属于。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民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器具、实物、手工制品等)和文化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范围包括:在民间长期口耳相传的诗歌、神话、史诗、故事、传说、谣谚;传统的音乐、舞蹈、戏剧、曲艺、杂技、木偶、皮影等民间表演艺术;广大民众世代传承的人生礼仪、岁时活动、节日庆典、民间体育和竞技,以及有关生产、生活的其他习俗;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的手工艺技能;与上述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场所等。
蒙古族春节习俗属于蒙古族的文化习俗所以是非物质文化遗产。
“蒙古”,是蒙古人的自称。其意为“永恒之火”。
蒙古族有一个特点,就是离不开马。其祖先曾骑着马四处征战,创造了英雄的业绩。劳动生产离不开马,行路离不开马,就连吃、住、娱乐都离不开马。
蒙古族盛行的体育运动之一是赛马,歌唱的是骏马,跳的舞是《牧马舞》、《马刀舞》,连最有名的乐器也叫马头琴。因此,人们把蒙古族称为“马背上的民族”。
蒙古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蒙古语有内蒙古、卫拉特、巴尔虎布利亚特三种方言。现在通用的文字是十三世纪初用回鹘字母创制,13世纪初,经蒙古学者却吉·斡斯尔对原有文字进行改革,成为至今通用的蒙古文。
《蒙古秘史》等典籍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世界著名文化遗产;著名的英雄史诗《江格尔》,是中国三大英雄史诗之一;《饮善正要》被列为对世界文明贡献卓著的重要医学发明成果之一。畜牧业是蒙古族人民长期赖以生存发展的主要经济。此外还从事加工业、农业和工业。
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新人结婚登记须知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民政局婚姻登记处的电话,地址,网上预约,上下班时间等相关信息。
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民政局婚姻登记处地址:
兴华路附近
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民政局婚姻登记处联系电话:
0470-8341142
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民政局婚姻登记处上下班办公时间:
周一至周五办公时间上午9:00-11:30,下午14:00-17:30。法定节假日除外。
向北而行,风来了,故乡也近了;敕勒川遇见了达斡尔,呼和浩特也思念着呼伦贝尔!
——写在前面
我和爱人的家乡,在内蒙古呼伦贝尔市莫力达瓦旗。这个夏天,和爱人一起带上两个孩子,一起回老家莫旗;爱人工作忙,已经快三年没有回过老家了,所以内心满是期待,而孩子们除了期待更是兴奋,出发前好几天,**妹俩都在问什么时候回姥姥姥爷家,我也被问的好想早点回。盛夏七月,遇见故乡,更想遇见曾经的自己,也许,这就是成长吧。
回去买的是火车票,呼和浩特东到齐齐哈尔,然后从齐齐哈尔坐车回莫旗。晚上十点上车,第二天晚上十点半到齐齐哈尔,在美团一张票多花二十,买了两张下铺,也挺惬意。这时候人也挺多,主要是大学放假了,车上基本是大学生,到通辽、牙克石、海拉尔的学生很多。放好行李后我们坐在铺上,姐妹俩好奇的看着,都不敢大声说话,悄悄的问妈妈,这是什么,那个是什么,啥时候到姥姥姥爷家。看了一会,宝贝们就睡了,也确实挺晚了,爱人搂着大宝姐姐睡,我搂着小宝妹妹睡,我一百八十多斤,一晚上挤着睡一会,坐着睡一会,趴着睡一会。说实话,夏天的火车,晚上睡觉挺冷的。
第二天早上五点多醒了,爱人和孩子都还在睡觉,我给盖了盖被子。然后坐到过道的座位上,看看外面的风景,车厢里很安静,想想外面也应该很安静吧。草原,村庄,风车,一一路过,脑海里回想起以前上大学,寒暑假回家时,也是坐这趟线的火车,边看着风景边有感触,对自然、未来、自己总也是想不清楚。现在看的多了,走的多了,感触也少了,也没那么多伤感了,曾经也想仗剑天涯,到后来也为了五斗米而折腰,三十好几的男人了,感性少了理性多了。
六点半,爱人也起来了,先去洗漱,这时候洗漱的人少。不一会,大宝也睡起来了,看看周围有点蒙,但很快又是这看看那看看,小脸满是好奇与疑问,有的问题我也不知道怎么回答,领着五岁的孩子,总感觉就像带了本《十万个为什么》。小宝快八点才起来,小宝快三岁了,觉也多一些,睡得早起的晚,洗漱后妈妈就领她们去餐车吃早点了。回来后,姐妹俩又开始这摸摸那蹦蹦,两个下铺来回玩,一会翻翻零食,一会看看外面,一会又听听别人在聊什么,仿佛世界一下大了很多。想想也是,两年多前回老家时,她们都太小,对坐火车、坐飞机不是很清楚了,而且这两年半也没出过门,一直在呼和浩特市里溜达,外面的世界一下变得好大,所以都是好奇、疑问、兴奋、快乐。这一路上看着她们淘气,也挺生气,当她们看到牛羊、风车、村庄,或者一些新鲜事物高兴时,我也不知不觉的高兴起来,小孩的快乐很简单,也许这种简单快乐,最能传递给别人吧!很羡慕小孩的世界,可是我早已长大了!
晚上十点半到达齐齐哈尔站,宝贝们睡着了又叫起来,抱着出站,一个个没睡醒的小脸,很是不高兴。所以说,带孩子出门挺累,但累也愿意也高兴,孩子的快乐,也是父母最大的快乐;身为父母后,更加知道父母的付出与恩情,也许,这就是中国人骨子里大于一切的亲情吧。
姐夫早已在出站口等着了,姐姐姐夫在莫旗镇里,所以每次回来先到他们家,然后在回屯子岳父岳母那。每次回家无论是到齐齐哈尔还是到海拉尔,姐夫都会早早过去等着,开车把我们接回去;而且,回呼市时也是把我们再送到齐齐哈尔或者海拉尔,齐齐哈尔到莫旗两个多小时,海拉尔到莫旗六个小时,每次真是辛苦姐夫了。姐夫四十多了话少能干,正是男人最有魅力的年纪。出了齐齐哈尔十一点多了,到了姐家也一点多了,姐姐还给煮的粥,拌的土豆丝,这土豆丝真是好吃。每次回来姐夫去接,而姐姐在家做好吃的等我们,有姐姐姐夫真的很好哦。吃过饭我和孩子就睡了,前一天火车上我也没咋睡,很晚了也挺困了。老婆和姐姐还在聊天,两年多没见了,这姐俩也有好多话想说,我也不打扰了吧。也许这也是我们要二胎的原因吧,长大后的**俩,也能像妈妈和大姨一样,彼此关心着彼此惦念着!
