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国内流行的清宫戏中出现了大量貌美如花的皇后、妃嫔和格格们,令人很是惊艳。然而,接受过九年义务教育的小伙伴应该都知道,历史课本上清末老照片上的人物,要么面黄肌瘦,要么罗锅驼背、长着一张猴脸,相貌可以说远不及今天的你我,更别说是什么美女了。
看到古今对比的人都会有这样的疑问,难道清朝盛行丑女? 还是现在人的审美发生了变异?其实,在阅片无数的看鉴君看来,当时的女性一点也不比现在丑。
在我们的历史课本上由于篇幅有限,只放了几张清末皇室妃子的照片,因为人物形象过于丑陋,所以给我们的感觉就是清朝时期的女性颜值都很一般。其实这是一个很大的误会,在当时的条件和大环境下,即使今天意义上的美女穿越回去也不会比照片里的人物美上多少。
首先,当时的摄影技术非常落后,堪称“照妖镜”,不仅没有美拍和滤镜,曝光所需的时间也非常长。可以想象一下,拍照之前正襟危坐半个小时是什么感受?等到开拍的时候早已经生无可恋,所以最终拍出来的人物往往身体僵硬、表情呆滞,好像临刑前的遗照。
另外,当时国人对摄影这门现代技术并不了解,根据传统迷信思想,她们总觉得照相会把自己的魂儿给勾走,所以内心或多或少有些忐忑。又累又害怕,照片的效果自然好不到哪里去。再加上当时的底片非常贵,拍出一张照片,即使不满意也只能含泪接受,简直比身份证照还要坑。
当时的妆容和服饰也有很大的影响,旗装和方发际线对美女来说具有毁灭性的打击。就算是迪丽热巴,把头发梳的光溜溜的,再将发际线修成方型,也一样避免不了丑女的形象。
还有最重要的一点是:照片拍摄于我国封建社会的末期。积贫积弱,腐朽不堪的清廷,对外割地赔款,丧权辱国;对内疯狂剥削、压榨老百姓,社会风气萎靡不振。在这种末日般的气氛下,无论是上层贵族还是底层劳动人民都已经失去了自信,极度缺乏活力和朝气。
在不良社会风气的毒害和贫弱的环境下,即便是美女也精神萎靡、眼神空洞、气色差,自然拍不出什么好看的照片。
到了民国时期,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晚清的萎靡气象被部分清扫,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自由程度都有了一定提高,于是同样“一批人”换了身衣服和妆容,拍出来的效果明显比之前漂亮很多。
现在我们之所以会觉得清朝时期的人丑,也和现代人颜值普遍“较高”有关,讲道理,现在化了妆就等于换了头,如果再用上PS嗯,我就不评论了,你们喜欢就行,反正没有必要评论那些没有滤镜的,毕竟你的粉也不薄对吧?哈哈哈哈。
我希望大家都认真的喜欢自己,脸上的痣也好,下巴上的赘肉也罢,毕竟每一个小的缺点都有它自己的故事,PS又有什么资格把它抹掉呢?用PS照片没问题,但是千万别让PS模糊掉你独一无二的个性。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对于让人变美的技术一直都在进步,时代造就了审美,审美也造就了一个时代的美。或许在后人眼里说不定我们也都是一个个丑八怪。
1、三书:按照中国传统的礼法,指的是礼聘过程中来往的文书,分别是“聘书”——订亲之书,在订婚时交换;“礼书”——礼物清单,当中详列礼物种类及数量,过大礼时交换;“迎书”——迎娶新娘之书,结婚当日接新娘过门时用。
2、六礼:是指由求亲、说媒到迎娶、完婚的手续。分别为“纳采”——俗称说媒,即男方家请媒人去女方家提亲,女方家答应议婚后,男方家备礼前去求婚;
