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分赞同南怀瑾说“儿童应该读经”

十分赞同南怀瑾说“儿童应该读经”,第1张

我们知道,民国大师之所以牛,有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是最后一代同时体验并拥有了扎实的中国古文化精髓和西方社会科学的一代人,可谓真正的中西合璧,而不像我们现在人很容易学的不中不西、不今不古。这种承上启下、继往开来,重点是寄希望于下一代,培养好儿童,复兴民族文化同时强大未来青年。

中国每一代人,包括作家、为官之人、文人志士、士农工商,都是凭借这些经典与前人沟通,从前人的智慧中吸取思想养料,在基础上经过融会贯通,推陈出新,转化出新的生命力,再有自己的创造和贡献。

儿童读经就是提倡十几岁及以前的孩子读书、背书。读诵的内容包括中国传统文化的儒家、道家、甚至一小部分佛家的书。一段段地像教小孩子唱歌一样,很轻松愉快地背诵,不必深入讲解,偶尔讲一点,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慢慢悟进去,随着成长逐渐理解增多,将来长大后学问就广博了,一辈子忘不掉、一辈子都有用。

背诵的方法不仅不妨碍现代教育质量,反而可以增加人的智力、记忆力、思考能力,使头脑更细腻、更精详。

德国医学博士林助雄医生研究论证:人类两大学习能力,记忆力和理解力,记忆犹如计算机资料的输入和保存,理解犹如程序的设计和应用。没程序空有资料、则资料是死的;没资料空有程序,程序是虚的。

记忆力与理解力在成长中的发展曲线不同步:记忆力在1-3岁显著发展,3-6岁更为迅速,6-13岁则是一生中发展的黄金时代,至13岁达到一生记忆力的最高峰。以后便最多只能保持此高度,再往后心境一不平衡便有减退可能。

理解力的发展1-13岁缓慢上升,13岁之后开始长足进步,18岁以后逐渐成熟,仍然可以依据经验和思考的磨练而一直提高直至老死。可见需在13岁以前儿童记忆力的黄金时期把核心精华的资料背诵好。

其实处在记忆力最佳阶段的孩子们,即使不引导他记住有价值的经典作品,他们也会去背诵广告词、流行歌曲等,比起这些“小猫叫、小狗跳、猫叫狗跳好热闹”之类的内容,文化经典对生命而言更有意义。

经典名著有益于人格智能的培养,对历史的了解,对文学造诣的启蒙训练。背诵之后,这些内容烙印在潜意识里,将来多年默默得影响人的思维、行动。陶冶性情、使得心性向善向上。

举个例子:像最简单的《三字经》包括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学、历史、哲学、天文地理、人伦义理、忠孝节义等等,而核心思想又包括了「仁,义,诚,敬,孝。」背诵《三字经》的同时,就了解了常识、传统国学及历史故事,以及故事内涵中的做人做事道理。

曰士农,曰工商。此四民,国之良。

曰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紊。

曰喜怒,曰哀惧。爱恶欲,七情具。

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

论语者,二十篇。群弟子,记善言。

孟子者,七篇止。讲道德,说仁义。

作中庸,子思笔。中不偏,庸不易。

作大学,乃曾子。自修齐,至平治。

孝经通,四书熟。如六经,始可读。

诗书易,礼春秋。号六经,当讲求。

古今史,全在兹。载治乱,知兴衰。

史虽繁,读有次。史记一,汉书二。

后汉三,国志四。兼证经,参通鉴。

读史者,考实录。通古今,若亲目。

节选的部分片段已阐释了应该背诵哪些经典,有何收益。像特别有名的“老梁故事汇”的那个老梁,张口就来,引经据典,博学多识,非常让人羡慕、佩服。他就直言是自己小时候背诵的,所以到现在年龄大了仍然记忆如新、常温常新、有更多的类比性的理解和创造启发。

在旋律韵律的帮助下,可以增强记忆,透入心灵。这种有趣的直觉学习法,能让脑内压力得到抒解,加强创造力、灵感来源、注意力和记忆力。美国医学博士杨定一做实验表明:参加读经活动的儿童,其记忆力增强,数项EEC变化也类似深度打坐的反应。有助于左右脑的协调开发。

