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王堆汉墓古尸是指1972年湖南省长沙市东郊一座汉朝墓葬的横空出世。有人把它誉为汉民族的地下文化宝库,西方人称之为东方的“庞贝城”。尽管地下文物不断面世,但马王堆的文化光芒依然丝毫不减,它在诸多领域的“独一无二”使它成为当之无愧的国之瑰宝 !
历史价值
考古规格史无前例,共和国总理5次批示侯良,省博物馆专家,马王堆汉墓发掘负责人。已经82岁高龄的他仍然坚持每周两次在博物馆作义务讲解员。在休息室里,他与记者谈起马王堆汉墓的发掘时现出一脸自豪:迄今为止,国内可能没有哪个考古项目享受这样的“待遇”:周恩来、李先念、华国锋等国家***亲自批示,直接指导发掘和保护,而周总理的批示达5次之多。
1972年初,马王堆出土千年不朽女尸的消息传开后,各方群众争相要求参观。当时的省革委会作出了布置陈列、立即开放的决定。于是,来不及清理登记文物,做好保护工作。女尸等出土文物就于1972年5月22日对外开放了。一下子,每天数万人涌入博物馆,外地群众也赶来长沙看新奇。有一次,侯良看到吓人的场面:各种大小货车、拖拉机等从烈士公园的南门排到了西门。博物馆每天有80名警察、200名民兵维持秩序,还是捉襟见肘。开放的第一天,陈列室的大门就被挤坏了,一位妇女还受了伤。这个情况经由新华社记者写的内参反映给了国务院。周总理当时因病住院,他看到报告
马王堆墓主人辛追夫人复原像
后严厉批示:“湖南军区挖出,不报告省委,更未报告国务院。出土尸身和衣着、帛文还有其他文物非变质不可……必须立即采取办法,将尸身转到冰窖,消毒、防腐,加以化工处理。这是可以向群众说得通的。非当机立断不可。”
接到周总理指示后,尸体被深夜转移到了湖南医学院。
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后,女尸、丝织品、漆木器、帛书等大量文物需要保护场馆。二号、三号墓又即将发掘。湖南向国家计委呈送了建设库房和二、三号墓发掘方案。
周总理接到报告后当天做了批示,确定考古发掘项目方案框架,拨出专项经费20万元。
按照总理的指示,成立了一个“豪华”的项目组——由当时的湖南省委书记李振军担任项目组组长,国家文物局局长王冶秋、现代考古学权威夏鼐、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黄家驷等担任副组长。
之后,周总理就马王堆的发掘保护等问题又先后作出三次批示。
为了让马王堆汉墓得到很好的保护和利用,项目组集合了全国相关领域的顶尖力量参与发掘保护研究和新闻宣传。参与的单位有国家文物局、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上海市科技组、中国科学院生物化学研究所、中央新闻纪录**制片厂、八一**制片厂、人民画报社等,省内则有包括地质、气象、微生物、化工等科研单位以及新华社湖南分社、湖南日报社等新闻单位。如此规格和规模,恐怕也是中国考古史上的新纪录。
帛画金乌
1 背景
马王堆汉墓位于长沙市芙蓉区浏阳河旁的马王堆乡,共有三座,分别是西汉初期长沙国丞相、轪侯利苍(2 号墓
部分帛画
墓主)及其妻辛追(1号墓墓主)、儿利豨(3号墓墓主)的家族墓,其出土文物现已全部移入湖南省博物馆内。马王堆1、3号墓都出土有“T”字形的旌幡类帛画,据墓中所出的随葬器物的列表——“遣册”竹简可知,它的正式名称叫做“非衣。