“问名”——俗称合八字,托媒人请问女方出生年月日和姓名,准备合婚的仪式;“纳吉”——即男方家卜得吉兆后,备礼通知女方家,婚事初步议定;
“纳征”——又称过大礼,男方选定吉日到女方家举行订婚大礼;“请期”——择吉日完婚,旧时选择吉日一般多为双月双日,不喜选三、六、十一月,三有散音;
不选六是因为不想新人只有半世姻缘;十一月则隐含不尽之意。“亲迎”——婚礼当天,男方带迎书亲自到女方家迎娶新娘。
3、安床:在婚礼前数天,选一良辰吉日,在新床上将被褥,床单铺好,再铺上龙凤被,被上撒各式喜果,如花生、红枣、桂圆、莲子等,意喻新人早生贵子。
抬床的人、铺床的人以及撒喜果的人都是精挑细选出来的“好命人”——父母健在、兄弟姐妹齐全、婚姻和睦、儿女成双,自然是希望这样的人能给新人带来好运。
4、闹洞房:旧时规定,新郎的同辈兄弟可以闹新房,老人们认为“新人不闹不发,越闹越发”,并能为新人驱邪避凶,婚后如意吉祥。
5、嫁妆:女方家里的陪送,是女方家庭地位和财富的象征。嫁妆最迟在婚礼前一天送至夫家。嫁妆除了衣服饰品之外,主要是一些象征好兆头的东西;
如:剪刀,寓意胡蝶双飞;痰盂,又称子孙桶;花瓶,寓意花开富贵;鞋,寓意白头偕老;尺,寓意良田万顷等等。当然各地的风俗和讲究都不一样。
6、上头:男女双方都要进行的婚前仪式。也是择定良辰吉日,男女在各自的家中由梳头婆梳头,一面梳,一面要大声说:一梳梳到尾,二梳梳到白发齐眉,三梳梳到儿孙满地,四梳梳到四条银笋尽标齐。“上头”是一个非常讲究的仪式。
梳头要用新梳子,助“上头”的人必须是“全福之人”,即这人是六亲皆全,儿女满堂之人。
7、撑红伞:迎亲的当天,由新娘的姊妹或伴娘搀扶中娘家门,站在露天的地方,姊妹或伴娘在新娘头顶撑开一把红伞,意为“开枝散叶”,并向天空及伞顶撒米。
8、换庚谱:男方和女方的家庭互相交换家谱,作为定亲的凭据。媒人提亲后,如男女的时晨八字没有相冲,双方就会换庚谱。
9、过文定,过大礼:男家会选择一个吉日,带著一些礼品到女家,礼品一般都是三牲,酒礼等,并正式奉上聘书。“过文定”举行後,就会举行“过大礼”的仪式,这是订婚的最隆重,也是最重要的仪式;因为这仪式过後就等如正式定立了婚约。
跟“过文定”一样,男家会选择一个吉日,带同聘金和各种礼品到女家;而女家亦会准备回礼礼品。礼品皆是均双数以取其“好事成双”之意。
10、哭嫁:据《礼记》记载“孔子曰:嫁女之家,三夜不息烛,思相离也。”在古时,因为交通没有现代的方便,女儿出嫁後,就很难有机会可以见到家人。
而事实上,出嫁後的女子也不是可以像今天一样,随时可以返回娘家探望家人的,回娘家需要得到夫家的批准。 此外也有以下的说法:说哭嫁是源自古时妇女不能拥有自由的婚姻,所以她们会用哭嫁的歌声,来控诉古时不公平的婚姻制度。
11、盖头:新娘子通常会以一边长三尺的正方形红围巾蒙在头上,这红色的围巾称为叫“盖巾”,俗称红盖头。通常是男掀女的红盖头。
对於盖头这种婚俗,一般有两种说法:其中一种说法是说盖头是为了遮羞;而另一种说法是说源自於古代的掠夺婚,表示新娘子蒙上盖头後就永远找不到回去的路了。
12、迎亲:古代婚配时,男方必须去迎亲。“亲迎”是六礼中最隆重的礼节。没有迎亲的新郎,就没有出嫁的新娘。古代亲迎,有徒步的,也有用车的,比较普遍的是用八人大轿去迎亲。 抬轿的人必须身体强壮,遇上别人家的花轿,绝对不可以与他们碰头,必须绕著走。
迎亲回来时,还要找一条路回去,以取不会走回头路之意。如果途中经过庙,祠,坟,井、河等处,必须由男方娶亲的人手张红毡子将花轿遮著,作为“避邪”的意思。