一大早起来,姐夫买回来热乎乎大包子,馅厚汁多一咬都冒油,实在是香呀,我一个人吃了五六个。给宝贝们买了蛋挞、肉肠,姐姐家一个四岁男孩,一个一岁女孩(还有一个老大男孩十多岁了,学校补课呢),加上我们家两个,都抢着吃呢,孩子们多了吃的也香。吃过早饭,洗洗衣服也给孩子们洗洗澡,再收拾收拾东西,一会姐姐姐夫和我们都回爸妈家,但忙完就到了中午;刚准备出门去市场买鱼买菜,岳母就来电话了,“到哪了啥时候回来,饭快做好了”,老人也盼着我们早点回去,孩子们也盼着早点到姥姥姥爷家,而且孩子的舅舅舅妈,也带着两个孩子提前几天回来了,我们彼此都好多年未见了。岁月划过,我们都也成为孩爸孩妈了,不在疯狂了。
从镇里一出来,迷人的景色也随之而来。呼伦贝尔的夏,无需浓妆艳抹,简单的轻描淡写,便是延绵的画卷。有草原,有农田河流,有蓝天白云,一副副画卷慢慢为你展开。远处山坡上的白点,点缀了整个绿色草原,走近一看原来是觅食的羊群;公路穿梭于树林之中,阳光时不时的也穿过树林洒了进来;路两旁有休息的牛群,也有伸向草原深处的河流,让人看不见最后的尽头。莫力达瓦旗,达斡尔人世代居住的地方,雅克萨之战的硝烟早已淹没于历史的洪流中,但达斡尔人的勇敢,维护边疆安宁的历史贡献,人们从来没有忘记。莫力达瓦有美景,当然还有美食美酒,吃着苏子饼、柳蒿芽,喝着老山头、巴特罕,跳起哈麦库,想想是多么的幸福啊。
白云慢慢的飘过,诺敏河蜿蜒的流过,当“中国曲棍球之乡”的大牌子出现时,本来平静的内心却慌张了起来;近乡情更怯了吧,已经到了阿尔拉镇,十分钟后也将到家了。
姐夫将车慢慢开进院子,岳父岳母,哥哥和嫂子,都出来迎接我们;孩子们互相看着、躲着,岳父岳母叫着每个孩子的名字,大人们互相聊着唠着,相聚的笑声不断,屋子里洋溢着团圆的幸福。客厅的餐桌上,摆满了十几个菜,牛羊肉、炖排骨、血肠、红烧鱼、青菜、蘸酱菜……让人垂涎欲滴;厨房的水盆里,用凉水冰着啤酒,我直接开了一瓶干了,真是太爽快了。爸妈招呼着吃饭,二十来个人围着桌子坐下,在美味面前,小朋友们也放下了腼腆,大口吃肉,嘴角的油也泛着光;大人们举起杯,喝着凉爽的巴特罕啤酒,讨论着每一道菜有多久没吃了。香味飘过欢声阵阵,与酒一起沉醉这欢乐的时光,然后,美美的睡上一下午。
傍晚,睡醒了。起来接着吃饭喝酒,本来中午吃的很饱了,一点也不饿,但看到肉,又忍不住使劲吃了起来。吃过晚饭,姐夫姐姐回旗里了,明天还得上班。而我们,领着孩子,还有大舅哥也领着孩子,出去溜达会看看傍晚的村庄。沿着村里的公路慢慢走着,孩子们坐着、跑着,水坑里扔着小石头,我们小时候也是如此吧。晚归的羊群,牧羊人跟在后面哼着曲子,一点也不急着回家;风也温柔了,天边的晚霞宛如金色的丝带,留恋着大地。此刻,想起了自己六年前写的诗……
风轻吻了你,
你装饰了大地,
夕阳余晖里,
是不能触摸的梦!
风停了,夕阳也落下了,牧羊人也到家了,小村庄也更加安静了……
从小在农村长大的我们,没有那么多新奇了。小孩子们在市里长大,对农村的植物动物满是好奇,从一大早玩到很晚也不会累。一群小朋友追着大鹅跑,拿西瓜皮喂鸭子,看着小鸡吃虫子,沙堆里抠着石子,羡慕会飞的蝴蝶,也讨厌嗡嗡的苍蝇;下过雨后,在泥坑里也踩来踩去(小猪佩奇里佩奇和乔治喜欢踩泥坑),河边沙滩上追打着,小脚丫拍打着河水,激起的浪花让孩子们咯咯的笑个不停……
孩子姥姥家的小园子,种了黄瓜、茄子、柿子、辣椒、菇娘、大葱、粘苞米、豆角、土豆、香菜、毛葱、生菜等等。孩子们每天在园子里,都必须来回玩上几遍,园子里的草拿给大鹅吃,园子边上的小花,扎在头发上美滋滋的,在黄瓜架下走来走去,摘下黄瓜也不用洗就吃了,姥姥翻找着菇娘,把最香甜的菇娘给最爱的孩子们吃,一个个蹦蹦跳跳的等着;最有趣的事,就是格格和月涵姐姐剪葱头比赛了,大人们在园子里拔草,格格和月涵姐姐拿着小红桶小筐,将剪下来的葱头放到里面,看谁的最多,很有干劲谁也不服输……
岳父岳母家的地里种了玉米和黄豆。大人们在黄豆地里干活,孩子们穿梭于宽阔的豆田里,“小小豆苗呀,你啥时候接出豆子呀;小小的草呀,你啥时候长高呀” ,却不知道大人们就是锄草的,让豆苗快快长起来;大人们也希望快点“锄草”,让“豆苗”快快成长起来……
夏天是绿色的,夏天也是个奇妙乐园,多彩绚烂的世界,大人和小孩做着不一样的梦;看着孩子们的欢喜,大人们更多的是期待。
几天的假期很快结束了,机票也买好了,宝贝们也晒黑了,我也吃胖了,爱人还是不舍了,陪伴父母的时光太短暂了,真想每年都回来一趟;岳母手做了很多吃的,给我们拿上,东北大酱、韭菜花,还有辣椒、黄瓜,还问老婆钱够不够花,也确实我们都这么大的人了,还是让父母操心着。姐夫把我们送到海拉尔机场,晚上就能到呼和浩特了。很多时候,我们走向了远方的远方,却不知道,远方的尽头是故乡……
在飞机上,很多思绪也涌了出来。怀念在故乡上学的日子,怀念与父母一起干农活的时光,喜欢小时候的自己,那时候父母还没有老, 也喜欢小时候的春夏秋冬。
喜欢,小时候的春。冰雪融化成小河,从门前缓缓流淌,风儿吹过,空气里充满着泥土的气息。下过雨,泥泞的路上留着小小的脚印,总喜欢往外面跑,总是在小河里,用石头泥巴堵住河水,总以为自己,长大后会是个水利工程师呢。那时的春,树还没有绿,而我总是盼着长大。小时候的春,是一天一天的来,现在的春,是一天就来了……
喜欢,小时候的夏。一望无边的黄豆地,起早贪黑的去地里干活,总感觉有拔不完的草。山坡上的各种野花都开了,有时和姐姐,跑上山坡玩一下午,是最开心的时光了,风吹向远方麦田,层层起伏的麦田如同涟漪,好想躺在里面幻想着未来。那时的夏,香瓜还没有熟,而我总是偷偷的吃。小时候的夏,也很热但内心很平静,现在的夏,更热了内心也烦躁了……
