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冠霞帔本是贵族妇女礼服,为何后来成为了嫁衣?

凤冠霞帔本是贵族妇女礼服,为何后来成为了嫁衣?,第1张

凤冠霞帔是古代皇后为代表的高等级命妇所穿戴的品级服饰,如果要说中国古代服制金字塔上最顶端的衣冠,男性的是皇帝的冕服,那女性的就要数皇后的凤冠霞帔了。而我们看到凤冠霞帔,更熟悉的是婚礼场景,无论是古装影视剧中的新娘装扮,还是亲朋好友拍婚纱照、举办婚礼时的中式礼服,常常用的都是凤冠霞帔。那凤冠霞帔是怎么从高等级命妇才能穿戴的品级服饰流传演变到民间女子的婚服的呢?

自古以来,婚礼上的新娘都是衣装隆重、极尽奢华,但平民女子和后妃的身份、地位差距岂止是“九品十八级”,难道真的能够在婚礼上穿着和命妇礼服一模一样的的“凤冠霞帔”吗?而且,凤冠、霞帔绝对算古代女性的奢侈品,无论其制式、工艺还是价值都非同小可,普通百姓有怎么可以负担得起呢?

那么古代的新娘们在婚礼时究竟穿的是什么呢?

先秦的昏礼

自先秦以来,婚礼就是儒家礼仪体系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仪礼》是儒家的十三经之一,记载了周代的士冠礼、士相见礼、乡饮酒礼、觐礼、士丧礼等各种礼仪规定,其中“士昏礼”部分,记录的就是先秦士大夫阶层举行婚礼的各种礼俗。

为什么称“昏礼”,而不是“婚礼”呢?在传统的观念里,一男一女的结合,不仅标志着一个新的小家庭的诞生,还是一个大家族扩充人丁,延续血脉的重要节点。《仪礼》中说:“……敬慎重正,而后亲之,礼之大体,而所以男女之别,而立夫妇之义也。男女有别,而后夫妇有义;夫妇有义,而后父子有亲;父子有亲,而后君臣有正。故曰:昏礼者,礼之本也。”婚礼被看作社会伦常的基础。按照先秦人的世界观,男为阳,女为阴,婚礼意味着阴阳相合;而白天为阳,夜晚为阴,黄昏是阴阳相交的时间,所以为了使人的阴阳相合与天地万物的阴阳相交同步,婚礼就选在黄昏时举行,也称之为“昏礼”。

“昏礼”上,新郎在迎接即将成为他妻子的女性时,要有“亲迎”的仪式。《仪礼注疏》记载:“天子亲迎当服衮冕”,“卿、大夫通玄冕”,“士变冕为爵弁”,总之,新郎是要穿着盛装,郑重其事地进行这个仪式。而婚礼上的新娘,则“纯衣纁袡”,就是穿通身黑色的礼服(即纯衣),装饰有深红色的边(即纁袡,纁指绛色,袡指边缘)。

这男子的“爵弁”和女子的的“纯衣纁袡”,实际上都是越级的穿着。玄冕、爵弁是士大夫们参加君王主持的国家祭祀活动时的穿着,结婚是私人的典礼,本不应当穿用;而纯衣纁袡本是王后之服,士庶之妻除了在助祭时穿着之外,在婚礼的亲迎当日穿着也属特例。除了衣服,婚礼最后的士人还可以乘坐日常大夫以上才可以用的墨车(不加纹饰的黑色车乘),也是超越规格礼仪的现象。东汉经学大师郑玄在注释《仪礼》时将这些情况称为“摄盛”,即为了显示婚礼的贵盛而临时性地超越了日常礼制规定。

所谓“摄盛”其实很好理解,因为这种习俗流传千年,时至今日,在婚礼的大喜日子里,也仍然有一些可以称之为“摄盛”的做法。例如今天迎娶新娘的婚车,大多数新郎是不会开自己平日里代步的车子的,或租或借总是要用些“高级车”。这“高级”,其实就是超越了新人自身的社会地位和财富水平的意思,也就是“摄盛”。如果新人平日里开普通家用车,婚礼当天可能会租借“名牌车”;如果平日里就开“名牌车”,那婚礼时估计就要用“豪车”了。总之标准就是要比日常生活更高一级,否则就好像失去了婚礼隆重、慎重的意味。