如果在途中遇见出殡的队伍,迎亲的人会说“今天吉祥,遇上宝财!”因为棺材的谐音为“观财”,亦即看到财宝的意思,这样说主要是为了图个吉利。
13、拜堂:又称为“拜天地”,是婚礼中一个很重要的仪式。“拜堂”并不属於古“三书六礼”,这一婚俗於宋代以後非常流行,经过“拜堂”後,女方就正式成为男家的一员。“拜堂”时,主持婚礼的司仪会大声的说﹕“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交拜,齐入洞房。
”其实,拜天地代表着对天地神明的敬奉;而拜高堂就是对孝道的体现;至於夫妻拜就代表夫妻相敬如宾。
14、出门:出门是指新娘离开娘家的意思。当到达吉时的时候,女须由大妗姐背著上花轿;据说新娘双脚著地的话就会带来恶运。在出门的时候,新娘的嫂嫂是不可以相送的,这是因为嫂字有著扫帚星的扫字的谐音,是故人们相信嫂嫂於出门时相送会带来不吉利。
新娘出门时,由伴娘撑起红伞护著新娘,取其开枝散叶的意思。大妗姐及众姊妹一边行,一边向上空、伞顶及花车顶撒米,用来“喂金鸡”,意思指鸡啄米後便不会啄新娘。最後上花车前,新娘子会向送行的亲友鞠躬,以示谢意。
15、过门:过门的意思是新娘由女家出门後正式踏入男家家门,拜见翁姑及男家其他长辈。传说翁姑不可以在大厅直接看见新人进门,因为这样会相冲。所以当女方步入男家後,翁姑会由房间出来大厅会见新人。然後新郎新娘会先拜天地,後拜祖先。
新人会向翁姑奉茶跪拜。翁姑会说一些祝福语,并送首饰及礼物给新娘。新娘收到饰物後需即时戴上,以示谢意。然後,新人会向其他长辈及亲戚奉茶。
16、三朝回门:即归宁,三朝是指婚後的第三天,新娘由丈夫的陪同下,带备烧猪及礼品回娘家祭祖,然後再随丈夫回到夫家;相传在先秦时已有这样的习俗。归宁,就是回娘高向父母报平安的意思。
17、催妆:是男家派人携礼催请女家及早为新娘置妆的仪节。宋代,亲迎前三日,男家送催妆花髻、销金盖头、花扇等物至女家,女家则答以金银双胜御、罗花璞头、绿袍、靴等物。
18、送妆:是亲迎前数日,女家派人将嫁妆送至男家的仪节。嫁妆往往用箱笼装着,也有人家为炫耀陪嫁,将嫁妆用方桌一一铺开,排成一个纵队浩浩荡荡地送至男家。
19、铺房:是女家派人至男家铺设新房的仪节,有时和送妆同时进行。宋代,亲迎前一日,女家派人至新房铺设帐幔、被褥及其它房内器皿,并且备礼前来暖房。
20、酒筵:酒筵几乎是每对新婚夫妇行婚礼时必不可少的仪式,流传到今天,“吃喜酒”已成为民间行婚礼的简称。酒筵有蘩有简,规模不等,其最主要的意义是新郎新娘的婚姻得到了亲朋好友的承认。因此,酒筵也是婚礼中最具有社会意义的环节。
21、合酒:以线相连,新郎新娘各执其一,相对饮酒的仪式。酒杯一分为二,象征夫妇原为二体;以线连柄,则象征两人通过婚姻而相连。
扩展资料:
发展历史:
最初的婚礼形式大约始于原始社会末期,从相传始于伏羲时代的定婚“以俪皮(成对的鹿皮)为礼”逐渐演进,到夏商时的“亲迎于堂”,再到周代所具备的完整的“六礼”,已初步奠定了我国传统婚礼的基础。又经历代的发展,使各种各样的婚礼仪节更趋繁缛、热烈。
先秦时,包括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五种(加上正婚礼时的亲迎,即所谓的“六礼”),又逐渐演变出催妆、送妆、铺房等仪节。
汉平帝元始三年,刘歆等杂定婚礼,四辅公卿大夫传千朗史家属可行亲迎,次年立皇后亦纳采、卜吉。 魏晋南北朝时,皇太子的婚礼都没有请迎,自东汉到东晋时很多时都不依六礼成婚。
—中国传统婚礼
