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汉服?

什么是汉服?,第1张

近年来,汉服热潮在中国持续升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喜爱汉服,也出现了许多与弘扬汉服文化有关的节日活动;比如“中国华服日”、“汉服文化月”,还有最近比较出名的“西塘汉服文化周”等。这些节日活动对汉服文化的宣传和传承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另外还有各种以“国风”“古风”为名的汉服设计迅速走俏,深刻影响着社会审美与流行趋势。

汉服起源于华夏服装,萌芽于黄帝上古至商周时期,正式出现在秦朝。秦始皇统一全国后,书同文、车同轨,统一的服饰制度也被确立了下来。后来汉代也继承了秦代的制度和文化,东汉的蔡邕就在《独断》里记载道:“通天冠:天子常服,汉服受之秦”,这也是汉服最早的文字记载。

从汉朝开始,中国的服饰开始多元化发展,而到了唐宋时期,汉服文化到了顶峰,无论是从色彩上还是制衣工艺上,都不输于现代人。也正是从这个时候开始,汉服文化开始影响周边国家,无论是朝鲜,还是日本,从他们现在所遗留的历史服饰来看,其根源都来自中国的汉服。

汉族服饰几千年来的总体风格是以清淡平易为主,讲究天人合一。其主要特点是宽袍。大袖,褒衣博带。从汉代的帛画和魏晋隋唐遗留下的一些人物画中窥其神貌之一二,形制简单的汉装大衣附着在不同体态的人物身上顿时具有了一种鲜活的生命力,线条柔美流畅。汉服充分体现了汉民族柔静安逸和娴雅超脱、泰然自若的民族性格,以及平淡自然、含蓄委婉、典雅清新的审美情趣。

随着汉服文化的再次流行,它已经从一件服饰变成了一种文化符号的代表。这种形式,让中国古典美学被传承,以流行的方式延续于我们日常生活中。让越来越多的人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汉服具备独特的形式,其基本特征是交领、右衽、系带、宽袖,又以盘领、直领等为其有益补充。根据用途分为常服和礼服。常服重实用比较简单随意,礼服则是大方华丽。

汉服的基本款式大约有九类,在基本款式下又因其领口、袖型、束腰、裁剪方式等的不同变化演绎出几百种款式。他与西服大不相同,与那些即使受到汉服影响而产生的韩服、和服等服饰也不同,足以体现华夏民族的特色。因为是一个体系,可以演绎出多种款式,所以,足以满足大家的个人爱好。

从形制上看,主要有“上衣下裳”制(裳在古代指下裙)、“深衣”制(把上衣下裳缝连起来)、“襦裙”制(襦,即短衣)等类型。其中,上衣下裳的冕服为帝王百官最隆重正式的礼服;袍服(深衣)为百官及士人常服,襦裙则为妇女喜爱的穿着。普通劳动人民一般上身着短衣,下穿长裤。

扩展资料

从三皇五帝到明朝这一段时期「汉民族」所穿的服装,被称为汉服。汉服具备独特的形式,其基本特征是交领、右衽、系带、宽袖,又以盘领、直领等为其有益补充。

汉服特点:“交领”补充的是“直领”和“盘领”。直领就是领子从胸前直接平行垂直下来,而不在胸前交叉,有的在胸部有系带,有的则直接敞开而没有系带。这种直领的衣服,一般穿在交领汉服外面,像罩衫、半臂、褙子等日常外衣款式。

褒衣大袖即宽袍大袖。其中袖子的宽窄长短很有讲究。一般汉服袖长为“回肘过腕”,即裁剪时要留出胳膊能回过弯的余地,这样胳膊弯曲时袖子长度不受影响,当着装者曲臂时,这种大袖就会形成优美的流线。或于人的举手投足之间,或于临风屹立之时,宽博的衣袖便为人平添了古朴和谐、潇洒飘逸的风韵。

汉服最简单的分类如下:

罩衫:汉服大多种类都是交领右衽、无扣结缨、褒衣大袖,然而罩衫却是为数不多的直领。直领就是领子从胸前直接平行垂直下来,而不在胸前交叉,有的在胸部有系带,有的则直接敞开而没有系带,就和现代化的大衣一样,简单来说就是外套。

襦裙:襦裙顾名思义就是上衣和裙子,属于女性的服装,流行于深宫后院之中。襦裙最典型的特征就是上衣较短,而裙子的的方式却有三种,其中包括齐腰、齐胸、高腰三种主要的方式。襦裙穿搭也十分的讲究,不同的穿搭可以有完全不同的气质。现在很多女性汉服爱好者,都喜欢穿着齐胸襦裙或者对襟襦裙和交领襦裙。

深衣:深衣分为直裾和曲裾,直裾为古代男子穿着,给人一种洒脱飘逸的印象;而曲裾通常都是达官显贵的女子穿着,给人一种端庄温婉的形象。但是曲裾穿着比较麻烦,需要层层环绕,最后再以腰带系束。怪不得古代强迫戏都是直接撕衣服,因为要解开的话需要大半天,还不如直接撕了快。

直裰:直裰就是采用一件成型的布料进行裁剪缝合,底部有开叉,便于行走。通常寺庙的和尚和道观的道士穿的都是直裰,当然有些王朝官员穿着的朝服也是直缀的一种,只不过他们都喜欢叫直身,而平民穿着才是叫直裰。

短褐:短褐其实就很好理解了,是属于底层农民的专属服饰,通常都是用兽毛或者粗衣麻布制成而且也容易穿戴,方便干活。在以前的封建王朝,社会阶级制度很严明,穿着短褐往往代表着地位卑微。这种衣服不好看,但是很实用。

 相关服饰的特点主要有交领右衽、大襟、宽衣博带、系带隐扣等。虽然历代各有变化,但在礼仪服装中一直传承这些特征。

 交领右衽

指衣服前襟左右相交,右衽则是指衣襟向右掩(左前襟掩向右腋系带,将右襟掩覆于内),在外观上表现为“y”字形,形成整体服装向右倾斜的效果。而古代中原周边一些民族的服装是向左掩,称为“左衽”。古代贵族“二十而冠”,平民戴巾,只有异族是披发为常。《论语》中记载孔子曾说,若无管仲尊王攘夷,就会沦为异族统治而“被发左衽”。由此可见华夏夷狄之分也被体现在服饰之上。此外,在中原古代文化中,“左”与“右”暗示着在社会中的地位的等级意识,分为“尊左卑右”与“尊右卑左”两种。前者主要体现在乘车、官职封号、宫室、陵墓等设置上,后者则包舍服饰的衣襟、出身、官制等,可见“右衽”这一特征对于汉人的重要性。然而根据古代文献,明代初期公开宣布包括盘领衣在内的圆领袍服为“正统衣冠”,而交领衣服如窄袖衣袴褶、辫线腰褶以及两截胡服(上衣下裳)都是要被革除的“胡服”

宽衣博袖

虽然是平面剪裁,但用料远远大于覆盖人体的需要。典型的汉服袖子是既宽且长,主要见于贵族、官员、士人服饰的大袖,不仅是袖径的宽大,袖子的长度也十分长,使穿衣者垂手时而不露出来,并可以挽回相当的长度。汉服礼服的袖长度是整个手臂的一倍半,要求能“回肘”,最长更可达四尺。典型的袖型则是圆袂收祛,代表天圆地方中的“天圆”。而日常便服、军事服装的袖则较窄。宽袍大袖还具有透气、散热等实用优点。

