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提琴浪漫曲,并无严格的形式,一般情况下体现着作曲家的个人情感抒发或内心随想。它有时出现在大型作品的柔板或行板乐章中,如莫扎特《G大调弦乐小夜曲》的第二 乐章浪漫曲,有时出现在舞剧音乐的某一片段中,如格利埃尔的芭蕾舞剧《红**》中的浪漫曲,旋律大多抒情委婉,情绪跌宕激越。
在小提琴作品的曲库中,贝多芬的《F大调浪漫曲》、《G大调浪漫曲》以及德沃夏克的《bA大调浪漫曲》和萨拉萨蒂的《安达露萨浪漫曲》等作品,无论是内容 结构、演奏技巧以及音乐内涵方面,都与那些光辉的名作并举于琴坛之首,它们不仅成为许多演奏家的保留曲目.并且被一部分国际大赛定为比赛选用曲目。另外还有许多动人的抒情乐曲.如:
柴科夫斯基的《旋律》。这些乐曲虽然出处不同,但都是完整的、可单独演奏的小提琴佳作。无论名曰《旋律》、《诗》,还是《柔板》、《行板》等等,它们都具有抒情的特征,同属于浪 漫曲的范畴。它们既不同于简单的小品,又不同于奏鸣曲式的篇章,如同所有著名的浪漫曲一样为演奏家所钟爱,为爱乐者所喜闻。
另外,推荐几张浪漫曲唱片:
1德沃夏克家族:经典小提琴浪漫曲
表演者: 约瑟夫·海拉 (Josef Hala Piano)
介质: CD
出版者: 中新音像出版社
2贝多芬:小提琴协奏曲·浪漫曲
又名: Anne Sophie Mutter Beethoven Concerto and Romances / 安妮·索菲亚·穆特 贝多芬 小提琴协奏曲·浪漫曲
表演者: 库特·马舒尔 (Kurt Masur)
专辑类型: 引进版
介质: CD
发行时间: 2008
出版者: DG, 普罗艺术
3史上最浪漫的小提琴名曲集
表演者: Various Artist
流派: 古典
介质: CD
发行时间: 1999-8-23
出版者: Hyperion
欢迎继续提问\(^o^)/~
世界十大小提琴家
在音乐的发展中,小提琴艺术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涌现出不计其数的小提琴作曲家、演奏家和教育家。不同的小提琴艺术网络以及各种教学体系,使小提琴艺术百花争妍,并成为音乐王国中的佼佼者。进入20世纪以来,小提琴艺术更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尤以小提琴演奏家引人注意,因此要选定10位小提琴家实为一件难事,好在表演艺术的演与听,本来就见仁见智。笔者在此介绍的当代世界十大小提琴家,其笔序是以出生年月为依据。
1、弗里茨·克莱斯勒
(Fritc Kreisler,1875—1962)
弗里茨·克莱斯勒是20世纪初叶最有影响的小提琴家。他生于维也纳的一个医生家庭,父亲是一个音乐迷,这对克莱斯勒产生重要影响。7岁时克莱斯进入维也纳音乐学院,10岁毕业后又入巴黎音乐学院从师于法比小提琴学派的著名教授马萨尔,当他以毕业比赛第一名的优异成绩毕业时,年仅12岁。因此,克莱斯勒的演奏兼有维也纳人的温暖人情味和法兰西式的贵族风度,这使得他的演奏风格新颖而独特,同时代的小提琴家几乎都受到过他的影响,如海菲兹、埃奈斯库、蒂博、大卫·奥伊斯特拉赫等等。克莱斯勒的演奏最重要的标志性风格,是对颤指(揉弦)的运用,他赋予颤指技巧以戏剧性的风格,无论是悠扬的歌唱性旋律还是快速音型的技术性段落,在此,颤指都已成为最有力的表情手段和增添色彩的手法,而这一点,正是他的前人们所十分谨慎从事的事情。
2、乔治·埃奈斯库
(Georges Enescu,1881—1955)
