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 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注释
这是诗人对河边采摘荇菜的美丽姑娘的恋歌。
关关:水鸟叫声。雎(音居)鸠:水鸟,一名王雎,状类凫鹥,生有定偶,常并游。洲:河中沙洲。窈窕:美心为窈,美状为窕。淑:善,好。逑(通仇):配偶。
参差:长短不齐。荇(音杏)菜:多年生水草,夏天开**花,嫩叶可食。流:顺水之流而取之也。 寤(音务):睡醒。寐(音妹):睡眠。
思:语助。服:思念。悠:忧思貌。辗:半转。反侧:反身,侧身。
琴:五弦或七弦乐器。瑟:二十五弦乐器。友:交好。
芼(音帽):有选择之意。钟:金属打击乐器。鼓:皮革打击乐器。
桃 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
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注释
祝贺女子出嫁。
夭夭:桃含苞貌。一说形容茂盛而艳丽,一说形容少壮的样子。灼灼(音茁):鲜明貌。华:花。
归:妇人谓嫁曰归。宜:与仪通。仪,善也。室家:犹夫妇。男子有妻叫做有室,女子有夫叫做有家。
有:语助词。蕡(音坟):实之盛也。
蓁蓁(音真):草木茂盛貌。
汝 坟
遵彼汝坟,伐其条枚;
未见君子,惄如调饥。
遵彼汝坟,伐其条肄;
既见君子,不我遐弃。
鲂鱼赬尾,王室如毁;
虽然如毁,父母孔迩。
注释
妻子对远役丈夫的怀念。
遵:沿。汝:汝河,源出河南省。坟(音坟):水涯,大堤。条:山楸树。一说树干(枝曰条,干曰枚)。
惄(音逆):忧愁。调(音周):通朝,早晨。
肄(音异):树砍后再生的小枝。
遐(音狭):远。
鲂鱼:鳊鱼。赬(音成):浅红色。毁:火。如火焚一样。
孔:甚。迩(音而):近 。
摽有梅
摽有梅,其实七兮!
求我庶士,迨其吉兮!
摽有梅,其实三兮!
求我庶士,迨其今兮!
摽有梅,顷筐塈之!
求我庶士,迨其谓之!
注释
女子希望男方及时前来求婚。
摽(音表,去声):一说坠落,一说掷、抛。七:一说非实数,古人以七到十表示多,三以下表示少。
庶:众。迨(音代):及时。
倾筐:撮萁之类。塈(音既):一说取,一说给。
谓:一说聚会;一说开口说话;一说归,嫁。
草 虫
喓喓草虫,趯趯阜螽;未见君子,忧心忡忡。
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降。
陟彼南山,言采其蕨;未见君子,忧心惙惙。
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说。
陟彼南山,言采其薇;未见君子,我心伤悲。
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夷。
注释
女子怀念丈夫时的忧伤。
喓喓(音腰):虫鸣声。草虫:一种能叫蝗虫。蝈蝈儿。阜螽:一种蝗虫。 趯趯(音替):昆虫跳跃之状。忡忡(音冲):心跳。
止:语助。觏(音够):遇见。
陟:升;登。蕨:植物名。初生无叶,可食。惙惙(音绰):忧。愁苦的样子。
说(音月):通悦。
薇:草本植物。又名巢菜,或野豌豆。
夷:平。心平则喜。
殷其雷
殷其雷,在南山之阳。
何斯违斯,莫敢或遑?
振振君子,归哉归哉!
殷其雷,在南山之侧。
何斯违斯,莫敢遑息?
振振君子,归哉归哉!
殷其雷,在南山之下。
何斯违斯,莫或遑处?
振振君子,归哉归哉!
注释
妇人盼望远役丈夫早早归来。
殷(音引):雷声也。一说喻车声。阳:山南为阳。
斯:指示词。何斯,斯,此人也;违斯,斯,此地也。违:远也。 或:有。遑(音皇):闲暇。
处:居也。
静 女
静女其姝,俟我於城隅。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
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注释
男女青年的幽期密约。一说刺卫宣公纳媳。
静:娴雅安详。姝(音书):美好。城隅:城角隐蔽处。
爱:隐藏。踟躇(音池除):徘徊不定。
娈:年轻美丽。彤管:一说红管的笔,一说和荑应是一物。
说怿(音月义):喜悦。
牧:野外。荑(音提):白茅,茅之始生也。象征婚媾。询:实在,诚然。
匏有苦叶
匏有苦叶,济有深涉。深则厉,浅则揭。
有弥济盈,有鷕雉鸣。
济盈不濡轨,雉鸣求其牡。
雝雝鸣雁,旭日始旦。士如归妻,迨冰未泮。
招招舟子,人涉昂否。人涉昂否,昂须我友。
注释
妻子怀念远役在外的丈夫。
匏(音袍):葫芦之类。苦:一说苦味,一说枯。意指葫芦八月叶枯成熟,可以挖空作渡水工具。济:水名。涉:一说涉水过河,一说渡口。厉:带。一说以衣涉水,一说拴葫芦在腰泅渡。揭(音气):提起衣裳。
弥(音弥):大水茫茫。盈:满。鷕(音尾又音咬):雌山鸡叫声。不濡(音如):不,语词;濡,沾湿。轨:车轴头。
雝雝(音拥):大雁叫声和谐。归妻:娶妻。迨(音带):及;乘时。泮(音盼):合,封冻。
招招:摇橹曲伸之貌。昂(音昂):我。昂否:即我不走之意。须:等待。友:指爱侣。
蝃 蝀
蝃蝀在东,莫之敢指。
女子有行,远父母兄弟。
朝隮于西,崇朝其雨。
女子有行,远父母兄弟。
乃如之人也,怀婚姻也。
大无信也,不知命也!
