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浪漫派诗人济慈的简介及影响作品有哪些?

英国浪漫派诗人济慈的简介及影响作品有哪些?,第1张

作品及影响  济慈创作的第一首诗是《仿斯宾塞》,接着又写了许多优秀的十四行诗,他的这些早期诗作收集在1817年3月出版的第一本《诗集》中。次年,他根据古希腊神话写成的《安迪密恩》问世,全诗想象丰富,色彩绚丽,构架宏大,洋溢着对自由的渴望。 1818年到1820年,是济慈诗歌创作的鼎盛时期,他先后完成了《伊莎贝拉》《圣亚尼节前夜》《海伯利安》等著名长诗,最脍炙人口的《夜莺颂》《希腊古翁颂》《秋颂》等名篇也是在这一时期内写成的。 济慈诗才横溢,与雪莱、拜伦齐名。他生平只有25岁,但其遗下的诗篇一直誉满人间,被认为完美地体现了西方浪漫主义诗歌的特色,并被推崇为欧洲浪漫主义运动的杰出代表。他主张“美即是真,真即是美”,擅长描绘自然景色和事物外貌,表现景物的色彩感和立体感,重视写作技巧,语言追求华美,对后世抒情诗的创作影响极大。 “1821年2月23日,他客死罗马,安葬在英国新教徒公墓,年仅二十五岁。……如果天以借年,他能够达到什么样的成就,是难以逆料的。但是人们公认,当他二十四岁停笔时,他对诗坛的贡献已大大超越了同一年龄的乔叟、莎士比亚和弥尔顿。” “在英国的大诗人中,几乎没有一个人比济慈的出身更为卑微。” (BY《济慈诗选》序/屠岸) 注:济慈以及其诸多诗作,曾经在著名的科幻作品系列《海伯利安》中被提及。 济慈特指约翰济慈,(John Keats),其他“Keats”译为“基茨”。

一)《雨巷》的多重情绪内涵

1、现实的黑暗和理想的幻灭在诗人心中的投影

一首好的抒情诗,应该是艺术美的结晶。它会超越时间

和空间的限制而唤起人们审美的感情。戴望舒的《雨巷》就是这样一首优美的抒情诗。

然而多年来,《雨巷》和戴望舒的其他一些诗作,却被视为象征派和现代派的无病呻吟而排斥在文学史的视野之外;直到最近,人们才像观赏出土文物一样,把这些作品从遗忘的尘土中挖掘出来,又重新看到了它们身上具有的艺术光辉。

戴望舒在坎坷曲折的二十多年创作道路上,只给我们留下了九十多首抒情短诗,《雨巷》,就是他早期的一首成名作。

《雨巷》大约写于1927年夏天。最初发表在1928年8月出版的《小说月报》第十九卷第八号上。戴望舒的挚友杜衡在1933年写道:

说起《雨巷》,我们很不容易把 叶圣陶 先生底奖掖忘记的。《雨巷》写成后差不多有年,在圣 陶 先生代理编辑《小说月报》的时候,望舒才忽然想把它投寄出去。圣 陶 先生一看到这首诗就有信来,称许他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圣 陶 先生底有力的推荐,使望舒得到了“雨巷”诗人的称号,一直到现在。(《望舒草·序》)

人们熟知的文学史上的这段佳话,反映了《雨巷》一诗在当时的价值和影响。

就抒情内容来看,《雨巷》的境界和格调都是不高的。《雨巷》在低沉而优美的调子里,抒发了作者浓重的失望和彷徨的情绪。打开诗篇,我们首先看到诗人给人们描绘了一幅梅雨季节江南小巷的阴沉图景。诗人自己就是在雨巷中彳亍彷徨的抒情主人公。他很孤独,也很寂寞,在绵绵的细雨中,“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在这样阴郁而孤寂的环境,他心里怀着一点朦胧而痛苦的希望:“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这个姑娘被诗人赋予了美丽而又愁苦的色彩。她虽然有着“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但是也“丁香一样的忧愁”。她的内心充满了“冷漠”,凄清”和“惆怅”。和诗人一样,在寂寥的雨巷中,“哀怨又彷徨”。而且,她竟是默默无言,“像梦一般地”从自己身边飘过去了,走尽了这寂寥的雨巷。

在雨的哀曲里,

消了她的颜色,

散了她的芬芳,

消散了,甚至她的

太息般的眼光,

丁香般的惆帐。

这是一个富于浓重的象征色彩的抒情意境。在这里,诗人把当时的黑暗而沉闷的社会现实暗喻为悠长狭窄而寂寥的“雨巷”。这里没有声音,没有欢乐,没有阳光。而诗人自己,就是这样的雨巷中彳亍彷徨的孤独者。他在孤寂中怀着一个美好希望。希望有一种美好的理想出现在自己面前。诗人笔下的“丁香一样的”姑娘,就是这种美好理想的象征。然而诗人知道,这美好的理想是很难出现的。她和自己一样充满了愁苦和惆帐,而且又是倏忽即逝,像梦一样从身边飘过去了。留下来的,只有诗人自己依然在黑暗的现实中彷徨,和那无法实现的梦一般飘然而逝的希望!