1号墓非衣的画面内容传统观点认为是包含了天界、人间、地下三个部分的内容,非衣帛画应该是自上而下分段描绘了天(上天)、人(人间)、水(水界)三界的景象。居于帛画“T”字形横段部分描绘的是上天的景象,其正中是一位躯干为人、仅足部为蛇形的女神,有学者认为这便是女娲娘娘。女神两侧共有五鹤仰首张嘴鸣叫,帛画横段的右上部有内栖乌鸦的一轮红日,其下火焰型的树杈上有八个小太阳。与红日对应的画面左上方是一弯新月,其上有玉兔、蟾蜍,乌鸦和玉兔正是所谓“东乌西兔”的写照。月下还有一女子正仰身擎托着弯月作“飞天”状,应该就是传说中的“嫦娥”了。在人躯蛇足女神正下方有两个骑兽怪物和一只悬铎,其上有两鹤欲衔铎顶,铎下是有两人拱手对坐的天门,天门抱框上有虎豹攀援其上看守,天门之上左右两侧各有呈倒“S”型的卧龙。反映人间部分的竖向中段,在华盖和有翼鸟(有学者认为是鸱鸮)之下是一位拄杖的老妇人,应该就是墓的主人辛追。在祭祀用的有鼎、壶等盛着贡品之下便是水界,其左右两边各有一只鸱龟,鸱都站在龟背上,由龟载负着爬行。上述1号墓T型非衣帛画所描绘的上天中,一轮红日中的乌鸦就是学术界常说的“金乌”,也是该文要研究的重点对象。
2 何谓金乌
在出现金乌之前,古代最早对日中神禽称谓为踆乌、三足乌和赤乌。《淮南子·精神训》载:
手稿帛画部分
“日中有踆乌,而月中有蟾蜍。”东汉高诱注云:“踆,犹‘蹲’也,谓三足乌。”晋代学者郭璞(276~324)也有注释说“中有三足乌”。从图像上看,这只蹲居在帛画红日中的乌鸦,其外围是金光闪烁的“朱辉”,故有“金乌”一词的称谓是比较恰当的。而文献中古代是把金乌直接指代为太阳的,如韩愈在《李花赠张十一署》有:“金乌海底初飞来,朱辉散射青霞开”;《西游记·第七十二回》中也有:“太阳星原贞有十,后被羿善开弓,射落九乌坠地,止存金乌一星,乃太阳之真火也。”
3扶桑神树
远古神话传说中的十日,每天早晨轮流从东方的扶桑神树上由乌载着升起,由东向西移动,《山海经·海外东经》有云:“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齿北,居
手稿部分帛画
水中,有大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山海经·大荒东经》也说“汤谷上有扶木”,这里“扶木”即“扶桑”。也就是说太阳是从东边地下的汤谷诞生出来,然后登上扶桑树,再由乌驮着西行,最后栖息在若木上。所谓若木,在《山海经·大荒北经》中有:“大荒之中,有衡石山、九阴山、灰(原作泂,据宋本改)野之山,上有赤树,青叶,赤华,名曰若木。”郭璞注云:“生昆仑西,附西极,其华光赤,下照地。”《淮南子·地形训》也称:“若木在建木西,末有十日,其华照下地”。据《山海经·海内经》的记载,若木的所在是涌出若水的地方,如《山海经·海内经》:“南海之外,黑水青水之间,有木名曰若木,若水出焉。”这样就给我们描绘了这样的景象:上天的东边是汤谷和扶桑,西边是若木和若水,这充分表达了先人对日出日落现象的观察和想象。[7](见图3)扶桑或若木神树应该是先人所认为的能沟通天、地的撑天大柱,是象征宇宙中心的神树。而神树上的十日一旦并出,会不利于人类的生活和生产,于是便又产生了“后羿射日”的神话。
医学价值编辑
东方睡美人为世界医学提供无双范本
彭隆祥,湘雅医学院教授,马王堆女尸解剖主刀人。在湘雅医学院宿舍中,彭教授搬出了他
文物(4张)
当年留下的珍贵资料,为记者讲述了当年新闻背后的故事:
马王堆里尽国宝,而一号墓主人辛追又是宝中之宝。保存千年以上的古尸,以前有过,但那是木乃伊,是事先处理成的干尸。而墓主人辛追创造了世界纪录,是保存2000余年而不腐的湿尸,而且形态完整,皮肤保持弹性,部分关节还可弯曲。这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奇迹。
但是,马王堆发掘初始,人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并不清晰。有人甚至觉得只要保存出土的帛书、器物等文物,尸体应予弃置。博物馆打电话向当时国务院图博口负责人王冶秋请示。王冶秋说:2000多年的古尸不腐,这是世界奇迹。一定要保护好。
后来周总理作出进一步批示,对古尸进行解剖研究。
