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时期,在河北省沫源县出现了一位全国闻名的抗日小英雄,他的名字叫王二小。王二小牺牲时才七岁,在日本鬼子扫荡一条山沟的时候,为了掩护几千名老乡和干部,他不顾自己的生命危险,把敌人带进了八路军的埋伏圈。气急败坏的日本鬼子把王二小挑在枪尖摔死在大石头的上面。干部和老乡脱离了危险,小英雄王二小英勇牺牲了。王二小的动人事迹很快传遍了解放区,每一个老乡都含着眼泪,歌唱二小放牛郎,《晋察冀日报》在头版报道了王二小的英勇事迹。晋察冀边区的文艺战土方冰和劫夫很快创作了后来传唱全中国的著名儿童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
抗日小英雄王二小英勇牺牲50多年了,但是,他的英雄事迹和献身精神将永远鼓舞和激励我们,他将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为了纪念抗日小英雄王二小,为了学习和发扬王二小的革命精神,我给大家讲几个抗日小英雄王二小的故事。
生在苦难中
抗日小英雄王二小于1928年出生在河北省沫源县上庄村,他英勇牺牲是在1941年9月16日,牺牲时年仅13岁。
1939年9月的一天,王二小和几个小伙伴正在山上放牛,忽听远处传来枪炮声。他们看到一些逃难的老百姓,推着小车,背着包袱,搀扶着老人,有的妇女还抱着孩子,由北向南走进了上庄。这是怎么回事呢?
王二小把牛托付给铁旦,和几个小伙伴跑进了村子。只听一个中年难民嚷道:“日本鬼子从张家口往这边打来了,你们怎么不跑啊?”
王二小一听日本鬼子来了,急急忙忙跑回家里。
王二小的家是什么样呢?
原来,他们家不是本村的人,因为穷只得住在庄北一个破奶奶庙里。奶奶菩萨早就拆掉了,屋里只有一个破土炕和一张破桌子,几口缸里有点儿杂粮。
二小慌慌张张跑进破庙,一进屋就说:“爹,娘!日本鬼子打过来了,快跑吧!”
二小爹有病,正躺在炕上呻吟着,娘说:“你爹病成这样,往哪儿跑啊!”爹说:“还不快放牛去,丢了人家的牛,赔得起吗?”
日本鬼子真的打到上庄来了。
这天,天刚蒙蒙亮,日本鬼子一个中队开到了上庄村北头,中队长桥本拿望远镜朝村里瞅了一会儿,就下令开枪开炮。村里一下子像开了锅,子弹、炮弹一起飞进了村。好多房屋被炸塌了,着起了火,哭声四起。
二小爹正躺在炕上不住地呻吟,二小的哥哥王石头和二小俩钻到了破桌子底下。一颗炮弹打来落到破庙的房顶上,掀掉了大半个屋顶。房梁坍了下来,正好砸在二小爹身上,二小娘也被埋在了土里。二小和哥哥从桌子底下爬出来一看,爹已经断了气,赶紧把娘从乱士石里救了出来。
二小爹被砸死了,全家人痛哭流涕。好心的邻居齐存礼听到王家的哭声跑了过来,也难过他说:“别哭了!小日本真狠,不让老百姓活了。”他知道二小家里穷,又说:“俺家老爷子有一口棺材,先给你爹用吧!”
齐存礼和王石头把棺材抬了过来,在奶奶庙后面挖了一个长方形的坑,把二小爹入殓,埋葬了。
二小爹被日本鬼子害死了,二小的哥哥王石头又被抓去修炮楼。
这天一大早,村长冯进财和日本鬼子中队长桥本在村子里抓劳工。村里的人都恨冯进财,不叫他村长,叫他塌鼻子。塌鼻子村长把桥本领到奶奶庙前。
桥本拍了拍王石头的肩膀,说:“你的。。。身体。。。好好的。。。修炮楼去!”说着,两个日本鬼子就把王石头捆了去。
塌鼻子村长让两个村丁把二小家的粮食又抢走了。还把二小家的一根木头也搬上了车。王石头被抓去修炮楼,每天背石头,运木料,修路,砌墙,没有吃的,累死累活地拼着命干。
二小妈生着病,心里惦着石头:干那么重的活,不吃东西哪成啊!可是,家里没有粮食,只得熬了一罐稀粥,罐口上扣了一个粗碗,里面放了一点儿小葱和咸菜,让二小给哥哥送去。二小提着粥罐,来到修炮楼的工地。四面拉着铁丝网,20多个日本鬼子端着枪,手拿皮鞭。
二小找了半天,才看见哥哥和八、九个青年农民,每人背着一块长方形的石头,低着头,弯着腰,一步一步艰难地向炮楼走去。他们汗流满面,汗水湿透了衣衫。日本鬼子发现谁走得慢,就上去用皮鞭子狠狠地抽打。一个日本鬼子朝王石头肩上使劲抽了一鞭子。王石头一个趔趄没有站稳,石头掉在了地上。鬼子小队长又往石头身上狠抽了十几鞭子,还用脚踢他。王石头用力从地上爬起来,心中怒火燃烧。心想:你这个小日本这么狠,今天也让你看看中国人的厉害。说时迟,那时快,王石头突然从地上搬起一块大石头,走到鬼子小队长身后,猛地朝他的头上砸去。鬼子小队长倒在地上见阎王去了。
王石头此时像一头猛牛,大声喊道:“乡亲们!咱们不给鬼子干了,快跑啊!”
王二小躲在一棵大树后面,看见哥哥朝对面山上跑去,日本兵开枪打死了好几个人。
日本兵把好多民工又抓了回来,继续修炮楼,二小也被抓了去。日本鬼子对民工看管的更严了。
这一天晚上收了工,二小的肚子饿得咕咕叫。他走到工地北头靠铁丝网的地方坐下来,把罐口上的粗碗拿下来,端起罐子喝玉米粥,就着小葱和咸菜。一天没吃东西了,很快粥喝得差不多了,二小发现罐底还有7个鸟蛋。这是妈妈专门给他拿来的,妈妈一个也没留。
二小吃了一个鸟蛋,真香啊!他忽然想起,家里什么吃的也没有了,妈妈什么也不吃,怎么行呢?想到这儿,二小下决心要逃回家去看看妈妈。
二小一直没有睡,他在仔细观察着工地上的动静。一弯明月升到了半空,繁星满天。民工们劳累了一天,都东倒西歪地倚着石头睡着了。十几个日本鬼子和伪军背着枪,打着手电在工地上巡逻,一个鬼子还牵着一条狼狗。
二小发现鬼子和伪军巡逻有一定的路线,从工地的一头到另一头来回走,走一趟至少有五、六分钟。这不是一个空挡吗?
二小趁着鬼子和伪军走远了,用一根木棍把铁丝网撑开,把身子缩成一条扁鱼似的钻了过去。
巡逻的鬼子发现有动静,立刻打开手电,军犬也奔了过来。敌人开枪了,军犬狂叫着。二小仗着路熟,钻过铁丝网,接连翻了几个跟斗,滚到了山坡下,抄小路跑回了奶奶庙。
屋里漆黑,一点地动静也没有。二小摸了半天,好不容易找到了火柴,把小豆油灯点着一看,他惊呆了。他看到娘一动不动地躺在炕上,双眼紧闭着,用手一摸娘的头和手,冰凉冰凉,不由得痛哭起来。娘是活活饿死的啊!
爹被日本鬼子害死了,哥哥被日本鬼子逼得逃跑了,妈妈又被活活饿死了。二小的心里对日本鬼子充满了仇恨。他默默地想,这深化大恨一定要报!
奔向解放区
王二小从敌人修炮楼的工地上跑出来以后,鬼子到处抓他。二小在上庄呆不下去了,怎么办?
齐存礼叔叔说:“从咱们这儿往南一百多里地,是八路军的巩固区,你去找八路军吧!”二小想到他娘刚去世,为难地说:“俺娘。。。。”话没说完,齐存礼就说:“你娘的后事,俺帮你办。”
齐叔叔的儿子铁旦把一小袋贴饼子放在二小的手上,说:“二小哥,这点儿干粮,你路上吃吧!路远,多小心。。。。。。”说着,眼泪流了下来。
王二小向娘磕了一个头,走出了家门。
二小走在狼别沟里,天黑漆漆的,路上净是大大小小的石头,一不小心就会摔倒在地。起风了,又下雨了。二小摔倒,又爬起来,他找来一根树枝拄着。走着走着,二小听到了狼的嚎叫声,两条恶狼紧紧地追着他。他想起爹的话,看见狼不能跑,你跑他就追,你蹲下来拿块石头,狼就不敢过来了。想到这儿,二小蹲下拾起两块石头扔向了狼,狼果然跑掉了。
王二小在漆黑的山路上跌跌撞撞地走着,忽然觉得肚子饿了。他掏出一个贴饼子,一边走一边吃着,肚子好受多了。这时候,日本鬼子的巡逻队过来了。5辆摩托车,“轰隆隆”的响声越来越大,车上还架着机枪,闪亮着车灯。二小赶紧躲到一个山洞里。
山洞里冷飕飕的,还滴着水,二小想睡也没法睡,只好来回蹦达暖暖身子。天亮了,二小不敢在大路上走,等到天黑才继续赶路。秋雨又下了起来,秋风一阵阵刮着,二小顶风冒雨,咬着嘴唇向前走。他心里恨透了日本鬼子。
走着走着,他远远看见不远处的一个山头上亮着灯光,前边有人家。他已经非常疲乏了,但是灯光又给了他希望。他奔着亮光,艰难地来到一座茅屋旁,轻轻地敲了几下门。没有动静,二小耐心地站在门外。过了一会儿,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开开了门,吃惊地说:“哎哟,孩子,你咋弄成这个样子?”