既然是“摄盛”,是暂时性的,就仅限于在婚礼进行的过程中才能使用,婚礼一旦结束,一切就要变回日常的样子。先秦时婚礼结束后的第二天早上,新妇沐浴更衣,穿着“俪笄、霄衣”去拜见公婆,而那身婚礼时的“纯衣纁袡”就不能再穿了。对此,郑玄解释:“不着纯衣纁袡者,彼嫁时之婚服;今已成婚之后,不可使服,故退从此服也。”

唐代的摄盛

唐高祖李渊在武德七年颁布的《武德令》中,对各个阶层的女性盛服都做了明确规定,皇后有袆衣、鞠衣、钿钗礼衣三等礼服,皇太子妃有鞠衣和细钗礼衣,内外命妇在仪典场合,五品以上服花钗翟衣,七品以上服礼衣,九品以上则“大事及寻常供奉并公服”,但士庶女子婚礼时也可以穿花钗礼衣。按照《旧唐书》记载,五品命妇花钗翟衣的构成,包括了头上装饰的花钗、花钿各五树和两博鬓,身上穿的绘有翟纹的青色衣、裳和蔽膝、大带、革带、袜、舄、佩、绶等。而庶民女子的婚服,依《新唐书》的记载:“庶人女嫁有花钗,以金银琉璃饰之。连裳,青质,青衣,革带,袜、履同裳色。”正因为唐代婚礼时新郎无论身份,都可以穿本是五品服色的绛色纱袍,新娘穿青质连裳,所以才有了“红男绿女”这个成语。

如何能看一看唐代的婚嫁场面和当时的新人衣饰究竟是什么样子呢?所幸在敦煌壁画中发现的四十六副婚娶图,让我们可以一窥当时的婚礼风采。可是由唐至宋,建造敦煌石窑的人除了雕刻、绘制被供养的菩萨、出资修建的供养人之外,为什么会在壁画中绘制这些婚礼图景呢?

敦煌壁画的婚礼图,并不是修建洞窑的人为了让后世可以看到当时的婚礼景象而绘制的,它们不是世俗的纪实性绘画主题,而胡思来源于《弥勒下生经变》的佛教主题绘画。《弥勒下生经》讲述弥勒降生成佛,说法度众出家,并描绘了弥勒世界的太平景象。在《弥勒下生经》中记载:“人寿八万四千岁……女子五百岁,尔乃行嫁”,就是说弥勒世界里人的寿命有八万四千年,女子要到五百岁的时候才到婚龄,才会行礼出嫁。于是,石窑中那些描绘佛国世界的壁画里,就有了弥勒世界的婚娶场面。当然,佛经里也没有具体描述佛国世界里的婚娶场面究竟是什么样子的与人世间的婚礼有哪些不同,所以那些在敦煌绘制壁画的画工们,就只有以现实生活中的婚嫁习俗为蓝本去创作,也就为后世留下了唐代敦煌地区婚娶风俗的珍贵图像。

在唐代婚礼中,“摄盛”之俗仍被继续使用着。例如敦煌文书中发现婚嫁诗词一首《封锁诗咏》“锁是银钩锁,铜铁相绞过,暂请钥匙开,且放刺史过。”诗中“刺史”说的就是新郎,但又不是确指新郎的官职是刺史,而只是一种尊称,以抬高身份,表明婚礼当日新郎的重要地位。《下女夫词》是唐代敦煌地区有关婚俗的诗歌,其中反复提到新郎是“马上刺史,本在沙洲”,“马上刺史,本是敦煌”,“马上刺史,望在秦州”,这些个马上刺史们都只是婚礼当日的“一日刺史”而已。同样,在婚礼当日,新娘也是盛装打扮,花钗、凤冠是常见的首饰,只为享有一日的荣耀。

宋代的女性婚服

宋代女性婚嫁礼服的形制是身穿大绣衫,下着长裙,外披霞帔。霞帔是宋代正式成为命妇服制的一部分,是宫廷命妇的日常着装,外命妇只能在祭祀典礼等重大的正式场合穿着,而平民女子则只有在婚礼出嫁这个特殊的时间场合下,才可以穿用,不算是擅越。

宋代婚服的用色也与唐代大致相同,女子仍以青色为主。例如宋代皇后像中皇后穿深青色翟衣,、腰带、蔽膝、鞋袜也都是青色调的,领口。袖口、下摆有红色云龙样的镶边,这便也是宋代女性婚服的配色色系。

