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有何区别?

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有何区别?,第1张

  你登陆看一下:http://cachebaiducom/cword=%CF%D6%CA%B5%3B%D6%F7%D2%E5%3B%D3%EB%3B%C0%CB%C2%FE%3B%D6%F7%D2%E5&url=http%3A//ftp%2Ehaie%2Eedu%2Ecn/RESOURCE/CZ/CZYW/YWBL/WXDJBYL/11419%5FSR%2Ehtm&b=0&a=2&user=baidu

  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历史传统 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作为文学史上两种基本的创作方法,各有特点和长处。它们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方式反映了社会生活,使得古代文学出现了许多具有不同特色、不同风格和色调的作品,丰富了文学的宝库,满足了人们多种多样的艺术欣赏的需要。

  在文学发展的历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虽是两种不同的创作方法,但却经常联系和结合在一起,而不是互不相关,更不是互相排斥、各不相容的。

  在反动的剥削阶级占统治地位的时代里,人民的进步理想和黑暗的社会现实之间是矛盾对立的,许多作家不能在生活中找到实现自己理想的社会力量和正确的道路,因而当他们反映生活的时候,往往不是偏重于暴露现实的黑暗,就是“宁肯弃现实而取幻想与梦想”①。这是形成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种不同的创作方法的社会的和历史的原因,但是,也应该看到,就历史发展的总的进程来看,理想和现实是对立统一的。即使在旧时代,黑暗的现实本身就在激起人民对美好理想的渴望,而理想又反过来引导着、鼓舞着人民参与变革现实的斗争,这种斗争又在不同程度上实现着人民的理想。没有理想,就不会有变革现实的斗争,也不可能有真正的革命实践来推动社会前进。所以,现实和理想往往在人民的革命实践中被统一起来。这就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常常联系在一起的现实根据。在旧社会里,固然有许多作家是远离人民的斗争的,但也有很多作家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人民的斗争的影响,并且用自己的作品反映了这种斗争,或者不同程度地表达了人民群众渴望改变现状的要求与愿望。文学史上,反映人民的斗争和愿望的作品,往往有不少是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不同程度地结合在一起的。我国《诗经》中的《硕鼠》、乐府民歌《孔雀东南飞》、戏曲《窦娥冤》、《牡丹亭》等,都是如此。有许多民间传说,像杨家将的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白蛇传的故事等,都具有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精神。特别是在社会革命运动高涨的时代,像欧洲文艺复兴、启蒙运动时期和资产阶级大革命的时期,或像我国“五四”时代,那时的文学,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往往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而那些被卷入革命的漩涡之中或受到革命浪潮冲击的作家们的创作,也往往是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结合起来的。俄国的普希金和后来的革命民主主义的作家们是如此,我国的鲁迅、郭沫若也是如此。

  就作家的主观方面来看,没有一个进步的作家是没有理想的。无论是屈原、李白、关汉卿、汤显祖、吴承恩,还是杜甫、白居易、孔尚任、曹雪芹等,就他们对社会的积极的、严肃的态度来看,可说都是现实主义者,从他们对理想的不倦的追求来看,又可说都是理想主义者。在创作方法上,有些作家,如前面所说,或偏重于刻划实际生活的典型画面,或着重于对理想的热情讴歌。但也有些作家,是把现实的典型图画和理想的境界熔铸在同一部作品之中的。这种结合,可能还不是有机的。但不能否认也有些作品是结合得相当好的,像《窦娥冤》和《牡丹亭》便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结合得较好的例子。在漫长的文学历史上,有许多作家和作品确实很难简单地划在现实主义或浪漫主义的范围内。正如高尔基所说,历史上有很多伟大的作家,“我们就很难完全正确他说出,——他们到底是浪漫主义者还是现实主义者?在伟大的艺术家们身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好像永远是结合在一起的”①。高尔基还进一步明确地肯定:“这种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合流的情形是我国优秀的文学突出的特征,它使得我们的文学具有那种日益明显而深刻地影响着全世界文学的独创性和力量。”②不仅高尔基的看法是如此,前面提到的席勒的《论素朴的诗与感伤的诗》一文中,也曾提到:只有素朴的诗和感伤的诗紧密结合起来,才能产生符合“真正的审美标准”的作品。①以上的例证说明,在中外的文学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某种程度的结合,不是绝无仅有的。换句话说,历史上有不少优秀的作品,往往不同程度地把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结合在一起的。当然,在多数情况下。文学作品所采取的创作方法都是有所侧重,如有的是以现实主义为主,有的是以浪漫主义为主。这种情况,与作家所处的时代、个人的生活经历、创作个性和风格有密切关系,也同他们所选取的题材与体裁有关,原因是多方面的,要作具体分析。

  文学史上这种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交错或有程度不等的结合的情况,我国古代有许多作家和评论家也做过不少的研究与探索。他们关于文学创作中的虚与实等问题的论述,对我们理解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结合很有启发。我国古代的评论家常用“虚”与“实”来表述两种不同的方法与风格,而分别以李白和杜甫作为代表。有不少杰出的作家、评论家,都认识到虚实是可以而且应该结合的,无论是李白还是杜甫,都是能虚能实,虚实结合的。明代的屠隆说:“顾诗有虚有实,有虚虚,有实实,有虚而实,有实而虚,并行错出,何可端倪!乃右实而左虚,而谓李杜优劣在虚实之辨,何与?”②可以说,作者在这里已经接触到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种不同的创作方法之间有密切联系的问题,虽然他并没有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这样的词。关于理想与现实的不可截然分割的关系,近代的王国维也曾提出过一种说法:“有造境,有与境,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然二者颇难分别。因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故也。”①

