别山侧洪积扇向淮北平原过渡地带,合肥-潢川盆地西侧,地质结构属淮阳古陆边缘的一部分,地貌为剥蚀侵蚀类型,地势南高北低,略向东北倾斜。境内淮凤岗、七里岗、黄寺岗与寨河、潢河、白露河、春河“三岗四河”相间分布,淮河沿县北侧东流,将全县地貌分为三个类型:南部为低山丘陵,面积占114%;中北部为垄岗,面积占657%;沿河为平原洼地,面积占229%。

气候、土壤

潢川位于亚热带北部的边缘,为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的季风湿润气候。年均日照时数2092小时,太阳辐射量11825千卡/平方厘米,无霜期226天,全年平均温度153℃,年均降雨量1039毫米。土壤类型多种多样,共有三个土类、7个亚类、17个土属、61个土种,其中水稻土占68%,黄棕壤土占264%,潮土占56%。

资源、特色

潢川水资源充足。水资源年均总量7347亿立方米,地表径流占79%、地下水占13%、过境水占

潢川贡面(6张)879%。动植物资源丰富。县域内有高等植物247科839种,脊椎动物3类30目295种,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13种、省重点保护动物18种。特色产业闻名遐迩。潢川是中国花木生产基地,花卉种植面积达18万亩,卜塔集镇被命名为“中国花木之乡”;华英集团被誉称为“中国鸭王”,年生产加工樱桃谷鸭7000万只,产品畅销韩、日、中东、俄罗斯和香港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华鳖为正宗原产地,年产生态中华鳖(甲鱼)36万公斤,被誉为“甲鱼王国”。此外,潢川贡面、卜集州姜、淮南麻鸭、高桩馒头、三股油叉等地方名产名吃享誉全国。

综合实力

发展目标

富强潢川。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综合竞争力显著增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7%,2015年全县生产总值达到2242亿元,继续在全市各县域中保持领先地位,经济总量力争翻一番,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46亿元,年均增长13%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到3373亿元,年均增长26%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00亿元,年均增长20%。经济结构调整和优化取得显著进展,三次产业发展的协调性不断增强,到2015年,三次产业结构优化到20:39:41。

宜居潢川。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大力推进“潢光一体化”建设,统筹城乡发展,推进产业融合、产城融合,继续加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推进交通、通信、供电、供排水、供热、供气和治理污染等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和网络化发展,基本实现基础设施现代化。建成区面积达到5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达到50 万人左右。

和谐潢川。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有显著提高,2015年,城镇居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达到24018元,农村居民人均年纯收入达到10596元。全县居住、出行、文化、卫生和环境等条件有较大改善,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不断推进。到2015年,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分别达到95%、98%,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覆盖率分别达到94%和94%。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十二五”期间累计城镇新增就业36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27万人,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呈现新局面。

生态潢川。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资源利用率明显提高,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得到有效控制,县域环境质量明显提高,公众的环保和生态意识明显提升,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得到明显改善,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到2015年,林木覆盖率达到366%,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0%以上、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均达到85%以上,“十二五”期间,万元生产总值能耗累计降低17%,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强度分别控制在38kg/万元和48kg/万元以内。

活力潢川。明确改革优先顺序和重点任务,进一步调动各方面改革积极性,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加快推进行政管理体制,为科学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不断拓展新的开放领域和空间,完善更加适应发展开放型经济要求的体制机制,以开放促发展、促改革、促创新。

相关数据

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经济规模持续扩张初步核算,2005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6011亿元,比上年增长126%。其中:第 华英集团

一产业增加值2128亿元,增长116%;第二产业增加值2275亿元,增长174%;第三产业增加值1608亿元,增长83%。三次产业结构为354:378:268,去年初步形成的“二一三”格局得到进一步巩固。全县人均生产总值达到7646元,约折合925美元。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全年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299亿元,增长195%,占全县经济总量的比重由上年的486%提高到498%。

