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漫主义时期男装特点:
1、夫拉克:色调典雅,驳头翻折止于腰节处,前襟敞开不系扣,肩胸向外扩张。
2、庞塔龙:细长呈倒三角形。
3、基莱:前中央排着的金色扣子,颜色华美。
浪漫主义时期的风格是早期几人风格的混合体,尤其是文艺复兴、哥特及罗可可元素的复古。女装款式既符合浪漫主义的特点,又适合小产阶级牛活方式的需求。服装极富形象力且丰富多彩。在叼840年前后,极地长裙再次流行,只不过这次是采用马尾水支撑形状。
起初下摆只是层荷叶边,渐渐地又加上很多缎带、蝴蝶结、刺绣、花边及人造花朵。1860年以后,裙子的前面变十,从膝盖处开始展开,在后面形成多层褶裥。强调上衣的分割线降至臀围。袖子依旧长而窄。最后外裙上提,折向后面裙撑,使后面蓬起。
后裙撑处用滚条、镶边、蝴蝶结、荷叶边及镂空花边等材料强化装饰。与奢华的女装相比,男装相对精致,强调功能而不张扬。双排扣外衣开始用于日装,燕尾服用于晚装和上层人的外服。
裤子、外衣和马甲均采用同种颜色和同种面料。黑外衣配条纹裤只在特殊场合穿着。衬衫经常带有刺绣。挺括的系扣领逐步取代了立领和翻卷领。颈饰取决于不同类型的外衣,可以是窄领带、宽领巾或领结。
韦伯(Carl Maria Von Weber,1786一1826)德国杰出的作曲家、指挥家、钢琴家。他出生于一个戏剧之家,从小随父母在各地旅行演出,对戏剧非常熟悉,对德国民间音乐、风俗也有很深的体验。这对他以后的音乐创作具有重要的意义。韦伯十岁学钢琴,以后又学作曲,十二岁开始写作歌剧音乐,成为德国浪漫派歌剧的创始人和世界乐坛最早的圆舞曲作家之一。1813年以后,他先后任布拉格剧院和德累斯顿交响乐团常任指挥,对这两个演出团的成名起了重要的作用。 韦伯的代表作是歌剧《自由射手》。它那浓郁的德国风格和浪漫气息,被认为是德国第一部浪漫主义歌剧。它很快传遍全国,甚至出现了“自由射手牌啤酒”“自由射手式女装”。
贵族中服饰主要以纯棉、绸缎、锦缎。在加上蕾丝边,印花,等加工最终成为17世纪维多利亚时期风靡一时的洛洛可式服饰。
洛可可(Rococo)一词来自法语Rocaille,意为小石头、小沙砾。作为艺术风格用语,起先指用贝壳和石头修筑起来的人工假山和岩洞,后来指具有贝壳纹样曲线的装饰主题。
十八世纪欧洲宫廷贵族盛行洛可可风格,洛可可服装的显著特点是柔媚细腻、 纤弱柔和,这使整个服装风格趋于柔美化、繁复化,夸张的造型、柔和艳丽的色彩以及自然形态的装饰,给人以奢华浪漫的视觉效果。 洛可可时期色彩常用白色、金色、粉红、粉绿、淡黄等娇嫩的颜色。 服饰上的色彩也表现为柔和艳丽的色调,例如甜美的香槟色和奶油色洛可可服饰追求柔媚细腻的情调。 为了模仿自然形态,服装上的装饰物等部件也往往做成不对称形状,变化万千。
扩展资料:
历史进人18世纪,西欧各国资产阶级不断发展,资本主义势力逐渐增强,社会结构发生着深刻变化18世纪中叶,产生于英国的产业革命,大大加速了西欧资本主义的进程。在文化艺术方面,法国仍是西欧的中心。
新兴资产阶级不断积累财富,绝对主义的路易王朝渐渐失去活力,处于没落的前夜。在上流社会,出现了与国王主宰的宫廷相对的资产阶级的沙龙文化(salon,即“会客室”、“客厅”。指从17世纪起,西欧贵族、资产阶级谈论文学、艺术或政治问题的社交集会。
18世纪这种集会在法国特别流行)。在这样的沙龙中,人们只追求现世的幸福和官能的享乐,这使人们的感觉异常敏锐,从而形成了与巴罗克那庄重豪华、拘泥虚礼的宫廷文化不同的文化形态,这就是著名的“洛可可样式”。
早期浪漫主义音乐
“浪漫歌剧的创始人”——韦伯
德国作曲家韦伯(1786—1826)出生在一个旅行剧团领班的家庭,他的父亲是一位热心的戏剧和音乐爱好者,有一副漂亮的歌喉,母亲是一位德国女高音歌唱家。
