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漫主义文学简介
浪漫主义文学产生于18世纪末,在19世纪上半叶达到繁荣时期,是西方近代文学最重要的思潮之一。
在纵向上,浪漫主义文学是对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理念的继承和发扬,也是对僵化的法国古典主义的有力反驳。
在横向上,浪漫主义文学和随后出现的现实主义共同构成西方近代文学的两大体系,造就19世纪西方文学盛极一时的繁荣局面,对后来的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浪漫主义文学的特征
一、浪漫主义文学试图用想象代替不足
浪漫主义文学以一种超越现实的文学精神,执着于对人生理想甚至幻想的表现,力图用文学给人类展现出一幅理想的生活景象。
用德国作家席勒的话说,浪漫主义“试图用美丽的理想去代替那不足的真实”。
所以,浪漫主义并不像现实主义文学那样注重对生活对象的如实摹写,强调文学的真实性和客观性,而是竭力表现理想,表现主观愿望,表现向往理想的激情。
所以在文学创作中,浪漫主义遵循的是理想化的原则,只要能表现理想的与希望的生活,文学塑造的形象即使违背生活本身固有的逻辑也无关紧要。
二、浪漫主义文学远离现实生活
在理想主义精神的支配下,浪漫主义文学更多地采用了远离现实生活的神话传说、奇异故事等作为自己的表现对象,以富于幻想的方式创造出想象的和虚构的艺术世界。
法国著名的浪漫主义作家乔治·桑曾说:浪漫主义艺术“不是对于现实世界的研究,而是对于理想的真实的追求”。
因此浪漫主义作品所描写的生活往往带有幻想的特点,在虚构的特殊的环境中,描写一些具有奇特的超人品格、行为和能力的形象。
三、浪漫主义文学崇尚自然
浪漫主义文学具有崇尚自然的特点,强调以自然为对象和表现人性的自然本质。我们在前面已经提及,浪漫主义文学尤为重视自然。
这个“自然”既是指那个与社会生活截然不同的大自然,又是指突现了人之本性的自然。
浪漫主义文学所以关注自然,提出“回到自然”的口号,是因为对资本主义发展所带来的违反人性的都市文明和工业文化的失望。
浪漫主义认为,人性原有的纯朴与自然,人类与大自然的和谐,都因为现代工业的发展,因为物质欲望的弥漫,而逐渐丧失了。
四、浪漫主义文学写作夸张、大胆
浪漫主义文学在表现方式上具有大胆幻想、构思奇特、手法夸张的特点。浪漫主义在艺术表现上不求“形似”,不像现实主义那样追求细节的真实,而是依据主观感情的逻辑和表现理想的需要。
充分发挥想象、夸张、虚构、变形、比喻、象征等非再现性的艺术手段,致力于理想的艺术世界的创造,从而体现了浪漫主义文学在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上的特色,
浪漫主义文学经常使用异常夸张的艺术表现手法,以传奇式的故事情节,华丽的语言形式,把历史传说、神话故事、自然奇观和异域风情揉合起来,以表现理想中的世界和人生,呈现出雄奇瑰伟的浪漫气势。
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
一、罗伯特·彭斯
罗伯特·彭斯是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在英国文学史上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他复活并丰富了苏格兰民歌,他的诗歌富有音乐性,可以歌唱。
彭斯生于苏格兰民族面临被异族征服的时代,因此他的诗歌充满了激进的民主、自由的思想。
诗人生活在破产的农村,和贫苦的农民血肉相连,他的诗歌歌颂了故国家乡的秀美,抒写了劳动者纯朴的友谊和爱情。
二、乔治·拜伦
乔治·拜伦是英国19世纪初期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其代表作品有《恰尔德·哈罗德游记》、《唐璜》等。
在他的诗歌里塑造了一批“拜伦式英雄”。拜伦不仅是一位伟大的诗人,还是一个为理想战斗一生的勇士;他积极而勇敢地投身革命,参加了希腊民族解放运动,并成为***之一。
三、雪莱
珀西·比希·雪莱,英国著名作家、浪漫主义诗人,被认为是历史上最出色的英语诗人之一。
英国浪漫主义民主诗人、第一位社会主义诗人、小说家、哲学家、散文随笔和政论作家、改革家、柏拉图主义者和理想主义者,受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影响颇深。
四、弗朗索瓦·勒内·德·夏多布里昂