这些种种的好处,积累起来的巨大无形资产,供中国未来青年任意使用,在文辞、思维、行动各方面受益无穷。

1、靠别人永远没出息

人只有求助于自己,任何人都不可靠,世界上没有可靠的人,连你的父母,连你的儿女都不能靠,只有靠自己。

如果自己不站起来,指望别人依赖别人,永远是没有出息的人。

2、人的势利,很正常

其实,人与人的交往,人际事物的交流,势利是其常态。纯粹只讲道义,不顾势利,是非常的变态。物以稀为贵,此所以道义的绝对可贵了。

3、器度决定高度

每个人的气度、知识、范围、胸襟,都不同。你要成大功、立大业,就要培养自己的器度,像大海那样大。

4、寂寞的享受

我告诉你们一个经验:当夜深人静时,一个人跑到高山顶上或大沙漠里,非常宁静,自己的眼泪就不晓得怎么会流下来。

5、空灵才能自在

如果一个人的思想、器度不空灵,那就完了,等于拿个杯子在小坑的水里当船,永远动不了。

6、没有什么会一直拥有

凡是好的大家都希望它不要变。像人类的感情,我们都希望爱河永浴,希望它不要变;年龄也希望不要变,永远青春等等。

7、成大事者必变通

历史上的伟人:第一等智慧的领导者,晓得下一步是怎么变,便***家跟着变,永远站在变的前头。

8、以信仰约束自己

我发现一个有思想信仰的人,他的成就绝对不同,一个人没有什么管到自己的时候,很容易就是失败的开始。

9、生命的能量来自“静”

能源从哪里来的?是从静态来的,从空来的。为什么我们忙碌到夜里就要睡觉呢?因为人也需要静态,脑筋不休息是不行的。

10、越是难,越要缓

有时候处理一件复杂困难的事,百思不得其解,忽然自己的思想说,这样做可以解决问题,这就是静态的作用。

11、真正的修行是红尘练心

真正的修行不只在山上,也不只在庙里,更在社会中。要在修行中生活,在生活中修行。

12、心态好,世界才会美好

凡事不要只考虑自己,要为对方考虑。只有去掉了自私、自利、自爱,你才能够自在。

13、所谓修行——修正自己

如果你以宽阔的胸怀容纳一切、包容一切的时候,你就不会有想不通的事,看一切人都是好人,看一切事都是好事,看一切境都是好境。能经常查找自己的缺点,能不断地去掉我执,这就是修行,否则修什么呢?

14、读书是为做人,而不是谋生

一个人为什么要读书?传统中最正确的答案,便是“读书明理”四个字。

15、多跟有益自己的人交往

多跟人格成熟、品行可靠的人往来,帮忙你成长,急难的时候可靠。多和老年人往来,可以学很多经验学问。

16、忘记己恩,不忘人恩

“施惠勿念,受恩莫忘”,这两句话对我一生影响很深,都是佛家、儒家、道家的精神。

17、知足即富

作人做事要留余地,好事、便宜不要多占,多占会有麻烦的,所谓“知足者富”。

18、本分做人

知道自己的本分,也懂得时间和形势,尽本分之后听天命,做人做到这样,这才像一个人了。

19、按时作息,才是人的生活

我们人身体上每天的气候,从夜里十一时开始,一直到第二天上午十二点,都是阳气;下午属于阴气。现在都市很多年轻人,都是阳气不够——上午起来昏头昏脑,一点精神没有;到下午睡一个午觉起来,精神慢慢好了;到夜生活一来,精神越来越好——这些人都是阴气很盛……这个生活不叫夜生活,是鬼生活,昼夜颠倒的。

20、最好的交情

中国人讲交朋友,“君子之交淡如水”,好朋友不是酒肉朋友,不是天天来往,平常很平淡。但这并不是说冷漠无情,朋友碰到困难,或生病之类的事,他就来了。

21、做人大气,才有人气

青年人要注意一点,如果要想做一番事业,应该知道“财聚人散”的道理——钞票都在你口袋里,社会的人际关系就少了,没有“真朋友”了;“财散则人聚”,孟尝君就是这样,钞票撒的开,解决了别人的困难,自己的钱当然没有了,但是朋友多,人际关系多,有了苦难,则有朋友帮忙。

