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对当代社会有什么启示

烛之武退秦师对当代社会有什么启示,第1张

一。烛之武的博大胸怀,爱国精神

烛之武可谓怀才不遇,年轻时就踌躇满志,壮志满怀,希望能大显身手,为国效命。但郑伯老眼昏花,不识英才,致使英雄蹉跎岁月,壮志难酬,终老空山。作为一般人来说,对郑伯早就恨之入骨了,绝不会再为之卖命了,倒愿意看他树倒猴孙散,他也有这样的机会,一解胸中闷气。但他没有。秦晋围郑,郑国危在旦夕,他心急如魂。因此当佚之狐举荐他时,他只是略发牢骚,马上就答应为国纾难。要知道,他这一去,可谓凶多吉少啊,他是去和虎狼讲道理啊,没有大无畏的牺牲精神,是不会答应这等差事的。但他不计前嫌,深明大义,义无反顾,挽狂澜于即倒,堪称举世之楷模,古今之英雄。状哉,烛之武。

二。没有永远的敌人,也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

秦晋之间的关系,可谓渊源流长,秦晋之好。他们之间互相通婚,互通有无,结为同盟,貌为一体。二者狼狈为奸,欺负弱小。为了一个莫须有的罪名就围攻郑国,其扩张的野心世人皆知。且此次出兵主要是与晋国有关,和秦国似乎没多大关系。“以其无礼于晋,且二于楚也”。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国与国之间更是如此,利益永远是国家之间交往的核心。为了共同的利益,秦晋走到了一起,烛之武可谓深深洞察这一点。秦晋可以利和,也可以利散啊。于是他对秦伯大谈利害关系,灭掉郑国,对秦国有百害而无一利,对晋国却有百利而无一害。相反存郑对秦有百利而无一害,还可牵制晋国,使这个潜在的对手受肘。再赤裸裸的离间秦晋关系,晋伯背信弃义,忘恩负义,不可信赖。秦伯在他的一番巧舌如簧的言辞之下,被说的心悦诚服,高兴的笑了起来。最后与郑国结盟,撤兵而去。因此秦晋此次的不欢而散再次说明了这个道理:没有永远的敌人,也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

三。凡事不可感情用事,而应理智分析,冷静处理

秦伯背离盟约,擅自撤兵,实在可恶,恨不得除之而后快。晋之大臣子范如是说,“请击之”。晋伯可谓泰然自若,处变不惊,冷静的让人可怕。他经过理智的分析,断然放弃了这次军事行动,也撤军而去。假如晋伯此时不冷静,恨得咬牙切齿,再加上大臣的鼓动,贸然出兵攻击秦军,其后果可能就是自取灭亡。所以在关键时期,用理智驾驭好感情是多么重要。在历史上因为感情用事而惨败的例子举不胜举,如刘备,听说自己的兄弟张飞被害,不听劝阻,擅自发兵,最后落得惨败而亡。晋伯不愧是成大器者,就如同潭中之蟾蜍,静观其变,岿然不动。

四。永不放弃,一切皆有可能

烛之武最后经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化解了危机,保存了郑国,让看似无懈可击的秦晋联盟土崩瓦解,也再次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在万丈深渊也不要放弃,只要努力,一切皆有可能。

  高一上册《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好,我说课的题目是《烛之武退秦师》,下面我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方面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必修一第二单元,本单元是古代记叙散文单元。学习本单元,既可以从中领略古人的才华和品德,又可以欣赏和借鉴叙事艺术。本文记述的是秦晋大军围攻郑国,郑国危在旦夕,受命于危难之际的烛之武,不费一兵一卒,不动一刀一枪,却使秦晋两国人马自动撤退的故事。

 关于文言文的学习,《课程标准》有两方面的要求: 一是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二是体会作品中蕴含的民族精神,汲取民族智慧。

 依据课标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考虑到学生实际情况,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左传》有关文学常识,积累文言知识。

 2、能力目标:学习提要钩玄的阅读方法,提高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

 3、情感与态度目标:学习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诵读课文,积累文言知识,分析烛之武的形象。

 教学难点:对烛之武高超说辞艺术的赏析。

 二、说教法和学法

 《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就是让老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同学们自觉主动学习,合作交流,探究分析,共享学习成果。高中的同学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但大部分同学对文言文有一种畏惧心理,缺乏兴趣。本文是高中第一篇文言文,老师更要做好引导,使学生树立学好文言文的信心。因此,我准备采用情境教学法和讨论分析法学习本文。

 情境教学法就是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组织形式多样的朗读,寓教学内容于具体形象的情境之中,让学生获得感同身受的效果。讨论分析法就是通过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开展积极的讨论,让他们自己去分析,去感悟,老师可合理启发补充。

 学法上,除了诵读法,归纳法外,还要采用提要钩玄法,抓住关键词语,探求精深的道理,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但教有法而无定法,还要依据课堂实际情况灵活运用。

 为了加深学生的理解、丰富课堂,在教学中需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时数:二课时。第一课时以阅读课文、归纳文言知识为主;第二课时以分析课文、鉴赏人物形象为主。

