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几乎没读过现代诗歌,唯一有印象的,是曾经买过一本《汪国真诗集》,再有一本《徐志摩诗文名篇》。
很多人从小就喜欢诗歌,而我却一直懵懵懂懂,像水中望月,雾里看花,似懂非懂。
说不上理由只知道自己喜欢还多少记得住一些的也就是那几首名篇,比如余光中的《乡愁》,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舒婷的《致橡树》和戴望舒的《雨巷》。
诗和散文,貌似这两年才开始感兴趣,和从前的我,是半点都不搭边的。
六岁左右,跟着外公去剧院看了人生的第一场**《吕四娘》,在舅舅家看了**《天下第一剑》,我便着了魔般喜欢武侠,后来看了超级无敌老的《神探亨特》之后,又喜欢上了侦探,听小姨讲了传奇故事后,对于神话传说中的八仙过海啊盘古夸父蚩尤等等又很想探个究竟。看了父亲一些关于对联的趣闻书后,对于一些名人逸事,也感兴趣了,真的以为秦观和苏小妹是一对才子佳人,唐伯虎和秋香真的因三笑结缘。从一些忘记了名字的书里,看到了赵匡胤的生平,有点喜欢历史,读到六祖惠能的“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后,心中的悸动,至今还没有忘却,对于禅,心向往之,却又有些心畏。
我记得大概九几年,有部很红的电视剧《婆婆媳妇小姑》,老少皆宜,大家都看得有滋有味,我却怎么也提不起兴趣,有个要好的同学说我,你真的一点都不喜欢生活剧。我才发现,原来自己的喜好,与生活相去甚远,比起《婆婆媳妇小姑》我更喜欢《太极宗师》。比起生活里的家长里短,我更喜欢仗剑走天涯,路见不平挥剑相助,喜欢功夫了得,金睛火眼,一眼便能看穿案件的所有真相,喜欢神游,不食人间烟火,能像八仙像济公一样,显显神通,助力受苦受难的世人。
这样的我,大大咧咧,横冲真撞,哪里会有什么诗心?更不会因为一叶落而知秋!
曾经的我,从来没想过,诗人为什么会写出那么美妙的诗,甚至好像从来没有想过,诗与诗人,是不是有什么必然的关联性。
没有做过研究,只是读过几本书,凭着一些感觉,原来诗人的心,与一般人是不同的,他们敏感细腻的心思仿佛与身俱来。
因《雨巷》获得“雨巷”诗人称号的戴望舒,就是其中的代表。
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朝安,又名戴梦鸥,1905年3月5日,在西子湖畔一个小康之家诞生,其母卓佩其有着较高的文化素养,为日后戴望舒的成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戴望舒对文学的喜爱始于杭州宗文中学求学时代,那时的他就和施蛰存、杜衡一起探讨诗歌艺术、办文学刊物等。1923年入上海大学中国文学系,受英国颓废派诗人道生和法国浪漫主义诗人雨果颇深,晚唐诗人伤感而纤弱的艺术气氛也深深吸引了他,因而他的诗歌距离现实生活较远,而带有某种“泄露隐秘的灵魂”的特征。
1925年,因为“五卅”惨案及之后的学生运动,戴望舒转入复旦大学法文班。从法国浪漫派转向象征派,开始对一些法国象征派诗歌进行翻译,比如魏尔伦等诗人的作品。1927年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使得戴望舒避离上海,抵北京,在《莽原》上发表诗作。1928年回到上海,专心于文学创作和翻译,和友人创办了《文学工场》。在此其间,爱上了施蛰存的妹妹施绛年,用充满忧郁的诗来表达他深沉的爱情。
1930年3月,戴望舒参加了左联成立大会,成为左联第一批盟员。不久之后,他因对某些文艺问题的看法与左翼作家有分歧,不满意于无产阶级文学及其创作题材的狭窄和艺术的贫弱,开始转向于表现自己的另一种艺术潮流。1932年5月,他参加创办《现代》杂志,领中国现代派诗歌之风骚。
《雨巷》,是1929年4月,戴望舒的第一本早期象征主义诗集《我的记忆》里最著名的一首。这首诗受到叶圣陶的极力称赞,称其“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一时之间广为传诵,戴望舒也因此获得“雨巷诗人“的的称号。
雨巷
戴望舒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的