  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结合的传统之所以特别值得珍视,是因为将二者结合起来,就能更深刻、更充分、更全面地反映时代,在艺术形式上也将更加多样化,对读者也往往具有更大的艺术感染力、更强烈的鼓舞力量。关汉卿的《窦娥冤》,真实地反映了元代的黑暗现实,充分地表现了被冤屈的窦娥的满腔怨愤和正义的最后得到伸张,深深地打动了千百万读者。作者在揭示现实的时候充满了强烈的爱憎,在人物及其与现实关系的描写中渗透着理想和热情。窦娥在临刑前对“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的黑暗社会,发出了激昂的诅咒:“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在做天!”这无情的揭露,激起了人们无比的愤怒;这惊天动地的反抗的声音,更给读者以强烈的感染和巨大的鼓舞。

  我国古典文学中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交错的传统,是和文学历史一样久远的。从神话开始,经《诗经》、楚辞一直发展到近代,这一传统不断地在丰富着和发展着,而它在文学创作中的具体表现又是多种多样的。这些都还有待我们认真地加以研究、总结。这种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交错的历史传统,发展到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时代,就不能不在新的现实基础和思想基础上产生根本的变化。一九四二年以后,在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指引下产生的一些优秀的作品,像长诗《王贵与李香香》,歌剧《白毛女》,小说《暴风骤雨》等,有的革命的现实主义的倾向显著,有的革命的浪漫主义的倾向明显。有的则兼有革命的现实主义和革命的浪漫主义的特色。这正是说明:在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指引之下,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世界观武装自己的作家们,已经开始探索适应我国革命的新形势所要求的创作方法。全国解放之后,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时期。在这新的历史时期,随着社会制度的根本改变,人民群众的社会地位和精神面貌也根本改变了。他们进行劳动和建设。不再是为少数剥削阶级,而是为了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实现自己的理想。虽然在前进的道路上还有曲折,甚至会遇到严重的挫折,但曲折和挫折教育了人民,使他们更加坚定地为实现革命的理想而努力工作。因为,他们知道,每一项具体、切实的工作,都是通向伟大理想的一个阶梯。在这样的社会里,理想和现实已经不再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而是可以通过革命实践求得一致的。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实现共产主义的理想,在每一项实际工作中被逐步地实现着,并且成为鼓舞人们前进的不可缺少的力量。在这样的形势之下,人民群众的思想和精神生产力也得到了解放。几千年的私有制度强加在他们身上的精神枷锁正在被逐步地粉碎,劳动群众由于意识到自己的主人的地位,对自己的力量和革命的前途充满信心和自豪。因而表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英雄气概,在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发扬了高度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首创精神。

  我国革命的胜利,是在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和我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的毛泽东思想的领导下取得的。毛泽东思想的主要特点,是将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革命远见、革命精神结合起来,善于在实践的过程中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革命精神和科学态度结合起来解决中国革命的实际问题。毛泽东同志还强调要把不断革命论和革命发展阶段论结合起来。他坚持《***宣言》所明确指出的“***人为工人阶级的最近的目的和利益而斗争,但是他们在当前的运动中同时代表运动的未来”①的精神,教导我们从事任何革命工作必须把宏伟理想和当前的实际斗争结合起来,既不忘记今天,又要看到明天,今天为明天开辟道路,而明天又是今天的革命发展的必然结果。这种思想是一切工作的指导,也是文学工作的指导。毛泽东同志正是从上述的思想出发,根据我国文学发展的历史经验和“五四”以来我国革命文学的创作经验,根据解放以后社会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形势和革命文艺创作的实践经验,同时又吸取了国际无产阶级文学的先进经验,于一九五八年提出了革命的现实主义和革命的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

  革命的现实主义和革命的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的基本要求 提倡革命的现实主义和革命的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是为了“把文学艺术中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这两种艺术方法辩证地统一起来,以便更有利于表现我们今天的时代,有利于全面地吸取文学艺术遗产中的一切优良传统,有利于更好地发挥作家、艺术家不同的个性和风格”①。

  那么,革命的现实主义和革命的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有哪些基本要求呢?

  首先,革命的现实主义和革命的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要求作家在创作中自觉地把理想与现实统一起来。所谓革命的浪漫主义,实际上也就是革命的理想主义。可以说,把革命的理想和客观的现实有机地统一起来,是革命的现实主义和革命的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的基本特征。它要求作家既要从现实生活出发,又要站在一定的理想高度去认识和概括生活,即从现实的革命发展中表现理想,把革命理想溶化于现实主义的描写之中。优秀作家的创作总有一定的理想作指导,但对过去的作家来说,理想与现实往往较难统一,因而反映在一些作家的创作中,理想往往具有乌托邦的色彩。同时,在剥削阶级占统治地位的社会里,人民的革命理想往往受到压抑和摧残,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得到实现。这也影响到理想与现实的统一。而在社会主义社会里,理想和现实在矛盾斗争中可以得到统一,无产阶级作家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指导下,具有共产主义的理想,能够从现实生活的发展中揭示其本质和发展趋向,能够把对丰富多采而又错综复杂的现实生活的描绘,同展示人民群众改造旧世界、建设新世界的崇高理想有机地统一起来。毛泽东同志的革命诗词七律《长征》、《忆秦娥·娄山关》、《念奴娇·昆仑》、《蝶恋花·答李淑一》等,就是革命的现实主义和革命的浪漫主义相结合的作品。在这些诗词中,诗人把对现实的形象描绘同崇高的革命理想的抒发水乳交融地结合在一起,产生了一种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鼓舞、激励人的力量。在小说《创业史》中,由于作者是站在无产阶级的理想高度来描写互相合作时期农村的现实生活的,因而能在深刻地描写现实的革命发展的同时揭示生活的发展趋势。作者在描写蛤蟆滩上发生的这场革命的风云时,形象而又充分地展示出农业集体化的不可抗拒的力量和生命力,使读者深深感受到农业集体化的光辉前景是当时农村矛盾斗争的必然趋向。