1924年,宣统帝溥仪被正式赶出生活了十六年的紫禁城。京师六十万旗人一夜之间需要自谋生路。(1912年,清廷虽然宣布退位,但根据协定民国还要支付皇室王公的俸饷俸米和八旗士兵的饷银饷米,但已经不是定期足额的供给。直到1924年,彻底没了。)
王公贵族尚且还能勉强维持生计,而普通的旗人早已走上了从典当到出租房子再到卖房,最后不得不租房的窘况。当年提起京师旗人就是“树矮墙新画不古,住家定是内务府,话大礼多动钱急,此人必是外八旗”。
小皇帝被赶出来,内务府自然也不能独存,而旗人失去了皇粮,再也无法动钱急了,话大礼多摆臭架子的毛病也有所收敛。最显著的就表现在旗人与民人通婚上。
溥仪
光绪年间,早已放开旗人与民人通婚(其实,清朝从没有规定旗人和民人不能通婚,很多民人的姑娘就嫁到旗人家庭,但旗人的姑娘很少嫁入汉人家庭),但当时的旗人与民人之间还是很少通婚。而此时旗人的政治和经济地位已经荡然无存,他们才放下架子与民人通婚。而京师中的富商巨贾也很想与旗人通婚(尤其与那些王公贵族之家),因为在他们心中,始终认为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并相信那些没落的王公府邸中的千金自有一种平民难以企及的高贵气质。
当时在京师阜成门内经营煤铺的山西人李昆生,就让自己的独子李罗坤娶了公爵府的千金马彩萍。当时的京师,只要一说酒行、煤铺、铁铺,皮货铺,油盐杂货铺,那肯定是山西人经营的。而其中又数酒行和煤铺生意最大。清朝时京师就有三宝之说,分别是黑煤、砂锅、老米饭。老米饭就是八旗兵领的老米(饷米),砂锅(不必多说),而黑煤就是从京师西边通过阜成门运到内城,所以京师九门之一的阜成门又被成为“煤门”。京师内城的住户都用煤烧火、烧炕,所以需求量相当的大。这也让以经营煤铺的李昆生生意相当红火。
李昆生在赚得盆满钵满后,一直向往过去王公贵族那种生活,不然他始终认为自己是“暴发户”。于是,他买了一座大四合院,有东西跨所,正房,后罩房,还有后花园。这还不够,他按照当时京师世家大族家的标配“天棚鱼缸石榴树,黄狗胖丫头”来布置四合院,所以他在家中栽种了石榴树,搭建了天棚,弄了鱼缸养了金鱼,最重要的是买了几条黄狗,还买了几名白白胖胖的使唤丫头。
即使这样,李昆生还是不满足,表面上虽然能达到王公贵族的排场,但本质上却还是差得很远。于是,他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他要让老李家的后代中流有王公贵族的血。而唯一的办法就是自己或独子李罗坤献身。虽然当时王公贵族已经大不如前,但让自己的女儿为别人做填房(妾),尤其是民人,那是绝对不可能的。所以,唯一能办成此事的就只有未婚的儿子李罗坤。当时讲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二十岁的李罗坤根本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只能听从父亲李昆生的。
而李昆生早已从媒婆那里知道了西直门附近马公爵府邸有位十五岁的千金,是府邸最受疼爱的老姑娘(老在旗人中是最小的意思)。李昆生也多方打听到马公爵府邸并不像其他的王公府邸败得那么快,府邸的排场还是相当的奢侈。于是,李昆生花重金让媒婆无论如何给撮合成。
