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观看了**《长津湖》。
整个接近三个小时的观影过程中,我被激烈的战斗场面吸引,被志愿军的英勇顽强和家国情怀感动。
观影之后,在感动之余,我和观影的朋友都有一个共同的感觉,就是感觉导演对于长津湖这场战争的艰难困苦描写的镜头太少。
因为之前在我们的认知里,当时的志愿军战士是冒着极度的严寒,只有简陋的装备和给养,凭着顽强的意志才打赢这场战争的。
尤其是对冰雕连的刻画,只有结果,没有过程。
相反的是,有不少镜头是让观众会心一笑,甚至哈哈大笑的:
伍万里参军之后,登上了前往朝鲜的列车,列车上,老兵戏耍他的那一段镜头。
列车上,伍万里去找老排长要子弹,老排长给了他一些子弹壳,还告诉他,子弹头要到朝鲜之后才能给他。
到了朝鲜之后,他又找老排长要子弹头,老排长告诉他,到了前线才能给他。
列车上,伍万里写检查,有的字不会写,就用圆圈代替,老班长当众念他的检查,把圆圈念成“蛋”,这是典型的取材于中国相声的素材。
朝鲜战场上,老班长让伍万里到老排长右耳朵骂他,结果,伍万里上当了。
还有,在激烈的战斗中,伍万里他们三个人,冲到美军的房间里,看到墙上张贴的美女,驻足观看的特写镜头。
那么,为什么导演宁愿保留这些镜头和情节,也没有进一步深入的刻画志愿军的艰难困苦和英勇顽强呢?
我想,从精神动力的角度来看,在拍摄的过程中,导演内心对志愿军的英勇顽强一定是有深入了解的,也一定是被志愿军战士大无畏的革命牺牲精神所感动。
同时,导演内心还有一个想法,那就是真心不希望这些志愿军战士牺牲的。
于是,导演的心里就会有冲突,冲突导致了焦虑。
或者,导演甚至考虑到了观众内心同样也会有焦虑。
那么,如何防御这种焦虑呢?
所以,导演就采取了英雄浪漫主义的手法,给这场战争赋予了一些暖色调。
导演敢于运用英雄浪漫主义的手法,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在这场战争中胜利了。
而这个胜利,正是来源于志愿军战士的英勇无畏和巨大牺牲。
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
是的,这场战争是为我们这些共和国的后人打的。
向每一位志愿军战士和革命先烈致敬!
1 关于水浒英雄武松的诗句
关于水浒英雄武松的诗句 1 水浒传中描写武松外貌的句子
原文外貌描写:身躯凛凛,相貌堂堂。一双眼光射寒星,两弯眉浑如刷漆。胸脯横阔,有万夫难敌之威风;语话轩昂,吐千丈凌云之志气。心雄胆大,似撼天狮子下云端;骨健筋强,如摇地貔貅临座上。如同天上降魔主,真是人间太岁神。
前面发掩映齐眉,后面发参差际颈。皂直裰好似乌云遮体,杂色绦如同花蟒缠身。额上界箍儿灿烂,依稀火眼金睛;身间布衲袄斑斓,仿佛铜筋铁骨。戒刀两口,擎来杀气横秋;顶骨百颗,念处悲风满路。啖人罗刹须拱手,护法金刚也皱眉。
扩展资料
人物经历:
1、打虎遇兄
回清河县的路上,见酒家“三碗不过冈”,连喝十八碗酒,在景阳冈乘醉打死猛虎。下山时巧遇猎户,一同来到阳谷县县衙,将赏银全赠与了众位猎户。知县爱其忠厚仁德,任命他为都头。后巧遇兄长武大郎,原来武大娶妻潘金莲,多有浪荡子弟来家骚扰,因此迁到了阳谷县。
潘金莲试图勾引武松,被拒绝,被当地富户西门庆勾引,奸情败露后,两人毒死了武大郎。为报仇,武松先杀潘金莲再杀西门庆,杀人后,武松到阳谷县县衙自首,由于案情重大,武松被押到东平府审判,东平府府尹陈文昭怜惜武松是个有义的汉子,便把案卷改得轻了,判了个刺配孟州,便了。
2、血溅鸳鸯楼
去孟州的途中,武松路过十字坡酒店,识破了母夜叉孙二娘的蒙汗药酒,并与其大打出手。危急时刻菜园子张青赶到,解劝了二人,夫妻与武松也交了朋友。在孟州,武松受到金眼彪施恩的照顾, 为报恩,武松醉打蒋门神,帮助施恩夺回了“快活林”酒店。
不过武松也因此遭到蒋门神勾结官府以及张团练的暗算,被迫大开杀戒,大闹飞云浦 ,血溅鸳鸯楼,并书“杀人者,打虎武松也”。
-武松
2 求描写水浒传所有英雄的诗句
1:林冲 头戴一顶青纱抓角儿头巾,脑后两个白玉圈连珠鬓环。
身穿一领单绿罗团花战袍,腰系一条双搭尾龟背银带。穿一对磕瓜头朝样皂靴,手中执一把折迭纸西川扇子。
那官人生的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八尺长短身材 2:宋江 眼如丹凤,眉似卧蚕。滴溜溜两耳悬珠,明皎皎双睛点漆。
唇方口正,髭须地阁轻盈;额阔顶平,皮肉天仓饱满。坐定时浑如虎相,走动时有若狼形。
身躯六尺。 3:鲁智深 头裹芝麻罗万字顶头巾,脑后两个太原府纽丝金环,上穿一领鹦哥绿丝战袍,腰系一条文武双股鸦青绦,足穿一双鹰爪皮四缝干黄靴。
生得面圆耳大,鼻直口方,腮边一部络腮胡须。身长八尺,腰阔十围。