  我们说革命的现实主义和革命的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要求把表现理想和反映现实结合起来,把揭示生活的内在矛盾和表现矛盾斗争的前景结合起来,这是因为革命理想只有通过生活矛盾的内在发展才能得到更好的表现。它不是游离于生活之外的一种东西,而是生活发展的必然结果,是鼓舞人民群众斗争、推动生活前进的巨大力量。我们不需要在生活画面之外,再去外加一个理想,而是通过生活的革命发展的真实描写,反映出理想的光芒和实现这种理想的途径。对于无产阶级来说,生活中的各种矛盾和困难,不但不需要回避,相反的需要勇敢地加以揭示。因为只有面对现实,脚踏实地,兢兢业业地解决现实生活中的一个个矛盾,战胜一个个困难,理想的境界才能逐步地实现。事实上,也只有这样的作品才是真实的,使人信服的,能培养读者不怕困难,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品质。如果离开生活真实,回避矛盾,粉饰现实,把生活写成一点曲折和困难都没有,把理想变成廉价的豪言壮语,其结果只能造成创作上的说大话、说空话、说假后的恶劣风气,这对于文学创作和广大读者来说,都是十分有害的。反之,如果只写矛盾和困难,看不到生活的光明前景,也就缺乏激励和鼓舞读者的力量。

  总之,革命的现实主义与革命的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必须坚持从现实生活出发,同时又不是简单地做生活的记录员;以革命的现实主义为基础,以革命的浪漫主义为主导,把对现实的生动描绘同对理想的揭示有机地统一起来,就是这一创作方法的基本要求。

  其次,革命的现实主义和革命的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要求作家努力表现新的时代和新的人物,批判反动、落后的势力和各种消极现象。每个时代、每个阶级都要求文学表现自己时代的英雄,塑造处于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本阶级的代表人物,在这方面,过去文学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经验。但是,无论是过去的现实主义文学或浪漫主义文学,由于客观历史条件的限制和阶级的局限,它们中的英雄人物,与时代、与集体、与群众常常处于不可调和的矛盾之中。而在社会主义社会里,情形就不同了,个人与集体、英雄与群众是可以而且应该统一的。社会主义制度为个性的全面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天地;而真正的英雄也都来自群众之中。新的人物的出现向作家提出了新的要求:正确地表现一代新人,反映处于现实的矛盾斗争中的新的人物,通过歌颂新的时代、新的人物,来展示无产阶级的革命理想和历史发展的趋向。

  无产阶级的英雄,是集体主义的英雄,他们从群众中产生,在党的教育下成长,又成为党的坚强战士和群众的领导或骨干。他们把党和群众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并终生为此而奋斗。他们虚心向群众学习,倾听群众的意见,又善于集中群众的智慧,推动革命事业的前进。他们尽管也有思想矛盾,也有缺点,甚至会犯错误,但他们对于党和人民的赤胆忠心,他们那种闻过则喜、有过则改的坦白无私的性格,他们那种联系群众、平易近人的作风和对周围群众的真诚的爱,使他们取得了群众的信任,成为群众爱戴的领袖,能够带动群众一起前进。这样的人物,今天已经无需作家凭空来创造,他们活跃在实际生活之中。他们身上闪耀着共产主义理想的光辉,成为推动时代前进的先进力量。这样的新人和资产阶级宣扬的那种高踞于群众之上的个人主义“英雄”,那种性格分裂的人物没有任何共同之处。当然,歌颂我们时代的英雄人物,并不是要求作家脱离现实生活去写天生的“圣人”,写十全十美、高大完美的英雄,写没有任何缺点、没有成长发展过程的纯粹的“完人”。这种人物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对于无产阶级作家来说,运用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就是要正确地表现英雄和群众的关系,真实地描写我们时代的英雄人物的斗争历程和精神面貌,以及他们鲜明而多样的个性。在这方面,《红岩》等反映革命先烈的斗争的作品,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那么,是否可以运用革命的现实主义和革命的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来批判旧世界,批判今天世界上存在的反动势力和反面人物,包括社会主义社会里的落后、反动势力和一切消极的现象呢?毫无疑义,这不但可以,而且是必须的。毛泽东同志说:“一切危害人民群众的黑暗势力必须暴露之,一切人民群众的革命斗争必须歌颂之,这就是革命文艺家的基本任务。”①在社会主义时代,革命的文学家、艺术家不仅可以运用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来歌颂新的时代、新的人物,而且也可以用它来暴露和批判反动、落后的势力和一切消极的现象,这是社会主义时代文艺家的基本任务。当然,这里有两种不同性质的暴露与批判:一种是对人民的敌人、社会主义的敌人的,一种是对人民内部的错误、缺点和一切落后、消极现象的批判。性质不同,态度、方法和分寸也应该有所不同。我们决不能以对待敌人的态度和方法来对待人民内部的问题。运用两结合的创作方法来写暴露与批判性的题材,同样可以发挥无产阶级文艺的打击敌人与教育人民的积极作用。