弗朗索瓦带有贵族倾向,《基督教真谛》主张复兴中世纪礼教,但其作品对美洲丛林和大草原奇异风光以及古代废墟富于抒情色彩的描写,成为浪漫主义文学异国情调和描绘“废墟美”的滥觞。
他的小说《勒内》和《阿达拉》都描写世俗爱情和宗教信仰的矛盾,悱恻缠绵。
五、华盛顿·欧文
是19世纪美国最著名浪漫主义代表人物,号称美国文学之父。1783年4月3日出生在纽约一个富商家庭。
从欧文少年时代起就喜爱阅读英国作家司各特、拜伦和彭斯等人的作品。欧文的第一部重要作品是《纽约外史》。
1819年,欧文的《见闻札记》出版,引起欧洲和美国文学界的重视,这部作品奠定了欧文在美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此外海涅、卢梭、惠特曼、华兹华斯、济慈、小仲马、简·奥斯丁等人也都是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
一)浪漫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
浪漫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
1 强烈的主观色彩,偏爱表现主观思想,注重抒发个人的感受和体验。重主观,轻客观和重自我表现,轻客观模仿。
2 喜欢描写和歌颂大自然。(尤为突出)
作者们喜欢将自己的理解人物置身于纯朴宁静的大自然中,衬托现实社会的丑恶及自身理解的美好。
3重视中世纪民间文学。想象比较丰富、感情真挚、表达自由、语言朴素自然。
4注重艺术效果:异国青岛情调、对比、夸张、人物形象的超凡性。
(二)现实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
现实主义文学基本特征:一,注重对生活的观察、体验,力求使艺术描写在外观上、细节上符合实际生活的形态、面貌和逻辑;二,注重典型化方法的运用,力求在艺术描写中,通过细节的真实表现生活的本质,规律;三,作家一般不在作品中直抒感情,作品的思想倾向较为隐蔽。
浪漫主义(Romanticism):是后发起于18世纪西欧的艺术性和创新运动。一种文学艺术的基本创作方法和风格,与现实主义同为文学艺术史上的两大主要思潮。浪漫主义(英语romantic)一词源出南欧一些古罗马省府的语言和文学。这些地区的不同方言原系拉丁语和当地方言混杂而成,后来发展成罗曼系语言(the Romance languages)。在 11~12世纪 , 大量地方语言文学中的传奇故事和民谣就是用罗曼系语言写成的。这些作品着重描写中世纪骑士的神奇事迹、侠义气概及其神秘非凡,具有这类特点的故事后来逐渐称为romance ,即骑士故事或传奇故事。浪漫主义思潮在文学、美术、建筑、音乐等艺术领域都有所体现。
作为创作方法和风格,浪漫主义在表现现实上,强调主观与主体性,侧重表现理想世界,把情感和想象提到创作的首位,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超越现实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塑造理想中的形象。古今中外的文艺创作自始就有这种特色。如中国屈原、李白的诗歌和吴承恩的小说《西游记》,德国的歌德和席勒、法国的雨果和乔治·桑、英国的拜伦和雪莱等人的作品中都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特色。
作为文艺思潮,浪漫主义产生并风行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欧洲。其时正值资产阶级革命的时代,资产阶级处于上升时期,要求个性解放和感情自由,在政治上反抗封建主义的统治,在文学艺术上反对古典主义的束缚。为适应这样的需要,浪漫主义思潮应运而生。
浪漫主义文学 浪漫主义精神最先出现在文学中。在法国,浪漫主义的先驱者是卢梭,他宣扬感情至上和人的本性善良。一批作家响应他的“回归自然”的口号,在创作中抒发对大自然的感受,描绘大自然的魅力,抒发对美好事物 、自由理想和乡土的热爱追求和依恋。法国早期浪漫主义的代表是夏多布里昂。他的创作缅怀过去的理想,宣扬宗教的威力,表现出浓厚的消极思想与情绪。1800年斯塔尔夫人发表了著作《论文学》,介绍了她对浪漫主义的观点。在这部著作和另一部著作《论德国》中,她提出了浪漫主义民族主义的问题,奠定了法国浪漫主义的理论基础。雨果的《克伦威尔》序言和《爱尔那尼》一剧的上演成功,标志着浪漫主义对古典主义的胜利。雨果的作品气势恢宏,具有强烈的理想主义色彩,表现了对中下层人民群众的深厚同情,是法国也是欧洲浪漫主义文学的杰作。