韦伯从小常常随着父亲率领的小剧团,沿着德、奥两国的小城镇流浪演出,受到剧院、舞台气氛的熏陶。这种流浪生活使他广泛地接触到了社会和民间音乐, 他的歌剧《自由射手》被公认为德国第一部民族歌剧。歌剧上演后,很快地传遍每个偏僻角落。著名诗人海涅在给友人的信中饶有风趣地描写了《自由射手》在群众中流传的盛况:清早从他窗户下走过的小学生用口哨吹着《出嫁时的花环》;理发师上楼时也唱这首歌;在他外出作客时,一位姑娘在钢琴上弹的也是这支歌。德国甚至还出现了“自由射手”牌啤酒,“自由射手”式女装。它也为欧洲浪漫主义的歌剧奠定了基础。
欣赏:
《邀舞》又名《华丽回旋曲》[柏辽兹配器](8:46)提示:
引 子:描写一位绅士风度的男宾在舞会开始前,向一位青年贵妇人发出的邀请。
第一段:描写各种不同的舞蹈形象。基本主题雄健有力,表现热烈的舞会气氛和兴致勃勃地翩翩起舞的形象。 第二段:描写轻盈妙曼、回旋飞动的舞姿。
第三段:描绘轻若飞燕的舞步和眉笑目语、脉脉含情的意态。 第四段:描绘舞会进入了高潮和结束。 尾 声:描绘舞伴们相互致谢和告别。
15 回复:交响音乐赏析(一个抠门er老师的讲义)
“歌曲之王”—— 舒柏特
舒柏特(1797—1828)出生于维也纳近郊一个小学教员家庭。他8岁开始学习音乐;16岁担任助理教师,教授私人钢琴,以此谋生。1813年,当他毅然离家去维也纳作一个“自由艺术家”的时候,对未来充满了美好的向往。但他所处的时代正是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失败,欧洲处于反动王朝复辟的时期。
他一生共写下了1500首作品。包括14部歌剧、9部交响曲、100多首合唱曲及600多首歌曲等,其中最著名的有交响曲《未完成》、钢琴五重奏《鳟鱼》、声乐套曲《美丽的磨坊姑娘》等。
他创作的中心是歌曲,有“歌曲之王”的美称,他的歌曲优美、质朴而深刻,充分体现了诗歌的意境。作品中折射出那个时代小知识分子的苦闷与压抑、欢乐与痛苦,成为浪漫主义艺术的典范。
欣赏:
1、小提琴独奏曲《小夜曲》(2:46) 歌词大意:①“我的歌声穿过深夜,向你轻轻飞去,在这幽静的小树林里,爱人,我等待你!”
②“你可听见夜莺歌唱,她在向你恳求,它要用那甜蜜歌声,诉说我的爱情。”
2、A大调钢琴弦乐五重奏(鳟鱼)第四乐章(7:35)创作背景: 1817年,舒伯特创作了著名的歌曲《鳟鱼》,歌曲用二段体写成。第一段描写鳟鱼在清澈的小河中欢畅地戏游,第二段描写狡猾的渔夫把河水搅浑,得以浑水摸鱼。后来,创作《A大调钢琴弦乐五重奏》时,采用了这首歌曲的曲调,故又称《鳟鱼五重奏》。
16 回复:交响音乐赏析(一个抠门er老师的讲义)
“标题交响乐奠基人”——柏辽兹
柏辽兹(1803——1869)是法国浪漫乐派音乐的创始人。1803年12月11日,出生在法国里昂近郊的一个医生家庭。童年时学习过长笛和吉他,1826年进入巴黎音乐学院学习作曲。1830年,获罗马大奖赴意大利留学,一年后回国进入创作的全盛时期。于1869年3月8日病逝于巴黎。
他的作品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当推《幻想交响曲》,还有戏剧交响曲《罗密欧与朱丽叶》、《罗马狂欢节》序曲、《拉科奇进行曲 》等都是深受人们喜爱的作品。此外,他撰写了著名论著《配器法》,还留下了大量的音乐评论,对高尚音乐的鉴赏等方面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他的音乐热情奔放,富于幻想。他开创了浪漫主义标题音乐的先河。他首创了“固定乐思”的手法,在配器方面他是管弦乐大师,他大胆创新,探索各种乐器组合的可能性,使管弦乐队的色彩焕然一新。
欣赏:
1、“拉科奇进行曲”(4:55) 又名《匈牙利进行曲》,是戏剧康塔塔《浮士德的沉沦》第一部分的选曲。作品取材于德国文学家歌德(1749——1832)的诗剧《浮士德》第一部。内容为:浮士德独自漫步在匈牙利原野上,天色破晓,田野上响起农民的合唱和民间舞曲。突然,远处传来雄壮的号角声,出征的匈牙利军队列队走来。
2、《幻想交响曲》一至五乐章片断(14:10) 演奏:阿姆斯特丹音乐厅管弦乐团 指挥:伯纳德-海廷克
17 回复:交响音乐赏析(一个抠门er老师的讲义)
“最幸福的音乐家”——门德尔松
德国著名作曲家、浪漫乐派的杰出代表。1809年2月3日,生于汉堡,父亲是大银行家。4岁随母亲学习钢琴,12岁开始作曲,17岁成名,20岁时开始以钢琴家、指挥家、作曲家的身份游历了欧洲各国,从此名声大振。1843年,创办了莱比锡音乐学院,由于常年过度劳累,损害了他的健康,加上亲人逝世的打击,使他心力交瘁,不幸于1847年11月11日逝世,年仅38岁。
他的作品旋律流畅、结构完整、温柔舒适、极少矛盾冲突、富于诗意幻想。由于生活经历所限,音乐难免缺乏深刻的思想表达,但其幽雅、宁静、精致、诗意的音乐境界却很少有人可以做到的。他的交响曲《苏格兰》、《意大利》,序曲《芬格尔山洞》、《仲夏夜之梦》及《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都是著名作品。除此之外,由于他的发掘、推崇和亲自指挥,巴赫的作品才受到重视。他还独创了“无词歌”的器乐体裁,他也是早期标题音乐的代表。以他为代表的莱比锡乐派对19世纪德国音乐生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欣赏:
1、钢琴独奏曲《春之歌》[巴伦勃依姆](以)(2:02) 这首小品于1842年创作的。是他的四十八首《无词歌》中最流行的一首。它为我们描绘出一幅春光明媚、生机勃勃的春的图画。它将永远唤起我们对春天的眷恋和向往。
2、《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第一乐章 [海费兹](11:00) 第一乐章:奏鸣曲式,热情的快板,e小调,2/2拍。 第一主题:独奏小提琴首先奏出一个充满幸福,又荡漾着忧愁的优美旋律。第二主题:由长笛和单簧管奏出的一首幽静的抒情诗,显得有些多愁善感,随后独奏小提琴用更温暖、更美丽的声音来歌唱它。
18 回复:交响音乐赏析(一个抠门er老师的讲义)
“德国浪漫乐派领袖”——舒曼
舒曼(1810——1856)德国作曲家、音乐评论家,德国浪漫乐派的领袖。他出生于一个书商家庭,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7岁学习钢琴,1834年他创办了音乐杂志《音乐时报》,1840年与他钢琴老师车尔尼的女儿克拉拉结婚,幸福的生活给他带来了一系列创作上的灵感。在创作的同时他开始写音乐评论,他是第一个肯定柏辽兹、肖邦、李斯特、勃拉姆斯的音乐才华的人。1854年资产阶级革命失败,他由于只看到革命的败局,看不到未来的革命曙光,内心非常痛苦,以致精神失常,自投莱茵河。他虽然被救起来,但最后还是在精神病院中悲惨地死去。
他的主要作品有:钢琴曲《狂欢节》、钢琴套曲《童年情景》、交响曲四首、协奏曲及歌曲集等等。他的作品充满了浪漫主义的激情,他大量深刻生动、尖锐泼辣的评论,对引导社会音乐思潮的健康发展,抨击庸俗落后的音乐观念起到了积极重要的作用。
欣赏:1、《梦幻曲》选自《童年情景》[格鲁米欧](2:39) 它刻画了一个童年的梦幻世界,表现了儿童天真、纯洁的幻想。乐曲分三段,第一段是主题的呈示,宛如已坠入沉思的梦境,接着梦中出现美丽的世界。然后梦幻升腾,像是进入一层比一层更美、更奇异的梦境。 中段没有新的音乐素材,仅是主题旋律的变化反复,节奏与第一段相同,因而仍然保持了幻想的情绪。但由于旋律有了一定的变化,仿佛在梦幻中从一幅图景又转入另一图景。