有论者说,《雨巷》是诗人用美好的“想象”来掩盖丑恶的“真实”的“自我解脱”,是“用一些皂泡般的华美的幻象来欺骗自己和读者”,除了艺术上的和谐音律美外,“在内容上并无可取之处”。(凡尼:《戴望舒诗作试论》,《文学评论》1980,4),这些诘难和论断,对于《雨巷》来说,未免过于简单和苛刻了。

《雨巷》产生的1927年夏天,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最黑暗的时代。反动派对革命者的血腥屠杀,造成了笼罩全国的白色恐怖。原来热烈响应了革命的青年,一下子从火的高潮堕入了夜的深渊。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找不到革命的前途。他们在痛苦中陷入彷徨迷惘,他们在失望中渴求着新的希望的出现,在阴霾中盼望飘起绚丽的彩虹。《雨巷》就是一部分进步青年这种心境的反映。

戴望舒写这首诗的时候只有二十一二岁。一年多以前,他与同学杜衡、施蛰存、刘呐鸥一起从事革命的文艺活动,并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用他的热情的笔投入了党的宣传工作。1927年3月,还因宣传革命而被反动当局逮捕拘留过。“四.一二”政变后,他隐居江苏松江,在孤寂中嚼味着“在这个时代做中国人的苦恼”。(《望舒草·序》)他这时候所写的《雨巷》等诗中便自然贮满了彷徨失望和感伤痛苦的情绪;这种彷徨感伤的情绪,不能笼统地说是纯属个人的哀叹,而是现实的黑暗和理想的幻灭在诗人心中的投影。《雨巷》则用短小的抒情的吟诵再现了这部分青年心灵深处典型的声音。在这里我们确实听不到现实苦难的描述和反叛黑暗的呼号。这是低沉的倾述,失望的自白。然而从这倾诉和自白里,我们不是可以分明看到一部分青年在理想幻灭后的痛苦和追求的心境吗失去美好希望的苦痛在诗句里流动。即使是当时的青年也并非那么容易受着“欺骗”。人们读了《雨巷》,并不是要永远彷徨在雨巷。人们会憎恶这雨巷,渴望出离这雨巷,走到一个没有阴雨,没有愁怨的宽阔光明的地方。

2、表现惶惶不安的人和无法实现的理想这个蕴涵有时代特征的悲剧主题,

《雨巷》这首诗,写一位沉醉于感情追求的青年,常常独自彷徨在悠长的雨巷,等待一位姣好的姑娘,因为姑娘的家就在雨巷的尽头。除了春雨打在油纸伞上的声音,雨巷是寂寥的。抒情主人公希望逢着的这位姑娘,她结着愁怨,她家的篱墙颓圮了,她显然受到命运的打击;她惆怅、凄清、叹息、迷茫,但她没有颓唐,没有乞求;她是冷漠和高傲的,她仍然是那么妩媚动人,她在沉重的悲哀中没有低下高贵的头,像一面迎风招展的旗子一样忍受着落到头上的磨难。诗人在这里表现了人的尊严和顽强的生命力。但诗人笔下的姑娘是感伤的,他拿丁香来比喻她。中国古诗里有许多吟咏丁香的名句,如“丁香能结雨中愁”,“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等等。丁香开花,在仲春时节,诗人们往往对着丁香伤春,说丁香是愁晶。丁香花白色或紫色,色香都不轻佻。丁香是美丽、高洁、愁怨三位一体的象征。丁香姣好,但易凋谢。丁香一样的姑娘,是做着脆弱的梦的姑娘,她的愁怨自然少不了。

