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法新社报道,当地时间2013年12月29日,俄罗斯南部伏尔加格勒火车站发生自杀性爆炸,已造成至少18人死亡,数十人受伤。
中新网12月30日电,据俄新网当29日报道,俄罗斯侦查委员会发言人弗拉基米尔·马尔金透露,伏尔加格勒火车站爆炸事故已经造成15人死亡,其中9名遇难者的身份已经被确认。爆炸现场还发现了一枚未爆炸的榴弹。
马尔金说:在现场检查期间发现了一枚未爆炸的F1榴弹。爆炸技术专家在现场销毁了这枚榴弹。他还透露,据最新消息,火车站发生爆炸事件已导致15人死亡。
马尔金透露,伏尔加格勒火车站爆炸事件中9名死者的身份已经确定。他说:目前已经确定了9名死者的身份。其中6名男子和3名女子。
他还说,15名死者中有一人是在医院重伤不治身亡,伤员人数为30多人。
此次爆炸发生在29日13时许,该火车站入口处的金属安检通道门前一不明装置发生剧烈爆炸,调查人员初步推测,这一爆炸物是由一名女性恐怖自杀式袭击者所携带。当局已按照恐怖主义行为、非法贩运武器等罪对此刑事立案。
火车站一带已全线禁止通行。
俄新社2013年12月29日消息,俄罗斯侦查委员会发言人弗拉基米尔·马尔金29日向媒体透露,伏尔加格勒火车站爆炸现场还发现了一枚未爆炸的榴弹。
马尔金说:“在现场检查期间发现了一枚未爆炸的F1榴弹。爆炸技术专家在现场销毁了这枚榴弹”。
他还透露,伏尔加格勒火车站发生爆炸事件已导致15人死亡。他说:“据最新消息,死亡人数为15人”。
据此前报道,俄罗斯南部城市伏尔加格勒火车站2013年12月29日遭遇自杀炸弹袭击,造成至少15人死亡,30多人受伤。这是三年来在俄发生的最严重恐怖袭击,被怀疑是车臣“黑寡妇”所为。
女性自杀式袭击者在俄罗斯通常被称为“黑寡妇”,她们先前多次制造袭击。2013年10月21日,伏尔加格勒发生自杀式爆炸造成6人死亡,袭击者是来自俄达吉斯坦共和国的一名女子,29日发生在伏尔加格勒火车站的爆炸同样由女恐怖分子实施,这让“黑寡妇”再次浮出水面。“黑寡妇”一词出现在十多年前,她们平常蒙黑色头巾、穿黑色长袍。俄媒称其为“黑寡妇”,她们中不少人是车臣战争中遭俄军击毙分离分子的遗孀或姐妹。她们曾多次制造袭击,2010年3月,女性自杀式袭击者对莫斯科两个地铁站发动爆炸袭击,致死至少35人,致伤120多人;她们还涉嫌2004年炸毁两架客机,致死大约90人。
据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理查德·佩普统计,2000年6月“黑寡妇”袭击到2013年10月21日伏尔加格勒客车爆炸案,“女人弹”共致死847人。
2004年8月,一名“黑寡妇”在莫斯科里加地铁站附近引爆,造成10人死亡。警方证实这名女子身上的炸弹是由其他恐怖分子引爆的。
俄新社告知,越来越多证据显示战争创伤是“黑寡妇”袭击的次要因素,主要因素是恐怖组织教唆和安排。“黑寡妇”制造的几桩大型袭击案让人们怀疑她们是否系自愿充当“人弹”。
◆峥嵘岁月
1941年6月22日,纳粹德国发动入侵苏联的巴巴罗萨行动,号称世界第-坦克大国和第一装甲列车大国的苏联没有挡住敌人的进攻,大批军用装备被德军缴获。德军非常欣赏苏联人的装甲列车设计,他们发现,红军的标准装甲列车包括4节运兵车厢、4节有旋转炮塔的火力支援车厢、2节高射炮车厢和1个装甲机车头;各车厢均可通过装甲舱口进入,而这些舱口盖都是密封的,观察哨和所有窗口均有装甲板保护。机车头有1根传声管用来通话,传声管由橡皮管和金属管组成,装甲列车的指挥官、机械师、各独立车厢的指挥官和射手间通过它进行内部联系,列车与外界的联系则依靠指挥塔中的无线电台。苏军装甲列车上普遍安装的是ZIS-2/3型野战炮、M1938型122毫米榴弹炮和7.62毫米捷格加廖夫机枪等。德军后来在克里米亚半岛作战时,缴获的苏军新式装甲列车上安装了T-34/76坦克的炮塔。值得一提的是,苏军装甲列车每个车厢内都有机车蒸汽供暖系统,增强了土兵冬季作战的舒适性。