当时那媒婆真是拿钱后没有说不成的姻缘,那嘴能把死得说活了。不论男方家男孩子长得如何,媒婆去女方家提亲时定会说:“某家有位小生,长得相当体面,白镜子儿,四方脸儿,胖胖儿的,身子魁梧,真是好模样儿。现在他父亲有某某差事或有某某生意做得相当不错,我可以落保,姑娘过去绝不能受气,您可以打听听,要是中意,等相看姑娘之后,定一个日子,您看看小小人儿。”当然媒婆如果去男方家又是另一套说辞。(在此不多说)。单说,李昆生让媒婆去了公爵府邸说亲后。公爵府邸并没有不满意,因为他们也知道李昆生在阜成门经营的生意相当大,也是有头有脸的人物。如果与李昆生家通婚并没有什么不可,毕竟旗人与民人早有通婚的,何况公爵府邸也江河日落,总有一天会坐吃山空,能傍上李昆生这样的富豪商贾之家,也是留有一条后路。
公爵和福晋考虑再三后,还是要先看看李昆生的儿子李罗坤再说。后来一看,李罗坤虽不像媒婆说的那样好,但长得也不赖。于是,两家愿意作亲,接着开始互换帖儿(男女生日时辰,找了算命批的,没有什么妨碍,是中等婚),这样两人就可以在一起,“合婚”也算成功了。其中,最高兴的就是李昆生了,和公爵府联姻可见是一个好的开始。但接下来的一件事却让李昆生发了愁。公爵福晋却派人对李昆生家人说道:“姑娘出嫁,公爵府不出任何嫁妆,并且还要他预备一万元作为彩礼。如果可以,一切过程都要按照旗礼进行。”
当时,这种“奇葩”的条件让谁也无法理解。因为当时都认为“姑娘就是赔钱的货”,意思就是姑娘出嫁,娘家需要出巨额嫁妆,一般富有的家庭,因为几个姑娘出嫁,最后都能把家里掏空。现在,公爵府不仅不出嫁妆,甚至还要巨额彩礼,这才把李昆生急得团团转。一万元对于李昆生来说并不是拿不出来,但在当时也确实不是一笔小数目(当时有人建了一座普通的四合院并置办了齐全的家具,总共才用了二千五百元)。
李昆生知道自己被公爵府“吃定”了,但为了能娶到公爵府的千金,他认了,一万元就一万元。接下来的事情很顺利,按照旗礼过程,选定好日子向女方家放定,之后在临结婚一个月前,男方过礼通信,又向女方家送了很多东西。临娶之日,女方家嫁妆出乎意料的预备了六十抬,有人就很纳闷,不是公爵府不预备嫁妆吗?而其实这些嫁妆都是李昆生为了面子偷偷花钱预备送到女方家的。而一万元的彩礼钱还是一分不少的进了亲家的腰包。
当把公爵府千金儿媳妇马彩云娶进家门后,李昆生虽然实现了自己的目的,但也是“大出血”,前前后后花了二万多元。就因为此事,之后李昆生总拿这事唠叨,最终被儿媳妇马彩云知道了。马彩云并没有埋怨公公李昆生,而是忌恨自己的阿玛和额娘。因为,在当时姑娘出嫁,娘家陪的嫁妆越多,姑娘在丈夫家越有面子,地位越高,有钱人都比着看谁的女儿出嫁陪的嫁妆多。而马彩云身为公爵府的千金,自己的阿玛和额娘居然一点嫁妆都没有陪送,甚至都是公公出钱置办的。
她实在想不通为什么,阿玛和额娘为何对老姑娘如此绝情。都说旗人家的姑娘性子烈,马彩云确实如此,居然一气之下下决心与阿玛和额娘老死不相往来。
我国历朝历代,都不乏有国色天香的美貌女子,如在江边浣纱的西施,和亲匈奴的昭君,拯救汉朝的貂蝉,和名满盛唐的杨玉环。她们的沉鱼落雁之貌,闭月羞花之姿,曾令多少文人墨客为之倾倒,写下了流芳百世的文学作品。
当然,封建 社会 除了她们四人以外,还有许多容貌出众的女子,而其中,最为后人所诟病的是清朝妃子,因为她们长得太丑了!
清朝末期,西方照相术传入中国,人们都对这个能把人固定在相片上的“魔法”啧啧称奇,就连慈禧太后也不例外,经常召见洋人照相师进宫,为自己和众妃嫔拍照。
从这些老照片中不难看出,清朝妃嫔的颜值只算得上是中等水平,甚至称得上丑陋,全然不像史书中描绘的那样“倾国倾城”。 于是清朝妃子的丑陋形象就深深地印在世人的脑海中。
然而,一组经过AI修复的清代老照片打破了这种偏见。原来,清朝众妃子中真的有长得漂亮的。她们的颜值甚至都不输今天的女明星,她们都是谁呢?