在长久的期待中,姑娘终于来了,在雨中哀怨,“她静默地走近”,有时两颗心灵已经接近于互相理解了,然而又终于失望了,“又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终于从身边飘过去,二人间的距离又重新拉开。这两位彷徨者都得了同一种抑郁病,因而同病相怜。然而,正因为病症相同,不可能互相拯救,只得分手。他们是在彷徨,更是在彷徨中继续追求。从诗的更深的象征意蕴看,戴望舒诗中的姑娘形象往往就是他的理想的化身。他彷徨求索,就是为了寻找姑娘――理想。姑娘出现了,但是,“像梦中飘过”一样,只在面前一闪,转瞬便消失了,连同她的颜色,她的芬芳,她的太息与她的惆怅,空留下抒情主人公自己在雨巷独自彷徨。一切都是寂静的,雨打动纸伞,更增加了雨巷的寂寥。诗人就这样表达了追求美好理想的信念是徒劳的那种孤苦心情。

在《雨巷》中,姑娘的形象带有悲剧色彩,抒情主人公――游子的形象(孤独的游子形象贯穿在戴望舒的全部作品中)也带有悲剧色彩。他的追求是那样高洁,带着理想化的色彩。他所期待的姑娘,既有深沉的内心世界,又有妩媚的魅力;既是姣好的,又是在磨难面前不弯腰的。然而,他自己又是那样地不易被人理解,他既不十分知道自己,也不是很深地理解对方;也许他期待的永远是心中的影象。因此,在理想主义的期望面前,他总是困惑的,怀有一种气质性的悲剧感。戴望舒熟读法国诗人魏尔伦的作品,就多愁善感的气质而言,他也接近魏尔伦。魏尔伦《无言的歌集》表达了巴黎公社失败后不知所措的知识分子苦闷沮丧的情绪,其基调是诗人的理想和他周围的肮脏生活相对立的悲剧感。戴望舒的诗则表现了从五四运动中幸福地飞腾起来的理想与淹没于血泊之中的1925年至1927年大革命现实相对立的悲剧感。他的诗虽然不是反抗和战斗的诗,但也不是环境的奴隶。人和理想,惶惶不安的人和无法实现的理想这个悲剧主题,蕴涵有时代的特征。

(二)《雨巷》的艺术特色

1、《雨巷》在艺术上一个重要特色是运用了象征主义

的方法抒情。

象征主义是十九世纪末法国诗歌中崛起的一个艺术流派。他们以世纪末的颓废反抗资本主义的秩序。在表现方法上,强调暗示隐喻等手段表现内心瞬间的感情。这种艺术流派于“五四”运动退潮时期传入中国。第一个大量利用象征主义方法写诗的是李金发。戴望舒早期的创作也明显地接受了法国象征派的影响,他的创作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注意挖掘诗歌暗示隐喻的能力,在象征性的形象和意境中抒情。《雨巷》就体现了这种艺术上的特点。诗里那撑着油纸伞的诗人,那寂寥悠长的雨巷,那像梦一般地飘过有着丁香一般忧愁的姑娘,并非真实生活本身的具体写照:而是充满象征意味的的抒情形象。我们不一定能够具体说出这些形象所指的全部内容,但我们可以体味这些形象所抒发的的朦胧的诗意。那个社会现实的气氛,那片寂寞徘徊的心境,那种追求而不可得的希望,在《雨巷》描写的形象里,是既明白又朦胧,既确定又飘忽地展示在读者眼前。想象创造了象征,象征扩大了想象。这样以象征方法抒情的结果,使诗人的感情心境表现得更加含蓄蕴藉,也给读者留下了驰骋想象的广阔天地,感到诗的余香和回味。

朱自清 先生说:“戴望舒氏也取法象征派。他译过这一派的诗。他也注重整齐的音节,但不是铿锵而是轻倩的;也找一点朦胧的气氛,但让人可以看得懂”。“他是要把捉那幽微的精妙的去处。”(《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导言》)《雨巷》朦胧而不晦涩,低沉而不颓唐,情深而不轻佻,确实把握了象征派诗歌艺术的幽微精妙的去处。

2、戴望舒的诗歌创作,也接受了古典诗词艺术营养的深深陶冶。

在《雨巷》中,诗人创造了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的象征性的抒情形象。这显然是受古代诗词中一些作品的启发。用丁香结,即丁香的花蕾,来象征人们的愁心,是中国古代诗词中一个传统的表现方法。如李商隐的《代赠》诗中就有过“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的诗句。南唐李景更把丁香结和雨中惆怅联在一起了。他有一首《浣溪沙》:

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回首绿波三楚暮,接天流。

这首诗里就是用雨中丁香结做为人的愁心的象征的,很显然,戴望舒从这些诗词中吸取了描写愁情的意境和方法,用来构成《雨巷》的意境和形象。这种吸收和借鉴是很明显的。但是,能不能说《雨巷》的意境和形象就是旧诗名句“丁香空结雨中愁”的现代白话版的扩充和“稀释”呢我以为不能这么看。在构成《雨巷》的意境和形象时,诗人既吸吮了前人果汁,又有了自己的创造。

第一,古人在诗里以丁香结本身象征愁心。《雨巷》则想象了一个如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她有丁香般的忧愁,也有丁香一样的美丽和芬芳。这样就由单纯的愁心的借喻,变成了含着忧愁的美好理想的化身。这个新的形象包含了作者的美的追求。包含了作者美好理想幻灭的痛苦。

第二,诗人在《雨巷》中运用了新鲜的现代语言,来描绘这一雨中丁香一样姑娘倏忽即逝的形象,与古典诗词中套用陈词旧典不同,也与诗人早期写的其他充满旧诗词调子的作品迥异,表现了更多的新时代的气息。“丁香空结雨中愁”,没有“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更能唤起人们希望和幻灭的情绪。在表现时代的忧愁的领域里,这个形象是一个难得的创造。

第三,在古代诗词里,雨中丁香结是以真实的生活景物来寄托诗人的感情。《雨巷》中那个在雨中飘过的丁香一样姑娘的形象,就带上了更多的诗人想象的成份。它既是生活中可能出现的情景,又是作家驰骋艺术想象的结晶,是真实与想象相结合所产生的艺术真实的形象。戴望舒说:“诗是由真实经过想象而出来的,不单是真实的,也不单是想象。” (《诗论零札》十三) 他认为诗的本质寓于要表现自己同隐蔽自己这两种愿望的永恒斗争之中,他谨慎地把他的“真实”巧妙地隐藏在诗作的“想象”的屏障里。法国象征派诗人之所以会对他有特殊的吸引力,可以说是因为那种特殊的手法恰巧合乎他的既不是隐藏自己,也不是表现自己的写诗动机。从《雨巷》这首诗看,戴望舒的诗既不同于浪漫派的坦白奔放,直接抒情,也不同于法国象征派诗人瓦雷里那样的把思想放在首位,戴望舒是把感情放在第一位的,然而他使用暗示的方法,尽可能使这种感情隐蔽一些,朦胧一些,尤其要将真事隐去。《雨巷》虽然也有象征派的感觉的不可捉摸,内心状态的飘忽不定,形象的模糊朦胧;但它并不带有某些象征派诗歌的神秘意味,它“叫人看得懂,有真挚的感情做骨架”,有古典派的内容,很少架空的感情,铺张而不虚伪,华美而有法度。我们推测《雨巷》这首诗中被隐蔽在“想象”里面的“真实”,可能是诗人的一段感情际遇,在这段生活中的感情体验成了诗的骨架。诗中大概多少还保留了一些真事的影子和细节,但时间、地点和情况也许都面目全非了。这也是象征派与浪漫派的一个极大区别。浪漫派诗歌大都写真人实事,即兴即景者多;象征派则很难由诗来推测作者,至少,这种推测是相当曲折的。同时,象征派诗歌的意义、主题,往往是通过暗示来表现的。《雨巷》的悲剧感和孤独感,是通过悠长寂寥的雨巷,颓圮的篱墙,冷冷的哀怨和蒙蒙的细雨等环境渲染和游子对丁香一样的姑娘的期待的描绘来暗示的。一切都没有说穿,没有点透,然而我们懂了,感觉到了。正因为诗人没有把诗的意义限死在一个层面上,我们从诗中领会的东西才更多些。

我们说《雨巷》的意境形象借鉴于古典诗词,又超越于古典诗词,最主要的即因为它是诗人依据生活的经验而又加上了自己想象的创造。它是比生活更美的艺术想象的产物。

3、《雨巷》最初为人称道,一个重要方面是它的音节的优美。

叶圣陶盛赞这首诗“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虽然未免有些过誉,但首先看到了它的音节的优美这一特点,不能不说是有见地的。《雨巷》全诗共七节。第一节和最后一节除“逢着”改为“飘过”之外,其他语句完全一样。这样起结复见,首尾呼应,同一主调在诗中重复出现,加强了全诗的音乐感,也加重了诗人彷徨和幻灭心境的表现力。整个诗每节六行,每行字数长短不一,参差不齐,而又大体在相隔不远的行里重复一次脚韵。每节押韵两次到三次,从头至尾没有换韵。全诗句子都很短,有些短的句子还切断了词句的关连。而有些同样的字在韵脚中多次出现,如“雨巷”“姑娘”“芬芳”“惆怅”“眼光”,有意地使一个音响在人们的听觉中反复。这样就造成了一种回荡的旋律和流畅的节奏。读起来,像一首轻柔而沉思的小夜曲。一个寂寞而痛苦的旋律在全曲中反复回响,萦绕在人的心头。