经济运行质量有所提高全年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按可比口径计算增长381%。城乡居民收入分别增长142%和122%。

市场物价运行平稳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15%,涨幅比上年回落35个百分点。居民消费价格中,食品价格上涨22%,烟酒及用品上涨22%,居住价格总水平上升52%。就业再就业工作成效显著年末全县在岗职工人数38869人,比上年增加341人。全县新增就业岗位9411个,下岗再就业人员再就业4680人,全县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5%,比上年末下降007个百分点。

在河南洛阳市偃师市境内,有这样一座小镇:

这里是古代"中原四大名镇"之一,也是著名的古文化 旅游 圣地,唐代著名高僧玄奘法师即出生于此,还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唐恭陵。

不过,这座小镇虽在当地名气很大,但比较尴尬的是,该镇地名外地人一读就错。

这座小镇,就是缑氏镇。

在全国地名生僻字中,河南包括郇封镇、汜水镇、秣陵镇、晁陂镇、踅孜镇、胙城乡、昝岗乡以及缑氏镇在内的多个地方,都属于易读错地名。

说起缑(gōu)字,在日常生活中并不常见。缑用作姓氏,总人口数在大陆也为列入前三百位。因此,很多外地人在第一次看到缑氏镇之名时,都不免会将其错读成(hóu)氏镇。

今天,小南就来跟大家聊一聊缑氏镇。

缑氏 历史 悠久,因系春秋时期周灵王缑姓皇后的诞生地而得名。

西周时为缑邑,秦统一六国后,推行郡县制,在缑邑设立缑氏县,与偃师齐名。后因朝代变更、区划调整,缑氏县有经几废几置。最后于北宋熙宁八年(即公元1075年)废县为镇,属偃师县(即今河南偃师市)。

新中国成立后,这里又由镇先后改为公社、区、乡,直到1994年再次改为镇后,至今未变。占地面积8031平方公里,下辖24个行政村,273个村民组,总人口近7万人。

厚重的 历史 ,为缑氏孕育了众多的名胜古迹。其中,影响力最大、知名度最高的又莫过于玄奘故里和唐恭陵。

玄奘故里

玄奘故里为唐代著名高僧玄奘法师的出生地,位于缑氏镇北部的陈河村。

提起玄奘法师,可能有人还会想一想是谁,但是提起《西游记》李的唐僧,绝对可以说是家喻户晓。而唐僧的原型便是玄奘法师。

玄奘故里占地16000余平方米,由玄奘故居、皇家寺院佛光寺(始建于唐神龙元年)、陈家花园(玄奘本名陈祎)、凤凰台、马蹄泉、晾经台、西原墓地奇哥景点构成。

唐恭陵

唐恭陵为唐高宗李治于武则天之子李弘的陵墓,位于缑氏镇东北的滹沱岭上。

整座陵园占地面积330000余平方米,是洛阳唐陵中规模最大的一座。现存价值最高的为神道。其两侧自北向南,依次排列着翁仲三对、天马一对、望柱一对,作工细腻,雕造精美。

其中东排第一二翁仲之间,有唐高宗李治亲书的《孝敬皇帝瑞德记》石碑一通,具有有重要的 历史 价值和较高的书法艺术价值。

因唐恭陵为研究唐代陵寝制度、墓仪规制、丧葬习俗的珍贵资料,故被列为第五批全国文物保护单位,受到国家重点保护。

双柳树镇,总面积845平方公里,人口51万人。

卜塔集镇,总面积40平方公里,全镇总人口26万人。

江家集镇,面积96平方公里,人口38万人。

张集乡,区域面积961平方公里,总人口346万人。

传流店乡,总面积422平方公里,总人口33878人。

魏岗乡,总面积1231平方公里,总人口52万人。

谈店乡,面积12525平方公里,总人口5万人。

桃林铺镇,人口351万人,总面积116平方公里。

隆古乡,总面积为75平方公里,人口25770人。

人口:约80万人

人口密度:480人/km2

潢川县位于河南省东南部,北临淮河,南依大别山,居信阳地区中心。2009年被河南省0增加为省直管县试点,凸显了潢川在河南经济与城镇建设中的重要地位,也将为全国探索省直管县提供有益的试点与借鉴。全县人口80万,总面 积1666.1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97万亩,水域面积16万亩。

