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婚"一词由何而来?

"结婚"一词由何而来?,第1张

男女结合,人生大事,洞房花烛之喜,交杯同心之乐,常常伴有许多美好的想像。因此,人们往往不直接说“婚配”,而用一些令人向往的传说典故代替,使之更富有神奇色彩。举例如下:

一、吹箫、跨凤

《列仙传》载:春秋秦穆公时人肖史,“善吹箫,穆公有女子弄玉,好之。公遂以妻焉,遂叫弄玉作凤鸣,居数十年吹似凤凰,凤凰来止其屋,为作凤凰台。夫妇止其所,一旦随凤凰去。”又有传说肖史乘龙,弄玉跨凤,共同升天。后人遂以之代结婚。唐李瑞《赠郭附马》:“日暮吹箫杨柳陌,路人遥指凤凰楼。”《警世通言·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岂不能觅一佳侣,共跨秦楼之凤。”

二、秦晋

相传春秋时秦晋两国世代联婚,后世称联婚为“秦晋”,汤显祖《牡丹亭·惊梦》:“此佳人才子,前以密约偷期,后皆成秦晋。”

三、结缡

古代女子出嫁,母亲把佩巾结在女儿身上,后遂用为成婚的代称。《诗·豳风·东山》:“亲结其缡。”《后汉书·马援传》:“施衿结缡,申父母之戒。”

四、于归

《诗·周南·桃夭》:“之子于归,宜其家室。”《聊斋志异·公孙九娘》:“生问:‘何日于归’?朱云:‘三日矣’。”

五、大礼、大义、成礼

男女成婚自然合乎礼义,因此“大礼、大义、成礼”都指结婚。如:《红楼梦》(九十七回):“林黛玉笑搞断痴情,薛宝钗出闺成大礼。”《孔雀东南飞》:“既欲结大义,故遣来贵门。”《聊斋志异·粉碟》:“遂媒定之,涓日成礼。”

六、牵内、合髻、交杯

古人结婚的仪式比较复杂,因此常用其中的某一项表示结婚。“牵内”:新娘至男家,二家各出彩缎绾一同心,男女各执一头,相牵而行,拜谒祖先,然后夫妻交拜。“合髻”:男左女右结发,各剪一缕,同心结之。“交杯”两盏以彩结连之,各饮一盏。

至于夫妻的代称,通常多取一些互相依靠而不可分的动、植物设喻,反映夫妻美好相伴,永世不分,例如:

一、鸳鸯、比目

鸳鸯是一种珍禽,雄雌偶居不离,古称“匹鸟”。比目:是一种鱼,一鱼一目,两鱼一体,不可分。卢照邻诗《长安古意》:“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

二、连理枝、比翼鸟

连理枝本是一种花,两株花的枝条连生在一起,比喻夫妻恩爱。比翼鸟,是传说中的一种鸟,又名“鹣鹣”一目一翼,不比不飞,喻夫妇。白居易《长恨歌》:“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三、丝萝

丝和萝都是蔓生植物,缠绕一块不易分开。《古诗十九首》:“与君为新婚,兔丝附女萝。”《西厢记》第二本“便待要结丝萝。”

汉代的郑玄说,婚姻是指结婚的仪式。在中国古代婚礼中,男方一般在黄昏时分去女方家,女方随男方外出。这种“男昏女迎,女因男来”的习俗,就是“昏”“因”字的由来。换句话说,婚姻是指一个男人娶一个女人的过程。以前男的有姓,女的结婚后就没有了。女人在家是女孩就随父姓,结婚就随夫姓。所以“士”字不仅解释为姓氏,还代表男性。男女结合称为“婚”,“婚”字分为“女”、“姓”、“日”三个独立的字。大意是,当一个女人和一个男人生活在一起,就组合成了“婚姻”,俗称——婚姻。

用幽默的语言来说,男女结合叫“结婚”,也指男女结合的时候有点晕。尤其是女性,更容易被男性的外表所蒙蔽,在结合时失去理智。所以“嫁”字是女字的偏旁。奉劝各位女神,嫁给男人之前,睁大眼睛,别晕了。

到了唐代,民风开放,采用红色,整个婚礼过程就成了喜庆的风格。既然婚礼不一定要在黄昏举行,那么“昏”字就没有实际意义了。因结婚意为“娶女”,故在“昏”字旁加“女”字,唐人喜庆的婚礼样式沿用至今。

现在我们的婚礼大多是西式的,和民国新文化运动有关。传统的婚礼仪式和服饰已经被时代的文化融合所抛弃,在传承上出现了短暂的断层。在古代,北方是大多数朝代的政治和文化中心,如福建、广东的沿海地区。旧社会客家人南迁,人员流动性小,宗族信仰坚定。他们在保护传统文化方面做得很好。现在中式婚礼还是会为主。值得庆幸的是,越来越多的新人会接受和尝试中国传统婚礼,这与我们当下的文化自信和回归密切相关。每一个思想都充满了自豪和热情,承载着五千年文明的民间传统也会随着时间慢慢重现辉煌。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991730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24
下一篇2023-10-2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