结着愁怨的姑娘。
……
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样的忧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
撑着油纸伞
像我一样,
像我一样地
默默彳(chì)亍(chù)①着,
冷漠,凄清,又惆怅。
……
她静默地走近
走近,又投出
太息一般的眼光,
她飘过
像梦一般的,
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
……
像梦中飘过
一枝丁香的,
我身旁飘过这女郎;
她静默地远了,远了,
到了颓圮(pǐ)的篱墙,
走尽这雨巷。
……
在雨的哀曲里,
消了她的颜色,
散了她的芬芳
消散了,甚至她的
太息般的眼光,
丁香般的惆怅。
……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飘过
一个丁香一样的
结着愁怨的姑娘。
那个丁香一样带着清香的姑娘,那惆怅、迷惘、伤感而寂寥的氛围,那个没有阳光,梅雨纷飞,阴暗的日子,美丽清冷朦胧而幽深,诗中独特的节奏韵律,让人回味无穷。
诗人的成长历程,不论是爱情还是事业,都是百般曲折,千言万语难以言尽。戴望舒一生经历的三次婚姻,都以失败告终,一次又一次的爱恋心碎破裂,对于心思细腻敏感的诗人,更是多了很多常人没有的苦痛,像是把他的心神魂灵一次又一次地从体里抽离,心灰意冷,疲惫不堪,身体也日渐多了病痛,人生逐渐走向衰退,走向了生命的尽头。
我们的一天,过去了也就过去了,一辈子,眨眨眼,说快也快,酸甜苦辣,随着生命的终结,终究要划上休止符。诗人的一生,却给我们留下了特有的文字符号,他们对于生命的态度和思索,对于爱情的喜悦哀愁,对于四季更迭冷暖轮回的感悟,细腻的笔法,感人的词句,让读者如入其境、身感其情,在寂寥清凄苦闷忧愁中转上一圈,幡然醒悟,人生不过百,又何必怀那千岁忧?!
代表作有《雨巷》,并因此作被称为雨巷诗人,此外还有《寻梦者》、《单恋者》、《烦忧》等。1923年入上海大学中国文学系,1925年转入上海震旦大学学习法文,并于翌年就读于该校法科。先后创办过《璎珞》、《文学工场》、《新诗》等刊物。1926年春,开始在与施蛰存合编的《璎珞》旬刊上发表诗歌,处女作《凝泪出门》。1928年《雨巷》一诗在《小说月报》上刊出,受到人们注意,他由此获得雨巷诗人称号。这一时期的作品在艺术上保留着中国古代诗歌传统及欧洲浪漫主义诗歌的痕迹,并带有明显的法国象征派诗人魏尔兰、中国的李金发等人的影响。 1929 年出版的诗集《我的记忆》大部为此时期的作品。 1932年《现代》月刊创刊,他曾在该刊发表许多著、译作。同年11月赴法国,曾在巴黎大学、里昂中法大学肄业或旁听,并继续从事著、译活动。编定诗集《望舒草》于1933年出版。这一阶段的诗作数量较多,艺术上也较成熟,在创作中最具代表意义,他由此成为中国新诗发展史中现代派的代表诗人。 1935年从法国回国。1937年出版诗作合集《望舒诗稿》。抗日战争爆发后,先在上海继续著译, 1938年5月赴香港。与许地山等人组织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香港分会,任理事。其间主编《星岛日报》副刊《星座》和英文刊物《中国作家》等。香港为日军占领后,以抗日罪名被捕,陷狱中数月,健康受到很大损害。抗战开始后的作品,从生活、情绪到艺术风格转向积极明朗。 1941年所作《狱中题壁》和稍后的《我用残损的手掌》,表现了民族和个人的坚贞气节。这一时期作品后来收入《灾难的岁月》,1948年出版。抗战胜利后回上海,在上海师范专科学校任教。1948年再次去香港,1949年辗转到北京,参加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一次代表大会,后在新闻总署国际新闻局工作。 1989年《戴望舒诗全编》出版。诗集主要有《我的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戴望舒诗选》《戴望舒诗集》,另有译著等数十种。为中国现代象征派诗歌的代表。 戴望舒的诗歌主要受中国古典诗歌和法国象征主义诗人影响较大,前者如晚唐温庭筠、李商隐,后者如魏尔伦、果尔蒙、耶麦等,作为现代派新诗的举旗人,无论理论还是创作实践,都对中国新诗的发展产生过相当大的影响。在诗的内容上他注重诗意的完整和明朗,在形式上不刻意雕琢。 戴望舒一生与三位女性有不解之缘,他的初恋是施蛰存的妹妹施绛年、而他的第一任妻子是穆时英的妹妹穆丽娟,第二任夫人是杨静。