二小难过地说:“爷爷,我是上庄人,爹娘都被鬼子害死了,哥哥被抓去修炮楼也不知跑哪儿去了,鬼子还要抓俺,俺没处。。。。。。”
老人赶紧把二小拉进屋,说:“快脱了衣服洗一洗吧!”
屋里收拾得挺干净,墙上挂着一支猎枪,还有兔皮、狼皮、狐皮。老人看样子是一位猎人。
二小洗完澡,换上干衣服,挺舒服。这时候,天快亮了,老人端来了热粥、窝窝头。吃完了饭,老人问二小:“孩子,你叫啥名字?要上哪儿去啊?”
二小说:“俺叫王二小。俺要去找八路军,为俺爹娘报仇!”
老人说:“找八路军,还有一百多里地哪!先睡一觉,天黑再走!”
王二小美美睡了一大觉,直到天黑。
二小要上路了,老人拿出一些窝头、兔肉,让二小路上吃。二小心里感到暖融融的,说:“老爷爷,谢谢您了!”
老人笑了笑,说:“一家人不说两家话,俺儿子也是八路军。日后,你打鬼子立了功,俺老汉还要给你庆功呢!”
二小背上包袱,在夜色中上路了。
一路上刮着风,还下着雨,二小也看不清路,不知摔了多少跟头,浑身是泥,两腿无力他感冒发烧了。一不小心踩着一块石块,摔倒在地上,再也没力气爬起来了。二小己经来到了狼牙口村的街上,都半夜了。
狼牙口村的农会主任高林山开完会回家,发现街边躺着一个孩子,已经昏迷不醒了。他赶紧把孩子抱回家,让妻子去熬了一碗姜糖水。高林山给二小脱下湿衣服,替他洗了身子,换上干衣服。妻子端来了姜糖水,二小咕通通就喝了,瞪着眼睛问:“这是什么地方啊?”高林山告诉二小:“这里是二区南马庄乡狼牙口村。你淋雨晕倒在街上,俺把你抱回来,可醒过来了。孩子,你叫啥名儿,从哪儿来啊?”
二小激动得说不出话来,眼泪也流了下来。过了一会儿,二小才说:“俺家在六区上庄。鬼子打死俺爹,饿死俺娘,抓走俺哥,又要抓俺。。。。。。”二小难过得说不下去了。
高林山安慰二小说:“孩子,你别愁,这里是巩固区,俺们农会会照顾你。你在上庄干些啥营生啊?”
二小回答说:“俺给地主放牛。”
高林山说:“那好,俺家有牛,村里还有六、七户有牛,你就放牛吧。”
从此,二小就为这六、七户人家放牛。轮流在各家吃饭睡觉。二小放牛挺认真,大家对他也挺好,还送他衣服、鞋袜。
参加儿童团
一晃,王二小在狼牙口村已经好几个月了,生活得很好。这里和上庄不一样,上庄是敌占区,这里是八路军的巩固区。特别是,这里不仅有八路军、民兵队,还有儿童团。
这天,天快黑了。王二小放牛回村,看见村边大槐树下,儿童团长雷娃正在领着儿童团员练操。儿童团员们个个精神抖擞,有的戴着八路军军帽,有的用木棍或秫秸杆当枪,有的腰里还扎着一条;旧皮带。他们还高声唱着《儿童团团歌》:
我们是儿童团员,
我们为抗日站岗。
手握着红楼枪呀,
哪怕那个风雨狂。
你要想过路么?
请你拿出路条!
二小听着听着,心里不觉有点地难受。人家儿童团员多神气呀,自己来了几个月了,就整天放牛。。。。。。
回到高主任家里,二小还是闷闷不乐。高林山看二小这样,就问:“二小,有啥不高兴的事呀,嘴巴撅得比天高?”
二小低着头不言语,过了一会儿,他对高主任说出了自己的心事:“村里的娃娃们都参加了儿童团,就俺不是!”
高林山一听笑了起来,说:“我当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呢,这好办,你写一个加入儿童团的申请不就行了?可有一样,参加了儿童团可要积极的干!”
二小在高主任的帮助下,很快写了一份参加儿童团的申请。
二小真的成了一名儿童团员,甭提多高兴了。在儿童团里,二小比谁都干得积极。除了站岗查路条,二小做了不少事。
骑兵连的战士接到命令到下壶关打鬼子去了。这一天,高林山在院子里走来走去,一脸愁云。二小见了,忙问:“大伯,你有啥心事啊?”
高林山说:“部队走了两三天了,可是一点儿动静也没有,听不到枪炮声。他们带的干粮不多,你说急人不急人!”
二小听了也说:“他们的马草也不多。”
两个人都动起了脑子。二小灵机一动,说:“大伯,俺们现在就发动大伙准备口粮、军草,后半晌就给部队送去。我这就跟雷娃说一声儿,发动儿童团员上山去割马草。”
高林山听了直点头,心想,这孩子还真有点子。
全村人都忙着生火,烙贴饼子。20多个儿童团员都到村北的山上割马草去了。
二小挥着镰刀,数他割得快。你看,他把小布衫也脱了,只剩下红肚兜,光着膀子,弯着腰,手快如飞。他还挺有心眼,准备了两把镰刀,磨得光光的换着使。二小割满了两筐青草,又帮着别的女孩子割,还不到晌午,儿童团员们就完成了任务。
吃完晌午饭,民兵和儿童团员们就出发了。每个儿童团员都背着两筐草,天气又热起来,脸上直冒汗,可没有一个人喊累。
在下壶关的山头上,骑兵连吴连长首先从望远镜里看到老乡们和儿童团的送粮送草队伍。他骑着战马飞快迎过来,拉着高林山的手说:“谢谢你们,你们来得太好了!”他又转过身来对儿童团员们说:“你们立了一大功。咱们的军马没有草吃就不能打仗,你们的草送的真及时,谢谢你们了!”
儿童团员听了吴连长的话都非常高兴,这草没白割,挨点儿累也值了。
战斗很快打响了,骑兵连消灭了鬼子的一个中队,缴获了不少枪支弹药。
日本鬼子不甘心在下壶关的失败。他们打听到我们的骑兵接受了新的任务,转移到别的地方作战去了,就由日本鬼子的中队长佐佐木带着一个小队日本鬼子和一排伪军来袭击狼牙口村。
佐佐木一伙来到狼牙口村,却发现村里一个人也没有,圈里猪也没有,村子里静悄悄的。佐佐木发火了,问道:“八路的没有。。。。。。老百姓、牲口。。。。。。统统的哪里去了?”
翻译官报告说:“老百姓都跑了,牲口、粮食全坚壁起来了。”
佐佐木举起战刀,下令:“搜!给我搜!”
日本鬼子到山沟里搜,也不见人影。过了一会儿,伪军排长来报告:“太君,烨树沟里发现了几十个老百姓!”
佐佐木的小眼睛一转,大叫道:“把他们。。。。。。统统的。。。。。。包围起来!”
群众被包围了起来,山头上架起了机枪。
鬼子中队长佐佐木站在岩坡上开始训话了,叽里呱拉不知说的什么。翻译官说:“太君说了,你们不要怕,只要说出八路军在哪儿,粮食、弹药藏在哪儿,就没事儿。”
没有一个人说话,山谷里静静的。佐佐木气得脸像猪肝,大声吼道:“快说!再不说。。。。。。统统的。。。。。。死啦死啦的。。。。。。。”
半天,还是没人说话。佐佐木冲下岩石坡,抓住一个青年农民的衣襟,毗牙咧嘴地说:“你的快说。。。。。。八路军在哪儿?粮食藏在哪儿?”
那个青年农民“哇哇”地叫着,佐佐木使劲地打他、踢他,他叫得更凶,还是说不出话来。
高林山对佐佐木说:“他是个哑巴,不会说话。”
佐佐木一把抓住了高林山吼道:“他是哑巴。。。。。。你的会说。。。。。。八路军在哪儿。。。。。。粮食藏在哪儿?”
高林山不慌不忙地说:“俺是个老百姓,俺不知道。”
翻译官帮腔说:“快说吧!不然劈了你!”
佐佐木气急了,举起军刀就要劈过去。
就在这紧急的时刻,王二小挺身站了出来。他想,高大伯是农会主席,是他把自己抱回家里,是他们一家无微不至地关心自己,他不能死啊!
