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科普,那么大的火箭怎么能立住

求科普,那么大的火箭怎么能立住,第1张

火箭组合体的重心在基部,相当于一个锥形,尖朝上,即使有稍许的倾斜也不会倒掉。火箭旁边有固定支架,点火前松开支架。点火开始后,火箭上有重力传感器,实时感应组合体的姿态,通过PLC或飞行机算机来控制助推器的推力,所以飞行过程中会垂直起飞,然后会沿预设的轨迹飞行。

第一次打靶先发30发子弹训练,最后发5发子弹测试成绩,我的成绩49环,连队第一,连长夸我神枪手,左右两个战友0环脱靶,连长一顿熊,连长让战友取回我的靶子准备让连队其他战友都看看,靶子上密密麻麻12个弹孔,总分49环。 新兵3个月下连队,同年战友3天站一次岗,只有我连续3个月没站岗,我们那一年新兵多40多个,3个月后连队文书才认准谁是谁,我也开始站岗了。 新兵班里一个战友1米75,体重180多,新兵结束140斤,体能不好被分到炊事班,体重缓慢恢复中,连队100多人,训练强度大了,人就多吃半碗饭,炊事班根本不能准确做出所需饭菜,所以都是多做些,每顿都剩下2个大铁盆的饭菜,连长怕浪费买了8头猪,剩菜剩饭喂猪,第一年11月份团里组织外出施工,连队只剩下几个人站岗执勤,一名排长一名炊事班战友,(就是我新兵班这个战友)40多天后回到连队,连长吃过饭检查连队情况,到猪圈一头猪都没,以为猪养肥给卖了,问值班排长情况,排长不清楚,最后叫来炊事班值班,就是我战友,连长吓一跳,我这战友胖的都3层下巴了,怎么也200斤以上。原来留守人员少,主要以站岗为主,体能消耗小,吃的就少,我这名战友很轻松就掌握大家的饭量,每顿剩余极少,多一个人估计就不剩饭菜了,就别说喂猪了。士兵津贴很少,连队伙食费都在司务长哪里,司务长随大部队出发了,连队日常食品都是团里每日按人发放。最后猪全饿死了,战友害怕挨骂,偷偷吧猪尸体拉出去埋了,嗯埋了。毁尸灭迹,死无对证。把连长气的一顿踹,一边踹,一边骂大致意思是“让你在家守着,你把猪饿死了,你却比猪还肥,不知道给排长汇报提前卖了,你给埋了。”我们一群人隔着窗户笑的肚子疼。我们都说这是连队有史以来最恶劣的失职事件。之后连长命令炊事班长,3个月之内把我这位战友体重降到140斤,否则班长换人。之后3个月我们做任何训练只要往操场上看都能看到炊事班长,拿着棍子撵着跑,风雨无阻。前半个月连长看到他也撒开步子追,追上就踹一脚,直到连续几次追不上放弃。最后我这名战友在随后的全团5公里考核中成为唯一一个在没任何人帮助下独自达到考核标准的炊事班人员。连长又气又无奈的夸了他一句。指导员总结,塞翁失马焉知祸福

http://news163com/08/0809/02/4ISDCNHC000120GUhtml

奥运场馆的人工消雨,其实是将农业人工增雨运用到降雨云系抵达北京之前的上风地区,或者用盐驱散小云层,或者施放碘化银等增雨粉末,以减少每个水滴或冰晶的尺寸,使它在落地前消散,通过提前人工增雨来消雨。

4月26日12点42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十一号固体运载火箭,以“一箭五星”的方式,成功将 “珠海一号”五颗卫星准确送入预定轨道。西安航天领域硬科技代表之一——航天科技四院,为该型火箭提供了主动力,全部四级主发动机表现完美,全力推举火箭升空。

此次发射是长征十一号固体运载火箭继2015年“一箭四星”、2016年“一箭五星”和今年1月“一箭六星”连续发射成功之后,又一次一箭多星发射任务。长征十一号固体运载火箭连续4次发射成功,均做到飞行过程零问题、入轨精度高,体现了该火箭的高性能与高可靠性。

发展航天,动力先行。作为我国固体火箭发动机研制的重点单位,从2008年开始,四院就以固体动力在运载领域工程化应用为目标,以固体运载火箭需求为导向,率先开展了120吨整体式大推力固体发动机关键技术研究。随后以加强总体能力建设为契机,创新组织管理模式,成立了专门的固体动力技术运载研究室;以集成演示验证试验为途径,在借鉴原有成熟技术基础上,集中优势资源,加快突破关键技术及产品研发,相继取得了120吨大推力整体式固体火箭发动机、分段对接发动机等演示验证试验的圆满成功,填补了我国在该领域的技术空白。