注释
女子找爱人,却遭毁谤。
蝃蝀(音帝东):虹,爱情与婚姻的象征。在东:暮虹出在东方。
行:指出嫁。
隮(音记):一说升云,一说虹。崇朝:终朝。
如:往。怀:欲,想。
无信:一说不守媒妁之言。不知命也:不知婚姻当待父母之命。
木 瓜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
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
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
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注释
男女相爱,互相赠答。一说卫人思报齐桓公复国厚恩而作。
琼:赤色玉。亦泛指美玉。琚(音居):佩玉。
匪:非。
瑶:美玉。一说似玉的美石。
玖(音久):浅黑色玉石。
朋友们大家好!我用了很长的时间,付出了很大的精力和心血去解读幽婉深挚、千古深情的李商隐。这个过程既让人感觉非常陶醉,当然说实话,也让我感觉非常疲惫,真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在终于解读完李商隐之后,我们就来一首轻松的情诗吧,来聊一聊诗经里的那首千古名作——《邶风》中的《静女》,诗云: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
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提到这首《静女》,我总是想起网上聊天的段子,当我说“别理我,我想静静”的时候,对方总是无厘头地问“静静是谁?”那时候我就想回复,就是“静女其姝,静女其娈”的静静啊。从这个很冷的段子大概也可以看出,大概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静静,都有一个静女。那么两千多年前的那个静静、那个静女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这首诗用了三章复沓章法,表现了那个美丽的静女,也表现了那一对恋爱中的男女,他们美丽生动的形象。只不过《静女》的复沓章法和《诗经》中常用的复沓章法还不太一样,和《关雎》、《蒹葭》都有明显的区别。像“蒹葭苍苍”、“蒹葭萋萋”、“蒹葭采采”,这是标准的,三章完全一样的复沓章法。而《静女》这首诗中它的复沓就很有意思:第一章“静女其姝”和“静女其娈”,这明显可以看出复沓来,但第三章的“自牧归荑,洵美且异”,明显则和前两章的“静女其姝”、 “静女其娈”不太一样。可是,虽然语言上有所不同,但第三章的“自牧归荑”又和第二章的“贻我彤管”,形成一个“复沓式”的递进关系,所以二、三章之间又有隐约的复沓关系,这就使得《静女》这首诗显得非常独特。其实这三章分别讲了三个场景,而至于这三个场景之间的关系,因为这种比较独特的复沓关系,也就导致了后世对这首诗三章之间的逻辑关系,也就是三个场景发生之间的相互关系,产生了众说纷纭的意见和观点。
那我们就先来分别看看这三个场景。第一章最清晰,“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从训诂的角度看,“静女”的“静”字其实非常有讲究。“静”字最早见于金文,许慎《说文解字》说:“静者,审也,从青争声”。也就是说,静的本意是自我内心的审视,它这个字根,“青色”的“青”其实原意是“清水”的“清”,而“争”字作为音符,其实也有意符的作用,有一种“努力”、“全力以赴”的意思,所以“静”字的本意就是,内在全力以赴达到纯净如清水一般的心境。所以你看图书馆里经常会写一个大大的“静”字,不只是让你安静,其寓意还是让你经过学习、努力,达到心灵世界的宁静、纯净。所以之所以说“静女”,应该是力图表现其纯洁、纯粹,而这种纯洁与纯粹,我个人理解其实和后面关系也是非常密切的,尤其在二、三章中,甚至可以解答一些千古疑问。