系带隐扣

早期服装以腰带束缚,后来出现把系带缝于衣上的做法。腰带它不仅有实用性,而且有装饰性,另外还象征身份、地位、权力等。虽然很早已发明纽扣,但在明代之前并不大量使用,且一般不用于显眼位置。至明代中后期才较多于显眼处使用纽扣,但其剪裁、领型、袖型等与清代服饰仍有不同,见于女装及少数男装常服、军服、便服等;清代服饰以布制盘扣为主,扣带很长,极为显眼,大量用于礼服、官服、常服等各类型、各身份人物所穿的服装。

汉服的风格具有以下几种:

1、历史性:剃发易服的暴力强制已经消失,汉服趋向于复兴。

2、传承性:传承性即汉服历史具有传承性。在这漫长的时间中,汉服历史的发展一直遵循着代代相传,世世相袭的特点,这体现了汉服历史发展的传承性。

3、多样性与同一性:多样性与同一性是指汉服款式的多样性与汉服型制(或样式)的同一性。作为一个拥有千年历史的事物,汉服从来就不是一种款式,“上衣下裳”,“深衣”,“襦裙”等丰富多彩的款式体现了作为一种悠久的民族服饰应有的多样性。虽然汉服历来款式丰富,但汉服的基本形制(或样式)“交领右衽,不用扣子,而用绳带系结”的特点却是千古未变的,这就是汉服的同一性。④完备性:完备性是指汉服自身内部体系的完备性。经过千年的发展,汉服已经是一种成熟的服饰了,它不但内部种类丰富,工艺考究,而且汉服的配饰也非常繁多而丰富。

5、相融性:相融性是指汉服与传统文化的相融性,汉服在很大程度上就已经被视为正宗传统文化的象征了,而且汉服本身就处处体现着传统文化,可以说,汉服与传统文化是和谐的一家。

一直以来,汉服由于华夏儒家王道文化的传播而影响深远,周边民族、包括许多其他儒家文化圈(汉文化圈)国家通过效仿华夏礼仪制度借鉴了汉服的某些特征,用于吉凶宾军嘉五礼。此外,华夏宾礼也规定,四夷之君必须穿本国服饰朝见中国天子,谓“蕃主服其国服”。国服制度促使了周边民族形成自己的民族服饰。比如,契丹太宗入晋,接触到中原衣冠制度,北归后,参照中原服制制定了本朝国服与汉服制度。因为汉朝是中国最重要和杰出的王朝之一也是中国封建王朝以中央集权的国家概念最早、最完备、最先进、最强大的王朝,汉人的称谓由此而来。在这一时期,随着社会的进步,汉域本土民族文化蓬勃发展,不仅是汉服,在其它方面也达到了极高的艺术和审美成就。尤其在经济、科技、文化上全面领先于世界的汉帝国,为华夏儿女留下了永远的自豪。今天,占据绝大多数的中国主体民族——汉族就是以汉朝的名字命名的。,汉服作为汉民族传统服饰,承载了汉族的染织绣等杰出工艺和美学,也是中华礼仪文化的一部分,自然成为被弘扬的对象之一。特别是近些年来,各地政府都有支持举办各种各样汉服文化节和汉服文化周等活动。这在一定程度上,助推汉服文化逐渐走出小众圈子,逐步走向大众流行。

近两年,穿汉服出门成了一件越来越时尚的事情。放眼望去,大街小巷中满是青衣罗衫、裙袂飘飘、仙气十足……给人一种时空交错之感。

在社交网络上,汉服也一直热度不减。 “汉服”话题持续占据微博时尚美妆榜TOP 3,粉丝量甚至多于“穿搭”“美妆”等更为大众的话题。 #汉服#话题截至目前,更是吸引214亿的阅读量。

如今,每年的三月初三被定为“中国华服日”,各地也开始举办推广汉服的节日活动。汉服,就这样成为大众潮流,逐渐变成我们的日常。

汉服(全称:汉民族传统服饰),又称汉衣冠、汉装、华服。汉服中的“汉”字的词义外延亦存在着由汉朝扩大为整个民族指称的过程。

是指从黄帝即位到公元17世纪中叶(明末清初),在汉族的主要居住区,以“华夏-汉”文化为背景和主导思想,以华夏礼仪文化为中心,通过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独特汉民族丰满性格的服饰。