苏联军事专家是这样评价装甲列车的:装甲列车的最大优点是行驶速度快,即便是面临敌人地面和空中打击,装甲列车在1天内也能行驶约500千米,而且-般轻兵器和炮弹破片无法穿透其装甲,因此,这种列车能够与敌人近距离交战,车载的至少4门火炮和8-12挺机枪可以形成强大的火力,而且还有防空能力和运载步兵的能力。
装甲列车的缺点是,无法离开铁轨作战,只要铁轨有一点小的损坏就能使列车失去机动能力。与其他武器相比,装甲列车对后勤支援的依赖性要大得多。列车要不断加水,每天都要补充煤,而且还必须要清理锅炉。
不过,苏联还是认为,他们的装甲列车在二战中十分圆满地完成了历史使命,在战争第一阶段保卫铁路枢纽的战斗中起了重要的作用。其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第56号列车曾将来势汹汹的德军坦克和摩托化步兵阻挡于基辅城外,第72号列车曾辗转于明斯克、布里扬斯克、莫斯科、列宁格勒、斯大林格勒等多处作战;伊利亚.穆罗梅茨号列车战斗行程达2500千米,一直打到法兰克福,曾击落敌机7架,击毁敌装甲列车1列和7门火炮;乌兹别克斯坦号列车一直打到勃兰登堡。1945年,苏联国防委员会主席约瑟夫.斯大林前往波茨坦参加三巨头会议时,他赴会的座驾既非战舰又非飞机,而是由8列装甲列车车厢组成的豪华武装列车。
◆特种防空装甲列车
虽然苏军在二战初期十分强调装甲列车的作用,但在战场上德军坦克部队已显示出极大的优越性,德军坦克在装甲防护和火炮威力上大大超过了装甲列车的水平。尽管装甲列车的劣势已暴露出来,但战争初期苏军处境困难,不得不在一些战斗中仍使用装甲列车,并在一些装甲列车上加装四联装马克沁机枪或一些特殊的组合防空武器,包括T-34坦克炮塔、高射炮和火箭炮(即苏联人所称的喀秋莎)等,这使它具备了相对强大的火力。这种装甲列车被称作特种防空列车。
苏联陆军《红星报》曾报道,布尔什维克号防空装甲列车,从1942年1月到战争结束共行驶了1.3万千米,击落德机30架,这辆装甲列车既装有轻型和中型加农炮,还装有用于防空的超重型高射炮。
◆铁道炮
1917年后服役的俄国装甲列车归类为铁道炮,其中的1辆是1920年服役的阿塔曼.楚尔金号,它除了列车本身外,车上还装有1辆4轮驱动的装甲车辆。装甲车辆上装有1门大口径、长身管加农炮。这种装甲车辆是否属于列车的一部分从照片上无法判知,但有一项创新,那就是列车上装备有系留气球,乘坐在气球上的观察员能侦察方圆20千米内的地形,向地面部队提供矫正弹道和指示地面目标的信息。
从20世纪20年代中期起,苏联设计师开始致力于开发新的铁道炮。1927年,工程师杜捷尔斯基开始着手将巡洋舰伊兹梅尔号上著名的356毫米加农炮移植到装甲列车上。根据杜捷尔斯基的建议,一个专门负责铁道炮研制的设计局于1930年成立。苏联当时建造的铁道炮均采用现成的舰用火炮,口径有130毫米(最大射程23.5千米)、152毫米(最大射程30.8千米)、180毫米(最大射程37.8千米)和356毫米(最大射程31.2千米)。建造铁道炮计划的目的是与现有的或将要建造的碉堡和海岸火炮配合,守卫苏联漫长的国境线。由于铁道炮必须与海军舰艇协同作战,因此,波罗的海舰队首先装备了铁道炮,然后是远东舰队。不过,到二战爆发前,苏联的这些铁道炮在数量上远未达到预期目标。
