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时期苏联人发明一种火炮,名字非常浪漫,但德国人称其为死神吗?

二战时期苏联人发明一种火炮,名字非常浪漫,但德国人称其为死神吗?,第1张

在二战时期,各种兵器发展极为迅速,如坦克、飞机、大炮和航空母舰等等,而其中以德国、苏联和美国的军工发展最为迅速;德国的军工就不说了,那是最顶尖的存在,美国的军工是依靠强大的基础工业实力,而苏联,则是正儿八经的实用主义者。

或许苏联的军工论高精尖程度比不上德国,但是已生产,且并不弱于德国太多,关键是故障率极低,让德国吃了很大的亏;苏联也是奉行大炮主义的国家,在大炮的研发上,虽然没有德国出名,但也有自己的独到之处,现在来说的这门大炮就是其中之一。

完整的说,这门火炮应该叫火箭炮。话说啊,这苏联火箭武器的研制里程可以追溯到沙俄时代;一战爆发后,苦于飞机装备的武器威力不足,俄国人便想在飞机上安装大威力的航空武器。但是这大口径机枪和机炮的重量和后坐力太大,难以在简陋的战斗机上安装。

聪明的俄国工程师想到了航空火箭;但是由于不信任自己的技术,俄国高层未能允许工厂开发航空火箭弹。十月革命胜利后,苏俄很早就在在航天火箭方面投入了很大的精力。经过不懈努力,苏联设计师先后研制出了可以稳定飞行400米的固体火箭,射程1300米的火箭弹,以及РС-8282毫米和РС-132132毫米航空火箭弹。

苏联飞行员曾使用РС-82火箭弹在哈拉哈河狠狠地教训了骄横的日本人。而炮兵用的火箭弹时间上就是根据以上这两种火箭弹发展而来的。并最终在1939年3月,БМ-13-16试制成功,它的发射架也是工字型的,在上下可分别挂1枚火箭弹。这样БМ-13总共可以携带16枚М-13132毫米火箭弹,发射架拥有左90度-右90度的方向射界。

苏联军方随即对其进行了各项严格的测试。测试结果表明,БМ-13特别适合打击暴露的密集敌有生力量集结地、野战工事及集群坦克火炮。由于БМ-13是自行的,因此也适合打击突然出现的敌军以及与对方进行炮战。不过由于火箭炮发射时,烟尘火光特别明显,且完全没有防护,因此它不适合在敌炮火威胁比较大的地域里作战。

这门兵器一经面世,便被苏联方面列为军事绝密,由于极端保密,连炮兵连的人员都不知道火箭炮的正式名称。但是炮架上有一个К字,便爱称其为喀秋莎。当时斯摩棱斯克防线危如累卵,于是独立炮兵连奉命前去援助,7月14日,7门喀秋莎隔着奥尔沙河,发射了112枚火箭弹,打击了对岸德军占领的火车站。

在喀秋莎火箭炮初显神威后,便一直活跃在各大战场上,德国人也被这一神秘武器给吓住了,高层下达命令,要不惜一切代价也要得到喀秋莎火箭炮的原型。但是苏联人对喀秋莎火箭炮的保护也是极为严密,一击即退,就算万一被德军发现了,也会毫不犹豫的自爆毁掉一切,德国人也是很头疼。

直到莫斯科会战期间,德军才首次缴获了一种架在卡车上的火箭发射器后,德国人才了解到苏联的这种秘密武器。只需要一个一个火箭炮连的一次齐射,便能摧毁德军的铁路枢纽和大量军用列车。火箭炮齐射时,像火山喷发炽热岩浆,铺天盖地般倾泻在敌目标上,声似雷鸣虎啸,热若排山倒海之势,不仅消灭敌人大量有生力量和军事装备,而且给敌人精神上以巨大的震撼。

因而德军内部,又称这种火箭炮为死神,不知何时到来,来了也不知道如何抵挡,生死之间只能看天了,侥幸存活的,放眼四周,那是死寂一片,当初严密的防卫工事,成为一片废墟,很少有人能在这种情况下还能保持镇定,因而即便在在喀秋莎火箭炮打击下存活的人,很多也都疯了。