佐佐木收起了军刀,向二小问道:“你的小孩。。。。。。你的。。。。。。怎么知道。。。。。”
二小沉着地说:“我天天在山上放牛,我怎么不知道!”
佐佐木狡猾地说:“你的。。。。。。小孩。。。。。。不骗人。。。。。。”
在鬼子威逼下,王二小只好走在前面带路。两个伪军在后面紧跟着他。
王二小东走西转,把鬼子兵领进了深山沟。远远的看见前面有一个山洞,二小指着说:“太君!你看,就是那个洞!八路军的伤员、粮食就藏在那儿!”
佐佐木逼着二小:“你先。。。。。。进山洞。。。。。。”
二小急忙钻进了山洞。鬼子们慢吞吞地跟着。山洞里的路二小很熟,他像一只小兔子,连走带蹦,把鬼子落在后面。左拐右拐,二小来到一个叫猫儿洞的地方,把身子缩成一条扁鱼似的钻了过去,气得佐佐木直跳,骂道:“中国小孩。。。。。。狡猾。。。。。。”说着,掏出手枪朝洞里开了几枪。
二小早就钻出洞,飞也似的跑到烨树沟,大声对高主任和乡亲们喊道:“赶紧钻到洞子里,鬼子要来了!”
乡亲们安全转移,骑兵连把鬼子和伪军包围起来。
乡亲们把二小围了起来,高林山抱起了二小,大家都夸二小机智勇敢。高主任说:“孩子,是你救了俺,救了乡亲们!”村妇救会曹主任也搂着二小说:“是你用调虎离山计救了乡亲们,多聪明的一个孩子!只想着大伙儿,就没想到自己的危险。”
王二小参加儿童团以后,经受了锻炼,做了许多有益的事情。他在迅速、茁壮地成长!
血染南河滩
九月十六这一天,太阳快要落山了,二小甩着鞭子赶着牛要回家了。忽然呼隆一声响,二小一看,是鬼子兵踩响了南河滩上的石雷。
有40多个鬼子来抢粮食和弹药,还要消灭八路军的伤员。他们来到南河滩上,大摇大摆,还边走边观景。
鬼子要去狼牙口村,那里藏着粮食、枪支和弹药,还有八路军的伤员。
走着走着,一座山挡住了鬼子的去路。鬼子中队长高崎用望远镜看了半天,也闹不清前边的路应该怎么走,他们面前有3条路,走哪一条呢?
中队长高崎急得直冒汗,把大个子军曹喊来命令说:“这里有3条路,你去看看定哪一条?”鬼子们停下来,有的去河边洗手、洗脸,有的去喝水。高崎发火了:“不准洗手洗脸,快归队。。。。。”
大个子军曹跑回来向高崎报告:“中队长!路不好找,在那边山上有一个小孩。”
高崎大声喊道:“快抓来!”
二小被军曹拽着来到高崎面前。
高崎问道:“小孩!你的。。。。。。什么的干活?”
二小答道:“俺是放牛的!”
高崎又问道:“小孩。。。。。。八路的。。。。。。在哪里?”
二小说:“俺不知道。”说完就要走。高崎一把抓住他:“你的。。。。。。不要怕。说出来。。。。。。八路在哪儿。。。。。。给你金票。”
二小半天不言语,军曹上来吼道:“小孩。。。。。。不说。。。。。。死拉死拉的!”
二小一看,不给带路不行了。心想,也好,俺们的队伍在崖口两边的山头上埋伏着呢,我路又熟,把鬼子带进。。。。。。,想到这儿,二小装作害怕的样子说:“太君!俺想起来了,晌午的时候,有不少八路军开到南马庄去啦!”
恶狠狠的军曹举起拳头,两个小眼珠滴溜溜转,吓唬二小:“小孩。。。。。。你不要。。。。。。撒谎!”
二小生气地说:“反正俺看见了,信不信由你!”
高崎看天快黑了,急着说:“小孩。。。。。。你的。。。。。。带路!”
二小领着鬼子兵在沙滩地上向西走去。
河滩上有好多大大小小的石头。几个鬼子踩在石头上,都摔倒在地上,哇啦哇啦叫道:“小孩。。。。。。你带的。。。。。。什么路?”
二小撅着嘴也大声喊道:“这圪塔就是这号路!”
二小领着鬼子兵绕过河滩向南走去。河的东面是石岭子山,西边是香炉山。两座山都有几十丈高,在这两座山岭上埋伏着我们的骑兵连,一排在西边香炉山上,二排在东边石岭子山上。
鬼子兵大摇大摆地走进了山沟。这时,石岭子山上的八路军骑兵连的战土开了枪,子弹嗖嗖地射向敌人,七、八个鬼子应声倒地,还不知道自己是怎么死的。鬼子见左边有八路,又朝石岭子崖下躲避,右边香炉山上的八路军正好打个正着。鬼子兵成堆地倒下,鬼哭狼嚎地叫了起来。鬼子兵朝两边山上开枪,可是射程打不到,白费子弹,一个高个子鬼子兵朝崖上扔手榴弹,可是,手榴弹碰到崖边又呼拉拉掉了下来,在鬼子堆里爆炸了。
鬼子中队长高崎气急败坏,连叫“上当,上当”。他一眼看见,王二小这时飞快地向西跑去,便拼命地追了上去。他掏出手枪朝二小射了过去,二小背中枪弹倒在南河滩上。军曹也跑了过来,用刺刀猛刺二小的胸膛,又把二小用枪尖高高地挑起来,摔在大石头上。我们13岁的小英雄王二小英勇牺牲了,他的鲜血染红了大石头。
1941年农历九月十六,抗日小英雄王二小英勇牺牲在南河滩,八路军和老乡得到了安全。
抗日小英雄王二小英勇牺牲后,他的英雄事迹传遍了解放区的每一个村庄,感动着每一个老乡。当时在晋察冀边区工作的文艺战士方冰和劫夫知道了王二小的事迹也感动万分,他们立即进行创作,仅仅用了半天时间就写出了著名的儿童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
《歌唱二小放牛郎》用叙事的手法生动地介绍了王二小的英雄事迹,充满无比崇敬与深
切缅怀的真挚感情,不仅使人听了无比悲痛,而且激励斗志,催人向前。
今天,我给大家讲了抗日小英雄王二小的故事,最后,我想把《歌唱二小放牛郎》唱一遍。我不会唱歌,用歌声来缅怀英雄,同时表达我们继承和学习英雄革命精神的决心。
歌唱二小放牛郎(歌词)
牛儿还在山坡吃草,放牛的孩子却不知哪儿去了?不是他贪玩耍丢了牛,那放牛的孩子王二小。
九月十六那天早上,敌人向一条山沟扫荡,山沟里掩护着后方机关,掩护着几千老乡。正在那十分危急的时候,敌人快要走到山口,昏头昏脑地迷失了方向,抓住了二小要他带路。
二小他顺从地走在前面,把敌人带进我们的埋伏圈,四下里乒乒乓乓响起了枪炮,敌人才知道受了骗。
敌人把二小挑在枪尖,摔死在大石头的上面,我们那十三岁的王二小,可怜他死得这样惨。
干部和老乡得到了安全,他却睡在冰冷的山间,他的脸上还含着笑,他的血染红蓝蓝的天。
秋风吹遍了每个村庄,它把这动人的故事传扬,每一个老乡都含着眼泪,歌唱着二小放牛郎
1、廖仲恺
廖仲恺曾奉孙中山命回国秘密进行革命活动。以“屠富”、“渊实”笔名在《民报》发表译作《进步与贫乏》、《社会主义史大纲》等,是最早介绍和探索社会主义问题的中国人之一。1913年8月,“二次革命”失败后与孙中山等亡命日本。
2、汪精卫
汪精卫1905年7月拜访了孙中山,加入同盟会,参与起草同盟会章程。8月被推为同盟会评议部评议长。后以“精卫”的笔名先后在《民报》上发表《民族的国民》、《驳革命可以召瓜分说》等一系列文章,宣传三民主义思想,痛斥康有为、梁启超等的保皇谬论,受到孙中山的好评。
扩展资料:
一、廖仲恺的主要影响
廖仲恺是资产阶级革命派中坚定支持和追随孙中山的代表,他同孙中山一起为寻求救国救民的新道路而努力。1903年,廖仲恺何香凝夫妇赴日本留学,其间,他们结识了孙中山并深受其革命思想影响,参加了资产阶级革命。廖仲恺参加了同盟会,并积极宣传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思想。
二、汪精卫的革命生涯
1911年10月武昌起义后,汪出狱并结识袁世凯。与杨度组织“国事共济会”,呼吁停战议和。12月,充当南方议和参赞,参与南北和谈,主张孙中山让权,推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袁世凯统治时期到法国留学。