乔治·桑表现空想社会主义理想,揭露金钱万能罪恶的小说在法国浪漫主义文学中也属优秀作品。然而,严格地说,浪漫主义还是起源于德国和英国。浪漫主义最早的主要表现是德国的狂飙突进时期。施莱格尔兄弟在18世纪最后几十年中成为德国浪漫主义的领袖。施莱格尔兄弟编辑的刊物《雅典娜神殿》,在推动浪漫主义运动的宣传和理论建设方面起了重要作用,被称为耶拿派浪漫主义。他们要求个性解放,主张创作自由,提出打破各门艺术界限。但他们的浪漫主义理论带有浓厚的主观唯心主义和宗教神秘主义色彩。德国浪漫主义的另一个派别是海德堡派 。代表人物有阿尔尼姆、布伦坦诺和格林兄弟等人,重视民间文学,深入民间收集民歌和童话,对浪漫主义文学发展起过积极作用。此外,霍夫曼、荷尔德林、海涅、歌德、席勒等人的创作也在德国浪漫主义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英国浪漫主义的主要代表是湖畔派诗人华兹华斯、柯尔律治和骚塞 。华兹华斯在《抒情歌谣集》再版序言中把诗歌看作“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这篇序言后来成为英国浪漫主义诗人的宣言。19世纪初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是拜伦、雪莱和济慈等人。他们抨击封建教会势力,表现出争取自由和进步的民主倾向,在艺术上发展和丰富了浪漫主义诗歌的形式和格律。小说中的代表司各特善于把历史事件和大胆想象有机结合起来,创造出丰富多彩的画面。在西欧浪漫主义思潮的影响和推动下,19世纪初俄国诗人茹科夫斯基打破古典主义规范 ,创作了许多优美的抒情诗和叙事诗,对俄国浪漫主义的兴起起了重要作用。十二月党诗人和普希金、莱蒙托夫的早期浪漫主义创作,充满了革命激情,讴歌反专制、争自由的思想,是俄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卓越代表。东欧浪漫主义文学以波兰革命诗人A密茨凯维奇和匈牙利革命诗人S裴多菲为代表 ,他们的创作具有鲜明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浓郁的民族特色。19世纪中期以后,欧洲的浪漫主义文学逐步被现实主义文学所取代。
浪漫主义美术 18世纪60~70年代,一些在罗马的画家曾在新古典主义艺术的严格学院主义原则范围以外探索各种可能的途径。其中瑞士人亨利·富塞利以其所画奇怪异常而最为突出,其《梦魔》一画着重刻画了思想的非理性方面的力量。英国画家和诗人布莱克在基督教神话的基础上,发展了他自己精心构制的宇宙论,他的水彩画技巧精美绝伦。在后来一代的画家中康斯特布尔和泰纳把水彩画技法的鲜艳性和油彩结合使用。康斯特布尔画英国乡村景色,探索了大气的光和色的复杂性。泰纳发挥了光的自然效果,创造出有动力感的构图,使观众如历其境,似乎在随画面一起游动。在德国,风景画家龙格力图以象征手法把个人的心灵气质描绘为普通的自然灵性的一部分。弗里德里希是虔诚的宗教徒 ,他以高入云霄的一棵孤树或十字架之类形象来暗示自然和心灵的可敬可畏。在法国,采用历史和文学题材的主要浪漫主义画家是德拉克洛瓦。除在色彩和光方面进行实验外,他以雄健的笔力表现了他的感情。异国的主题,特别是北非沙漠的游牧生活使他着迷。其热情洋溢地描绘动物生活的作品 ,反映了他和热里柯相似的兴趣,后者在选择当代事件作为创作题材方面很有革命性。
现实主义:
就西欧说,现实主义是从文艺复兴到十九世纪这一特定历史时期形成的一种文艺思潮和创作方法,也是西欧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以及确立政治统治时期出现的一种文学现象。
作为文学的一个专门术语,现实主义最早出现在十八世纪德国的剧作家席勒的理论著作中。但是,"现实主义"作为一种文艺思潮、文学流泥和创作方法的名称广则首先出现于法国文坛.法语中的Realisme一词,来源于拉丁文Realistas(现实,实际)。现实主义名称的出现和这种文艺思潮的存在完全是两码事。在法国,现实主义之称始于十九世纪五十年代。最初,由法国小说家商弗洛利(1821--1599)用现实主义当作表现艺术新样式的名词,他于1850年在《艺术中的现实主义》一文中,初次用这个术语作为批判现实主义文学艺术的标志。其 后,法国画家库尔贝(1819--1877)在绘画上提倡现实主义。