为了强化全诗的音乐性,诗人还吸取了外国诗歌中的一些技法,在同一节诗中让同样的字句更迭相见。这种语言上的重见,复沓,像交织一起的抒情乐句反复一样,听起来悦耳,和谐,又加重了诗的抒情色彩。在浪漫的自由诗和“新月派”的豆腐干诗体盛行的时候,戴望舒送来了优美动听的《雨巷》,虽然不能说是“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至少也是开拓了音乐在新诗中表现的新天地。

参考资料

1.王泽龙:《由狂放的“天狗”到寂寥的“雨巷”――论20年代中国新诗由浪漫主义向现代主义的嬗变》,《荆州师范学院学报》,1994/04

2. 孙淑芹:《<雨巷>艺术特色的层面分析》,《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03

3. 蓝棣之:《谈戴望舒的成名作<雨巷>》,《名作欣赏》,2002/01

4. 张俊萍:《也谈<雨巷>――兼与<谈戴望舒的成名作〈雨巷〉>一文商榷》,《名作欣赏》,2002/06

5. 孙玉石《戴望舒名作欣赏》,中国和平出版社,2002年版

法·波德莱尔《恶之花》

为了取悦于野蛮的人,

为了向魔鬼们神气十足的奴仆,

献媚,我们竟侮辱。

我们所热爱的人们,奉承我们所厌恶的人们,

我们竟使被人无故鄙视的弱者伤心,

我们竟沦为奴颜婢膝的刽子手,

我们竟向极度的愚昧。

向公牛脑袋般的愚蠢致敬,

我们竟为腐败,

所发出的微光祝福。

我们竟亲吻呆若木鸡的蠢物,

并表示无限崇拜,

最后,为了把眩晕。

淹没在狂热中,我们竟至于,

仿佛因诗才而骄傲、以表现日趋,

没落的事物所引起的兴奋。

为荣的神父,

未渴而饮,

未饥而食,

快把灯吹灭吧,

别再迟疑,

让我们躲入黑暗深处。

文章简介:

《恶之花》是夏尔·波德莱尔(1821-1867)的一部诗集,它是一本有逻辑、有结构、有头有尾、浑然一体的书。

是一部表现西方精神病态和社会病态的诗歌艺术作品。然而病态未必不是一种美。波德莱尔的天才,恰恰表现在他能在恶的世界中发现美,也能在美的体验中感受到恶的存在,并通过诗歌化腐朽为神奇。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恶之花》是“恶”的艺术,而不是恶的颂歌。以诗歌表现现代都市的丑恶、现代文明的虚伪以及现代人精神世界的贫乏空虚,是《恶之花》对诗坛的独特贡献,也是波德莱尔给日后的现代主义提供的有益启示。

诗人以罕见的胆识,陈列出种种丑行与败德,也倾诉了深藏于心中的郁闷与苦恼。

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

19世纪的末期法国精神上的压抑与惶惑不安,生活上的焦虑孤独空虚与无聊,肉体上的欲望的沉沦,成为西方世界的普遍精神状态。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各种矛盾的激化,五花八门的现代派文学派别先后出现,到20年代形成高潮。值得一提的是,一八四八年革命是法国文学的一个转折点。

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失去了前期的热情和锐气,强调以“科学的精神”追求更精确的描写和纯客观的分析。19世纪80年代,在法国,正式打出了象征主义的旗号,并逐步形成了象征主义作家队伍。

作为这一过渡时期的现代派文学代表人物,波德莱尔不堪忍受家庭束缚,带着生父留给他的十万法郎遗产离开家庭,放浪形骸、标新立异,想以此表示他对正统的资产阶级生活的轻蔑。

波德莱尔的忧郁既与生俱来,同时也是后天形成的,是作为一个社会个体的人在失落其价值、找不到出路后内心的压抑、躁动的表征。它反映了人与时代、社会的冲突。

他忧郁、孤独、高傲、悲观、叛逆,是顽固的个人主义者。从而也创作出更多焦灼的充满罪恶感的诗歌。

1851年波拿巴政变成功后,波德莱尔的革命激情很快便消失了。他对革命悲观失望,思想急剧向右摇摆,而且这种消极悲观、颓废的思想在他的头学观和诗歌创作中,他憎恨通行的和伪善的资产阶级道德,憎恨平凡。