乔治·埃奈斯库是一位通才式的罗马尼亚小提琴家。他生于摩尔多瓦地区维尔纳弗县的利文镇。作为作曲家,其代表作管弦乐《罗马尼亚狂想曲》奠定了他作为罗马尼亚民族乐派代表人物的地位。对于他的钢琴演奏,连著名钢琴家阿图尔·鲁宾什坦都这样说:“他是一位就连我也要感到眼红的非常了不起的钢琴家。”而作为指挥家,他在世界各地受到了完全的尊重。埃奈斯库小提琴演奏的最重要特征在于,他将法比小提琴学派的演奏手法于他在童年时代就很喜爱的罗纪尼亚民间音乐中的吉普赛音乐(拉乌塔里,Laoutari)的表演传统有机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十分独特的演奏风格。由于他的包括作曲在内的多方面的音乐才能,使他的演奏给人们的印象不只是在拉琴,同时也是在即兴创作,他的每一次演奏都是新鲜的,都像是演奏新作。埃奈斯库在小提琴演奏的运弓方面有他独到之处,他喜爱弓幅宽阔的连音奏法,这使他的演奏充满了激情和旺盛的生命力。
3、亚沙·海菲兹
(Jascha Heifetz,1901—1987)
亚沙·海菲兹是当今世界小提琴家中最有影响的人物。他生于立陶宛的维尔纽斯,3岁便开始学习小提琴,父亲是他的启蒙老师,6岁举行了第一场音乐会,而后,他进入彼得堡音乐学院,师从大名鼎鼎的俄罗斯小提琴学派的奠基者奥波尔德·奥厄教授。毕业后,海菲兹即前往柏林、斯堪的那维亚演出,1917年夏,他及全家来到美国加利福尼亚,并在纽约的卡内基音乐厅首次登台,演奏帕格尼尼的《第24首随想曲》等,这场演出获得巨大成功,尤其是他对左手高难度技巧的把握,右手运弓的稳健和娴熟,令所有在场的观众,其中大部分是演奏家们的折服。1925年海菲兹入美国籍。海菲兹十分注意小提琴基本功的训练,尤其对音阶的练习,主张音阶练习要占整个练琴时间的一半以上。其演奏风格体现了他魔鬼般的技术和火一般的热情的个性,现代化的古典主义风格是他所遵循的,他的演奏像“美声”歌唱,每一个滑音都经过精雕细琢,而每一次运弓又都体现着音乐性,他的这种音乐性与技术性的完美结合,使他成为当今最具影响力的小提琴家,并影响了其后的很多小提琴家。
4、大卫·奥伊斯特拉赫
(David Oistrach,1908—1974)
大卫·奥伊斯特拉赫是俄罗斯小提琴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生于乌克兰的敖德萨,5岁时开始随敖德萨音乐学院教授、著名苏联小提琴教育家斯托利亚斯基学习小提琴,12岁首次公开演出,16岁举行第一次独奏音乐会。三十年代,他获得了多个比赛的奖项:1935年第二届全苏音乐演奏家比赛第一名,1935年维尼亚夫斯基国际小提琴比赛第二名,1937年比利时布鲁塞尔国际小提琴比赛第一名。这些成绩使他获得了世界性的声誉,尤其比利时的那次比赛,在7个一等奖中,苏联人获得了6个,由此奠定了俄罗斯小提琴学派在世界的地位。奥伊斯特拉赫的演奏富于抒情的诗意,艺术上曾受到克莱斯勒的强烈影响,但是他并没有完全照搬,克莱斯勒的具有唯美倾向的发音手法,在奥伊斯特拉赫那里变成了表现内心情感的手段。他的颤指有时采用艺术化的延迟瞬间开始,造成声音的久远延绵。
大卫·奥伊斯特拉赫曾于1957年来我国访问演出。
5、耶胡迪·梅纽因
(Yehudi Menuhin,1916—2001)