一八五五年,库尔贝举办了一次个人画展,引起一场大辩论,文艺史上称为"现实主义大论战"。就在这次沦战中,库尔贝创办了一种定期性的刊物,命名为《现实主义》。一八五七年,库尔贝的热心支持者商弗洛利又把他的文集定名为《现实主义者》,从此在欧洲文坛上正式树立起一面现实主义的旗帜,这一术语也就在法国流行起来了。众所周知,巴尔扎克 (1799--1850)是现实主义这个名词最深刻含义上的作家,他 的《人间喜剧》乃是深刻的规范化的现实主义文学。但是,巴尔扎克正如这一流派的伙伴们司汤达,狄更斯、萨克雷以及果戈理一样,都不曾用"现实主义"这一名词来标明他们的新型的文学流派。在俄国,首先使用这个术语的是文艺理论家皮萨列夫(见他的(现实主义者》),不过,那已是十九世纪六十年代的事了。
一般说,凡是在形象中能最充分地表现现实生活的典型特征的,都叫做现实主义作品。法国文学史家爱弥尔·法盖解释说:"现实主义是明确地冷静地观察人间的事件,再明确地冷静地将它描写出来的艺术主张。……要从几千几万的现实事件中,选择出最有意义韵事件,再将这些事件整理起来,使之产生强烈的印象"这同恩格斯所说的"除了细节上的真实之外,现实主义还要求如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的定义基本一致。如果我们不把现实主义简单地理解为各种真正艺术所固有的现实性,而是理解为单独具有一整套性格描写的原则和艺术方法的话,那末,在西欧来说,现实主义的形成,一般认为在文艺复兴时期。从文艺复兴的现实主义到十九世纪二十年代的批判现实主义,其中又有十八世纪启蒙时代的现实主义。文艺复兴时期的现实主义以描写人物生动的丰富的感情,欲望和感受而著称它表现出人类的崇高,人物性格的完整,纯洁,而且富有诗意。但在分析社会关系方面又不及启蒙时代的现实主义。后者具有更多的社会性和分析性,强调创作要有明确的社会目的相思想教育作用。
十九世纪的批判现实主义思潮既是历史的继承,又是现实的创新。它总汇了十八世纪以前的文学经验,补充了文艺复兴时代现实主义历史具体性之不足,摆脱了古典主义的理性原则,克服了启蒙时代现实主义的说教成份和浪漫主义的主观性。它又从文艺复兴文学中接受了性格描绘的具体性从古典主义和启蒙时代文学中接受了社会分析因素,从浪漫主义中汲取了一些激情,但它逐渐丧失了前代文学中特有的乐观主义,却沾染了无法摆脱的悲观主义。十九世纪的批判现实主义仿佛是文艺复兴和启蒙时代现实主义特点的有机结合;又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以发展。它能从事物的运动和发展中,从人与环境的多种关系中去描写人,特别是它在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再现社会生活的真实,直接分析社会的经济关系,对现实作出尖锐的揭露和批判方面,又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在世界文学史上,十九世纪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成了欧洲资产阶级文学艺术发展的最高峰。
在理想主义精神的支配下,浪漫主义文学更多地采用了远离现实生活的神话传说、奇异故事等作为自己的表现对象,以富于幻想的方式创造出想象的和虚构的艺术世界。法国著名的浪漫主义作家乔治·桑曾说:浪漫主义艺术“不是对于现实世界的研究,而是对于理想的真实的追求”。
因此浪漫主义作品所描写的生活往往带有幻想的特点,在虚构的特殊的环境中,描写一些具有奇特的超人品格、行为和能力的形象。
如《牡丹亭》中的杜丽娘,为了纯洁自由的爱情,可以死而复生;《西游记》里的孙悟空,具有超凡的能力;雨果《悲惨世界》中的冉阿让,以他的人格、道德,可以感动一切人,可以做到一切事,可以使从不说谎的修女,也为之违反教规。
所有这些形象显然不是现实生活种可能有的,而是充分体现了作家的希望,富于理想色彩的人物或英雄。正如俄国著名的文学批评家别林斯基所说。
“在最狭义最本质的意义上说,浪漫主义就是人的灵魂的内在世界,他的心灵的隐秘生活。在人的胸部和内心里,潜伏者浪漫主义的秘密源泉。”为了表现理想和激情,浪漫主义常常以强烈的对比色彩来强化和突现主观倾向。如雨果的《巴黎圣母院》,就是以美与丑的对比、外表与内心的巨大反差,表现了作家爱憎分明的情感。
扩展资料
许多知识分子和历史学家将浪漫主义视为是对于启蒙运动的反弹,是一种对启蒙时代的反思。启蒙时代的思想家强调演绎推理的绝对性,而浪漫主义则强调直觉、想象力、和感觉,甚至到了被一些人批评为“非理性主义”的程度。
在整体上而言,浪漫主义运动由欧洲在18世纪晚期至19世纪初期出现的许多艺术家、诗人、作家、音乐家、以及政治家、哲学家等各种人物自发组成,但至于浪漫主义的详细特征和对于浪漫主义的定义,一直到20世纪都仍是思想史和文学史界争论的题材。