4:李逵 黑熊般一身粗肉,铁牛似遍体顽皮。交加一字赤黄眉,双眼赤丝乱系。
怒发浑如铁刷,狰狞好似狻猊。 5:杨志 只见那汉子头戴一顶范阳毡笠,上撒着一托红缨;穿一领白缎子征衫,系一条纵线绦;下面青白间道行缠,抓着裤子口,獐皮袜,带毛牛膀靴;跨口腰刀,提条朴刀;生得七尺五六身材;面皮上老大一搭青记,腮边微露些少赤须;把毡笠子掀在脊梁上,坦开胸脯,带着抓角儿软头巾,挺手中朴刀。
6: 7:魏定国 顶红缀嵌点金束发盔,顶卜撒二把扫长短赤缨;披一副摆连吞兽面猊铠;穿一领绣云霞飞怪兽绛袍,著一双刺麒麟间翡翠云缝锦跟靴;带一张描金雀画宝雕弓;悬一凤翎凿山狼牙箭,骑坐一匹胭脂马;手使一口熟钢刀。 8:金翠莲٢ 松云髻,插一枝青玉簪儿;袅娜纤腰,系六幅红罗裙子。
素白旧衫笼雪体,淡黄软袜衬弓鞋。蛾眉紧蹙,汪汪泪眼落珍珠;粉面低垂,细细香肌消玉雪。
楚岫云。 9:阮小七 疙疸脸横生怪肉,玲珑眼突出双睛。
腮边长短淡黄须,身上交加乌黑点。浑如生铁打成,疑是顽铜铸就。
10:阮小二 眍兜脸两眉竖起,略绰口四面连拳。胸前一带盖胆黄毛,背上两枝横生板肋。
臂膊有千百斤气力,眼晴射几万道寒光。 11: 吴用 戴一顶桶子样抹眉梁头巾,穿一领皂沿边麻布宽衫,腰系一条茶褐銮带,下面丝鞋净袜,生得眉清目秀,面白须长。
12:柴进 马上那人,生得龙眉凤目,皓齿朱唇,三牙掩口髭须,三十四五年纪。头戴一顶皂纱转角簇花巾, 身穿一领紫绣团胸绣花袍,腰系一条玲珑嵌宝玉环绦,足穿一双金线抹绿皂朝靴。
带一张弓,插一壶箭。 13:周通 头戴撮尖干红凹面巾,鬓傍边插一枝罗帛象生花,上穿一领围虎体挽绒金绣绿 罗袍,腰系一条称狼身销金包肚红搭膊,着一双对掩云跟牛皮靴,骑一匹高头卷毛 大白马。
14:扈三娘: 蝉鬓金钗双压,凤鞋宝镫斜踏。连环铠甲衬红纱,绣带柳腰端跨。
15:孙二娘: 系一条鲜红生绢裙,擦一脸胭脂铅粉,敞开胸脯,露出桃红纱主腰,上面一色金钮。 :16: 顾大嫂: 胖乎乎的,满脸横肉,眉粗眼大,胖面肥腰。
插一头异样钗环,露两臂时兴钏镯。红裙六幅,浑如五月榴花。
翠领数层,染就三春杨柳。 17:卢俊义: 目炯双瞳,眉分八字,身躯九尺如银。
威风凛凛,仪表似天神。 18:阮小五: 一双手浑如铁棒,两只眼有似铜铃。
19:公孙胜: 头绾两枚٢松双丫髻,身穿一领巴山短褐袍,腰系杂色彩丝绦,背上松纹古铜剑。白肉脚衬着多耳麻鞋,绵囊手拿着鳖壳扇子。
八字眉,一双杏子眼;四方口,一部落腮胡。 20: 吕方: 头上三义冠,金圈玉钿;身上百花袍,锦织团花。
甲披千道火龙鳞,带束一条红玛瑙。骑一疋胭脂抹就如龙马,使一条朱红画杆方天戟。
21郭盛: 头上三义冠,顶一围瑞雪;身上镔铁甲,披千点寒霜。素罗袍光射太阳,银花带色欺明月。
坐下骑一疋征马宛>玉兽,手中轮一枝寒戟银蛟。 22李俊: 眉浓眼大面皮红,髭须垂铁线,语话若铜钟。
凛凛身躯长八尺 23张横: 七尺身躯三角眼,黄髯赤发红睛。 24穆弘: 面似头圆眼细眉单。
25秦明: 头戴朱红漆笠,身穿绛色袍鲜。连环铠甲兽吞肩,抹绿战靴云嵌。
凤翅明盔耀日,狮蛮宝带腰悬,狼牙混棍手中拈。 26索超: 耀日兜鍪晃晃,连环铁甲重重。
团花点翠锦袍红,金带鈒成双凤。鹊画弓藏袋内,狼牙箭插壶中。
雕鞍稳定五花龙,大斧手中摩弄。 27张清: 头巾掩映茜红缨,狼腰猿臂体彪形。
锦衣绣袄袍中,微露透深青。 28徐宁: 凤落荒坡,尽脱浑身羽翼;龙居浅水,失却领下明珠。
29武松: 身躯凛凛,相貌堂堂。一双眼光射寒星,两弯眉浑如刷漆。
3 求描写水浒英雄之武松的文章(要求:1他的个性特征 2400字以上)
武松
人物一出场的描写,武松显得并不光彩,一幅落魄的形象,他是因打架斗殴而躲避于柴进府上的。但在府中又因性情暴烈而不受欢迎,即使如柴进那样广纳天下豪杰的仗义之人也开始对武松怠慢起来。这从武松在柴进府上后期的待遇可见一斑。此时很难从武松身上看到豪侠之气的。
景阳冈打虎,武松这一英雄形象立时光彩起来,转眼成为威震四方的英雄。而景阳冈打虎一节也将前文武松外形描写所作的铺垫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其间体现了武松刚勇豪爽,毫无畏惧的英雄气概。
爱憎分明、敢作敢为的武松
灵台前愤斩潘金莲,狮子楼怒杀西门庆
报恩义助施恩,武松知恩图报,疾恶如仇。
看透世事黑暗,武松走上反抗之路。
武松走上反抗道路的出发点是官逼民反,是走投无路。并不是为了解决广大劳苦大众的苦难。只是为了解决个人的生存问题。他对黑暗的封建统治报有幻想,所以即使他一身的神勇,在 “犯事”之后也任凭官府发落。甚至没有鲁智深那种行了仗义之事,误杀人命,一走了之的想法。即使落草为寇也希望有朝一日能够得到招安。还是继续效命朝廷的想法。