他甚至对健康的,自然和正常的东西也憎恶起来,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使得他转向了内心的黑暗。他在本身就是与美感和道德对立的东西中寻找美感欣赏的对象,甚至不道德的东西,仿佛只要它不带有资产阶级作风的气息,他也乐意接受。然而,理想幻灭后,他又迅速恢复了文学生活。

他从此一直埋头于诗歌创作,在文学领域里进行旅命。而在文学领域里的革命却充分体现了他积极向上的。因此,1852-1857年间,他先后发表了20多首诗。期间他还翻译了大量爱伦·坡的诗文,后者作品强调写忧郁的情绪,大多古怪、传特、病怒的形象。

爱伦·坡“把滑稽提高到怪诞,把机智夸大成嘲弄,把奇特变成怪异和神秘”的作品对波德莱尔影响很大,使波德莱尔脱离了法国浪漫主义所陷入的个人多愁善感,发挥了想象力在诗歌中的巨大作用。

于是,波德莱尔发展爱伦·坡的理论,使浪漫主义诗歌演变成象征派抒情体。诗人经过十余年的艰难创作,经过反复修改,《恶之花》在1857年最终发行出版。

浪漫主义文学惯用对比、夸张和想象,用词也倾向于华丽一路。浪漫派寻求强烈的艺术效果,追求异乎寻常的情节,描写异乎寻常的事件,刻画异乎寻常的性格,塑造出超凡、孤独的叛逆形象,这些都离不开对比、夸张和想象的手法。

雨巷:这是一个富于浓重的象征的抒情意境。当时黑暗阴沉的社会现实暗喻为悠长狭窄而寂寥的“雨巷”,没有阳光,也没有生机和活气,而诗人自己,就是在这样的雨巷中。

我:彳亍彷徨的孤独者。他在孤寂中怀着一个美好的希望。而抒情主人公“我”就是在这样的雨巷中孤独的ㄔ亍着的彷徨者,“我”在孤寂中仍怀着对美好理想和希望的憧憬与追求

姑娘:诗中“丁香一样的姑娘”就是这种美好理想的象征但是,这种美好的理想又是渺茫的、难以实现的。诗人知道,这美好的理想是很难出现。她和自己一样充满了愁苦和惆怅,而且又是悠忽即逝,像梦一样从身边飘过去了。留下来的,只有诗人自己依然在黑暗的现实中仿径,和那无法实现的梦一般飘然而逝的希望!

这种心态,正是大革命失败后一部分有所追求的青年知识分子在政治低压下因找不到出路而陷于惶惑迷惘心境的真实反映。

说到徐志摩,大多人一定都会想起那首经典的《再别康桥》,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不得不承认,徐志摩的确是浪漫派诗歌的代表人物,总是能够用简单的词句营造出唯美浪漫的场景和氛围,让人感受到爱的美丽和感伤。

都说文如其人,徐志摩之所以能够写出如此浪漫的词句,就是因为徐志摩从小的生活就非常优裕,父亲徐申如是一名实业家,表叔是沈钧儒,姑表舅是金庸,外甥女是琼瑶,一家子人都有着很高的文学素养,生活也很富裕,没有感受过什么人间疾苦,所以骨子里就带着崇尚自由的基因。

但在那个年代,想要完全自由很难,尤其是感情婚姻方面,徐志摩最终还是遵从了父母之命,有了一段包办婚姻。

张幼仪是父母为他选择的妻子,所以徐志摩根本不喜欢她,甚至还很鄙夷她,觉得她是土包子。张幼仪没有什么怨言,一心一意地照顾他,最后也成全了他,给了他自由。

不得不说,这样的女人有点可悲,但也有点勇敢,她看到了徐志摩对林徽因的感情,也明白了自己和徐志摩不会有未来,所以毅然决然地离开。

离婚后的徐志摩没能娶到林徽因,又和陆小曼有了一段轰轰烈烈的爱情。他们都是有钱人家的孩子,从没有尝过人间疾苦,也不怎么会赚钱,结婚后的日子过得也不怎么好,但是看着徐志摩为陆小曼努力工作赚钱,就能感觉到,在徐志摩心中,爱情的确是非常崇高的东西。