22、处世的真谛

对自己要求严格;对于别人错了的,责备人家时,不要像对自己那么严肃。这样处世作人,对长官也好,对同事也好,对部下也好,怨恨就少了。

23、人生就是一场假戏真做

人生如同一场戏,戏已经开场了,你就要演下去,但是你要明明白白、清清楚楚的知道,你是在演戏。

24、咽下这口气

有一个办法很简单,你做到的话,包你有用处。当你要发脾气的时候,你赶快做个气功,把嘴巴一张,先吐一口气,再用鼻子吸一口气,咽下去,再说要不要发脾气。

25、不与好朋友共事

有些人可以同学,年轻做朋友蛮好,但没有办法和他同走一条道路,不一定能共事业。假如有一个事业,认为是好朋友,拉在一起做,往往后来朋友变成冤家,真不划算。

26、安于平淡,最难得

有的安于逸乐,有的安于贫困,有的安于平淡。学问最难是平淡,安于平淡的人,什么事业都可以做。

27、帮忙别帮太多

中国乡下人有句老话,送人一斗米是恩人,送人一担米是仇人。

28、贪求伤身

处富贵中时,不以养而伤害自己。相反地,在贫贱之间,“不以利累形”。

29、任劳易,任怨难

最难的是“劳而不怨”。大家常说,做事要任怨,经验告诉我们任劳易,任怨难,多做点事累一点没有关系,做了事还挨骂,这就吃不消了。

30、越喊穷,越穷

人不要喊穷。喊穷的人是很贫贱相。人喊穷,就是不知足,或者要布施时,就舍不得拿出钱财来而喊穷。这么一喊,上天就把穷的磁场给他了,结果就越来越穷。

31、为别人就是为自己

人人都以为为自己好,自己就会越来越好。殊不知,太为自己好的人,往往得不到福报,也就越来越差了。

32、不玩手段,才是精明

有最高的诚恳,就是最成功的人。所以我常常告诉青年同学,不要玩花样玩手段将来什么人成功呢?

33、虚伪之人,无好下场

以虚伪的手段处世觉得蛮好的,但是结果一定不会好,纵然好也是“幸而免”。

34、不如意,才是人生

中国人有两句名言说:“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人言无二三。”……“十有九输天下事,百无一可意中人。”一个人活在这个社会上,都想自己名声好,成就高,一路春风得意,但那是不可能的。一个真正有道的人,处在这个社会,常有很多的委屈、侮辱、痛苦,没有办法向人诉苦,只有自己挑起来。

35、最好的行孝

天下确有不是之父母,但修身先要行孝,而行孝不可以只是盲从。又能尽孝,又能巧妙地感化父母的过错,才是真正“思事亲不可以不知人”的深意。

36、没事业心才可怕

年轻人一生有没有事业,不是问题;一生有没有事业心,才是问题。虽然有事业心,不一定能够做得成事业;但是如果没有事业心,就如同已经被丢进字纸篓的考卷一样,这个年轻人几乎是报废了。

37、苦难是好事

人类的历史中凡是成大功、立大业、做大事的人,都是从艰苦中站起来的。而自艰苦中站出来的人,才懂得世故人情。所以对一个人的成就来说,有时候年轻多吃一点苦头,多受一点屈折艰难,是件好事。真正要成大功、立大业、做大事的人,一定要有丰富的人生经验。

38、放下但不放弃

各有各的因缘,各有各的福报。你执着什么,什么就会伤害你;你执着谁,谁就会让你伤心。一切都要看成如梦如幻,放下所有的妄念。但放下不是放弃,该做的还要去做,还要做好。

39、把人做好,把事做对

学问不是文学,文章好是这个人的文学好;知识渊博,是这个人的知识渊博。至于学问,哪怕不认识一个字,也可能有学问——作人好,做事对,绝对的好,绝对的对,这就是学问。

40、君子不怨天尤人

人能够真正做到了为学问而学问,就不怨天、不尤人,就反问自己,为什么我站不起来?为什么我没有达到这个目的?是自己的学问、修养、做法种种的问题。自己痛切反省,自己内心里并不蕴藏怨天尤人的念头。拿现在的观念说,这种心理是绝对健康的心理,这样才是君子。