喜欢,小时候的秋。一颗颗金灿灿的黄豆粒,一片片金光闪闪的麦田,在这收获的季节里,父亲开着拖拉机,一趟趟将黄豆、麦子运回家,而我就躺在车斗里,就躺在黄豆粒、麦粒上,仰望着天空,天空真的好蓝好宽广,我们都太渺小了。那时的秋,晚上的天气就很凉了,而我总想在外面多玩一会。小时候的秋,有收获也有满足,现在的秋,有收获但想要的也更多了……
喜欢,小时候的冬。广袤无垠的冰雪,像极了童话故事里的世界,这是我最喜欢的季节了。冬天实在是冷啊,这时候不用干农活了,家家户户可以喝酒打麻将了,不论谁家杀年猪,都会叫一村子人来吃饭,忙碌了一年的人们,唠着今年的收获,也盼着明年的风调雨顺。那时的冬,还没放寒假,而我总盼着哥哥姐姐回来。小时候的冬,吃的东西很少但年味很浓,现在的冬,吃的很丰盛但年味却淡了……
故乡的风景,故乡的“春夏秋冬”,就仿佛昨天刚刚走过,喜欢纯真无邪的时光,喜欢朴实无华的梦想。
时光匆匆,今天我也长大了。从到呼市上大学、毕业工作,后来结婚生子,一转眼,十几年的时光就这样轻轻的走了;没有辉煌的事业、没有金钱、没有安全感,而是疲倦了、麻木了;诺诺无为但想要的东西多了,不甘但也不敢了,历尽千帆后但也阿时趋俗了。生活里更多的是柴米油盐,更多的是为了孩子而争吵,更多的是抱怨而又无法改变,而诗和远方也缥缈了,时光也成了眼角的鱼尾纹。希望时光倒退,让曾经后悔的自己不在后悔,怀念着过去,是不想有现实的压力,让无忧无虑的自己回来,曾经的自己,那个长不大的男孩……
是啊,生活有时也会不如意,但这就是成长啊。生活有时是负重前行,生活有时也是蓄势待发;生活有时是清淡无味,有时也是回味悠长;生活有时是一叶扁舟,有时也是星辰大海。生活,让我们成长,成长不是孤独不是忧伤,成长也是乐趣更是陪伴。所以,喜欢现在的自己,喜欢亲人团圆时的微笑,喜欢父母惦记的唠叨,喜欢陪伴孩子的点点滴滴,喜欢陪伴父母饭后的闲聊。喜欢成长旅途的乐趣,期待着下一站的乐趣……
自己可以写诗,远方也可以走近。一个好男人应是如此:童心、才华、心里有光;童心未泯而好奇的看着世界,保持童心陪伴孩子陪伴父母;多读书多充实自己,你的才华是你对家庭的责任;心里要有光、要有梦想,不是急功近利,也不是“躺平”,心之所向,素履以往。
我们学会了珍惜,学会了陪伴,学会了爱你所爱;大雨过后,天总会晴的,盛夏过后,果实总会成熟的。你我皆会长大,也皆会成熟……
满 族
在我国吉林省的东部 ,有一座神奇秀美的山叫长白山。每到冬季,山上都被皑皑白雪覆盖着。远远望去,长白山银妆素裹,格外壮丽,因此人们称它为“白山”。在黑龙江省的北部,有一条自西向东南流的大河,这就是有名的黑龙江,江水墨绿得近乎黑色,仿佛一条黑龙在翻滚,因此人们把它叫做“黑水”。在这白山黑水之间是一望无际的东北大平原。这里,孕育了一个勤劳勇敢、有着悠久历史的民族——满族。
在我国古代典籍里,曾记载过一个叫“肃慎”或“息慎”的部落,这就是满族的祖先。肃慎人很早就生活在黑龙江、松花江流域,他们以游猎为生,并且以善造弓箭闻名。远往周朝的时候,肃恒部落就同中原有了往来。在魏晋时期,肃慎部落的势力已发展到黑龙江流域的广大地区。南北朝时肃慎又称为“勿吉”。隋至唐初称为“袜蝎”,袜蝎七部中的黑水袜蝎在辽、金时期又称为女真,并于公元1115年~1234 年建立了与南宋对峙的金朝。满族就是由女真人逐渐演化,在明朝末期形成的民族。
公元17世纪初,女真出了一个有名的人物叫努尔哈赤。他用了30年的时间,逐渐统一了女真各部。在统一过程中,他把女真各部先后编成了八支队伍,每支队伍分别用八面不同颜色的旗帜作标志,合称“八旗”。努尔哈赤指定他的儿子和侄子来分统八旗,实行全民皆兵。八旗既是军事组织,又是生产组织和政治组织。正是凭着这支劲旅,努尔哈赤采用各个击破的战术,打败了明朝十多万军队的围剿。后来,满族政权又陆续建立了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公元1644年,八旗铁骑入关,占领北京, 席卷大江南北,建立起疆域空前辽阔的清帝国。这是满族历史上最兴盛的时期。
我国满族有9821万多人。由于历史原因,他们的分布几乎遍及全国各地。有一半以上的满族居住在白山黑水间的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其余散居在河北、内蒙古、北京等地。此外,在西安、成都、昆明等全国各大中城市,都有满族居住。
满族是一个十分注重礼节的民族。过去,小辈对老辈是三大一小礼,五天一大礼,每隔三天要给长辈请安,隔五天见了长辈要“打千”。这“打千”的礼节非常奇特。男人打千时要哈腰,右手同时下伸,左手扶膝,像拾东西的样子;女人打千时要双手扶膝下蹲。亲友相见,不分男女,都行抱腰接面的大礼。
过去,满族男子蓄长发辫,从头顶后半部把辫子垂在脑后,穿马蹄袖袍褂,两侧开叉,腰中束上腰带。妇女穿宽大的旗袍,不缠足,喜欢穿绣花鞋或高底的木屐,把头发盘在头顶上,梳成鬟子,佩戴耳环。
满族人爱吃小米、黄米干饭和黄饽饽(豆包)。每逢过节要吃“哎占格饽饺子”,除夕吃晚饭时要吃“手扒肉”,另外,满族还有一些食品独具风味,如白煮猪肉、炙猪肉和糕点“萨琪玛”等。满族的住房一般是两间正房,外屋是厨房,安置锅灶,里屋有三铺炕,西炕为贵,北炕为大,南炕为小。家里来了客人多住西炕,自家长辈多住北炕,小辈住南炕。
满族人信奉多种宗教。过去,每逢祭祖、祭天,要戴上神帽,穿上裙于,系上 铃,一边敲鼓,一边跳舞,一边祈祷。满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满文是16世纪末借用蒙古文字母创制的,称为“老满文”。由于蒙古族和满族语音有差别,借用的蒙古文字母不能全部表达满族语音。到了17世纪初,满族人又在借用的蒙占文字母上加“圈”或“点”,把原来不容易分清的语音区分开,称为“有圈点满文”或“新满文”。