音乐进入第三段时,再现了第一段的主题。最后以无限深情而富于诗意的乐思结束了全曲。
2、《a小调钢琴协奏曲》第一乐章片断(5:45) 演奏:弗兰兹、维也纳爱乐乐团 指挥:伯恩斯坦
19 回复:交响音乐赏析(一个抠门er老师的讲义)
“钢琴诗人”——肖邦
肖邦(1810——1849)波兰钢琴家、作曲家。生于华沙附近的一个教师家庭,父亲是侨居波兰的法国人,并是一位长笛演奏家,母亲是波兰贵族世家的女儿,钢琴弹得很好。他从小喜欢音乐,6岁接受严格的钢琴教育,9岁就在音乐会上公开演出。16岁时进入华沙音乐学院,跟随院长艾尔斯纳学习音乐理论。1830年,20岁的肖邦出国作旅行演出。他来到了巴黎,当时的巴黎是群星荟翠的艺术之都。他在这里以作曲家、钢琴家的身份获得了盛誉。1849年10月17日,他在巴黎病逝。
他的音乐潇洒、飘逸、含蓄、柔情,而这一切又都是在浓郁、鲜明的民族风格和热烈、深沉的富爱国热情中表现出来的。,人们称他为“钢琴诗人”。他为后世留下了二百余首钢琴珍品,有以《c小调革命练习曲》为代表的27首练习曲,有富于民族风格的51首玛祖卡舞曲,有着阳刚之美的《降A大调波兰舞曲》(也叫波罗涅兹舞曲),而他的21首《夜曲》更是钢琴音乐中的精品,另外还创作了许多钢琴奏鸣曲和协奏曲等。
欣赏:
1、《降D大调一分钟圆舞曲》 (小狗)(1:51)
2、《f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第二乐章(15:06)演奏:伦敦交响乐团、钢琴:鲁宾斯坦 、指挥:安德列-普列文
(注)安德列-普列文(1929--)出生在德国的柏林,犹太人。二战期间随家人到了美国,从1963年开始指挥生涯,先后担任过美国圣路易斯交响乐团、休斯顿交响乐团、匹兹堡交响乐团和英国伦敦交响乐团的音乐指导和常任指挥。
20 第五讲:浪漫主义音乐(中、晚 )
“钢琴魔王”——李斯特
李斯特(1811——1886)是19世纪欧洲乐坛上声名显赫的匈牙利钢琴家和作曲家。1811年生于匈牙利的雷丁,父亲是贵族庄园的管家,业余音乐家。他6岁起学习钢琴。8岁开始作曲。9岁已成功地举办了钢琴独奏会。10岁时,全家迁往维也纳,他跟车尔尼学习钢琴,跟萨列埃里学习作曲。13岁创作了歌剧。40年代末,进入了创作的黄金时期。1886年7月31日逝世。
他在作曲方面,主张标题音乐,创造了交响诗这一体裁(注:一种单乐章的表现诗情画意和文学性内容的管弦乐曲)。他一生创作了许多交响乐作品,如《浮士德》、《但丁》等等,此外,还创作了19首匈牙利狂想曲、12首高级钢琴练习曲、13部前奏曲等作品。
做为一代钢琴巨匠,他将钢琴的演奏技巧发展到了顶峰。在钢琴上创造了管弦乐的效果,被称为钢琴上的帕格尼尼,因此获得了“钢琴魔王”的美称。
欣赏:《匈牙利狂想曲第二号》(钢琴版)[希福](9:07) 这首作品写于1851——1854年。它运用了匈牙利的民间舞曲《查尔达什》(这种舞曲的前半部称“拉索”,速度缓慢;后半部称“弗里斯”特点是速度迅急,常用切分节奏)写成的。 第一段:缓慢的第一部分全是匈牙利的歌曲,委婉的旋律充满内在的激情,它唱出了匈牙利人民的悲痛、苦难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许多奇特的音响效果,都是模仿匈牙利民间乐器在演奏的情景。 第二段:音乐速度加快,出现了舞曲部分,描绘了民间节日里,身着盛装的人们在欢欣起舞的热闹场面。
21 回复:交响音乐赏析(一个抠门er老师的讲义)
“新古典主义者”——勃拉姆斯
勃拉姆斯(1833——1897)德国著名作曲家、钢琴家,19世纪新古典主义最杰出的代表人物。1833年5月7日,生于汉堡的一个音乐家庭。父亲是业余乐师,母亲是裁缝,家境非常贫困。自幼随父亲学习小提琴,7岁学习钢琴,10岁开始学习作曲。20岁时,舒曼发现了他,并在《音乐时报》上发表了一篇引人瞩目的文章《新的道路》,热情赞扬了这位青年音乐家。