彭隆祥回忆说:因为这个任务的特殊性,中央领导高度关注。大家都感到很大的压力,我当时还年轻,但有了一定的经验积累,所以就自告奋勇担当了主刀人。这一刀下去开创了我国医学史上古代病理学研究的先河。专家们给2000年前的老妇人作出了精细的诊断:她生前患有多种疾病:严重冠心病、全身多处动脉粥样硬化。总胆管内有一块蚕豆大的胆结石,肝管内也有一块黄豆大的结石。食道和胃、大小肠内有甜瓜子138颗半,说明她是在吃过甜瓜后引发胆绞痛,反射性引起冠状动脉痉挛,由此导致急性心肌缺血而猝死。
通过解剖分析,许多发现填补了医学领域的空白。
在老太太身上发现了血吸虫卵,这种病原来医学上称为日本血吸虫病,因日本学者发现而得名,最早援引的病例是1904年的。这一下印证了我国早期医药著作《内经》、《千金药方》中对血吸虫病的论断,把时间提早了2000年。彭隆祥教授告诉记者,老太太身上都是宝贝。她在营养学方面也给我们很多启示,例如,老太太肉食过多,营养过剩,引起很多心血管疾病。
彭隆祥教授还提到一个细节,马王堆女尸出土后引起全世界科学界的强烈关注。他们称辛追为“东方睡美人”,希望参与到女尸的科研中来。其中还有两个专家提出要一根或者半根古尸的头发。中国方面没有同意:我们自己研究,不让外国人插手。
文化价值
几辈子也研究不完的
辛追夫人蜡像复原图
马王堆汉墓一共出土了各类文物数千件。因为保存完好,极尽精细繁缛,锦绣灿烂,充分展示了西汉时中国人民的智慧。喻燕姣是省博物馆马王堆汉墓研究第一业务主管。她说,光马王堆的帛书就够研究的。当时的外国人说,以前总听说中国很古老,怎么个古老法不知道。看了马王堆出土的东西后明白了。
马王堆所展示的一切让人们感到新奇、震惊,比如说,一般人心目中的西汉初期的社会状态是司马迁在史记中描述的中央政府实行“休养生息”,全国上下非常节俭。但是从长沙王家的奢侈情况看来,事实也未尽然。王侯贵族家还是充分“享受了生活”的。
马王堆出土文物种类繁多,涉及到政治、历史、医药、地理、天文、文学、艺术、哲学等方面,很多是开创性的发现。比如以前人们不知道汉服是什么样,文艺作品特别是电视**中出现了很多差错。香港著名导演李翰祥在看过马王堆的文物展览后说,原来汉代服饰是这样的,以后我拍**就要按这个搞。
喻燕姣告诉记者,简帛文字,大约25万字、计50余篇简书帛书文章。是马王堆发掘以来最完整最权威的释读版本。简帛文字记载的内容相当多刷新了历史,司马迁的《史记》中也没能涉及。帛书中有老子《道德经》的最古老的版本。《五星占》通过肉眼测算出金星的会合周期为5844天,与紫金山天文台测算出的时间只差048天。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四篇古佚书《经法》、《十六经》、《称》和《道原》让失传已久的“黄帝四经”重现天下。
喻燕姣说:马王堆在文化上的独有性和丰富性使一门专门的学科在学术界成立——马王堆学。参与研究者已形成了一支庞大的队伍,其中国内外学者就多达2500余人。据不完全统计,迄今共出版了关于马王堆汉墓研究的人文、自然科学著作有270余种,论文达3200多篇。马王堆发掘已经过去30多年,但是,对其全面研究是我们几辈子也难以完成的事情。随着人们认识能力的提高,马王堆必将还有更多的文化成果贡献于人类。
艺术价值
薄如空、轻若无
素纱禅衣是世界上现存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制作工艺最精、最轻薄的一件衣服。相传唐代的时候,有个阿拉伯商人在广州拜见一位官员。他突然发现这位官员身上有一颗黑痣居然透过薄薄的衣服显露了出来。正当他目瞪口呆的时候,官员问他:“您为何盯着我的胸口呢”阿拉伯商人忙回答:“哦,我在惊奇为什么透过双层衣服还能看见您胸口的一颗黑痣。”官员听后大笑了起来,拉开衣服让商人看个仔细。原来他穿的衣服不止两层,而是五层!