17世纪40年代清军入关以后,大量满族人迁入关内,同汉族居住在一起。不少汉族也迁移到关外同满族在一起居住。在这漫长的岁月里,满族、汉族人民相互学习,相互影响,相互取长补短,久而久之,共同的东西越来越多。现在,除黑龙江省一些边远乡村的少数满族老人还说满语外,绝大多数满族人都通用汉语汉文了。而满族妇女穿的旗袍,早已成了汉族妇女喜爱的服饰,流行于全国。
满族人民有着维护诅国统一,抵御外来侵略的光荣历史。在鸦片战争中,驻守在浙江乍浦观音山天尊庙里的八旗兵,英勇抗击英国侵略者, 276名满族官兵,几乎全部战死在阵地上。守卫镇江的八旗兵,面对十倍于我的敌军和洋枪洋炮,浴血奋战,寸土不让,表现了中华儿女反抗外来侵略的英雄气概。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也出现了许多满族的英雄和烈士。著名的抗日英雄、抗日联军二师师长陈翰章,杰出的军事指挥员、八路军一二O师政治委员关向应,就是他们的优秀代表。
在文化艺术、科学技术等领域,满族也涌现了许多著名的人 物。清朝康熙皇帝爱新觉罗·玄烨个仅是一位出色的军事家、政治家,也是一位学者。他主持编修的《数理精蕴》、《历象考成》、《皇舆全览图》等书,都具有较高的科学价值。到了近代,满族中有造诣的文学家。艺术家也很多。被旨为“语言大 师”的著名作家老舍,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程砚秋、关肃霜,著名语言学家罗常培等,都是满族中的杰出人物。
满族有过辉煌的过去,也有过痛苦的经历。清朝火亡后的一段时间,广大的满族百姓遭受歧视、压迫 ,许多人甚至改名换姓,隐瞒民族身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满族人民享有了民族平等权利,他们又恢复了自己的民族身份。现在,满族人民正同全国各族人民一道,在上业、农业、科技、教育、艺术、体育等各条战线上贡献着自己的勤劳和智慧,满怀信心迎接美好的未来。
--------------------------------------------------------------------------------
习俗
满族人孝敬长辈,注要礼节,在路上遇见长辈,要侧身微躬,垂手致敬,等长辈走过再行;不但晚辈见了长辈要施礼,在同辈人中年轻的见了年长的也要施礼问候。亲友相见,除握手互敬问候外,有的还行抱腰接面礼。过春节时要拜两次年,年三十晚上拜一次,为辞旧岁,年初一再拜一次,叫迎新春。
满族传统住房一般为西、中、东三间,大门朝南开,西间称西上屋,中间称堂屋,东间称东下屋。西上屋设南、西、北三面炕,西炕为贵,北炕为大,南炕为小,来客住西炕,长辈多住北炕,晚辈住南炕。
忌讳:室内西炕不得随意坐人和堆放杂物;忌打狗、杀狗和忌食狗肉;不戴狗皮帽、不铺狗皮褥,忌讳戴狗皮帽或狗皮套袖的客人。
--------------------------------------------------------------------------------
婚俗
满族婚礼既带有本世民族浓厚的特点,又融合了不少汉民族的风俗礼节,一般地讲要经过以下程序:
订婚:满族青年男女订婚有两种形式。一是男女青年的家长是熟人,相互了解,有意做亲,便托媒人给子女许订终身,有的是男方向女方求婚,有的是女方向男方求婚。另一种是男女双方互不认识,托媒人为子女订婚,并由媒人转交双方的"门户贴",开具双方的旗佐、履历、姓氏、三代。此外,还要互相检验生辰八字。
放定:即递财礼。分放大定和放小定两种。放小定是未来的媳妇拜见姑母兄嫂等男方家至亲时,得到财物。放大定叫做“过大礼”,俗称“下大菜”,就是选择吉日,男方将聘礼送到女方家。
结婚前一日,送亲的要喝“迎风酒”。新娘则离家到男方借好的寓所住宿,俗称“打下发”。次日清晨,女方家用彩车送亲,由其哥哥护送。如路遇井、庙、墓则用红毡遮住彩车,俗称"避煞神"。男方也同时用彩车迎亲,两车中途相遇,外辕相错,新娘由兄长抱到迎亲车上,称为“插车”。彩车到新郎家时,洞房门前的地上放有一火盆,让喜轿车抬着新娘从火盆上经过,俗称"过火避邪"。为赶走或杀死随轿而来的鬼怪,新郎要向轿门虚射三箭;也有实射的,但一般都是朝轿底射,以免伤着新娘。接着,新娘被人扶出轿来到天地前,同新郎向北三叩首,俗称“拜北斗”。目的是乞求上苍保佑新婚夫妇,使他们子孙满堂,白头偕老。
举行完以上这些仪式后,新娘由全科人(即父母子女俱全的人)搀进洞房。新娘过门坎时,在门坎上放有一副马鞍,新娘必须从上面跨过去。新房的床铺必须全科人铺设,洞房铺好后要在房内奏乐,称“响房”。新娘入洞房时,一小女孩手拿两面铜镜,对新娘]照一下,然后把铜镜挂在新娘的前胸后背。接着,另一小女孩递过两只锡壶,里面盛有米、钱等,新娘或抱在怀里,或夹在腋窝,俗称“抱宝瓶”,又叫“抱保媒壶”。当新娘在床上坐稳后,新郎用秤杆把罩在新娘头上的红布揭去,叫做“揭盖头”。接下来便是夫妻喝交杯酒,吃合喜面、长寿面或子孙饽饽等。
--------------------------------------------------------------------------------
食俗
满族民间农忙时日食三餐,农闲时日食二餐。主食多是小米和高梁米、粳米、干饭,喜在饭中加小豆或粑豆,如高梁米豆干饭。有的地区以玉米为主食,喜以玉米面发酵做成“酸汤子”。满族的饽饽历史悠久,清代即成为宫廷主食。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御膳“栗子面窝窝头”,也称小窝头。满族点心萨其玛也成为全国著名糕点。较著名的还有清东陵糕点,也称清东陵大饽饽,北京小吃墩饽饽,河北承德小吃油酥饽饽,湖北荆州小吃猪油饽饽等。