“静女其姝”的“姝”字,《说文》说:“姝者,好也”。就是指女子,由内而外的美丽的样子,所以“朱”既是音符也有红颜之意,所谓面色红润有光泽,那就是一种由内而外的美丽。这样纯洁而美丽的女子,她“俟我于城隅”,也就是她和一个小伙子双双陷入了爱河,然后他们约会在城角一隅。当然“城隅”我们可以说是城角一隅,所谓“一隅之见”、“日出东南隅”,“隅”本来就是角落的意思。当然最初在金文的“隅”,它特指是城墙、城郭的那个角落,而且从字型构造的角度上来看,它应该特指的是城角的遮挡物,或者是凸出物,那么就应该是城角的角楼。所以“俟我于城隅”,“俟”就是等,约会了在这个地方等,等待的地点就应该是城上的角楼。我们在前面的解读中说过,传统中华文化中,非常喜欢登高望远。所以亭台楼阁,包括城市与都城,其实都蕴含着高大、唯美的一种特别。所以“都城”的“都”,其实原来就是国都的,它的城墙上最高的高楼,最后指代整个国都,所以“都”本来就是高大俊美的样子。两个相爱的人在城上的角楼约会,这又不由得让我想起,《大话西游》的紫霞仙子和那个夕阳武士来。说实话,周星驰的《大话西游》之所以那么经典,就像我们在《子矜》里分析的那样,我总觉得它的情感总是遥遥地指向中国爱情文学的源头《诗经》,那样纯粹,又那样伤感,所以恒为经典。不过《静女》这首诗里头只有浪漫,并没有伤感,哪怕那个男孩子的惆怅,其实也是欢快的惆怅。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是说到了约会的时间,那个美丽的女孩子还没出现,这就让那个小伙子有些着急了。当然没有出现的原因,可能是因为这个纯洁的女孩子,她还有几分古灵精怪、几分调皮,因为“爱而不见”的这个“爱”字,它其实是个通假字,通草字头加一个爱情的爱,它原意是隐蔽、遮蔽的意思,躲藏起来的意思。看来是这个姑娘在逗小伙玩,在跟他玩捉迷藏,所以这也可以反证我们在《蒹葭》里的说到的“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虽然“溯洄从之,道阻且长”,但“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时而若隐若现,若即若离,这不就是恋情中的男女,他们最可爱也是最正常的一种姿态和心态吗?所以《蒹葭》写的并不是失恋的伤感,也不过是爱而不见,所以那个小伙子着急、惆怅,恐怕也难免会像《静女》里的这个小伙子一样“搔首踟蹰”吧?“搔首”很形象,就是挠头啊,就是迷惑,就是猜想那美丽的姑娘她到底在哪儿呢?“踟蹰”就是徘徊不定。这个词我们到现在现代诗里还经常用,当然还有一个“彳亍”跟这个 “踟蹰”很容易混淆。戴望舒的《雨巷》说,那个“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默默彳亍着,冷漠,凄清又惆怅”。那个“彳亍”两个字,是把“行走”的那个“行”字就分开,分别就是两个字。 “彳亍”是小步慢走的意思,而“踟蹰”呢则是来回踱步、徘徊的样子。所以李贽曾有诗说“踟蹰横渡口,彳亍上滩舟”,这一联诗——两句诗就很形象地把“踟蹰”和“彳亍”这两个非常相近的词,给区分开来了。那么“搔首踟蹰”,就可以看出那个恋爱中小伙子他非常着急,如此的生动形象。这既反证了他对那个姑娘的爱,也可以从中看出那个美丽的纯洁的姑娘在他心中的地位。
接下来的第二章,姑娘终于出现了。“静女其娈”,“娈”是面目细致,五官细致、精致而美好的样子。“静女其姝”的“姝”是气色非常美好,而“娈”则是指的长相,尤其是指面部的五官的细致与精致。从“静女其姝”到“静女其娈”,我们就可以想见这个女孩子她那种由内而外的美丽,不论是她的气质、精神,不论是她的皮肤、五官,也就是不论是性格还是长相,她在那个小伙子的眼中都是极其圣洁而完美的。所以连她拿来的东西,送给小伙子的礼物也都是那样的唯美、那样的完美。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这是第二个场景。赠送的一样东西,是姑娘送给小伙子的一样东西,这个东西牵扯重大,也是后世有关这首诗众说纷纭的一个关键的节点所在。“贻我彤管”,“贻”就是赠送,送给我彤管,这个“彤管”到底是什么?“彤”毫无疑问就是红色的,“管”到底指的是什么呢?这个“管”字很容易让人想到一个成语“双管齐下”。这个成语来自于宋代郭若虚的《图画见闻志》。记载了唐代的画家张璪,说他“画山水松石名重于世,尤于画松特出意象,能手握双管一时齐下,一为生枝,一为枯干,势凌风雨,气傲烟霞”。这是说,张璪有一个绝技,可以同时握两只毛笔画松树,而且一为枯笔,一为浓墨,这样可以同时画出来枯干和生枝,而且两种意境,“势凌风雨”或“气傲烟霞”。这简直就是郭靖的左右互搏之术,“一手画方,一手画圆”,而且比那个难度要高多了。这里的“双管齐下”的“管”毫无疑问就是毛笔,所以“彤管”的“管”,很多人认为就应该是指的是毛笔。