1912年1月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前夕,按孙嘱咐代起草临时大总统府就职宣言。后留在孙身边工作,力劝孙让位袁,并参加北上迎袁专使团。
汪精卫提出“不做官、不做议员、不嫖、不赌、不纳妾、不吸鸦片”的“六不主义”陈璧君举办了结婚仪式后,8月携陈璧君一起赴法留学,中间几度返国,皆超然于政治之外。1913年“二次革命”开始后被孙中山急召回国。革命失败后亡命法国。
死的轻于鸿毛的人:现代:林彪 汪精卫,周佛海、李士群。古代:子都、庆父、张邦昌。古代有秦桧 隋炀帝
林彪
三叉戟的着陆灯在飞行中是折叠在机翼内部的。笔者从熟悉三叉戟结构的朋友那里了解到,这个着陆灯倒是可以在起落架没放下的时候就打开,只是飞行速度不能超过400公里,不然会损害灯具。这种着陆灯是采用聚光灯效果的,其下射角度大约在8-9度左右,而且只是向前方照射,照射面积有限。人们都有在夜间被汽车大灯照射过的经历,在汽车正前方会觉得灯光刺眼无比,可只要角度偏一些,在汽车旁边,灯光强度就会立刻减弱,就不用提在汽车后面,根本就看不到车灯了。汽车大灯还考虑到驾驶员在夜间要分辨近在眼前的路边标志,因此特意加了部分散光效果,使灯光能够照到路边的交通标志。而在飞机上就无此必要了,全部灯光都可以集中到照射飞机前方的着陆区域。因此只有当拉哈玛在飞机前面的一定范围内,才能看到那刺眼的灯光,而当在飞机侧面和后面时,就不会看到着陆灯的“火光”了。256不是直升机,不可能长时间停在一个部位,也就是说,即使拉哈玛看到着陆灯光,也只能是在很短的时间里。这种一闪即过的灯光竟会被一位正常的中年妇女看做是长时间燃烧的火焰,康庭梓的想象力真够丰富的。
《解开中国之谜》中的描述更加证明那火光不可能是灯光产生的错觉。目击者目随“机后拖着火苗”的256直到9英里之外,那“火苗”肯定不会是256把着陆灯转向后方,特意照射目击者的吧。康庭梓故意回避了彼特•汉南和苏珊•劳伦斯这篇文章中的有关段落,也是有所苦衷的吧。
曾看到有人以256坠落的第一落点没有发现有燃烧痕迹来作为否认256在空中就起火的证据。其实这一点很容易理解。根据飞行常识,在一定范围内,飞机的仰角(也叫迎角AOA)越高,失速的临界速度就越低。通俗点讲,就是说,在一定的范围内,飞机的仰角越大,就可以飞得越慢,而不至于掉下来。因此,人们看到飞机着陆时都是“昂着头”减速。康文认为256当时是以7-8度的仰角在作迫降。在这个仰角情况下,256尾部的三个发动机以与机身平行方向向后喷出的高温燃气倾斜向下,可以直接到达地面,而在机身上部的燃烧火焰是向上的,比较难以到达地面。如果连高温燃气都没有留下燃烧痕迹,机身上部的火焰又怎么可能在地面留下痕迹呢?
康文否定“击落”说的另一个论据,就是说被导弹击中的飞机应该在空中爆炸。这一点就不用多说了。看看上面所举的1978年苏联击落韩航902巴黎经北极航线飞往汉城的客机一例就可以清楚了。苏联导弹打断了波音707的机翼,击穿了机身,打死了机内的乘客。而飞机却又飞了一个多小时,并且迫降成功。这是因为导弹大多都有近炸引信,虽然导弹没有直接击中飞机,但在接近到目标一定距离时,也会爆炸,以战斗部的碎片来击毁目标。这时目标就不一定当场爆炸。普通人可能不清楚这一点,但作为一个飞行员,对于导弹击中时,飞机并不一定当场爆炸这种常识,应该是了解甚透的。可是中国的“优秀飞行员”(不优秀也进不了专机师,更开不了三叉戟)康庭梓却说:“从反面推论,如果是打下来的话,飞机应该在高空爆炸,其飞机碎片的撒落范围应该是圆形,而不应该是狭长的梯字形。” 这确实很难令人理解他为什么这么说。
其实康庭梓的文章总是让人不放心,例如他在《党史博览》2004年第5期上新发表的《林彪座机残骸哪里去了》一文中写到:“重量为51吨的三叉戟256号飞机,被肢解后散落在如此大范围的草原上。”这实在是不应该犯的错误。256是三叉戟1E型,重量为433吨,重达512吨的三叉戟是三叉戟3B型。中国要到1975年8月,才进口了第一架3B型的三叉戟!作为笔者这么一个外行尚且知道这些差别,康庭梓作为三叉戟的驾驶员犯如此低级的错误就怎么也说不过去了吧。就是在康的《思考》那篇文章里,还提到我使馆人员在坠机现场看到了三叉戟的三台发动机:“在上面提到的那扇门的东南30米处,有一台外壳炸裂的发动机,这是3台发动机中出现的第一台。 。。。。。。。。。。。。。。 根据孙一先绘制的残骸分布图上看出,在接近480米处的西侧,出现了第二台发动机。在尾部东南方向25米的地方,是第三台发动机”,完全忘记了自己文章中就说过的,在我使馆人员到达现场之前,苏联人早已拆走了一台发动机的事实。可见康写文章太有些随心所欲了。
汪精卫
民国疑案:大汉奸汪精卫死于一帖神秘膏药
汪精卫绝对算是中国现代历史上叱咤风云、权倾一时的人物。但其死亡的原因却至今众说纷纭。有人说他是死在了日本人的手术台上;有人说他是蒋介石派人暗杀毒死的,还有人说他是病死的。真实的情况到底如何,就成为民国史上的一桩疑案。
(1940年3月30日南京举行汪伪政府成立典礼)
从领袖到汉奸
汪精卫生于1883年5月4日,本名兆铭,字季新,号精卫。祖籍安徽婺源(今属于江西)。汪精卫少时生得眉清目秀,且聪明伶俐,曾一度被称为民国“四大美男”之一。他于1902年春考中秀才,1904年又考取了官费留日生,东渡日本政法大学留学。在日本,他开始投身革命,成为孙中山最得力的助手。他演讲时口齿清晰,条理清楚,抑扬顿挫,一时成为许多年轻人的偶像。在南洋演讲时,有一个华侨巨富的女儿名叫陈璧君,竟抛开学业,追逐汪精卫的行程,聆听汪的精彩演说。1908年两人结婚,当时汪精卫26岁,陈璧君只有17岁。
(伪南京政府首脑汪精卫于1941年会见德国外交官)
1925年3月,孙中山逝世前,汪精卫代孙中山起草遗嘱。孙中山去世后,他和胡汉民、廖仲恺一起成为最有望担任孙中山接班人的三个人。1925年7月1日,改组孙中山生前的大元帅府为中华民国国民政府,汪精卫、胡汉民、廖仲恺等16人为政府委员。国民政府主席选举前,汪精卫听到有人要选他,便一再谦让、推辞,正式选举时,却急不可耐地投了自己一票,结果以全票当选,成为国民党领袖……1932年春,蒋汪合流。汪精卫上台任行政院院长,提出“一面抵抗、一面交涉”的对日方针,主张中日发生冲突时,中国应该在“尽可能范围内,极力忍耐,极力让步,表示我们无意开衅”。在这种思想主导下,蒋汪政府先后与日本签订了《淞沪休战协定》、《塘沽协定》、《何梅协定》等,大肆出卖中国主权。
替蒋介石挨了三枪
在汪精卫的一生中,曾经遭遇多次暗杀,而最终导致他死亡的主因之一,也正是遇刺后,残留在他背上的一颗子弹。造化弄人的是,这颗子弹,原来是打算送给蒋介石的。
(1942年汉奸汪精卫右三东京拜会日本东条英机左三,奴颜婢膝,令人作呕)
事情还要从他遇刺说起。