有人问,徐志摩到底更爱林徽因还是陆小曼?我觉得可能他本人也说不清,只能说,徐志摩本就是为情所生的人,所以最终也为爱而死,这一生值与不值,只有他自己最清楚。

但不管怎样,从他留给世人的语句中,我们能够感受到爱情的美好与哀愁,这也就足够了。

作为尘世间的平凡人,我们也会经历爱情,也会感受到快乐和痛苦,今天和大家分享5句徐志摩的经典语句,希望每个人读过后都能够明白,爱过,痛过后,我们就真的长大了。

一生至少该有一次,为了某个人而忘了自己,不求有结果,不求同行,不求曾经拥有,甚至不求你爱我,只求在我最美的年华里,遇到你。

徐志摩的诗句中,总有一种无怨无悔,这就可以让我们看到他对感情的态度,那就是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曾经拥有。

想一想,年轻的时候每个人都有过这样的想法吧,甚至有很多人把这句话写在了自己社交平台的个性签名上。

年轻的时候,我们就是觉得什么都可以去尝试,只要此刻轰轰烈烈就好,不要去想那么多未来。

但慢慢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明白了自己的幼稚,也懂得了稳定才是我们最该去追求的东西。

我身边有太多感情就是这样走向终结的,一个人觉得该要稳定了,可另一个人却觉得只要爱着就好。

我不知道你是否也遇到过这样的困境,我只想说,给对方想要的,才能让你们的感情更长久,而你自己想要的,也一定要努力去争取。

希望你有这个幸运遇见对的人,希望你能够遇见幸福。

或许可以爱很多个人,但只有一个人会让你笑得最灿烂,哭得最伤心。

我一直坚信,人这一生很短暂,如果没有疯狂爱过一个人,那真的很遗憾。懂我感受的人,大概也会明白徐志摩对林徽因的感情。

只是,这种感情我们能够理解,却不希望遇见太多,因为那种撕心裂肺的痛,遇见一次也就够了。

我在文章中说过很多次我和初恋的故事,那是一段想想就觉得悲伤的感情,因为在那段感情中,我经历了太多美好,也被伤得透彻。

我永远忘不了我为他流的那些眼泪,我也忘不了所有人都告诉我不值得的表情,可那时候的我和现在的我都不后悔,毕竟就像徐志摩说的,这一生中我们会爱很多人,但只有这一个人会让我们笑得最灿烂,也哭得最伤心。

但作为过来人我想告诉你,这样的感情,经历过就可以了,不用执念,你一定会遇到一个不让你这样心潮澎湃,但是能够让你觉得踏实幸福的人,和这个人携手一生,好好经营你的生活,就够了。

有些女人会让人觉得,世界上无人舍得对她不好。然而,这个女人就是得不到她一直盼望着的好。畅想有多快乐,现世的遗憾就有多悠长。

人这一生中总会有遗憾,徐志摩的遗憾大概就是林徽因,那你的遗憾又是谁呢?

我见过很多被感情伤害的女人,她们都会问同样一句话:“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

是啊,为什么有些人总是无法得到想要的幸福?我觉得,大概就是因为她总是想要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总是认为自己付出就该得到,总是认为自己就该被爱着。

这世上没有什么事情是必须的,尤其是感情,所以我们必须用“得之我幸失之我命”的态度去对待感情,好好调整自己的心态,让自己变得强大起来,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掌控自己的人生,才能拥有属于自己的幸福。

如果你还是觉得有遗憾,那也没关系,包括我在内的每个人都会有这样的感受,往前走就好,总有一天,时间会抚平一切伤口。

我将于茫茫人海中访我唯一灵魂之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

徐志摩有很多关于感情的诗句,大多都给我们传达了一种洒脱的态度,那就是,你爱不爱我和我没关系,爱本就是我自己的事情。

我一直特别佩服这样的人,因为他们很少受到外界的干扰,更不会因为别人的话语就爱一个人或是放弃属于自己的感情,而真正强大的人,就是需要这样的坚定。

当然,感情中的坚持也需要用对地方,如果对方真的不爱你,那你也要学会及时止损,不要再为这个人和这段情付出什么,否则最后就会一无所有。

至于曾经已经付出过的那些,就让它过去吧,别总是问为什么,爱过就好,没什么值得与不值得,这都是我们人生中宝贵的经历,会成为你未来人生路上,最宝贵的财富。

年少时,我们因谁因爱或是只因寂寞而同场起舞;沧桑后,我们何因何故寂寞如初却宁愿形同陌路;相爱时,我们明明两个人,却为何感觉只是独自一人?