北方冬天天气寒冷,没有新鲜蔬菜,满族民间常以秋冬之际腌渍的大白菜(即酸菜)为主要蔬菜。据传用腌渍的方法储存蔬菜,始于清顺治年间。用酸菜熬白肉、粉条是满族入冬以后常吃的菜肴。此外,日常蔬菜还有萝卜、豆角等。
满族人民爱吃猪肉,常用白煮的方法烹制。辽宁沈阳市的满族餐馆那家馆有100多年历史的,该店经营的白肉血肠,被誉为正宗的满族风味。
典型食品:满族居住分散,各地均有代表性的典型食品,主要有:白肉血肠、火锅、酸汤子、清东陵糕点。也称清东陵大饽饽。大饽饽每斤八块,俗称清东陵大八件;小饽饽每斤十六块,俗称清东陵小八件。大小饽饽品种主要有太师饼,松饼,玫瑰饼,龙凤饼,山楂桃。还有七星点子、八裂饼、核桃酥、到口酥等。
--------------------------------------------------------------------------------
节庆
传统节日主要有春节、元宵节、二月二、端午节和中秋节。节日期间一般都要举行“珍珠球”、跳马、跳骆驼和滑冰等传统体育活动。
颁金节:是满族“族庆”之日。1635年农历10月13日,皇太极发布谕旨,正式改族名“女真”为“满洲”,这标志着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的形成。1989年10月,在丹东“首届满族文化学术研讨会”上,把每年的12月3日定为“颁金节”。
走百病:满族妇女的节日。一般在正月十六日。当晚,妇女们三五成群,结伴远洲,或走沙滚冰,或嬉戏欢闹,叫做“走百病”。
二月二:俗称“龙抬头日”。当日晨,满族人家把灶灰撒在院中,灰道弯曲如龙,故称“引龙”。然后在院中举行仪式,祈求风调雨顺。全家人还要吃“龙须面”和“龙鳞饼”。妇女们这天不能做针线活。
清明节:上坟祭祖时不像汉族纸钱后在坟顶上压钱,而是在坟上插“佛朵”。“佛朵”是满语,译为汉语为“柳”或“柳枝”。根据满族的信仰,柳是人的始祖,人是柳的子孙,为表明后继有人,要在坟上插柳。
--------------------------------------------------------------------------------
漫话旗袍
旗袍是现代流行服装之一,在国际服饰橱窗里,享有很高的盛誉。
旗袍是从满族古老的服装演变而来的。
旗袍,满语称“衣介”。古时泛指满洲、蒙古、汉军八旗男女穿的衣袍。
清初衣袍式样有几大特点:无领、箭袖、左衽、四开衩、束腰。箭袖,是窄袖口,上加一块半圆形袖头,形似马蹄,又称“马蹄袖”。马蹄袖平日绾起,出猎作战时则放下,覆盖手背,冬季可御寒。四开衩,即袍下摆前后左右,开衩至膝。左衽和束腰,紧身保暖,腰带一束,行猪时,可将干粮、用具装进前襟。男子的长袍多是蓝、灰、青色,女子的旗装多为白色。
满族旗袍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在旗袍外套上坎肩。坎肩有对襟、捻襟、琵琶襟、一字襟等。穿上坎肩骑马驰聘显得十分精干利落。
在满族南迁辽沈,入中原后,与汉族同田共耦,受汉族“大领大袖”服饰的影响,由箭袖变成了喇叭袖,四开衩演变为左右开衩。
至本世纪30年代,满族男女都穿直统式的宽襟大袖长袍。女性旗袍下摆至(左骨右干)(小腿),有绣花卉纹饰。男性旗袍下摆及踝,无纹饰。40年代后,受国内外新式服饰新潮的冲击,满族男性旗袍已废弃,女性旗袍由宽袖变窄袖,直筒变紧身贴腰,臀部略大,下摆回收,长及踝。逐渐形成今日各色各样讲究色彩装饰和人体线条美的旗袍样式。由于旗袍非常适合中国妇女的体形和贤淑的个性、民族的气质,后来这一源于满族的传统服装渐渐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一朵苛葩,受到国内外妇女的青睐和赞赏。
--------------------------------------------------------------------------------
风味饽饽
饽饽是满族平时和节日的主要食品。饽饽是用粘米做成的。有豆面饽饽、苏叶饽饽和粘糕饽饽等。豆面饽饽是用大黄米、小黄米磨成细面,再加进豆面蒸制而成。这种饽饽颜色金黄,有粘性,味香可口。苏叶饽饽是用粘高粱面和小豆的豆泥混合拌匀,外面用苏叶包起来蒸熟的,有一种苏叶的特殊香气,别具风味。粘糕饽饽是用大黄米浸泡之后磨成面,在黄米面中间包上一些豆泥蒸熟后则成。这种饽饽用油煎着吃,或蘸着糖吃都行,既香又甜。
满族的饽饽很耐饿,携带方便,风味独具,至到今天仍是颇为风行的食品。
酸汤子也是满族的传统饽饽食品。它是用玉米面经过发酵后做成的。先用水把玉米泡开,磨成水面,再用布袋过掉渣滓,水面置桶里发酵,待到有酸味时,用漏斗或机器挤成面条状,煮熟即可食用。有时发酵过大,略有酸臭味,故又称“臭米子”。在辽宁叫“(左火右叉)子”。东北城乡,还设有(左火右叉)子馆,专营“臭米子”。
萨其玛是驰名全国的满族糕点。其前身,是满族的一种传统糕点——搓条饽饽。制作搓条饽饽先把蒸熟的米饭放在打糕石上用木锤反复打成面团,然后蘸黄豆面搓拉成条状,油炸后切成块,再酒上一层较厚的熟黄豆面即成。搓条饽饽是昔日满族的重要供品,所以也称为“打糕穆丹条子”。后来,用白糖代替了熟豆面,成了“糖缠”,更名为萨其玛,人们又称其为糖蓉糕。这种饽饽色、香、味、形具佳,深受人们的喜爱。
满族饽饽品种繁多,各有特色。金黄的小窝头,酥脆的炸馓子,松软的淋浆糕、细腻的大盆糕,此外,还有金丝糕、太阳糕、凉糕、酒糕、春饼等等,数不胜举,各领风骚,都是满族的传统风味。
--------------------------------------------------------------------------------