2012年, 长征十一号火箭正式立项启动研制。火箭一级采用的是120吨整体式大推力固体发动机,技术难度大、研制时间紧,四院研制队伍遵循“独立自主、开拓创新、勇于探索、刻苦攻关”的思路,在两年内实现了首台全尺寸发动机地面热试车,成功突破了多项关键技术,在3年内全面完成了方案和初样研制工作,实现了该发动机多台次地面大型联试的成功,从正式立项到实现工程化应用仅用了短短五年时间。发动机性能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刷新了我国固体发动机研制史上多项纪录。

此次发射是长征十一号固体运载火箭首次为商业卫星客户提供“专车”服务,是国内开展的首次同一轨道面五颗卫星的组网发射,大大降低了客户组网成本。这些卫星主要用于遥感成像,为国土、农林、环保、规划、交通、海洋等领域提供卫星大数据服务。

长征十一号运载火箭拓展了我国航天运载系统新领域,是航天固体动力向宇航运载领域拓展的重要里程碑。未来,四院将研制直径更大、推力更强、实用程度更高的固体发动机,进一步提高固体火箭运载能力,为中国人探索浩瀚宇宙,实现“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的梦想而不懈努力。

杨利伟仍在进行航天员训练,他是在为了随时候命上太空做准备。

杨利伟将军现如今已经五十多岁的高龄了,但是他依旧在地面进行航天员训练。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随时等候祖国的召唤。他说过自1998年航天员大队成立以来,他在国旗下立誓以来,他从未敢忘记过自己的热爱和承诺。所以,他的训练都是为了更好的上太空!

你们知道吗?为了适应脱离地球的引力,航天员必须承受火箭把自身推举到这个轨道上的加速度。而航天员为了确保自己能够适应,在地面的必须借助离心机的八个G加速度来实现。而这个负荷非常重,他们常常都是脸变形,眼泪直流,要是我们普通人去,估计苦胆都得吐出来!而这些航天员却扛了下来,他们在替祖国负重前行!这种高压训练我觉得对于杨利伟将军而言也是一个考验,因为他本人年纪也大了,在体力方面也相较于以前差劲了,但他依旧坚持着就可以看出他的执着和热爱!

2003年,杨利伟将军搭乘神舟五号进入太空。那时候的他无比自豪和震撼,现如今十几年过去了,这份震撼依旧深深地印刻在他的脑海深处。他后续的这么多年来依旧坚持训练,不落下可能就是为了能够再次升空。毕竟,对于航天员而言太空是他们的战场,每个人都想要上战场,也都期待着能够再次上去多做贡献。可以说,热爱到了极致时,职业不再是职业,而是信仰。

杨利伟将军的时刻准备着,都是为了更好地建设航天家园,是为了我们祖国更好的未来!可歌可敬的杨利伟将军!可歌可敬的航天员们!所有航天员们都是当之无愧的大英雄!

在飞行活动暂停了4年零8个月之后,我国神舟系列飞船神舟十二号又出发前往太空了,6月17日上午9:22,在我国甘肃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长征二号F型火箭推举着神舟十二号飞船顺利升空,飞船中乘坐着聂海胜、刘伯明和汤洪波三位航天员,他们将在神舟十二号飞船与天和号核心舱对接之后,进入核心舱中进行为期三个月的太空驻留工作,那么这三个月他们将在太空中做些什么工作呢?

其实还在6月16日的上午,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主任助理季启明就对此做出了介绍,他表示,根据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行任务总体安排,三名航天员在轨期间将主要完成四个方面的工作,简介如下:

第一,三名航天员将开展天和核心舱组合体(包括天和核心舱,天舟二号和神舟十二号飞船)的调试和日常管理,当航天员进入核心舱之后,会首先去天舟二号货运飞船中取出需要使用的物资,包括航天员日用物资和实验设备等,然后配合地面指挥中心进行天和核心舱内部设备的在轨调试,配合舱外机械臂的测试与操作训练,并做好日用废弃物的管理等。

第二,开展航天员的出舱活动及舱外作业,这样的任务将会至少执行两次,具体工作包括舱外航天服的组装、穿戴和测试,检查并开展舱外工具箱的组装和配备,另外还有全景摄像机和扩展泵组的安装或移动调试等工作。