素纱禅衣
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两件素纱禅(单)衣,是一件知名度很高的文物。一件重48克,另一件重49克,不足一两。如重48克的禅衣,长16米,交领、右衽、直裾式,袖较宽。两袖通长195米,腰宽048米,除去较厚重的衣领、衣袖、衣襟缘边的绢,
素纱襌衣(6张)
其重量只有20多克。正如古人形容的“轻纱薄如空”,“薄如蝉翼,轻若烟雾”,出于二千多年前的汉墓,不能不令人惊叹!其质地及纺织技术都让现代人称奇。
这件素纱禅现藏于湖南省博物馆中,禅衣用纱料制成,因无颜色,没有衬里,出土谴册称其为素纱禅衣。
纱,是中国古代丝绸中出现得最早的一种,它是由单经单纬丝交织而成的一种方孔平纹织物,其经密度一般每厘米为58根至64根,纬密度每厘米为40根至50根纱。密度稀疏,孔眼充满织物的表面,因而质地轻薄,古人形容“轻纱薄如空”、“举之若无”,一点都不夸张。
上乘的纱料,以蚕丝纤度匀细见长。素纱禅衣每平方米纱料仅重154克,并非因其织物的孔眼大,空隙多,而是纱料的旦数小,丝纤度细。丝织学上对织物的蚕丝纤度有一个专用计量单位,叫旦(全称:旦尼儿),每九千米长的单丝重一克,就是一旦。旦数越小,则丝纤度越细。经测定,素纱禅衣的蚕丝纤度只有102至113旦,而如今生产的高级丝织物还有14旦,足见汉代缫纺蚕丝技术的高度发展。它反映了当时高超的织造工艺技术,为国内所仅有,它是西汉纱织水平的代表作,更是楚汉文化的骄傲。
素纱禅衣轻薄而透明,如何穿着呢?《诗经·郑风·丰》:“衣锦衣,裳锦裳。”多数学者认为贵为丞相夫人的辛追欲露华丽外衣纹饰,因此在色彩艳丽的锦袍外面罩上一层轻薄透明的襌衣,使锦衣纹饰若隐若现,朦朦胧胧,不仅增强了衣饰的层次感,更衬托出锦衣的华美与尊贵。有着轻柔和飘逸质感的纱衣,穿在女子身上,迎风而立,徐步而行,飘然若飞,极现女性的柔美。
马王堆三座汉墓共出土珍贵文物3000多件,绝大多数保存完好。其中五百多件各种漆器,制作精致,纹饰华丽,光泽如新。珍贵的是一号墓的大量丝织品,保护完好。品种众多,有绢、绮、罗、纱、锦等。
一、素纱襌衣
素纱襌衣是我国考古工作者du于1972年在长沙马王堆汉墓发掘出的一件文物,是西汉时期纺织技术巅峰时期的作品,为国家一级文物。产地为西汉陈留郡襄邑县(今河南省睢县)。
素纱襌衣(襌,也写作褝,音dān,《说文解字》:衣而无里,谓之襌。是单衣的意思。经常被误写为“禅”,1972年在中国湖南省长沙马王堆汉墓 一号墓出土,国家一级文物,现藏于湖南省博物馆。
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素纱襌(单)衣,衣长128厘米,通袖长190厘米,由上衣和下裳两部分构成。交领、右衽(rèn)、直裾。面料为素纱,缘为几何纹绒圈锦。素纱丝缕极细,共用料约26平方米,重仅49克,还不到一两。是世界上最轻的素纱襌衣和最早的印花织物。可谓“薄如蝉翼”、“轻若烟雾”, 且色彩鲜艳,纹饰绚丽。它代表了西汉初养蚕、这件素纱襌衣中,襌衣用纱料制成,因无颜色,没有衬里,出土谴册称其为素纱襌衣。
二、T型帛画