徐志摩的诗句中,总是有很多意境的描写,那种哀怨却又洒脱的情感,总是能够让人感同身受。

每个人都有过初恋,那种纯纯的感情中,都会有徐志摩诗句的影子。就像这句,走着走着就散了,回忆也淡了,不就是我们每个人回忆起初恋时的感受吗?

那段感情是每个人心中最美好但也最遗憾的存在,因为我们在最没有能力为对方兑现承诺的年纪遇到了最想保护一生的人,懵懵懂懂不知道怎么去爱,伤害了对方,也一次次被伤害。

其实想一想,如果晚点遇到那个人,可能就会有未来,但人生就是这样,出场顺序决定了最终的结果,谁也没有办法左右。

只是,希望所有经历过的人不要后悔,因为这就是缘分,错过的人就注定是我们人生的过客,对的人兜兜转转还是会相遇。

好好珍惜眼前人,我们才能守护好属于我们,最好的幸福。

徐志摩带给了我们太多的感动,也让我们有了许多思考,谁也不知道怎样的感情是对的,我想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

希望每个人读过、爱过、痛过后就会长大,成熟地面对悲欢离合,理智地选择爱与不爱,让爱成为自己的盔甲,让幸福变得更加踏实和悠长。

离者,丽也,附丽也。《易·离卦·彖传》:“离,丽也。日月丽乎天,百谷蔓草丽乎土”。离的意思就是附丽、依附于。“离离”便是紧紧地依附于着的模样。如“离离原上草”的意思就是指草在原野上投身、生长发育、世世代代繁殖,紧紧地依附于在这片原野上。骚者,躁动不安躁动也。《玉篇》云:“骚,动也。”《说文》云:“骚,扰也。”骚字从马从蚤,虱子跑进马的身上,马有蹄不可以以及身,有尾不可以驱其害,有牙不可以解其痒,仅有还有机会躺在地上打滚才可以不停痒,因此马身上有跳蚤,马一定是焦躁不安的,谓之扰也、动也。司马迁的一生是悲剧的一生,但深沉的痛苦、绵绵的热爱祖国情丝却使司马迁的奋斗精神得到提升,化成了一篇篇震撼人心的诗文。他生中为狭小的燕国朝中挤兑,死却作为中国文坛的旗子被插到世界文学史的高峰。

《离骚》是一首浪漫派抒情诗歌篇。上半部是作家现实生活的历经,是写实性,后半段是作家烦闷的灵魂上天下地的追寻,是虚写。不但描写了作家个人不幸,也描写了时代的发展不幸;不但描写了杰出人格的高尚,也描写了为道理而勇于献身的悲痛。整诗一字一句透露出一种怨忿。司马迁的《离骚》是诗经楚辞中最重要的经典作品之一,楚辞是春秋战国时代南方地区燕国的一种体裁,它的作用是,很多吸取民歌民谣,并富有想象力地使用了许多神话故事,可以理解颇具浪漫派特点。《离骚》彰显了这一特点,例如诗里提到了三次“求女”,以民俗求女意味着找寻贤君。还提到魂游,从修真到西方国家,三日即达。由于《离骚》的鲜明特点与在文学著作中的重要性,又将诗经楚辞称之为“骚体”。

屈原的诗作乃千古绝唱,篇篇精彩纷呈,但第一个的应属《离骚》。《离骚》精彩纷呈,大气磅礴,洋洒上千年。司马迁在这其中倾注了不少感情,也有倏生倏灭的密境更替,具备个人传记特性。《离骚》是古代文学史上最开始、最优异的,弥漫着积极主动浪漫派精神的抒发感情长诗,整诗共2489个字,习惯性按两小标题一句把它隔开为188句,按中心思想分成五段来解读。读《离骚》,且看一看司马迁的“肖像画”。这里所讲的“肖像画”带上了冒号,由于司马迁在《离骚》开场写自已的平生,进行了简略的人物画,而并非真正在绘画。

 《离骚》是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诗人屈原的经典作品,整诗应用美人香草的比喻、大量神话故事和奇妙的想象,产生绚烂的才华和宏伟的构造,表现出了积极主动的浪漫派精神实质,并开辟了中国古代文学里的“骚体”诗歌形式,对后人形成了深刻影响。司马迁原文中的美人不是指漂亮美女丽人,反而是品德高尚的人。司马迁在史记中那么点评《离骚》: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并且指巨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可。自疏濯淖淤泥当中,蝉蜕于浊秽,以蜉蝣浮尘以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增光添彩可也。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323425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3
下一篇2023-08-1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