最后招安时也许受很多事情的干扰,武松没有投靠朝廷,而是走上了出家的道路。从最初的期望招安到最后的看破红尘,似乎转变很大,但从武松在梁山上的曲折经历来看也是不难理解的,尤其在全文接近尾声的部分,接受招安经历了许多曲折,也使梁山许多好汉看到了朝廷官员的腐败黑暗的丑恶嘴脸而最终没有接受朝廷封赏,或隐居山林,或远走他乡。这些在后来的结局中使人看到了这简直是一种明智之举。宋江等接受封赏的人最终都遭人暗算,走上了毁灭的道路。而武松的选择虽是避世之举,但却免了灭顶之灾,后八十寿终而寝。
武松的身上集中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双重色彩,每一个方面都闪现着耀眼的光芒,在无数读者的心中留下了一幅光辉的英雄形象。甚至时至今日还有许多人将行为举止英勇的人称为武松。虽然本文中作者谬论列举了武松身上的一些不足之处,但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这一举动或许是合理的,带有当时社会的色彩,“时势造英雄”,在当时的社会武松就是英雄,是社会造就了一个人、一代人的思想氛围,这些东西或许不是一个人能够左右的,社会是循序渐进发展的,发展至今日,昔日武松的行为已不适应社会的规定和要求。我们在认识武松这一人物时,就要结合一定的时代背景加以合理地分析。此一时彼一时
您觉得这个答案好不好?
4 水浒传中描写武松的精彩的段落
《武松打虎》: 武松回家探望哥哥,途中路过景阳冈。
在冈下酒店喝了很多酒,踉跄着向冈上走去。兴不多事,只见一棵树上写着:"近因景阳冈大虫伤人,但有过冈克上,应结伙成队过冈,请勿自误。
"武松认为,这是酒家写来吓人的,为的是让过客住他的店,竟不理它,继续往前走。 太阳快落山时,武松来到一破庙前,见庙门贴了一张官府告示,武松读后,方知山上真有虎,待要回去住店,怕店家笑话,又继续向前走。
由于酒力发作,便找了一块大青石,仰身躺下,刚要入睡,忽听一阵狂风呼啸,一只斑斓猛虎朝武松扑了过来,武松急忙一闪身,躲在老虎背后。老虎一纵身,武松又躲了过去。
老虎急了,大吼一声,用尾巴向武松打来,武松又急忙跳开,并趁猛虎转身的那一霎间,举起哨棒,运足力气,朝虎头猛打下去。只听"咔嚓"一声,哨棒打在树枝上。
老虎兽性大发,又向武松扑过来,武松扔掉半截棒,顺势骑在虎背上,左手揪住老虎头上的皮,右手猛击虎头,没多久就把老虎打得眼、嘴、鼻、耳到处流血,趴在地上不能动弹。武松怕老虎装死,举起半截哨棒又打了一阵,见那老虎确实没气了,才住手。
从此武松威名大震。《醉打蒋门神》: 武松杀死了西门庆,就被发送了孟州充军,又在十字坡结识了张青和孙二娘。
但是这些都不够精彩,唯独这集里的武松醉打蒋门神最为精彩。 本集中,武松为了个人的友谊而去帮助施恩夺回快活林和在路上每家酒官都吃上三碗酒,这两点,就知道他有着放任一己的感情。
而他在打蒋门神之前的挑逗更是精彩,先是到酒官里找茬,然后把蒋门神惹急,在狠狠的打他,这能证明武松是个粗中有细的人。 他在挑逗时还可分成几个细节,三次换酒,之后说让蒋门神的小妾陪他喝酒,酒饱不让,就和他们打了起来(这里包括蒋门神)。
他在禽了蒋门神之后,又怕他告官,在说要求蒋门神的第三件事时,却怕他告官和以后再把快活林夺回来,所以让他离开孟州,不得在此居住。由此也可以开出武松多么的细心。
5 关于水浒传的武松
生活化人物武松
张恨水评武松说:“有超人之志,无过人之才;有过人之才,无惊人之事,皆不足以有成。何以言之无其才而不足以展其志,无其事又不足以应其才之用也。若武松者,则于此三点,庶几乎无遗憾矣,”“天下有些等人,不仅在家能为孝子,在国能为良民,使读书必为真儒,使学佛必为高僧,使作官必为纯吏”。②
张恨水的观点代表绝大部分人对武松的看法,他们几乎把形体武松看成了传奇式的英雄人物,而我们认为,从作者对武松的倾情刻画来看,武松其实被作者刻画成了生活化的英雄人物。
应该说,武松深受人们喜爱的根本原因在于作者对武松的生活化描写,生活化描写实质上是一种现实主义手法,它把人物放在不同的生活环境,以其自身的行动来展示自己的性格,作者在《水浒传》中多次运用生活化描写手法,武松是其中刻画得最成功的一个人物。
作为一个生活化的英雄人物,武松有优点也有缺点,作者在刻画这一人物时,紧紧抓住了他的优缺点的彼此消涨过程,让人们在这一变化过程中认识武松。
武松赤手空拳景阳冈打虎,为他赢得了深广的声誉,也为他赢得了都头的职位,在他送税银出差时,武大郎被西门庆与潘金莲毒死,在去县衙告状不准的情况下,借谢邻请酒取得真实口供,手刃潘金莲,斗杀西门庆,然后到官府自首,被断配孟州。这段时期的武松是一个遵纪守法的好公民,偶尔还有那么一点儿虚荣,但他的英武刚强却永远刻在读者的脑海里。
在孟州,武松帮对他有恩的施恩夺回了被蒋门神霸占的快活林,因而得罪了蒋门神,蒋门神的后台张都监、张团练设计将他当贼捉了。这时的武松虽然也很勇猛,但毕竟有些媚骨,不分青红皂白的知恩图报让人感觉武松似乎分不清是非。