  第三,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要求文学作品实现倾向性与真实性的统一。在阶级社会里,一切文学艺术都程度不同地、自觉或不自觉地表现出一定的思想(或政治)倾向性。只不过有的作品表现得明显突出,有的作品表现得并不那么明显罢了。这是因为作家的政治立场、观点和态度,总要直接间接地在自己的创作中表现出来,不表现是不可能的。同时,文学艺术通过形象反映生活,它与生活之间就有一个反映得是否真实的问题。或是反映出生活的某些本质方面,具有一定的真实性;或是歪曲了现实生活,没有真实性。过去时代成功的文学作品,总是深刻地反映了生活的某些本质方面,其思想倾向应当说是好的,但是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有的作品虽然反映了生活的某些本质方面,但作品中表现出来的作者的主观思想感情却不完全正确,有些甚至是错误的,有的作品虽然倾向是好的,但缺乏真实生动的形象,缺乏浓厚的生活气息,这种作品的倾向性和真实性也不能说是完全统一的。至于那些反动的作家,他们所代表的利益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相违背,同历史发展规律相违背,同客观存在的实际相违背,所以他们的作品的政治倾向性与真实性是无法统一的。而无产阶级政治是阶级的政治,群众的政治,代表了千百万群众的利益,作家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进行创作,能够深刻认识和反映千百万群众的革命实践和客观生活发展的规律,使作品的思想(或政治)倾向性与真实性达到统一。

  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要求把作品的倾向性与真实性辩证地统一起来。因为,进步的、革命的倾向可以促使作家更真实地反映生活,面对于生活的真实表现又使革命的倾向性更有说服力。任何把革命的倾向性与真实性对立起来的说法都是错误的。

  以上是革命的现实主义和革命的浪漫主义相结合创作方法的基本要求。与历史上任何创作方法一样,它是在实践中产主的,也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完善、丰富和发展。

  提倡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需要全面地继承我国文学历史上优秀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传统,并加以革新和创造,求得更新更高的发展,使之适合于表现新的时代和新的社会生活。在这方面还有许多工作要做。要充分研究我国现实主义的文学传统和浪漫主义的文学传统,总结过去优秀的作家结合地运用或参差地运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成就和经验。在我国悠久的文学发展史上,既有光辉的现实主义的文学传统,也有灿烂的浪漫主义的文学传统,并且也不乏将这两种方法结合起来运用的成功范例。鼓励作家运用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进行创作,有利于更系统、更全面地继承我国民族的文学遗产和文学传统,从中吸取丰富的养料,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创造出更光辉的社会主义新文学。

  革命的现实主义和革命的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也为更好地发挥作家的创作个性和风格开辟了宽广的道路和广阔的天地。它有利于把政治方向的一致性和文学形式、风格和题材的多样性辩证地统一起来。革命的现实主义和革命的浪漫主义相结合,既有利于更好地贯彻文艺为工农兵、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又有利于更好地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使二者在创作实践中得到统一。这一创作方法还有利于鼓舞作家在文学传统的全面批判和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多方面和多种途径的推陈出新,发挥作家们的积极性和独创性,并由此使社会主义的新文学更进一步地臻于优美动人、丰富多采、风格多样。作家们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世界观指导之下。可以根据个人的特长和喜爱,探索多种多样的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结合起来的途径。在具体的创作中,每个作家都完全可以发挥个人的独创性,积极地为造成我国社会主义文学的多姿多采、万紫千红的繁荣局面而努力。

现实主义(realistic )

现实主义既是一种世界观,也是一种包含了各种现实主义者理论和观点借以产生、发展的一套假定的研究范式现实主义首先是一种长期存在的哲学传统和世界观现实主义作为一种世界观,是建立在它对道德进步和人类能力的悲观主义认识基础上的现实主义者把历史看作是循环的而不是进步的,他们对于人类是否有能力克服反复出现的冲突,建立持久的合作与和平深表怀疑现实主义世界观更多看到的是人类本性中的恶,以及人类经验中周而复始的悲剧现实主义的这些哲学观点在修昔底德、霍布斯、马基雅维利的著作中就有了强烈的反映

浪漫主义(Romanticism)

这个词起源于中世纪法语中的Romance(意思是“传奇”或“小说”)一词,“罗曼蒂克”一词也由此音译而

来浪漫主义是文艺的基本创作方法之一,与现实主义同为文学艺术上的两大主要思潮作为创作方法,浪

漫主义在反映客观现实上侧重从主观内心世界出发,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

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浪漫主义的创作倾向由来已久,早在人类的文学艺术处于口头创作时期

,一些作品就不同程度地带有浪漫主义的因素和特色但这时的浪漫主义既未形成思潮,更不是自觉为人们

掌握的创作方法浪漫主义作为一种主要文艺思潮,从18世纪后半叶至19世纪上半叶盛行于欧洲并表现于

文化和艺术的各个部门

现代主义(Modernism )

20世纪以来具有前卫特色、与传统文艺分道扬镳的各种美术流派和思潮,又称现代派古典主义

(Le Classicisme)

17世纪流行在西欧、特别是法国的一种文学思潮因为它在文艺理论和创作实践上以古希腊、罗马文学

为典范,而被称为“古典主义”在法国,从17世纪初年至1660年左右,是古典主义逐步形成的阶段,主要表现为古典主义文学语言的定型和各种文学作品体裁的确立诗人马莱伯和语法家沃日拉等在这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

