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博拉病毒是什么?

埃博拉病毒是什么?,第1张

埃博拉病毒(Ebola virus)又译作伊波拉病毒。是一种十分罕见的病毒,于1976年在苏丹南部和刚果(金)(旧称扎伊尔)的埃博拉河地区发现。是一种能引起人类和其他灵长类动物产生埃博拉出血热的烈性传染病病毒,其引起的埃博拉出血热(EBHF)是当今世界上最致命的病毒性出血热,感染者症状与同为纤维病毒科的马尔堡病毒极为相似,包括恶心、呕吐、腹泻、肤色改变、全身酸痛、体内出血、体外出血、发烧等。死亡率在50%至90%不等,致死原因主要为中风、心肌梗塞、低血容量休克或多发性器官衰竭。

生物安全等级为4级,病毒潜伏期可达2至21天,但通常只有5天至10天。

埃博拉是世界上最高级别的病毒之一,比艾滋病病毒还要可怕得多。 病毒一旦入侵人体,医学治疗的速度就很难赶上病毒攻击人体的速度。它较强的传染性和最高达90%的病死率,如未及时防控很容易让疫情大规模爆发,所以埃博拉也被称为最致命的病毒之一。

埃博拉病毒与新冠肺炎相比,埃博拉病毒更厉害一些,综合过往的数据来看,新冠肺炎的致死率在5%左右,但埃博拉病毒的致死率在50%~90%之间。

从生物安全防护等级上划分,非典、新冠肺炎,艾滋病都可以划分为三级,而埃博拉病毒却被划分为4级,由此可见,埃博拉病毒的可怕。埃博拉病毒又译作伊波拉病毒,它是一种十分罕见的病毒,1976年,在埃博拉河地区发现它的存在,引起医学界的广泛关注和重视,埃博拉由此而得名。

新冠肺炎引起的症状,我们就不多说了,通过新闻我们可以了解非常全面。但埃博拉病毒不同,它是一种专门针对人类和其他灵长类动物的病毒,是一种会产生埃博拉出血热的烈性传染病毒,其引起的一些症状会导致人恶心呕吐,腹泻,肤色改变,全身酸痛,体内出血,体外出血,发烧等症状,死亡率最高达到90%以上。

新冠肺炎的潜伏期一般是最长为14天,埃博拉病毒的潜伏期最短可达两天,最长超过21天,但通常只有5~10天。

而新冠病毒传染的途径主要有三种,飞沫传播,接触传播,气凝胶传播,而埃博拉病毒,主要通过感染者的体液和血液传播,从传播途径上看,他并没有新冠肺炎那么可怕,但要从死亡率上讲,埃博拉病毒更厉害一些。

曾经发生在西非几内亚的埃博拉病毒,传染性极强,死亡率高。但是经世卫组织专家评估,埃博拉病毒潜伏期非常短。由于感染者短短几天或几小时内发病,迅速丧失行动能力,感染健康人范围就缩小了,易于早点隔离,这样大范围传播几率就远远小于新冠。

对于我国健全的医疗健康防疫机制,控制这种潜伏期短的病毒还是比较轻松的。众所周知,新冠潜伏期特长,两周甚至更久,从发现到确诊的过程尤其漫长,有的还无症状,这就给预防带来极大挑战。潜伏期长,病人流动性越大,组织防控难度越大,传播力度大,感染人群更多,因此易引起大范围流行。

因为非洲的医疗条件落后和非洲的热带环境非常适合病毒的滋生,这些病毒通过动物大范围的传播,又因为非洲的地区相对来说很落后,所以医疗设施简陋,医生教育落后,导致了如今非洲各种疾病和病毒传播。

我们都知道非洲存在许多的野生动物,这些动物就是那些病毒很好的寄生体,从而成为可以危害人类的。疾病事实上这些在非洲大陆上肆虐的病毒绝大多数最初都是动物身上的,只不过经过变异传播到了人类群体之间。非洲是一块以高原为主的“高原大陆”。非洲的丛林肉消耗量大,丛林肉是来自未驯养的哺乳动物、爬行动物、两栖动物和鸟类的肉,在热带森林中经常被猎取为食物。丛林肉的捕获和贸易不仅对生物多样性造成威胁,还为一些严重的热带疾病提供了从动物宿主传播给人类的途径,如艾滋病毒和埃博拉病毒。

况且由于非洲经济落后,导致的医疗水平普遍低下,特别是非洲的一些偏远地区的医疗意识及其薄弱。受伤以后也不会刻意包扎处理和消毒,伤口就肆意暴露,这也有可能发生不经意间的交叉感染。卫生条件和设施也是十分恶劣。没有干净的水,也没有净水器,他们只能直接引用不知是否被污染的河水。