“落草”之俗
满族称婴儿降生为“落草”。妇女临产时,将炕席卷起,放块石头压在席卷上,拿一些谷草铺垫在炕上,将孩子生在草上,故称“落草”。这种习俗带有浓郁的狩猎民族古朴、粗犷的遗风。干草既可防湿,又可以御寒。
如果生个男孩,就在家大门边悬挂木制弓箭,俗称“公子箭”。这并非真的弓箭,而是用树枝煨成弓,用红布缠三支箭,预祝孩子长大成名以后成为一名精骑着射的男士。如果生个女孩,则在大门右边挂一块红布条,象征吉祥。挂红布条逐渐演变为产房的标志。产房不许人闯入,因为生人会把奶水带走,谓之“采奶”。如生人不慎闯入,还得做一碗汤送来,称为“还奶”。小孩落生,要请一位本事大、性格好、长得好的人第一个到产房,谓之“踩生”。据说谁踩的生,孩子长大后就象谁。
孩子生下第三天,请一位儿女双全有威望的老太太给孩子洗浴。洗浴在大铜盆进行,内置槐树枝、艾蒿、热水等。老太太一手托着孩子,一手给孩子洗浴。边洗边唱:“洗洗头,做王侯;洗洗腰,一辈要比一辈高;洗脸蛋,做知县,洗腚沟,做知州”。最后,老太太用一根大葱连打三下婴儿,边打边说:“一打聪明,二打伶俐,三打明明白白的”。打完后,孩子的父亲将葱扔到房上,亲友们一起贺喜。
孩子满月后,将悬于门上的“公子箭”和红布条收回栓在子孙绳上,放在西墙正中北侧的子孙袋里,旁边供奉着“佛托妈妈”,是保婴之神,满族人家每到春秋,要祭祀佛头妈妈以求赐福。祭祀之时,把子孙绳从神位前拉到院里柳枝上,家族里未婚男女和抱孩子的妇女跪拜案前,众人叩首。萨满用柳枝蘸水洒向孩子头部,又让孩子在香碟前熏一下,意在驱邪,随后取下子孙绳上的五彩线,套在孩子的颈上。过三天把五彩线收回贮在子孙袋里。因五彩线称为“锁线”,因此此俗谓之“换锁”。
婴儿满月之后睡悠车,这是满族育婴的一个传统方法。悠车用薄木板制做,长2公尺,宽15公尺,两头呈圆形,有底、样式如船。用四根绳子系在房梁上,离地面有一定距离,将孩子放在悠车里。婴儿哭则乳之,不哭则摇之,十分轻便,母亲还可以干一些家务活。满族人家生第一个男孩,悠车由姥姥家赠送。
为了避免孩子翻动从悠车上掉下来,也考虑孩子长大后射箭胳膊平直,骑马腿的位置端正,便将孩子胳膊肘、腿膝盖、脚脖处用带子捆绑起来,孩子动弹不得只能仰卧。因此满族少年身体多健美,很少驼背弯腰。满族以扁平头为美,因此多以小米或高粱装枕头,枕在孩子头下,俗称“睡扁头”。
wwwqirencn
蒙古族服装 来历 蒙古族服饰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史前时期。远在旧石器时代,人类就开始用植物的叶子将自己修饰一番,后来又取用打猎的兽皮做衣服。在北方游牧民族的岩画上,已经看出蒙古高原的古人类在腰间围着一条短短的兽皮裙,头上插着长长的羽毛,有的臀部还有尾饰。而且当时已经有了大量粗拙的石环、骨饰等物品,说明在很早以前,北方游牧民饥就有审美意向和审美追求了。
蒙古族穿的衣服叫什么 蒙古袍
蒙古族传统服装。流行于内蒙古自治区等地牧区。袍长而宽大,长袖高领,右开襟,纽扣在右侧。下端左右一般不开衩,领口、袖口多镶花边。棉袍多以头皮制成;单夹袍一般以布、绸缎制做。男袍多为蓝色、棕色;女袍多为红色、绿色、紫色。穿时多束腰带
在草原上,男女老幼四季都喜欢穿长袍,这就是蒙古族特有的蒙古袍。袍身宽大,束有腰带,因性别不同,样式和颜色也不同。一般女子所穿的蒙古袍比男子的窄些,多以红、粉、绿、天蓝等为主色,逢节庆之时,还要配戴用玛瑙、珍珠、珊瑚、宝石、金银玉器等编织的头饰;男子则多喜欢穿棕色和蓝色的蒙古袍。
腰带是蒙古袍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多用棉布、绸缎制成,长约三四米,色彩多与袍子的颜色相协调。在草原这样一个多风的地方,束腰带主要是为了抵抗风寒。蒙古靴的设计则以利于骑乘为主要目的,其特点是脚尖部向上翘,靴内配有衬毡,以防寒防水。
蒙古族特色服饰叫什么 蒙古族服饰名称为蒙古袍。
PS:
蒙古族服饰名称为蒙古袍,
主要包括长袍、腰带、靴子、首饰等。但因地区不同在式样上有所差异。以女子长袍为例,科尔沁、喀喇沁地区的蒙古族受满族影响,多穿宽大直筒到脚跟的长袍,两侧开叉,领口和袖口多用各色套花贴边;锡林郭勒草原的蒙古人则穿肥大窄袖镶边不开叉的蒙古袍;布里亚特妇女穿束腰裙式起肩的长袍;鄂尔多斯的妇女袍子分三件,第一件为贴身衣,袖长至腕,第二件为外衣,袖长至肘,第三件无领对襟坎肩,钉有直排闪光钮扣;而青海地区的蒙古人穿的长袍与藏族的长袍较为相近。除了青海以外,男子的服饰各地差别不大。春秋穿夹袍,夏季着单袍,冬季着棉袍或皮袍。蒙古族平时喜欢穿布料衣服,逢年过节
或喜庆一般都穿织锦镶边的绸缎衣服。男装多为蓝、棕色,女装喜欢用红、粉、绿、天蓝色。
腰带是蒙古族服饰重要的组成部分,用长三四米的绸缎或棉布制成。男子腰带多挂刀子、火镰、鼻烟盒等饰物。蒙古族靴子分皮靴和布靴两种,蒙古靴做工精细,靴帮等处都有精美的图案。佩挂首饰、戴帽是蒙古族习惯。各地区的帽子也有地方特色。内蒙古及青海等地的蒙古族的帽子顶高边平,里子用白毡制成,外边饰皮子或将毡子染成紫绿色作装饰,冬厚夏薄。帽顶缀缨子,帽带为丝质,男女都可以戴。呼伦贝尔的巴尔虎、布里亚特蒙古,男子戴披肩帽,女子则戴翻檐尖顶帽。用玛瑙、翡翠、珊瑚、珍珠、白银等珍贵原料使蒙古族的首饰富丽华贵。
蒙古族男子穿长袍和围腰,妇女衣袖上绣有花边图案,上衣高领,似与汉族相似。妇女喜欢穿三件长短不一的衣服,第一件为贴身衣,袖长至腕,第二件外衣,袖长至肘,第三件无领对襟坎肩,钉有直排闪光纽扣,格外醒目。