当时德国音乐界有两种流派,一派是魏玛乐派,他们主张标题音乐,提倡综合艺术,代表人物有李斯特等人。另一派是以门德尔松、舒曼组成的莱比锡乐派,他们搞无标题的纯音乐,不写歌剧,只写器乐作品。因为勃拉姆斯固守传统,有人说他是生活在浪漫主义盛行时期的一个“古典主义者” 。
他的代表作品中以《c 小调第一交响曲》(1876年)最引人注目(曾被称作贝十),还有《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1878年)、《降B大调第二钢琴协奏曲》(1881年)和管弦乐曲《匈牙利舞曲》21首等,都是广大音乐爱好者喜欢的作品。
欣赏:
1、《c小调第一交响曲》第一乐章(14:20)VCD 演奏:波士顿交响乐团 指挥:小泽征尔
注:小泽征尔(1935--)生于中国的沈阳。第二年他们全家迁到了北京,一直到太平洋战争爆发的前夕,全家才回到日本东京。他是卡拉扬和伯恩斯坦的学生。从1962年先后在日本广播协会、美国芝加哥、加拿大多伦多、美国旧金山和波士顿交响乐团担任音乐指导和常任指挥。他与印度指挥祖宾-梅塔一起誉为世界级东方指挥家。
2、《匈牙利舞曲第五号》(乐队)[阿巴多](2:22)
22 回复:交响音乐赏析(一个抠门er老师的讲义)
“俄罗斯音乐巨匠”——柴科夫斯基
柴科夫斯基(1840—1893)生于乌拉尔一个采矿工程师的家庭。自幼学习钢琴,10岁考入法律学校学习,毕业后在司法部工作。1862年进入彼得堡音乐学院学习作曲,毕业后赴莫斯科音乐学院任教。后与他的学生米留科娃结婚,这不幸的婚姻使他极度失望,从而陷于绝望。就在这个时候,一位富孀冯-梅克夫人给予了他精神和物质的支援。1893年,柴科夫斯基染上霍乱,同年11月6日在彼得堡去世,终年53岁。
他广泛地吸收意大利的歌剧、法国的芭蕾舞、德国的交响乐和歌曲的精华,他的音乐着重刻画人的内心世界,具有强烈的戏剧性和温暖的抒情性,旋律和配器都极富表现力。 他的代表作品是交响曲:第四、五、六(1878、1888、1893年);管弦乐:《罗米欧与朱丽叶》(1869年);歌剧:《奥涅金》(1878年)、《黑桃皇后》(1890年);芭蕾舞剧:《天鹅湖》(1876年)、《睡美人》(1889年)、《胡桃夹子》(1892年);协奏曲:《降b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1875年)、《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1878年)等。此外,还有序曲、室内乐、歌曲等大量优秀作品。
欣赏:
1、《第一弦乐四重奏》第二乐章“如歌的行板”6:35 第一段:由第一小提琴奏出的第一主题是原民歌主题,抑郁、沉静。第二主题含有祈求和疑问。
第二段:在情调上更加忧郁。诉说性的主题发展到高潮时,已成为哀告式的了。 第三段:是第一段的不完全再现,在它后面加了一个尾声。音乐不像原来那样平静了,而表露出一些激动而愤怒的感情。但结束是平和的,有如把憧憬寄予梦幻之中。
2、芭蕾舞剧《天鹅湖》选段DVD(1:00:56、1:23:30、1:26:30)剧情:描写的是一位王子齐格弗里德和一位被魔法师罗德伯特变成天鹅的公主奥杰塔的恋爱故事。他们两个忠诚坚贞的爱情终于战胜了魔法师,公主恢复了人形,和王子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23 回复:交响音乐赏析(一个抠门er老师的讲义)
晚期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马勒