苏联第一列新型铁道炮安装1门356毫米加农炮,其车体重达340吨。1932年首批2个铁道炮兵连(各装备3列铁道炮)开始在太平洋沿岸驻守。不久以后,苏联又开始设计出能够在远距离击沉敌舰的180毫米铁道炮和305毫米口径的铁道炮。到二战开战前夕,苏联拥有11个铁道炮兵连,共37列铁道炮。与此同时,苏联的设计师们还研制出了一种203.2毫米榴弹炮,这种炮装在轨道车辆上,并由火车头拖曳,其他国家从未见到过有此类武备。
根据计划,在德军入侵时,岸炮、铁道炮和海军舰炮在反击纳粹德军的入侵中相互配合为地面作战提供火力支援。为此,苏军开始大量部署舰炮、岸炮和铁道炮。驻守在列宁格勒的波罗的海舰队最早有4个重型铁道炮兵连,1941年8月后又紧急生产了70门铁道炮,组建成29个炮兵连。同时,波罗的海舰队武库中的100毫米、130毫米和152毫米炮以及原准备装在新造舰艇上的火炮都被安装在列车上与其他火炮一起参加战斗。实战证明,铁道炮在炮弹威力和射程上均大大超过了野战火炮。
虽然铁路系统经常被炸毁而且还要花很多时间来伪装车体,但在列宁格勒保卫战中,铁道炮仍为地面部队提供了强大的火力支援。苏军利用列宁格勒市内和市郊密集的铁路网以及新建造的炮兵火力点,使铁道炮能出其不意地移动到敌人后方或其指挥部、预备队、火力据点等目标发动攻击或为己方部队提供火力支援。据苏联方面统计,在1942-1943年这段时间内,在列宁格勒作战的铁道炮共发射了14.4万发炮弹。
为这些铁道炮提供弹道校正的是空军的一个特殊的中队以及第3飞艇营,他们装备了一些系留气球,观察兵在气球上可对战线后方的敌军重要目标进行定位。
在战争后期,曾参加列宁格勒保卫战的铁道炮加入到反攻德军的行列中,它们的任务是摧毁特定的目标。1944年,苏军在铁道炮的协助下摧毁了位于维堡的德军工事,并在立陶宛梅尔附近压制住了德军火力阵地。有2个铁道炮兵团(其中1个团装备10门180毫米、9门130毫米和12门152毫米铁道炮,另1个团装备17门130毫米铁道炮)后来一直在苏联沿海地区服役。1945年4月有数个炮兵连参加了攻占柯尼斯堡和皮劳的战役,它们在野战炮无法达到的射程上,对德军工事进行了猛烈炮击。从1943年12月到1945年5月共有6个营的62门口径从130毫米至180毫米的铁道炮与陆军部队一同参加了战斗。在837次作战中,这些铁道炮共发射了15028发炮弹,击沉船只8艘,击毁运输火车7列,击伤5列,并摧毁了21座敌军要塞的防御工事。
战后,苏联铁道炮便销声匿迹了,只有在苏联海军博物馆中才能找到一些有关铁道炮的和模型。但至少有1辆铁道炮完好无损地保留下来了并公开展出,这辆停在塞瓦斯托波尔火车站的铁道炮装1门152毫米加农炮,有可旋转的炮架和炮塔。
◆铁道装甲汽车
1917年后,苏军在对装甲列车大规模使用过程中发现,他们急需一种机动性好的小型装甲铁道车辆,用来执行各种通信、支援和侦察任务。于是,苏军进行了大量试验,让汽车用轮辋在铁道上行驶。在苏联内战中就使用了1辆装1门加农炮和3挺机枪的加福特-普季洛夫铁道装甲汽车。在苏联红军铁道炮部队重组过程中,计划为每支铁道炮部队都配备侦察和通信用的铁道装甲汽车。苏军采用的BA-20轻型装甲汽车和BA-6及BA-10重型装甲汽车,车轮可随时更换成铁道用或公路用的车轮。德军在1941年缴获了大量这种型号的装甲汽车。
BA-20Shd(Shd是俄文铁道的缩写)、BA-20ShdPU(装有外部电台天线)和BA-6/10装甲汽车外部携带的备用车轮更换起来十分繁琐,于是,苏军开始试验在车辆的前、后装上专门用于铁道行驶的折叠式轮轴,原来的车轮不动,汽车靠前后车轮在铁道上行驶。这种利用倾斜车轴上的小型导向轮使常规汽车在铁轨上行驶的技术,到二战后仍为苏联大量使用。