沃日拉采用宫廷与贵族阶层的用语,摒弃平民大众的口语,制订正规法语的规范古典主义的文学语言,就是这种正规法语,而不是平民的语言1634年,诗人梅莱在他的悲剧中首次贯彻严格的“三一律”,要求剧情限制在同一件事,发生在同一天(24小时内)和同一地点古典主义悲剧作家基本上都遵照“三一律”写作古典主义第一阶段的代表作家有高乃依和帕斯卡尔等从1660至1688年是古典主义文学最繁荣的时期,代表作家有拉辛、 莫里哀、 拉封丹、博叙埃和布瓦洛等从1688-1715年,是古典主义盛极而衰的时期,代

表作家是拉布吕耶尔、圣西门和费讷隆等人

浪漫主义文学的特征主要有4个:

①强烈的主观色彩,偏爱表现主观思想,注重抒发个人的感受和体验。重主观,轻客观和重自我 表现,轻客观模仿。

②喜欢描写和歌颂大自然。(尤为突出)作者们喜欢将自己的理解人物置身于纯朴宁静的大自然中,衬托现实社会的丑恶及自身理解的美好。

③重视民间文学。想象比较丰富、感情真挚、表达自由、语言朴素自然。

④注重艺术效果:异国情调、对比、夸张、人物形象的超凡性。

现实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是:①反映生活的真实性;②强烈的暴露性和批判性;③人道主义思想;④描写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

浪漫主义文学和现实主义文学的区别:

(1)在背景上, 浪漫主义文学产生于18世纪末至19世纪30年代,反映了社会各阶层对启蒙思想家提出的“理性王国”感到失望,而现实主义文学产生于19世纪30年代至20世纪初,它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的复杂化和尖锐化发展。

(2)前者追求新的理想,深入发掘人类的感情世界,塑造出鲜明的人物形象;后者强调真实具体地描写现实生活,着力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3)在文学风格上,前者具有想象力丰富的构想和跌宕起伏的戏剧情节;后者以长篇小说为主要形式,使长篇小说创作空前繁荣。

2.现代主义文学与现实主义文学的区别:

(1)从产生和繁盛的时间来看,现实主义文学在西方由来已久,从19世纪30年代起成为文学的主流。现代主义文学兴起于19世纪晚期,20世纪二三十年代达到繁盛时期。

(2)从兴起的社会根源来看,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是由于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日益显露,社会问题日益突出而出现的。现代主义文学的发展是由于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经济危机、世界大战等社会问题使人们对资本主义产生了恐惧,从而使他们迷茫、痛苦,找不到出路。

(3)从创作特点来看,现实主义文学强调真实,具体地描写现实生活,详细分析人类行为相互冲突的趋势,再现特殊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现代主义文学是一种流派纷呈、风格各异的多元化文学,其特点是集中表现自我,在艺术手法上反传统。

1都是欧洲兴起的

浪漫主义19世纪,现代主义20世纪

2都经过了轰轰烈烈的运动

浪漫主义与新古典主义斗争良久

现代主义则与之前几乎所有的美术传统相抗争

3都是由一个社会思潮在美术史上的表现(思潮还表现在了文学、音乐、戏剧等艺术形式)

浪漫主义思潮;现代主义思潮。

4都有一定的反传统精神

浪漫主义美术反对古典主义,较之古典主义种色彩而轻素描,重感性而轻理性。

而现代主义则是对传统美术了事出彻底决裂的态度,否定古典传统美术的造型方法以及相应的美学准字,强调艺术语言与自我表现得独立性价值。

自己整理出来的,有不足之处还望多多包涵,呵呵

现代主义

Modernism

20世纪初以后西方各个反传统的文学流派、思潮的统称。现代主义文学深受康德、尼采、威廉·詹姆斯、弗洛伊德、柏格森、荣格等人的哲学、心理学理论的影响。现代主义在思想内容方面的最大特征,是在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然(包括大自然、人性和物质世界)和人与自我4种关系上表现出来的尖锐矛盾和畸形脱节,以及由之产生的精神创伤和变态心理,悲观绝望的情绪和虚无主义的思想。现代主义强调表现内心的生活、心理的真实或现实;认为艺术是表现,是创造,不是再现,更不是模仿;主张内容即是形式,形式即是内容,离开了形式无所谓内容。现代主义的重要创作手法之一是自由联想。在艺术风格上,广泛运用意象比喻、不同文体、标点符号甚至拼写方法和排列形式来暗示人物在某一瞬间的感觉、印象和精神状态;作品结构变化突兀、层次繁多;故事情节似有若无,怪诞荒谬;人物形象扑朔迷离,违背常情常理。许多西方学者认为,20世纪70年代以后,现代主义已经逐渐被后现代主义所取代。

现代主义主要包括未来主义、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表现主义、意识流小说、荒诞派戏剧、黑色幽默、存在主义、法国新小说派等文学流派。