第三,根据总体安排开展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天和号核心舱中安装了几十个科研箱体,航天员将进行空间应用任务实验设备的组装和测试,并从天舟二号货运飞船中取出相关的科研物质,按程序安排开展太空科研实验,主要是生物和医学领域等的实验,另外也有可能开展类似之前王亚平进行的科普教育活动。

第四,航天员自身的生理特征的监控和记录,航天员们在太空微重力环境下的日常生活也都是有规划的,他们要进行自身的 健康 管理,按计划开展日常的身体锻炼,并定期监测,能够维持与评估自身 健康 状态,这些都是对今后航天员和普通人进入太空的生理特征有指导意义的。

季启明还透露,天和核心舱和天舟二号组合体传回的数据表明其运行状态良好,各种设备工作正常,适合航天员进入开展工作。天和核心舱空间很大,比曾经的天宫二号大了3倍,里面配备了3个独立卧室和1个卫生间,三名航天员在其中工作和生活不会显得拥挤。

天舟二号货运飞船中已经准备好了各种日常生活用品,光吃的食物就配置了120余种营养均衡、口感良好、长保质期的航天食品,日常锻炼区则配备有太空跑步机和自行车,供航天员日常身体锻炼;航天员们还可以通过天地通信链路和地面进行双向视频通话,联系也很方便。

本次载人航天任务乘员组由聂海胜担任指令长,他曾参加过神舟六号、神舟十号载人飞行任务,刘伯明则参加过神舟七号载人飞行任务,二人都是特级航天员,汤洪波则是首次飞行,另外还有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为备份航天员。

参考资料:

《央视新闻》6月17日直播节目《铸梦太空,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出征太空》

M202式66毫米4管火箭筒

M202式66毫米4管火箭筒是美国塔利防御系统公司和埃齐伍德兵工厂1972年研制的一种可多次使用的四联装肩射式火箭筒。1975年装备美国陆军和海军陆战队。

M202“闪光”(Flame Assault Shoulder Weapon——肩射型火焰攻击武器的缩写)是一种火箭发射器类型的火焰弹投射武器,于1972年开始研制,在1973年试产和功能性试验,1974年进行部队试验,改进为M202A1后于1975年装备美国陆军和海军陆战队。它的重量只有M9A1-7和M2A1-7便携式火焰喷射器重量的一半,而且可在5倍射程外对多个点目标进行覆盖,可用于进攻和防御,长时间存放时只需要较少的维修和保养。

M202A1是一种可多次使用的肩射、轻型、四联装发射器,它由发射筒、护壳、前后护盖、发射机构、击发机构、瞄准具、握把和背带等组成。发射筒的结构与M72系列基本相同,仍为内外筒式结构,前筒用玻璃钢材料制成,后筒为铝制品。四个发射筒固定在框架上,用护带缠绕,构成整体护壳。前护盖用于保护发射器口部,与护壳的前隔框底部铰接,携行时用固定闩将前护盖锁在闭合位置。当前护盖打开并锁定在下面时,可以起前支架作用,发射时用来稳定发射器。后护盖与护壳的后隔框底部铰接,携行时以固定闩将后护盖锁在后端闭合位置,打开后可作为肩托。内筒拉出之后,靠闭锁钮锁定在发射位置。发射后可以重新装弹。

发射机构装在握把内,由扳机、扳机簧、扳机保险和棘轮组件等组成,击发机构包括击针、击针簧、击针座和凸轮轴组合件等,发射机构和击发机构由联接组件连接,点火系统为通常的火帽、导火索式。发射前,打开前护盖,握把自动弹出并锁定在使用位置,向后移动扳机保险柄,使扳机处于待击状态,即可发射。发射装置为联动式,每扣压一次扳机,棘轮转动90°并带动凸轮轴组件,解脱击针。该发射器能够以每秒1发的速度发射,也可以一次同时发射出所有4枚火箭。与M72 LAW不同的是,M202A1发射时只能从右肩发射,这是由于它的反射式光学瞄具安装在发射器的左侧。发射完后,可以重新装填另外一组的4枚火箭弹。