潢川县辖4个街道、9个镇、8个乡:春申街道、定城街道、弋阳街道、老城街道、双柳树镇、伞陂镇、卜塔集镇、仁和镇、付店镇、踅孜镇、桃林铺镇、黄寺岗镇、江家集镇、传流店乡、魏岗乡、张集乡、来龙乡、隆古乡、谈店乡、上油岗乡、白店乡。

潢川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是中华黄氏发源地。春秋称黄国,汉代为弋阳,盛唐谓光州,民国二年更名潢川。后设潢川专署,1952年并入信阳。历史上名人荟萃,古迹文物遍布。为战国春申君之故地,元朝文豪马祖常之家乡。黄国故城气势恢宏,蔡番青铜器精美绝伦,清代铁旗杆赫然矗立,吴道子墨迹碑刻出神入化,倾倒过无数文人墨客、名士风流。潢川风光旖旎,景色迷人,玉带般的小潢河穿城而过,如虹双桥飞架南北,春申、弋阳两城相峙:河上点点白帆,时有渔舟唱晚;两岸亭台楼阁,夜半灯火阑珊。再有望河楼、三义观、晴堤新柳、七里清泉等景物,如涛如画、因得“豫南小苏州”和“鱼米之乡’’之美称。

产业

潢川县是全国粮食大县、首批商品粮基地县、科技工作先进县、体育工作先进县、全国生态建设示范县,省对外开放县、经济体制改革试点县、生猪外贸出口基地县。农业资源十分丰富,农林牧副渔业蓬勃发展,鳖、鸭、花、猪、渔等特色农业享誉全国。工业已形成轻纺、机电、食品、化工、建材、饲料等六大工业体系,培育出了华英、亚美、旭牛三大集团。华英是全国151家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和全国质量管理先进企业。商业贸易发达,是鄂、豫、皖三省交界处的商品集散地。

潢川自然资源丰富,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光热丰裕,四季分明,盛产稻米、小麦、油菜、红麻、水产、畜禽、花卉、茶叶等。特色农业甲鱼年产35万公斤,有“甲鱼王国”之称;樱桃谷鸭养殖量达2400万只,居世界第—;花卉面积5万多亩,有200多个属类,是全国花木示范基地县和国家授牌的“花木之乡”。

潢川是全省26个推进城镇化进程重点县,城市建成区已达19平方公里,城镇人口19万人。城市供水、供电、道路基础设施条件好,功能齐全。有11万伏、22万伏两个中心变电站和日供水8万吨水厂。中等城市总体规划已经省0批准实施。2005年,城市建成区面积达286平方公里,比“九五”末增加98平方公里;城镇人口27万人,比“九五”末增加112万人。至2006年,该县规划建设发展目标是城市建成区达到三十三平方公里,城镇人口三十二万人,城市化水平达到百分之三十八以上。至2010年,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五十平方公里,城镇人口达到五十万,城市化水平达到百分之六十左右。

2006年全县生产总值达到70亿元,增长146%,一、二、三产业分别增长105%、173%和16%。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43亿元,增长202%;财政支出达到525亿元,增长125%。

潢川独特的优势,宽松的环境,优惠的政策,正在吸纳着八面来风。明天的潢川将更加美好,更加灿烂辉煌!