后现代主义

Post Modernism

20世纪50年代以后欧美各国继现代主义之后前卫美术思潮的总称。又称后现代派。其含义无明确界定。后现代主义的艺术中心在美国纽约。抽象表现主义将超现实主义倡导的表现潜意识的创作理论加以发挥,并赋予画家的主体的行动,开辟了后现代主义的先河。之后出现的色面绘画、硬边抽象和后色彩性抽象的共同特征在于强调色彩作为独立艺术语言的美学价值。严格说来,真正的后现代主义始于波普艺术,它将象征消费文明和机械文明的废物、影像加以堆砌和集合,以示现代城市文明的种种性格、特征和内涵。法国的新具象主义也是一种,通过一定媒介和行为,对当代现实进行批评和反省,以及自我反省。新达达主义又是一种,它将达达主义对传统文明的挑战和戏弄的行为变为对这些行为的赞美。波普艺术以新奇、活泼、性感的手段来刺激大众的注意力,同时向实际生活渗透而产生综合艺术,最早的综合艺术制作者为R劳申伯格和J琼斯。与此同时又出现最少派艺术——注意标准化、规格化,毫无个性,其中雕塑抛弃台座,反叛传统风格。并排斥艺术的一切再现的特征,以单一几何形态或几个单一形体的连续来形成作品。60年代,环境艺术流行,旨在制造空间、支配空间,以整个环境作为作品,消灭平面与立体的差异,使可观与触摸、视觉与听觉的界限消失。与环境艺术几乎同时,产生了偶发艺术,类似戏剧的一种表演艺术。以后又出现适当处理大自然的大地艺术(或称地景艺术)。这些派别均对客观事物采取冷漠的态度。

概括说来,50年代以后出现的后现代主义的特征如下:①企图突破审美范畴,打破艺术与生活的界限。②从传统艺术、现代派艺术的形态学范畴转向方法论,用艺术来表达多种思维方式。③从强调主观感情到转向客观世界。④对个性和风格的漠视或敌视。⑤漠视作品的独特性,忽视原作的价值,注重作品的复数性和大量生产。⑥从对工业、机械社会的反感到与工业机械的结合。⑦主张艺术平民化,大量适用大众传播媒介。

后现代主义表面看来是对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的艺术思潮和流派的否定,但细加研究,理论上则与前期的思潮、流派相通,故有人认为它们是将二战前人们所熟知的观念重新加以选择和估价,使其一部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重新发展。

浪漫主义

浪漫主义Romanticism

文艺的基本创作方法之一,与现实主义同为文学艺术上的两大主要思潮。作为创作方法,浪漫主义在反映客观现实上侧重从主观内心世界出发,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浪漫主义的创作倾向由来已久,早在人类的文学艺术处于口头创作时期,一些作品就不同程度地带有浪漫主义的因素和特色。但这时的浪漫主义既未形成思潮,更不是自觉为人们掌握的创作方法。浪漫主义作为一种主要文艺思潮,从18世纪后半叶至19世纪上半叶盛行于欧洲并表现于文化和艺术的各个部门。

浪漫主义运动

浪漫主义运动是法国大革命、欧洲民主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高涨时期的产物。它反映了资产阶级上升时期对个性解放的要求,是政治上对封建领主和基督教会联合统治的反抗,也是文艺上对法国新古典主义的反抗。

启蒙运动在政治上为法国革命作了思想准备,在文艺上也为欧洲各国浪漫主义运动作了思想准备。但是,法国革命胜利后所确立的资产阶级专政和资本主义社会秩序,却宣告了启蒙运动理想的破灭。“和启蒙学者的华美约言比起来,由‘理性的胜利’建立起来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竟是一幅令人极度失望的讽刺画。”(恩格斯)席卷欧洲的浪漫主义运动,正是当时社会各阶层对法国革命的后果以及启蒙思想家提出的“理性王国”普遍感到失望的一种反映。

浪漫主义的起源

浪漫主义(Romanticism)是十八世纪晚期,十九世纪前半期盛行于法国,他是一个全欧洲性的内容广泛的思想文化运动,但直到20世纪仍余韵不散。法国浪漫主义主要体现在绘画、雕刻、小说和戏剧领域;英国浪漫主义主要体现于诗歌、历史画和风景画领域;德国浪漫主义则在音乐、诗歌和绘画领域皆有体现。

浪漫主义宗旨与“理”相对立,主要特征注重个人感情的表达,形式较少拘束且自由奔放。浪漫主义手法则通过幻想或复古等手段超越现实。法语的浪漫一词意味着感情丰富、多情善感。

文艺思潮兴起

浪漫主义作为欧洲文学中的一种文艺思潮,产生于十八世纪末到十九世纪初的资产阶级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高涨的年代。它在政治上反对封建专制,在艺术上与古典主义相对立,属于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的一种意识形态。

“浪漫主义”这一术语,是由“浪漫的”(Romantic,罗曼蒂克)这个形容词演化而成的。而“浪漫的”这个形容词又是从法国的“罗曼司”(Romatic,即“传奇”或“小说”)转化过来的。据现有资料证明,一六五四年英国人才第一次使用“浪漫的”这一词语,大直是“传奇般的”、 “幻想的”、“不真实的”,其中明显地包含着贬意的否定性的内涵。到了十八世纪,这个词语才逐渐转变为肯定性的褒义词,它被用来评价作品,并获得"宜人的忧郁"这样一种附加的含义。

十八世纪末年,随着浪漫主义思潮在欧洲文坛的勃兴,浪漫主义这一术语就用得非常流行了,并且在一七九八年法兰酉学别的创作方法的名称。

欧洲的浪漫主义思潮,是在人们对启蒙运动“理性王国”的失望,对资产阶级革命中的“自由、平等、博爱”口号的幻灭和对资本主义社会秩序的不满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当时的现实,正如恩格斯所指出:“和启蒙学者的华美约言比起来,由‘理性的胜利’建立起来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竟是一幅令人极度失望的讽刺画。”当时的作家都对现实不满,企图寻求解决社会矛盾的途径。但由于作家所持的阶级立场和政治态度不同,因而浪漫主义思潮中就形成两种对立的流派,即积极浪漫主义和消极浪漫主义。前者是进步的潮流,它引导人们向前看,后者属反动的逆流,它引导人们往后看。这种区别,实质上是对当时法国大革命和启蒙运动的两种截然不同的反响。