耶胡迪·梅纽因是一位与海菲兹旗鼓相当的犹太裔小提琴家。他生于美国的纽约,儿童时便显露出良好的乐感,5岁开始学习小提琴,7岁便在他的老师路易·帕辛格指挥的旧金山交响乐队协奏下演出了拉罗的《西班牙交响曲》。1926年他及全家前往欧洲,并在巴黎与埃奈斯库有了历史性的会见,遂成为埃奈斯库的学生。1927年,11岁的梅纽因第一次登上卡内基音乐厅舞台,在纽约交响乐团协奏下,演奏了贝多芬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1931年他又在巴黎音乐学院的比赛中获得了第一名。梅纽因早期在柏林的演奏曾得到爱因斯坦的关注和赞赏,他在世界各地举行的音乐会上,演奏了不同时期、不同流派的作品,使他闻名于世界。梅纽因在演奏时,握弓时肘的位置明显比手高,这种高手肘“从肩部”就开始的各部分都参与的运弓方式,能使换弓时声音保持不断,声音饱满而结实,并能在弓根以非常弱的力度,用全部或四分之三的弓毛使人几乎觉察不到的换弓,这种方法与他的前辈奥厄提倡的应当保持在能使肘与手形成一条直线的位置的方法显然不同。梅纽因的双手比起正常的标准略为短些,这影响到他右手的运尤其弓子运到弓尖时,但他恰当地解决了这个问题。他的演奏亲切而诚挚,清醒而脱俗,出色的手指技巧和雄浑美妙的音色风格,是他的个性特征所在。
梅纽因自1979年以来曾多次来我国访问演出。
6、艾萨克·斯特恩
(Lssac Stern,1920——— )
艾萨克·斯特恩是一位俄国犹太血统的美国小提琴家。他生于乌克兰敖德萨西北350公里的小城克里门内兹,当他出生仅10个月时,全家移居美国旧金山。斯特恩4岁随母亲学习钢琴,8岁从波拉克学习小提琴,11岁首次公演,12岁转到旧金山交响乐团首席布林德门下学习,14岁时,师徒公开演奏了巴赫的双小提琴协奏曲。1943年,斯特恩在纽约卡内基音乐厅举行了一场极为成功的独奏音乐会,由此成为世界级的小提琴家。斯特恩的演奏细腻中见出宏大,追求精确完美,力度多变,音色温馨的品性。作为音乐家,斯特恩在室内乐方面的造诣也引起了世人的瞩目,他与钢琴家伊托明、大提琴家罗斯演奏的三重奏,是室内音乐的经典。
斯特恩自1979年以来曾多次来我国访问演出。
7、列奥尼德·柯岗
(Leonid Kogan,1924—1982)
列奥尼德·柯岗是继大卫·奥伊斯特拉赫之后最重要的苏联小提琴家。他生于乌克兰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6岁开始在当地音乐学校学习小提琴,10岁考取了莫斯科音乐学院特殊儿童班,随俄罗斯小提琴学派奠基人之一A·扬波尔斯基教授学琴。1940年他16岁时,便在莫斯科交响乐队的协奏下,演出了勃拉姆斯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1947年,柯岗获第一届世界民主青年联欢节小提琴比赛一等奖,1951年在布鲁塞尔获伊丽莎白国际小提琴比赛第一名和金质奖章,由此引起世人瞩目。柯岗作为俄罗斯小提琴学派的重要代表,其艺术个性却与大卫·奥伊斯特拉赫完全不同,他特别擅长演奏戏剧性的音乐,动作泼辣明快,感情悲壮激昂,音乐对比鲜明,气势刚强雄劲,这些独特的个性,被人成为“柯岗式”的手法,与海菲兹的演奏有些相似。在柯岗的演奏生涯中,分为二个阶段,第一阶段以演奏炫技性的乐曲为主,第二阶段在前阶段的基础上,重点移到涉猎广泛的小提琴曲目方面,因此柯岗不仅有辉煌的技术,更有广泛的曲日积累。
8、萨尔瓦托雷·阿卡尔多
(Salvatore Accardo,1941———)
萨尔瓦托雷·阿卡尔多是一位全能的意大利小提琴家。他生于意大利的都灵,3岁开始学习小提琴,13岁在那不勒斯举行了首次职业演出。1955年在韦尔切利国际小提琴比赛中获奖,1956年在日内瓦国际小提琴比赛中获第一名,两年后的1958年,又在热那亚的帕格尼尼国际小提琴比赛中获意大利广播之春奖和小提琴比赛第一名,从此挤身世界优秀小提琴家行列。或许是意大利人的缘故,阿卡尔多对帕格尼尼的小提琴作品情有独钟,他是第一个全部录制帕格尼尼所有六部小提琴协奏曲的小提琴家,同时还录制过帕格尼尼全部24首随想曲,他演奏的帕格尼尼的作品是用心歌唱,而不是炫耀技巧。同时,他对其它作曲家的小提琴作品也有着深刻的理解,并全方位的演奏和录音。阿卡尔多的演奏注意追求非常歌唱性的声音,他认为小提琴本身就是一个歌唱性的乐器,因此首先要歌唱,然后才是技巧,因此在他的演奏中,哪怕是平淡无奇的乐句也会有着最美妙的表达。