但血的教训让他走向成熟,怨怒之情化作了惊心动魄的反抗行为,他大闹飞云浦,血溅鸳鸯楼,杀了蒋、张等十几口,蘸血在墙上写下“杀人者,打虎武松也!”生活让武松认清了现实的社会,他不再向官府投案,而是先上二龙山,后归梁山泊,投身武装反抗的行列。
武松被动或主动地改变着自己的生活,也被生活改变了自己,作者抓住了这一点,才更深入地塑造了武松的光明形象。
在反抗官府围剿和攻城夺府的战斗中,武松勇敢坚定,是义军的主要将领之一。他反招安,指责宋江“今日也要招安,明日也要招安。冷了弟兄们的心!”后来他在征方腊时被包道乙砍右臂,他不受封诰,在杭州六和寺出家。
这就是武松,一生光明磊落,敢作敢为,富于正义感和反抗精神,尽管也曾被人利用,但终究从残酷的现实中,从迷失的自我中醒悟过来,一步一步地克服自己的弱点,渐渐地走向成熟。这要归功于作者对武松的生活化描写。
我个人认为,武松是《水浒传》中刻画得最成功的人物,因为这是一个生活味十足的人物。我想,只有有生活气息的人物才能永远活在人们心中。
英雄赞歌结尾的好处是把歌词的语言艺术可谓淋漓精致,恰到好处。其歌词本身气势雄伟、充满阳刚之气,而且蕴含着一种英雄浪漫主义色彩,令人激动万分,热泪盈眶。让我们身临其境地去读,去听,去想。让我们的灵魂沉浮于字里行间,让我们的心灵漫染忠诚。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
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译文
醉梦里挑亮油灯观看宝剑,梦中回到响彻号角声的军营军营将士都能分到犒劳的烤牛肉,让乐器奏起雄壮的军乐鼓舞士气,
这是秋天在战场上阅兵 战马像的卢一样,跑得飞快,弓箭像惊雷一样,震耳离弦一心想完成替君收复国家失地的大业,
搏得天下生前死后的美名只可惜已成了白发人!
注释
陈同甫:陈亮12世纪,字同甫(又做同父),辛弃疾的好友富有才华,坚持抗金,终生未仕为南宋豪放词派的重要词人
①破阵子:词牌名题目是《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②挑(tiǎo)灯:把油灯的芯挑一下,使它明亮
③梦回:梦醒吹角:军队中吹号角连营:连接成片的军营
④“八百里”句:指部队驻扎的范围一说指牛,有一头骏牛,名叫“八百里驳(bò)”《晋书 王济传》和《世说新语 汰侈》麾(huī)下:帅旗下面,此处泛指兵营麾,古代指军队的旗帜炙(zhì):烤熟的肉
⑤麾(huī)下:指部下麾,军旗
⑥五十弦:古代有一种瑟有五十根弦词中泛指军乐合奏的各种乐器翻:演奏塞外声,反映边塞征战的乐曲
⑦的(di)[四声或二声]卢:一种烈性快马相传三国时刘备被人追赶,骑“的卢马”一跃三丈过河,脱离险境
⑧霹雳(pī lì):响声巨大的强烈雷电
⑨了(liǎo)却:完成天下事:指收复中原
⑩可怜白发生:感叹的悲壮语,头发都白了,还没能实现平生的壮志
背景
这首词约作于淳熙十五年(1188)当时辛弃疾被免官闲居江西上饶带湖布衣陈亮「为人才气超迈,喜谈兵,议论风生,下笔数千言立就」辛、陈两人才气相若,抱负相同,都是力主抗金复国的志士,慷慨悲歌的词人1188年,辛、陈鹅湖之会议论抗金大事,一时传为词坛佳话这首词写于鹅湖之会分手之后
辛弃疾不只是词人,还是一名爱国武将,他积极主张抗金北伐,任职期间坚持练兵备战,因而不断受到主和派的排斥、诬陷淳熙八年(1181),辛弃疾在两浙西路提点刑狱公事任上,被人弹劾罢官他不得不已在上饶带湖赋闲家居陈同甫,名亮,也是主张北伐的爱国志士与辛弃疾是志同道合的朋友,二人经常书信往来,诗词唱和
赏析1
辛弃疾20岁时,就在家乡历夸(今山东济南)参加了抗金起义起义失败后,他回到南宋,当过许多地方的长官他安定民生,训练军队,极力主张收复中原,却遭到排斥打击后来,他长期不得任用,闲居近二十年这首词,抒写了他梦寐以求、终生不变的抗敌救国的理想,抒写了壮志不酬的悲愤心情
该词是作者失意闲居信州时所作,无前人沙场征战之苦,而有沙场征战的热烈词中通过创造雄奇的意境,抒发了杀敌报国、恢复祖国山河、建立功名的壮怀结句抒发壮志不酬的悲愤心情
词的上片,写作者闲居家中心情苦闷,只能借酒浇愁;然而,就是在深夜酒醉之时,还一次又一次地拨亮灯火,久久地端详着曾伴随自己征战杀敌的宝剑,渴望着重上前线,挥师北伐作者带着这样的思念和渴望进入梦中他恍惚觉得天已拂晓,连绵不断的军营里响起了一片嘹亮雄壮的号角声他把大块的烤牛肉犒劳将士们,让他们分享;军乐队奏着高亢激越的边塞战歌,以助兴壮威在秋风猎猎的战场上,他检阅着各路兵马,准备出征