马王堆一号墓T型帛画,西汉帛画。出殡时张举的一种铭旌。长205厘米,上端宽92厘米,制作精美、色彩鲜艳、线条流畅,充分反映了汉初绘画艺术的风格和成就,而且以神话与现实、想象与写实交织而成的诡异绚烂场景为构图,极具文化内涵,为我国现存最早的描写西汉当时现实生活的大型作品。1972~1974年先后出土于湖南省长沙市马王堆1、3号汉墓。帛画共5幅,其中1号墓1幅,3号墓4幅,创作时间为汉文帝时期,是迄今发现的汉代最早的独幅绘画作品。
帛画覆盖在一号墓即辛追墓的内棺上,呈T字形,长205厘米,上部宽92厘米,下部宽477厘米,制作精美、色彩鲜艳,画面上中下三部分分别表现了天上、人间与地下的场景,体现了西汉初年的神仙方术思想,学者认为帛画的作用是接引死者走向天国。T型帛画是国内已知画面最大、保存最完整、艺术性最强的汉代彩绘帛画。马王堆汉墓陈列一直是湖南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不过,因为保存难度较大,陈列中的T型帛画直到2003年才首次亮相展厅。T型帛画无疑是国内已知画面最大、保存最完整、艺术性最强的汉代彩绘帛画。1972年湖南长沙马王堆1号幕出土。现藏于:湖南省博物馆。
马王堆汉墓古尸
马王堆汉墓古尸是指1972年湖南省长沙市东郊一座汉朝下葬墓地中发现的一具女尸。是长沙国丞相利苍的妻子,有人把它誉为中华民族的地下文化宝库,西方人称之为东方的“庞贝城”。
马王堆汉墓古尸素有“东方睡美人”之称,她为世界医学提供无双范本, 文化贡献巨大,几辈子也研究不完。1972年长沙市东郊五里碑附近有一处土丘,相传为五代十国时楚王马殷的墓地,故称“马王堆”。
此处有两座面积相当、顶部呈圆状的土冢,传说是长沙王刘发安葬母亲唐氏(生母)和程氏二姬之处,故称“双女冢”。
身高154厘米,重343公斤。一号墓出土。这具女尸在2100多年前是长沙国丞相车大侯利苍的夫人,名叫辛追。出土时外形完整,全身润泽,肌肉柔软而有弹性,内脏器官完整。解剖表明,死者患有冠心病及动脉硬化等。胃中发现甜瓜子,大概是吃了甜瓜后突发急病死去的,年龄约50岁。此尸保存时间之长,程度之完好,在世界尸体保存记录中十分罕见。它与木乃伊、泥炭鞣尸和尸。
马王堆汉墓
马王堆汉墓在湖南长沙市东郊五里牌,为一马鞍开土堆,封土堆高10余米,直径30米左右。原来以为是五代楚王马殷的墓葬,1972-1974年相继发掘,先后出土3座西汉墓葬。据考证,这是西汉初期诸侯家族墓地。其墓葬结构非常宏伟复杂,其中一、三号墓棺椁葬具保存完好。一号墓由墓顶至椁室深达20米。椁室构筑在墓坑底部,由三椁(处椁、中椁、内椁)、三棺(外棺、中棺、内棺),以及垫木所组成。
木棺四周及其上部填塞木炭,厚30-40厘米,约1万余斤。木炭外面又用白膏泥填塞封固,厚度达60-130厘米。棺内女尸一具,保存十分完整,为国内所仅见。随葬物品非常丰富,达3000余件,有丝织品、帛书、帛画、漆器、陶器、竹简、竹木器、木桶、农畜产品、中草药等。
其中覆盖在内棺上的一幅彩绘帛画,花纹鲜艳,色彩绚丽,画面内容想象丰富,是中国现存2100 多年前的丝织品绘声绘画珍品。根据漆器款识、封泥、印章等推断,一号墓为汉侯利苍之妻,二号墓为利苍本人,三号墓是利苍之子。3座墓葬的时间相距20多年。又据考证,侯系汉惠帝二年(公元前193年)封,四年(公元前191年)即废。