那为什么是“彤管”呢?在古代女史用的毛笔会漆成朱色,那么就是彤管,红色的毛笔。因为女史就是古代的女知识分子了,很受人尊重,所以后代旌表、颂扬女子的时候,经常会用到“彤管扬芬”、“彤管扬辉”。如果我们在一些老宅子里看到这样的匾额,就知道它其实是颂扬其中的某位女眷的。因为有女史彤管之说,而女史又是最早用笔,来记载宫廷生活的女知识分子,所以经学派的知识分子,牢牢地抓住“彤管”这个词,认定《静女》这首诗应该是一首政治讽喻诗。所以《毛诗序》就说:“《静女》,刺时也。卫君无道,夫人无德”。郑玄的《笺注》也解释说:“以君及夫人无道德,故陈静女遗我以彤管之法。德如是,可以易之,为人君之配”。这都是说这个《静女》,其实就像女史那样,用她的彤管讽刺“卫君无道,夫人无德。”这个说法,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成为《静女》这首诗解读的主流。
后来,一直到欧阳修,包括朱熹才认为这就是一首彻头彻尾的爱情诗。当然,现在人很多人会对这个说法提出异议。有人说,毛笔不是到蒙恬才有的吗?所以那个时候的彤管,不可能是指毛笔。这一点倒必须要说明,毛笔其实从考古的发现来看,一则湖南长沙的左家公山,还有河南信阳的长台关,两个战国楚墓里都发现过毛笔的实物;二则我们在殷墟的甲骨这个残片上,也发现了留有朱字或墨字的这个书写痕迹,学者推论就应该是毛笔的书写痕迹。而蒙恬的贡献呢,其实是发明了用那个石灰水去浸润那个毛,从而去除毛上头斥水物质的那种技术,所以蒙恬其实是改进了毛笔的制作技术,从而使得这种制作技术最终定型下来。所以倒也不能说这个“彤管”就一定就不是毛笔。
但是“彤管有炜”,“炜”就是亮泽鲜艳的样子。“说怿女美”,“女”就是指的彤管,是指这样亮泽鲜艳的彤管,它真的好美好美啊!当然爱恋中的人爱屋及乌,因为爱这个美丽的静女,所以她送给小伙子的任何一样东西,小伙子都珍爱无比。但是为什么要特别突出彤管的这个“有炜”?“炜”也就是它的鲜艳的颜色呢?所以另一种观点说,这个彤管并不是笔管,并不是毛笔,而是一种野草,是草管,这种野草呢,有人认为是“双同管子”。它一开始长得很嫩,但也可以长得很长,尤其它中间是空心的,甚至在它成熟变硬之后,还有可能把它做成一种简单的乐器来吹奏,所以你看至今乐器的这个分类,还分管乐器和弦乐器。而事实上我们讲过“和合文化”的那个“和”字,它甲骨文的原意,就是很多和管排列,每个和管都能吹出自己的声音,然后很多和管排在一起又能发出共鸣来,这就是音乐上的和声。这样一来,关于彤管的解释就有三种说法,一则是指毛笔,毛笔的笔管;二是指野草;三则是指的乐管,就和音乐有关。而关于彤管的训诂与争议,就变成了这首诗,到底是政治讽喻诗还是爱情诗的泾渭分明的区别所在。
我们还是先放下彤管的争议,来看一下第三段,第三个场景。我个人认为第三个场景是解答第二个场景,它是彤管之谜的关键所在。第三个场景是“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为什么说它和第二章又形成复沓章法?因为它还是姑娘送给我的东西,姑娘“自牧归”,姑娘也就是这个静女。“自牧归荑”,“牧”也就是从野外,野外采摘归来送给我。这个“归”,通为“馈赠”的“馈”,还是赠送的意思。赠送的什么呢?这个“荑”就很有意思了。“荑”,我们讲过“庄姜”之美,说她“手如柔荑”,“荑”是什么呢?“荑”是那个初生的白茅草的草叶尖,所以“手如柔荑”是形容她的白与嫩。正是这种又白又嫩的“柔荑”,所以诗人才说它“洵美且异”,就是确实美得非常的特别——特殊的美。
那么这个特殊到底是什么?或者说,它到底特殊在哪呢?事实上,这种白茅草还确实非常之特殊,说一个著名故事我们就知道了。齐桓公伐楚,其中还有一个著名的成语叫“风马牛不相及”。齐桓公九合诸侯,是“春秋五霸”之首。鲁僖公四年,齐桓公率领诸侯联军攻打楚国,楚成王的使节对齐桓公说:“您住在北方,我们住在南方,双方相距那么遥远,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这是说即使马与牛牝牡相诱,也不能相及,你闲着没事跑我们这来干啥呢?这时管仲代齐桓公回答,所谓“出师有名”,管仲最重要的一个理由就是说:“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征”。就是说,为什么打你们呢?因为你们不守规矩,你们不献贡品,导致周天子的祭祀无法完成。所谓“国之大事,唯祀与戎”,祭祀还排在最前面,你们不按时进贡贡品,导致祭祀不能完成,这罪责可大了去了。