词的下片,紧接着描写了壮烈的战斗和胜利的结局:将士们骑骏马飞奔,快如“的卢”,风驰电掣;拉开强弓万箭齐发,响如“霹雳”,惊心动魄敌人崩溃了,彻底失败了他率领将士们终于完成了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伟业,赢得了生前死后不朽的英名到这里,我们看到了一个意气昂扬、抱负宏大的忠勇将军的形象,他“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然而,在词的最后,作者却发出一声长叹:“可怜白发生!”从感情的高峰猛的跌落下来原来,那壮阔盛大的军容,横戈跃马的战斗,以及辉煌胜利,千秋功名,不过全是梦境实际上,在苟安卖国的统治集团的压制下,作者报国无门,岁月虚度“可怜白发生”,包含着多少难以诉说的郁闷、焦虑、痛苦和愤怒啊!
这首词基调雄壮高昂,真不愧为「壮词」而结句的悲壮低徊,却与此形成鲜明对比更令人感慨与寻思词的结构上也不同于一般词作,上下片语义连贯,过片不分,直到最后一句突然一个顿挫,读来波澜起伏,跌宕有致,实为辛弃疾「沉郁顿挫」的典型之作
从全词看,壮烈和悲凉、理想和现实,形成了强烈的对照作者只能在醉里挑灯看剑,在梦中驰骋杀敌,在醒时发出悲叹这是个人的悲剧,更是民族的悲剧而作者的一腔忠愤,无论在醒时还是在醉里、梦中都不能忘怀,是他高昂而深沉的爱国之情、献身之志的生动体现
赏析2
李白有首叫《越中览古》的诗诗中写道:“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好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这首七言诗中,有三句写到越王勾践的强盛,最后一句才点出越国的衰败景象,虽然表达的感情显然不同,但在谋篇布局方面又有相似之处词以两个二、二、二的对句开头,通过具体、生动的描述,表现了多层情意第一句,只六个字,却用三个连续的、富有特征性的动作,塑造了一个壮士的形象,让读者从那些动作中去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去想象人物所处的环境 ,意味无穷为什么要吃酒,而且吃“醉”既“醉”之后,为什么不去睡觉,而要“挑灯 ”“挑”亮了“灯 ”,为什么不干别的,偏偏抽出宝剑,映着灯光看了又看这一连串问题,只要细读全词,就可能作出应有的回答,因而不必说明“此时无声胜有声”用什么样的“说明”还能比这无言的动作更有力地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呢
“挑灯”的动作又点出了夜景那位壮士在夜深人静、万籁俱寂之时,思潮汹涌,无法入睡,只好独自吃酒吃“醉”之后 ,仍然不能平静 ,便继之以“挑灯”,又继之以“看剑”翻来覆去,总算睡着了
而刚一入睡 ,方才所想的一切,又幻为梦境 “梦”了些什么,也没有明说,却迅速地换上新的镜头:“梦回吹角连营 ”壮士好梦初醒,天已破晓,一个军营连着一个军营,响起一片号角声这号角声,多么富有催人勇往无前的力量啊!而那位壮士,也正好是统领这些军营的将军 于是,他一跃而起,全副披挂,要把他“醉里 ”、“梦里”所想的一切统统变为现实
三、四两句,可以不讲对仗 ,词人也用了偶句偶句太多,容易显得呆板;可是在这里恰恰相反两个对仗极工、而又极其雄健的句子,突出地表现了雄壮的军容,表现了将军及士兵们高昂的战斗情绪“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兵士们欢欣鼓舞,饱餐将军分给的烤牛肉;军中奏起振奋人心的战斗乐曲 牛肉一吃完 ,就排成整齐的队伍将军神采奕奕,意气昂扬,“沙场秋点兵”这个“秋”字下得多好!正当“秋高马壮 ”的时候,“点兵”出征,预示了战无不胜的前景
按谱式 ,《破阵子》是由句法、平仄、韵脚完全相同的两“片”构成的后片的起头,叫做“过片”,一般的写法是 :既要和前片有联系 ,又要“换意”,从而显示出这是另一段落,形成“岭断云连”的境界
辛弃疾却往往突破这种限制 ,《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如此,这首《破阵子》也是如此“沙场秋点兵”之后,大气磅礴,直贯后片“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将军率领铁骑,快马加鞭,神速奔赴前线,弓弦雷鸣,万箭齐发虽没作更多的描写,但从“的卢马”的飞驰和“霹雳弦”的巨响中,仿佛看到若干连续出现的画面:敌人纷纷落马;残兵败将,狼狈溃退;将军身先士卒 ,乘胜追杀,一霎时结束了战斗;凯歌交奏,欢天喜地,旌旗招展
这是一场反击战那将军是爱国的,但也是追求功名的 一战获胜 ,功成名就,既“了却君王天下事”,又“赢得生前身后名”,岂不壮哉!