1935年11月1日,国民党四届六中全会在南京丁家桥中央党部开会。按照惯例,中央全会开幕式之后,全体委员要照一张集体照,同时允许各国记者抢拍新闻照片。那一天,原定到会者一律穿礼服,上午8点钟去孙总理陵堂举行谒陵仪式,然后到中央党部大院内集体留影,9点钟开会。但到会者有的穿中山装,有的穿礼服,有的穿便装,并且拖拖拉拉,这让军人出身的蒋介石十分不满。而且开会的时候司仪看错了程序单,把“默念总理遗嘱”这一项给遗漏了,又为会场制造了一些混乱。开幕式结束,蒋介石很不高兴地进了自己的休息室。全体中央委员在礼堂门口就座以后,蒋介石竟不肯出来照相。作为副总裁的汪精卫亲自去请,蒋介石却直言“今天秩序太乱,恐怕要出事”,还劝汪精卫也不要出去。汪精卫见请不动蒋介石,心中有气,也不相信会出什么事情,就自己一个人出来照相。
照完了相,大家正在起立的工夫,突然从记者席中窜出一个身材高大的人来,向汪精卫连开了三枪,分别击中汪精卫的左颊、左臂和后背脊椎骨。中央委员张继沉着敏捷地抱住了刺客,张学良从旁边飞起一脚踢掉刺客手中的枪,汪精卫的侍卫趁势连开两枪,刺客负伤被捕。
(汪妻陈壁君与汪的合影)
枪声响后,蒋介石和汪精卫的妻子相继从礼堂内奔出,蒋从血泊中扶起汪精卫,汪妻陈壁君见照相时蒋介石未到场,疑心此事是蒋所策划,顿时大哭道:“蒋先生,你不叫兆铭干就讲明好了,何必下此毒手?”蒋介石无言以对,十分尴尬。但事后详查,证实此事与蒋介石没有任何关系。刺杀活动是由上海暗杀大王王亚樵精心策划的,本来准备在会议期间暗杀蒋介石。经抢救,汪精卫总算保住了性命,脸上和手臂上的子弹也都取了出来,背部伤势较重,弹头夹在五、六两肋骨间,并伤及脊椎骨,经过多方努力也没能取出。从此,这颗子弹就留在汪精卫的身上,时时发炎,引起阵痛,并最终成了导致汪精卫死亡的主要原因。
(身穿海军元帅服的汪精卫)
大汉奸之死
病死日本关于汪精卫的死因,流传最广的一种说法是他旧创复发,治疗失败后在日本病死。
1943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发生了根本性转折,法西斯轴心国开始瓦解,日本在太平洋战争中节节败退。
汪精卫心知大势已去,败局已定,心力交瘁,坐卧不宁。这年秋天,侵华日军限令汪精卫调集大米100万石、壮丁20万名,用以支持东南亚战争。这期间,敌占区内反对汪精卫的呼声甚高,大部分地区离城10里就是游击队或地方武装的势力范围,汪伪政府的命令根本没人听。汪精卫左右为难,一筹莫展。11月底的一天,汪精卫正和老婆陈璧君在楼上商量征粮一事,侵华日军总参谋长松井太郎和犬养健上门来催促。汪精卫闻讯急忙下楼来迎接,一脚蹬空,从楼梯上滚了下来,八年前脊椎骨负伤处正好磕在楼梯的棱角上,当时就昏了过去。从此汪精卫旧创复发,一直留在背上的那颗子弹时时发作,疼痛不已。12月19日,汪精卫住进了南京日本陆军医院,由外科军医后藤做手术取出了留在后肋的那颗子弹。弹头取出后,陈璧君破涕为笑,在南京的大小汉奸头目纷纷到医院表示祝贺。汪精卫自己也强打精神,一连几次发表“卧床演说”。谁知好景不长,可能是手术伤及了中枢神经,手术后,汪精卫的双腿变得不听使唤,大小便失禁,病情恶化。
陈璧君见西医看不好,便乞求于中医单方,经其侄儿陈春圃辗转打听,终于在无锡探悉到一位名医,这位中医姓刘,是江苏吴县人,他用祖传秘方治疗刀伤枪伤和无名肿毒很有名,外号“刘一帖”,意思是再难治的伤,只要他的一帖药,立马就可好。刘一帖替汪做了仔细的检查,并出示膏药一张,命贴于背心。服药贴膏后的第二天,汪的痛楚竟大大减轻。汪陈夫妇暗自庆幸,即派陈春圃去江城客栈,向住在那里的刘一帖送了一份厚礼,并派车邀他复诊。刘一帖收下礼物后,随车再往医院。他见汪病痛减轻,便面露喜色地对陈璧君说:“汪先生创毒不重,只要照原方服上两剂,再贴一帖毒散膏药,便可一劳永逸了。”一面说,一面从小医箱内取出一张同样的膏药交给陈璧君,交代了几句后,便告辞回旅社去了。
汪精卫夫妇本以为这一张膏药贴了之后,便可消灾纳福。谁知贴后不到三个时辰,汪精卫四肢抽筋,浑身上下痛似鞭笞,手心、脚心和额心一齐沁出汗来,陈璧君见病情恶化,慌了手脚。她一面请铃木大夫审视,一面命陈春圃去江城客栈接刘一帖到医院会诊。陈春圃气急败坏地来报告说,那刘先生当晚并未回转客栈,眼下已不知去向。陈璧君意识到是刘一帖在膏药中掺了虎狼之药,才引起如此严重的病变。3天后,有人给汪精卫寄去一信。陈璧君拆开一看,见白纸上写着四行黑字:“厚礼不该收,既收亦不愁。平生药一帖,宜人不宜狗。”
刘一帖的这帖药,将子弹铅毒扩散入骨,使汪精卫的病情一天比一天厉害,不仅脊椎骨和胸骨疼痛难耐,麻痹状态已从两腿蔓延到了整个骨盆,而且高烧的次数也一天比一天增多。
1944年2月,日本名古屋大学神经外科斋藤正教授一行来南京诊治,因受条件限制,无法控制其病情发展,当即决定带他到日本治疗。1944年3月,近乎全瘫的汪精卫乘坐由日本天皇赠给他的“海鹣”号飞机,从南京飞抵日本名古屋机场,并被立即送进帝国大学附属医院一间特设的病房里,对外叫作“梅号”。日本政府把汪精卫赴日本治病当作最高机密,对外讳莫如深,医院内外军警密布,三步一岗,五步一哨,如临大敌。第二天,由名古屋帝国大学的专家组成了治疗小组,由斋藤主刀施行手术。手术中,医生发现汪精卫的三节胸椎骨已严重变形,骨膜发炎溃烂。手术后,汪精卫的身体和头部全部用石膏固定。此时的汪精卫已元气丧尽,形如僵尸。1944年11月10日下午4点20分,汪精卫躺在病床上最后抽搐了几下,停止了呼吸。汪精卫死后,小矶内阁假惺惺地发了讣告,连天皇也说了几句“痛惜”之言。在南京一班汉奸的请求下,日本军部特地用“海鹣”号飞机将汪的尸体运回南京。
炸墓焚尸
尽管汪精卫死因扑朔迷离,至今众说纷纭,但是他死后被国民党炸墓焚尸却是一个人所共知的历史事实。
早在1942年清明节,汪精卫在众汉奸陪同下祭扫中山陵时,就对众人说:他死后若能葬在孙中山陵园旁的梅花山上为孙中山守陵,就心满意足了。于是陈公博、周佛海众汉奸便决定在梅花山上为汪精卫举行葬礼,并决定1944年11月23日沦陷区放假一天,凡愿参加送葬的南京市民,每人可领取20元的中储券,这个数字相当于当时职工月收入的四分之三。经过一番冷冷清清的“悼念”活动,11月23日,在日寇军警的严密监视下,汪的尸体被埋葬在梅花山麓。
梅花山是紫金山(又称钟山)的一小部分,因宋代时在此种过梅树而得名。紫金山上有孙权、朱元璋、孙中山的陵墓,而梅花山刚好在明孝陵与中山陵之间。陈璧君自知汪精卫的尸体日后难免被人毁棺鞭尸,便亲自布置,用了5吨坚硬的碎钢块掺在混凝土里,然后浇灌成厚厚的墓壳。她满以为这样就能安全地保护好汪的尸体。没想到仅仅过了10个多月,抗日战争就胜利了,在全国人民的一片呼声中,南京人民对汪精卫的坟墓留在梅花山十分不满,纷纷要求铲除。蒋介石在舆论的压力下,派何应钦扒掉此墓。
(汪精卫墓)
何应钦又派陆军总部工兵指挥部马崇六和七十四军军长张灵甫,找到当年建墓的专家,经过认真研究,命南京某部工兵营用了150公斤德制TNT炸开墓壳,劈开棺材。炸坟是秘密进行的,提前三天,往中山陵方向的交通即被封锁,对外放风说是为了抓汉奸。工兵爆破分两步,第一步炸开外层混凝土,第二步炸开内窖。工兵们从墓基下打入一条地坑,然后在坑内装上大量炸药。引爆时,只听得一声巨响,泥石飞天,坟壳裂成数块。开棺时,由当时的南京市市长马骏超亲自检查,发现棺内的尸体经防腐处理、依然保存完好。另外,除了陈璧君亲手盖上的“魂兮归来”的白幡外,还发现一本汪精卫手抄的诗稿,虽已发霉,但字迹还可辨认。稿本中的多数诗作,先前都曾在一些报刊上发表过,只有最后一首《自嘲》,字迹歪歪斜斜,不具年月,估计是汪精卫死前的绝命诗。诗中写道:“心宇将灭万事休,天涯无处不怨尤。纵有先辈尝炎凉,谅无后人续春秋。”