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在婚礼前男方送女方的催妆礼为“冠帔花粉”,而女方则回赠“公裳花幞头”之类,说明这就是当时婚礼上男女穿着的衣饰。宋末元初吴自牧在其著作《梦梁录》中,记录了当时临安城(今杭州市)富贵之家婚嫁时为女儿准备的嫁妆:“富贵之家当备三金送之,则金钏、金镯、金帔坠者是也。若铺席宅舍,或无金器,以银镀代之。否则贫富不同,亦从其便。”可知虽然宋代朝廷明文规定,只有命妇可以佩戴金银玉饰件,霞帔非恩赐不能使用,但在现实生活中,经济实力才是决定新娘会使用何种材质嫁妆的最主要因素。富贵人家女子就会在婚礼时用霞帔,佩戴金或镀金的霞帔坠饰和其他饰件,而家贫的女子则只能放弃这个展示荣耀的机会。这可能也就是宋代士族墓葬多出土金、银材质帔坠的原因。

明清时期:深入民间的凤冠霞帔

中国古代的婚礼礼服服色,自周代的玄纁开始逐步演变,南北朝时一度出现了白色的婚服,到了唐宋用青色,最早在明代变为大红色。并在民间盛行开来,明初律令里还明确规定,民间女子的礼服不许用金绣,袍衫只能用紫绿、桃红等浅淡的颜色,不可以使用大红,鸦青(黑而泛着紫绿)和**,所以普通百姓就算是婚礼、寿诞等大喜的日子里,也不能穿大红衣裳。但到了明末,规定以及逐渐松动。

清初叶梦珠的《阅世编》中记载了明末婚礼的隆重场面,称在崇祯朝初年,婚事当天的礼服还用的是蓝色绸缎,只在喜轿的四角挂上桃红色彩球以示喜庆。之后不久就开始突破了服制禁忌,先是在婚服上使用刺绣,然后开始有人用红色绸缎做婚服,再之后甚至使用大红织锦和满绣的大红纱绸了。于是,先前对民间婚礼礼服用红和用刺绣的禁忌被全部打破,此后“真红对襟大袖衫”加“凤冠霞帔”的装扮,成为至今国人对“喜庆”“中国式婚礼”“中国新娘”的标准认识。

在清代,虽然服制变更,但关于服饰的“十从十不从”原则里,有一条:“男从女不从,仕宦从而婚姻不从”,即民间婚嫁时汉族的婚礼服饰,仍可沿用明代传统。根据汇编清代掌故逸闻的《清俾类钞》记载:“凤冠为古时妇人至尊贵之首饰,……其平民嫁女,亦有假用凤冠者,相传谓出于明初马后之特典。然《续通典》所载,则曰庶人婚嫁,但得假用九品服。妇服花钗大袖,所谓凤冠霞帔,于典制实无明文也。至国朝,汉族尚沿用之,无论品官士庶,其子弟结婚时,新妇必用凤冠霞帔,以表示其为妻而非妾也。”

正如清代小说《红楼梦》里,贾宝玉在太虚幻境见到十二钗正册里李纨的画像,也穿着凤冠霞帔:“后面又画着一盆茂兰,旁有一位凤冠霞帔的美人。也有判云:桃李春风结子完,到头谁似一盆兰。如冰水好空相妒,枉与他人作笑谈”。还有清代小说《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中,恽来与咸水妹“择了吉日迎娶,一般的鼓乐彩舆,凤冠霞帔,花烛拜堂,成了好事”。可见那时候凤冠霞帔已经是民间新娘的标准。

  这个因人而异,根据自己喜好选择。下面对三种工艺分别进行简介。

  拉米娜装裱工艺特点:是一种全新的艺术画(像)装裱形式,它利用独特工艺和现代高分子技术把直接装裱在背板上,背板浑然一体,如七彩水晶般亮丽,其表面纹理独特,呈现出油画般的特殊效果。它画面细腻而清晰、光滑而不刺眼,并具有立体感,欣赏性极强。由于画纸与空气彻底隔离,具有永不褪色、防水、防晒、可擦洗等特点。

  水晶相片简介和特点:又被称为水晶像、水晶工艺像、水晶照片、水晶艺术像,数码水晶像等名字,它是一种把图像制作到水晶里面的一种新型数码相片工艺制品,因其晶莹剔透、高贵圣洁而被人们广泛喜爱,成为风头极盛的水晶工艺品之一。