-浪漫主义
-浪漫主义文学
浪漫主义时期开始于十八世纪末,到内战爆发为止,是美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时期。华盛顿·欧文出版的《见闻札记》标志着美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开端,惠特曼的《草叶集》是浪漫主义时期文学的压卷之作。浪漫主义时期的文学是美国文学的繁荣时期,所以也称为美国的文艺复兴。美国社会的发展哺育了一个伟大民族的文学。年轻的美国没有历史的沉重包袱,很快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成长为一个独立的国家。这一时期也是美国历史上西部扩张时期,到1860年领土已开拓到太平洋西岸。到十九世纪中叶,美国已由原来的十三个州扩大到二十一个州,人口从1790年的四百万增至 1860年的三千万。在经济上,年轻的美国经历向工业的转化,影响所及不仅仅是城市,而且也包括农村。蒸汽动力在工、农业生产上的运用、工厂的建立、劳动力的大量需求以及科技上的发明创造使经济生活得到了重组。另外,大量移民促进了工业更加蓬勃的发展。政治上,民主与平等成为这个年轻国家的理想,产生了两党制。值得一提的是这个国家的文学和文化生活。随着独立的美国政府的成立,美国人民已感到需要有美国文学,表达美国人民所特有的经历:早期清教徒的殖民, 与印第安人的遭遇,边疆开发者的生活以及西部荒原等。这个年轻国家的文学富有想象,已产生了一种文学环境。报刊杂志如雨后春笋,出现了一大批文学读者,形成了十九世纪上半叶蓬勃的浪漫主义的文学思潮。
我是考武大传播的
期刊杂志的话主要看这几个
《当代传播》《新闻大学》《新闻与传播研究》《国际新闻界》
报刊就看《南方周末》就可以了
网站就看这个:http://kaoyanmediachinanet/
在网上搜索“逆转录猴子”的文章
[转]北京大学传播学推荐参考书目解析与阅读意见
这段时间以来,不断有研友问到我关于参考书的问题,通过我二次考研的经历也体会到能否有效的看书是专业课决胜的基础之所在,所以这样一篇解析是不得不写的。
闲话少说,首先是最重要的说明:
1 书目来自试题!北大不提供参考书,选择参考书目的标准应该紧扣历年试题也只有这一条路可走,而我始终认为如果没有全面和有效的阅读意见和针对性的历年试题解析,这样的推荐书目简单的落列名字意义是不大的,这正是网络上现存书目的问题。
2 不要嫌多!北大的专业课特点是上不封顶,就是说既然没有参考书,题目上就流出了给你足够发挥的空间,很具有纵深性,只不过少有人能达到罢了,这就每年专业课绝少一百二三的原因。近两年的题目更是告诉我们要专心看书,不要妄图通过自己强大的创新能力和飞扬的文采通过专业考试,这些只是锦上添花的手段。
3 不要嫌少!读书的目的只有两个,一建立理论框架 二把各个知识点填充到自己的框架当中去,北大的考察虽然想法很好,但每年考生能达到的水平是有限的,从历年录取生源的考分来看 大概就在110分上下,从大部分人的得分来看北大还是比较重视基础知识的,就是最基本的东西一定要掌握牢,千万不要好高骛远。不夸张地说,若方法正确善于思考,只需要熟读三四本书加几篇论文就能达到100分,第一年我只看了最前面的三本加谢新洲的网传概论就上了114 111 今年也不过111 113。从0分到100分如果说是三四本的量,可若是上到110120就是三四十本甚至更多地阅读和思考,就算是这样若方法错误又没有建立框架还会导致上不到100分 所以,接下来就是我要说的第四点:
4 思考远比阅读重要!建立框架,明确阅读的针对性,整理笔记,融会贯通,迅速找到每本书中你需要理论和知识,把每本书的知识整合或丰富到你原有的框架当中去,这样才是有意义的阅读。这样可能你的阅读量会达到巨大,考试前所需要看的笔记可能只有一两本,因为你已经把最重要的东西抽出来了。
5 要扩大自己的知识边界,把传播学回归到社会学,心理学和政治学,再回归到一般的社会理论,当你完成这样的飞跃后,在回过头来看真题就会觉得豁然开朗,决不会没东西可写了。
6 考察范围是有限的,知识是无限的,个人觉得没用的就没有列,每本书的阅读建议我也都写清楚,希望能帮助大家少走一些弯路。我本人是考大传和网传方向,所以别的方向我爱莫能助。本方向的特点,用一句话说就是没有专业知识,所以综合二的考试其实是传播理论这一门的延伸,所以这个书目也可以看作综合二的参考书目。
7 最重要的一句话:理论史是一条河流!怎么建立框架,很多人这么问,这个问题我实在无法回答,就用这句话,大家在自己的阅读当中体会吧……
基础书目,根据0607两年的理论卷的考察范围,列出以下核心书目,算是100分的奠基石。