蒙古族的服装叫什么服 蒙古族男女皆喜穿长袍、短褂、靴子等 。颜色尚蓝,深蓝者多,极少穿青色上衣。妇女喜穿红、绿、天蓝色的。服装四季有别,如单布长袍,夹长袍,棉长袍,皮长袍,坎肩,马褂等。无论男女都喜用鲜艳的丝料或布料做腰带垂穗装饰。衣多镶边。布料喜用绸缎类或上等纯棉料。蒙古靴子多用牛革制作,少部分用马、驴皮。女式靴子多为布制绣花,冬季内套毡袜,既轻且暖。冬季的皮衣,皮自家鞣制,自家缝纫,很少购买。劳动时穿的皮衣不吊用上好绵羊绸、布面,经济耐穿,牧民穿的靴子多自制。 衣服皆右开襟,嵌对扣或排扣。男服镶单边者为多,女服鲜艳而美观。单布长袍或坎肩皆镶绣花边或金银丝绸边。女子服装特别讲究,且有闺、妇之分别。
蒙古族服装特点是什么? 蒙古族服饰具有浓厚的草原风格。因为蒙古族长期生活在塞北草原,蒙古族人不论男女都爱穿长袍。牧区冬装多为光板皮衣,也有绸缎、棉布衣面者。夏装多布类。长袍身端肥大,袖长,多红、黄、深蓝色。男女长袍下摆均不开衩。红、绿绸缎做腰带。
男子腰带多挂刀子、火镰、鼻烟盒等饰物。喜穿软筒牛皮靴,长到膝盖。农民多穿布衣,有开衩长袍、棉衣等,冬季多毡靴乌拉,高筒靴少见,保留扎腰习俗。男子多戴蓝、黑褐色帽,也有的用绸子缠头。女子多用红、蓝色头帕缠头,冬季和男子一样戴圆锥形帽。未婚女子把头发从前方中间分开,扎上两个发根,发根上面带两个大圆珠,发稍下垂,并用玛瑙、珊瑚、碧玉等装饰。还有比较有特色的是蒙古族摔跤服。
蒙古族摔跤服是蒙古族服饰工艺。摔跤比赛服装包括坎肩、长裤、套裤、彩绸腰带。坎肩袒露胸部。长裤宽大。套裤上图案丰富,一般为云朵纹、植物纹、寿纹等。图案粗犷有力,色彩对比强烈。 肥大,用10米大布特制而成。利于散热,避免汗湿贴于体表;也适应摔跤角力运动特点,使对手不易使用缠腿动作。套裤用坚韧结实的布或绒布缝制。膝盖处用各色布块拼接组合缝制图案,纹样大方庄重,表示吉祥如意。服装各部分配搭恰当,浑然一体,具有勇武的民族特色。
蒙古族的人通常穿什么衣服 蒙古族的服饰主要包括首饰、袍子、腰带、靴子四个部分。 首饰大致可分为头饰、项饰、胸饰、腰饰、手饰等五大类。头饰主要有头巾、帽子、头带、头圈、辫钳、辫套、头钗、头簪、耳环、耳坠等,是蒙古族首饰中最绚丽的部分。 妇女们平时一般多罩头巾。头巾大约丈余长,颜色多种多样。质料有布、麻、绸、绢等。姑娘们喜欢将头巾缠在头上,然后在右侧挽一个小结,把头巾的穗头垂下来。已婚妇女们则用头巾包住头顶后,缠一圈,不留穗头。在庄重的场合还要戴上绣有丹凤朝阳、二龙戏珠等花纹图案的帽子。帽顶上有红色穗子和闪光明亮的帽顶宝石。传说这种习俗始于成吉思汗时期。当初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落之后,下令每个人都要罩头巾,以表示头颅上飘有旌旗之角,希冀民族强大之精神常在。从结婚、告别姑娘生活的那天起,妇女们便要开始佩戴雍容华贵的盛装首饰了。蒙古族的盛装头饰,以鄂尔多斯地区的最为典型。这种头饰汉译为头带,主要由连垂和发套两部分组成。不仅制作工艺精湛,而且多用数百颗珊瑚、数十条银链、珍珠串和许多银环、银片以及玛瑙、玉石等穿缀而成。装扮起来可谓珠帘垂面、琳琅满目。一付头带一般都重达三、四斤,有的可达十余斤。据说一付高档的头带,过去往往要用几群好马或数百峰好驼才能换取。 在内蒙古、新疆等地牧区,男女老幼一年四季都喜欢穿长袍,俗称蒙古袍。春秋穿夹袍,夏季穿单袍,冬季穿皮袍、棉袍。男袍一般都比较肥大,女袍则比较紧身,以显示出女子身材的苗条和健美。其式样和颜色因地因人而略有差异。一般蒙古袍的特点是宽大袖长、高领、右衽,多数地区下端不开衩。袍子的边沿、袖口、领口多以绸缎花边、盘肠、云卷图案或虎、豹、水獭、貂鼠等皮毛装饰。既美观大方,又具有良好的实用功能。冬天防寒护膝,夏天防蚊虫叮咬、遮暴晒。行可当衣,卧可作被。鄂尔多斯等地的蒙古人还喜欢在袍外套穿长短不一的坎肩。 腰带是蒙古族服饰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多用棉布、绸缎制成,长三四米不等。色彩多与袍子的颜色相协调。扎腰带既能防风抗寒,骑马持缰时又能保持腰肋骨的稳定垂直,而且还是一种漂亮的装饰。男子扎腰带时,多把袍子向上提,束得很短,骑乘方便,又显得精悍潇洒。腰带上还要挂上三不离身的蒙古刀、火镰和烟荷包。女子则相反,扎腰带时要将袍子向下拉展,以显示出娇美的身段。鄂尔多斯等地区扎腰带还有一定的讲究和规矩,未婚女子扎腰带,并在身后留出穗头,一旦出嫁,便成布斯贵浑(蒙古语,意为不扎腰带的人),代替腰带的是紧身的坎肩,以此来区分未婚姑娘和已婚妇女。 蒙古人爱穿靴子,蒙古靴分布靴和皮靴两种。布靴多用厚布或帆布制成,穿起来柔软、轻便。皮靴多用牛皮、马皮或驴皮制成,结实耐用,防水抗寒性能好。其式样大体分靴尖上卷、半卷和平底不卷的三种,分别适宜在沙漠、干旱草原和湿润草原上行走。蒙古靴做工精细考究,靴帮、靴上多绣制或剪贴有精美的花纹图案。
蒙古族的服饰有什么 蒙古族的服饰
蒙古族的服饰,因性别和年龄而异。中年男子冬天穿大襟皮大衣,布面以黑、蓝为多。无布面的.一般在衣袖和衣边用黑布或蓝布加缝约三指宽的布边,有的用羊羔皮加边。春秋两季穿大襟布大衣。无论是穿皮大衣或布大衣,都系一条3米长的蓝黑色布腰带。
旧时常见腰带上挂有带刀鞘的蒙古刀,刀鞘上插一双筷子,还挂有火镰,有的还挂有一条白布手巾。冬季老年人戴“巴司勒克”皮帽,中年人戴“居木得克”皮帽,帽顶都有用红布条编成的一小圆疙瘩,两边耳扇在后部相连,前边可以护住鼻和嘴部,夏天多穿黑色大襟政朝长袍,用蓝布缠头,城镇居民以戴礼帽为多。