  冰雕简介:是一种以冰为主要材料来雕刻的艺术形式。同其他材料的雕塑一样,冰雕也分圆雕、浮雕和透雕三种。冰雕塑与其他材质的雕塑一样,讲究工具使用、表面处理、刀痕刻迹,但由于它材质无色、透明,具有折射光线的作用,故此雕刻出的形象立体感不强,形象不够鲜明。

很高兴为您回答问题

答案是指腹为婚

第一图,手指——————指

第二图,男人隐含父之意,父谐音腹

第三图电话,打电话的喂谐音为

第四图一对男女,结婚的婚

四个字连起来就是指腹为婚

“指腹为婚”是我国古代的一种特殊嫁娶形式。所谓“指腹婚”,就是指子女尚在娘肚子里,父母亲就给指定了婚姻。

望采纳

法律主观:

结婚证上的照片是不可以p的,因为结婚证上的照片需要本人真实的照片,不可以随意修改,如果随意p图造成本人照片图像和本人不相符的,婚姻登记员一般会要求重新提交。

法律客观:

《民政部关于印发的通知》第二十八条受理结婚登记申请的条件是:(一)婚姻登记处具有管辖权;(二)要求结婚的男女双方共同到婚姻登记处提出申请;(三)当事人男年满22周岁,女年满20周岁;(四)当事人双方均无配偶(未婚、离婚、丧偶);(五)当事人双方没有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旁系血亲关系;(六)双方自愿结婚;(七)当事人提交3张2寸双方近期半身免冠合影照片;(八)当事人持有本规范第二十九条至第三十五条规定的有效证件。

婚姻是合两姓之好,缔结美满姻缘的体现。 而婚书不仅是确立夫妻双方婚姻关系的法律文书,也是时代发展中社会礼法秩序演变的表现。 至今可考的婚书据《敦煌宝藏》记载,男方礼请的婚书称“通婚书”,女家许诺的称“答婚书”。婚书一旦缔结,男女二人既得到了社会的认可,拥有了合法的婚姻关系。

婚书作为男女双方婚姻关系确立的媒证,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关于媒证,有一个久远的传说:原始社会,每年仲春时节,即阴阳交通之时,人们会对求嗣的大地母神和生育神—高楳,在郊外对其进行祭拜。这种习俗后逐渐演化为春游,而高楳在这里是便是人们精神层次的媒证。

“高楳之祀”是对婚姻神的一种祈祷,而婚书则在现实中起到凭证的作用 。婚书,是由政府制定颁发的婚混文书,有“官制婚书”、许婚契约'、“定帖”、“合挥”等称呼 。使用“结婚证书”的名称,则是受到西方婚俗的影响。婚礼仪式书在十三世纪就已经流行于英格兰的基督教会仪式中,随着西方传教士不断东进,中国信教教徒增多,受到传教士鼓励中国教徒遵从上帝的旨意到教堂举行西式婚礼的影响。具有近代婚姻法制性和契约性的新式婚姻不断被人接受,“结婚证书”产生。

建国初期,婚书上多使用“结婚证"或"结婚证书”字样。1950年国家颁布《婚姻法》,规定“凡符合本法规定的结婚,所在地人民政府应即发给结婚证"。自1955年之后,国家颁发的婚姻法律文书上便开始统一使用“结婚证”三字。

图像是时代精神的体现。婚书中的吉祥图案,即是那些婚姻中被给予祈福、求子等美好意愿的装饰艺术样式。

明清以前,婚书颇似文书,多为两页折页,没有太多的图案设计。在结婚证书出现之前,“官制婚书”就已出现,民国时期的婚书主要分为传统与受西式文化影响而设计的西式婚书。

太平天国的“合挥

太平天国的“合挥”,所谓“合挥”就是男女结婚证。“合挥”一式两份,“合挥”二字写在两份接缝处的中央,政府主管存一份,结婚人存一份,以备对勘。因其绘有红色龙凤图案,民间也称“龙凤批”或“龙凤合挥”。现存太平天国“合挥”实物只有两张,存于浙江省博物馆。