汪精卫的尸体随后连同棺材被运往清凉山火化,骨灰被丢弃于路边的一个水坑里。工兵营当夜平整好坟地,在坟地上建了一座小亭,两边修建了长廊,随后又种上花草树木,使这里成为一处风景点,与中山陵遥相映衬。
《来不及说我爱你》没有原型,是匪我思存虚构的小说。
内容简介
昔日列车上,为躲避一场严密的搜查,尹静琬地舍命相助慕容沣。原本两条平行线就这样交织在一起。
以为无缘再见的两人,却阴差阳错地重逢。此时的慕容沣是裂土封疆的军阀,只是救夫心切的痴情女子。她动情却又不能,因为已是待嫁女子。
而爱情不分先后,就在静琬新婚前夕,慕容沣宁愿抛下半壁江山带她离去,不畏世俗人言。静琬逃婚弃家,也只因爱他。烽火乱世,枭雄佳人,她随他转战杀场,无惧生死。
是乱世缔结了姻缘,也是乱世成就了毁灭。他可为她弃江山不顾,亦可为江山逼她流落他乡。一纸未婚声明,从此斩断情丝。
多年后再遇,慕容沣已为人夫,静琬已为人妇。旧日情缘难了,以为能再续前缘,怎奈命运的捉弄,最终他永久地痛失挚爱……
扩展资料
角色介绍
1、慕容沣
字沛林,北地九省督军慕容宸之子,人称慕容四少。在慕容宸去世后,接任承军统帅,实际上是割据北地九省、独揽一方大权的年轻军阀。少年英气、风度翩翩,有天生的军事才能、大将风范。
慕容沣幼时在军中喝狼奶长大,充满狼子野心,立志在乱世中争夺天下,打下一片江山送到心爱的女人面前。亦正亦邪,为了夺取天下,也会不择手段,心狠手辣,甚至牺牲爱情。
慕容四少浑身散发着大男人的野性和霸气,对女人有着致命的吸引力。但是他自来放荡不羁,风流成性,从来没有对女人认真过。静琬的出现却冲破了他的防线,他在共度患难里,对静琬动了真情。对于心爱的女子,他流露出了冷酷的外表下,从未有过的情深意重、细致柔情。这段爱情伴随了他的一生,也影响了他后面的政治抉择。
2、尹静琬
南方闺秀,临水照花般的人儿,古都乌池富商尹楚樊之女,自幼接受父亲的中西合璧式的教育,俄国留学归来。性格温婉,娴静,但骨子里却很独立、坚强,带着飞蛾扑火、玉石俱焚一般的浪漫本性。
她原本只想过上安稳平静的一生,却又被强烈的、浪漫的爱情所征服,决然的迎向茫然未知的命运。她明知和慕容四少的爱情会让她身在悬崖,可能毁灭到她的根本,却依然放弃了她原本的所有奔向了他。
这场轰轰烈烈的爱情最终让她伤痕累累,她在经历过刻骨铭心的创痛之后,渐渐的从小情小爱的苦厄中解脱了出来,看到了更开阔的身外的世界,渐渐成长为乱世中胸怀天下的新女性。在慕容四少落魄之后,她却选择了回到他的身边,和他一起归隐田园,过清贫的日子。
静琬身上体现的,是民国奇女子的成长史,是从爱恨交织到恩仇泯灭的恬淡心境,她是乱世里一枝亭亭的兰花,幽香绵长。
3、许建璋
平静、谦和,性格温柔的南方公子。家中父亲早亡,只剩老母弱弟,他作为长子,很早就担起了操持家业的重担,主持许家上下的生意。许家的生意以药材运输为主,可是偶尔也暗地偷运一些违禁物资,导致了后来的一场牢狱之灾,改变了他的一生。
许建璋和静琬从小青梅竹马一起长大,原本两个人已有婚约,应该可以过上安稳的一生,结婚、生子,过富裕殷实、与世无争的生活。可是婚礼当日,静琬却为慕容沣私奔了。
夺妻之恨令许建璋改变了性情,成为了一个心机深重,仇恨满腹的人,他决心不择手段的壮大自己的力量,直到有朝一日,可以拆散慕容沣和静琬,置慕容四少于死地。
然而,几年后,在火车站的月台,许建璋却见到了多年未见的静琬,那些遥远的温柔的记忆又回来找他了,他就这样倒在了一场蓄谋已久的暗杀行动中。一切都只源于对她的爱,这一路却已走得面目全非。
1949年8月,武汉正当盛夏,到处烈日炎炎,为解放大西南,第二野战军第3兵团司令员陈锡联率部驻扎在武汉,准备由鄂西地区出兵贵州、挺进四川。战情如火、军机紧急的当头,二野第4兵团司令员陈赓突然从赣州赶来,闯进陈锡联的指挥部,大声嚷嚷道:“胖子,看看漂亮不”
陈锡联吓了一跳,往陈赓身后看去,只见紧跟着一位长着圆脸的漂亮姑娘,气质娴雅端庄,他还没回过神来,陈赓附在他耳边轻声说道:“这是我妹妹,看中了就做老婆!”
此时的陈锡联妻子去世已一年,还留下一个幼小的孩子没人照顾,34岁的陈锡联为人憨厚,与陈赓有多年的交情,知道大哥喜欢捉弄自己,以为陈赓又在跟自己开玩笑,于是哈哈笑道:“你妹妹你有这么漂亮的妹妹这六七年前的老伎俩,俺早就识破了。”
原来,六年前在延安读党校时,陈锡联是陈赓的小跟班,常被他带着一起恶作剧,受尽捉弄。每每捉弄过了小弟,陈赓良心不安,总是拍胸脯打包票地说要给他介绍个漂亮姑娘当媳妇,只是从来都没有兑现。
可这一次,陈赓的表情很认真,他一本正经地说道:“这真的是我妹妹!她是王根英的小妹,叫王璇梅!”
听他说起前妻王根英,陈锡联不敢造次,他望着面前的姑娘,眉清目秀,一看就是江南女子,已经被他们俩的话说得有些脸红了。
王璇梅本是上海女工,王根英牺牲后,她照料陈赓与王根英的儿子陈知非多年,后来投奔了解放区,在陈赓家生活过一段时间,陈知非长大后,她就去了北方大学医学院读书,今年刚刚毕业。
陈赓对王根英情深义重,一直把王璇梅当成自己的亲妹妹,听说陈锡联单身无人照料后,连招呼也没打,就带着王璇梅赶到武汉,生怕错过这段好姻缘。
陈锡联对她印象不错,加上陈赓的力促,二人很快就结婚了,生下四个孩子,相伴了半个世纪,而陈赓大将与陈锡联上将也就成了我军有名的“连襟将军”。
1939年,王根英牺牲于日军扫荡;1957年,陈赓将军因劳累过度、英年早逝;2010年,苦苦思念他53年的第二任妻子傅涯病故,陈赓的5个子女将三人骨灰合葬于陈赓的故乡——湖南湘乡市龙洞镇泉湖村故居后的山上,三块丘陵造型的花岗岩石碑联立,留下了陈赓一生荡气回肠的爱情往事。
陈赓从小就很有主见,他6岁读私塾、12岁入读湘乡县立东山高等小学堂,13岁就从家里逃了出来,投奔湘军鲁涤平部,被编入第6团2营当了个大头兵。
而他之所以要逃离家庭,就是因为陈赓奶奶想让这个长房长孙早点结婚、好抱重孙子。
1916年夏天,陈赓刚从高等小学放假回来,家里立刻为他张罗起婚事,要让13岁的陈赓与15岁的陈碧君洞房花烛。陈碧君住在离龙洞镇十几里路的城前乡,家里条件不错,有好几十亩地,父亲是个地主,与祖父是湘军将领的陈赓家算是“门当户对”。
在外面已经读了一年新学校的陈赓受到新思潮影响,对于包办婚姻十分反感,加上他年纪小,根本还没有为人夫、为人父的想法,因此一直不肯承认这门亲事,闹着要求退婚,但父母听不进去他的意见,这十里八乡,也找不出比陈碧君条件更好的姑娘了,加上奶奶急着抱孙子,于是就趁放假的时候把媳妇接进门,想要生米煮成熟饭。
陈赓闹腾了一阵,也没人理会他,他只得穿上新郎衣服、拜了天地,闹洞房的人散去之后,新房里处处散发着喜庆气息,性格倔强的陈赓望着窗外清冷的月光,打定主意离家出走,不让别人摆布他的命运。
等到父母入睡后,屋里屋外已是一片寂静,陈赓看了一眼脸朝墙角倚在床上的新娘,在心里默默说了一句:“大姐!对不起你了!我不是嫌你怨你,你也不要怨我。我要按自己的意愿生活。我走了,保重!”