汉服明显区别于其他民族的传统服装和配饰体系,是中国“衣冠上国”“礼仪之邦”“锦绣中华”的体现,承载了汉族的染织绣等杰出工艺和美学,传承了30多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受保护的中国工艺美术。

汉服分类

汉服分礼服、常服两种,礼服是在重要场合穿的衣服,比如祭祀,婚礼等,常服是日常的便服。

各个时代的汉服都不一样,秦汉服饰采用“深衣制”,特点是禅冠、朱衣、方新、田领、朱履,用色较深,更显古朴之美。

魏晋南北朝服饰极尽浪漫,长裙飘逸,袖口、襟翼、下摆都有不同的装饰,条纹彩色长裙有跳跃感觉,腰间系上彩色帛带,可将女子曼妙的身材展现。在高高的发髻插上精致的步摇,长裙曳地,美丽奢华。

隋唐是小袖高腰长裙,裙系胸部以上。

裙、衫、帔三件套,常上穿短襦或衣,下着长裙,佩披帛,加半臂传统汉服衣装。披帛是当时流行的潮服,相当于今天的披肩。女子出门佩戴轻薄皂纱,将桃面遮掩,半朦胧中引起无数富家子弟的侧目。

宋元时的裙装有了改革,长裙不再及地,并可露出本人的小脚,女子上穿窄袖短衣,下着美裙,上衣外再罩一件无扣的对襟长衫。

元代的服饰有了更改,长袍为主,平民妇人穿襦裙,半袖上衣颇为流行,保留了唐代窄袖衫和帽式风格。

明朝时女子的服装在纽扣上更进一步,纽扣是美饰中的利器,以金属、玉制成,既有复杂雕刻,亦有圆形的简单风格,在竖起的立领上,配搭一两颗雕工复杂的纽扣,然而更显出色,但大都以淡雅朴素为时尚。

目前趋势分析

近年来中国汉服逐渐发展成一个较大规模的产业,并在年轻消费群体中得到迅速推广。据统计,我国汉服潜在用户规模较大,汉服已购用户规模为1800万人。2019年我国汉服消费者购买场景驱动主要为日常游玩、旅途场景,占消费者人群比重66%。其次,为民俗活动穿着和拍摄古风造型写真场景,分别占消费者人群比重为27%和26%;Cosplay、漫展和公司年会等集体活动场景消费者人群比重为15%;婚宴和舞蹈场景消费者人群比重为10%。汉服爱好者想法@青青子衿:曾经,穿汉服出街,很多人会误以为是和服或是韩服;如今,汉服回潮,我们终于找回属于自己的东方美。

@Dddddd:记得看《国家宝藏》,里面呼吁每一个人“守护历史,守护华夏衣冠”。“守护”听上去像是一个十分遥远而宏大的命题。希望有一天我们都可以在传统节日时换上自己民族的服饰,让汉服之美惊艳世界。@好好的好好:“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米粒:汉服发展这样的热情背后,是越来越浓的民族自信,以及根植于传统文化的这份“美”。@KOLad:汉之古朴,唐之飘逸,宋之淡雅,明之端庄每一种款式,都曾惊艳了岁月。服饰的发展应该说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不可否认,古代中国人更赋予衣冠独特的文化意味。汉服——“汉民族传统服饰”,它将内容和形式进行统一,再现了亘古不变“文质彬彬”的“中和”之美。于是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们倾心于它飘逸灵动、衣袂翻飞的魅力。汉服在我国有着千年的历史,它融合了中华传统文化中含蓄、内敛的精髓,飘逸灵动、衣袂翻飞,一针一线都是对天人合一理念的传承和的对自然的敬畏。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321089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3
下一篇2023-08-1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