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平凡的世界》国内外研究现状 意义和价值!!

求《平凡的世界》国内外研究现状 意义和价值!!,第1张

这个是综述,应该和研究现状有关。

---------------------------------

路遥研究综述之二(2009-03-06 08:59:16)标签:教育 分类:研究专栏

一九八六年路遥的长篇小说《平凡世界》第一部在《花城》第六期发表后,单行本相继在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出版,一九八八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先后三次播出了《平凡的世界》,直接听众超过三亿。一九九一年三卷本《平凡的世界》荣获第三届“茅盾文学奖”。从一九八六年到路遥逝世,围绕着《平凡的世界》的现实主义写作手法以及作者对现实主义的新开拓和贡献、作品所具有的“史诗化”的美学特征和对于典型人物的典型特征的研究形成了第二次研究高潮。无论从作品的受众还是研究的深入程度来讲,这是一种自下而上的研究过程。首先这种研究是伴随着读者对作品的阅读和深入展开的,在当时《平凡的世界》广播剧播出之际,围绕这这部作品的人物形象及作品主人公孙氏兄弟的人物命运和作品主人公在逆境中所表现出的高贵品格在大街小巷形成了广泛的争议,一时之间,孙少平成为三亿多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这种基于文本的主人公研究虽伴随着肤浅与谬误,但这种群众性的次研究应该是值得重视的。

对《平凡的世界》的深入研究的仍然是资深性的专业评论家和文学研究者。早在一九八七年《平凡的世界》第一部问世后,《小说评论》与《花城》编辑部在北京召开了国内著名评论家参加的座谈会,与会者认为“这是一部具有内在魅力和激情的现实主义力作”,“这部作品之所以被称为严格的现实主义作品,不仅在于作品展示的大量的生活细节、农村生活图画都相当逼真,而且在于作者精细刻画地刻画出了人物的心里、性格,写出了中国人民个体和群体的命运。”(《一部具有内在魅力的现实主义力作》,《花城》1987年第3期。)曾镇南认为“《平凡的世界》采用的创作方法,是严谨的现实主义。……他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既师承了我国当代文学中的杰出的前辈柳青写作《创业史》的那种特有的严谨、深刻、精于典型人物的创造和典型环境的烘托,又有自己的发展。”他还对《平凡的世界》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这种异常朴素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采取,决定于两个原因:第一,决定于作家对他所面对的时代和生活过来的世界的独特认识。第二,路遥的这种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彻底的朴素性,还决定于作家对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本来面目的典型理解”,最后得出了这部小说“是现实主义的新创获” 的结论。(曾镇南:《现实主义的新创获——评<平凡的世界>(第一部)》,《小说评论》1987年第3期。)曾的评论鞭辟入里,逻辑严密,令人信服。李星一九九一年在《文学评论》第四期上针对三卷本《平凡的世界》荣获“茅盾文学奖”后发表了《在现实主义的道路上——路遥论》一文。并认为路遥“坚持了文学的现实性和当代性相统一的原则”、“小说的现实魅力就在于服务人生和取材于现实人生的统一”。白烨一九九一年发表于《文艺争鸣》第四期上的论文《力度与深度——评路遥<平凡的世界>》认为该小说“读后使人萦绕于怀的,无疑是普通人在时代变迁和苦难历程中昂扬不屈的生命力,以及由此隐含的对于民族传统的反思与批判,这是《平凡的世界》超越路遥以往创作并跻身于当代优秀长篇行列的一个重要原因。”

对于基于作品文本的阐释,评论界认为小说主人公孙氏兄弟是对高加林形象的突破,进一步丰富了当代文学人物画廊。《平凡的世界》第一部出版后的座谈会上,有评论家指出“孙少安、孙少平是《人生》中高加林形象的延续和裂变,他们是作家将高加林个性和灵魂的自生矛盾进行了调整和融合后而产生的新形象,孙少安更多的保留了优秀的传统精神和文化观念,孙少平则更多的接受了世界现代意识和文化形态的影响”。(《一部具有内在魅力的现实主义力作》,《花城》1987年第3期。)对于孙氏兄弟的性格和不同人生道路的选择评论界主要立足于其兄弟二人基于所受教育的不同而带来的对于世界的认识方式、传统与现代意识的结合与决裂、农业文明面对工业文明的焦虑和反思等方面对其不同的人生价值经行的阐发。其次是对于路遥作品的审美品格给予“史诗性品格”的新定位。在《平凡的世界》第一部出版座谈会上与会者就认为这部小说具有“构思博大、气势恢宏的特点。不能说《平凡的世界》是一部史诗性的作品,但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作家的追求赋予了这部作品以史诗性的品格……作家艺术构思和审美追求的指向,虽不能说已经写出了一部史诗,但却具有史诗的品格的”。(王愚:《直接经历着历史的人民》,1987年4月18日《人民日报》。)这是评论界首次把路遥的作品从对《人生》以“深沉”和“宏大”的美学特征提升到“史诗性品格”的美学特征上来。李星在一九八七年《花城》第三期上发表《无法回避的选择——从<人生>到<平凡的世界>》一文指出《平凡的世界》(第一部)是“诗与史的有机结合,又是诗的内容压倒诗的内容的不均衡体”。雷达的论文《史与诗的恢弘画卷》(《求是》1991年第17期)进一步分析了作品的内在特征后认为“抓住了两种最基本的结构力量,那就是史与诗:纵向的史的骨架与横面的诗的情致的融合,对社会历史走向的宏观的把握与对人物命运、心灵的微观透视的融合。没有史的骨架作品无以宏大,没有诗的情感作品难以厚重。总的说来,《平凡的世界》是通过人物命运的历史化和历史进程的命运化,力图概括我们当代生活中最大的思潮和某些本质方面。”

