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方去两把十双的高粱杆用红绳捆着贴着喜字,女方会留下一把,然后再给放九双筷子!北方结婚习俗,寓意新娘子在娘家实停在婆家久住!婚姻幸福长长久久的意思!
去女方家的时候还有高粱撒在盒子里,回男方家的时候要用红纸包着谷子回来!寓意是姑爷抬头去迎亲(高粱是生长的时候是直的),新娘低头害羞的嫁到婆家(谷子熟的时候是垂着的),老人说这叫:抬头去,低头来!实停久住!
1、梳子:所谓“一梳梳到底,二梳白发齐眉,三梳子孙满堂”,梳子有“结发”之意 ,尤白首相庄,指夫妇一生相爱相守,白头偕老。
2、如意称:取材于传统婚礼仪式中用于新郎掀开新娘红盖头的如意秤,现作为父母送给出嫁女儿的婚庆九宝之一,希望女儿今后的生活称心如意,夫妻如意同心。
3、算盘:生活中用于算筹收入和开支的计算工具,婚庆礼仪中的千足黄金算盘,寓意新人对未来安宁富裕生活的理想与规划,能够合理的投资理财,赢得广茂财源。
4、镜子:代表圆满、完满,以及寓意新娘的姿容秀丽,是对新娘婚姻生活甜蜜美满的祝愿;纵使时光流逝依然永葆青春、花容月貌的美好寄托。
5、绣花鞋:鞋与“偕”同音,寄意夫妻相亲相爱,长相厮守,在花繁锦绣的夸姣岁月中白头偕老,共沐糊口的瑰丽与芬芳。
6、剪刀:是传统婚礼中的“六证”之一,生活中主要作服装剪裁之用,婚嫁礼仪中寓意新娘婚后生活的绫罗绸缎、前程锦绣,共享人生的荣华富贵。
7、尺子:量具,婚姻生活中引申为衡量幸福的标准,指百子千孙,幸福源远流长,同时也是对新人今后生活事业步步高升的祝福。
8、都斗:原是量粮食的器具,在婚嫁礼仪中用于彰显男方的财富雄厚、家境富裕,女儿嫁过去之后也能过上丰衣足食、轻松无忧的富裕生活。
9、压钱箱:九宝中的第九宝是压钱箱,是婚庆中女方送嫁礼品之一,借以表示女方家境富裕,同时也是女子婚后用于收藏心爱珍品之物。
太原人于婚姻,历来看作终身大事。在具体婚姻过程中,表现出别具风情的仪俗。
清代,在都市中,婚姻大致要经历四道程序:
通言,俗称说媒。凭亲友从中说合,允婚后送庚帖合婚。
下聘,卜日下聘,聘礼为首饰之类。
请期,即确定婚礼日期。男方备衣饰,制喜饼,作请期帖送往女方。
迎娶,婚礼的前一天,女家送妆奁;男家则回以清酒、猪头、蒸卷等礼品,俗称“上头合”。婚礼日,一般新郎不亲往迎娶,仅备彩轿,请两名中年妇女盛妆前往。一对红灯前导,鼓乐随行。女家则请二名稍年长的妇女盛妆伴送新娘。合卺之后,女家还要请两名有冠带的亲族到婿家,俗称作“男送亲”,婿家酒馔款待。至此,婚仪方告结束。 婚后次日,新婚夫妇要拜祖先、父母和亲族。女家要于这天送酒撰到婿家。成婚的第九日,新婚夫妇拜见岳父后母,当日即回,俗谓“回九”。弥月时,再次偕往,新郎归家,新娘留住娘家一月,名曰“住对月”。
民国初期,通行新旧两种婚礼仪俗。旧式仪俗大致将袭清代,最大的变化是“亲迎”(即新郎到女家迎娶)。礼过程如次: 媒人作伐,双方允请,择日定亲换帖,各送四色礼品,男家无非首饰之类,女家多为文房四宝之属。男方定准婚娶时间,于两个月前通知大媒并向女方下帖。迎娶前的一个月或四十天时,择日行聘(即古之“纳采”),男方彩礼为礼金二担、四担、八担不等,邀同媒人送往女家,女家点数收礼,并视女婿所用回以礼品。迎娶之日,女家将妆奁送往男家,俗称“送嫁妆”,男家则用喜轿二乘或四乘,请“引女婿”(伴郎)一人偕往迎娶。女家请宾招待,新郎谢亲,借新娘乘轿而返。拜堂仪式时,要请寿星祝寿,俗称“拜天地”。礼毕,入洞房,新娘坐帐。次日或于婚礼当日,新婚夫妇盛妆出拜祖先、亲友,俗称“参灶”。第三日或六日,新婚夫妇偕往“回门”。