传播学教程
郭庆光 / 2002-9-1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2200 / 平装
有人说只看郭书考北大会得零分,我想那是因为还没有把其看细看透。郭书的价值不仅体现在每年至少80分的直接考点,更在于其统摄性。郭庆光虽然在日本碌碌无为却绝不是剪刀加浆糊的学者。这里每个知识点和细节都必须掌握,建议背诵。而且至少要自己做两遍笔记,待看过更多进阶书目后在回过头来看郭书,定会有豁然开朗之感。
传播学引论(增补版)
李彬 / 2003-8-1 / 新华出版社
李彬是万人迷型的学者,适合上百家讲坛。若你是传播学的门外汉,从此书入手会感觉非常的有趣,对提高兴趣很有帮助,不过在进一步的阅读中,要尽快忘掉引论中那些充满浪漫主义的表述,尤其是增补的批判学派的那部分,体系混乱。不过这是目前为止可读性最强的入门读物。
传播理论: 起源方法与应用
(美)沃纳赛佛林 / 等 / 2000-1-1 / 华夏出版社 / 4800 / 平装 / 郭镇之/等
这本书其实翻译的很烂,使他的作用大大打了折扣。其价值就在与知识点相当的丰富,对效果观的源流有很好的总结。最重要的部分,有个效果研究的时间表,非常有用,还有最后用韦斯特利—麦克莱恩模式整合全书,对这个模式一定要透彻理解,很具有解释效力。且从来没考过。此书应该与里程碑结合看。
大众传播理论:基础、争鸣与未来(第三版)
(美)巴兰(Baran SJ) / (美)戴维斯(Davis DK) / 清华大学出版社 / Mass Communication Theory : Foundations, Ferment, and Future; 3 edition / 4380 / 平装 / 曹书乐
我最强烈推荐的一本书,有前辈的帖子也提到过。建议完成郭书和李书后立刻转入此书的阅读,这本书很好的验证了“理论史是一条源流”,体系清楚,环环相扣,把美国传播学研究的一条大河叙述的非常清楚,建议对此重视程度等同与郭书,做笔记和内容提纲,把作者的这条线拎出来变成你的。值得一提,本书从芝加哥学派开始,一媒介素养运动终结,遥相呼应,好像一滴水经过漫长的旅程又回到了他的起点,非常的有感觉啊。芝加哥学派对于美国除效果研究以外理论的影响怎么说都不为过的。
人类传播理论(第7版)/新闻与传播系列教材·翻译版
李特约翰(Littlejohn,SW) / 2004-9-1 / 清华大学出版社 / 4500 / 平装(无盘) / 史安斌
本书很难肯,但还是建议把它肯下来。它的价值不在于知识点,而在于启发性。小约翰很好的梳理了认知取向和符号互动取向之间关于人行为是怎样产生的二元对立观点,既积极行动中的人和被情景和关系建构的人,最后用吉登斯的双重结构观统摄了二者。把这条主线找出来,对于提高传播无学的认识是非常有帮助的,因为书中谈到了大都是心理学范式和和社会学范式的诸种理论,这些问题只能叫做传播理论(和传播有关的理论),不能叫做传播学的。关于贝特森和帕洛阿尔托群体的介绍也是必须掌握的。
传播学史:一种传记式的方法
罗杰斯 / 2002-3-1 / 上海译文出版社 / 3600 / (美)E·M·罗杰斯著殷晓蓉
传播学史是必读书,不过却不宜放在很靠前的位置看,就算看了也是云里雾里,若完成了以上书目后在回过头来看史,就会清晰很多。此书不用做笔记,不过读几遍都是不为过的,前半部分比较重要,施拉姆的部分可以略读
大众传播效果研究的里程碑(第三版)
(美)洛厄里 / 德弗勒 / 2004-5-1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398 / 平装 / 刘海龙等
效果研究的结论都来自於具体的研究项目,不对这些项目有所了解,对效果研究就只能停留在表面的理解和记忆上,这本书虽然不是必读,但若能通读一边会大大加深对效果研究诸理论的记忆,且对实证研究方法的理解和应用也很有用。另外,译者刘海龙是我很喜欢的年轻学者,理论水平和翻译水平都很好,将来必成气候。
媒介分析:传播技术神话的解读——新世纪传播学研究丛书
张咏华 / 2002-12-1 / 复旦大学出版社 / 1500
美国的研究源流若分成三路,就是结构功能主义,符号互动论,媒介生态学(技术主义),张永华作为国内关注技术主义的少数学者,这本书写的还是很全面的,虽然没有什么思辨。用于考研再合适不过,建议做笔记,干的东西是很少的。
符号透视:传播内容的本体诠释
李彬 / 2003-8-1 / 复旦大学出版社 /
又是李彬的书,不过在符号学这块实在是缺乏适合考研的好书,这本足够了,重在此书中的人物和知识点,在进阶阅读中再把这些人整合到欧洲研究的大框架当中去。不可以此书为框架!