妇女的服饰以长袍为主。少女夏天穿的长袍一种有大襟的叫“拉布西克”;另一种从中间系排扣(银扣或布扣)到腰以下,左前襟加宽,叫“比西米特”。长袍上绣有各种图案花边。腰上缠红、绿、**的绸子或布带,头上缠绣花白布头巾,喜带戒指、手镯和耳环。已婚妇女穿“铁尔勒克”,外套“切格德克”, “拉布西克”。有的穿无袖长袍“别日孜”,腰部左右系带。不用钮扣。帽子上缝有银饰物,帽顸有一条垂到后腰的红色长穗子。已婚妇女的长袍均不系腰带。老年妇女的衣服不用色线绣花边,帽子上无银制饰物。
新中国成立后,青年男女多穿制服,如列宁装、中山装、学生装,以及西服等。中年妇女喜欢穿连衣裙,戴头巾。传统服装多为中、老年妇女在节日穿戴,平日少见。
蒙古族 习俗,服装有哪些? 习俗:
献哈达:哈达是蒙古族日常行礼中不可缺少的物品。献哈达是蒙古族牧民迎送客人和日常交往中使用的礼节。献哈达时,主人张开双手捧着哈达,吟唱吉祥如意的祝词或赞词,渲染敬重的气氛,同时将哈达的折叠口向着接受哈达的宾客。宾客要站起身面向献哈达者,集中精力听祝词和接受敬酒。接受哈达时,宾客应微向前躬身,献哈达者将哈达挂于宾客颈上。宾客应双手合掌于胸前,向献哈达者表示谢意。
敬茶:到牧民家做客或在旅游点上,主人或服务**首先会给宾客敬上一碗奶茶。宾客要微欠起身用双手或右手去接,千万不要用左手去接,否则会被认为是不懂礼节。主人或服务**斟茶时,宾客若不想要茶,请用碗边轻轻把勺或壶嘴一碰,主人便即刻会明白宾客的用意。
敬酒:斟酒敬客,是蒙古族待客的传统方式。他们认为美酒是食品之精华,五谷之结晶,拿出最珍贵的食品敬献,是表达草原牧人对客人的敬重和爱戴。通常主人是将美酒斟在银碗、金杯或牛角杯中,托在长长的哈达之上,唱起动人的蒙古族传统的敬酒歌,客人若是推让不喝酒,就会被认为是对主人瞧不起,不愿以诚相待。宾客应随即接住酒,接酒后用无名指蘸酒向天、地、火炉方向点一下,以示敬奉天、地、火神。不会喝酒也不要勉强,可沾唇示意,表示接受了主人纯洁的情谊。
敬神:蒙古民族的礼宴上有敬神的习俗。据《蒙古风俗鉴》描述,厨师把羊割成九个相等的肉块,“第一块祭天,第二块祭地、第三块供佛、第四块祭鬼,第五块给人,第六块祭山,第七块祭坟墓,第八块祭土地和水神,第九块献给皇帝”。祭天则把肉抛向蒙古包上方;祭地则抛入炉火之中;祭佛置于佛龛前;祭鬼置于包外;祭山则挂之于供奉的神树枝上,祭坟墓即祭本民族祖先。置于包外,祭水神扔于河泊,最后祭成吉思汗,置于神龛前。这种习俗可以追溯到古老的萨满教,其崇拜多种神祗,尔后蒙古族信仰的喇嘛教又吸收了其古老的民间信仰,把众多的神祗入了喇嘛教的轨迹。
待客:蒙古族自古以来以性情直爽、热情好客著称。对家中来客,不管常客还是陌生人,都满腔热忱。首先献上香气沁人的奶茶,端出一盘盘洁白的奶皮、奶酪。饮过奶茶,主人会敬上醇美的奶酒,盛夏时节还会请客人喝马奶酒。有些地区用手扒肉招待客人,还有一定的规矩。例如用一条琵琶骨肉配四条长肋骨肉进餐;牛肉则以一根脊椎骨肉配半节肋骨及一段肥肠敬客。姑娘出嫁前或是出嫁后回娘家都以羊胸脯肉相待,羊的小腿骨、下巴颏、脖子肉都是给晚辈和孩子吃的。接待尊贵的客人或是喜庆之日则摆全羊席。
尊老爱幼:蒙古人长幼有序,敬老爱幼。到蒙古包牧民家做客,见到老人要问安。不在老人面前通过,不坐其上位,未经允许不要与老人并排而坐。称呼老人要称“您”,不许以“你”相称或直呼其名。见到牧民孩子不要大声斥责,更不能打孩子。不要当着家人的面说孩子生理上的缺陷。对孩子和善、亲切,被认为是对家长的尊重。
唱歌:蒙古民族的劝酒往往通过情真意切的歌唱表达出来,唱歌与劝酒是同时进行的,往往一人主唱之后,大家举杯合唱,然后大家一起干杯,如此数遍,酒意酣畅。歌唱有礼仪性的,也有即兴尽兴的,有一人或数人的,也有合唱的,其歌唱往往痛快淋漓,通宵达旦。
热情好客:蒙古民族有重情好客的传统美德,这种习俗从古代一直流传到现在。
客来敬茶一种高尚的蒙古族传统礼仪。在蒙古历史上不论是富贵之家还是贫穷之家,不论是上层社会还是平民百姓,也不论在交际上或在家里,在旅途,或在其他一切场合,莫不以茶为应酬品。家中有客来,茶是必不可少的款待物。因此,牧民们招待客人,照例是先向贵宾献上一碗奶茶,接着主人又端上来炒米和一大碗一大碗的奶油(蒙古语称交和)、奶豆腐和奶皮子>>
蒙古人穿的衣服叫什么名字 蒙古袍
蒙古族传统服装。流行于内蒙古自治区等地牧区。袍长而宽大,长袖高领,右开襟,纽扣在右侧。下端左右一般不开衩,领口、袖口多镶花边。棉袍多以头皮制成;单夹袍一般以布、绸缎制做。男袍多为蓝色、棕色;女袍多为红色、绿色、紫色。穿时多束腰带
在草原上,男女老幼四季都喜欢穿长袍,这就是蒙古族特有的蒙古袍。袍身宽大,束有腰带,因性别不同,样式和颜色也不同。一般女子所穿的蒙古袍比男子的窄些,多以红、粉、绿、天蓝等为主色,逢节庆之时,还要配戴用玛瑙、珍珠、珊瑚、宝石、金银玉器等编织的头饰;男子则多喜钉穿棕色和蓝色的蒙古袍。
腰带是蒙古袍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多用棉布、绸缎制成,长约三四米,色彩多与袍子的颜色相协调。在草原这样一个多风的地方,束腰带主要是为了抵抗风寒。蒙古靴的设计则以利于骑乘为主要目的,其特点是脚尖部向上翘,靴内配有衬毡,以防寒防水。
蒙古族服装的特点是什么我是汉族人我所属名族的服装特点是什么 汉服的特点是右衽,左襟压右襟。呈y”字形。而少数民族都是右襟压左襟
依法办理 结婚登记 的夫妻,在享受国家规定 婚假 的基础上,延长婚假十天。 自2017年1月1日起,符合本条例规定生育子女的夫妻,女方在享受国家规定 产假 的基础上,延长产假三十天,男方享受护理假十五天。 前两款规定的假期视为出勤,在规定假期内照发 工资 ,不影响福利待遇,国家法定休假日不计入前两款规定的假期。 用人单位根据具体情况,可以给予其他优惠待遇。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