民国时期的婚书

民国时期的婚书,除吉祥图案外,开始出现龙风阁、五色旗,与孙中山先生头像、国民党党旗等图案,具有明显的时代符号。

建国初期的婚书

建国初,结婚证书图案大部分沿用了民国时期的设计,但同时也出现了五星红旗、五角星、毛主席头像、天安门、齿轮麦穗、国徽和党徽等新中国的象征。

婚书的基础色调“中国红”可谓婚书的主流色调。题材内容上,主要涉及人物神祗、祥瑞神兽、花舟果木、文字符号几类。可以说婚书上的吉祥图案无处不在,各个时期吉祥图案的选用也反映着时代的滚滚发展。

对称式

对称性是结婚证书中常见的图案布局样式。有上下对称、左右对称、斜面对称、多重对称、斜面对称的构图样式,边框图案常为偶数组合,如“双鱼”、“双雀”、“双喜”,等图案都是双数,比喻夫妻恩爱,相伴不离或男女情投意合。

团花式

团花的主要特征是构图讲究方圆,图案形状圆润饱满、具有很强的装饰性。如“蝶戏牡丹”和“蜜蜂采花”等图案求子的体现;糊蝶,双喜等图案是取谐音寓意“圆满”,延绵不绝,表达了人们对早生贵子,多子多福的婚姻生活的憧憬。

簇花式

由不同季节的花卉图案组合而成,称之为簇花图或四季采花图。四季之花将不同季节中的寓意赋予在图案中,如春之希望、夏之活力、秋之丰收、冬之内敛,四季之花放于图中,表达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随着时代的发展,东西文化相互交融。无论婚书还是婚礼中的吉祥图案也已逐渐被弱化,随着文化自信的提出,加之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的加深,婚书中的吉祥图案会被更多的人认识,红叶之盟也会深入人心。

一纸婚书,也是两姓联姻、良缘永结的见证,谨以白头之约,书向鸿笺,好将红叶之盟,载明鸳谱。

结婚喜字一般情况下指新人在举行婚礼前装饰新房的双喜字。它通常由红纸剪成。两个喜字宛若两位并肩的一对儿玉人。既有着喜上加喜的意思,又有着一对儿新人的图像和四个“口字”。象征一家四口,和和美美过上了新的生活。本文将带您一同欣赏不同种类不同风格的结婚喜字,带您一同领略结婚喜字大全。

说起结婚喜字您想到的是什么呢?正红色红纸剪成条条整整的双喜字?闪着光泽的闪纸剪成的自带闪光效果的金光喜字?喜字里带着小人和爱心的象形喜字?今天我们为您介绍几款不同的结婚喜字。它们中有的传统,有的创新,让人体会到不同的风格和特色。

一、传统正红结婚喜字。 这款正红双喜结婚喜字是典型中的典型。它用正红色的红纸剪成,横平竖直,平平整整又本本分分。大红的色彩既象征着新婚的喜庆,也代表了婚姻的严肃庄严。不要小看这最纯正的红——古时,只有明媒正娶,三书六礼迎娶回的一家主妇才可穿红用红。正红在婚礼中得以升华。当正红的喜字贴起来的时候,世间万物仿佛都在为新婚的夫妇祝福。 传统的结婚喜字,每一横每一竖。都按自己的规矩做的工工整整。它们的宽度几乎相等。带着本本分分的气氛,不卑不亢。它就这样平静的彰显着每一格的美感,乐而不*,哀而不伤。仿佛诗词中走出来歌颂婚嫁的女子。嫁歌就这样唱了出来——“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二、电光纸结婚喜字。电光纸是这些年新出的产品。轻薄的红纸有着丝绸般的光泽,在阳光下映射出温暖华丽的光芒。电光纸喜字往往轻盈灵动。颜色更为虽不及普通红纸喜庆,却在华丽的光泽中带了低调的奢华。宛若人们对婚姻的向往和那些许的神秘感,最终归于日常的柴米油盐和点滴的感动幸福。三、闪粉纸结婚喜字 不规则的金粉随意洒在大红的喜字上,为这结婚的喜悦中更添了些华丽富贵的色彩。祝愿却也是亘古如一的——希望新郎新妇,从今往后,衣食无忧,子孙硕富。金色与红色的搭配,让房间中充斥着幸福的味道,但愿这份味道能一直伴随新人走下去,直到以后的以后,永远的永远。以上便是我们为您提供的一些喜字,希望这份结婚喜字大全能够给您提供帮助。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993397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25
下一篇2023-10-2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