马王堆汉墓的发掘,对我国的历史和科学研究均有巨大价值,其出土文物异常珍贵。如从三号墓中出土的帛书《五十二病方》,经考证,比《黄帝内经》(成书于春秋战国时代)可能还要早,书中记载了52种疾病,还提到了100多种疾病的名称,共载方280多个,所用药物计240多个。这是我国现在所能看到的最早的方剂。《五十二病方》的发现,补充了《内经》以前临广西壮族自治区医学的内容,是一份非常珍贵的医学遗产。出土文物后移至湖南省博物馆陈列,三号墓坑则仍保留原样,以供中外游人参观游览。
马王堆是西汉初期长沙国丞相轪侯利仓及其家属的墓葬,位于湖南省长沙市东郊。长沙为汉长沙国首府临湘县所在地。该墓地曾被讹传为五代十国时楚王马殷的墓地,故称马王堆,又曾被附会为长沙王刘发埋葬其母程、唐二姬的双女。
马王堆汉墓古尸素有东方睡美人之称,她为世界医学提供无双范本,文化贡献巨大,几辈子也研究不完。1972年长沙市东郊五里碑附近有一处土丘,相传为五代十国时楚王马殷的墓地,故称马王堆。此处有两座面积相当、顶部呈圆状的土冢,传说是长沙王刘发安葬母亲唐氏和程氏二姬之处,故称双女冢。
马王堆汉墓位于湖南省长沙市芙蓉区东郊四千米处的浏阳河旁的马王堆乡,据地方志记载为五代时期楚王马殷家族的墓地,故名马王堆。堆上东西又各突起土冢一个,其间相距20余米,形似马鞍,故也称为马鞍堆。
昙花一现的美好很少有人亲眼看见过,因为越美好的事物越是短暂的。就像那烟花,天空中的绚烂也只是停留那么几秒,稍纵即逝。很多埋藏在地下的文物也是这样,因为墓室内封闭的环境,一些制作精美的布匹图案千年留存,但就在接触到外界空气的那一刻瞬间失去色彩,就像美丽的烟花般瞬间消失。失去颜色后的棉质布匹虽然失去了亮丽的色彩,但却还是能够被保存下来,今天讲述的这个文物却是在一接触到空气的那一瞬间就神奇消失了。
文物是历史的传承,一件文物背后的价值是不可估量的。我们可以从这件文物背后探索出属于它背后的那段历史。由此可见,能够发掘出一件完整的文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为考古的大部分地点都在古墓中进行,所以经常会有一些未知的危险。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考古行业的发展一直朝着好的方向。考古条件较以前相比起来,有了很大的提高,但考古这个行业的神秘色彩还是一直存在着。
考古学家们可以说是文物的医生,文物的健康都要考古学家们进行精密的维护。在一个地方发现古墓时,考古学家们也都是最先到达现场进行维护讨论。这次主要讲述的古墓就是世界上十大稀世古墓之一的马王堆汉墓。
马王堆汉墓发现于湖南省长沙市。墓主人的身份十分高贵,是当时西汉时期德高望重的家族,墓内埋藏的除了他之外,还有他的夫人辛追和他们的儿子们。因为墓主人的身份尊贵,所以墓地的占地面积并不小。跟随主人下葬的文物也是数不胜数。随葬的棺椁制作十分精美,丝织品的数量也有很多,清点统计计算后发现墓中文物多达3000多件。在辛追夫人所属的墓区范围内,还发掘出了一具保存非常完好的女尸。
仔细研究讨论后确定这具女尸是辛追夫人,令人惊讶的是,已经历经2100多年的尸身却依旧保存的如此完整,有些地方的肌肉竟还有一定的弹性。与其说是已经历经千年的历史的尸体倒不如说是"新鲜"的尸体。从尸体保存的完好程度可以看出,当时我国汉代上层社会的人们的生活和社会文化是怎样的。