由此得知,那些最厉害的病毒来自非洲也是情有可原的,毕竟纵观非洲无论经济条件还是生活环境都是不那么理想,这就成为了病毒产生和发育的天然摇篮,现在只能靠提高医疗水平来暂缓非洲的病毒现状了。

目前来看,最新的新冠病毒变异新毒株“奥密克戎”引发的症状比较轻,一般就是肌肉酸疼、疲倦、轻微咳嗽等。

到目前为止,感染这种变异新冠病毒的患者还没有发现其他明显的症状,而且他们也没有失去味觉和嗅觉的情况。

1、世卫组织紧急通报一组新冠病毒变异株

11月26日,世界卫生组织发布了一份紧急通报,南非上报了一组新冠病毒新变异株的基因序列。之后,世卫组织将这一变异株迅速列为高关注变异株”,命名为Omi-cron,中译名“奥密克戎”。

这一新冠病毒变异株“奥密克戎”,目前已经在全世界很多的国家和地区传播。目前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卫生署发现两例新冠阳性病例感染了“奥密克戎”变异株,其中一例为日前从南非入境香港,另一例或为在酒店隔离期间交叉感染。根据专家到现场视察的结果,这两位住的房间是同一层面对面的两个房间,另一位感染者很可能是病毒经过空气传播导致的感染。不过具体情况还在调查当中,相关证据还没有确定。

2、钟南山院士针对该变种病毒做出回应

根据专家们的说法,“奥密克戎”是目前最糟糕的突变,是迄今为止最具高度传染力和抗疫苗药性的变种毒株,可能会降低现今疫苗效力至少百分之四十。

钟南山院士表现,目前对新个变种病毒还没有太多了解,但是这种病毒携带大量突变,对防疫工作也增加更多挑战。

在11月27日举行的“关注室内环境·构建全民防疫人类命运共同体”高峰论坛上,钟南山院士演讲时表示,接种疫苗肯定是非常有效的。目前我国新冠疫苗的接种人群已经超过了全国人口的768%,预交到今年年底超过80%的目标、实现群体免疫指日可待。

现在已经到了接种第三针新冠疫苗的时候,已经有很多人开始接种第三针疫苗。如果你已经到了接种第三针疫苗的时候,那么请尽快接种疫苗。这样做既是为自己负责,也是为他人负责,让我们为了实现群体免疫,构筑更加安全的环境而努力。

这次变异毒株目前引发的症状比较轻,但是病毒传染性很强,所以大家在公共场所一定要做好防疫工作。

病毒是地球上存有历史时间极为久远、遍布极为普遍的物质之一,不论是高山或是平原区,不论是深海或是陆上,都多多少少地存有着他们的影子。目前为止,大家所认知能力的病毒类型还仅有还不到1千万种,而据不彻底估算,全世界的病毒的类型最少有几十亿种,因而,大家人们对病毒的熟悉和认知能力只是是病毒精兵的冰山一角。

病毒是一种处于生命体和非生命体中间的独特物质,在地貌生命方式问世以后,病毒就与单细胞生物踏入了根本不一样的进化之路。具备细胞膜的结构的微生物,借助独立从周边环境中汲取供保持生命主题活动的物质和动能,借助瓦解的形式将基因遗传传送给后代个人,在地理环境的持续变化中,在并没有专一性的基因变异功效下,遵循着“优胜劣汰、劣者取代”的演变规律,慢慢从单细胞演变为多体细胞、从低阶到高端、从简易到比较复杂的流行开展全过程。

埃博拉病毒,1976年在非洲中部出现,目前尚不知从何而来勒,有传说是美国传出的,布拉病毒能使人体内脏破碎,感染者每个毛孔都会往外渗血,高达90%的被感染者死亡。拉沙病毒拉伤病毒是有一种沙粒病毒引起的,医生们最早在20世纪50年代注意到该病毒,一旦染上这种病毒,人的内脏会大出血,血压急剧下降,死亡率约七分之一。马尔堡病毒,这是又一种致命性病毒,1967年,7名欧洲科学家在研究青喉的过程中死亡。20世纪80年代马尔堡病毒再次在南非爆发,25%的感染者死亡。

悉尼罗河病毒,这种病毒由蚊子携带,随着气候变迁,目前这种病毒威胁到英国。初像感冒,后脑膜贵,十分之一感染者不会痊愈。登隔热病毒,这是热的地区的一种地方病通过蚊子叮咬传播,内脏出血,高达50%的感染者死亡。马秋波病毒,1962年首次在玻利维亚发现该病毒,有老鼠携带。染病初期表现为发烧,然后鼻子和牙龈开始出血,胃肠出血,30%的感染者死亡。登革热病毒感染者死亡率较高。