如果到此为止,那真够得上“壮词 ”然而在那个被投降派把持朝政的时代 ,并没有产生真正 “壮词”的条件,以上所写,不过是词人孜孜以求的理想而已词人展开丰富的想象,化身为词里的将军,刚攀上理想的高峰,忽然一落千丈 ,跌回冷酷的现实,沉痛地慨叹道:“可怜白发生!”白发已生,而收复失地的理想成为泡影想到自己徒有凌云壮志,而“报国欲死无战场”(借用陆游《陇头水》诗句),便只能在不眠之夜吃酒,只能在“醉里挑灯看剑 ”,只能在“梦”中驰逐沙场,快意一时这处境,的确是“悲哀”的然而又有谁“可怜 ”他呢 于是,他写了这首“壮词”,寄给处境同样“可怜”的陈同甫
同甫是陈亮的字学者称为龙川先生为人才气豪迈,议论纵横自称能够“推倒一世之智勇,开拓万古之心胸 ”他先后写了《中兴五论》和《上孝宗皇帝书 》,积极主张抗战 ,因而遭到投降派的打击
宋孝宗淳熙十五年(1188)冬天,他到上饶访辛弃疾,留十日别后辛弃疾写《贺新郎》词寄他,他和了一首;以后又用同一词牌反复唱和这首《破阵子》大约也是这一时期写的
全词从意义上看,前九句是一段,十分生动地描绘出一位披肝沥胆,忠一不二,勇往直前的将军的形象,从而表现了词人的远大抱负末一句是一段,以沉痛的慨叹,抒发了“ 壮志难酬”的悲愤壮和悲,理想和现实,形成强烈的反差从这反差中,可以想到当时南宋朝廷的腐败无能 ,想到人民的水深火热,想到所有爱国志士报国无门的苦闷由此可见,极其豪放的词,同时也可以写得极其含蓄,只不过和婉约派的含蓄不同罢了
这首词在声调方面有一点值得注意 《破阵子》上下两片各有两个六字句,都是平仄互对的,即上句为“仄仄平平仄仄”,下句为“平平仄仄平平”,这就构成了和谐的、舒缓的音节上下片各有两个七字句,却不是平仄互对,而是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这就构成了拗怒的、激越的音节和谐与拗怒,舒缓与激越,形成了矛盾统一作者很好地运用了这种矛盾统一的声调,恰当地表现了抒情主人公复杂的心理变化和梦想中的战斗准备、战斗进行、战斗胜利等许多场面的转换,收到了绘声绘色、声情并茂的艺术效果
这首词在布局方面也有一点值得注意 “醉里挑灯看剑”一句 ,突然发端,接踵而来的是闻角梦回、连营分炙、沙场点兵、克敌制胜,有如鹰隼突起,凌空直上而当翱翔天际之时,陡然下跌,发出了“可怜白发生”的感叹,使读者不能不为作者的壮志难酬洒下惋惜怜悯之泪这种陡然下落,同时也嘎然而止的写法,如果运用得好,往往因其出人意外而扣人心弦,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
赏析3该词是作者失意闲居信州时所作,无前人沙场征战之苦,而有沙场征战的热烈词中通过创造雄奇的意境,抒发了杀敌报国、恢复祖国山河、建立功名的壮怀结句抒发壮志不酬的悲愤心情
[内容评析]满怀家国之愁,壮志未酬的词人在友人纵谈离去之后,借酒浇愁愁更愁,他拨亮油灯,抽出宝剑,醉眼朦胧中,恍惚回到当年战斗的情境嘹亮的号角吹遍了「连营」,广阔的土地上,战士们正在分食大块的烤肉此时鼓瑟齐鸣,反映边塞生活的军乐雄壮震天原来战士们正在沙场点兵!在词人的笔下,看似信手拈来的点兵场面,火热的战斗激情却自然喷涌而出一个「连」字,透出声势之豪壮,军容之整肃「八百里」、「五十弦」佳对天成,与「吹角连营」相辅相成,营造了雄浑阔大的意境
下片以两个特写镜头开始:骏马飞快,箭如霹雳,惊心动魄马与箭两个具典型意义的事物,以色彩鲜明的词语,写得历历如画这一切都是为了「了却」洗雪国耻,恢复中原的「天下事」,是为了施展雄才大略,赢得为国家建功立业的「生前身后名」!读到此,有声有色,酣畅淋漓的点兵场面,斩将擎旗的英雄战士,「了却君王天下事」的赤胆忠心,无一不跃然纸上,然而一个陡转——「可怜白发生」!一下从理想的高峰跌入了现实的深渊全词至此戛然而止,为读者留下了无尽的思绪
这首词基调雄壮高昂,真不愧为「壮词」而结句的悲壮低徊,却与此形成鲜明对比更令人感慨与寻思词的结构上也不同于一般词作,上下片语义连贯,过片不分,直到最后一句突然一个顿挫,读来波澜起伏,跌宕有致,实为辛弃疾「沉郁顿挫」的典型之作
赏析3
辛弃疾的这首投赠之作自称“壮词”,全篇以“壮”语贯穿始终作者根据他三十年前抗金的战斗经历和他矢志恢复中原的理想,运用浪漫主义手法,在词里描绘了一个幻想中雄壮兵营生活画面首句“醉里挑灯看剑”形象地显示出杀敌的壮志“梦回”以后,写绵延的兵营中响起了号角声,军乐声、战旗飘扬,兵士饱餐,这一切有声有色地描绘了沙场点兵的壮盛军容下片“马作的卢飞快”两句写自己希望能够驰骋沙场,冲锋陷阵想象着实现“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的壮志然而现实却是“可怜白发生”,为壮志难酬表示极大的愤慨前九句写得酣畅淋漓,反衬了这一句的分量,正是对苟且偷安的南宋朝廷的有力批判
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528-1207103)享年67岁,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风闸村)人我国历史上伟大的豪放派词人和爱国者、军事家和政治家,与苏轼齐名,号称“苏辛”,与李清照一起并称“济南二安”有人这样赞美过他:稼轩者,人中之杰,词中之龙刘辰翁《辛稼轩词序》说:“自辛稼轩前,用一语如此者,必且掩口及稼轩,横竖烂熳,乃如禅宗棒喝,头头皆是;又如悲笳万鼓,平生不平事并巵酒,但觉宾主酣畅,谈不暇顾词至此亦足矣”