上述清代及民国旧式婚礼,仅是其大概过程。每项程序中尚有许多繁文缛节、俗信讲究。以帖式而言,就有双方的草帖、定帖、聘帖、回帖、庚帖及婚书、复征书、纳征书、聘财清单、奁财清单等等。双方允婚,交换庚帖,上书双方的生辰八字,卜算命相是否相合。行聘日、迎娶日都要阴阳先生卜择吉。双方互送聘财、奁财都要双数,取其成双成对之意。在婚仪过程中还有许多避讳禁忌。整个婚姻过程处处充满繁冗、迷信和封建礼教。
相比之下,民国中期的婚礼仪俗则大为化繁就简。
结婚之前,男女双方互换信物及定婚帖。男家确定结婚日期后,书面征求女方同意,即行筹办,通知亲友,择定结婚礼堂。当时,有在教堂举行婚礼者,也有在会馆、饭店或家中举行婚礼者。门前张灯结彩,富有人家更张花坊。礼堂设几案,新郎、新娘、主婚人、证婚人、介绍人以及男女来宾均按一定席次。迎娶时不再使用花轿和仪仗,改用花车(汽车或马车)。结婚典礼之后,摄影以作纪念。 这种婚礼,虽已开始呈现现代文明气象,但仍嫌浪费,特别是要大宴宾客,送礼,为生活贫困者难以负担。因此,当时出现了用西餐或茶点待客的习俗。
太原郊县的婚俗与都市大为不同,呈现出五彩缤纷,徐沟一带婚俗最具特色:
订婚时,由媒人或戚友出面,两家各以生辰八字互换。命相若合则开始相亲。相亲有“明相”、“偷相”之分。明相时,媒人引男方及其家长到女家相亲,相中则留饰物为订证,俗称饰物为“记手”。为防止相亲不成使妇女难为情,多采用偷相,即在剧场或亲戚邻居家相亲。若偷相较满意再行明相。
挑选吉日,两家各具红帖及礼物互换,俗称“送帖”。通过此道手续,即为订婚约成。
男家确定婚期,择吉日备帖通知女方,同时将新婚衣饰送往女家,俗称“通信”。
迎娶之日,男家备四人喜轿二乘或四乘,鼓乐几对以及卤薄(仪仗队),新郎拜祖宗神轴,前往女家迎娶。同时延情有顶裁(功名)一人伴新郎前往,称作“娶客”。女家也要于亲族中选男子一人伴新娘,称之“送客”。亦有娶客、送客各为二人者,称作“双娶”。
拜堂时,新郎由赞礼生导引,新娘由二名妇女搀扶,男前女后到神轴前行三跪九叩大礼,俗称“拜天地”。
婚后十日,女家接新郎新娘回娘家,设筵款待,俗称“换十天”。至此,整个婚仪方告结束。
在婚姻缔结的自始至终,每一步骤还有若干俗信讲究:
订婚日,女方收饰物钱币之后,要用带根谷苗一束和铜、铁、胶各一块回报男方。
通信日,女方的回礼为筷子一双,满贮蜜的酒樽一只,面蒸狮、虎各一双,石榴一个,铜、铁、胶各一块。
婚日,鸡叫或黎明时刻,新娘和新郎都要吃早餐。
婚日晨,新娘开脸要延请完全女人(有父母、子女、丈夫者),其坐的方向及吉时均按阴阳先生指定。炕上摆一把椅子,椅前放一块砖坯,椅下放一桶水,新娘坐在椅子上,完全女人一边用扇子扇,一边唱念:“坐椅子,扇扇子,丫头蛮妮子侍候一辈子。”
无论新郎、新娘,即使在盛夏酷暑,婚日都必须穿棉衣或棉裤。
新郎接娶新娘时,要偷一双筷子和一只酒杯。卤薄(仪仗)中有人挑两瓶酒,岳家留一瓶,将另一瓶换上水挑回男家。晚间,即以岳家水煮饭,俗称“和气拌汤”。新人食用时,有人祝辞:“妈家水,婆家面,和气拌汤长寿面,豆芽儿娃娃一串链。”
新娘入轿时,要由长辈或兄弟背负入轿。
进男方大门,赞礼者先于门左右点燃草把,然后用斗(或柳条桶)装的马草撒在轿后,并将马鞍置于轿前令新郎跳过。新郎新娘都要踩在草苫或红毡上进人喜房。同时,赞礼者将一个织布机轴,一把腰刀,一面铜镜系成一束交于新郎。这三样东西一直要在洞房内伴新娘十天。
入洞房后,新郎先登炕,然后新娘坐在炕上。新郎站在新娘身旁用弓搭箭作出向四方射的样子,然后方揭开新娘盖面帕,并摘下新娘头上的笄藏在怀中。
婚礼后的次日清晨,新妇要在邻家梳头,梳头者祝辞曰“一木梳,两栊子,养下娃娃戴项子”等等。