编辑本段著作书目
《我的记忆》(诗集)1929年,水沫书店 《望舒草》(诗集)1933年,现代书店 《望舒诗稿》1937年(自费出版) 《灾难的岁月》(诗集)1948年,星群 《戴望舒诗选》1957年,人文 《小说戏曲论集》1958年,作家出版社 《戴望舒诗集》1981年,四川人民出版社 《戴望舒诗全编》1989年,浙江文艺出版社
编辑本段翻译书目
《少女之誓》法国 沙多勃易盎著,1928年,开明书店 《鹅妈妈的故事》法国 沙贝洛尔著,1928年,开明书店 《意大利的恋爱故事》与赵景深、黎锦明合译, l928年,亚细亚 《天女玉丽》法国 保尔穆杭著,1929年,尚志 《爱经》古罗马 古沃维提乌思著,1929年,水沫书店 《屋卡珊和尼各莱特》(法国古弹调)1929年,光华 《唯物史观的文学论》法国 伊可维支著,1930年,水沫书店 《一周间》 苏联 里别进斯基著,与苏汉合译,1930年,水沫书店 《麦克倍斯》(话剧)英国 莎士比亚著,1930年,金马 《青色鸟》法国 陀尔诺夫人著,1933年,开明书店 《法兰西现代短篇集》(选译)1934年,天马 《高龙芭》(中篇小说)法国 梅里美著,1925年,中华书局 《意大利短篇小说集选译》1935年,商务印书馆 《比利时短篇小说集选译》1935年,商务印书馆 《西班牙短篇小说集选译》1936年,商务印书馆 《比较文学论》法国 提格亨著,1937年,商务印书馆 《密友》意大利 皮蓝德娄等著,与人合译,1941年,三通 《恶之花掇英》(诗集)法国 波德莱尔著,1947年,怀正 《洛尔伽诗钞》西班牙 洛尔伽著,1956年,作家出版社 《戴望舒译诗集》1983年,湖南人民出版社
戴望舒的创作发展可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的创作主要收在《我的记忆》集的《旧锦囊》《雨巷》两辑内,这时诗作在艺术上保留着中国古典诗歌传统及欧洲浪漫主义诗歌的痕迹,并明显具有法国象征派诗人魏尔伦等的影响。《雨巷》为此时期的代表作,诗作在对江南雨中小巷的抒情中,反映出大革命失败后部分青年的压抑心情,受到人们注意。当它在《小说月报》上发表时,叶圣陶赞许作者“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并由此获得“雨巷诗人”的称号。
著名诗人的现代诗歌:徐志摩《别康桥》和戴望舒《雨巷》。
诗以离开剑桥时的情感起伏为线索,表达了告别剑桥的深情,语言清淡柔和,形式精致醇厚。诗人以虚实相生的方式描绘了一幅流动的画面,处处构成了美妙的意境,诗人对康桥的热爱,对过去生活的向往,对现在无可奈何的悲哀,都真诚地、丰富地、意味深长地表现出来。
是徐志摩诗歌中的绝唱。《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作者通过描写狭窄阴森的雨巷、徘徊在其中的孤独行者、丁香般忧伤的少女,含蓄地暗示了作者的迷茫、感伤和期待,给人一种朦胧而深邃的美感。
流派形成:
代表新诗创始期最高成就的是创造社的主将﹑浪漫主义诗人郭沫若。“五四”时代各种社会矛盾的加深,激起了先进分子的觉醒。
由不满现状而陷入苦闷的广大青年,迫切寻找激情喷发的方式表达个性解放的要求。一批诗人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从欧美浪漫主义诗歌中找到启示和力量。
郭沫若的代表作《女神》的大部分诗篇写于1920年。他的创作在飞动和呼啸的抒情形象中传达“五四”狂突进的时代精神。他摒弃了小诗运动的诗人们那种隽秀的情趣,创造出以雄浑的调子﹑急速的旋律﹑囊括万物而又不拘形迹的豪放诗风。
生平简历
编辑
经历
1923年秋天,考入上海大学文学系。1925年,转入震旦大学学习法语。1926年与施蛰存、杜衡等人创办《璎珞》旬刊,发表诗作《凝泪出门》。1927年写的《雨巷》。1928年发表《雨巷》,并与施蛰存、杜衡、冯雪峰创办《文学工场》。1929年4月,出版了第一本诗集《我的记忆》,这本诗集也是戴望舒早期象征主义诗歌的代表作,其中最为著名的诗篇就是《雨巷》,受到了叶圣陶的极力推荐,盛赞他“替新诗开创了一个新纪元”,成为传诵一时的名作,因此他被誉为雨巷诗人。