他拿上准备好的小包袱,星夜前往长沙,报名参加了湖南护国军。
陈赓祖父陈翼琼是湘军将领,诰授显武将军,家里客厅一直悬挂着曾国藩亲笔手书的“大树长荣”匾额,其叔祖父陈湜是湘军宿将、官至二品,参加过甲午战争,陈家宅院里一直放着一把80斤重的大刀,这让陈赓自幼尚武,离家出走后,他便直接选择了投笔从戎。
1916年,袁世凯病逝,北洋军阀混战,个头矮小、“枪高几与头齐”的陈赓跟着湖南护国军到处征伐,参加了讨伐吴佩孚、驱逐湖南省长赵恒惕、护法战争,居然毫发无损,还因战功受到提拔,从二等兵当到上士。但他厌倦了这种整天混战的生活,1921年,18岁的陈赓从岳阳军营出走,前往长沙的粤汉铁路湘局当了办事员,并在夜校积极学习,后来走上了革命道路。
北伐战争时,他常与汪精卫、陈璧君夫妇见面,一见面就开玩笑说,我老家有个妻子也叫陈碧君,我还不愿意娶她呢,让陈璧君脸上很下不来。
多年后,陈赓跟子女们回忆往事时说,其实陈碧君文化水平很高,“和她对对子,我还对不过她”,可毕竟当年他只有13岁,不愿早早被小家庭束缚住,为逃避家人寻找,参军时,他还把原名陈庶康改为陈赓。
他离家多年,未与家里通音讯,新娘后来不知下落,让陈赓心里头有些惭愧。
1921年,陈赓进入长沙的自修大学,从此开始了革命活动,1922年入党,1923年,他到上海大学当了一段旁听生,认识了上海工人运动中的女工代表王根英。
王根英是浦东人,比陈赓小三岁,自幼当童工,18岁时已经是罢工运动***,参加过三次工人武装起义,她有着与年龄不相称的成熟稳重,既美丽又勇敢坚韧,陈赓对她很有好感。
1924年,陈赓考入黄埔军校,因身姿矫健、聪明过人,在一期生显得非常出类拔萃,与贺衷寒、蒋先云并称为“黄埔三杰”,而且后来成了三杰中最成功也最出名的人。
1927年5月,正在参加北伐战争的陈赓前往武汉参加中共五大会议,与会的共有82名代表,其中就有来自上海的王根英。
本来就对她印象很好的陈赓,四年后重逢,见王根英已在运动中成长为杰出的女性代表,看起来英姿飒爽、与众不同,越发对她生出倾慕之心,于是决心利用开会的两星期宝贵时间进行强攻,“拿下”王根英。
已是北伐军特务营长的陈赓虽然战争经验丰富,但还是生平第一次求爱,于是,他经过“深思熟虑”,以下军令的方式,写了张纸条,上书:“王根英同志,我爱你,我向你郑重求婚,希望你嫁给我!”
写完后,他把纸条仔细折好,让旁边的同志传递给王根英,丝毫不觉得有什么冒昧或者唐突之处。
王根英突然接到这样的纸条,既觉得突兀,又觉得好笑,她根本没觉察出这张纸条上传递出什么动人的爱情,而是有种被冒犯的感觉,于是,为了针锋相对,她用茶杯里的水沾湿了纸条,当场贴到了会场的墙上。
换成一般人可能会觉得有点难为情、不好意思,而不服输的陈赓却被王根英的举动挑起了斗志,越发觉得这个姑娘十分独特,非攻克不可,于是,他又递上了第二张求婚的纸条。
第二张纸条同样被王根英贴到了墙上,与会代表都已经注意到了他俩的举动,而斗志顽强的陈赓以一种打硬仗的态度又赶紧递上了第三张纸条,生性豁达的陈赓觉得,经过长期的了解和今天的举动,他看得出,王根英的坚决拒绝,正代表她对待感情的态度十分郑重,是个难得的好姑娘。
既然遇见了真爱,他不怕把自己的情书公之于众,反而来开会的都是自己的同志,对陈赓的为人很了解,知道他不是个随便的人。
第三张纸条也被王根英贴在了墙上,她以为这样就能给陈赓一点颜色看看了,哪知道,会议休息时间,代表们纷纷围观墙上贴着的纸条,笑不可抑,并公开问王根英的态度,陈赓竟厚着脸皮凑上前来,站在人群外面大声说道:“我看她应该嫁给我,我们俩是郎才女貌、天作之合。”
周围人也起哄说:“陈赓会打仗,人长得帅,你就嫁给他吧!”
反倒让王根英红着脸跑了出去。
而通过此事与身边人的介绍,王根英也注意到了陈赓,他虽然恢谐幽默,看起来有点不拘小节,但为人真诚磊落、才华出众、意志坚定,并不是个随便的人,写的情书也是出于一片真心,因此不免有些心动。
会后,周恩来、邓颖超听说了此事,找来陈赓,要他放弃“强攻”,还出主意让他去找王根英“道歉”,好在道歉中加深了解、建立感情……
同时,周恩来夫妇也出面牵线,向王根英详细介绍了陈赓的经历与为人,在听说陈赓在黄埔军校与北伐战争中的光荣事迹后,王根英心生钦佩,正式答应了陈赓的求婚,就在五大会议期间,二人举办了朴素的婚礼。
“黄埔三杰”各有其长,分别是蒋先云的笔、贺衷寒的嘴、陈赓的腿,顾名思义,蒋先云以文章见长,贺衷寒擅长演说,而陈赓身手敏捷、行走神速。
而这个神行太保却在1927年8月南昌起义的会昌战斗中身负重伤,左腿中弹三颗,胫骨、腓骨、脚腕骨全被打断。
敌人搜索时,陈赓曾想往自己脑袋上开枪结束生命,但他想起新婚不久的妻子,便打消了自杀的念头,脱去外衣,滚到附近田沟里,弄得满身泥水和血污,敌兵走近他身边,陈赓闭气屏息,令敌兵误认为他是死人,往他身上踢了一脚后,便走开了。
这年年底,与队伍失散的陈赓经香港来到上海,找到新婚妻子王根英,王根英喜出望外,到处找医生为他接骨疗伤,将他送到牛惠霖骨科医院治疗,遗憾的是,由于伤势拖得太久,陈赓的腿虽然保住了,却从此只能跛行。
病愈后,陈赓化名王庸,在上海负责特科工作,清除奸细、掩护地下党,而他与身为上海人的王根英建立的小家庭正是最好的掩护,在血雨腥风的白色恐怖时期,他们苦中作乐,过了几年难得的团圆生活,还在1929年生下了儿子陈知非。
1932年6月,陈赓前往鄂豫皖苏区任红四军参谋长,1933年,就在地下党转移苏区的前夕,陈赓、王根英夫妻先后被捕入狱。
陈赓由于有着黄埔校友们的帮助,当年5月从南京成功逃狱,此后跟着中央红军参加了长征。而王根英则被关押到1937年国共合作时,才被释放出狱,来到延安,与陈赓团聚。
在此其间,王根英家人到处东躲西藏,靠她的小妹王璇梅到工厂当童工,才勉强维持了生计,而陈赓与王根英的儿子陈知非,也就随着外婆和小姨一起生活了多年。
不久,陈赓任八路军129师386旅旅长,前往山西开展抗日斗争,王根英任129师供给 财经 干部学校任政治指导员。
1939年3月8日,日军对冀南军区根据地进行围剿,129师后勤人员本来已经全部撤离,陈赓听说妻子安全后,才放心地率部返回了太行山,而王根英突然想起自己还有一个装有重要文件和公款的挎包没拿,冒险拿回来后,被日军追上,倒在了机枪扫射中。
消息传来,陈赓心情深痛,在当天的日记中写下:“三·八,是我不可忘记的一天,也是我最惨痛的一天。”
他怀念患难与共的妻子,陷入悲痛之中,发誓要为她守节三年,并把怒火都发泄在了敌人身上,打起仗来格外勇敢,1940年成立太岳军区后,他曾全歼日寇几个大队,拔了多个日据县城的点,破坏铁路几百公里,威名远扬。
1943年,已经40岁的陈赓在身边同志的热心介绍下与25岁的女神枪手傅涯相识了,傅涯是抗大总政文工团员,出身浙江绍兴的大户人家,家里十兄妹因为价值理念的不同走向了不同阵营,她在大哥傅森的带领下,与傅希、余立共四兄妹投奔了延安,而不久后,傅涯的未婚夫也是她的表哥也同样因为认识分歧没有如约来延安,与她分手了。
在周恩来的关心下,陈赓与傅涯在延安结婚了,婚后,也是聚少离多,像对王根英一样,陈赓对第二任妻子傅涯关心体贴、真诚相爱。
而他对前妻王根英至死不泯的真情,也让傅涯十分敬佩,因之对身有伤残、年长15岁的陈赓关怀备至。婚后不久,她就要求把陈知非从上海外婆身边接来共同生活。1946年,接到陈赓和傅涯的来信后,王璇梅才知道姐夫陈赓还活着、姐姐王根英却在几年前牺牲了,不久,在陈赓安排下,她带着17岁的陈知非来到解放区,与陈赓夫妻共同生活,善良和气的傅涯很快与王璇梅成为了姐妹,王璇梅此后一直以“姐”来称呼傅涯。
陈赓认为胜利在即,国家建设需要理工人才,因此建议儿子陈知非去读工科,陈知非与王璇梅双双来到北方大学,外甥读工科、小姨读医学院,陈赓感激王家对儿子多年的照顾,也怀念英勇牺牲的前妻,见王璇梅年龄不小了,索性一手为她操办了婚事,把她嫁给了自己的铁哥们陈锡联。
而对远在上海的王根英母亲,陈赓每个月都准备邮寄生活费,以尽半子之谊。
1961年,担任国防部副部长、负责筹办哈军工的陈赓长期操劳过度、导致心脏梗塞一再发作,英年早逝,年仅58岁。此后,尽管是生活困难年代、家中子女众多,傅涯仍坚持每月寄生活费给王根英母亲,为陈赓完成心愿。
陈赓去世后,傅涯伤心过度、瘦弱不堪,体重只剩下82斤,为了寄托哀思,她开始翻阅整理丈夫生前的笔记、信件、文章等资料,出版了《陈赓日记》和《陈赓大将图传》等书籍,而在此过程中,她了解到王根英在上海工会运动中的杰出表现并深为佩服,她到处奔走,寻找当年与王根英一起工作战斗过的同志,一一了解王根英的生前事迹,亲笔撰写出版了《报国何计女儿身——王根英烈士传》一书。
她独自抚养着幼小的三子一女,将他们教育成才,陈赓的五个孩子中,三位少将、两位教授,有子如此,他足可含笑九泉。
2010年,傅涯病重去世前,嘱咐子女们将陈赓骨灰从八宝山革命公墓取出来,与王根英合葬。2011年,他们的五个孩子前往湖南湘乡,将陈赓、傅涯、王根英三个人合葬于陈赓故居后的山上。
陈赓的两次婚姻,都折射出他的人格光芒,他选择的妻子,都具有坦荡的心灵,一个敢于斗争、壮烈牺牲,一个贤良正直、勇于任事。这些高尚心灵之间萌发出来的感情,深挚、专注而纯真。陈赓一生为人真诚,满怀为国为民的抱负,如陈毅元帅所评价:“ 陈赓 像一块 玻璃 ,从里到外都是清楚的,透明的。”也正因此,他才得到两个出色女子的真爱与生死追随。
汉奸这个词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不好的,事实也是如此,成为汉奸的人又有哪一个不是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呢?在全世界的历史上各个国家都曾经有过汉奸,在全民族为了保卫家园而战斗的时候,他们却为了自己的一己私欲,而放弃家园,与敌人串通一气,成为敌人的走狗,帮着敌人打压自己的同胞。这样的人无论是自己人还是敌人都是十分厌恶的,所以到了最后这种人的结局往往是十分悲惨的,不过这也是他们罪有应得。
在我们的认知中汉奸普遍都是男性,但是在历史上也是出现了许多臭名昭著的女汉奸,她们的行为同样令人不齿,比如我国的陈璧君、川岛芳子,到了最后这些女汉奸也没有落得什么好下场,甚至处境更加的凄惨。其实在二战期间,不光是我国,其余的二战参战国也出现了许多的女汉奸,那么二战胜利后,各国又是如何处置这些女汉奸的呢?