那么这个楚国要进贡的贡品是什么呢?叫“包茅”,“包”当然就是裹束起来的,这个“茅”就是金茅草,郑国产的是白茅草,而楚国这个地方产的是“金茅草”。而这个“自牧归”这个“自牧归荑”的“荑”,正是白茅草的草叶尖。为什么白茅、金茅对祭祀那么重要呢呢?是因为白茅、金茅细嫩柔美。古人祭祀过程中,要把酒洒在这个白茅草或者金茅草上,然后看着酒一层层地过滤下去,古人认为这就像神在饮酒一样。所以因为牵扯到了祭祀,牵扯到了神性,所以那个“手如柔荑”的“荑”就不只是外在形象之美,甚至还带有一种内在的精神和信仰之美,所以“自牧归荑”这个“荑”才“洵美且异”,也就是具有一种极其特别的美。而且“自牧归荑”也揭示了一个重大信息,也就是:我们知道在早期人类生活中,尤其进入男权社会之后,在男耕女织的耕作文明产生之前,是典型的狩猎文明与采摘文明。那么在这一段时期,男子他主要的功能就是狩猎,而女子她主要的功能就是采摘,对于那些祭祀中要用到的神性物质,比如说白茅草、金茅草,其实都是由部落中最美丽的那些年青的女子们,由她们去完成采摘和收集的任务。所以这个“柔荑女”从野外采摘回来的白茅草,送给她心爱的小伙子,当然在小伙子的眼中就变得“洵美且异”。
而且爱情的力量还不止于此,小伙子说:“非汝之为美,美人之贻”。说不是那个白茅草本身,就美到那个地步,是因为那美丽的静女将其采摘来送给我,在我眼中你才美到这样无以复加的地步,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典型、最标准的借物言情的手法。虽然因为爱那个姑娘,所以有关她的一草一木,都应该变得那么美,但是如果那个姑娘不一般呢?所以她手中的一草一木也会同样的是不一般的。既然这个“自牧归荑”的“荑”——这个白茅草是这样的不一般,不仅美,而且具有神性的美。
那么那个彤管,回头来看,我个人觉得既然二三章之间有一种复沓的联系,它也就应该同样既来自生活的采摘,又同时具有神性的美,怎么说呢?就是说,首先这个彤管其实也应该是这个静女采摘之物,其次这个采摘之物虽然是自然的,甚至也有可能用于祭祀。我们知道在远古祭祀中,所谓音乐的起源,舞蹈的起源,其实都来自于祭祀。既然这个彤管长成之后可以成为一种吹奏乐器,那么它也就应该可以用于民间的祭祀。这样一来,这个彤管——第二章的彤管就和第三章的白茅草完全匹配,完全一致。如果把它解释为毛笔笔管的话则和“自牧归荑”的“荑”,也就是和白茅草之间没有任何关联。如此一来从彤管、从白茅草——从女孩子赠送给男孩子的这两样东西,回头再去看“静女”的“静”字,就别有意韵了。
我们从字源的角度分析过“静”字。其实代表着纯净、纯粹,用它来形容一个女子不仅有纯洁之意,甚至有圣洁之意。那么这个美丽圣洁的纯洁而圣洁的女子,她的任务是什么?她的任务是去野外采摘,采摘和祭祀有关的彤管、白茅草,而她把这些圣洁美丽的自然之物赠送给她心爱的爱人,那么这就在她心爱的爱人心中引发了巨大的感情波澜。甚至爱情与信仰叠加,以至于爱情成为最后的信仰,所以他才会说“彤管有炜,说怿女美”,才会说“匪汝之为美,美人之贻”。这样一来,从开始的“爱而不见,搔首踟蹰”,到最后因为爱人的出现、爱人的赠送,内心获得巨大的满足与陶醉,这样三个场景才完美地匹配在一起。
当然也有人认为,是他在等待这个静女的过程中,想起过去两个场景,这个静女赠送给他两样的东西,一个彤管,一个白茅草,这让他在“搔首踟蹰”的等待过程中产生巨大的陶醉与美感,这当然也能说得通。其实我个人认为,这三个场景先后关系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爱情本身,是那个女孩子为什么叫做“静女”?而她在那个小伙子心中的形象是何等的纯粹、纯洁、圣洁而完美。好吧,说了那么多,我也想静静,你可能会问,静静是谁?我会笑着告诉你,“静女其姝,静女其娈。彤管有炜,说怿女美。自牧归荑,洵美且异”。谁的心中没有这样一个纯洁而圣洁的静女呢?