积极浪漫主义作家,敢于正视现实,批判社会的黑暗,矛头针对封建贵族,反对资本主义社会中残存的封建因素,同时对资产阶级本身所造成的种种罪恶现象也有所揭露,因而充满反抗、战斗的激情,寄理想于未来,向往新的美好生活,有的赞成空想社会主义。代麦作家有英国的拜伦,雪莱,法国的雨果、乔治·桑,德国的海涅,俄国的昔希金(早期),波兰的密茨凯维支以及匈牙利的裴多菲等等。他们的生活实践和艺术实践,都是同当时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与各国的民族解放运动联系在一起的,大多数作家是这些民族解放运动的积极参加者。

消极浪漫主义者则不然。他们不能正视社会现实的尖锐矛盾,采取消极逃避的态度,他们的思想是同那个被推翻了的封建贵族阶级的思想意识相联系的。他们从对抗资产阶级单命运动出发,反对现状,留恋过去,美化中世纪的宗法制,幻想从古老的封建社会中去寻找精神上的安慰与寄托。消极浪漫主义的出现,。实际上是被打倒的封建贵族阶级没落的思想情绪在文学上的反映。代表作家有德国的史雷格尔兄弟,即奥·史雷格尔和弗·史雷格尔,诺瓦里斯,法国的夏多布里昂,拉马丁·维尼,俄国有茹科夫斯基,英国有华兹华斯、柯勒律治,骚塞,等等。

浪漫主义思潮的兴盛衰落,是由各国历史条件的特点所决定的。作为一种成型的文艺思潮它首先产生在德国。由于当时德国容克贵族势力猖獗,资产阶级软弱无力,因而消极浪漫主义得势,积极浪漫主义发展迟缓。只有海涅登上文坛之后,积极浪漫主义在德国才有所起色。

法国的浪漫主义思潮,犹如大海的波涛,气势磅礴,蔚为壮观,来势迅猛,激烈异常。它的产生与发展是与封建贵族的复辟和资产阶级的反复辟斗争分不开的。浪漫主义首先从古典主义设置的种种障碍中冲杀出来,历经短兵相接的搏斗,一举获胜。继而在漫浪主义内部角返相争,积极浪漫主义者组织了包括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在内的广泛的统一战线,打败了消极浪漫主义。在十九世纪二十年代以前,消极浪漫主义称王称霸,二十年代末到三十年代初,由于资产阶级在政治上的胜利,积极浪漫主义骤然兴起.并取得了主导的地位。

在俄国,浪漫主义的发展是较迟的。它在十九世纪初期才形成为一种流派。其中积极浪漫主义与俄国十二月党人运动紧密联系在一起,在贵族革命中起过显著的进步作用。代表作家有早期的普希金,雷列耶夫等。

浪漫主义思潮发展得最完备,最规范,最有成就的当推英国。英国的浪漫主义运动与其他国家相比,具有下列一些特色;首先,英国的浪漫主义没有形成大规模的文学运动,它是由少数作家自由活动的形式出现的。其次,英国的浪漫主义源远流长,犹如小河流水,潺潺不断,历时达一百五十年之久。早在十八世纪末,从威廉·布莱克(1757--1827)和农民诗人罗伯特·朋斯(1759--1796)等人的诗篇中,就吐露出浪漫主义的苗头,以十九世纪二十年代拜伦、雪莱的诗作为高潮,直到十九世纪末维多利亚女王(在位1837--1901)执政的时代,依然还可以从丁尼生、罗伯特·勃朗宁和他的夫人伊丽莎白·巴雷特·勃朗宁等人的诗歌中,看到浪漫主义的余声。再次,英国的浪漫主义明显地分为对立的两大派别。消极浪漫主义先于积极浪漫主义登上文艺舞台,主要代麦是华兹华斯、柯勒律治,骚塞,与之相对立的,就是以拜伦,雪莱、济慈为代表的积极浪漫主义者。

浪漫主义艺术

浪漫主义画派

十九世纪初叶,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兴起于法国画坛的一个艺术流派。这一画派摆脱了当时学院派和古典主义的羁绊,偏重于发挥艺术家自己的想象和创造,创作题材取自现实生活,中世纪传说和文学名著(如莎士比亚、但丁、歌德、拜伦的作品)等,有一定的进步性。代表作品有籍里柯的《梅杜萨之筏》、德拉克洛瓦的《自由***民》。画面色彩热烈,笔触奔放,富有运动感。

浪漫主义音乐、文学

浪漫主义在艺术上的兴起,最早见于十八世纪的文学作品中,这些作品将一切个人的感情、趣味和才能表现得淋漓尽致。在音乐方面,浪漫主义作曲家强烈地表现出自己的癖好,这与受形式支配的古典主义格格不入。古典主义音乐象线条一样鲜明;而浪漫主义音乐则偏重于色彩和感情,并含有许多主观、空想的因素。

然而,这只是原则上的区别,要想在不同的创作风格之间,譬如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之间,按照那些讲究条理的音乐史家的愿望划一道泾渭分明的界线,从来不是那么容易的。简单地下定义行不通,这些定义总是因为忽视了很多非常重要的因素而过于简单化。