若论起清宫中最美的嫔妃,光绪皇帝的爱妃珍妃一定榜上有名。1889年,13岁的珍妃和姐姐一起入宫,成为了光绪帝的妃子。 相比于姐姐的腼腆木讷,活泼外向,聪明伶俐的珍妃更得皇上的喜爱。
光绪帝从小就在权势的尔虞我诈中艰难求生,因此他无比畏惧慈禧太后的摄政,厌恶隆裕皇后的监视。只有和珍妃独处时,他才能放下心中的戒备,做一个无忧无虑的“大男孩”。
除了性格好,光绪帝也十分喜欢珍妃的美貌。因为年代久远,所以珍妃并未留下很多照片,唯一一样还是黑白的但这并不妨碍后人欣赏他的美貌。后来,珍妃的这张黑白照被AI修复成功,人们得以直观地欣赏她的美丽容颜。
只见照片中的她,长着一张鹅蛋脸,眉毛纤细,鼻子小巧,嘴巴红润, 是一个非常美丽的满族姑娘。 她的头上还戴着清朝皇帝妃嫔独有的华丽旗头,可见她的身份是何等的高贵。
隆裕皇后和瑾妃也都有留下了照片,通过对比这三人的照片不难发现,其中珍妃的颜值是最高的,所以,光绪帝独宠珍妃,是再自然不过的了。
出众的美貌让珍妃独得皇上的专宠,但有句俗语说得好,“枪打出头鸟”,珍妃的高调很快引起了老佛爷,慈禧太后的不满。
后宫之中,推崇雨露均沾,最忌独享专宠。所以,对于光绪帝独宠珍妃一事,慈禧太后十分不满。她先是口头训诫了珍妃一番。希望她不要总是缠着皇帝,要谨言慎行,让皇帝专心于朝政。
而珍妃是个直性子的人,她认定自己做得没错,所以并未将老佛爷的这番话放在心里。从这以后,慈禧太后越发不喜欢珍妃了。
后来,光绪帝推崇维新变法,与守旧思想根深蒂固的慈禧太后产生了莫大的分歧。太后为了打压光绪帝,便处死了支持他变法的珍妃。 可怜的珍妃红颜薄命,成了权势斗争的牺牲品。
清宫最美嫔妃,不得不提一个人,她就是末代皇帝溥仪的皇后,婉容。婉容此人,比先帝的珍妃还要标新立异。
她出生名门,父亲郭布罗·荣源是个难得的明父,他崇尚男女平等,所以在婉容很小的时候,他就花重金请洋人老师来到府中,悉心教导女儿。于是,在父亲的精心栽培下,婉容学会了弹钢琴,骑自行车,还习得一口流利的英语。
后来,嫁入皇宫以后,婉容仍保留着这些西式爱好,不仅如此,她还影响了皇帝溥仪, 帝后二人都厌倦了紫禁城的禁锢,向往自由的西方国度。
毫无疑问,婉容长得十分漂亮,她不仅有中国传统古典美,更兼具西方现代美,所以婉容是一个风格多变的漂亮女子,丝毫不输现在的各路女明星。
婉容的人生梦想,就是做一个独立自强的进步女性,但这一梦想一直没能实现。与溥仪成婚后没几年,冯玉祥率领军队闯入紫禁城,将他们赶出皇宫。
出宫以后,她们也曾有过一段琴瑟和鸣的幸福生活,但在日军的威逼利诱下,溥仪决定复国,婉容只能跟着丈夫来到长春,成为了伪满洲国的皇后。
从那以后,观念不合的二人开始逐渐疏远,直到婉蓉和溥仪的侍卫偷情生下孩子,溥仪才真正懂得,他们早已回不去了。后来,婉蓉因身患重病不幸去世,风华绝代的末代皇后就此香消玉殒了,着实令人唏嘘!
除了皇后婉蓉,溥仪的另一位妃子,文绣,同样也是位漂亮的女子。初进宫时,文绣年龄尚小,只有14岁。其实,当初选妃时,溥仪就看上了文绣,想让她当自己的皇后。
但太后们权衡朝中利弊,决定让门第出身更好的婉容为皇后,文绣则为皇妃。
进宫以后,文绣以为皇上更偏爱自己,因为之前,自己毕竟是皇上心中的皇后人选。谁知,皇上竟然喜欢上了婉容,反而对文绣冷冰冰的,几乎没有宠幸过她。
其实,从留下来的照片可以看出, 文绣虽然长得漂亮,但却有些婴儿肥,整个人脸圆圆的,身材也微微发胖,像个长不大的小姑娘。 如果和婉容相比,那么她的颜值可是差了人家一大截。
如果说文绣是小家碧玉,那么婉容就是大家闺秀。所以,皇上更宠爱婉容一点,也就不足为奇了。
被赶出皇宫以后,溥仪越发差别对待婉蓉和文绣二人。每次出门参加聚会,他总是带着婉蓉,把文绣丢在家里。
几次过后,文绣终于爆发了,她再也忍受不了,毅然决然地提出离婚,引得 社会 一片哗然,这就是民国时期著名的“刀妃革命”。
历经挫折后,文绣终于和溥仪顺利离婚,恢复自由身的她不仅找到了一份好工作,还遇见了一位非常珍视她的老公。尽管文绣的一生只有短短44个年头,但她却活出了自己的风采和价值。
那个时代没有美颜,更没有整容,所以清宫妃子们的美是一种“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美,令人眼前一亮,心旷神怡。
清宫中的貌美妃子数不胜数,她们像百花一样争奇斗艳,活出了自己的人生, 有的红颜薄命,有的潦草一生,还有的成为了普通人,过着平淡的生活,这或许就是命运吧!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