摽有梅
—如果爱,请大声说出来
摽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
摽有梅,其实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
摽有梅,顷筐塈之。求我庶士,迨其谓之。
—《诗经·召南·摽有梅》
孤身的少男少女们总是渴望得到爱情,然而翘首等待中,我们都不能确定谁才是那个对的人。
我有个朋友,身边流连的异性一直很多,可是从大学至今他都没有谈过一次恋爱。喝茶闲聊的时候他曾向我感叹:“我愿意用一辈子的桃花运去换一个对的人。”
我不禁莞尔。我想到了曾在网上看见的一个笑话。
女生A对女生B说:“等我找到男朋友了,我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扇他一个巴掌!”
B问:“为什么?”
A说:“谁叫他那么晚出现!”
噢,原来大家都是一样的,都有一颗渴望爱情的心。不过呢,一般来说,男人在爱情面前比女人要直率得多—女孩子矜持啊!大多数女孩从小受到的教育是,要矜持,要内敛,即便遇到什么了不得的事,女孩们也都喜欢悄悄藏在心里。正所谓,女孩的心思你别猜,因为很难猜明白。
遇到喜欢的姑娘,男人敢大胆表露出来,甚至死缠烂打,软磨硬泡,不怕脸皮厚,就怕女孩不低头。所以在大学校园中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场景,男生在女生宿舍楼下大声表白,引来重重围观。可是我们几乎看不到女生这样做,这应该算是男女心态的差别吧。
《摽有梅》中,这位姑娘无疑是勇敢的。她不像一般女孩那样瞻前顾后,畏首畏尾,爱就是爱,爱就大胆说出来。看见枝头的梅子熟了,良人却还没出现,内心迫切的她忍不住唱出了这首歌。
梅子纷纷落在地上,树上还剩下七成。想追求我的小伙子,请不要耽误时辰。
梅子纷纷落在地上,树上还剩下三成。想追求我的小伙子,现在就是好时辰。
梅子纷纷落在地上,背着竹筐去拾取。想追求我的小伙子,请告诉我一声。
开篇是《诗经》惯用的起兴手法,以此衬托姑娘渴望爱的心情。梅子成熟了,时光逝去了,可是我生命中的那个他,为什么你还是迟迟没有出现?
这种迫切的心情是依次递进的,当梅子落地,树上还剩下七成的时候,姑娘渴望的是有小伙子来追求她。到了树上只剩下三成梅子的时候,她不免开始急了,追求我的小伙子,请不要再迟疑了,现在就是最好的时辰啊!直到梅子全部落下,该背着筐去拾取了,姑娘总算按捺不住了,干脆直率而言:那个小伙子,你怎么还不开口呢?
看表面意思,好像是姑娘等着小伙子追,是在等人来“求”,实际上却是她在求“人”。再勇敢的女孩,内心深处也还是会有些小小的骄傲吧,明明心里想着,却喜欢用相反的方式来表述。女孩多多少少都是有些爱面子的,若是爱上一个男生,相信大多数人会选择问对方“你喜欢我吗”,而不是直截了当告诉他“我喜欢你”。
梅子的成熟,暗喻的是青春的逝去。按照中国的气候特征,梅子成熟一般是在六月中旬到七月上旬,这段时间江南正阴雨绵绵,因而便有了“梅雨季节”说法。贺铸的“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描述的正是这时候的景象。
一向很喜欢带“梅”字的植物,无论是凌寒傲雪的梅花还是酸甜可口的梅子。在中国文化中,梅花不像桃花来得婉约浪漫,但一向被当作坚忍不拔的化身,如果说桃花胜在意境,那么梅花就胜在风骨。《摽有梅》中的这个女子的内心想必也是如梅花一般坚强吧。一直等着所爱之人的出现,想爱就敢说出来,无所谓旁人的眼光。只可惜,良人至今不知何处。
那枝头的梅子熟了,四季已经过去一半,寂寞的女子不由得感慨青春即将流逝,恼岁月无情,叹真爱无期。至于她一直没有等到良人的原因,也许是以前的她太过矜持,羞于表达;也许是高傲的她眼光太高,没有遇见喜欢的人;又或许碍于当时的文化风俗,毕竟古代男女的交往远远没有现在那么平常。但是比起封建礼教时代,先秦的民风要开放得多。
无论这位姑娘到底有没有求到她爱的人,她能够毫不遮掩地表达出来,已经是很难得了。封建礼教盛行之后,深闺中的女子只能在绣楼中消磨她们的青春,就算心中再渴望爱情,她们也不敢开这个口。比如郑光祖的《倩女离魂》,女主人公张倩女只能靠灵魂离开躯体来追随爱人。
这是个带有梦幻色彩的故事。张倩女和王文举从小指腹为婚,互相爱慕。但是张家嫌弃王文举落魄,没有考上功名,于是悔婚。王文举不得已,只好独自一人上京赴考。他离开之后,倩女思念成疾,一病不起。而卧病在床的那段时间,她的灵魂离开了躯体,追随爱人一同到了京城。二人在一起生活多年,直到王文举考上状元,带着倩女衣锦还乡,倩女的家人才恍然察觉真相。
离魂之事也只能发生在故事里,真正生活在封建礼教束缚下的女子,思嫁也好,恨嫁也罢,她们不敢做,甚至不敢言。所以,生活在《诗经》时代的女子无疑是幸福的,只要她们愿意,她们可以从筐中抓一把梅子向心仪的男子投去,且不做作地说:“若是喜欢我,千万别错过良辰!”