戴望舒
戴望舒
1932年他参加施蛰存主持的《现代》杂志编辑社。11月初赴法国留学,先后入读巴黎大学、里昂中法大学。不过在留学期间,他并不喜欢去课堂听课,而是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花在了翻译外文著作上。当时他翻译了《苏联文学史话》、《比利时短篇小说集》和《意大利短篇小说集》等,另外还研读了西班牙作家的许多小说集。1935年春天,由于他参加了法国和西班牙的一些反法西斯游行,被学校开除,于是便启程回国。1936年6月,与穆时英的妹妹穆丽娟结婚。
1936年10月,戴望舒与卞之琳、孙大雨、梁宗岱、冯至等人创办了《新诗》月刊,这是中国近代诗坛上最重要的文学期刊之一。《新诗》在1937年7月停刊,共出版10期,是新月派、现代派诗人共同交流的重要场所。
职务
抗日战争爆发后,戴望舒转至香港主编《大公报》文艺副刊,并且创办了《耕耘》杂志。1938年春主编《星岛日报·星岛》副刊。1939年和艾青主编《顶点》。1941年底因宣传革命被捕入狱。
1949年6月,参加在北平召开的中华文学艺术工作代表大会。后担任新闻出版总署国际新闻局法文科科长,从事编译工作。1950年在北京病逝,享年45岁。安葬于北京西山脚下的北京香山万安公墓,墓碑上有茅盾亲笔书写的“诗人戴望舒之墓”。
戴望舒通法语、西班牙语和俄语等欧洲语言,一直从事欧洲文学的翻译工作,他是首个将西班牙诗人洛尔卡的作品翻成中文的人。
2名字由来
编辑
望舒名字取自《离骚》:“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意思是说屈原上天入地漫游求索,坐着龙马拉来的车子,前面由月神望舒开路,后面由风神飞廉作跟班。 望舒是神话传说中替月亮驾车的天神,美丽温柔,纯洁幽雅。后用作月的代称。取名“望舒” ,意在迎取光明。[1]
3著作书目
编辑
《我的记忆》(诗集)1929年,水沫书店
戴望舒作品
戴望舒作品
《望舒诗稿》1937年(自费出版)
《灾难的岁月》(诗集)1948年,星群
《戴望舒诗选》1957年,人文《小说戏曲论集》1958年,作家出版社
《戴望舒诗集》1981年,四川人民出版社《戴望舒诗全编》1989年,
浙江文艺出版社
4代表作品
编辑
代表作有《雨巷》,并因此作被称为雨巷诗人,此外还有《寻梦者》、《单恋者》、《烦忧》等,诗集《望舒草》、《灾难的岁月》等。1923年入上海大学中国文学系,1925年转入上海震旦大学学习法文,并于翌年就读于该校法科。先后创办过《璎珞》、《文学工场》、《新诗》等刊物。1926年春,开始在与施蛰存合编的《璎珞》旬刊上发表诗歌,处女作《凝泪出门》。1928年《雨巷》一诗在《小说月报》上刊出,受到人们注意,他由此获得雨巷诗人称号。这一时期的作品在艺术上保留着中国古代诗歌传统及欧洲浪漫主义诗歌的痕迹,并带有明显的法国象征派诗人魏尔兰、中国的李金发等人的影响。
1929 年出版的诗集《我的记忆》大部为此时期的作品。
1932年《现代》月刊创刊,他曾在该刊发表许多著、译作。同年11月赴法国,曾在巴黎大学、里昂中法大学肄业或旁听,并继续从事著、译活动。编定诗集《望舒草》于1933年出版。这一阶段的诗作数量较多,艺术上也较成熟,在创作中最具代表意义,他由此成为中国新诗发展史中现代派的代表诗人。
1935年从法国回国。1937年出版诗作合集《望舒诗稿》。抗日战争爆发后,先在上海继续著译, 1938年5月赴香港。与许地山等人组织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香港分会,任理事。其间主编《星岛日报》副刊《星座》和英文刊物《中国作家》等。香港为日军占领后,以抗日罪名被捕,陷狱中数月,健康受到很大损害。抗战开始后的作品,从生活、情绪到艺术风格转向积极明朗。
1941年所作的《我用残损的手掌》(现收入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二课),表现了民族和个人的坚贞气节。这一时期作品后来收入《灾难的岁月》,1948年出版。抗战胜利后回上海,在上海师范专科学校任教。1948年再次去香港,1949年辗转到北京,参加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一次代表大会,后在新闻总署国际新闻局工作。