在辛追夫人的墓穴当中,除了一些装饰性质较强的文物之外,一些用来吃饭的器皿文物就多达上百件。从器具的做工精细程度不同上可以看出,每个物品所用来应对的场合都是不一样的。可以看出,古代贵族不比平民老百姓,所要讲究的地方和规矩都是很多的。不光如此,每个用来盛放食物的文物中所盛放的菜品都是不一样的,数量如此巨大可以推断出辛追夫人生前肯定喜好吃食,所以陪葬时才会一同放了这么多菜品在里面。
除了一些谷物水果,还有一些已经准备好了的菜肴水果。在现场维护过程中,文物专家们发现了一个制作精美的漆器鼎,在打开这件文物盖子的一瞬间,发生了一件让众人很吃惊的事。那就是这件文物里竟然放着做好了的莲藕汤,因为时间太过久远,食物早已发生了腐臭,一开盖一股酸臭味就蔓延开来。但令人惊讶的是,之所以知道这里面盛着的是莲藕汤,是因为虽然这里面的食物已经历时千年的发臭了,但是还是能很清楚的看见上面漂浮着的藕片。小心翼翼的将盖子打开,因为在这之前鼎内的食物从未接触过外界空气,在盖子被打开的同时,接触到空气的莲藕就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快速的开始消融。
也不难想到这样的结果,因为这道莲藕汤毕竟也经历了太长的时间。藕片发生的这种自溶现象是因为藕片内部的纤维早已老化,只要有一点点的晃动被感应到就会立即开始消逝。一切发生的太过于迅速,有的人还没有搞清楚里面装着的是什么,专家为了保留住这一瞬间,赶紧让摄影师进行拍照保存。就这样,这盘莲藕汤得以"保留"下来。因为在完全消失之前就只拍到了这一张照片,这张照片也成为了唯一一张珍贵的存在。
这碗莲藕汤也能够保留着这么完好着实令人感觉有些意外,因为这期间会有太多的变数会让这盘莲藕汤烟消云散。也是恰好当时的长沙还没有较大浮动的地震,恰好墓穴内的空间是封闭的,恰好没有盗墓贼**过这里。也是恰好这些事情都没有发生,莲藕汤才能保留到现在。像这一类的保留千年仍可见的食物不在这一例,在南京的博物院里就有跟莲藕汤一样的鸡蛋也被保留下来,同样的历经千年,出自于西周。与莲藕汤不同的是,它原本就在陶罐里好好封存着,为了更好的保留鸡蛋和文物,专家们并没有对鸡蛋采取过多的措施,只是用高科技手法探索之后,知道有个鸡蛋在里面,并没有对其进行取出。或许这样的处理方法也才是最好的。
结语
通过文物,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人的生活,体会到古人的智慧。虽然我们不曾亲眼看见过,但是我们可以没有束缚的对其进行合理的想象。文物虽然不会说话,但是考古学家正是为了探索他们的故事而存在。中国的历史悠久,文化历史浓厚,身为华夏子民。我们可能没有机会去对文物进行手把手的探索,但是我们可以尽自己最大努力的去爱护他们,不能让那些别有用心的和素质低下的坏人去对历时千年的文物进行恶意的毁坏。管不到别人,我们可以管好自己,告诉自己的亲人朋友,做一个爱国守法素质高尚的人。倘若人人都能做到这样,我国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历史肯定能得到更好的传承。
汉朝长沙国丞相利苍及其妻子辛追和其子利_或兄弟的古墓。 马王堆汉墓在湖南省长沙市芙蓉区东郊四千米处的浏阳河旁的马王堆乡,是西汉初期长沙国丞相、_侯利苍的家族墓地,1972年至1974年先后在长沙市区东郊浏阳河旁的马王堆乡挖掘出土三座汉墓。