41、人不自欺,天下无敌

任何一个人,一生只做了三件事,便死去了:自欺、欺人、被人欺。人,因为有“自欺”,才会“欺人”,最后当然要“被人欺”。人不自骗,谁又能骗了你呢?换言之,人要自爱,才能爱人,最后自然可被人爱。也可以说,人要自尊,才能尊人,这样才能使人尊你。

42、固执己见,做不了大事

我们研究历史上一些成功和失败人物的性格,会发现很有趣的对比。有些人的性格,喜欢接受别人更好的意见。不过,能立刻改变,马上收回自己的意见,改用别人更好意见的人太少,刘邦是这少数人中的一个。而项羽对于自己的主意,就绝对不会改变,绝对不接受别人的意见。

43、少吹牛皮,多做实事

古今中外,人类心理都是一样的,多半爱吹牛,很少见诸于事实;理想非常高,要在行动上做出来就很难。

44、相信世界的美好

不要动不动说夫妻是冤家,儿女是债主,也不要说金钱是毒蛇,人心是险恶。要相信,这个世界的美好一面,善良的一面。

45、正命的活着

真正的修养,在动心忍性之间,能够确实检查出自己的错误,然后“顺受其正”。所受的一切遭遇,不怨天不尤人,不迁怒不二过,这就是正命的活着。

46、做什么都有境界

一个人修道,或者读书,一步有一步的不同境界。像一个学艺术的人,今天有了一个新的灵感,或者画一张画,特别有一种心得,就是有它的境界。

47、傲慢是一种自卑

我常说,傲慢的人,他根本就是自卑,不自卑的人不会傲慢,因为自卑的人晓得自己没有什么,又深怕你看我不起,故而傲慢。

48、患得患失,皆因私欲

有些人连最基本的修养都没有,当他们拿不到功名权力的时候,就“患得之”,怕得不到而打主意、想办法,爬上这一个位置。等到爬上了这个位置,权力抓在手里了,又“患失之”,怕失去了已经得到的权力。

49、负心多是读书人

据我这几十年经验,到现在更承认古人的两句话:“仗义每从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

同情、可怜他人的是穷人,穷人才会同情穷人,痛苦中人才会同情痛苦的人,屠狗辈就是杀猪杀狗的,没读过什么书。

50、最高的境界是平凡

学问越高,思想越复杂。高学问而变成单纯专一的人,那是天下第一人,由高明而归于平凡。

      《礼经》是什么书呢可以说,是中国文化中的宪法、所有中文化的根源都是这里来的。如我们都知道中国文化的儒家,你问他什么是儒家谁作代表他也许会答复你:“孔老二,或者孔子、孟子。我说,你不要搞错了,孔子、孟子是儒家的代表之一,儒家也只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不代表全体。所以我讲,五四运动打倒孔家店,我说打得好冤枉。孔子、孟子他们没有错啊。我有一个比方,孔家店是粮食店,中国人的粮食店,人人非吃不可,打倒了孔家店,中国人没有粮食吃了,吃面包、牛排有时候不对胃口的。道家是个什么店呢药店。药店一定要有嘛,生病去买药吃,不生病不需要买,可是药店不能打倒。佛家开的什么店百货店,什么都有,你高兴可以去逛一逛。当然,不管开的什么店,发展大了久了,大概都会出现劣货乃至冒牌货,反过来坏了自己的牌子。重要的是,孔子孟子代表儒家开的粮食店,你不能打倒。结果把他一打倒,连带把古文也丢了,中国文化的根就斩断了。

        现在讲到四书五经,我们当年是背的。《礼记》中这篇《儒行》告诉你,一个知识分子怎么作人做事;还有《学记》、《坊记》,都很重要。

        我们中国几千年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谋生,是教我们作一个人,职业技术则是另外学的。而且教育从胎教开始,家教最重要,然后才是跟先生学习。人格教育、学问修养是贯穿一生的。所以社会除了政治、财富力量以外,还有独立不倚、卓尔不群的人格品格修养,作为社会人心的中流低柱。