 三、说教学过程

 下面介绍具体的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设计的导语是(为了国家安危不计个人恩怨,这需要怎样的胸襟孤身一人深入秦军大营,这需要怎样的勇气以一番说辞巧妙化解亡国之危,这需要怎样的智慧读完《烛之武退秦师》,你就会找到答案。)此导语在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诵读感知、疏通文本

 文言叙事特有一种简洁之美,学习时要注意反复诵读,悉心体会。

 1、听读全文,纠正字音

 2、自读全文,同时提出要求:圈点勾画不理解的句子。

 3、疏通文本,解决不理解的字句子。

 4、分角色朗读,进一步体会。

 (三)讨论分析,鉴赏课文

 1、理清思路:秦晋围郑--临危受命--说退秦师--晋师撤离

 2、烛之武在什么情况下“退秦师”的他是怎样出场的

 分析战争的背景和原因:两点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佚之狐的推荐,道出了烛之武卓越超群的外交才能,使主人公未出场时,就引起了读者极大的关注。

 3、烛之武是怎样说服秦伯退师的

 烛之武的说辞共125个字,语言非常精炼,含义丰富,可分为五层:(学生讨论,理解内容,分出层次)

 1)站在秦国立场上,博得秦伯好感,为进一步说服秦伯提供可能。

 2)说明亡郑利晋,保郑利秦,动摇秦亡郑信心。

 3)进一步利益诱惑,使秦舍弊求利,放弃原有做法。

 4)再以历史上晋对秦的背叛,离间秦晋联盟。

 5)从历史说到将来,指出晋的贪婪将威胁到秦的'发展。

 4、鉴赏人物形象

 你最欣赏的是哪一个人物,理由是什么

 郑 伯——礼贤下士,从谏如流。

 佚之狐——识人才的伯乐。

 烛之武——官微人轻,怀才不遇,临危受命,不避艰险,深明大义,才智超群。

 秦 伯——以利为重,亦敌亦友,变化难测, 政治手腕了得。

 晋 侯——以利为重,以“不仁”为借口,沉着应对,有政治家的风度。

 5、人们评价烛之武时,有的说他是一个“志士”,有的称赞他是一个“勇士”,有人指出他首先是一个“辩士”,也有人说他具备这三种人的特点。请发表一下你的看法。

 提示:本题为开放题,只要自圆其说即可。

 观点示例:

 ⑴ 志士:烛之武的外交才能通过佚之狐的话得到了充分的肯定。“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一个“退”字,尽显烛之武的才华。由于长期未被重用,烛之武满腹牢骚与委屈溢于言辞,以至于以“老矣,无能为也已”来推辞。但郑伯的一番诚意和对国家形势与个人利益关系的透彻分析,最终感动了他,他决心以国家利益为重,出使秦师。这足以说明他是个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

 ⑵ 勇士:两方交战,生死未卜;出使秦师,成败难料。烛之武“夜缒而出”,勇入秦营,其知难而上、义无反顾的冒险精神也展示了他的“勇士”性格。

 ⑶ 辩士:烛之武在到了秦营之后,面对强敌,不卑不亢,侃侃而谈。寥寥数语就说服了秦君,凭三寸之舌劝退强敌,可见,烛之武是一位辩士。

 所以说,《烛之武退秦师》一文展示的烛之武是一个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是一个勇于出使,直入敌营的勇士,是一个机智善辩的辩士、外交家。

四、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能够使学生迅速的抓住课文要点和文章的结构脉络。在板书上我力求节俭明了,既点名本课的重点,又方便学生理解。秉持着这种理念我的板书是这样设计的。

 烛之武退秦师

 开端——秦晋围郑——出使缘由

 发展——临危受命——深明大义,以国家为重

 高潮——劝退秦师——智勇双全,不卑不亢

 结局——结盟、协防、撤军——不辱使命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假如你是一位外交官,接受一个任务——利用美日邦交矛盾,瓦解美日联盟,你会怎么做

 我的说课结束,谢谢大家!鞠躬!

 反思:文言文的学习有“文”“言”两个方面,本设计“文”“言”并重,注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氛围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从而达到预期效果。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1、在诵读中理解课文。(后2段)

 2、领会和学习本文详略得当、波澜起伏、善用伏笔和照应的写作技巧。

 3、体会烛之武的游说技巧。

 4、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5、分析各人物的形象。

 一、课文赏析

 第3段

 (1)一生范读本段。

 (2)生借助注释细细梳理本段。(因为本段集中刻画了烛的形象、表现出其高超的游说技巧,所以让学生细细品味)

 (3)生接龙串析本段。(师点拨)

 ①“夜……秦伯”:说明形势危急,烛不畏危险。

 ②烛说秦伯运用了高超的攻心术:

 第一步,欲扬先抑,以退为进。(坦言知亡,避其锐气:郑既知亡矣。)

 第二步,阐明利害,动摇秦君。(亡郑只对晋有利:邻之厚,君之薄也。)

 第三步,替秦着想,以利相诱。(舍郑会对秦有益:君亦无所害。)

 第四步,引史为例,挑拨秦晋。(君之所知也。)