阿卡尔多曾于1996年来我国访问演出。
9、伊扎克·帕尔曼
(Itzhak Perlman,1945——— )
伊扎克·帕尔曼是当今世界最引人注目的小提琴家。他生于以色列的特拉维夫,5岁开始学琴,1958年13岁的帕尔曼被选到美国电视台演出,随后即移居美国。由于帕尔曼在4岁时患小儿麻痹症,成为终身残疾,因而无法站立演奏,但他却以超常的毅力,克服困难,最终成为世界级小提琴大师。帕尔曼移居美国不久,就受到著名小提琴家斯特恩的赏识,获得“以美基金会”奖学金,进入美国著名的朱丽亚音乐学院,师从伊凡·加拉米安和多罗西·狄雷教授学琴。1964年,帕尔曼在美国列文垂特国际小提琴比赛中获一等奖,被人称作“小提琴王子”。帕尔曼演奏的最大特点,是把浪漫主义的热情、洒脱和古典主义的和谐、均衡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他能驾驭各种音乐风格的作品,并图图用不同的音乐来表达不同的音乐内容。帕尔曼有一双令人羡慕的大手,但手指却十分伶俐,他的运弓饱满且极富倾诉力,他十分注意声音的歌唱性,其松驰的演奏,带给人们的是情感的波动,人们从他的演奏中感受到了力和美。帕尔曼擅长演奏帕格尼尼、维尼亚夫斯基、巴赫等人的作品,尽管他那炉火纯青的演奏技巧,面对那些炫技性的段落完全驾轻就熟,但他对乐曲十分逻辑地音乐处理,和对音乐的深刻理解才是他演奏成功的基石。
帕尔曼2002年8月将到我国访问演出,先在广州,而后去北京、上海。
10、平夏斯·祖克曼
(Pinchas Zukerman,1948——— )
平夏斯·祖克曼是当代世界十大小提琴家中最年轻的一位。他生于以色列的特拉维夫,从小随父亲学习音乐,8岁时进入特拉维夫音乐学院。1962年,14岁的祖克曼来到美国,进入朱丽亚音乐学院随加拉米安教授学习。1967年,在第25届列文垂特国际小提琴比赛中获一等奖,由此奠定了他世界小提琴家的地位,并开始了他作为职业小提琴家的生涯。祖克曼到目前为止已录制发行了90多张专辑,全部为世界知名的小提琴和中提琴曲目,还获得了21项格莱美奖提名,其中两次获奖。祖克曼的演奏有很好的控制力和分寸感,既不夸张卖弄,也不过分热情,他在小提琴高音弦上的演奏极富穿透力,而在低音弦上的演奏则充满了甜美和荡气回肠。他还有一个十分独特的演奏个性,即在演奏中常常强调突如其来的重音。这些使祖克曼的演奏别具一格,十分醒目。
祖克曼曾于1997年来我国访问演出。
http://tiebabaiducom/fkz=446347112 这里还有很多~
雅尼(Yanni),著名作曲家,人们把他称作是一个用音乐讲述生活的人。从他的身上可以感到古老希腊的浪漫诗意与年轻美国的奔放现代的融合。Yanni 的作品将高雅的古典交响乐与绚丽的现代电声乐巧妙地结合起来。雅尼1954年出生于希腊卡拉马塔,原名雅尼克里索马利斯,后加入美国国籍,英文名大卫兰森。 1972年,雅尼由希腊赴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留学并提前获得心理学学士学位。出于对音乐的热爱,毕业后雅尼走上了音乐之路。 1980年,雅尼录制了第一张专辑《Optimystique》,之后,雅尼的优秀作品不断问世,并日益获得人们的好评。雅尼至今已有十余张专辑并在世界各地举办过音乐会,如希腊卫城,印度泰姬陵,中国故宫,英国伦敦,雅尼2006年拉斯维加斯音乐会。