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出生前13年,山东一带即已为金兵侵占,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绍兴三十一年(1161)率两千民众参加北方抗金义军,次年奉表归南宋一生坚决主张抗击金兵,收复失地曾进奏《美芹十论》,分析敌我形势,提出强兵复国的具体规划;又上宰相《九议》,进一步阐发《十论》的思想;都未得到采纳和施行在各地上任他认真革除积弊,积极整军备战,又累遭投降派掣肘,甚至受到革职处分,曾在江西上饶一带长期闲居光复故国的伟大志向得不到施展,一腔忠愤发而为词,其独特的词作风格被称为“稼轩体”造就了南宋词坛一代大家其词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有《稼轩长短句》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平生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一生力主抗战,所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显示其卓越军事才能与爱国热忱,又与宋志士陈亮及理学家朱熹保持深厚友谊,与之砥励气节,切磋学问抗金复国是其作品之主旋律,其中不乏英雄失路的悲叹与壮士闲置的愤懑,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还以生动细腻的笔触描绘江南农村四时的田园风光、世情民俗其词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在苏轼的基础上,大大开拓了词的思想意境,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后人遂以“苏辛”并称其诗文亦有足称道者,特别是其文“笔势浩荡,智略辐凑,有权书衡论之风”
辛弃疾,是开一代词风的伟大词人,也是一位勇冠三军、能征善战、熟稔军事的民族英雄他的词作“大声镗鞳,小声铿鍧,横绝六合,扫空万古,自有苍生所未见”,已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而他作为南宋朝廷大臣而写的一篇文章《议练民兵守淮疏》,则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对战争形势的精辟入里的深刻分析和鲜明而又具体的对策这篇应用散文感情炽热,构思缜密,层层深入,有理有据,语言也精确、简洁文章仅用了六百余字,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不枝不蔓,一气贯通,有情况、有分析、有措施、有预测、字字落到实处,质朴无华,明晓畅达一位豪迈旷达的词人,根据不同的文体的需要,能够写出如此严谨、朴实的应用文,可见一位大手笔,在写作中是不能囿于一个狭窄天地中的,应该熟练地掌握几套笔墨,既有自己喜爱的体式,也能按不同要求写出不同体裁、不同风格的别类文章,就如同功夫高深的武术家,虽擅长一种兵刃,但对其他武器也能舞动一样辛弃疾就是用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文体,从不同方面来表达了他慷慨激昂的爱国感情,反映出忧国忧民“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的壮志豪情和以身报国的高尚理想(节选自《应用写作》1998年第1期,《词坛巨擘 公文高手——读辛弃疾》)
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辛词的基本思想内容,这首先表现在他的词中,他不断重复对北方的怀念另外,在《贺新郎》、《摸鱼儿》等词中,他用“剩水残山”、“斜阳正在断肠处”等词句讽刺苟安残喘的南宋小朝廷,表达他对偏安一角不思北上的不满胸怀壮志无处可用,表现在词里就是难以掩饰的不平之情他擅长的怀古之作中《水龙吟》,面对如画江山和英雄人物,在豪情壮志被激发的同时,他也大发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感慨理想与现实的激烈冲突,为他的词构成悲壮的基调辛词在苏轼词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了题材范围,他几乎达到了无事、无意不可入词的地步
他出生时北方久已沦陷于金人之手他的祖父辛赞虽在金国任职,却一直希望有机会“投衅而起,以纾君父所不共戴天之愤”,并常常带着辛弃疾“登高望远,指画山河”(《美芹十论》),同时,辛弃疾也不断亲眼目睹汉人在金人统治下所受的屈辱与痛苦,这一切使他在青少年时代就立下了恢复中原、报国雪耻的志向而另一方面,正由于辛弃疾是在金人统治下的北方长大的,他也较少受到使人一味循规蹈矩的传统文化教育,在他身上,有一种燕赵奇士的侠义之气
绍兴三十一年(1161),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在其后方的汉族人民由于不堪金人严苛的压榨,奋起反抗二十一岁的辛弃疾也聚集了二千人,参加由耿京领导的一支声势浩大的起义军,并担任掌书记当金人内部矛盾爆发,完颜亮在前线为部下所杀,金军向北撤退时,辛弃疾于绍兴三十二年(1162)奉命南下与南宋朝廷联络在他完成使命归来的途中,听到耿京被叛徒张安国所杀、义军溃散的消息,便率领五十多人袭击敌营,把叛徒擒拿带回建康,交给南宋朝廷处决辛弃疾惊人的勇敢和果断,使他名重一时,“壮声英概,懦士为之兴起,圣天子一见三叹息”(洪迈《稼轩记》)宋高宗便任命他为江阴签判,从此开始了他在南宋的仕宦生涯,这时他才二十三岁