 第五步,推测未来,劝秦谨慎。(唯君图之。)

 ③秦……乃还:秦权衡利害,决定退兵,但却派人留守要塞,体现其老奸巨猾的一面。

 (4)生质疑问难,师点拨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5)学生同桌讨论归纳,师引导学生归纳本段知识点:

 亡:动词的使动用法; 利: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阙: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鄙:名词的意动用法; 封:名词的意动用法;

 厚: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薄: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乏困: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东:名词活用做状语;

 陪:通假字,通“倍 ”; 共:通假字,通“供”;

 厌:通假字,通“餍”; 说:通假字,通“悦”;

 阙:通假字,通“缺”或“掘”;

 以为:古今异义词,古意:把……当作;今意:认为。

 行李:古今异义词,古意:出使的人;今意:出行时带的包裹。

 东道主:古今异义词,古意: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意:请客的主人。

 乏困:古今异义词,古意:缺乏的东西;今意:精神不好。

 何厌之有:宾语前置句,还原后应为:有何厌。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介词结构后置,还原后应为:若亡郑而于君有益。

 (6)师引导学生结合烛的游说步骤即兴背诵本段。

 第四段

 (1)女生齐读本段。

 (2)男生接龙串析本段。(师点拨)

 晋文公以“不仁”、“不知”、“不武”的理由退兵,看似冠冕堂皇,其实,“不仁”只是一个借口,如果真讲“仁义”,当初就不会发兵攻郑。“不知”是实质,“知”是理智,是对现实情况的客观分析,是对动武后果的冷静判断。“不武”是因为胜负之数,难以预料。所以,说到底,晋的退兵,是“利”字使然。

 (3)学生讨论归纳本段知识点:

 敝: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知:通假字,通“智 ”。

 夫人:古今异义词,古意:那个人;今意:成年男子的配偶。

 去:古今异义词,古意:离开;今意:到,往。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判断句。

 (4)师引导学生即兴背诵本段。

 二、人物形象分析:

 由学生分小组讨论后发言,师引导学生归纳。

 1、烛之武:(1)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

 (2)知难而上,义无返顾的勇士。

 (3)口若悬河,巧言善辩的辩士。

 2、郑伯:(1)善于纳谏。

 (2)勇于自责。

 (3)善于言辩。

 3、秦伯:贪婪,自私,不讲信用,见利忘义。

 4、晋文公:贪婪,但理智,能隐忍不拔,随机应变,审时度势,雄才大略。

 5、佚之狐:慧眼识才的伯乐。

 三、本文的写作特色。

 师引导学生讨论后归纳。

 (1)伏笔与照应。

 (2)波澜不惊。

 (3)详略得当。

 四、生小组讨论后谈学习本课后的启发。

 分两种层面来展开:

 1、本文给我们的启示。

 2、结合当今国际国内形势(比如:世贸谈判、朝核问题……)谈

 附:1、秦晋围郑形势图

 3、板书

 秦晋围郑

 烛 临危受命

 之 智退秦师

 武 第一步、欲扬先抑 以退为进

 退 第二步、阐明利害 动摇秦君

 秦 第三步、替秦着想 以利相诱

 师 第四步、引史为例 挑拨秦晋

 第五步、推测未来 劝秦谨慎 晋师撤离

 教学反思

 一位伟人曾说过“不会善待自己民族文化遗产的民族是一个没有前途的民族”。史书典籍是一个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所以读史书就是去了解继承我们民族的文化。《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也明确提到“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吸收人类进步文化”。并且也明确要求高中语文教学应让学生“具备初步地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在“教学内容和要求”中也明确规定 “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掌握课文中常见的文言文实词、文言虚词和文言句式,能理解词句含义,读懂课文,学习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所以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是非常必要的。

 初中的文言文教学主要停留在读读背背的层面上,而这是高中的第一篇文言文,所以更加注重学生文言文阅读习惯的培养,引导学生用现代观念来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本教案在设计过程中还原学生的主体地位,就是为了让学生与课文达到零距离的接触与交流,从而让学生认识到文言文学习落脚点。进一步达到学有所获,变“老师强迫我学”为“我想去学”、“我要去学”。

 这篇课文的教学过程中,实现了学生、教师角色的还原转化,所以在老师的导演下,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了文言文的学习过程来,学生普遍觉得在热烈轻松地讨论氛围中收获不小,并且第一次感到原来古文还可以让自己学到很多在现实生活中实用的一些知识和道理。

 这几堂课上下来,笔者觉得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找到了学习文言文的趣味所在,也让学生基本摸清了文言文学习的方法和规律,可以说预期的目的基本达到。但是,在教学的过程中发现还是有一些地方还需改进,首先就是学生不知道学习文言文的重心,所以刚开始让学生起来赏析时,开始几乎是在概述故事,后经过点拨才基本明白;其次,学生对文言文的知识点概念模糊,所以在开始归纳知识点时显得有些不知所措;第三,在谈启发时,学生开始时也有些茫然,有些不知从何入手,后经引导才明白。这些都说明面对新的学生,必须作好学生的情况了解,在备课中切实做到“备《大纲》、备教材、备学生”。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67614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