马勒 (1860——1911)奥地利作曲家、指挥家。生于波西米亚(捷克)的一个犹太小商人家庭。6岁时参加钢琴比赛,被誉为“钢琴天才”。15岁考入维也纳音乐学院学习钢琴、作曲、指挥,成绩优异。19岁时开始了他的指挥和创作生涯,他受聘于维也纳皇家歌剧院。1907年他侨居美国继续他的指挥和创作活动,但每年都回到维也纳度假。1911年5月18日,因心脏病死于维也纳。
他开创了音乐的新形式——声乐交响曲(注:艺术歌曲与交响乐相结合的一种艺术形式)。他的代表作品有10部规模宏大交响曲,晚年根据中国唐诗谱写的《大地之歌》(注:马勒称它是一部男高音、女低音和乐队的交响曲)等。 作为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的音乐家,马勒在创作手法上进一步强化了浪漫音乐的发展方向,如在音乐语言上更加个性化,感情表现更加激烈夸张,和声方面极度半音化,这些对20世纪的现代音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欣赏:
1、《大地之歌》第一乐章《愁世的饮酒歌》(8:23) (一部男高音、女低音和乐队的交响曲) 唱词是李白的《悲歌行》的诗句(“悲来乎,悲来乎主人有酒且莫斟。”)写的是诗人热爱生活,向往自然,但“悲哀来到,心灵的花园一片荒凉”,无可奈何,只能借酒消愁。音乐以颂赞生活开始,而以悲痛欲绝告终。
2、《第一交响曲》“第一乐章”片段[伯恩斯坦,维也纳爱乐] 14:16
参考资料:
纵观历史,我们会发现各种风格中占主流地位的是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这两大主义相互对立,斗争,又相互补充渗透,一起贯穿整个的人类艺术文明史。
对于古典主义,德国美学家温克尔曼道出其精髓——“静穆的伟大,高贵的单纯”。静穆之所以显得伟大,单纯之所以显得高贵,与古典主义的心理渊源有关,在古典主义者看来,装饰不仅是一种对于浪费的嗜好,而且是对理性的冒犯,一种不必要的冒犯——因为理性本事能够产生美。泛古典主义的现代服装设计,其总体风格也是反装饰的。
从历史发展角度看,古典主义包括古希腊和罗马主义、文艺复兴古典主义和盛行于19世纪前叶的新古典主义。
服装中的古典主义风格起源于古希腊,希腊人崇尚尊严和自然,认为生命的价值在于自我的实现,古希腊的服装和雕塑一样,强调对人体自然美好的推崇。本身无形,但穿在人体上就随其身体结构自然造型,充分体现人体之美。基同和希玛申是希腊服装的基本形式,基同又分为多利亚式基同和爱奥尼亚式基同。古罗马服装上基本承袭了古希腊的基本风格和形式,只是更强调地位和象征。与此同时,“缠身型”的衣服也发展到了最高峰。托噶和丘尼卡是罗马服装的基本形式。前者是由希玛申演变而来的,后者由爱奥尼亚式基同演化而来的。不管是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当时的服装都是遵循比例均匀、平衡和谐的法则,讲究整体效果,忽略细节刻画,摒弃繁杂装饰,并以悬垂性设计为主要特征。
文艺复兴时期,人们怀着对古希腊和古罗马文化的无比崇尚与浓厚兴趣,将其文化艺术之准则冠以古典主义之名,并使之复兴。
新古典主义在19世纪前期达到高峰。艺术家们不仅在形式上,而且在题材上捕捉到了时代的基本精神。拿破仑一世时期的帝政风格是新古典主义的典型映射。其特点就是追求艺术形式的纪念性和宏伟性、严整性和序列性。女装多为及乳的高腰设计,线性具有明显转折的袒领,短袖,及地长裙,用料轻薄柔软,色彩素雅,装饰很少。裙装自然下垂形成丰富的垂褶,对于人体感的强调与古希腊服装非常相似。裙装以单层为主,后又出现采用不同衣料、不同颜色的装饰性强的双重裙,并把前中或后身敞开,露出内裙。男装也趋向简洁和整洁严肃。