在之后的战争中,苏军利用喀秋莎火箭炮的庞大威慑力和攻坚能力,让德军束手无策,更关键的是喀秋莎火箭炮虽然研制极为复杂,但是生产却是极为简单,在整个二战期间,苏军共造出来了2400门БМ-8系列,6800门БМ-13系列和1800门БМ-30系列火箭炮;乃是苏军在二战时期最大的功臣之一。

成都喀秋莎大酒店可以泡温泉、免费观看舞剧、相声、小品等表演。成都喀秋莎大饭店是洋溢着俄罗斯风情的涉外商务旅游饭店。位于成都市城北繁华地段,并在2002年进行“升星”改造装修,是集客房、会议室、餐饮、俄罗斯大剧院、伏尔加河水恒温游泳池、健身房、茶吧、美容美发、棋牌、足道、商务酒吧、网吧等于一体的酒店。俄罗斯大剧院重现欧洲歌剧院的恢弘气势,拥有西南地区绝无仅有的升降旋转舞台,让您享受贵族式浪漫生活,并让您体会俄罗斯姑娘的美丽大方与俄罗斯歌舞的热情、奔放。住店客人可以获赠价值80元的俄罗斯大剧院门票一张,免费观看舞剧、相声、小品等表演。伏尔加河温泉极具欧洲风情,规格庞大,欧洲名师独具匠心的设计,引领世界时尚与健康的消费理念,打造全国顶级休闲会所。

北京冬奥会DJ好牛,《喀秋莎》燃动全场,谷爱凌适配两大神曲

老乐说球

2022-02-08 21:15冰雪评论官,优质体育领域创作者

关注

音乐是没有国界的,一首美妙的歌曲,可以在任何场合下,都能够体现他很好的作用,如果音乐和运动相关联,更能让运动员在场上更加激进,也能够让观众深入其中且久久陶醉,在北京冬奥会比赛当中,我们可以听到,无处不在的音乐,在适当的场合下,DJ放出了非常让人陶醉的音乐,在短时间内就能够燃动全场。

冰球比赛本来就充满了火药味,双方都全副武装,为了一个小球争夺非常激烈,在冰壶小组赛中,俄罗斯奥委会和美国队相遇,双方在比赛中还是有一定的实力差距,毕竟美国队获得过两次冬奥会的冠军和两次世界杯的冠军。

双方在比赛中难免会发生冲突,在间歇期,DJ也不闲着,为了能够让场上的气氛更加热烈,DJ放出了一支古老的歌曲《喀秋莎》,对于年轻人来说,《喀秋莎》因为年代久远,都不熟悉,但是对于70,80后来说,这首歌曾深深的印在了脑海里。DJ在这个时候选择放出《喀秋莎》这首歌,已经有充分的证明意义。

冰球比赛的激烈加上《喀秋莎》的助阵,让冰球比赛燃动全场,那么中国台北选手冲线的那一刻,DJ也选择了一首非常好听的歌曲。

女子速度滑冰1500米决赛,中国台北选手黄郁婷亮相北京冬奥会,在出场的时候,现场的观众为她送上了热烈的掌声和尖叫声。这令黄郁婷非常感动,带着感动,黄郁婷踏上了1500米的赛道。

由于实力上的差距,黄郁婷最终划出了2分00秒78的成绩,无缘奖牌,不过比四年前大有进步,并且她在这里收获更多,因为除了现场的观众为她加油助威之外,DJ也非常懂她,当黄郁婷冲过终点时,现场的DJ播放了SHE的《中国话》,相信已经不用再多说什么。

最令观众激动和热血沸腾的一场比赛,那就是谷爱凌在早上的大跳台比赛中,为中国观众送上了一份大礼,大跳台并不是谷爱凌的强项,但是他依然愿意为了自己的目标去坚持,当确定有一块奖牌的时候,谷爱凌选择相信自己,跳出了一个超高难度的1620,惊艳全场。

当谷爱凌倒滑结束动作之后,就已经出现了不可思议的举动,因为这个动作,除了谷爱凌之外,只有一个人曾经完成过,就是这次大跳台比赛的亚军泰丝,而在这么重要的场合,在如此压力之下,能够如此完美的完成这个动作,也只有谷爱凌一人。