同时,该阶段有一个显著的研究特点,那就是把一直以来只关注于对作品文本的结构开始有所转向与对作家自生创作心里机制的研究并取得了新的研究成果。一九八七年就路遥的创作心理,李星认为“作家的创作活动是作家依据自己的个性、气质、心理,面对前人无比丰富的文学传统的积极选择过程……正是作家无法回避的选择结果。这种选择既是作家主体性的主动,有具有某种无法回避的被动”。(李星:《无法回避的选择——从<人生>到<平凡的世界>》,《花城》1987年第3期。)李继凯一九九二年发表在《文艺争鸣》第三期上的《矛盾交叉:路遥文化心理的复杂构成》一文认为“地域或陕北文化、中国或民族文化、世界或人类文化这三个层次的文化构成,先后顺序层递地对他的文化心理产生了重要影响,并内化为他的文化心理的重要因素,从而由内而外的制约了他生活与文学理解与选择,写出了一系列属于路遥的作品。”肖云儒一九九三年发表于《延安大学学报》第三期上的《路遥的意识世界》一文,是目前路遥意识研究最为系统的专论。该文通过路遥的“苦难意识”、“土地意识”、“历史意识”、“伦理意识”、“哲学意识”、“悲剧意识”等多种意识的缜密分析,准确的把握了路遥的意识世界和心灵世界并同时提出“路遥的代表性作品,可以说集中了自己在历史转型期两个阶段的人生经历和心灵感受。因而路遥本人和他笔下人物的精神世界,将是我们了解这个重要历史阶段的重要的心灵记录和重要的精神史页。”综上,该阶段对路遥作品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深入研究、作品所展现的美学特征以及对其作家创作心理机制的研究进一步确证了路遥在当代文学史的定位起到了重要作用。

参考资料: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efa3a340100cgknhtml

写余华的《活着》着眼点不应该在富贵以及他家人一生的悲惨,而是在死了的人已死去,活着的人继续好好的活着。活着就是活着,人无论怎样都要活着,而且是必须活下去。也许余华想告诉我们:生命中其实是没有幸福或者不幸的,生命只是活着,静静地活着,有一丝孤零零的意味。 从这一点说,也许活着可能不仅仅是人生命当中的一个过程,它更是一种心态,而这种心态就是静静的吧。

而路遥要给我们的是让我们思考我们到底是适合走那样的一条路,尤其是在,《平凡的世界》中,在那本书中,我觉得思考这样的一个问题这是很有价值的,那就是,为什么孙少平会选择当一名又苦又累的矿工,他为什么选择留在那,照顾那寡妇和孩子?明白了这个,我觉得这就好写些了。还有,《人生》也是这样,其实高家林也并没与什么错,他原本想走一条和他的阶级不同的路,要他心中的人生,这都是他个人的自主选择,这是不能让人非议的。但最后,他还是选择当一个农民,留在了那片土地,这又是为什么?我想这些你都明白了,再结合作者的生平和背景,你就会好写了。

但这些仅仅只是我的个人想法,只想交流一下。

你也可以去CNKI和豆瓣上查查,那的资料多。

呵呵,祝你论文早日写完!!!

人生假如有什么是不朽的,大概就是那个完美过后的不完美,美好过后又无限缺憾,千辛万苦拥有后再失去,如此含恨多年后,又猛然释怀,将最初的美永藏心底使之真正的永垂不朽。

当然写死田晓霞,路遥怎么想我们永远无法知道了……也因此给读者产生无限遐想,人生如此,平凡的世界亦如此。

感觉就像梁山泊与祝英台,这样停下来反而是最好的,真的走进婚姻和家庭,他们之间的差距真的能靠着精神高度过完一生吗?后面孙少平的脸被毁了,看着走向他跟惠英嫂在一起的可能性更大。

如果是那个接近完美的孙少平,选择惠英,我们会觉得不匹配,那毁了容的孙少平做这样的选择,就很合理了吧。

当初在广播中听这部小说,很是感人!

我的感觉是田晓霞的美已经到了极致,她可存活于人们的理想之中,然而在现实生活之中却是凤毛麟角!任何事物,不管它是美好的抑或丑恶的,当它与现实有了矛盾,其结果必定是会失败的。

美丽的田晓霞被作家拔高到让人不可攀的地步,她的结局只能象一朵美艳的花朵提前凋落!也许路遥先生为此也很无奈也很惆怅!然而现实如此,不得不屈服! 为田晓霞的结局,我与我的同学们有过争论,小说的结局肯定了我的判断!