作者图像:新闻专业主义的建构与消解
黄旦 / 2005-12-01 / 复旦大学出版社 / 200 / 平装
个人认为,复旦出的这套书中,黄旦的这本是水平最好的,更像是一片学术论文,李和张的书说白了是理论史的整理和介绍,扫盲读物。新闻专业主义每年都是热点,吴靖等人也很关注这一问题。很多学校都考过,北大考他也是迟早的事,建议对这块要有一定的掌握。
20世纪传播学经典文本
张国良 / 2003-1 / 复旦大学出版社 / 3000 / 平装
意义不大,书不错
补充书目,再重复一次,基础理论是最重要的!所以我再补充了一堆书目,查缺补漏,虽然大部分都是重复,这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只有把基础打牢,100分拿到手,才能向更高的分数上。
传播学原理,张国良
小册子。
传播学关键术语释读
作者没什么水平,不过这种书适合考研,其中像受众商品论,作为仪式的传播,这样的概念都是很有考试像的。
传播学概论 / 男人,女人,信息和媒介
威尔伯-施拉姆(WSchramm) / 波特(WEPorter) / 1984年 / 新华出版社 /
怎么说呢,有就翻翻,没有就算了,相信以后不回在考施拉姆说过的某些话了,不然就是倒退了。
传播学概论——21世纪新闻与传播学系列教材
周庆山 / 2004-9-1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3500 / 平装
剪刀加浆糊的典范,你会在很多原著中找打被他剪下来的内容。
传播学概论
吴文虎 / 2005-06-01 / 武汉大学出版社 / 175
这本给自考生用的书很神奇,附带了一个练习册,虽然题目比较搞笑,不过用来复习基础知识还是很实用的,不过市面的上不太好找,得去自考书店问问。
传播学总论
胡正荣 / 1997-4-1 / 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 2250 / 平装
又一本,北广的,胡整容是水平一般的学者,翻一遍即可,查缺补漏
传播学概论
许静 / 2007-3-1 / 清华大学出版社 / 2600 / 平装
今年刚出的新书,我还没看到过。强烈建议大家淘弄来,许静在北大给本科生讲概论有几年了,估计这本书可以算是她的讲课大纲,虽然估计也是研究生写的,水平上肯定比剪刀浆糊的强。
进阶and综合:
相比于批判学派,我更喜欢用“欧洲研究”这个词,用以和美国研究相对,应该明确的事,美国研究并不只是经验研究,欧洲研究也并不只是批判那么简单的。所以对于这部分的书目,旨在明确这写研究的本来面貌,弄清互相之间的关系,绘制出完整的水系图。需要指出的事,对于进阶的阅读一定要掌握度,始终记住你是在准备和传播现象有关的考试,任何理论都要在你的头脑中紧扣这一主题,要把每种理论每本书中和这一主题契合的东西提炼出来,且不可陷入社会理论的汪洋大海中难以自拔。我就曾经过这样的错误,记住,自己的边界越广,弄不清的问题就越多,反而会起到反作用,因为一年的时间只够考研的,不要觉的自己是在做学问。
传媒批判理论
潘知常 林玮 / 2002-12-01 / 新华出版社 / 240
一直苦于没有一本比较理想的统合欧洲研究的书,只能这本凑活了,虽然是学生写的,不过对于各个传统的介绍还是很全面,可以用此书再去网上按图索骥,不过这本书本身写得不好,这点要明确。
媒介研究的进路经典文献读本(西方新闻传播学 经典文库)
(英)纽博尔德 编 / 2004-1-1 / 新华出版社 / 7000 / 汪凯 / 刘晓红
一块大砖头,每天啃一点就行。有些论文非常重要,几乎是必读的,如霍尔的 文化研究两种范式,霸权在文化研究中的作用 政治经济学的某写论文
媒介研究:文本、机构与受众
(英)泰勒(Taylor,L) / (英)威利斯(Willis,A) / 2005-4-1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世界传播学经典教材中文版 / 2800 / 平装 / 吴靖 / 黄佩
这本书应该列入必读书目,吴静给本科生上课用的教材,又是她本人翻译,今年综合中的“类型”一题就来源于此,必读必读!很多关键概念啊!