你是否在苦苦等待爱情?
梅子已落,青春即逝,真爱何时?若是遇见心仪之人,不要犹豫,请大胆说出来。
感谢提问,挺有意思的问题。在正式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想先引入一个我曾经看过的电视剧,因为正是这个电视剧,让我知道了这首诗,而且至今印象深刻。
《凤囚凰》相信很多人应该都看过这个电视剧,因为这部剧的女主角是我们大家所熟知的国民闺女关晓彤。那这部剧让我印象如此深刻,它主要讲的是一个什么故事?
它主要讲的是山阴公主刘楚玉原本有很多男宠,但其实最爱的只有容止一人,而她之所以有许多男宠,也是因为想让容止吃醋,这样的行为像极了现在的高中生,刚开始有了爱的萌发,但却不知道该如何表达,于是就有了这拙劣的演技。后来,刘楚玉和容止经历过许许多多的困难磨难之后,终成眷属。
之所以让我印象如此深刻,是因为古代女性给我的感觉是比较保守的,很少有能够去自主追求自己喜欢的人的事情,而刘楚玉却不一样,非常的大胆,敢于打破世俗的观念,勇于追求自己所爱,很是令人钦佩。
当然,在这美丽的故事背后,也有着与之相差一字的一首诗,名唤《凤求凰》。
《凤求凰》诗中如是写道:
有一美人兮,见之不忘。一日不见兮,思之如狂。凤飞翱翔兮,四海求凰。无奈佳人兮,不在东墙。将琴代语兮,聊写衷肠。何日见许兮,慰我彷徨。愿言配德兮,携手相将。不得与飞兮,使我沦亡。
这是一首很美的诗,它描绘了一名男子,在遇到了自己喜欢的人的时候,心神不宁、十分思念对方的场景,很好的表达了陷入爱情中的男子,因为爱而十分想表达,但却不敢表达的心思。似乎像极了我们高中时代,有的男生明明喜欢一个女孩子,却总是欺负她,这样拙劣的表达爱意的场景。
小结看《凤囚凰》这个电视剧的时候,我刚好在上高中,随后,我又知道了《凤求凰》这首令人印象深刻的诗,这首诗很美,就像我们的初恋一样,所以也正如初恋一样,令我难以忘怀。
总的来说,一方面,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总体,因为电视剧,让我知道了这首美丽的诗。另一方面,之所以有的故事或者诗句能够让我们记忆犹新,是因为它们有着振奋人心的力量。而这就像生活一样,平淡如水的生活是无趣的,我们更喜欢冒险、刺激,当然有人可能会说,生活本就是如此平淡,但我想说:人可以影响世界和创造世界,可以让自己过上想要的生活。
最后,祝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没有等待和彷徨,勇敢的追求自己想要的爱情和生活,而不是像这诗句般令人惋惜。
1 古代城市大多依水建造,也体现了古代人们对水的崇拜。2 衬托浪漫的意境。3 象征爱情的美好,以及女子的柔情。4 古时女子多做家务,少出门,只有在水边洗衣服时才能出门,所以爱情常发生在水边。
在几千年前就有了这样一部书,诗经。诗经可以说是最早的浪漫书籍,它里面所记载了300多首诗,也提到了很多男女之间的爱情故事。那么诗经里面的定情信物都有哪些呢?我们通过诗经,可以将诗经里的定情信物分为三类。
第一类就是花花草草了,在诗经中有很多诗都是描写男女定情之间是用花草来定情,最常见的就是彤管。虽然现在有人争议彤管究竟是像笛子一样的乐器还是红色的植物,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彤管在诗歌的定情信物中出场次数还是比较多的。还有花椒,因为花椒的籽比较多,所以送花椒也就意味着妇女多子,意思也就比较直接,希望能够与女方能够一起生很多孩子。还有兰草,兰草本身就是高贵的品质的象征,而互送兰草也表现出对对方的心意。在古代,第一束代表男女爱情的花是芍药,但也有人认为是牡丹,总之不管是怎样,要么只有美丽的色彩,要么只有芳香的味道,都表达了对对方美好的憧憬。第二类则为动物,在古代,食物的来源主要则是动物,那么倘若送肉食动物则表达的更加的明显,毕竟在生产力低下的时候都是男耕女织,男子负责打猎,女子负责在家里照顾内务,而且男子通过打猎表现出自己的孔武有力,能够引起女子的欢心。最后一类则是玉器一类了,在爱情中女子一般都是委婉的一方,那么她就可以通过赠送给男子玉来表明自己的心意。在诗经中表达自己的心意的信物,还有很多,以上也只是具有代表性的一些。除了常见的这几种以外,还有珍宝,果实类。虽然不是所有的定情信物都很值钱,但是里面包含了众多的心意。世界对周文王的了解主要是通过广为流传的《封神演义》。《沈峰》相当于古代科幻小说和幻想小说。故事很精彩很美好,但是不能当真,也没有人当真,因为其实里面所有的描写和表达都是中国人在明朝的面貌和思想。
周文王的生活是怎样的,尤其是他的私人生活?我们可能要去令狐安天津车祸找原始资料,相对可靠的原始资料当然是《诗经》,因为这些诗是周朝的产物。
汉族人的考证:
窈窕淑女是君子,我也是君子。
或者关于周文王的情史。
翻阅《诗经》,与周文王爱情婚姻史相关的诗词,有明显的《大雅大明》和《大雅思齐》的痕迹,指名道姓说是周代君主的婚姻,这是跑不掉的历史证据,如《王文楚宰,天作之合》《王文之母》等。爱情里会有更浪漫的情节吗?