        不像现在家庭和学校的教育,乃至整个社会的教育观念,专门为了职业,为了赚钱,基本人格养成数育都没有。人如果做不好,你讲什么民主、科学、自由、法治、人治、德治、集权,乃至信用、环保、团结、和谐等等理想都很好,可是没办法做到,因为事情是人做的。

        这是一个好像最讲民主平等自由的时代,其实现在全世界的皇帝姓“线”,都是钱做主,以钱来决定贵贱,没钱就没自由。没有真正独立不倚、卓尔不群的人格修养、学问修养,有的只是乱七八糟的所谓个性张扬和向钱看,变成听“钱”指挥。连科学研究、教育、学术都在听“钱”指挥,为就业忙,为钱忙,没有精神支柱,一旦失业,就天塌下来一样。全世界的政府,每天都为就业头痛。

        譬如孟子的话“君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告诉我们一个读书人、知识分子,如果倒霉,就把自己照管好就行了,不管外面的事。至于职业做什么都可以,职业跟学问根本是分开的。学问则是一生的事,学问不是知识,做人做事都是学问。“达则兼善天下”,如果有机会叫你出来做事呢,那就不是为个人,而是把自己贡献出去,为整个社会国家做贡献。这是孟子的教育。这与一切向钱看的教育因果差别有多大,值得深思。

        像这些,我们都是小时候背来的。再壁如老子的话:“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有道德才能的人,时节机会来了,环境通得你去做官,“则驾”,像开汽车一样,你就发奋去做事了。“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时机不对,则随遇而安,乐得自在,刚好去读书提高修养,做点什么谋生都可以。

        这些是孟子、老子的教育,不像现在,读个书,就想到学哪科最好,做什么待遇比较高,有前途。这完全是商业行为,不是教育行为。那何必去读书呢学技术多好呢,学一个好的技术赚钱就更快。

      《幼学琼林》这本书,前面我讲出版时,举过这本书的例子,这是我们小时候读的书,现在把它重印,我到海外一直带着,会背的。你看,同现在出版一样,有很好的木刻图案,原文是这样大的字,下面有小字注解。书里面什么东西都有,讲我们历代的文化祖宗,天文、地理、夫妇、兄弟、朋友,怎么写信,作人礼貌,父母死了怎么写墓碑…现在读这本书,假定没有好的老师讲,就不懂了。可是这书里头有注解,你可以自己好好研究。

        譬如人家向候你的父亲,说“令尊”(你的爸爸)好不好那么我的答复是,“家父还好”。二十年前,有一个同学告诉我,他说到内地问人家,“令尊好不好”人家回答说,“我的令尊不错,你的家父也好吗”这样的故事很多。再如我常常问人家:“你的府上哪里”他回答:“我的府上福建”。“府上”是尊敬语,这本书上面都有,你应该回答:“不敢,我是小地方浙江。"人家尊称你,你谦虚一点。这不是虚伪、矫情,而是礼貌秩序,用敬语表示彼此尊重。礼节就是秩序。礼节的内在,就是要有心意的诚恳和恭敬。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亡国都不怕,最可怕的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自己的根本文化亡掉了,这就会沦为万劫不复,永远不会翻身。

实际上,我们提倡的儿童读经运动,就是一个背书的方法,就是教人家肯读书、肯背书、肯唱歌,没有别的东西。读诵的内容,包括中国传统文化儒家、道家很基本的一些书,甚至包括佛家一小部分也可以,不过在传统的教育上,是以儒家的书为基础,佛家的书,要大一点再读。背书的内容,不仅是中国的基本文化要背,还要背其他各国的文化,如英文、法文、德文等等。过去,西方的教育方法,不管欧洲、美国也和中国一样都要背书。人类原始的教育方法,只有一个,就是背诵。尤其是读中国书,更要高声朗诵。至于背书的理论基础,这就牵涉到修养的科学,以现在来讲,牵涉到脑的科学。背书非专一、安定不能背起来。小孩子背东西是不痛苦,是很快乐的。因为专一唱歌、专一背书,脑筋就更宁定。思想行为都要变的'。其实,一般的人们,太过年青现代化了,根本不知道过去传统的教育方法,是有多么的轻松愉快,使儿童们在歌唱舞蹈的气氛中,达到文化教育的水平。