结构特点

1发射器

M202火箭发射器是一种可多次使用的四联装火箭筒,它由发射筒、护壳、前后护盖、发射机构、击发机构、瞄准具、握把和背带等组成。发射筒的结构与M72式火箭筒一样,仍为套筒式结构,前筒用玻璃钢材料制成,后筒为铝制品。四个发射筒固定在框架上,用护带缠绕,构成整体护壳。前护盖用于保护发射器口部,与护壳的前隔框底部铰接,携行时用固定闩将前护盖锁在闭合位置。当前护盖打开并锁定在下面时,可以起前支架作用,发射时用来稳定发射器。后护盖与护壳的后隔框底部铰接,携行时以固定闩将后护盖锁在后端闭合位置,打开后可作为肩托。后筒拉出之后,靠闭锁钮锁定在发射位置。发射后可以重新装弹。

发射机构装在握把内,由扳机、扳机簧、扳机保险和棘轮组件等组成,击发机构包括击针、击针簧、击针座和凸轮轴组合件等,发射机构和击发机构由联接组件连接,点火系统为通常的火帽、导火索式。发射前,打开前护盖,握把自动弹出并锁定在使用位置,向后移动扳机保险柄,使扳机处于待击状态,即可发射。发射装置为联动式,每扣压一次扳机,棘轮转动90°并带动凸轮轴组件,解脱击针,既可单发射击,也可在1s内连发4枚火箭弹。

2瞄准装置

该火箭发射器采用反射式光学瞄准镜。

3弹药

该火箭发射器发射M72A1式破甲弹、M74式燃烧弹和M96式毒气弹。

M74式燃烧火箭弹由M235式战斗部、M434式引信、M54式火箭发动机和尾翼组成。发动机和尾翼组件与M72式火箭弹相同。M96式毒气火箭弹除采用M244战斗部外,引信、火箭发动机和尾翼与M74式的基本相同。

武器

M202A1配用的火箭弹都是基于M54火箭发动机的其他66mm火箭弹,包括M72A1破甲弹、M74燃烧弹、和XM96毒气弹。M74火箭弹由M235战斗部、M434引信、M54火箭发动机和尾翼组成,战斗部装燃烧剂590g,发动机和尾翼组件与M72火箭弹相同。XM96毒气火箭弹除采用M224战斗部外,引信、火箭发动机和尾翼与M74式的基本相同,战斗部装毒剂227g。

M202A1按照需要而配发,一般每个步兵排配一具,平时不需要安排专门的射手操作,排长选定几个人在训练中使用。发射时的姿势主要为立姿,但也可采用跪姿或卧姿。M202A1的最大射程可超过500m,但一般只在500m内使用;最小安全距离是20m,但一般不会对50m内的目标射击以免射手自伤。

M202A1在1985年阿诺德·施瓦辛格的**Commando里面作为一件搞笑武器和大杀器出现过。

一般情况发射火箭筒里都是分两人一组,正射手与副射手;副射手主要是给正射手装弹。有的火箭筒是在筒口前部装弹,而有的则是后部装弹。

在战场环境下,各种枪炮噪音巨大,另外士兵为了保护自己还要佩戴头盔,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士兵的听力。打过火箭筒的同学们都知道,虽然它被称为无后座力武器,但是发射一瞬间的噪音相当大,我个人曾在只有棉花塞耳这种超级简易的防护条件下打过69式火箭筒,一发火箭弹出去,瞬间右耳就失聪了,听力至少下降70%。相当于我捂住左耳,只有用右耳的情况下,外人使用正常的说话音量跟我说话,我根本根本听不清别人在说什么。直到一周之后听力才完全恢复。在战场上肯定会出现这种情况的,因此喊叫的沟通肯定是不合适的,不如拍一下有效果。

另外,战场上时间就生命。持续的火力打击才有可能战胜敌人。对于正射手来说,不可能每一次副射手装完弹都自己有时间再回头看一遍弹是否装好和是否后方已经无人而分散精力,正射手精力要用在观察前方目标,以掌握最新的战场情况,这时候对副射手是要绝对信任的。因此副射手在装好火箭弹时,会用拍正射手的头盔或者上半部身体部位来告诉正射手,装弹完毕,可以瞄准发射。另外,现在单兵护具齐全,正射手如果带着护耳,那也会让听力降低,这时副射手采用触碰方式提醒正射手,要远比喊叫更加便利有效。还有的作战环境要求隐蔽作战,比如机动到发射位置时装好弹,副射手为了不暴露目标不会发声提醒,而只是会拍击触碰方式提醒正射手,弹药已装好可以瞄准发射。