为此,我们还得看看文章顶部《诗经》,这个几乎人人都知道。就算你没读过《关雎》,你也会知道“窈窕淑女,君子爱之交”这句话,这句话几乎成了千百年来男人择偶的标准。讲的是男女之间的爱情。这个从古至今都没有太多异议,但问题是,讲的是哪一对俊男靓女?有人说,这首诗中的男女主人公实际上是著名的周文王姬昌和他的妻子泰丝。
不是路人,而是汉代《诗经》的研究权威毛衡和毛毛。他们为《关雎》作了序,名为《诗经》,每首诗都有提示,便于读者理解。两位毛老师给出的《诗经》的解释,被历代奉为最高权威。所以他们的说法还是很有说服力的。他们认为《毛诗序》讲的是“后妃之德”。后来孔和朱,评论《诗经》的,都对此举手赞成,同样权威。
这种说法不一定正确,但至少两千多年来都被大家所接受,也算是有一定的真实性。
按照这样的理解,我们再来看看《高富帅》中的姬昌是如何追上《白付梅》中的泰斯的。“白”泰丝的娘家姓是沈氏。关于她娘家姓所在的地方有三种说法,这里就不赘述了。其一是它靠近渭河和周的领地。这样一来,就给了吉昌的小伙子一个接触太史美眉的机会。
据说3000多年前的一天,渭河边,水鸟在歌唱,姬昌老师突然遇到一位美女。当然,也许他已经观察很久了。总之,王子遇到了公主。当时美女可能在河边采水草。在这里干吗?祭祀祠堂。这位亭亭玉立,面容姣好的淑女深深地迷住了姬昌,她不由得赞叹不已。河边的姑娘是我给姬昌的好配偶,“君子好逑”,就应该这样嫁。
另一边是“白”这边是“高富帅”。为什么不直接求婚?不然的话,周文王是青,多少有点,所以直接讲就没意思了。看来他还是得单恋一段时间,才能符合含蓄缠绵委婉的审美原则。
于是,姬昌相思成疾,想着醒着睡,想着怎么去追求她心中的女神,“求之不得”,“梦之不得”。一时间,姬昌对自己没有信心,觉得女神是那么遥不可及,辗转反侧睡不着,“辗转反侧”。
在饱受相思之苦的过程中,纪昶越来越显示出自己的文采和贵族风范。他不想买花送美女,也不想约梅梅去看球赛或歌剧。他反而想开演唱会讨好她,弹竖琴,敲钟打鼓,可能还得选个大球场,邀请几个演奏嘉宾。
这可以证明追求者是贵族。如果是平民,他很可能直接跳进河里,去钓那个女孩了。他怎么可能用昂贵的编钟开演唱会?
这些场景描写和心理描写,尤其是看似单恋的心理,现代人很难联想到世家男女的爱情。王子求婚这么容易。有必要这么大费周章去害暗恋吗?我个人持怀疑态度。但是,从人性的角度来看,姬昌的婚姻不仅仅是家庭婚姻,而是他真的爱上了泰斯,有着真实的恋爱心理。这种心理和正当关系无关,贵族和平民都有这种心。《关雎》可能截取了这段心理学做了深入的描述。
这首诗没有明确的答案。我们就这么理解吧。随着时代的发展,解释会越来越广泛。有必要把吉昌和泰斯作为要素之一。
周文王已婚:
渭河上“以船为梁”的浪漫婚礼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