古人所说“弦歌不绝”,就是这种境界。尤其是所采用的古书,都是浓缩了“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等多方面“智识”的结晶,所以后世的人,就很尊敬它叫做“经典”。而且所谓这些“经典”的古书,它本身的文字,便是“文学”的“艺术”,一定可以朗朗上口,便是很有韵律的歌唱。

不论是佛家思想还是道家思想都无法概括这个人。就像是徒弟已出师,并且身上能力已多出老师教的,有德的老师就不敢再对外称他是弟子了,只会平等对待。这是对人的尊重。

佛道都不收是因为尊重南怀瑾,他已不再是佛道的留声机,他有自己独一无二的天地,他就是南怀瑾,不是其它的东西。

平常我们讲养颜,都是从气血的角度来的,但最近看南怀瑾先生讲春季养生,他是从整个生命去讲的。

美不仅是一张脸,一具肉体,更是人的精气神,还有内心的体现,是一个人的生命力的个性表现。先生讲的很细,我提炼了三点分享给大家,传语风光共流转

第一念很重要,动机决定发展性

请你不要因为恐惧,而是因为爱去行动!

南怀瑾先生说:

说到养生,还有一件事告诉大家,《黄帝内经》有个主要的观念,与道家讲的相同,生命重要的是养生,保养;不是卫生。

西方文化讲卫生,是消极的。卫是保卫、防御。

养生是积极的,把现有的生命再加培养,自己来培养。

他讲了东西方文化的不同,我们东方人养生,是积极的去滋养和培养我们的生命,而不是西方人那种对不好的东西的防御。

很多人养生的原因是“害怕生病”,但一些人养生的原因是“想要提高生命的质量”,虽然大家做的事情可能是一样的,但第一念不同,心态就影响了后续的发展。

这个春天乱糟糟,世界上发生了许多事,我希望咱们能再多爱自己多一点点,每每行动之前,提醒自己,不要因为恐惧去做事,而是因为爱去做!给自己一个更广阔的动机,生命就有更丰盛的礼物。

但凡一个人身上恐惧少了,爱多了,神态会更优雅从容。动机是所有事情的原因,是所有美好的种子,让更多美好在你身上绽放吧。

呵护身边的动植物,多多赞美他人

仁爱之心是最能让你变美的良药!

南怀瑾先生说:

“生而勿杀”,医学同政治有关系,不要杀生。“予而勿夺,赏而勿罚。”

对于生物世界,只能够施出去,不要罚,不要杀生。你们都晓得“秋后算帐”,对不对啊?为什么呢?中国以前的法令,就是犯了重罪的,除非很严重的,很少当场处理的。判决以后,一定等到秋天处决,就是根据气候时令,因为春天不准杀生,所以“秋后算账”是这样来的。

秋天到,该杀头的才会杀头了。以前几千年帝王政策,说春天是不杀的。所以古人有两句话:“劝君莫打三春鸟,子在巢中望母归。”春天的鸟不准打,因为小鸟正在窝里等着母亲回来喂呢!中国文化“天人合一”这个道理,同气候是有连带关系的。

“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这是关于春天养生,是这样一个情形。

中国文化讲究天人合一,春天是万物生长的时候,这时候特别适合多吃素,少吃肉,以养护大自然的生机,保全了大环境中的生机,人在环境中也会生长的很好。

这时候尤其适合温柔地对待自己遇到的小动物,遇到的植物,与人为善,多赞美他人,而不是处罚他人。多表扬别人,而不是批评别人。养生所养的生机,就是每个人向上生长的力量,我们温柔地对待周遭的动物、植物、人,他们美好的心情,会成为滋养自己的无可替代的环境。

仁爱之心最能让人容颜美好,很多很善良的人,五官单独挑出来没什么特别,可长在她身上给人很深的美意,而且随着年龄会越来越好看。

要是爱不动别人也别硬来,人也要先爱自己,才有余力爱人,人没办法给别人自己也没有的东西。这些温柔都要先用在对待自己,自然而然延展到他人。

春天最重要的是肝气,心境要好!