三座汉墓中,二号墓的是汉初长沙丞相_侯利苍,一号墓是利苍妻,三号墓是利苍之子。马王堆三座汉墓墓主下葬年代不同。二号墓墓主_侯利苍约下葬于吕后二年(公元前186年),三号墓墓主利苍之子下葬年代是西汉文帝前元十二年(公元前168),一号墓墓主利苍妻下葬年代可能还要略晚一些。
扩展资料
马王堆汉墓古尸素有“东方睡美人”之称,她为世界医学提供无双范本,文化贡献巨大,几辈子也研究不完。1972年长沙市东郊五里碑附近有一处土丘,相传为五代十国时楚王马殷的墓地,故称“马王堆”。此处有两座面积相当、顶部呈圆状的土冢,传说是长沙王刘发安葬母亲唐氏(生母)和程氏二姬之处,故称“双女冢”。
马王堆汉墓的墓葬形制与棺椁结构,显示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原来马王堆地势较高,造墓时先在山丘上挖出墓坑的下半部,墓底长76米、宽67米,下置垫木与两层底板。
—马王堆汉墓
湖南长沙3座西汉时期墓葬被命名为马王堆汉墓群。原长沙市东郊有两个大土堆,相传为五代马殷的疑冢,故该地名叫马王堆。1972年,由湖南省博物馆对马王堆进行科学发掘,发现地下共有三座汉代墓葬,编为1、2、3号。在
1号墓的发掘中,发现了一具保存得非常完好的女尸,形体完整,全身润泽,部分关节可以活动,软组织尚有弹性,推算距发掘已有2100余年的时间,墓葬中还有绮、罗、纱、绵等大量珍贵纺织品。消息传开,轰动国内外。以后又分别对3号墓和2号墓进行了开掘。
根据2号墓中出土的“长沙丞相”、“轶侯三印”(均为龟纽铜印)和“利苍”(玉印)3颗印章,以及1号、2号墓的随葬器物、葬地位置关系等,证实马王堆汉墓是西汉初期长沙国丞相轶侯利苍及其家族的墓地。2号墓葬的是长沙国丞相本人;1号、3号慕葬的分别是他的妻子和儿子。
马王堆汉墓群的发掘情况。
马王堆汉墓共出土帛书、帛画、竹简、纺织品、木俑、陶器、农副产品、中草药等文物3000余件。在这3000余件珍贵文物中,有近50件堪称中国与世界文物之最。从马王堆汉墓中出土的T形帛画是世界上现存绘制最早、画幅最大、保存最好的帛画;
帛书《五十二病方》是中医辩证论治的最早文献,其中关于采用水银软膏治疗肿瘤及皮肤病的方法,国外直到12世纪时才开始采用;帛书《养生方》、《杂疗方》、《十问》、《合阴阳》、《天下至道论》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涉及养生学、性医学、性保健的文献;
帛书《五星占》是世界上考古发现的最早的天文学著作;马王堆汉墓出上的《地形图》、《驻军图》是迄今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实用地图;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素纱禅衣,更是稀世珍品,“薄如蝉翼”、“轻若烟雾”,一件长达160厘米的衣服,重量仅48克,其工艺之精湛,堪称巧夺天工,是当今世界上最轻最薄、年代最早、保存最完好的一件丝绸农服。
以上内容参考 湖南省档案馆——马王堆汉墓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