过去,根据一般的推测,大多数文献将巴赫现存的三部小提琴协奏曲(BWV1041-1043,巴赫的古钢琴协奏曲大都改编自小提琴或木管协奏曲,例如BWV1058即改编自BWV1041,从这些古钢琴协奏曲中可以推断巴赫的小提琴协奏曲创作数量肯定多于现存的这三首)的创作年代定位于科藤时期的1720年前后,但根据20世纪末以来的最新音乐学研究,学者们开始怀疑这些作品应该属于后来的莱比锡时期(1723-1750),或者折衷的情况是这些作品最初创作于科藤,在莱比锡期间巴赫又对它们进行了重新修订。对此,直接的证据在于这些作品最原始的乐谱只能回溯到1730年左右,而巴赫在1729年3月恰好接管了莱比锡的大学音乐社(collegium musicum),又增加了给大学社每周的例行音乐会安排乐曲的任务,为此他修订和新创作了大量作品并专门为演出准备了分谱,其中包括这三首小提琴协奏曲。另一方面,从创作风格上来看,在这几部作品中所体现出的崇高深刻的艺术取向以及炉火纯青的复调技巧显然有别于科藤时期所惯常的那种热热闹闹无伤大雅的宫廷社交氛围(如《勃兰登堡协奏曲》等),这尤其体现在《a小调小提琴协奏曲》(BWV1041)和《d小调双小提琴协奏曲》(BWV1043)中。
然而,自19世纪以来在巴赫的各类作品被逐渐发掘和复兴的过程中,人们对于他的小提琴协奏曲所燃起的热情相对较晚。直至20世纪上半叶以前,听众们仍然沉浸在浪漫主义时期小提琴协奏曲那丰满夸张的交响化织体和令人目眩神迷的炫技风格中。例如,著名小提琴教育家奥厄(Leopold Auer,1845-1930)就曾发表过明显带有时代局限的论断:“[巴赫的小提琴协奏曲]无论就音乐内容而言或从专门的小提琴技巧兴趣的观点(我不是指它们在教学上的宝贵价值)来看,都不及他的其它小提琴作品”。尤其是这首《a小调小提琴协奏曲》(BWV1041),由于所需要的演奏技巧门槛较低,长期以来经常被程度有限的学习者们当作教材使用(如今又被列为中低级别的考级曲目),多少给这部作品的声誉带来一些负面影响。而事实上,根据前述观点,BWV1041中的崇高艺术境界、有机统一的均衡结构以及缜密复调思维显然在某种程度上胜出通常被称作《E大调第二小提琴协奏曲》的BWV1042,属于巴赫最成熟的杰作之列。
二 音乐分析
1 第一乐章:无速度标记,通常按快板(Allegro)演奏,2/4拍,a小调
乐曲照例由一个支配整个乐章的基本主题开始,该主题具有果断、有力的特点(例1):
例1第一乐章开头的t1材料与维瓦尔第同调协奏曲开头相比较
随后乐队将这一主题加以发展延伸,构成了这个乐章完整的全奏部分,并引出了独奏小提琴略带忧思又有几分自信炫耀性质的主题(例2):
例2第一乐章的独奏材料s1
这个主题紧接着由十六分音符逐渐向下摸进,似乎越来越失去了原先的力量,直到乐队中再次出现全奏材料t1时才跟着变得坚强起来。然后,独奏小提琴演奏了一个运动感很强、调性不稳定的连接句(例3),将音乐引到了C大调,全奏部分也乘机又完整的再现了一次并转到e小调,其间由独奏小提琴插入一些装饰性的音符。
例3第一乐章的独奏材料s2
在全奏和独奏的这种互相竞争而又交相辉映的气氛下,乐章渐入佳境。这也是巴洛克协奏曲快板乐章回归曲式的基本特点,而其中各个声部连绵不断、追逐呼应的丰满线条以及独奏与协奏声部水乳交融的紧密联系,则明显属于巴赫个人的大胆创新。此乐章的整体结构如表1所示。
结构功能 材料 调式调性 备注
近似呈示部
全奏1(1-24) t1,t2,t3,t4,t5 a
独奏1a(25-39) s1 a
调性经过a-C-a,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