潢川县区位优势

交通

潢川区位优势独特,交通通讯发达。位于鄂、豫、皖三省交界的“黄金”地带。国道312、106线,沪陕高速公路和大广高速公路分别在县城交汇;国家西气东输支线工程经过潢川,并设中心气站;京九和沪乌光缆交汇潢川,开通了10万门程控电话和移动通讯。具有沟通南北,承东启西的独特交通、通讯中枢条件。潢川还是河南7个重要铁路枢纽中唯一的县。潢川县 京九铁路-宁西铁路

郑州市 京广铁路-陇海铁路

信阳市 京广铁路-宁西铁路

南阳市 洛湛铁路-宁西铁路

新乡市 京广铁路-焦兖石铁路

商丘市 京九铁路-陇海铁路

洛阳市 陇海铁路-洛湛铁路

建置沿革

今潢川前光州州治。光州南朝梁置,治所在光城(今光山)。之前可远溯至三国魏,称七阳郡,置县曰大阳,为郡治。唐、五代至宋,或日光州大阳郡,或日弦州,或曰蒋州,不一而足。戈阳县于隋改日定城县。唐太极元年(712年)移治定城(今潢川),降至金、元,光州之名遂确立不变。明初定城省入州,改属南直隶凤阳府,旋仍归属汝宁府。领光山、固始、商城、息四县,清雍正二年(1742年)升为直隶州,领县如旧。民国3年(1914年)光州废,改为潢川县,属汝阳道。建国后,属潢川专区,专署驻本县,1952年合并于信阳专区,至今不变。

潢川专区

潢川专区原为中原解放区鄂豫区所属的一专区和二专区,1949年合并为潢川专区,专署驻潢川县。辖潢川、光山、新县(原经扶县改称)、商城、固始、罗山、息县等7县。 1952年由固始、潢川、息县3县析置淮滨县(驻乌龙集)。同年,撤销潢川专区,原潢川专区所属潢川、光山、新县、商城、固始、罗山、息县、淮滨等8县并入信阳专区。

2009年被河南省0列为河南省第一个省直管县,凸显了潢川在河南经济与城镇建设中的重要地位,也将为全国探索省直管县提供有益的试点与借鉴。

历届修志

元代以前光州有旧志多种,皆散佚。(参考张国淦《中国古方志考}))明志初修于弘治间,知州张辉主修,书十卷,《千顷堂书目》、《明史·艺文志》均著录。张辉,仅知其弘治间来任,它皆无考。再修于嘉靖间,葛臣纂,喻时序。葛臣宇子良,固始县举人,时任光州通判,热衷修志,除纂此州志外,又纂固始县志,书流传至今。喻时,光山人,嘉靖十七年(1538)进士,仕至南京兵部侍郎,《明史》有传。

《晁氏宝文堂书目》著录《光州志》一种,疑为以上二书之一。三修于万历三年(1575年),知州陈烨延州人陈璋纂修。陈烨,福建龙溪举人,万历二年来任。陈璋,举人,曾任刑部员外郎。《脉望馆书目》、《澹生堂藏书目》各著录《光州志》一种,四册,疑为此书。以上三书皆佚。清代凡六修:顺治、康熙二朝各修一次,乾隆、光绪二朝各修二次(一种日光绪《光州乡土志》),书悉存。民国时曾修县志,历时多年稿就,只印一册即停,现仅存印本,余稿皆佚。

明代以来共修志十种,存者七;佚者三,皆为明志。

潢川县位于河南省的东南部,南依大别山,北临淮河,地处豫、鄂、皖三省的连接地带,地处东经114°53′~ 115°21′,北纬31°52′~ 32°22′之间。县境东连固始,西靠光山,南接商城,北与息县、淮滨隔淮河相望,为豫东南的中心。

潢川县城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名城,一水东流,城分南北,两桥相连,独具一格。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区域优势进一步凸现。京九、宁西铁路,阿深和罗叶高速,国道312和106干线,京九、乌沪两条光缆和西气东输两条支线均经过潢川,形成了五个黄金“十字交叉”,使潢川县具有沟通南北、承东启西的独特交通通讯中枢条件。