据悉,当时在第三跳之前,谷爱凌和她的妈妈打电话,征求妈妈的意见,妈妈劝其稳妥,至少能够拿到一枚银牌,但是谷爱凌的倔强成就了这块金牌,大有舍我其谁的江湖气息,在谷爱凌的身上体现,要做就做最好,她战胜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

所以现场的DJ为谷爱凌特意奉献了两首音乐,一个是《倔强》,一个是《沧海一声笑》,相信中国的观众对这两首歌曲都不陌生。可以称得上是神曲。在大跳台的比赛中,谷爱凌用自己的行动和执着,为中国队拿到了这块金牌,而谷爱凌确实非常适配这两大神曲

德国人:严谨; 法国人:浪漫; 英国人:刻板; 俄罗斯人:粗犷狂放

美国人追求牛仔,英国人追求尊严,德国人求逻辑,法国人追求自由,

俄国人追求喀秋莎

高贵的英国人,大气的美国人,严谨的德国人,浪漫的法国人,时尚的意大利人,激情的拉丁人,凶猛的俄罗斯人,狡猾的阿拉伯人,聪明的犹太人

澳洲人热情友善

韩国人大方

瑞典人高高个儿,金发碧眼,冬天戴顶羊毛帽儿。他们生性腼腆、含蓄寡言,认真、勤奋,难得对自己一笑。瑞典人喜按习惯行事

http://pagerenrencom/600003096/note/464770475这个网站有很多,自己看行吗?我还有事……

希采纳

1、《神圣的战争》

《神圣的战争》是上世纪40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战,苏联的卫国歌曲。1941年6月下旬,德国对苏联发动了闪电战,苏联军队奋起反抗,频频受挫,伤亡惨重,数以万计的大小城乡毁灭在德军的炮火下,上百大中城市沦陷。

危难时刻,为了鼓舞军队和人民的顽强斗志,亚历山大罗夫连夜谱写出这首歌曲,旨在鼓舞苏联人的斗志。

歌曲很快响彻苏联的大小角落,苏联士兵用钢铁般的身躯阻挡住德国军队的进攻,由防御转为胜利。鉴于歌曲的鼓舞之大,被铭为了苏联卫国歌曲。后期,被众多国内外歌舞团演唱。

2、《莫斯科保卫者之歌》

《莫斯科保卫者之歌》为俄罗斯著名作曲家莫克罗乌索夫作于1941年莫斯科保卫战进行到最关键的时刻,并很快广为传唱,无数战士唱着这首歌奔赴战场,唱着这首歌坚守到莫斯科保卫战的最后一刻。

3、喀秋莎

喀秋莎(俄文:Катюша),作于1938年,由民谣歌手丽基雅·鲁斯兰诺娃首次演唱,马特维·勃兰切尔作曲,米哈伊尔·伊萨科夫斯基作词,是一首二战时苏联经典歌曲。

4、《如果战争在明天》

这首歌曲是1938年创作的,当时正值苏芬战争期间,苏联军方为了鼓舞人心而创作了这首歌曲。另外原版歌词中有这样的内容:“我们亲爱的铁腕的斯大林和伏罗希洛夫引领我们向前进。”伏罗希洛夫是当时苏联的国防部长,有“第一统帅”的美誉。

5、《向斯拉夫女人告别》

这首进行曲原是一首军乐曲,创作于1912年,是为“送郎上战场”的所有巴尔干妇女而作。当时巴尔干发生政治危机,巴尔干各国掀起了从土耳其奥斯曼帝国统治下争取自由的斗争。

作者瓦西里·伊凡诺维奇·阿伽普庚当时是沙皇军队的一名司号手。1941年,纳粹德国悍然对苏联发动侵略战争,为了激励苏联人民抗击纳粹的侵略,这首军乐再度在俄国大地上响起。

在1941年的“十月革命节”阅兵上,瓦西里·伊凡诺维奇·阿伽普庚亲自担任乐队的指挥,作为苏联士兵开赴前线前的音乐。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320228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3
下一篇2023-08-1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