一、我国历史上臭名昭著的女汉奸以及下场
川岛芳子
第一次见到这个名字的时候,我相信很多人都会认为川岛芳子是一个日本人,但实际上川岛芳子是一个中国人,而且川岛芳子还是清朝的皇族,即便自己的出身如此之高,川岛芳子还是选择了投靠日本人去做一个汉奸,值得一提的是川岛芳子的哥哥宪东成为了一名***人,为了抵抗日本侵略者而战斗。
川岛芳子的活动范围非常广泛,从我国的东北到上海都有着她的活动痕迹。她还参与了许多侵华日军在我国的行动,皇姑屯事件、九一八事变、满洲独立运动等秘密军事行动都有着她的痕迹,令全世界感到震惊的上海一二八事件和婉容转移事件全部都是她一手策划的。
1941年川岛芳子在上海进行间谍活动时被抓获,当她被抓的消息传出后,上海的民众非常的激动,来到有关部门,强烈要求判处川岛芳子死刑。有关部门也是非常的果断,直接判处川岛芳子死刑,并且就地处刑。
陈璧君
大家可能并不知道陈璧君是谁,但是陈璧君的丈夫我想大家应该都有所耳闻,她的丈夫便是汪精卫,一个最出名的汉奸头子。早年的汪精卫也是一个有志青年,可以为了革命事业而付出生命,可是后来养尊处优的生活蒙蔽了他的双眼,为了自己的一己私欲给人民群众带来了沉重的灾难,对权利的渴望使得他勾搭上了日本人,成为了日本人在中国最大的走狗。
他的妻子陈璧君在汪精卫打算投靠日本的时候,非但没有劝阻汪精卫,竟然还表示支持,在汪精卫投降日本人建立汪伪政府后,陈璧君为其丈夫出谋划策,提出来许多帮助日本人却损害中国利益的计划。
抗日战争胜利后,便开始了对汉奸的清算活动,因为汪精卫早早的就死掉了,逃过了惩罚,但是她的妻子陈璧君却没有,在被抓住后,陈璧君对于自己的卖国行为闭口不谈,甚至认为自己是无罪的,最后在国民政府的审判下她被判处了无期徒刑。
在我党解放全中国后,将她押往上海监狱继续服刑,同时对她进行改造。后来,在我党的改造下,陈璧君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对于自己的行为非常后悔。陈璧君最后也是死于上海监狱内,死时身边没有一个亲朋好友。
二、二战后各国女汉奸的下场
二战期间,为了反抗法西斯主义国家的侵略,世界上渴望自由的国家联合起来一起战斗,最终也是将法西斯国家彻底的扼杀,战争胜利之后便开始了对这些卖国贼的清算。
我国一直秉持着优待俘虏的行为,但是对于汉奸,我国向来是不会手软的。一般来说抓住汉奸之后就会直接判处死刑,但是相比于他国的做法我国直接枪毙的做法算是十分仁慈的了。
苏联在二战中付出了极为惨痛的代价,国内的优势几乎被消耗殆尽情况下,才取得了来之不易的胜利,所以战争结束后对于在战争中选择成为汉奸的人,苏联是严惩不贷。苏联的做法是,抓住女汉奸后,先是让她们赤身裸体的在大街上游行,最后公开处刑。要知道苏联的气温可是常年在零下几度,赤身裸体游行可谓是精神与肉体上的双重折磨。不过这也都是这些女汉奸们罪有应得。
法国在二战全境沦陷,可以说在二战期间法国的汉奸数量是最多的,光是女汉奸就多达五万人,虽然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被迫的,但是对于她们,法国人依旧采取了严酷的手段进行惩罚,做法和苏联有些类似。
法国人同样是让这些女汉奸脱光衣服进行游行,不过法国却多加了一条,将女汉奸全部剃成光头,让所有人都知道你是汉奸,受尽精神的折磨,最后处刑时,法国人的做法相比于枪毙更加的残酷。对于罪大恶极的女汉奸同样是判处死刑,不过却是由她们自己挖坑,最后将自己活埋!可以说法国是对于处理女汉奸手段最狠的一个国家了。
小结:
对于这些在国家处于危难之际,非但没有挺身而出一同面对困难,而是为了一己私欲而背叛国家,残害同胞,投身敌营成为敌人的走狗的女汉奸们,无论最后她们获得了怎样的惩罚,那都是她们罪有应得,不值得获得一丝丝的同情。这些女汉奸的下场也告诉了我们,如果我们真的这样做了是不会有任何好下场的。她也告诉了我们在危难面前一定要齐心协力,团结一致,共同面对,切不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去损害大众的利益,要相信即使有天大的困难出现在眼前,只要我们团结一致,共同面对,那么最终的胜利一定是属于我们的!
1、曹汝霖 (1877—1966)上海人,字润田。早年留学日本。1911年春任清政府外务部副大臣。1913年8月任袁世凯政府外交次长。
1915年和陆徵祥一起奉袁命同日本谈判,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1916年后任北洋军阀政府交通总长、财政总长。1919年五四运动中,北京学生一致要求惩办亲日派卖国贼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等三人。6月10日北京政府被迫下令将曹等三人免职。
抗日战争时期,曾任伪华北临时政府最高顾问、华北政务委员会咨询委员。1949年逃往台湾,后至日本、美国。死于底特律。
2、汪精卫
1932年5月在蒋、汪的同意下,国民政府跟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淞沪停战协定》。1935年5、6月间,他批准了“何梅协定”、《秦土协定》,把华北主权拱手让给日本侵略者,社会舆论哗然。
汪精卫降日投敌,建立傀儡政权之后,大力宣扬和推行源自日本的“东亚联盟”理论。他以所谓“政治独立、军事同盟、经济合作、文化沟通”的“东亚联盟”四大纲领。
作为粉饰其卖国投敌行径的理论依据,妄图作为抵挡世人唾骂的挡箭牌,并以此卖国理论作为毒化的奴役沦陷区民众,瓦解抗日阵营的思想武器。
扩展资料:
美国斯坦福大学历史教授、中日战争史专家约翰 亨特博伊尔在《中日战争时期通敌内幕》一书中称:汪政府和维希政府相似,“当他们认为轴心国会取得胜利时,他们设法为自己的国家在“新秩序”中取得一席较为有利的地位。
曹汝霖被定义为著名卖国贼的渊源之一,可以追溯到1905年。这年的11月17日,中日两国全权大使奕劻、小村寿太郎等在北京就东三省条约事宜展开谈判,袁世凯作为中方代表之一参与其中,而“日本通”曹汝霖是作为袁世凯助手身份出现的。
参考资料:
参考资料: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