实际上,这种触摸碰就是一种有效的交流方式。不一定非要拍头,其他部位只要两人协商好都是可以的。

火箭筒对于步兵来说是跟重机枪、迫击炮一个级别的伴随重武器。这种武器使用起来比较方便,但是还是有相当多的限制。因此,步兵在使用火箭筒的时候一般会采用多人配合的方式完成操作。以中国陆军使用的最暴力的反坦克武器:PF-98式120mm火箭筒(江湖人称幺二零)一般由2-3人构成,在用作连队级下放至班的反坦克武器时,PF-98不携带三脚架,士兵一般采用卧姿或跪姿射击,一名主手携带120火箭筒筒身,身上背着一枚120mm火箭,副手携带一个双联装120mm火箭携行具。在常规状态下,这两人一共携带有四枚120mm火箭。

整个射击流程实际还是蛮繁琐的,在指挥员发现敌方目标后告诉反坦克火箭手地方位置。该战士会根据地方位置,当前状况选择发射姿势和位置,副手将主手身上的封装弹药取下,打开包装取出其中的反坦克弹并解除运输保险。

在运输保险接触后打开120mm火箭筒的固定销(也可以提前打开),将炮弹从后方插入120火箭筒,将击发线圈与导电带定位后固定。此时只需要发射主手手指一扣,火箭弹就飞出去。

然而在一切完成之前,需要进行两次确认。如果战场条件允许,会在发射之前朝火箭筒后方喊一句:后方净空以保证在火箭筒后方没有人员存在。在确保后方没有我方人员之后,操作副手会用手碰一下主手的头盔或者肩膀以示可以发射,此时射手就可以根据要求随时发射了。

在国产综艺节目《真正的男子汉》中王 宝强就曾经作为120火箭筒的主手操作过。

(然后就被罚了)

对于火箭筒来说,尤其是可以反复装填使用火箭筒和无后坐力炮,发射时都会有一个很大后方危险区,火箭弹和无后坐力炮的尾喷火焰很大,比如82无的尾喷火焰长达二三十米,后方危险区内如果有易燃物,容易被引燃,人员容易被烧伤甚至烧死,准备用炮的时候要清理尾喷区,火箭筒的尾喷区小一点,但是也有也需要清理。

在用炮的时候,前方的瞄准手要注意前方的目标动向,装填以及清理尾喷区的工作就交给副射手完成,完成清理以及装填动作后,副射手会给瞄准手信号,表明工作完成,可以发射。在环境噪音比较大或者需要安静的情况下,拍一下就成了比较好的选择。

看看你们说的那个复杂啊,,,拍队友头盔一下就是告诉他,炮弹装好了,,爱特么往哪轰就往哪哄吧,就这么简单,,,,

本人不是当兵的,,,全靠猜

实际上,在士兵头上拍一下其实仅仅是一个信号,那就是装填手已经装填好火箭筒的弹药了,可以进行射击了。而在战场条件中,噪音等其他影响因素过多,比如巨大的噪音就会干扰正常的交流,而在此时,拍一下火箭筒的操作手就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不过这种情况也主要出现在后部装填设计的火箭筒,对于一些前装弹的火箭筒是不会出现这种情况的。比如二战中美军的巴祖卡火箭筒,就采用的是后部装填设计。而由于火箭筒的弹药比较特殊,发射手不能携带太多弹药,因此一般副射手也会携带一些弹药,增强其火力。而在作战时,像巴祖卡火箭筒这样的武器使用起来是比较危险的。

首先就是目标太大,容易遭到打击。火箭筒体积巨大,而且外形特征十分明显,识别起来非常容易。而由于火箭筒一般是高价值目标,因此往往也会遭到敌人的优先打击。所以在操作火箭筒时,一般是隐藏在尽量低矮隐蔽的环境下使用通过敌人坦克碉堡等这些目标的视野盲区攻击。

但是有时首发没有命中或者需要继续攻击的时候,装填就成了问题,火箭筒体积过大,尤其是后部装填设计的火箭筒单人装填起来比较耗时麻烦,而且在此期间很容易遭到打击。而副射手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帮助装填。但是由于战场条件下噪音等太大,士兵在发射火箭筒时听力也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装填完成后,装填手一般不是通过说话,而是拍打发射手来告知其装填工作已经就绪,可以发射,同时副射手隐蔽起来,避免被尾焰伤及。这样一来极大的提高了装填工作的效率。

不过这种方式如今而言已经不占主流了。如今的火箭筒在反坦克导弹等这些武器的冲击下,作用已经很小了,一次性使用的火箭筒成了主流,比如美军的M136(AT4)火箭筒,就是这种设计。不过也有像我军的120毫米火箭筒这样的多次性火箭筒,这就需要装填了。