文化研究导论
陆扬 / 王毅 / 2006-1-1 / 复旦大学出版社 / 3500 / 平装
高教的那本导论我没看过,这本是中国人原创的,有一个是洪美恩的学生,算是文化研究的嫡系了,对此书的评价我写在豆瓣里了,北大近两年对于文化研究没什么大的考察,2008要小心。
作为文化的传播:“媒介与社会”论文集
(美)凯瑞 / 2005-8-1 / 华夏出版社 / 2700 / 平装 / 丁未
凯里知道吧,就是仪式的观点的提出者,这本书吴静女士也是很稀饭的,美国的媒介和文化研究还是有其本土性的,这书不厚,建议全书阅读。
文化理论与通俗文化导论(第二版)——当代学术棱镜译丛
[英]约翰·斯道雷 / 2002-2-1 / 南京大学出版社 / 168 / 平装 / 杨竹山 / 周辉 / 郭发勇
这本书翻的比较晦涩,有余力可以看看,对“霸权”传统的解读相当到位
童年的消逝
(美)尼尔·波兹曼 / 2004-5-1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1900 / 平装 / 吴燕莛
娱乐至死
(美)尼尔·波兹曼 / 2004-5-1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1900 / 平装 / 章艳
这两本书闲着时候就看了,非常有趣,学累了是很好的放松。记住,postman是媒介生态学的直接创始人,从这两本书可以看出他的思考范式。
拓展阅读,学有余力的可以看看,这两本书很宏观 很形而上,我也没很好的把握的说。
麦奎尔大众传播理论(第四版)
(英)麦奎尔 / 2006-7-1 / 清华大学出版社 / 5500 / 平装 / 李琨 / 崔保国
传播的观念
陈卫星 / 人民出版社 / 298 / 平装
北大老师的书,很少,怎么也得看看
网络传播理论与实践/网络传播丛书
谢新洲 / 2004-1-1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3200
网传方面没什么现成的书,主要还是要考论文,不过谢新洲的这本可以当作基础读物,以前也是有过相关内容的命题的。比就如今年的知沟and信息沟。
全球化:起源发展和影响
杨伯溆 / 2002-1-1 / 人民出版社 / 2300 / 平装
杨伯叙是有强烈政治经济学倾向的学者,从这本书能看出他的思想,我觉得他在出题中也有相当比重,特别是他关注的社会网络化和地域场所化,08很可能命题的!
北大新闻传播学评论(共两辑)
今年综合中,创意产业一题 第二辑中许静有论文介绍,所以了解北大老师的关注点和研究重点,是考试前必须要做的工作
文化帝国主义,爱德华萨伊德,李琨译
看不看都行,萨伊德是东方学的著名学者,06年的试题有体现已经
基础读物
若你和我一样是从一个理工科的门外汉进入传播学考研,下面几本书将是你必看的,如果连自己学的这门课研究的对象都不了解,还谈什么年研究生啊。
全球新闻传播史(公元1500-2000年)——新闻与传播系列教材
李彬 / 2005-8-10 / 清华大学出版社 / 498 / 平装
新闻与大众传媒通论
李永健等编 / 2003-10-1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2600 / 平装
传播学是什么
陈力丹07年三月刚出的新书 高中生阅读水平 我站在书店里翻了一遍 鉴于陈的口碑 这本书的质量还是相当不俗的
建议理工科开始入门传播学的考生找来看看 陈力丹就如同一个为考研而生的学者 他写的论文造福过千万考生 大家一定不要放过此人的著作
研究方法
到底有多重要,我想大家都清楚,以下书都差不多,袁方的书是本科社调课的教材,芭比的是研究生的教材 ,建议至少看其中一本,其他两本针对性很强,也建议至少看其中一本。
大众传播研究方法
(英)安德斯·汉森 / 2004-11-1 / 新华出版社 / 西方新闻传播学经典文库 / 4600 / 简装本 / 金兼斌 / 崔保国 / 童菲
大众媒介研究导论
(美)多米尼克 / (美)维曼 / 2005-7-1 / 清华大学出版社 / 4800 / 平装 / 金兼斌
社会研究方法(第10版)
(美)艾尔·巴比 / 2005-6-1 / 华夏出版社 / 6800 / 平装 / 邱泽奇
社会研究方法教程
袁方 / 2004-1-1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3200 / 平装
最后一点,还是再重复,基础是最重要的!所以,最后推荐的就是中华传媒网出的精编,手里有此书的人可以回去自己对照一下0607年的试题,大大得多啊。考试前两天看几遍绝对是有奇效的。
还有最后一点,考试不只是知识和方法,还有其应用,所以仅仅阅读是远远不够的,考北大必须要做到一只眼看天,一只眼看地,就是既要踏踏实实仔细看书,又要持续关注业界和外部世界的动向,缺一不可(不然出个题你连是什么事都不是到,还怎么应用理论去解释啊),理论看书,热点看论文,时事看网络,切记切记!
总算写完了,为了这个书目思考了近两个月,熬了一个夜,但愿能给后来者一点帮助。不过考研终究是一个人的战斗,独立的思考和搜集信息比知识更重要,有问题可以给我留言或回站内,但问之前一定要先自己去寻找答案啊。祝大家成功!
考研加油站 http://wwwkaoyancom/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