辛弃疾初来南方,对朝廷的怯懦和畏缩并不了解,加上宋高宗赵构曾赞许过他的英勇行为,不久后即位的宋孝宗也一度表现出想要恢复失地、报仇雪耻的锐气,所以在他南宋任职的前一时期中,曾热情洋溢地写了不少有关抗金北伐的建议,像著名的《美芹十论》、《九议》等尽管这些建议书在当时深受人们称赞,广为传诵,但已经不愿意再打仗的朝廷却反映冷淡,只是对辛弃疾在建议书中所表现出的实际才干很感兴趣,于是先后把他派到江西、湖北、湖南等地担任转运使、安抚使一类重要的地方官职,去治理荒政、整顿治安这显然与辛弃疾的理想大相径庭,虽然他干得很出色,但由于深感岁月流驰、人生短暂而壮志难酬,内心却越来越感到压抑和痛苦
然而现实对辛弃疾是严酷的他虽有出色的才干,他的豪迈倔强的性格和执着北伐的热情,却使他难以在畏缩而又圆滑、嫉贤妒能的官场上立足他也意识到自己“刚拙自信,年来不为众人所容”(《论盗贼札子》),所以早已做好了归隐的准备,并在江西上饶的带湖畔修建了园榭,以便离职后定居果然,淳熙八年(1181)冬,辛弃疾四十二岁时,因受到弹劾而被免职,归居上饶此后二十年间,他除了有两年一度出任福建提点刑狱和安抚使外,大部分时间都在乡闲居
辛弃疾一向很羡慕啸傲山林的隐逸高人,闲居乡野同他的人生观并非没有契合之处;而且,由于过去的地位,他的生活也尽可以过得颇为奢华但是,作为一个热血男儿、一个风云人物,在正是大有作为的壮年被迫离开政治舞台,这又使他难以忍受,“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所以,他常常一面尽情赏玩着山水田园风光和其中的恬静之趣,一面心灵深处又不停地涌起波澜,时而为一生的理想所激动,时而因现实的无情而愤怒和灰心,时而又强自宽慰,作旷达之想,在这种感情起伏中度过了后半生“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破阵子》),“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鹧鸪天》),在这些词句中,埋藏了他深深的感慨宁宗嘉泰三年(1203),主张北伐的韩侂胄起用主战派人士,已六十四岁的辛弃疾被任为绍兴知府兼浙东安抚使,年迈的词人精神为之一振第二年,他晋见宋宁宗,慷慨激昂地说了一番金国“必乱必亡”(《建炎以来朝野杂记》乙集),并亲自到前线镇江任职
宋宁宗开禧元年(公元1205年),辛弃疾任镇江知府,时年六十五岁,登临北固亭,感叹对自己报国无门的失望,凭高望远,抚今追昔,于是写下了《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篇传唱千古之作
但他又一次受到了沉重打击,在一些谏官的攻击下被迫离职,于当年重回故宅闲居虽然后两年都曾被召任职,无奈年老多病,身体衰弱,终于在开禧三年秋天溘然长逝
虽然,自中原失陷以来,表现对于民族耻辱的悲愤,抒发报国热情,已经成为文学的中心主题,辛弃疾的词在其中仍然有一种卓尔不群的光彩这不仅因为辛弃疾生长于被异族蹂躏的北方,恢复故土的愿望比一般士大夫更为强烈,而且因为他在主动承担民族使命的同时,也在积极地寻求个人生命的辉煌,在他的词中表现出不可抑制的英雄主义精神
在抒发报国之志时,辛弃疾的词常常显示出军人的勇毅和豪迈自信的情调,像“要挽银河仙浪,西北洗胡沙”(《水调歌头》),“马革裹尸当自誓,蛾眉伐性休重说”(《满江红》),“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贺新郎》)等,无不豪情飞扬,气冲斗牛对那些与自己一样勇于报国的志士,他由衷地加以赞美,与之同声相应,彼此勉励,如《水龙吟·甲辰岁寿韩南涧尚书》的慷慨热情,全然不同于一般俗滥的祝寿词:
渡江天马南来,几人真是经纶手长安父老,新亭风景,可怜依旧夷甫诸人,神州沉陆,几曾回首算平戎万里,功名本是,真儒事,公知否况有文章山斗,对桐阴满庭清昼当年堕地,而今试看,风云奔走
绿野风烟,平泉草木,东山歌酒待他年,整顿乾坤事了,为先生寿
而对于庸俗圆滑、面对民族危亡无所作为的官僚,辛弃疾有一种出于本能的厌恶,在《千年调》中他勾勒了这类人物的丑态:“卮酒向人时,和气先倾倒最要然然可可,万事称好”
然而正是这样的人充斥官场,把持权位,引导着一条苟且偷安的道路他愤慨地写道:“千古李将军,夺得胡儿马李蔡为人在下中,却是封侯者”(《卜算子》)
当辛弃疾带领不多的人马冲过战场烽火来到南方时,怀着满腔热血,渴望一展宏图,却不料从此陷落在碌碌无为的境地,这使他感到难以忍受的苦闷和悲愤在他南归的第十二年重游当年南归的首站建康时,他写下了著名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这是对山河破碎的悲哀,对壮志成空的悲哀;岁月无情地流去,因这种悲哀更显得怵目惊心然而即使词人在写他的孤独和悲哀,写他的痛苦和眼泪,我们仍然看到他以英雄自许、绝不甘沉没的心灵
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为“苏辛”《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但部分作品也流露出抱负不能实现而产生的消极情绪有《稼轩长短句》,当代注本以邓广铭先生作的《稼轩词编年笺注》最为流行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