1989年《戴望舒诗全编》出版。诗集主要有《我的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戴望舒诗选》《戴望舒诗集》,另有译著等数十种。为中国现代象征派诗歌的代表。
戴望舒的诗歌主要受中国古典诗歌和法国象征主义诗人影响较大,前者如晚唐温庭筠、李商隐,后者如魏尔伦、果尔蒙、耶麦等,作为现代派新诗的举旗人,无论理论还是创作实践,都对中国新诗的发展产生过相当大的影响。在诗的内容上他注重诗意的完整和明朗,在形式上不刻意雕琢。
5翻译书目
编辑
《望舒草》(诗集)1933年,现代书店
《少女之誓》法国 沙多勃易盎著,1928年,开明书店。
《鹅妈妈的故事》法国 沙贝洛尔著,1928年,开明书店。
《意大利的恋爱故事》与赵景深、黎锦明合译, l928年,亚细亚。
《天女玉丽》法国 保尔穆杭著,1929年,尚志。
《爱经》古罗马古沃维提乌思著,1929年,水沫书店 。
《屋卡珊和尼各莱特》(法国古弹调)1929年,光华 。
《唯物史观的文学论》法国 伊可维支著,1930年,水沫书店 。
《一周间》 苏联 里别进斯基著,与苏汉合译,1930年,水沫书店 。
《麦克倍斯》(话剧)英国莎士比亚著,1930年,金马 。
《青色鸟》法国 陀尔诺夫人著,1933年,开明书店 。
《法兰西现代短篇集》(选译)1934年,天马。
《高龙芭》(中篇小说)法国 梅里美著,1925年,中华书局。
《意大利短篇小说集选译》1935年,商务印书馆。
《比利时短篇小说集选译》1935年,商务印书馆。
《西班牙短篇小说集选译》1936年,商务印书馆。
《比较文学论》法国 提格亨著,1937年,商务印书馆 。
《密友》意大利 皮蓝德娄等著,与人合译,1941年,三通 。
《恶之花掇英》(诗集)法国 波德莱尔著,1947年,怀正 。
《洛尔伽诗钞》西班牙 洛尔伽著,1956年,作家出版社。
《戴望舒译诗集》1983年,湖南人民出版社。
6作品赏析
编辑
这首诗写于1927年夏天。当时全国处于白色恐怖之中,戴望舒因曾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心中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雨巷》一诗就是他的这种心情的表现,其中交织着失望和希望、幻灭和追求的双重情调。这种情怀在当
雨巷
雨巷
时是有一定的普遍性的。《雨巷》运用了象征性的抒情手法。诗中那狭窄阴沉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独行者,以及那个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都是象征性的意象。这些意象又共同构成了一种象征性的意境,含蓄地暗示出作者既迷惘感伤又有期待的情怀,并给人一种朦胧而又幽深的美感。富于音乐性是《雨巷》的另一个突出的艺术特色。诗中运用了复沓、叠句、重唱等手法,造成了回环往复的旋律和宛转悦耳的乐感。因此叶圣陶称赞这首诗为中国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
诗人在《雨巷》中创造了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这虽然是受古代诗词中一些作品的启发。用丁香结,即丁香的花蕾,来象征人们的愁心,是中国古代诗词中一个传统的表现方法。如李商隐的《代赠》诗中就有过“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的诗句。南唐李璟更是把丁香结和雨中愁怅联系在一起了。他有一首《浣溪沙》
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回首绿波三楚暮,接天流。