2021年1月,第四批河南省食品安全达标县(市、区)名单出炉,潢川县上榜。

2020年11月,水利部公布第三批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区)名单,潢川县上榜。

2020年11月,2020年中国茶业百强县排行榜出炉,潢川县位列第90名。

2020年6月,潢川县列入第二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鄂豫皖片区)。

2019年8月,2019年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名单出炉,潢川县在列。

2019年3月,潢川县列入第一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鄂豫皖片区)。

2018年12月,农业农村部授予潢川县“国家级渔业健康养殖示范县(第四批)”称号。

2018年8月,潢川县获得第四批全国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先进单位殊荣。

2018年2月,潢川县上榜2017年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名单。

2005年,潢川县位列2005年度全国肉类生产百强县第83名。

潢川古称光国,西周初为黄国,春秋盟齐晋被楚国所灭。距离县城西北5公里有黄国故城遗址,土夯结构保存完好,高度5-7米,经历2000余年屹立不倒。是中华黄姓发源地,战国春申君黄歇故里。西汉初黄地置弋阳县(潢川建县之始),东汉初弋阳为弋阳候国。三国时期,魏文帝黄初元年置弋阳郡,辖弋阳、期思、轪和西阳4县,隶豫州,始系郡、县同治。南北朝时期,更名定城。宋、齐、北魏、北齐、北周,曾改为南郢州、淮南郡,仍隶豫州。隋文帝元年废淮南郡,复弋阳郡,统定城、光山、殷城、固始、期恩、乐安6县,隶杨州。唐高祖武德三年改弋阳郡为光州(治光山),以定城名为弘州(隶光州),睿宗太极元年徙光州治定城(潢川名光州之始),辖定城、光山、固始、仙居、殷城5县,隶淮南道。宋徽宗宣和元年升光州为光山军,领属依故;高宗改光州为蒋州,未几即复;宁宗建州为两城,南城为县治、北城为州治。明朝将南北城统称光州。清雍正升光州为直隶州,隶河南布政使司,辖光山、固始、息县、商城4县。民国二年,改光州直隶州为潢川县;十七年,为第三行政区治所,辖潢川、光山、固始、息县、商城、信阳、罗山、正阳8县;二十一年,为河南第九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辖潢川、光山、固始、息县、商城、信阳、罗山、经扶(今新县)8县。1949年1月潢川解放,设潢川专署,1952年并入信阳至今。

驾车路线:全程约595公里

起点:踅孜镇

1从起点向正西方向出发,行驶100米,左转

2行驶370米,右前方转弯

3行驶62公里,直行进入龙飞街

4沿龙飞街行驶103公里,右转进入Y005

5沿Y005行驶44公里,左转进入京广线

6沿京广线行驶78公里,进入三环路

7沿三环路行驶420米,过右侧的上卡司客服中心潢川店约100米后,直行进入三环路

8沿三环路行驶360米,在第2个出口,直行进入沪霍线

9沿沪霍线行驶49公里,左转

10行驶67公里,直行进入潢上路

11沿潢上路行驶177公里,到达终点(在道路左侧)

终点:上油岗派出所

来龙乡夹塘水库的面积大约为14万亩。

来龙乡,隶属于河南省信阳市潢川县,地处潢川县北部,东隔潢河与谈店乡相望,南部和西部与魏岗乡为邻,北临淮河,东、北部与踅孜镇接壤。

来龙乡夹塘埂水库面积79平方公里,库容总量3404万立方米。

潢川县来龙乡夹塘埂水库始建于1969年,1971年投入使用。

3726立方米每秒。截止2023年6月19日,罗山县小潢河全长140公里,流域面积2400平方公里,至潢川县踅孜镇两河村入淮河,流经潢川县境长度52公里,本县汇流面积5574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径流12亿立方米,最大流量3726立方米每秒(1968年),最小为零,河道纵坡降约千分之118米。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975788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20
下一篇2023-10-2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