经过实战,苏军期望能拥有一种既具有装甲列车优点又具有装甲汽车优点的新型车辆。一方面,车体要与铁道装甲汽车尺寸相同,另一方面,火力和作战效能又要和装甲列车相同,但不一定需要那么大的车体。20世纪30年代末,列宁格勒基洛夫工厂开发了一种摩托装甲汽车(简称MBW)。这种车辆采用了不少T-28中型坦克的部件,尤其是武器和驱动系统。MBW的外观特征是车辆前端有3对车轮,支撑着车辆上部的T-28坦克炮塔。该车除了有5挺并列机枪外,两侧还有2座活动式马克沁机枪塔。76.2毫米主炮弹药基数365发,并列机枪弹夹145个(子弹10962发),马克沁机枪弹夹48个(子弹共22000发)。该车还装有简易火控系统,即在炮塔上安装了PT-1型坦克潜望镜和TOD型远距观测仪。后者既可电动操作亦可手动。
全车有装甲覆盖,两侧的装甲厚16-20毫米,有10度倾角;车顶装甲厚20毫米,舱门厚10毫米:炮塔装甲厚20毫米。MBW指挥官位于中间的炮塔内。后部2个炮塔也可分别安装1挺并列机枪用于防空。
该车的动力装置为功率294千瓦的M17-T汽油机,可使重约80吨的MBW最大速度达120千米/小时。该车可载重120吨。外部通信则由71-TK-1电台提供,而内部的联络则依靠6台电话。除此以外,该车还装备一套强大的信号灯系统。
战争初期,MBW只装备坦克和机械化部队司令部直属的装甲列车营。据苏联的一些资料透露,有一些MBW装上了T-34坦克的炮塔和V-2柴油机。有1辆MBW被作为技术样车保留了下来,这辆车装有T-28的炮塔和T-34的76.2毫米主炮,现在无法判断这种混合式的武器配置是设计时的初衷还是后来改装的结果。
值得注意的是,在战争中铁道装甲车辆也曾装备过其他各型坦克的炮塔。有一张照片就显示一辆装甲列车装备有T-26坦克的炮塔和主炮(口径45毫米)。
目前现存的铁道装甲车辆除模型和那辆停在塞瓦斯托波尔的铁道炮外,还有1辆保存在莫斯科陆军博物馆的装甲列车,虽然这辆列车是用许多辆残破的装甲列车的部件拼成,但它却逼真地再现了昔日铁道战神的风采。
民国时期的著名才女林徽因,她兼通文理,在建筑学和文学创作上都显露出惊人的才华,其中她设计的吉林西站被称世人称赞为最文艺的火车站。
林徽因设计的吉林西站火车站,也可看作是林徽因为纪念与梁思成之间的爱意而作。吉林西站由林徽因设计、梁思成审定,建成于1928年,是东北地区第一条中国人自建铁路的火车站。
吉林西站从之前的吉海铁路总站、八百垅站、黄旗屯站,再到1985年改名为现在的吉林西站。吉林西站作为中西合璧的建筑物,它既有中国传统建筑的底蕴,又有西方现代建筑的风格,堪称我国近代建筑史上的杰作之一。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吉林车站的主体建筑是方石结构,屋顶是折型木结构,外挂琉璃瓦,外形被设计成钟塔的样子,这就是典型的哥特式建筑外观。其外部建筑都是在琉璃壁画的铺成下进行的墙体装饰。钟塔的高度设计离地面有29米高,塔内设计回旋式的木制阶梯,登上塔台后可一览无余整个车站的风光。站舍坐北朝南,造型如雄狮伏卧,狮尾被巧妙地设计成钟塔。整座建筑造型奇特,寓意不凡,耐人寻味,作为站舍建筑,它在国内是独一无二的。作为中西合璧的建筑物,它既富含中国传统建筑的底蕴,又有西方现代建筑的风格,堪称我国近代建筑史上的杰作之一。
让人由衷赞叹不已的是,一百年前的设计者林徽因是有着怎样的才情得以设计出如此叹为观止的建筑。
如今的吉林西站已经成为了众多影视剧的取景地点,也正因为它浓厚的文艺才情才吸引了更多的人驻足赏析。从吉林西站我们看到的是设计者在绵绵爱意下构建的美好建筑情怀,在经百年风霜洗礼下依旧熠熠生辉夺目。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