伊波拉病毒即埃博拉病毒,是一个用来称呼一群属于纤维病毒科埃博拉病毒属下数种病毒的通用术语。

埃博拉病毒是一种十分罕见的病毒,1976年在苏丹南部和刚果(金)(旧称扎伊尔)的埃博拉河地区发现它的存在后,引起医学界的广泛关注和重视,“埃博拉”由此而得名。

埃博拉病毒是一种能引起人类和其他灵长类动物产生埃博拉出血热的烈性传染病病毒,其引起的埃博拉出血热(EBHF)是当今世界上最致命的病毒性出血热。

感染者症状与同为纤维病毒科的马尔堡病毒极为相似,包括恶心、呕吐、腹泻、肤色改变、全身酸痛、体内出血、体外出血、发烧等。死亡率在50%至90%之间,致死原因主要为中风、心肌梗塞、低血容量休克或多发性器官衰竭。

扩展资料:

埃博拉病毒的结构:

埃博拉病毒(EBoV)属丝状病毒科,长度为970纳米,呈长丝状体,单股负链RNA病毒,有18959个碱基,分子量为417×10⁶。

外有包膜,病毒颗粒直径大约80nm,大小100nm×(300~1500)nm,感染能力较强的病毒一般长(665~805)nm左右,有分支形、U形、6形或环形,分支形较常见。

有囊膜,表面有(8~10)nm长的纤突,纯病毒粒子由一个螺旋形核糖核壳复合体构成,含负链线性RNA分子和4个毒粒结构蛋白。较长的奇形怪状的病毒粒子相关结构可呈分枝状或盘绕状,长达10微米。

来自刚果(金)、象牙海岸和苏丹的埃波拉毒株其抗原性和生物学特性不同。

-埃博拉病毒

埃博拉病毒是极其恐怖的,埃博拉的致死率约为90%,而人类对此没有任何治疗方案

埃博拉病毒是一种罕见的丝状病毒,它还有个浪漫而温和的名字:牧羊人的手杖。

1979年,埃博拉病毒又肆虐苏丹,一时尸横遍野。经过两次“暴行”后,“埃博拉”病毒随之神秘地销声匿迹。

十五年后(1994年),埃博拉病毒再度出现,随后几年里,加蓬、刚果等国相继出现疫情,而后病毒消失。

十年后(2014年)西非出现严重的埃博拉疫情。12月,世界卫生组织关于当年埃博拉疫情报告称,几内亚、利比里亚、塞拉利昂、马里、美国以及已结束疫情的尼日利亚、塞内加尔与西班牙累计出现埃博拉确诊、疑似和可能感染病例19031人,其中死亡人数达到7373人。

扩展资料:

病毒的发现

“埃博拉”是刚果(金)(旧称扎伊尔)北部的一条河流的名字。1976年,一种不知名的病毒光顾这里,疯狂地虐杀“埃博拉”河沿岸55个村庄的百姓,致使数百生灵涂炭,有的家庭甚至无一幸免,“埃博拉病毒”也因此而得名。

时隔3年(1979年),“埃博拉”病毒又肆虐苏丹,一时尸横遍野。经过两次“暴行”后,“埃博拉”病毒随之神秘地销声匿迹15年,变得无影无踪。

全球首个埃博拉病毒治疗方法出炉,此病是否能得到控制?

一、埃博拉病毒是一种什么病?

埃博拉病毒是一种非常罕见的病毒,埃博拉病毒是在1976年的时候,在一个名叫艾伯拉河的地方发现的,因此它就被命名为埃博拉病毒,这种病可以引起人类或者灵长类动物出血,并且具有非常强的传染性,致死率非常的高,达到了最高90%,这种病致死的主要原因有中风的血容量休克或者心肌梗塞等等,而且它的潜伏期可以长达21天,是一种非常可怕的病毒。一旦感染这种病,如果没有得到及时的救治,那么很可能就会失去自己的生命,这对人类来说是一种对生命威胁非常大的传染病。

二、这种病一般在什么地方比较多?

埃博拉病毒最早被发现是在刚果这个国家。一般会在中非和东南亚一些热带雨林以及大草原地区盛行,所以这种病的主要爆发地点是在非洲,但是随着近年来各个国家之间联系的加强,有一些国家曾发生过输入性病例。

三、这种病能治好吗?

埃博拉,这种病由于致死率非常的高,所以对付这种病毒最重要的一步,就是要控制住这种病的传染,因此一旦发现要患病迹象,医院就会对病人进行严格的隔离以及消毒工作,这种病的治疗,现在暂时还没有特别有效的办法,只能通过辅助性的治疗,以及对并发症的治疗来控制病情,所以很多国家都将重点放在了严格控制这种病的传染上面,最近有呃。科学家研制出了全球第一个埃博拉病毒的治疗方法,这种方法可以将这种病的致死率降低到33%,这是一种非常伟大的发明,希望这种病在不久的将来可以彻底被治愈。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324163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3
下一篇2023-08-1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