例如,假使断言古典主义音乐是客观的,浪漫主义音乐是主观的,那么岂不是说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在某种程度上像电脑一样,从不创作反映自己个人感情的作品了?这显然是非常荒谬的。同样地,如果说浪漫主义作曲家“摆脱”了传统形式的原则,那么这实际上就是否定了他们在继续使用这些形式,甚至在未必可能的场合下使用古典形式。

例如威尔第就用赋格曲式结束他的喜歌剧《法尔斯塔夫》。另外还需明确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这两种风格曾经共存了一段时期,重要的浪漫主义歌剧作曲家、德国理想主义者韦伯就先贝多芬一年逝世,舒伯特的死也仅比贝多芬晚一年。可是,在这两种乐派之间实际上又存在着我们很容易把握的区别,这些区别大多是源于非音乐的原因。到浪漫主义时期,作曲家在社会上的地位已有根本的改变,他们已不再是一个城市、宫廷或教堂的雇员。

贝多芬也只是赢得了某种程度上的真正独立,因为不管那些贵人们多么慷慨地让他自行其是,他的大部分生计仍维系于贵族的庇护。而现在,理论上说作曲家完全是他自己的主人,实际上也就是大众的仆人。

为了满足大众的需要,各种各样的音乐会社团和音乐节网络迅速地发展起来。如果一个作曲家,比如门德尔松,能为这个众多的占统治地位的中等阶层提供他们所喜闻乐听的音乐,他就是成功的;反之,如果他忽视时代的审美观,只为自己或他理想中的后代创作,那么他在公众的心目中就必然是个“怪里怪气”的孤僻艺术家。这一类作曲家常以为他们是出类拔萃的杰出人物,是未来艺术的预言者。

“艺术家”一词的使用不是没有意义的,因为整个十九世纪的作曲家都这样看待自己。他们这样称谓自己很有理由,因为一旦摆脱了私人的庇护,投身到社会中去,他们便开始和文学作家等富于创造精神的同行有了接触。

事实上,韦伯、舒曼、柏辽兹除了作曲还写过一些有关音乐的书,而瓦格纳不仅自己写剧本,还写出了许多关于音乐、戏剧和哲学的著作和论文,真难以想象他何以还有时间创作出那么多的乐曲来。这新的一代作曲家对弥漫在社会上的各种新思想有着浓厚的兴趣,不管是科学的、民族的、还是艺术的。最重要的是,他们对文学的陶醉到了如痴如狂的程度。他们的前辈仅满足于用器乐表达纯粹的音乐思想,浪漫主义音乐家则致力于让音乐在表达的广度上与语言并驾齐驱。

当然,给歌词谱曲一直是作曲家们的实践之一,可是当时流行的是用器乐表达或描绘一种特定的场面,甚至讲述一个故事。这起始于贝多芬的同代人韦伯,后来又被李斯特、理查德·施特劳斯发展为描述性的交响诗。

十九世纪上半叶,自然的、乡村的浪漫主义文学转变为幻想的、比生活更加广阔的浪漫主义文学,分别以简·奥斯汀的《傲慢与偏见》(1813年)和艾米莉·勃朗特的《呼啸山庄》(1847年)为代表。这两部英国小说有天壤之别,这种区别在沃尔特·佩特(W·Pater)给浪漫主义下的定义中可以得到概括,他认为浪漫主义是“给美添上了怪诞的色彩”。

因此,毫不奇怪,浪漫主义音乐在很大程度上同样表现了一种奇异的超自然的东西,如柏辽兹在他1830年所作的《幻想交响曲》中所表现的那样。作曲家们很快就对周围的大自然发生了新的兴趣,这种自然已经不是贝多芬《田园》中的那种简单的自然,而是大写的“自然”,一种因为他们超脱于芸芸众生才与他们有着特殊联系的力量。不管是文学还是音乐,浪漫主义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十分强调单个的人,而不是那种作为社会的一分子、被仔细地划入某个阶层而根本无法摆脱其束缚的人。

因此,对独立个性的重视使作曲家们有意识地追求个人的特点,有时成了自我主义。这样,他们离那些因为循规蹈矩而压抑了自己部分创造才能的古典主义作曲家就越来越远了。

想用寥寥数语概括浪漫主义音乐的特点,其结果非常容易使读者误以为浪漫主义作曲家都是放浪形骸之徒。虽然他们中间有人确有行为出轨的时候,但是总地来说,他们有足够的自控能力使自由不致逾越界限。他们当中大多数人仍继续运用传统的交响曲、奏鸣曲、四重奏等形式,虽然在这些形式里出现了与莫扎特不同、会使他的审美观受到侵害的新东西需要记住的是,审美的好恶总是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因此这一代认为“过分”的行为在下一代眼里却是规范,昨天的“顽皮的孩子”,逐渐长成为今日受尊重的“老伯伯”。[注:法国诗人戈蒂耶早年参加浪漫主义运动时被称为“顽皮的孩子”、“老伯伯”则是英国人对曾经担任首相的政治家格莱斯的尊称]。浪漫主义运动内部也一直存在两个不同的流派,一个是以柏辽兹、李斯特、瓦格纳为代表的激进派,另一个是以门德尔松、勃拉姆斯、布鲁克纳为代表的保守派。研究早期浪漫主义可以说明分裂是怎样产生的,也可以把那些重要性在管弦乐曲的作曲家(门德尔松、柏辽兹)和那些重要性在其他方面的作曲家(如歌曲方面的舒伯特、歌曲与钢琴曲方面的舒曼、歌剧方面的韦伯)区别开来。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322638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3
下一篇2023-08-1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