在看发射火箭筒的影视片段时,我们会看到有人会拍一下发射者的头,不熟悉军事的人会觉得这个动作幽默 搞笑 ,但他实际上是有非常意义的。

发射火箭筒在一般情况下两人一组,这两个人分别是正射手与副射手;副射手主要是给正射手装弹,这两个人要分工明确,配合默契,但是问题来了,在战火纷飞,炮声连天的战场上,两人怎么样才能进行有效的交流呢?战场上,枪炮噪音巨大,士兵的头盔也影响士兵的听力,更重要的是,火箭筒在发射一瞬间有很大的声音,大到可以让人瞬间失聪,战场上出现这种情况怎么办,二者如何有效沟通,跟对方大声喊叫是不太可能了,拍一下才会让对方知道已经准备好,可以发了。

而且,我在上面提到过,两个人玩默契配合,战场上,时间就是生命,正射手要观察前方目标,难以分心再随时看一看副射手是否装弹完毕,拍一下正射手的头盔,就表示副射手已经装弹完毕,可以发射,这样简单高效,省去了说话的时间而且也是双方高度信任提现。而且头部较其他部位更为敏感,加上有头盔,拍一下会让正射手知道这不是简单的身体触碰。而是副射手发出的信号,所以,很多国家都心照不宣的拍一下头盔,本质上来说,拍头就是一种有效交流方式而已,如果沟通好,其他的交流方式也是可以的

也不是都拍头。这只是一种沟通方式,装弹手告诉射手可以发射了。战场环境要么噪音大,要么得保持安静隐蔽,因此喊话肯定不是最好的方法。射手要一直注意目标,因此装弹手装填完成,再从后面走到他眼前告诉他,肯定也不好。所以拍一下最简单直接,只要双方能理解沟通就行

一般情况发射火箭筒里都是分两人一组,正射手与副射手;副射手主要是给正射手装弹。有的火箭筒是在筒口前部装弹,而有的则是后部装弹。

在战场环境下,噪音巨大,另外士兵为了保护自己还要佩戴头盔,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士兵的听力。火箭筒虽然被称为无后座力武器,但是发射一瞬间的噪音相当大,因此喊叫的沟通肯定是不合适的,不如拍一下有效果。

这也是一种沟通方式,装弹手告诉射手可以发射了。战场环境要么噪音大,要么得保持安静隐蔽,因此喊话肯定不是最好的方法。射手要一直注意目标,因此装弹手装填完成,再从后面走到他眼前告诉他,肯定也不好。所以拍一下最简单直接,不一定非要拍头,其他部位只要两人协商好都是可以的。只要双方能理解沟通就行

火箭筒这一发明可谓在战场上日益扮演中重要的角色,最早追溯到二战的德国的铁锤,其操作简单成本低,可以迅速打击敌方的坦克装甲部队,以及在巷战中摧毁掩体和建筑物。现在的中东和北非地区的一些反政府军和恐怖分子拥有的RPG几乎适用范围和AK-47制式步枪一样,迅速的火力支援和拥有强大机动能力,让政府军和安全部队吃尽了苦头。所以火箭筒的使用时越来越来广,在一些影视作品中,我们往往看到装填手装填完毕后会拍打发射手的头部,然后发射手开始发射,这是为什么哩?

我们在看一些炮兵作战以及演戏中,知道首先指挥下达指令后炮手才开炮的。当然很多人都知道在战场中,枪林弹雨的,所以断定是噪音太大的缘故,但是装填手和发射手的距离那么近,噪音还不至于让两人听不见对方说话,这个其实只是很小的一部分原因。

真正的不是战场的枪弹导致噪音,而是火箭筒自身引起的噪音,火箭筒是没有坐力的武器,也就是说火箭筒在发射的一瞬间会造成强大的冲击波引发的巨大噪音。所以必须要求发射手配搭防止耳朵失聪的护耳用具,从而保护听力。同时在发射后,正射手需要保持高度精神集中来观察战场情况,那么势必无法顾及装填的情况,在此就需要装填手的来装填弹药。同时火箭筒也容易成为重点的打击目标,所以拍发射手头这个肢体动作更加增强隐蔽性。

副手是装填手(弹药手背着一捆弹弹和突击步枪)也是负责观察周围敌情的,主射手提着发射器,注意力都在要打击的目标身上,往往会忽略其他,拍一拍是替代喊叫更直接也隐蔽,意思准备好了可以发射,也是代表你打吧周围安全,我也在安全区内,壳!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060280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10
下一篇2023-11-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