按说孙少平在高中时学习成绩不错,正常情况下应该可以考上大学的。但孙少平连考都没考,不符合常理,感觉作者为了突出孙少平生活的艰难,故意不让孙少平考上大学,这个情节处理得不好。路遥写田晓霞牺牲就是把自己的内心的那种自卑掩盖了。 

孙少平配不上田晓霞的家庭以及背景。两个人是真心相爱的,在当时的那个年代是很不容易走到一起的。 路遥这一生太苦了,所以他能写出来 平凡的世界 。平凡的世界之所以好,就是路遥是经历让他具有原子弹的爆炸威力。

《平凡的世界》是部激励亿万读者的不朽经典,值得每个读者用心去阅读。 路遥先生用毕生心血写就的《平凡的世界》

展示了一幅宏大的普通人在时代大变革中所走过的既平方又壮丽的人生画卷,人生的奋斗,理想的追求,在不同的时代,都是相似的。

现实折磨的不仅仅是人们的肉体,还有精神。世上本无佛,而人们却信佛。现实我们只能去妥协,然后再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去安慰我们那受伤的心灵。

《平凡的世界》其实不平凡。门不当户不对里面就有戏。戏的结局,不知编剧说了算还是导演说了算。观众只有随波逐流的份儿。悲也罢喜也罢。我觉得要是作者最后不写吕秀莲生病死了,而是写与孙少安在平常的岁月了慢慢的产生爱情,最后两人幸福的生活,一起白头偕老,因为吕秀莲也是位好女人,她为她这个家也付出很多了。是位让人心疼的女人。

田晓霞的热情和智慧,文化的底蕴,一招一式都可以看出她的老练,在路遥的心里一直有她的影子,祈求现实生活的存在……

只有更加刻画田晓霞的品质,也只有在抗他洪采访中牺牲… 当面对洪水袭来,人民不愿意撤退,她坚决让救援人员举起了枪 ,连前去的高官们都对她另眼相看,请她指挥救援。这些都可以感受到田晓霞忧国忧民,大公无私,理性爱国的形象,她对于政治上的精通让孙少平都不得不佩服。

我看书是二十年前,很难相信,总期待着后面那百十来页,晓霞会活过来。现在明白了,写死了,更符合现实。这不是安徒生童话,他们门不当户不对,真结婚了,怎么写?

生活甜蜜恩爱,有共同语言,太假了;写慢慢各种矛盾,大吵大闹离婚?太让人失望。死了,一了百了,留下美好的念想。 就像同学聚会看见曾经的暗恋,现在是一个中年大妈,真不如活在回忆里就行。

在恋爱里,无论男女都会想着结婚,生娃,买房,买车,孩子上学…… 

这是对未来的规划,期许,希望! 没有想这些,就没有未来! 爱情也得食人间烟火,唯美不食人间烟火的爱情注定没结局!爱情的种子种在爱的土壤里,柴米油盐酱醋茶,诗词歌赋烟酒花,爱情在这土壤里发芽开花结果!

这体现了路遥浓厚的浪漫主义情怀。在这平凡的世界里,他给少平和晓霞安排了一场浪漫的爱情,就如作者当年那场门不当户不对的浪漫爱情一样,可在平凡的世界里平凡的人们只能平凡地活着,这样的爱情只能以悲剧收场。

所以为了纪念这场刻骨铭心的爱情,路遥只能让晓霞去死,给这场爱情涂上浓墨重彩的悲剧色彩,也让这场爱情看起来是那么的荡气回肠,所以路遥在晓霞死后痛哭不已,他不舍得,但也留不住。

《平凡的世界》最大的特点就是写实,写现实世界普通人的喜恕哀乐,悲欢离合。

孙少安的爱情如此,田润叶的命运如此,《平》倒一干人都是现实生活的客观写照。只有少平5晓霞的爱情有些离奇,不是说绝无仅有,但的确是极小概率的事件,没有代表性。身份的巨大差距,必然造成这种美好而离奇的爱情悲剧。否则,作者难以面对现实的拷问!

小霞死后,少平翻开了她生前写的日记,泪流满面,最好他合上日记,说了句:小霞,再见了。看到这里真的让人心碎,少平是不是想逼着让自己忘记那段曾经刻骨铭心的爱,忘记他心中的女神呢?生活啊,太艰辛,太多的苦难,让少平不得不回到平凡的现实中来,重新选择惠英呢?少平啊,希望你不要忘记小霞。

我们未必会理解作家在写作的时候复杂的思想。但是透过时代,地域和人生的命运还是有很多的迹象可以去追索。我相信,当路遥写到晓霞之死的时候是纠结和痛苦的。那是一种明知道会很痛还要把刀插下去的痛苦。这种文学上的审美更接近于一种悲剧美学的传统。

仿佛不这样就不足以震撼,亦或是生活更多的时候是一种不可企及的结局,而作家自己也被这样的生活深陷其中。总之,什么样的结局其实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一部伟大的作品总是昭显着人性的伟大。在其中我们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地能够找到自己和生活的这个时代的影子。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325418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3
下一篇2023-08-1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