20世纪以来的现代服装设计史中,古典主义被宽泛的引申为最佳的、第一流的、有公认而无可争议之价值或地位的风格。用于服装,常指那些符合传统而不那么时髦花哨的、不前卫的、非最新款式的衣饰。泛古典主义服装又可分为狭义的和广义的古典主义风格。
狭义的古典主义风格服装主要指继承了或在较大程度上受到古希腊古罗马以及帝政风格影响的作品。20世纪前期的设计师如维奥妮(VIONNET)、格蕾(ALIX GRES)、伏契尼(MARIANO FORTUNY)和玛丽•麦克菲登(MARY MCFADDEN)的作品是其典型代表,他们的风格相对稳定,带有浓郁的古典雕塑风味和强烈的唯美主义倾向。保罗•波华亥于20世纪早期也有帝政风格主题的设计。广义的古典主义风格服装可以指任何具有简洁单纯的构思、典雅端庄的效果、稳定合理的设计的作品。它们可以被更加确切的形容为古典的或者是经典的。在女装中此类风格的代表如夏奈尔和瓦伦蒂诺的套装、特里瑞阿的那些深受维奥妮和格蕾风格影响的裙装以及巴伦西亚加和詹姆斯的比较简洁的夜礼服;另外,已故的比尔•布拉斯的传统男装风格的女服、诺内尔的实用服装以及卡尔文•克莱恩和DKNY的便装,也都可以视为古典的。就男服而言,英国传统的精致西服经常被视为古典的,典型如保罗史密斯,拉夫尔•劳伦的服装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用古典加以形容。
如果说古典主义是理性的和思辨的,那么浪漫主义就是感性的、无所拘束的、想象力丰富的甚至是异想天开的。它具有较强的精神的、音乐性的和运动的因素。
由于王政复辟,人们的兴趣开始重新追求16世纪的豪华宫廷趣味。经过了17世纪巴洛克服装样式的,流动统一、强有力和跃动,18世纪洛可可样式的纤细和优美、富丽堂皇,也经历了新古典主义时期的简练朴素,浪漫主义时期的女性化风格主导了人们对服饰的审美。在服装史上,1825至1845年的欧洲风格服装具有典型的浪漫主义风格。尽管法国大革命已经结束,但是人们依然惶恐不安,他们缺乏上进心,逃避现实,崇敬有诗意的空想世界。而浪漫主义服装则将人们 的心理表现的淋漓尽致。这个时期的服装男性装扮呈现出令人惊讶的女性化的形象,通过服装手段追求类似女性的收腰、圆胸和丰臀的形体美好。这也是男装史上最后的绚丽辉煌。男装上衣的前襟线加长外凸呈柔美的弧线,双排钮的领位上移使得胸部线条明显,在上衣内穿上双层背心,加上领结或领巾、翻领,使得胸部隆起,腰部紧收。上衣下摆维度放大使得外展幅度增加、裤子在后腰部打多个碎褶,营造出臀部丰满的感觉。还有诸多讲究的发型、鞋帽以及精致的装饰品。而女装一般为强调细腰的X造型,饰带、花边、花结等复杂繁琐,是更加夸张矫饰的巴洛克服装的变异,因此也有人称其为蕾丝和塔夫绸堆砌的时代。紧身胸衣和裙撑卷土重来袖型明显复古,夸张复杂,甚至袖山部需要用金属丝定型或者用羽毛作填充物。领口多呈花边装饰,敞领低开露肩,高领为拉夫式轮状皱领。帽子多有装饰,阳伞有纤长细柄可以支在肩头,小折扇,大手帕。
20世纪也出现了一次浪漫主义运动,即泛浪漫主义。也被人们称之为伪浪漫主义。毕竟无法再回到那个绅士淑女矫揉造作的时代了。用一些柔和回转的线条加上轻柔垂悬的面料,有一点变化丰富的浅淡色调和循环较小的花卉纹样,再加上些许装饰,渲染出浪漫的感觉:还有女性内衣露出的精巧蕾丝、男士西服的轻薄面料和柔性肩领让人在怀旧的浪漫中呻吟流连。然而发展的道路并不那么容易。20世纪初期的服装中,“浪漫”已成了矫揉造作、过分夸张的代名词并从此背上恶名。直至60和70年代的少数民族风貌中有部分具有较强的浪漫主义因素。而在70年代的西方,也曾经有以幽娴纤巧的长裙的女性化时尚,用碎花和碎褶营造出浪漫的气息,只不过其流行面积不大。1993年的服装界开始响起浪漫主义的声音,但是不久即落。到1997年亚历山大•麦克奎恩与约翰•加里阿诺为代表的设计师们纷纷推出了浪漫主义风格的服装,至1998年,新浪漫主义成为时尚的主流。