婚礼过程中的俗信,都有一定的含义,或取其谐音,或以物寓义,或赋以象征,目的都是为了夫妻和美,合家欢乐,子孙绵衍,富贵长寿。谷苗有嘉禾之义,象征吉祥;铜铁含义坚贞;胶象征夫妻和美,如胶似漆;蜜寓意甜甜蜜蜜;筷子表示夫妻成双成对,齐头到老;棉衣、棉裤则预祝日子过得厚厚实实;坐在桶上是希望生活中通通顺顺;石榴寓义多子;背新娘入轿,表示不沾娘家土,怕带走娘家的运气,等等。
禁忌也充满婚仪过程之中。婚前要由阴阳先生选择婚期,必于男女双方及家族长者都有利。有妨碍者,婚日忌见面;娶客、送客、搀新娘者、为新娘开睑者等一应人,其属相必须与新人无冲撞;两新人在百日之内忌与其他新婚者见面。迎娶之时,沿路碰见有石,要用红土画一个“十”字,经过庙宇要用红毡遮挡喜轿。这里的各项禁忌,带有浓厚的迷信色彩,其目的是为了避凶化吉。这种消极的防范性信仰行为和手段,产生于生产落后、科学不发达、人们意识低下的条件下,代代传承,约束人们的行为观念。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人们逐渐认识到了禁忌的愚昧性,在当代已不多见。
最令人怀念的是本世纪5O年代后期至70年代初期的婚俗,文明、简朴蔚成风气。男女双方当事人,通过自由恋爱或经人介绍而相互了解一段时间,双方情投意合,即行登记结婚。一身新衣,两床新被;瓜子清茶,糖果香烟即为待客之物;亲朋送一点薄礼以作纪念。其余一切繁缛程序仪礼,一概不行。
近些年,婚俗在某些方面大有复旧之势,一些新的陋俗亦渐形成。
其一是厚礼,70年代后期,一般送礼三至五元,十元就算厚礼了,近时逐年加码,成倍上涨。
其二是侈宴,多在饭店包席,少者六七桌,多者有几十桌,借宴请收礼,以弥补婚姻准备过程中的开销已成为一种风气。
其三是追求气派,婚日,多备小轿车接迎新娘,大多备几辆小车、面包车或大客车,车队浩浩荡荡,场面阔气宏大,其中有租车者,使用公车者亦不在少数。
其四是嫁妆丰厚,70年代到80年代之初,一般仅追求新房家俱陈设,当时有“三十六条腿”,稍后有“七十二条腿”之说,婚装无非毛料衣服,用具无非自行车、手表,已初显侈风。现在,除高档家俱之外,冰箱、彩电、音响、洗衣机等家电必备,饰装已发展到金首饰,裘皮衣之类,娘家陪嫁物品也在数千元以上,双方开销不下数万元。
其五是繁缛仪节和迷信抬头,结婚时讲究开门钱,开箱钱,择吉日,看属相,爱面子、讲排场在当代婚俗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前几年太原人婚俗中的新陋俗要数半夜放炮了,这种陋俗不见传承,为太原一地独特的流俗。午夜鞭炮声,惊醒千家梦,以一人一家之喜,而造成左邻右舍之忧,是极不文明的行为了。其实,半夜放炮并不是什么吉利之举,据传我国南方寡妇再婚才半夜放炮哩。近年禁炮之后,结婚半夜放炮的陋习才得以革除。
结婚挑选日子,也是近年来太原地区普遍的风俗行为,多以逢有三、六、九的日子为吉,若能逢到阳历阴历日子和星期都带有三、六那就更吉了。 择吉日古代婚礼中称之为“请期”,男方请人卜定婚日后通知女方,征询意见。其中含有一个重要的意思是要避开女子的经期,使得“阳倡阴和”(《仪礼·士昏礼》)。后世,迷信之说猖獗,古人的科学用意反而不为人所知了。实际上,古代的择吉有一套讲究,目的是为了避开太岁等凶煞,并非选择三、六、九日,因涉及迷信,不再赘述。清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讲了一个择吉的故事:汉孝武帝曾聚会占家问曰:“某一天可以娶妇么?”各种占卜家都有一套推算的方法,结果各持一端。五行家回答说可以,堪舆家说不可以,建除家认为不吉,丛辰家认为大凶,历家认为小凶,天一家认为小吉,太乙家则认为大吉。众占卜家争辩不已,取不得统一意见。最后汉孝武帝只得勉强采用了五行家的说法。如果依照占卜,那就只好终身不结婚了。