受委屈,最伤肝!

南怀瑾先生说:

春天是生长的时候,所以叫你头发也打开,心境也要好,什么都好。

夜里早一点睡,早晨早一点起来,身体要这样保养,还没有讲到心理状态。

如果违反了这样的生活,肝容易出毛病。春天属木,木主肝。你听到肝出毛病,现在的医学以为自己有癌症了,其实是肝气受伤。

“肝气”是个什么东西?这就是中医跟西医不同了。后来西医一来,第一个反对中医,说中医乱讲,说肝在左边,解剖了,肝明明在右边嘛。我现在还承认肝在左边,是指“肝气”;身体的神经交叉的、发动的地方在左边,就是说肝气还是在左边。所以我们看中医的把脉,心、肝、肾在左边,肺、脾、命门在右边。不是搞错了,没有错,它是讲肝气的来源。

气脉都是交叉的,上下交叉,左右交叉,这个网路是这样的。所以你违反了春的自然法则,肝会出问题。我们发脾气、忧郁的、内向的、受委屈的,都伤肝。

但很多人的身体在过去积累了不舒服的情绪,即使现在没发生啥,到春天就心烦意乱,多梦,睡不好,还容易老哭,气下不去,皮肤也不光滑,其实都是肝气自然舒展,身体里过去的压抑正在往外走。

一、《学而》篇学习笔记08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选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信近于义,言可复也。”——为什么中国文化提倡“仁义礼智信”?有什么好处?为什么教人建立“信”?因“信近于义”,义者相宜也。

“义”字表现了中西方文化的不同。要注意“仁义”两字,“仁”字,凡是博爱、慈爱都叫“仁”,世界各国文化里,都有“仁”。但是中国的“义”字,英文、法文、德文,任何一国文字都没有同义字。只有中国文化才有的。

“义”,有两种解释。儒家孔门的解释:“义者宜也。”恰到好处谓之宜,就是礼的中和作用,如“时宜”就是这个意思。另外一个解释是墨子精神——“侠义”,所谓“路见不平,拔刀相助。”

“信近于义”。答应的话一定要做到。所以,历史上有著名的“季布一诺千金”的故事。

《论语》中的子路也是这样的人。“言可复也”,守信的人,不可以讲空话。因为讲了的话必须恢复。“恢复”=兑现。

“恭近于礼,远耻辱也。”礼貌中要恭敬。恭就是内心对事情的庄重认真。不是看见人敬礼就是恭敬。人与人为什么要恭敬?“远耻辱也”,免得招来无畏的耻辱。

“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因”就是动机,中国文化:亲亲、仁民、爱物。“因不失其亲”,意思是,人绝对不自私是做不到的。

(中国文化中,两个观念是由道家出来的,一个是大公无私,一个是绝对自私。儒家主张有限的自私。)

“亦可宗”:像这个样子,也可以宗仰。

这些都是讲做学问的态度。然后引用孔子的话: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说明学问的道理,并不是只读死书,而是注重现实人生中的做人处世。孔子说,生活不要过于奢侈。

“食无求饱”,尤其在艰难困苦中,不要有过分、满足奢侈的要求。与《乡党篇》孔子自己生活的态度、做人的标准是相同的。

“居无求安”,住的地方只要适当,不要过分安逸,贪求过分享受,能安贫乐道,不要贪求过分的安逸和享受。

这两句话的意思是不求物质生活的享受,而重视精神生命的升华。

“敏于事而慎于言”:包括了一切责任、应该做的事,要敏捷,马上做。

“慎于言”:不能乱说话。

“就有道而正焉”:这个“道”就是指学问、修养。那么哪里叫“有道”呢?古人的书,书本上就是“有道”,从书本上去修正做人做事的道理,这个样子就叫做好学。可见《学而》一篇,并不是说读书就是学问。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321127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3
下一篇2023-08-1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