1997年及1998年的新浪漫主义服装不同于20世纪80年代末那种追求装饰的人工主义,而是更趋向于自然柔美的形象、浅淡的色调、婉转的线条、轻柔的材质、表现的是一种怀旧的情节和田园风格,他与设计领域里出现的后现代主义相呼应,表现人们对现代工业所带来的那种单调冷漠、整齐划一的一种逆反心理,追求所谓唤起历史的回忆。随着西方简约和冷漠设计形式的淡出,继之而起的是充满装饰意趣和神秘魅力的东方风格,例如印度风格、中国风格和吉卜赛风格等。繁花似锦的装饰图案、缤纷跳跃的色彩、柔美轻巧的面料、异彩纷呈,金碧辉煌。古典浪漫主义的繁复细节全面复苏:泡泡袖、珠片绣、荷叶边、网纱、蕾丝花边,令人眼花缭乱。柔软、松弛、随意的线条,鲜红、橙红、粉红、天蓝、翠柳、明黄的明亮色彩、飘逸的轻纱、蕾丝、雪纺与绉纱,将女性的身体打扮得如鲜花盛开。
20世纪剧院浪漫主义创造特征或倾向的设计师代表有罗密欧•吉利好克莱拉•麦卡弟等人。另外库雷热是一个出色的但偏离了时尚主流的设计师,卡尔•拉格费尔德、麦克奎恩和加里阿诺的部分作品也常有浪漫的风格。在2002年以后诸多设计师和品牌均推出所谓后浪漫主义,其中包括以古典主义风格套装著称的瓦伦蒂诺等;罗伯托•卡瓦利的波西米亚风,多尔切与加巴纳的民族风,路易斯•威登的田园风,和马克•雅各布斯的女性柔情等。2002年以来的新浪漫主义服装,带来一种全新的浪漫妩媚、性感、柔软乃至奢华的气息,但它所表现的浪漫风格,是一种全新的创新,或者说是一种向最原始最基本的要素的回归。他瓦解了19世纪的浪漫主义,构建了属于自己时代的浪漫美学。
我整理的资料,打算做作业用呢,顺便给你看看吧 自己删减需要的内容吧
▲VALENTINO秋冬男装系列亮点一次看 。(影/记者鲍璿安摄)
记者鲍璿安 /
VALENTINO于今(8日)在台展示秋冬男装系列,本季延续深刻的浪漫主义,创意总监Pierpaolo Piccioli通过高超的剪裁技术来呈现亲密情感,最大亮点就属遍布衣着、鞋款以及包款的花朵图像,仿佛真实盛开一般,搭配硬挺剪裁游走于一柔一刚之间,更有直接印上NEED(需要)来传情的上衣,让人惊艳男装竟能如此浪漫,穿上告白稳赢。
▲荷兰摄影组合Inez & Vinoodh拍摄充满浪漫主义的花朵图像注入单品, (图一)彩色花卉图纹印花宽版衬衫NT,600; 黑白花卉图纹针织上衣,NT,000;(图二)黑白花卉图纹印花外套,NT,000。
此次VALENTINO秋冬男装系列通过2种方式传递浪漫色彩,一是由知名荷兰摄影组合Inez & Vinoodh拍摄充满浪漫主义的花朵图像,使泼墨效果的各类花朵生长在针织上衣、外套、宽版衬衫等单品,在简洁的黑白基调中加入了彩色灵魂一笔点亮,白色、象牙、酒红、铅灰等色调呼应浪漫情怀;且本季善于运用西装与针织衫的搭配,赋予多样化开衩领口,无论翻领或是立领穿着都增添穿衣趣味。
▲法国艺术家Melanie Matranga 的感性文字变成标语,(图一)“NEED NEED”标语针织上衣,NT,600。
二是法国艺术家Melanie Matranga 的感性文字,在系列中放大到变成抽象的符号和图腾,像是可爱的「NEED」、「WANT」,直率表达情感需求,化作标语针织上衣搭配俐落的九分裤呈现。当然,最不能忽略的就是创意总监Pierpaolo Piccioli的高超剪裁技巧,量身订制的外套、大衣和西装,以及讲究剪裁的运动服,互相交织,脚踏厚胶底皮鞋充满仪式感,「希望运用对细节的专注,来产生人与衣着的亲密对话。」
时尚迷关心的配件部分,本季「VLTN」字样仍是极具辨识度的组成,迷你斜背包、金属V标志腰包以及花卉图纹小型斜背包,充分体现「小包当道」的时尚,虽然容量缩小却不减吸睛程度,运用简洁色彩和多功能背法,提升整体实用特质。
►玫瑰花瓣包超烧!VALENTINO 秋冬女装注满花朵、蝴蝶结太迷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