结婚九里十合是一句俗语,指的是完美的婚姻。“九里”意思是 9 里,表示异地;而 “十合” 意味着 10 合,表示合而为一。这句俗语形容夫妻之间真挚的爱情,超越了距离和时空的障碍,将彼此的心完全融合在一起,最终形成一个完美的家庭。
人到了一定年龄总是要结婚的,这被视为人生的一件大事。上党人的婚礼经历了一个由繁到简、由传统到文明的过程。旧时的婚礼较为繁琐,一般都要由媒人介绍,再经阴阳先生合过八字,八字相合后还要"头相"--男到女家相姑娘,主要是看脚的大小。中意后再下定聘,然后择日迎娶。迎娶俗称大婚之日,不仅十分隆重,而且讲究很多,时至今日,有些习俗仍存。迎娶前夕,新房内要由几名男青年同睡,俗称"暖房"。迎娶当日,男家除贴喜联之外,长治城内还兴在门外竖两捆谷草,上贴"喜"字斗方。襄垣一带还有"抓富贵"之俗:男女双方各在自家父母怀中抓几把预备好的钱钞,意在今后的日子里有钱花;但不能抓完,须给父母留下一些财源。至于新娘穿红,各地皆然。结婚为大喜,人们总是想方设法求得吉祥如意,类如八音会、拜天地、枕头内装筷子(快生子)、点婚灯等,皆属此例。婚后第三天或第五天,新娘回门;第九天,新娘还要再次回娘家并小住几日,叫做"住九"。大凡男女新婚,房事必然频繁;若不找点借口让他(她)们分开几日,岂不对身体有害。看来,"住九"还真有些科学道理。
一般在婚礼中间吧,自由掌握,司仪安排~
结婚后在一起生活9年是陶器婚,有一部电视剧《金婚》中讲述的非常有意思,是蒋雯丽和张国立主演的,让这一婚俗被广泛传播,婚礼文化重回大家视线,于是纷纷为自己的爱情寻找甜蜜机会,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可以增加夫妻感情,给平淡的生活来点新鲜感,相比于金婚,你们还有很长的甜蜜需要一起度过。
把目标定得远一点:看了这个说法,你会不会为那些坚持了
超过80年的夫妻鸣不平,按照“平衡点”的想法,两个人一旦过了金婚后,以后的纪念日应该改成每个月一次,一旦超过80年,应该改成一天一个纪念,你们觉得有没有必要呢,过了50年,每个人都已经超过70岁了,不该每个月庆祝一次?过了80年,百岁老人,是不是应该每天都是节日?
结婚年份的各种称呼:1年纸婚;2年棉婚;3年皮婚;4年花果婚;5年木婚;6年糖婚;7年手婚;8年古铜婚;9年陶器婚;10年锡婚;11年钢婚;12年丝婚;13年花边婚;14年象牙婚;15年水晶婚;20年瓷婚; 25年银婚;30年珍珠婚;35年珊瑚婚;40年红宝石婚;45年蓝宝石婚;50年金婚;55年绿宝石婚;60年金钢钻婚;70年白金婚;80年钻石婚。
少年夫妻老来伴:可能很多年轻人都不能理解,结婚了还有什么可纪念的,但是当你们能够相携走过20年、30年、50年甚至更远的时候,你们才能懂得,这个过去没有血缘关系的人,才是跟你最有缘分的人,父母会离开我们,子女也会组建自己的爱巢,兄弟姐妹也会有自己的家庭,而亲朋好友则更是如此,唯一能够自己长期相守的只有自己的爱人,而且是无怨无悔那种的,我们是不是该跟她多一些浪漫呢
生活的意义试过出来的:有人认为,结婚后会被柴米油盐打败,其实聪明的夫妻把每一天都当做新婚,这样的人才有机会过金婚和其它更长久的婚姻,夫妻和睦,恩爱是身体健康最重要的,幸福感和心情愉悦给人带来的好处是任何食物和保健品无法达到的,最健康的生活就是跟自己的爱人过幸福的生活,吃什么不重要,只要两个人能够在一起,互相帮助,有什么问题都一起扛,走的路才会越来越稳,因为互相之间非常了解,已经能够达到完美互补,让生活进入一种平衡的状态,可以一直向前运动下去。
结婚是爱情的升级,是新的起点,是向更高层次的精神追求的出发点,只有想明白这些的爱人才有资格过金婚,而机会也是留给他们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