这首诗里就是用雨中丁香结做为人们愁心象征的,很显然,戴望舒从这些诗词中吸取了描写愁情的意境和方法,用来构成《雨巷》的意境和形象。这种吸收和借鉴是很明显的,但是能不能说《雨巷》的意境和形象就是旧诗名居“丁香空结雨中愁”的现代白话版的扩充和稀释呢?我认为不能这样看。在构成《雨巷》的意境和形象时,诗人既吸取了前人的经验,又有了自己的创造。第一,古人在诗里以丁香结本身象征愁心,《雨巷》则想象了一个如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她有丁香瞬忽即失的形象,与古典诗词中套用词旧典不同,也与诗人早期写的其他充满旧诗词调子的作品迥异,表现了更多的新时代气息。“丁香空结雨中愁”没有“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更能唤起人们希望和幻灭的情绪,在表现时代忧愁的领域里,这个形象是一个难得的创造。第二,在古代诗词里,雨中丁香结是以真实的生活景物来寄托诗人的感情的。诗人依据生活的经验而又加上了自己想象的创造。它是比生活更美的艺术想象的产物。
本诗巧用象征手法,营造了一种既实又虚,朦胧恍惚的氛围。“我”在雨巷中独自彷徨,似乎有满腹的愁苦,但又不愿说出。
诗中的姑娘,我们可以认为是实指,是诗人心中期望已久的、高洁又忧郁的姑娘,也可把其当做是诗人心中的理想和追求,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苦闷,对未来的渺茫憧憬。戴望舒_
http://baikebaiducom/linkurl=bad2yMPG8df5Ez945jUuD8WRDMnF-RuYxDklxMPUUNW0XsNrQqHIhKMGDzssMxvu
代表作有《雨巷》,并因此作被称为雨巷诗人,此外还有《寻梦者》、《单恋者》、《烦忧》等。1923年入上海大学中国文学系,1925年转入上海震旦大学学习法文,并于翌年就读于该校法科。先后创办过《璎珞》、《文学工场》、《新诗》等刊物。1926年春,开始在与施蛰存合编的《璎珞》旬刊上发表诗歌,处女作《凝泪出门》。1928年《雨巷》一诗在《小说月报》上刊出,受到人们注意,他由此获得雨巷诗人称号。这一时期的作品在艺术上保留着中国古代诗歌传统及欧洲浪漫主义诗歌的痕迹,并带有明显的法国象征派诗人魏尔兰、中国的李金发等人的影响。 1929 年出版的诗集《我的记忆》大部为此时期的作品。 1932年《现代》月刊创刊,他曾在该刊发表许多著、译作。同年11月赴法国,曾在巴黎大学、里昂中法大学肄业或旁听,并继续从事著、译活动。编定诗集《望舒草》于1933年出版。这一阶段的诗作数量较多,艺术上也较成熟,在创作中最具代表意义,他由此成为中国新诗发展史中现代派的代表诗人。 1935年从法国回国。1937年出版诗作合集《望舒诗稿》。抗日战争爆发后,先在上海继续著译, 1938年5月赴香港。与许地山等人组织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香港分会,任理事。其间主编《星岛日报》副刊《星座》和英文刊物《中国作家》等。香港为日军占领后,以抗日罪名被捕,陷狱中数月,健康受到很大损害。抗战开始后的作品,从生活、情绪到艺术风格转向积极明朗。 1941年所作《狱中题壁》和稍后的《我用残损的手掌》,表现了民族和个人的坚贞气节。这一时期作品后来收入《灾难的岁月》,1948年出版。抗战胜利后回上海,在上海师范专科学校任教。1948年再次去香港,1949年辗转到北京,参加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一次代表大会,后在新闻总署国际新闻局工作。 1989年《戴望舒诗全编》出版。诗集主要有《我的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戴望舒诗选》《戴望舒诗集》,另有译著等数十种。为中国现代象征派诗歌的代表。 戴望舒的诗歌主要受中国古典诗歌和法国象征主义诗人影响较大,前者如晚唐温庭筠、李商隐,后者如魏尔伦、果尔蒙、耶麦等,作为现代派新诗的举旗人,无论理论还是创作实践,都对中国新诗的发展产生过相当大的影响。在诗的内容上他注重诗意的完整和明朗,在形式上不刻意雕琢。 戴望舒一生与三位女性有不解之缘,他的初恋是施蛰存的妹妹施绛年、而他的第一任妻子是穆时英的妹妹穆丽娟,第二任夫人是杨静。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